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导学案 必修三:1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检测:(1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检测:(1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 (十八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 )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解析:选D 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 不断地进行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 .物质在群落各营养级|之间不能循环 ,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的 .2.在碳循环中 ,CO2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⑤ D.①⑤⑥解析:选C 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环境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3.以下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关系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 )A.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两个过程B.在能量流动过程中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解析:选D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不能自给自足 .4.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D.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解析:选D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返回无机环境;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5.为探究落叶是否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以下实验设计中 ,错误的选项是( )A.可选择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 ,筛选出落叶和土壤B.将落叶平均分成两份 ,置于网兜中C.把土壤分成两组 ,对照组土壤进行接种微生物处理 ,实验组土壤不做处理D.将落叶连同网兜分别埋入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土壤中 ,观察腐烂情况解析:选C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有微生物 ,而自然土壤中本身就有微生物 ,因此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处理 ,对照组土壤保持自然状态 .6.以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 ,那么( )A.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D.丁主要是微生物解析:选A 由于甲、乙、丙中的物质都可以释放到丁中 ,因此丁是大气中的CO2 ,那么甲为生产者 ,乙为消费者 ,丙为分解者 .碳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乙表示消费者 ,包括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所有的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组成局部;丁为大气中的CO2 ,不包括微生物 .7.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以下图是碳循环的局部过程 ,有关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参与过程①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解析:选A 据图可知 ,大气中CO2的来源有: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主要是通过②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 ,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③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8.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代表的生物都是绿色植物B.乙1在图示食物链中是第|一营养级|C.丙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发挥作用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有机物和CO2的形式循环解析:选C 图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CO2库 .甲所代表的生物除绿色植物之外 ,还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等 ,甲处于第|一营养级|;丙代表的分解者 ,可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式分解有机物;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9.以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局部过程 ,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相关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A.④增多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C.甲、乙属于捕食关系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选A 由图示中的箭头可知 ,甲是生产者 ,丁是分解者 ,乙、丙是消费者 ,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量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 ,不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增多;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可以循环的 ,因此图示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甲、乙属于捕食关系;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生物细胞的呼吸 ,也可以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 .二、非选择题10.以下图为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图中A、B、C、D 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 .请据图答复以下问题:(1)写出字母或标号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或碳循环过程:B________;C______;①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2)碳元素是通过[ ]____________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 ,而在生物群落中是以________的形式沿________传递的 .(3)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主要依靠各类生物的____________ ,而另一局部碳元素那么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 .(4)从碳循环的过程可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与碳元素的循环过程相比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形成的煤和石油等 ,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大量释放 ,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图可判断 ,B代表生产者 ,C代表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无机环境中的碳主要通过[①]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网)传递 .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依靠生物的呼吸作用回到无机环境中 ,另一局部那么以化石燃料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和反复循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碳元素在短期内大量释放会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引发温室效应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2)①光合作用有机物食物链(和食物网) (3)呼吸作用化石燃料(4)全球性反复循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产生温室效应(或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 ,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 ,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彼此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解析:选A 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植物不能利用;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能量作为动力 ,使得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2.以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的分解状况 ,那么分解者的作用强弱关系是( )A.a>b>c B.c>b>aC.c=b>a D.a>c=b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 ,土壤中有机物量指的是未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的数量 ,由图可知 ,a的数量少 ,分解的落叶量最|多;b次之;c数量最|多 ,分解的落叶量最|少 .由此可推知 ,分解落叶的能力为a>b>c .3.一位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 ,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 ,用 "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沙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 ,a组高压灭菌 ,b组不灭菌 .以下有关事项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 "敌草隆〞 ,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B.检测 "敌草隆〞的消失情况 ,预计a的 "敌草隆〞全部消失 ,b的根本不变C.只用沙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 ,不喷入 "敌草隆〞 ,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解析:选A 该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 ,微生物应为单一变量 ,包括农药在内的其他条件均应相同 .4.右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 ,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那么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b、d、g途径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 ,植物正常生长 ,那么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解析:选D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a代表植物的光合作用 ,b、d、g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c 代表捕食 ,e、f代表动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夏季植物正常生长 ,植物体内碳元素的来源(a)多于去路(b+c+e) .5.下面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 ,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 ,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选B 图中A、B、C分别代表大气中的CO2、消费者和分解者 ,它们不构成食物链;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在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为①;流向B的碳大局部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少局部储存在B体内的有机物中 .6.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发生X1过程的生物是具有叶绿体的生物B.X3过程表示第二营养级|摄入有机物中的能量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Z2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X3/X2表示解析:选D 图中X1表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蓝藻无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X3表示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 ,通过Z1传递给分解者;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 ,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别为X2、X3 .二、非选择题7.以下图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 .结合图示答复相关问题:(1)该生态系统中与物质循环有关的关键成分是______(填图中字母) ,与①②两个过程有关的主要细胞器(主要考虑其为真核生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⑥过程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作用 ,具体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与⑥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 .(3)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来自图中的________(填图中序号) .解析:(1)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键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即图中的A和B .图中①为光合作用 ,主要与真核细胞中的叶绿体有关 ,图中②为呼吸作用 ,主要与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有关 .(2)图中⑥过程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它将有机物分解 ,释放出能量 ,同时产生CO2,与此本质相同的是②③④ ,而⑦那么为燃烧释放CO2 .(3)引起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为图中的⑦ .答案:(1)A、B 叶绿体线粒体(2)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②③④(3)⑦8.[实验探究]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状的放线菌 ,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 .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 ,设计了以下实验 .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1)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 ,加水搅拌 ,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 .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 ,编号为A、B ,参加等量的淀粉糊 .在A烧杯中参加30 mL土壤浸出液 ,B 烧杯中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 ,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 ,各放入两支试管中 ,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在A1、B1试管中参加________;在A2、B2试管中参加____________ ,并进行50~60 ℃水浴加热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①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 ,那么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 ,那么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 ,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 .总体思路:此题为探究性实验 ,要先作出 "是〞或 "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 ,碘是检验淀粉的 ,斐林试剂是检验复原糖的(即淀粉水解产物);据实验步骤(2) ,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所以综合起来讲 ,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1)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2)30 mL(等量)蒸馏水(无菌水)(4)碘液斐林试剂(5)①A1无蓝色出现 ,A2出现砖红色沉淀;B1出现蓝色 ,B2不产生砖红色沉淀②A1、B1都出现蓝色 ,A2、B2都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生物必修3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4

生物必修3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4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导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传递。

(4)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性试验的一般步骤:(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A.化能自养生物B.动物和微生物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4.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在寒带地区有时对森林中的残值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5.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期的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7.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的逐级递减的全过程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的过程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过程8.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就其根源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燃料中的碳D.生物环境中的碳(三)合作探究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的理解○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________的驱动。

专题5.3.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5.3.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共2课时)学习导读课前准备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 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另一方面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的。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作用或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的形式通过或传递。

破疑解难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分析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生物圈:②参与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

③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2.特点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碳循环碳循环是生物圈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分析上图可知:⑴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少数通过化能合成作用。

⑵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⑶大气中CO2的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⑷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⑸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它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经典例题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物质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C元素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碳元素就从无机环境流人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分析:狼不能获得兔子的全部物质,如免子骨骼、毛等。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预习学习内容】一、物质循环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酸盐。

2、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渠道是相同的即。

4、物质循环的特点和具有全球性。

能量流动的特点、。

三、与社会联系温室效应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度,与通过生物的和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度大致相同。

2、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不可分割。

能量的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等过程。

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预习自我检测】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特点是()A、单向的B、逐级递减的C、往复循环的D、快速运动的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A、碳酸B、碳酸盐C、二氧化碳D、碳水化合物3、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不包括()A、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消费者的呼吸作用C、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4、下列不是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是()A、煤和石油的大量燃烧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C、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D、大气中的CO2含量过多【课堂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实例—碳循环ABDC1、★思考回答:观察上图中各成分的箭头走向规律,请回答下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那种成分?2、(1)碳循环的形式:(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4)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1)预防和缓解措施:合作探究二、物质循环的概念要求:根据碳循环的特点,阅读课本P101内容,归纳总结下列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整体教学流程碳循环(20分)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亿万年间,碳、氧、水等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为什么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今天咱们就以碳循环为例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板书课题)每天我们都会呼出很多CO2分子,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一个CO2分子离开你后会在生态系统的各大成分间做怎样的旅行?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绘制一幅画,画的名字暂且就叫“碳先生的旅行”: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把具体的事物归结到生态系统的各大成分上,从而纠正和完善碳循环模式图。

(板书)问:1.“碳先生”指的是谁?CO2?有机物?2.“循环”的含义是什么?单向还是双向?下面谁能给碳循环下个定义?能够循环利用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绘制“碳先生的旅行”图2个小组代表展示并描述碳先生的旅行过程其他小组提出适当的建议师生共同归纳完善生1,生2思考并试着阐述创设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学会合作学习。

剖析碳循环的实质,简要说出碳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概念(10分)谁能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个定义?(板书)指导学生在课本P101画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参照碳循环,试着阐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判断: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举例:1.农田中的DDT出现在南极企鹅中2.台风莫兰蒂带来海上的湿气,吹走城市上空的热空气3.《京都议定书》(板书2.循环特点:循环性、全球性)生态系统的范畴是什么?循环的物质指什么?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判断并试着举例说明,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全球性的特点。

生物圈,化学元素。

思考1分钟,生3回答并试着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进一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三出一进:生产者;消费者指向分解者。

突破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5分钟)该图中是否存在能量的变化?谁能来分析分析?能量储存在物质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同时进行,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学习一、碳循环1、循环路线⑴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的形式进行。

⑵在生物群落内:以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特别提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与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3、特点:具有 ,循环性。

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化学燃料短时间内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 ,打破了的平衡。

⑵危害:。

⑶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核能、水能等),尽量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来路)。

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活动(增加CO2的去路)。

思考讨论: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___________3、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_______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碳循环的范围 _______________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 __________ 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因此又叫。

思考讨论:1、物质循环的范围:2、物质循环的“物质”指什么?3、物质循环的特点: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而且是的流动,而不是循环流动。

专题5.3.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5.3.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共2课时)学习导读课前准备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__________ 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另一方面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循环的。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作用或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的形式通过或传递。

破疑解难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分析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生物圈:②参与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

③物质循环的具体形式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2.特点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因此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②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既然称为“循环”就不像能量流动那样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而是可以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碳循环碳循环是生物圈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其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分析上图可知:⑴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少数通过化能合成作用。

⑵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⑶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⑷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⑸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它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经典例题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物质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C元素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碳元素就从无机环境流人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分析:狼不能获得兔子的全部物质,如免子骨骼、毛等。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5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5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A级问题一: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3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A级问题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抵抗力稳定性概念2 恢复力稳定性概念3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越多,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就越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与是不一样的。

A级问题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温带草原B级问题二: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A.昆虫的繁殖能力较小 B.食物的限制C.天敌的捕食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C.抗污染能力 D.抗干扰能力B级问题三: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 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 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6.下列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是()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C.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对群落演替进行限制B级问题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B级问题五1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采取的措施是A 喷洒农药灭虫B 不准放牧C 建立草场防护林D 严禁割草2 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A 迅速上升B 缓慢上升C 保持相对稳定D 先上升,后下降,又趋于稳定B级问题六: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我的收获:1本节课你学到的知识点2 本节课你学到的题型3你的疑惑?。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三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高效导航】1.学习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②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③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④通过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2.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难点:“看”—知识经纬碳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导”—自主预习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循环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________,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传递。

(4)温室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过程范围特点联系“学”—互动探究探究一物质循环的过程阅读课本1001--101页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的来源有哪些途径?(1)大气中CO2提示: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学燃料的燃烧。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8: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8: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掌握碳循环的过程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能在新的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深化“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决方法]⑴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⑵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1、讨论、分析、比较相关问题。

2、完成探究活动。

八、教学程序⑴明确目标⑵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

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清: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呈现教材P10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读材料P100—10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5、物质在何种之间进行循环?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何种形式传递?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10、什么叫温室效应?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教师总结。

能量流动和物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有何关系呢?1、区别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高二人教版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二人教版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学习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一对一检查过关四、学习内容:(看书后填空)一、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进行。

2.过程图解3.特点:具有、循环性。

【探究一】(1)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以什么形式进行?(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什么?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含义(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

(2)循环途径:无机环境。

(3)范围:。

2.特点(1)循环流动。

(2)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循环。

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1)二者是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和之间循环往返。

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形式流动因不同元素而异,如碳以形式循环特点、物质被反复利用,具有范围生态系统的、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如图:①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③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特别提醒: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探究实验: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你能结合以前学过的实验知识,及前几节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提问:生物遗体中的C14只有这一条路径回到无机环境吗?
讲述:植物的枝叶和根茎,没有被分解的经过千百万年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煤炭又经过人的开采、制成能源,经过燃烧重新将C元素还回无机环境。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落实方案:
1.复习巩固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明确碳循环过程中碳的不同载体及碳的转化者和传递者等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利用电脑课件展示说明碳在各环节的具体变化过程及其传递过程。
3.利用题例,分析巩固碳循环过程的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意图。思考,并
积极讨论并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过渡语: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
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
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
又有必然的联系。那么它们之间
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
系”空表格,让同学根据表格回
突破策略:
1.复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学生理解能量的固定和释放的具体过程。
2.复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进一步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3.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成分、结构的综合性分析,总结性强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XXXXX:1、熟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能分析碳循环过程。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物质循环图解中的物质的来源和去路。

3、热爱自然,低碳生活,保护环境;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通读教材,划出重点。

明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掌握温室效应的起因和防治措施。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的操作步骤,记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然后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完成时间40分钟。

2、本节重难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温室效应。

预习案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这些二氧化碳去哪儿了?分子中的碳和氧又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实际上,碳元素和氧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一、碳循环1、阅读课本P101,勾画并记忆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什么的形式进行?为什么说碳循环具有全球性?2、通过阅读和记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勾画并记忆参与碳循环的物质是什么?发生的范围是什么?因此碳循环又叫什么?3、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以及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形式分别是什么?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意义是什么?【我的疑惑】【预习自测】1、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A、绿色植物和动物B、绿色植物和微生物C、动物和微生D、绿色植物或微生物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探究案探究点一: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学法指导:学生看书用30分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重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二.阅读教材、自主解标A级问题一: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性。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又从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

3 物质循环具有性,又叫做。

A级问题二: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主要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2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等化石燃料,在很短的时间内打破了的平衡。

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形成。

A级问题三:1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是,和。

二者是进行的,彼此,不可2能量的固定、、和,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流动;能量作为动力,可使物质不断地在与之间循环往返。

4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三.合作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1.碳元素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以和的形式。

②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渠道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形式传递。

2.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物完成的,主要是,也有作用。

3.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①②③B级问题二: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 带有全球性B.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 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D. 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2 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A. 线粒体和染色体B. 叶绿体和线粒体C. 叶绿体和核糖体D. 线粒体和内质网B级问题三:1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 B.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二氧化碳;分解作用2在碳循环过程中,使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蒸腾作用③呼吸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B级问题四: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级问题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B级问题六:1 A、B、D分别代表各种生理过程:A. B.D.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标准和解读:1、课程标准要求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应用)2、课程标准解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分析”为应用水平,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体现,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联系起来。

以碳循环为例,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其特点。

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和联系奠定基础,并且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能量流动有效地衔接起来。

二、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3节,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物质循环是生态学的重点,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知识包括三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材由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让学生重视保护环境。

2、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必修一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是刚刚学过的知识,所以从知识上看,学生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储备,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能力上看,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名校导学案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名校导学案

生物导学案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A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习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概念;说明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b5E2RGb 物质循环的概念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范围:无机环境和的1.•特点:4.温室效应B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完成时间】15分钟 .碳循环 生物群落中: _______________ .无机环境中:CQ ,碳酸盐等 p1EanqFD 碳的循环形式 ________ p -CO 2 :通过 : 厂碳进入生物群落€ _ 1.碳的存在形式 作用、 作用 ' 碳酸盐:根的主动运输 流动形式: __________ 具体过程 J 碳在生物群落中 流动渠道:— CO 2形式通过 碳流出生物群落:以 DXDiTa9E3d : 3•碳循环图解 作用流出之间(1)概念:大气中的CC2越多,对地球上的散逸到外城空进的热量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即大气中的CQ相当于保温层,从而使地球上的温度升高的越快,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RTCrpUDGiT(2)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植被遭到破坏,不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CC2;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储存在地层中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被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5PCzVD7HxA(3)危害:温室效应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大气中CQ含量持续增长,还将给地球的生态带来其他的后果。

jLBHrnAlLg(4)缓解措施:减少CQ排放量,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选用替代能源增加CQ吸收量,保护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等。

xHAQ X7富集作用17.概念: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沿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积累的过程。

18.原因:污染物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一旦被吸收,不易排出体外。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学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理解物质循环的物质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

2.通过对相关图像、过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比分析、师生交流,能够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导学诱思】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2)循环:无机环境。

(3)范围:。

2.特点(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循环。

(2)物质可以被反复利用。

3.实例:碳循环(1)碳在自然界中以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形式存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以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主要是沿着进行,传递形式为。

(2)过程a.CO2进入生物群落: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主要是绿色植物的,还包括。

b.CO2返回无机环境: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解者的以及含碳燃料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时,只有和之间的传递是相互的,其它成分之间都是单向的。

4.碳循环失衡与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短时间大量燃烧→大气中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的平衡。

(2)产生危害:升高、冰川融化、上升(3)防止和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①改善能源结构,开发(减少CO2的来源)。

②大力(增加CO2的去路)。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实验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原理】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和之间相互转化,从而实现自然界中物质的循环。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某种有机物质的分解情况来探究;我们可以根据落叶腐烂的情况来检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通过鉴定淀粉分解的产物来探究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施计划】案例一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1)提出问题: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2)做出假设:。

(3)材料用具:落叶,土壤,恒温箱。

(4)实验步骤: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能说出.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能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3、能解释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使用说明:课前利用25min认真阅读课本P100-103,独立完成预习案。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文,将相关概念和关键内容做上记号,自主识记基础知识,了解本节课要复习的知识脉络。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1.完成《3年高考2年模拟》P201“读教材梳考点”考点二2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做什么?其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在什么之间循环?
3.碳通过什么作用由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通过什么作用离开生物群落?
二、基础自测
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的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2.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 2含量
B.大气中CO 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3.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 组高压灭菌,b 组不灭菌。

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向a 、b 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 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 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 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 、b 组相同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 参照图5-11,试用箭头和文字描述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四者间的碳循环关系?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
3.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二、总结整理
训练案
一、课中训练与检测
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碳元素在A、B、C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图中B、C包含所有种群构成的生物群落
2、.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
统的各成分中,A为______,B为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
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__形式储存在地层中,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______________。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
完成《3年高考2年模拟》P206典型例题6以及P207~209的3年高考3、5、7、1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