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三

合集下载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三乌汤的功能主治

三乌汤的功能主治

三乌汤的功能主治1. 三乌汤的概述三乌汤是传统中医药中常用的方剂之一,由乌梅、乌鸡、乌龟三物组成,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

它是一种中药汤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临床应用经验。

下面将介绍三乌汤的功能和主治。

2. 三乌汤的功能三乌汤有以下主要功能: - 温肾壮阳:三乌汤中的乌龟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可以改善肾功能,促进男性性功能的恢复。

- 补血养血:乌梅是三乌汤中的主要药材之一,有补血养血的作用,适用于贫血、气虚等情况。

- 抗衰老:三乌汤有抗衰老的作用,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过程。

- 改善睡眠:三乌汤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睡眠效果,适用于失眠、多梦等情况。

3. 三乌汤的主治三乌汤可以用于治疗以下疾病或症状: - 肾阳虚:三乌汤可以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 肾阳虚引起的阳痿早泄:三乌汤可以提高男性性功能,改善阳痿早泄等问题。

- 贫血:三乌汤中的乌梅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适用于贫血等情况。

- 失眠、多梦:三乌汤可以改善睡眠质量,适用于失眠、多梦等情况。

- 乏力、疲劳:三乌汤有滋补作用,适用于乏力、疲劳等情况。

4. 三乌汤的服用注意事项在服用三乌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服用前最好咨询医师的意见,了解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使用三乌汤。

- 注意药物过敏史,如对乌梅、乌鸡、乌龟等成分过敏者慎用。

- 按照医嘱正确用药,遵循剂量和服用频率。

- 长期服用三乌汤时,需注意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如有异常请及时就医。

- 不要超量服用,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5. 结语三乌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温肾壮阳、补血养血、抗衰老和改善睡眠等功能和主治作用。

在服用三乌汤时,需要遵循药物的正确用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方剂。

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建议及时咨询医师的建议和指导。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方剂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方剂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常用方剂歌诀第一章解表剂辛温解表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随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的秘方逐渐被揭示出来。

然而,尽管这些方剂已经被公开,但仍有一些妙处和临证应用的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用的临证方剂,介绍其调配方法和临床应用要点。

一、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款经典的方剂,具有温通阳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等作用。

其组成为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采用煎煮法制成。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经脉病变,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胃炎、子宫炎等疾病。

临证应用要点: 1、调味使方,增强药效: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四物合方,为了增强其药效,常常需要添加薄荷、陈皮等调味品,以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和风味的鲜美。

2、根据临床病情适量调整用量: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外感病邪所致的病症治疗,因此在用量上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桂枝的用量,以加强药效。

3、注意使用范围: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阳明、少阴经脉病变,因此不适合用于肾经病变、血瘀等病症的治疗。

二、大建中汤大建中汤是一种常用的解表祛风汤,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流感等病症。

方中组成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牡蛎、细辛等草药,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临证应用要点: 1、用药要趁早:大建中汤适用于感冒初期或发病前的症状,因此需要尽早使用。

在用药前应当首先进行准确的辨证,确诊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使用大建中汤的适宜范围。

2、注意饮食调理:大建中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寒热刺激过重,以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3、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大建中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才能起到解表祛风的作用。

在煎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用量、时间等因素,保证药物的提取质量。

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用量。

三、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是一种通用解毒汤,用于治疗痈疽、热淋、疟疾、痢疾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芒硝、甘草,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1. 安宫牛黄丸2. 白虎汤3. 白通汤4. 保和丸5. 保和颗粒6. 补中益气汤7. 菜花败毒散8. 草珊瑚合剂9. 穿心莲合剂10. 大承气汤11. 大黄甘遂丸12.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14. 大黄附子汤15. 大黄清胆汤16. 当归四逆汤17. 当归散18. 当归养血汤19. 当归芍药散20. 当归射干酵母片21. 当归煎膏22. 地黄丸23. 地骨皮散24. 地榆消炎片25. 丁香抗病毒合剂26. 丁香抗菌合剂27. 丁香合剂28. 冬凌草寄生合剂29. 断血流胶囊30. 高力灵胶囊31. 高力灵颗粒32. 广安妇科丸33. 广藿香合剂34. 海蛇抗癌合剂35. 海蛇化癌汤36. 海蛇半夏散37. 海蛇半夏散片38. 海蛇消炎口服液39. 海蛇消炎贴膏40. 海蛇抑菌合剂41. 海蛇沉香宝石丸42. 海蛇补益宝石丸43. 海蛇定阳合剂44. 海蛇炎康片45. 海蛇止血合剂46. 海蛇止咳糖浆47. 海蛇止痛膏48. 海蛇止痛颗粒49. 海蛇止痛药丸50. 海蛇治疗白斑胶囊51. 海蛇助眠合剂52. 海蛇祛风湿合剂53. 海蛇抗病毒合剂54. 海蛇抗感冒合剂55. 海蛇抗流感合剂56. 海蛇抗疟合剂57. 海蛇抗病毒胶囊58. 海蛇抗菌颗粒59. 海蛇抗结核合剂60. 海蛇抗肺炎合剂61. 海蛇抗霍乱合剂62. 海蛇抗白喉合剂63. 海蛇抗麻疹合剂64. 海蛇抗风寒合剂65. 海蛇抗温热合剂66. 海蛇抗病毒颗粒67. 海蛇抗病毒口服液68. 海蛇抗病毒片69. 海蛇抗病毒贴膏70. 海蛇抗病毒药丸71. 海蛇抗病毒软胶囊72. 海蛇抗病毒注射液73. 海蛇抗菌口服液74. 海蛇抗菌片75. 海蛇抗菌贴膏76. 海蛇抗菌药丸77. 海蛇抗菌软胶囊78. 海蛇抗菌注射液79. 海蛇抑菌口服液80. 海蛇抑菌片81. 海蛇抑菌贴膏82. 海蛇抑菌药丸83. 海蛇抑菌软胶囊84. 海蛇抑菌注射液85. 海蛇散疼片86. 海蛇消肿合剂87. 海蛇止痒合剂88. 海蛇祛湿合剂89. 海蛇清火合剂90. 海蛇活血合剂91. 海蛇润燥合剂92. 海蛇保肝合剂93. 海蛇滋阴合剂94. 海蛇养血合剂95. 海蛇安神合剂96. 海蛇开窍合剂97. 海蛇养心合剂98. 海蛇益气合剂99. 海蛇健脾合剂100. 海蛇降压合剂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中药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常用方剂

中医常用方剂
紫花地丁、紫背天葵 治疗疔毒要药
蒲公英、野菊花 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临床运用
• 1.局部红肿热痛 • 2.外科急性感染: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 • 3.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肺炎等
现代研究
• 抗菌、抗病毒作用 • 增强免疫功能
三、泻下剂
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 攻下剂、润下剂、逐水剂
大承气汤
薄荷、生姜,助柴胡疏肝解郁之力 •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运用
• 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月 经不调
• 乳腺小叶增生
附方
方名Βιβλιοθήκη 组成丹栀逍遥散逍遥散 +
丹皮、栀子
功用
主治特点
疏肝健脾 肝郁血虚发热 和血调经
黑逍遥散
逍遥散 +
生地/熟地
疏肝健脾 养血调经
肝郁+血虚
八、理血剂
•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调血或止血 作用的方剂
• 症状:血虚、血热、血瘀、出血 • 分类:活血——失笑散、血府逐瘀汤
止血——小蓟饮子、十灰散
血府逐瘀汤
•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 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 功用:活血祛瘀,行齐止痛 • 主治:胸中瘀血
方解
• 君药: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 臣药:赤芍、川芎、牛膝,化瘀止痛 • 佐药:生地、当归,养血,防止功伐太过
• 促消化:增加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胰酶分泌 • 保肝利胆
十、止咳化痰平喘剂
• 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涎, 止咳平喘作用的方剂
• 症状:咳喘 • 分类: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
清化热痰——清气化痰丸 燥湿化痰——二陈汤
二陈汤

中医脾胃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脾胃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

中医脾胃病科临床常用方剂汇总1.八珍汤(《正体类要》) 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头翁汤(《伤寒论》)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7.保和丸(《丹溪心法》)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1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16.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17.丹参饮(《时方歌括》)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1.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23.二陈汤(《和剂局方》) 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27.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8.桂枝汤(《伤寒论》) 29.化肝煎(《景岳全书》) 30.化积丸(《类证治裁》) 31.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32.黄芪汤(《金匮翼》) 33.黄土汤(《金匮要略》) 3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济川煎(《景岳全书》) 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3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8.理中汤(《伤寒论》) 39.良附丸(《良方集腋》) 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41.六磨汤(《证治准绳》)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3.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44.麻黄汤(《伤寒论》) 4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46.麻子仁丸(《伤寒论》) 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 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9.启膈散(《医学心悟》) 5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51.清金化痰丸(《统旨方》) 52.清营汤(《温病条辨》) 5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4.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55.三仁汤(《温病条辨》) 56.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57.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59.十灰散(《十药新书》) 60.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1.十枣汤(《伤寒论》) 6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3.四磨汤(《重订严氏济生方》)64.四逆散(《伤寒论》) 65.四神丸(《内科摘要》) 6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68.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69.通幽汤(《脾胃论》) 70.痛泻要方(《景岳全书》) 71.胃苓汤(《丹溪心法》) 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73.乌梅丸(《伤寒论》) 74.吴茱萸汤(《伤寒论》) 75.五苓散(《伤寒论》) 76.五皮饮(《华氏中藏经》) 77.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78.犀角地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9.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 80.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2.小柴胡汤(《伤寒论》) 83.小承气汤(《伤寒论》) 84.小建中汤(《伤寒论》)85.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86.血腑逐瘀汤(《医林改错》) 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88.益胃汤(《温病条辨》) 89.茵陈蒿汤(《伤寒论》) 90.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91.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92.银翘散(《温病条辨》) 93.右归丸(《景岳全书》) 94.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95.越鞠丸(《丹溪心法》) 96.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7.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98.猪苓汤(《伤寒论》) 99.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中医临床各科常用方剂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3.二至丸(《医方集解》)4.二陈汤(《和剂局方》)5.八正散(《和剂局方》)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11.小营煎(《景岳全书》)12.小柴胡汤(《伤寒论》)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16.乌药汤(《兰室秘藏》)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34.左归丸(《景岳全书》)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37.三仁汤(《温病条辨》)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53.肾气丸(《金匮要略》)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60.保阴煎(《景岳全书》)61.胎元饮(《景岳全书》)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63.举元煎(《景岳全书》)64.香棱丸(《济生方》)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6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70.桂枝汤(《伤寒论》)71.胶艾汤(《金匮要略》)72.桑菊饮(《温病条辨》)73.真武汤(《伤寒论》)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78.银翘散(《温病条辨》)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84.毓麟珠(《景岳全书》)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87.四神丸《证治准绳》88.二妙散(《丹溪心法》)89.三妙丸(《医学正传》)90.四妙丸(《成方便读》)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8.大青龙汤(《伤寒论》)9.小青龙汤(《伤寒论》)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12.五皮饮(《中藏经》)13.五苓散(《伤寒论》)14.实脾饮.(《济生方》)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6.小柴胡汤(《伤寒论》)17.止嗽散(《医学心悟》)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25.归脾汤(《正体类要》)26.四神丸(《内科摘要》)27.生脉散(《医学启源》)28.白虎汤(《伤寒论》)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30.真武汤(《伤寒论》)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36.杞菊地黄丸(《医级》)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38.桂枝汤(《伤寒论》)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44.小蓟饮子(《济生方》)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46.固真汤(《证治准绳》)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9.麻黄汤(《伤寒论》)50.炙甘草汤(《伤寒论》)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52.定痫丸(《医学心悟》)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55.茵陈蒿汤(《伤寒论》)56.理中汤(《伤寒论》)57.保元汤(《博爱心鉴》)58.保和丸(《丹溪心法》)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60.都气丸(《医宗金鉴》)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63.健脾丸(《医方集解》)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6.大承气汤(《伤寒论》)67.消乳丸(《证治准绳》)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3.桑菊饮(《温病条辨》)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81.银翘散(《温病条辨》)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84.清营汤(《温病条辨》)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医院肛肠科常用方剂目录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3.葛根芩连汤(《伤寒论》)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6.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7.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8.黄芪汤(《千金要方》)9.健脾益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四物汤(《仙授理方续断秘方》)11.四物消风汤(《医宗金鉴》)12.八珍汤(《丹溪心法》)13.六味地黄丸(汤)(《小儿药证直诀》)14.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15.右归饮(《景岳全书》)16.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18.六君子汤(《医学正传》)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六一散(《伤寒直格》)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合击局方》)23.四神丸(《校注妇人良方》)24.四逆散(《伤寒论》)2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27.痛泻药方(《景岳全书》)28.当归芍药汤(《千金要方》)29.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30.良附丸(《良方集腋》)31.六磨汤(《证治准绳》)32.沉香化滞丸(《中医大辞典》)33.四磨汤(《济生方》)34.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35.桃仁承气汤(《伤寒论》)3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3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38.槐花散(《普济本事方》)39.十灰散(《十药神书》)40.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地榆丸(《证治准绳》)42.活血祛瘀汤(《外科正宗》)43.黄土汤(《金匮要略》)44.槐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5.清营汤(《温病条辨》)46.凉血地黄汤(《脾胃论》)47.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48.三黄丸(《证治准绳》) 49.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50.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51.龙胆泻肝汤(《外科正宗》)52.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53.白头翁汤(《伤寒论》)54.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55.疏风清热饮(《医宗金鉴》)56.玉女煎(《景岳全书》)57.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黄芩汤(《伤寒论》)59.乌梅丸(《伤寒论》)60.三仁汤(《温病条辨》)61.胃苓汤(《证治准绳》)62.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63.二妙散(《丹溪心法》)64.三妙丸(《医学正传》)65.滋阴除湿汤(《外科正宗》)66.化毒除湿汤(《疡科心得集》)67.理中丸(《伤寒论》)68.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69.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70.四逆汤(《伤寒论》)7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72.赤石脂丸(《中医大辞典》)73.保和丸(《丹溪心法》)74.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75.人参健脾丸(汤)(《景岳全书》)76.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77.凉膈清肠散(汤)(《证治准绳》)78.麻子仁丸(《伤寒论》)79.五仁丸(《世医得效方》)80.苁蓉润肠丸(《金匮翼》)81.济川煎(《景岳全书》)82.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83.大承气汤(《伤寒论》)84.调胃承气汤(《伤寒论》)85.酸枣仁汤(《金匮要略》)86.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87.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89.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五神汤(《辨证录》)92.止痛如神方(《医宗金鉴》)93.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94.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透脓散(《外科正宗》) 97.当归饮子(《济生全书》)98.消风散(《外科正宗》)99.增液汤(《温病条辨》)10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2.白虎汤(《伤寒论》)3.保元汤(《外科正宗》)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4.大承气汤(《伤寒论》)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16.大青龙汤(《伤寒论》)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4.二妙丸(《丹溪心法》)25.二至丸(《证治准绳》)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27.茯苓饮(《外台秘要》)28.桂枝汤(《伤寒论》)29.葛根汤(《伤寒论》)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37.化斑汤(《温病条辨》)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43.理中汤(《伤寒论》)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49.麻黄汤(《伤寒论》)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7.清骨散(《证治准绳》)58.清营汤(《温病条辨》)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60.清骨散(《证治准绳》)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62.三仁汤(《温病条辨》)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66.四逆散(《伤寒论》)67.四逆汤(《伤寒论》)68.透脓散.(《外科正宗》)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74.温胆汤(《千金方》)75.温经汤(《金匮要略》)76.五苓散(《伤寒论》)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82.消风散(《外科正宗》)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85.小柴胡汤(《伤寒论》)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89.益胃汤(《温病条辨》)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92.茵陈蒿汤(《伤寒论》)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94.银翘散(《温病条辨》)95.越婢汤(《金匮要略》)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97.猪苓汤(《伤寒论》)98.增液汤(《温病条辨》)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100.真武汤(《伤寒论》)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苍耳子散(《济生方》)4.六味汤(《喉科秘旨》)5.银翘散(《温病条辨》)6.桑菊饮(《温病条辨》)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9.大承气汤(《伤寒论》)10.小柴胡汤(《伤寒论》)11.四逆散(《伤寒论》)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15.白虎汤(《伤寒论》)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22.黄芩汤(《医宗金鉴》)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25.理中丸(《疡医大全》)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27.四逆汤(《伤寒论》)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5.归脾汤(《正体类要》)36.八珍汤(《正体类要》)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39.肾气丸(《金匮要略》)40.四神丸(《证治准绳》)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44.通气散(《医林改错》)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57.五苓散(《伤寒论》)58.真武汤(《伤寒论》)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中医经典方剂【范本模板】

中医经典方剂【范本模板】

中医经典方剂一.实证用方(一)治风剂1.疏散风寒剂【代表方】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

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主治】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

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

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

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

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

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

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

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

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

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

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

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1)感冒清热颗粒【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

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2)午时茶【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中药常用方剂

中药常用方剂

中药常用方剂中药常用方剂是指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中药组合,以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为目的。

这些方剂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和总结,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并对其组成和适应症进行一定的阐述。

1. 四逆散四逆散是一种温阳驱寒的方剂,由干姜、附子、炙甘草和大枣组成。

适用于寒壮阳气不足、寒凝气机阻滞的症状,如手足冰冷、畏寒怕冷、腹痛腹泻等。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寒性疾病的症状,并促进血液循环。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过度温阳而导致不良反应。

2.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一种益气健脾的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和大枣组成。

适用于气虚乏力、脾胃功能减弱的症状,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嗳气等。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补充体力的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是一种止咳化痰的方剂,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

适用于咳嗽咳痰、痰多黏稠的症状,如咳喘、痰黄等。

该方剂具有祛痰化湿、平喘止咳的作用,可以改善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症状。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咳嗽症状的轻重和痰液的性质,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4.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一种温经活血的方剂,由当归、生姜、大枣和桂枝组成。

适用于经血不调、腹痛经闭的症状,如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

该方剂具有温经活血、调节月经的作用,可以改善经血不畅引起的症状,并帮助调整女性的月经周期。

在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月经周期的变化和症状的缓解程度,调整药物的用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它们都有着千百年来临床应用的历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使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同时,还需注意方剂的剂量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医方剂大全

中医方剂大全
【组成】杏仁12g 生苡仁15g 白蔻仁6g 滑石12g 厚朴6g 半夏9g 竹叶6g 通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热留恋气分。头胀而重,面色淡黄,胸
闷不饥,或泛泛欲呕,或渴不欲饮,舌苔 白腻或厚腻,脉濡。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9g 瞿麦9g 扁蓄9g 滑石12g 木通6g 甘草梢6g 栀子9g 大黄9g
清营汤的临床运用:
兼痉厥+羚羊角、钩藤、菊花以清热熄风镇 痉
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是邪入心包,可 先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再服本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3克 生地30克 芍药12克 丹皮9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1.热入血分证。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 2.热扰心营证。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
3.热厥,痉病和狂证而见有里热实证者
方解:
君药: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去实,荡涤肠 胃实热
臣药:芒硝—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 通便;两药相须为用,大黄推荡下行,芒 硝软化燥屎,可将胃肠实热积滞一鼓荡涤 而下
佐药: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宽肠下气;一 可调畅气机而除痞满,二可助大黄、芒硝 泻下。四药可除痞满燥实,急下存阴
臣药:辛温宣通,散寒止痛。三药合用, 温里以祛寒,通下以泻实,辛香以行气, 可治阴寒凝结,寒积里实所致的脘腹冷 痛,大便不通等证。
润下剂
由润下药与泻下药组成
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后、产后,阴血不 足,或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
麻子仁丸
麻子仁500克 大黄500克 杏仁250克 枳实250克 厚朴250克 芍药250克 功效:润肠通便
清脏腑热剂
适用于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而产生的火 热证。火在不同的脏腑,会有不同的临 床表现。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该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包括以下内容: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使用桂枝、杏仁和甘草,适用于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的症状。

2.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太阳风,使用芍药、甘草、姜枣等药材,可以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使用防风、细辛、苍芷和川芎等药材,黄芩、生地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香薷饮使用三物香薷、豆朴和银翘,具有散寒化湿的功效。

新加香薷可以祛暑煎。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效,使用姜、桂、麻黄和芍药等药材,适用于风寒束表饮停胸的症状。

常用方剂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止嗽散:止嗽散使用桔梗、紫菀、荆芥和陈皮等药材,可以调服止嗽频。

2.银翘散:银翘散主要用于上焦疴,使用竹叶、荆芥、牛蒡和薄荷等药材,清疏风热煮无过。

3.桑菊饮:桑菊饮使用桔、杏、翘和芦根等药材,清疏肺胃轻宣剂,适用于___咳嗽。

4.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适用于身热而喘的情况,使用麻杏、甘草和石膏等药材,可以定喘除热。

5.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使用芩、芍、桔、甘和羌活等药材,适用于邪在三阳热势张的情况。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6.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使用硝黄、枳朴和大黄等药材,适用于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的情况。

7.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使用桃仁、瓜子、芒硝和薤白等药材,适用于肠痈初起腹按痛的情况。

8.温脾汤:温脾汤使用参、附、干姜和当归等药材,适用于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的情况。

9.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麻子仁丸使用大黄、枳朴、杏仁和芍药等药材,润肠通便功效高。

10.黄龙汤:黄龙汤使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和黄芩等药材,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1.十枣汤:十枣汤使用大戟、甘遂和芫花等药材,适用于逐水效果明显。

12.小柴胡汤:小柴胡汤使用半夏、人参、甘草和黄芩等药材,适用于和解供、少阳百病。

13.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汤使用蒿、芩和黄芩等药材,适用于清胆热。

曹颖甫常用的经方

曹颖甫常用的经方

曹颖甫常用的经方曹颖甫常用的经方是指曹颖甫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中药方剂。

作为一位中医临床医生,曹颖甫医生熟悉多种中药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种曹颖甫常用的经方。

1. 温中理气汤温中理气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所引起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该方剂由黄连、枳壳、陈皮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胃的功效。

2. 四逆汤四逆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入侵所引起的寒热往来、寒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干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散寒、祛除寒邪的作用。

3. 参芪汤参芪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益气固表的功效。

4. 柴胡加芍药汤柴胡加芍药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胸闷、胁肋疼痛等症状。

该方剂由柴胡、白芍、枳壳等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作用。

5. 理中汤理中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引起的脘腹胀满、纳呆等症状。

该方剂由黄芪、白术、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理气和胃的功效。

6.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血瘀所引起的寒痛、舌暗紫等症状。

该方剂由当归、生姜、桂枝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通络、温阳散寒的作用。

7. 温肾汤温肾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引起的畏寒、腰膝酸软等症状。

该方剂由肉桂、附子、干姜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阳补肾、驱寒暖身的功效。

8. 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曹颖甫医生常用的一种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作用。

以上介绍了曹颖甫医生常用的几种中药方剂,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作用机制。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100方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是中医医生在诊断疾病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的草药组合。

下面将介绍中医临床常用方剂的100种常用方剂。

1. 养心安神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益气安神丸等方剂,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2. 清热解毒方剂:包括银翘散、白虎汤等方剂,适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3. 祛风湿方剂:包括桂枝汤、四逆散等方剂,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症状。

4. 补肾壮阳方剂:包括肾气丸、狗鞭丸等方剂,适用于肾阳虚、阳痿、早泄等症状。

5. 活血化瘀方剂:包括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方剂,适用于瘀血引起的疼痛、瘀血症等症状。

6. 理气消食方剂:包括痞满逆证丸、保和丸等方剂,适用于胃气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7. 疏肝理气方剂:包括丹参饮、柴胡疏肝饮等方剂,适用于肝气郁结、胸闷、症状等。

8. 止咳化痰方剂:包括桑杏石甘汤、平喘痰汤等方剂,适用于咳嗽、痰多、痰黄等症状。

9. 温阳驱寒方剂:包括参苓白术散、独活寄生汤等方剂,适用于寒痹、寒疝等症状。

10. 补血养气方剂:包括四物汤、黄芪汤等方剂,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等症状。

11. 消肿散结方剂:包括白花蛇舌草汤、瓜蒌煎等方剂,适用于淋巴结肿大、症状等。

12. 清热燥湿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藿香正气水等方剂,适用于湿热症状、腹泻等。

13. 利水通淋方剂:包括茯苓六味丸、五苓散等方剂,适用于水肿、尿频、尿痛等症状。

14. 利湿止痛方剂:包括消痛灵、胃痛灵等方剂,适用于腹痛、痛经、痔疮等症状。

15. 清热凉血方剂:包括凉血煎、清热解毒片等方剂,适用于热毒病症、热病等症状。

16. 健脾益气方剂:包括六君子汤、理中丸等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17. 清肺化痰方剂:包括麦门冬汤、止咳糖浆等方剂,适用于肺热痰嗽、痰多等症状。

18. 养血安神方剂:包括归脾丸、安神补脑液等方剂,适用于血虚、失眠、健忘等症状。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中医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

积淀着中医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包含了众多的药物组合和使用方法,而且涵盖了很多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方剂,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一、四君子汤【组成】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桂枝四味药物组成。

【功效】四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无力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二、逍遥散【组成】逍遥散由芒硝、薄荷、广藿香等药物组成。

【功效】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疗暑湿引起的头晕目眩、口干舌燥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5克至10克,一日2次。

三、安宫牛黄丸【组成】安宫牛黄丸由人工牛黄、雄黄、珍珠等药物组成。

【功效】安宫牛黄丸可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3粒至6粒,一日2次。

四、清热解毒口服液【组成】清热解毒口服液由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药物组成。

【功效】清热解毒口服液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口服10毫升至20毫升,一日3次。

五、六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由生地、山药、牡丹皮等药物组成。

【功效】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服用9克至15克,一日2次。

六、当归补血汤【组成】当归补血汤由当归、白芍、熟地等药物组成。

【功效】当归补血汤可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月经不调等症状。

【用法用量】通常每次煎药15克至30克,一日2次。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中医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中医药方剂种类繁多,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规律。

在使用中医药方剂时,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用量和用药频次。

同时,要了解个体差异和禁忌症,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中医药方剂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中医药方剂,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的八大名方

中医的八大名方

中医的八大名方中医的八大名方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始见于《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作为少阳病的主方,临床应用方证对应,疗效显著,故一直沿用至今。

少阳病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语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为主要脉证。

本症的产生,因邪入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而致。

半表半里是指病位,即邪正相搏“结于胁下”。

其外可兼见太阳表证,内可兼见阳明之里证。

正邪分争,各有偏性,是一个动态变化。

故表现为往来寒热,邪结胸胁,影响肠胃,故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语饮食。

枢机不利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弦细脉是少阳病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

张仲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枢机,治疗少阳病,故为少阳病症之主方。

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

方中柴胡舒达少阳之表邪,疏解气机的壅滞,黄芩清少阳之里热,二药配合,解除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本方中的主药;生姜、半夏和胃降逆,主治心烦喜呕,并助柴胡疏结胸胁郁结苦满;党参、甘草扶正和中,使邪气不得复转入里;大枣配生姜不但能助半夏和胃止呕,更有调和营卫,协助柴胡解表的作用。

从药物的功用来看,本方除具备清热解表的作用外,还具有和里、疏散胸胁郁结、补虚的作用,故前人誉为“少阳输机不利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下面就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略抒己见如下:一、小柴胡汤是解热剂张仲景论伤寒指的是外感病,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郁闭,营卫不和,正邪分争于表,即恶寒发热。

其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

伤寒用麻黄汤,中风用桂枝汤,重在发汗解表逐邪。

若失治误治,则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

若表邪入里结于阳明则但热不寒,在经则用白虎汤,在腑则用承气汤,总以退热为要。

若病邪在三阳经不除,累及三阴,病程延长,正气受损,则生诸变。

所谓六经传变,即是指外感病的疾病过程。

故外感病的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三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三

【治证机理】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以致 经隧不利,筋肉失养,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 运动,相对而急,缓为急者牵引,但见口眼歪斜一症。 由于本证可由患者平素阳明内蓄痰浊,加之太阳外中于 风,外风引动痰浊,形成风痰,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风痰循经阻遏;或肝风夹痰, 窜于头面经络;或类中之证,经过急治,风火渐平,神 志渐醒,留存风痰阻于头面之后遗证;或外风引动内风, 夹痰阻络所致。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七 分。
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胃气降则生痰无源。 臣药——橘红:理气燥湿,和胃化痰,使脾健则湿除,湿去则 痰消 佐药——茯苓:渗湿健脾,
生姜:制半夏毒,协助君药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与君药一散一收,尚有“欲劫之,先聚 之”之意。 佐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制方配伍特点:一是标本兼治,以燥湿化痰为主治其标, 同伍健脾、利湿、行气药味以治其本。二是半夏选用陈久者, 并伍少量酸收之品,使祛痰化浊勿伤气津。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七分。
【运用】 1、辨证要点:猝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等;2、加减运用:
如酌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可增强疗效。 3、现代临床:本方现代常用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面瘫),中风偏 瘫,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属风痰痹阻经络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燥,适宜于上述病证属于风痰而偏寒性者,如气虚 血瘀或肝风内动而引起的口角歪斜或半身不遂者,本方不宜应 用。另外,方中白附子与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 一般汤剂应少于6克。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四十七分。
消 风 散(《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石膏各一钱 (各3g) 甘草 木通各五分 (各1.5g)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汤剂剂量参考】当归、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 荆芥、苍术、牛蒡子各5-10g,石膏15-30g 甘草、木通各 15g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 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三仁汤临床应用体会

三仁汤临床应用体会

三仁汤临床应用体会三仁汤(Three-ingredientDecoction)是中医常用方剂之一,也是一种多功能的复方制剂,可以用于不同的病原证治疗。

三仁汤的历史悠久,它是汤剂中的经典和权威之作。

本文将就三仁汤的临床应用进行综合性体会。

三仁汤是中医方剂,由三种中药组成,故名“三仁”。

三仁汤有多种不同的配方,常见的有三仁汤、三仁耆小承气汤、三仁温痰汤及三仁湿热汤等。

三仁汤多用于肝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脾虚泄泻证及脾胃虚弱证、气血不足证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

一、三仁汤治疗肝肾虚证三仁汤可用于治疗肝肾虚证,比如肾虚下腹痛、头晕眼花及气短乏力等证候。

根据中医的诊断,这些病症都属于肝肾虚证。

三仁汤的药性温补,可补肝肾,养肝肾之阴,活血化瘀,温经缓痛,使肝肾虚证得到改善。

三仁汤常用药量为九节、六味,其中九节药物包括:人参、黄芪、阿胶;六味药物包括:白术、枸杞子、当归、黄柏、炙甘草、熟地。

这些药物的药性及主治功效可以相互补充,补肝肾之阴,和气血,养肝肾之阴和阳,活血化瘀,温经缓痛,提高肝肾功能,促进机体全面恢复。

二、三仁汤治疗脾虚泄泻证三仁汤也可用于脾虚泄泻证,比如慢性腹泻、腹痛腹泻等证候。

根据中医的诊断,这些病症都属于脾虚泄泻证。

三仁汤的药性温补,可补脾胃之阳,健脾和胃,止泻化湿,使脾虚泄泻证得到改善。

三仁汤的不同配方中,常用的药物一般包括:人参、枸杞子、桂枝、白术、黄柏、枣仁等。

这些药物的药性及主治功效一般都是补脾胃之阳,健脾和胃,止泻化湿,及温中安胃等。

三、三仁汤其他应用此外,三仁汤还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它可以补血气、养血壮阳,活血化瘀,凉血止痛,调和气血,使气血不足证和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改善。

综上所述,三仁汤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方制剂,可用于肝肾虚证、脾虚泄泻证、气血不足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候的治疗,它的药性温补,可以补肝肾、补脾胃、活血化瘀、凉血止痛,使机体获得改善。

因此,在临床上对肝肾虚证、脾虚泄泻证、气血不足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证候,可考虑选择三仁汤作为辅助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解】本方以一派清热利水通淋药组成,是治疗湿热淋证、 癃闭不通的常用方。 君药——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臣药——瞿麦、扁蓄、车前子: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佐药——栀子:泻三焦湿热 大黄:降火泄热 佐使药——炙甘草:调药缓急,止茎中痛 使药——灯心草:导热下行
【教学提要】 本方用药多为清热通淋之品,故可通治情各种热 淋.加入大黄,其泻热之力更佳,不仅使热从大便出,而且尤 能引热下行,故方中之大黄不是为大便秘结而设。对于心经经 邪热,亦有开导降泄之用,尤其用于鼻衄,更有凉血、引血下 行之功。
消 风 散(《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来自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石膏各一钱 (各3g) 甘草 木通各五分 (各1.5g)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汤剂剂量参考】当归、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 荆芥、苍术、牛蒡子各5-10g,石膏15-30g 甘草、木通各 15g 【功用】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主治】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 点,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使用注意】临床使用本方应注意以下四点。①方中疏风药与 祛湿药易伤阴血,病证中也存在伤阴之病机,虽有当归、生地、 胡麻仁养血活血,滋阴润燥,但必竟势单力薄,因此,对气虚 血弱的患者宜慎用。②若能配合外用药,收效更为显著。③服 用本方期间,不宜服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④方中胡 麻仁各地应用的品种比较混杂。北方多用亚麻科植物亚麻的种 子,即亚麻子。李时珍《本草纲目· 卷二十二》称为壁虱胡麻, 功能祛风止痒,润燥通肠;南方常用胡麻科植物脂麻的黑色种 子,即黑脂麻,功能补益肝肾,养血润燥;另有一种唇形科植 物益母草的果实,即茺蔚子,功能活血调经,疏风清热,某些 地区亦作胡麻仁使用。
【运用】 1、辨证要点:猝然口眼歪斜,舌淡苔白等;2、加减运用: 如酌加蜈蚣、天麻、地龙等祛风止痉通络之品,可增强疗效。 3、现代临床:本方现代常用治疗颜面神经麻痹(面瘫),中风偏 瘫,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属风痰痹阻经络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燥,适宜于上述病证属于风痰而偏寒性者,如气虚 血瘀或肝风内动而引起的口角歪斜或半身不遂者,本方不宜应 用。另外,方中白附子与全蝎均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过大, 一般汤剂应少于6克。
【运用】 1、证治要点:身微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 2、现代临床:可用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 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属外感温燥,灼伤肺津者。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车前子 瞿麦 扁蓄 滑石 山栀子仁 甘草炙 木 通 大黄各一斤(各9g) 【用法】 上为散,每晨二钱(6g)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 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功用】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 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尿色 浑赤,甚或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 滑数。
3.现代运用: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神经 性呕吐、美尼尔氏综合征等证属湿痰为患者。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偏于温燥,阴虚痰热等证不宜使用。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三两(9e)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风 川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各 6g) 【用法】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 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 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君: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臣:石决明——平肝潜阳; 栀子、黄芩——苦寒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得清而不致偏亢; 佐:益母草——活血利水;有助于平降肝阳。 川牛膝——引血下行; 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补阴而配阳,有治本之意; 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
【证治机理】本方证吴氏明言 “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 阴气分者”。秋感燥气是指燥邪外袭,而脉之数大,为阳热之 象,必燥与温热合邪。右脉属肺,吴氏又直言伤于手太阴气者, 此证为温燥伤及肺卫无疑。
【方解】温燥初起,邪在肺卫,治必辛透与凉润并进。 君:桑叶——轻清凉散,善能清疏肺经及在表之风热。 杏仁——苦辛温润,降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 沙参——养阴润肺; 象贝——清肺化痰; 佐:栀子——苦寒,清热泻火; 梨皮——润肺止咳,降火生津; 诸药相合,清宣温燥,并润肺止咳,总以清宣凉润为功。
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胃气降则生痰无源。 臣药——橘红:理气燥湿,和胃化痰,使脾健则湿除,湿去则 痰消 佐药——茯苓:渗湿健脾, 生姜:制半夏毒,协助君药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与君药一散一收,尚有“欲劫之,先聚 之”之意。 佐使——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制方配伍特点:一是标本兼治,以燥湿化痰为主治其标, 同伍健脾、利湿、行气药味以治其本。二是半夏选用陈久者, 并伍少量酸收之品,使祛痰化浊勿伤气津。
【方解】方中半夏为君,取其辛苦温燥之性,既可燥湿化痰, 又可降逆和胃而止呕,使胃气和降则生痰无源。以橘红为臣, 理气燥湿,和胃化痰,使气顺则痰消。佐以茯苓利湿健脾,使 脾健则湿除,湿去则痰消;生姜降逆和胃,温化痰饮,既可助 半夏化痰,又可制半夏之毒;复用少许味酸收敛之乌梅,以防 祛痰理气药温燥辛散而伤阴。半夏、陈皮得乌梅则燥湿化痰而 不伤正;乌梅得半夏、陈皮则敛阴而不敛邪。如此散收并用, 相反相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以缓和祛痰药辛燥之性,又 可益气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六味相合,配伍严谨,用意周 到,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其半夏、橘红以陈久者入 药为佳,故方名“二陈”。
【治证机理】本方所治之证,是因风湿或风热之邪,侵袭人体, 浸淫血脉,郁于肌腠而发,症见皮肤疹出色红,瘙痒,或抓破 后渗出津水,或疹出遍身云片斑点,时隐时现。
【方解】治宜疏风止痒为主,清热除湿为辅。 君:荆芥、防风:疏风透表,开发腠理, 牛子、蝉蜕:以祛除在表之风邪,达到祛风止痒之目的。 臣:苍术:祛风湿,燥湿健脾; 苦参:清热燥湿利水;木通清利湿热; 佐: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胡麻仁:滋阴养血润燥,使己伤之阴血得以补充, 生地:并制约疏风、渗利之品耗伤阴血之弊。 当归:兼以活血,针对邪阻经脉造成气血不畅甚至瘀滞等病 理改变,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各15g) 白茯苓三两 (9g) 甘草炙,一两半(5g) 【用法】 为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同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g 、乌梅一个,水煎服)。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 吐,肢体困倦,不欲饮食,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 滑。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三)
牵 正 散(《杨氏家藏方》)
【组成】白附子 白僵蚕 全蝎去毒,各等分,并生用 。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风中头面经络。口眼喎斜,或面肌抽动,舌 淡红,苔白。
【治证机理】本方所治之证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以致 经隧不利,筋肉失养,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气血尚能 运动,相对而急,缓为急者牵引,但见口眼歪斜一症。 由于本证可由患者平素阳明内蓄痰浊,加之太阳外中于 风,外风引动痰浊,形成风痰,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风痰循经阻遏;或肝风夹痰, 窜于头面经络;或类中之证,经过急治,风火渐平,神 志渐醒,留存风痰阻于头面之后遗证;或外风引动内风, 夹痰阻络所致。
【证治机理】 原书主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 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 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 热淋、血淋,并宜服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湿热下 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灼伤血络,则发为热淋、血淋。故 见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其则膀胱气化不行,可见 癃闭不通,小腹急满;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之征。
【运用】 1.用方要点:二陈汤以治湿痰证为主,临证当以痰多色白易咯, 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临证加减:本方既是治疗湿痰证之主方,也是治疗各种痰证 的基础方。随证加减,可广泛用于各种痰证。正如《医方集 解》:“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 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 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 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 肢痰加竹沥。”可资临证运用时参考。咳嗽痰多而兼有恶风发 热者,可加苏叶、前胡、荆芥;肺热而痰黄粘稠者,可加胆星、 瓜蒌;肺寒而痰白清稀者,可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风痰上 扰而头晕目眩者,可加天麻、僵蚕以熄风化痰;脾虚食少便溏 者,可加白术、泽泻;气滞而胸满较甚者,可加桔梗、枳壳。
【运用】 1、辨证要点: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2、现代临床:常用于高血压病属于肝阳上亢者。
桑 杏 汤《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一钱 (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 (6g) 象贝一钱 (3g) 香豉一钱(3g) 栀皮一钱 (3g) 梨皮一钱 (3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 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 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外感温燥证(邪伤肺卫)。头痛,身热不甚,微恶 风寒,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舌苔 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治证机理】 本方为治湿痰证之主方。程钟龄曰:“湿痰滑而 易出,多生于脾”(《医学心悟》)。若脾失健运,一则水湿 不得运化,湿邪凝聚,郁积成痰;二则水谷精微不得运化,停 聚为湿,也可凝结生痰。因“脾为生痰之源”,而“肺为贮痰 之器”,故湿痰犯肺,则咳嗽痰多。其痰色白易咯,足见不是 热痰。痰浊为粘腻之邪,最易阻碍气机,若气机升降运行失常, 则见胸膈痞闷,或恶心呕吐等。脾为痰湿所困,运化失司,则 肢体困倦,不欲饮食。痰浊内阻,致清阳不升,浊气上逆,则 头眩心悸。苔腻脉滑,也为湿痰证之征。根据湿痰证生成之病 机,治宜燥湿运脾,化痰理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