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讲义:第九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清·线索导引]
线索:戊戌变法的历史进程:《马关条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思想→“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
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潮的兴起,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使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但作为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思想解放潮流和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意义重大。
[必记·精要盘点]
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都受到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埃及在19世纪初受到英法等国的殖民侵略;中国在19世纪末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
2.内容:政治上都对原有的政体进行变革。例如:埃及在中央设立国务会议,设立咨议局,中国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都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例如:埃及努力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中国则设立农工商总局等。文教上都建立新学校,派遣留学生。军事上都主张建立新军队。
三、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国近代化改革
1.四国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
变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在遭受西方工业国侵略,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的结果;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背景是本国农奴制的落后与对外争霸战争的失败。
2.四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但其性质却不同。埃及阿里改革虽然也有发展近代工业的举措,但是属于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他三国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俄国1861年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沙皇政府,但是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3.从四国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其他三国都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多涉及政治改革,都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但从实施的举措看,日本明治维新更为彻底,成效也最为显著。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两国近代化的发展。
[单元质量检测九]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对于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巨大的灾难总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甲午战
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支持以上观点的史实是( )
A.唤醒了先进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感,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新高潮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使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D.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
解析:选D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A、B、C三项内容都体现这一方面。清政府开始自救运动始于洋务运动,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项。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
B.产生了新兴的阶级力量
C.阻止了外国经济侵略
D.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进程
解析:选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产生、发展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而且也壮大了无产阶
级力量,这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3.在近代中国,较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提倡者是( )
A.魏源B.张之洞
C.郑观应D.梁启超
解析:选C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
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梁启超在郑观应之后。4.“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5.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
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解析:选B1901~1903年,伴随《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思想兴起,康有为“循序渐进”“不能邋(超
越)等”的改制学说,是坚持君主立宪,反对暴力革命,故B项正确。6.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
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
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解析:选D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重要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
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D项正确。7.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
公车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公车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A.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历史价值
B.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相
C.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回忆录的史料价值高于历史档案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回忆录”与历史档案的不同叙述,说明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多方考
证,故C项正确。
8.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
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解析:选A“仓促上阵”“明显的植入性”,说明戊戌变法是在缺乏内在条件的情况下仓促向西方学习的
行动,故A项符合题意。9.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
A.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