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四首》渡汉江教案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5古诗四首 教案
5古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学法、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感情和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思乡之情的诗篇。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写思乡之情的古诗吗?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四篇写思乡之情的诗。
揭示课题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回乡偶书1、师示范读2、学生自由读3、问: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5、齐读、背。
边读边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
6、角色扮演,你能表演当时的情景吗?(学生试着表演)(二)泊船瓜洲1、学生自由读2、问: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全班交流。
4、齐读、背古诗。
5、问:如果你长时间离开家乡,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积累写思乡之请的诗篇。
第一课时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古诗四首》教案1 冀教版
第9课古诗四首教学目标1.能认识“宿、疏”2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搜集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初夏荷塘》图。
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
生:《小池》。
(学生背诵)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生:杨万里。
2.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宿、疏”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生:宿:过夜;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3.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生:树头新绿、儿童、黄碟和菜花。
四、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一)品读第一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生:篱笆和小径。
篱笆稀疏,小径深远。
2.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3.学生齐读。
(二)品读第二句。
1.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生:儿童戏蝶。
2.第二句抓住了什么景物?生:树头。
3.为什么没形成树荫?生: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4.由此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生: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5.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三)品读第三、四句。
1.三四句抓住哪些景来描写?生:儿童、黄蝶、菜花。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生: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四首教案1冀教版word版本
第 9 课古诗四首总1. 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宿、疏、振、蝉、尔、盆、玻、璃、碎”9 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骑、闭、闲、值、食、尔、丝、碎”8 个目教课目的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标写。
3. 感情目标:感悟作者在四首诗中表现的童年生活的单纯和美好。
要教课要点深入理解诗的粗心,领会四位诗人所表达的对童年生活的单纯和美好的喜爱之情。
求教课难点想象诗中的画面,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课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能认识“宿、疏” 2 个生字,能联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理解古诗所描述的漂亮风景,想象少儿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收集相关杨万里的资料。
教课过程: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初夏荷塘》图。
图上的风景让你想起了哪一首诗?请你背诵给大家听。
生:《小池》。
(学生背诵)还记得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吗?生:杨万里。
2. 揭露题目。
今日,我们要跟从南宋诗人杨万里去赏识暮春节气的农村风景。
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状况(1)出示生字卡片,“宿、疏”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评出最正确认字小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生:宿:留宿;篱落:篱笆;疏疏:稀少;径:小道;深:深远。
3.诗中抓住哪些光景写出了暮春节气的漂亮?生:树头新绿、少儿、黄碟和菜花。
四、细读品尝,感悟理解。
(一)品读第一句。
1.第一句写了哪几种光景?有什么特色?生:篱笆和小径。
篱笆稀少,小径深远。
2.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稀少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道深向远方。
3.学生齐读。
(二)品读第二句。
1.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眺望到的。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件最新版
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结句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
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 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探究:诗中写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有何意图? 诗人泊船瓜洲,遥望家乡,看到的是跟瓜洲一 水相隔的京口,想到的是远隔几座大山的家乡钟山。 一道长江水, 数座大山, 可谓高山流水,路途遥远,
首句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写出
诗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第二句以“乡音无改”与
“鬓毛衰”作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岁月虽然催老了自己 的容颜,但乡音却没有改变,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句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句诗写出了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描绘
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神态,却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久别 回乡,孩子们错把自己当成远方的客人。
梳理文意
泊船瓜洲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面。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今南京的紫金山。
一水:这里指长江。
从京口到瓜洲只是一江之隔,从京口到南京也只
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
着我回到故乡?
整体感知 首句写了望中之景。次句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全套配套版
5 古诗四首
第一课时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助读资料
字词精讲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ǒu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bìn
最新古诗二首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品)
古诗二首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方法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学法、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感情和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体会乡情和友情的真挚情感,体会爱所蕴涵的魅力和价值。
并学会关爱他人,以人为善。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贺知章和李白的诗篇。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李白和贺知章写的古诗吗?(齐背《增汪伦》、《咏柳》)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篇贺知章和李白的诗。
揭示课题《回乡偶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回乡偶书1、师示范读2、学生自由读3、问: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5、齐读、背。
边读边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
6、角色扮演,你能表演当时的情景吗?(学生试着表演)(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学生自由读2、问: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全班交流。
4、齐读、背古诗。
5、问:如果你最要好的朋友离开了你,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积累贺知章和李白的诗篇。
《渡汉江》文章教案
《渡汉江》文章教案【引言】本文给出一份《渡汉江》文章的教案,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一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主题以及阅读技巧。
通过教案的指导,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取启示。
【开篇部分】一、背景介绍《渡汉江》是中国现当代作家邓拓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著名的红军长征中江西瑞金到四川马致远所率领的红21军渡过长江(汉江支流之一)的英勇事迹。
该作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英雄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作者简介邓拓(1898-1964),原名邓发,字叔寿,江苏启东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政治家。
邓拓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有社会时事的关注,又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他在揭示中国社会问题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内容】一、核心内容梳理1. 主要情节:《渡汉江》讲述了红军长征中红21军渡过长江的过程。
故事发生在冬季,红军迫于敌军追击,孤立无援,但毛泽东发出了渡江号令。
面对严寒和敌军的围堵,红21军士兵勇敢地渡过汹涌的江水。
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革命决心和不屈的意志。
2. 主题思想:作品中表现了革命意志、民族气节以及信念坚定的力量。
红军士兵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勇敢地渡过长江,他们的勇敢行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二、扩展阅读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渡汉江》,读者可以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评论文章。
这些文献可以更全面地呈现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影响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参考文献:1. 邓拓《渡汉江》2. 《中国文学名篇精选》3. 汪国真《人民的艺术》4.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阅读技巧培养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渡汉江》,我们提供以下几个阅读技巧供参考:1. 注意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情节,理解各情节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把握整个故事的情感走向。
2. 揣摩人物:着重揣摩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四首渡汉江教案冀教版
《渡汉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诵读引入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引入本文的古诗。
二、了解背景,学习生字1、走近作者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主要作品:《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2、学习本文的生字“岭”“力”。
3、学会注音“怯”“渡汉江”。
4、理解词语“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师小结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翻译诗句,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通过总结,把握全诗的结构和感情。
渡汉江(宋之问)教学设计
渡汉江(宋之问)教学设计渡汉江(宋之问)教学设计渡汉江(宋之问)教学设计一、引言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渡汉江》是一首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词作。
通过描述渡江战斗中英雄壮丽的场景和表达作者内心的坚定决心,词作揭示了对敌人的坚决抵抗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憧憬。
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让学生深入分析词作的形式、内容及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宋代文学特点以及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渡汉江》这首词作,学生能够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词作分析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1. 分析词作的形式和内容;2. 理解辛弃疾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展示词作《渡汉江》的原文。
2. 导入课程:通过音乐播放《渡汉江》的曲调,引发学生对词作的兴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两句词的形式和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4. 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共同分享各自的分析结果。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对词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6. 辅助材料:提供学生一些与宋代文学和辛弃疾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词作。
7. 板书设计:整理学生的分析结果,将词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
8. 诗词创作:鼓励学生按照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创作自己的爱国诗词,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9. 课堂作业:布置学生阅读一篇宋代文学作品,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写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的方式,观察学生对词作分析的参与程度和准确度。
2. 课堂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宋代文学作品分析和写作的能力,以及对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的理解程度。
3.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改进。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新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渡汉江》教学设计教案
《渡汉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一、诵读引入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引入本文的古诗。
二、了解背景,学习生字1、走近作者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主要作品:《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2、学习本文的生字“岭”“力”。
3、学会注音“怯”“渡汉江”。
4、理解词语“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师小结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翻译诗句,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通过总结,把握全诗的结构和感情。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5《古诗四首》教案 冀教版
5古诗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与方法: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学法、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感情和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思乡之情的诗篇。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写思乡之情的古诗吗?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四篇写思乡之情的诗。
揭示课题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回乡偶书1、师示范读2、学生自由读3、问: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5、齐读、背。
边读边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
6、角色扮演,你能表演当时的情景吗?(学生试着表演)(二)泊船瓜洲1、学生自由读2、问: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3、全班交流。
4、齐读、背古诗。
5、问:如果你长时间离开家乡,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积累写思乡之请的诗篇。
第一课时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2、齐读、指名读。
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四首渡汉江一课一练冀教版
《渡汉江》分层练习◆基础题一、一锤定音。
(在带点的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泊(bópō)船瓜洲近乡情更怯(qièquè)二、看拼音写词语。
xiū gǎi jūn zǐ hán lěng wèi lá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ǒu rán zá shī shān lǐng lì sh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我会选字填空。
【偶遇】( )像( )尔( )见( )到【杂朵】( )乱花( ) 几( ) 复( )四、解释词语的意思,并解释诗句的意思。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老大:______________ 乡音:_____________无改:____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著花:_____ 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选择。
(填序号)(1)下面关于《杂诗》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杂诗》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高尚品格的喜爱之情。
②《杂诗》采用借问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③《杂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维,他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④《杂诗》在简单的一问一答之间把诗人对梅花傲雪盛开的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渡汉江》一诗中“断”和“复”字表达了( )① 想询问家乡的情况,却又不敢开口的矛盾心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冀教版)六、《古诗二首》教案回籍偶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熟悉2个生字,会写3个字。
二、有情感地朗诵文,背诵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知道酷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有情感地朗诵文,背诵文,体会诗人酷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预备:教学、实物投影四、教学时刻:1时第一时一、谈话导入一、同窗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情愿把自己喜爱的古诗背给大伙儿听?(指名背)二、揭露题:《回籍偶书》二、初读感知一、范读《回籍偶书》二、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诵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有困难找同窗或教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明白了什么?、质疑并适时解疑。
六、看图说说《回籍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小孩,小孩们地问:“。
”三、朗诵感悟一、创设情境:若是你确实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旁,你的心情会如何?二、指导情感朗诵(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现读)(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
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想念、酷爱之情。
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一、借助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演出《回籍偶书》。
二、师生评判演出情形五、指导写字:音客何先观看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回籍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教学目标:一、把握生字词,读懂诗句,明白得诗意。
二、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刻画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酷爱,培育主动积存诗歌的适应。
5 古诗四首——渡汉江
5 古诗四首——渡汉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未、怯”2个生字,会写“未、岭、历”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诗意。
3、感悟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及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掌握生字,理解诗意。
2、难点是感悟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及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一、音乐导入(播放这首诗的音乐)1、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杂诗》,哪位同学们给我们背一背,让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背得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边背边体会。
师:上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板书题目《渡汉江》。
齐读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作,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宋之问。
2、认识作者。
3、认读生字4、学诗四部曲5、入诗题今天我们要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解读这首诗,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一起“入诗题”。
出示课件理解题目的意思。
渡:汉江:(师:通过题目我们不难猜出,汉江为我们交代了这首诗写作的什么?(地点)那“渡”是什么意思呢。
(渡过)所以通过诗的题目我们可以推断出什么?诗人是在哪写的这首诗?(汉江)(下面我们去看看宋之在汉江问写下了什么诗篇)。
二、读诗句(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渡汉江》。
先听老师给同学们读一下。
1、师范读。
并讲解节奏。
2、出示课件。
学生自己认读古诗。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通过小组读、男女生读,反复朗读强化,并奖励优胜者。
5、师: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是学好诗歌的基础。
(这首古诗同学们已经读得非常好了,下面我们来继续诗歌之旅的第三步——明诗意。
)三、明诗意(一)课件出示第一句(过渡: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1、读:岭外音书断。
师:读完了,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领外的岭,你们知道是哪个岭吗?预设:苏轼在一首诗里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个岭南啊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诗里的“岭南”。
渡汉江教学设计
渡汉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1. 了解渡汉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理解《渡汉江》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掌握一定的诗歌分析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演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赏析- 介绍《渡汉江》的作者杨洪基和这首诗的背景;- 通过分析诗歌的题材、意境和用词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培养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游戏体验- 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组模拟渡汉江的场景;- 学生可以演绎当时的历史人物、士兵或其他角色;- 通过游戏,让学生亲身感受渡汉江的艰辛和历史意义。
3. 口语表达训练-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组根据诗歌内容,编写对话和情景;-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点评;- 引导学生通过口语表达提高沟通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介绍《渡汉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引发学生对渡汉江的兴趣。
2. 诗歌赏析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渡汉江》的意象、节奏和情感表达,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游戏体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船夫、将军等),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游戏模拟。
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关卡,例如找到合适的船只、应对危险等。
4.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情景,编写对话和情景表演,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表演。
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和点评,提供改进的建议。
5. 口语表达训练通过多次练习,让学生慢慢熟悉口语表达,并逐渐提高表达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口语练习题,例如描述渡汉江的感受、对诗歌的理解等。
6. 总结和复习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展示其他与渡汉江相关的作品,如绘画、音乐等,加深学生对渡汉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 学生对《渡汉江》的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3.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中的创造力和准确性。
三年级语文上册 诗二首 教案 冀教版
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理解古诗的意思,想想古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就义诗》,默写《夏日绝句》。
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敢于探索的兴趣。
借助音像、直观感性的材料,创设语言以及画面情境,让学生理解古诗,读中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豪情壮志、坚贞不屈的品格以及为了真理不畏牺牲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本课生词虽不多,但个别字“鬼”“雄”的书写上要重点指导结构和笔顺。
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搜集李清照、夏明翰的资料以及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册书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首诗?它们分别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思乡之情和珍惜友情)其实,诗歌除了可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之外,还可以用来抒发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新诗,来体会一下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壮志豪情。
课件出示《夏日绝句》。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借助资料和字典、词典自学古诗。
教师巡视指导,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研究。
教师主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适时指导):(一)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熟古诗。
(二)指名读诗。
(三)齐读这首诗。
三、深入理解、品悟诗情。
(一)学生自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课前了解的资料、课本的注释和字典、词典自读理解。
(二)将自己能读懂的部分在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解决问题。
课件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及时出现有关词语的解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中考语文]《渡汉江》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渡汉江》教学设计《渡汉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通过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探究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教学方法:比较探究法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宋之问,一名少连。
字延清,虢州弘农人。
弱冠知名。
初征,令与杨炯分直内教。
俄授雒州参军,累转尚方监丞,预修《三教珠英》。
后坐附张易之,左迁泷州参军。
武三思用事,起为鸿胪丞。
景龙中,再转考功员外郎。
时中宗增置修文馆学士,之问与薛稷、杜审言首膺其选,转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徙钦州,寻赐死。
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二、诗文解释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遇到的家乡来人。
三、词语解释岭外:今广东省一带。
怯:畏缩、胆怯。
四、诗文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五、比较探究异曲同工“真”“奇”“妙”——《渡汉江》与《述怀》比较鉴赏述怀杜甫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盛唐诗人杜甫的《述怀》(以下简称“杜诗”)述的是身经丧乱之情怀,但两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可谓异曲同工,下面分别作一赏析。
(一)、感情之“真”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宋诗和杜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某种共鸣,首先归因于诗人的真情实感。
正如宋顾乐称《渡汉江》“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申涵先说《述怀》“非身经丧乱,不知此语之真”。
宋诗的前两句追叙谪居岭南与家人音讯断绝的情景,一个“断”字,真实地道出诗人的思家之苦,思乡之切,其羁旅之愁、孤寂之感也尽在其中。
三年级语文教案 渡汉江-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渡汉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诵读引入。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引入本文的古诗。
二、了解背景,学习生字。
1.走近作者。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主要作品:《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2.学习本文的生字“岭”、“力”。
3.学会注音“怯”、“渡汉江”。
4.理解词语“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师小结。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翻译诗句,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通过总结,把握全诗的结构和感情。
四、品读释疑。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一个“断”字和一个“复”字把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2.探究:说一说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走近家乡的时候越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渡汉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诗人记述了还乡之情,描写了一个长期在外,得不到家里的书信的人,回乡途中担心家里出事,遇到熟人也不敢相问的情景,主要突出了人物的心态。
这首诗曲折含蓄,真切细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的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引入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古诗,引入本文的古诗。
二、了解背景,学习生字
1、走近作者
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
主要作品:《度大庾岭》《渡汉江》等。
2、学习本文的生字“岭”“力”。
3、学会注音“怯”“渡汉江”。
4、理解词语“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
三、初读感知,梳理文章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师小结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翻译诗句,更能体会作者的内心,通过总结,把握全诗的结构和感情。
四、品读释疑
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一个“断”字和一个“复”字把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2、探究:说一说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担心越走近家乡的时候越强烈。
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回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3、熟读古诗,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渡汉江》描绘的场景是一位贬居他乡的人在返回故乡时离故乡越近心中越害怕回到
故乡,但又渴望回到故乡的矛盾心理,只能坐在船头任船儿载着自己向故乡而去。
【设计意图】通过解析诗句提出问题,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五、课文小结
《渡汉江》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及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六、课外拓展
1、推荐阅读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国学诵读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
《回乡偶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有关家乡的俗语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
水是家乡的好,人是故乡的亲。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七、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八、板书设计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教学反思:
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以下简称“宋诗”)写的是贬客归家之心事,本诗的感情之真、反接之奇、渲染之妙。
(一)、感情之“真”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宋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某种共鸣,首先归因于诗人的真情实感。
正如宋之问称《渡汉江》“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绝”,宋诗的前两句追叙谪居岭南与家人音讯断绝的情景,一个“断”字,真实地道出诗人的思家之苦,思乡之切,其羁旅之愁、孤寂之感也尽在其中。
特别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把诗人急切盼音书又怕不祥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维妙维肖。
透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