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观课报告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精选11篇)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小学语文观课报告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观课报告(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1《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生命大限将至时的心路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切缅怀到安葬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
凭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游走。
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堂。
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
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
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本色导入。
紧扣题目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中学生感受到了战象在战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
它们哪里是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
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起敬。
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
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友好的小熊》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友好的小熊》观课报告1. 观课背景本次观课是在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对《友好的小熊》一课进行观察和分析。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故事讲述小熊和小鸟之间的友好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2. 观课过程2.1 教师引入教师在开场时,通过一个小游戏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
该游戏要求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并解决问题。
这样的引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课程内容打下基础。
2.2 故事讲述教师引入主题后,开始讲述《友好的小熊》这个故事。
故事中描述了小熊和小鸟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生动地讲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价值观。
2.3 分组讨论在故事讲述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这样的小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2.4 课堂活动为了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教师设计了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课堂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角色扮演、问题解决和小组合作等,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3. 观课收获通过观察和分析,我认为《友好的小熊》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师巧妙地运用引入活动、故事讲述、分组讨论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们能够理解友好和合作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同学们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表现积极,展现出了合作、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 点评与建议在观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吸引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
其次,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最后,教师在评价学生表现时可以给予更加具体和积极的肯定,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
5. 结语总体来说,这节《友好的小熊》语文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故事的讲述和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友好和合作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观课评课】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飞越蓝天》观课报告
【观课评课】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飞越蓝天》观课报告一、观课情况- 观课时间:[填写观课时间]- 观课地点:[填写观课地点]- 授课教师:[填写教师姓名]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飞越蓝天》,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
教师通过该课程的设计和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飞翔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研究《飞越蓝天》,学生能够掌握有关飞翔的相关词汇,了解飞行器的种类及其基本原理。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探索精神。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导入: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飞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飞行的好奇和兴趣。
- 主体:教师通过阅读课文《飞越蓝天》,引导学生认识飞机、火箭等飞行器,并介绍它们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表对飞行器的想法和感受。
- 结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勇敢追逐梦想,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并发现有关飞行的事物。
三、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同学的意见,可以发现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对飞行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简要描述其形状、用途和原理。
- 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较高,展示出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参与,互相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 学生表达了对飞翔的向往和憧憬,具备勇敢追求梦想的情感品质。
四、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前的导入环节设计上,可以进一步增加互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 在小组讨论时,应给予每个学生更充分的发言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提供一些拓展材料或任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总结本节课的《飞越蓝天》观课内容设计合理,达到了教学目标,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天坛》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天坛》观课报告1. 观课背景本次观课是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程中,观摩了《天坛》这一课文。
《天坛》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述了动物们为了向上天祈求丰收而在天坛举行祭祀的故事。
2. 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这一课程,学生能够:- 理解《天坛》故事的寓意和主题- 掌握部分生字词汇的读音和意思-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3. 观课内容- 教师首先引入课文,与学生一起讨论天坛的形象和宗旨,让学生了解祭祀的含义。
- 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发生的原因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 教师逐句解读课文,解释生字词汇的发音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细节和寓意。
- 教师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研究成果,回顾课文的主题和教材的教学目标。
4. 教学效果评价- 观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小组讨论表达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学生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不仅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 总结通过观摩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天坛》这一课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理解了故事寓意和主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表达,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这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也得到了学生和观摩人的一致好评。
语文教师的观课报告(精选5篇)
语文教师的观课报告语文教师的观课报告(精选5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师的观课报告(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师的观课报告1我最近非常荣幸参加了小学语文远程研修活动,6节课下来,我对6位老师的授课情况的整体印象是: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现将自己的感受总结如下:一、课前感情交流充分,做到师生心贴心。
多数老师注重课前的交流,以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陌生感,活跃气氛。
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调节了一下学生心里的紧张气氛。
二、教态和蔼可亲,及时鼓励有信心。
首先,无论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让听课的老师觉得他们不是面对着一群学生,而是他们的朋友或孩子,谈话或问问题,都是面对面的形式,感觉很自然、随便。
多数老师采用亲切地谓,让孩子们一听就感觉到亲呢,立刻喜欢上了这个老师。
另外,老师们及时的鼓励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帮孩子们树立了学习信心。
三、教学环节紧凑,环环相扣吸人心。
基本上每节课都做到了环节衔接的自然醒目,如行云流水,一点也不硬,教学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听课老师觉得轻松、不生硬,没有累得感觉。
真正做到了顺学指导。
四、以读代讲练语感,细节教学是关键。
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自身就带有了课堂中应有的感情,在教学中,拿出重点段落,让学生自读、齐读、带感情读、教师范读、教师引读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语感,从而体会课文的真正意境和内涵,使教学达到了高潮,使学生情绪激昂,情真意切!以上就是我的感受以及分析,研修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与孤陋寡闻,意识到了自己如同井底之蛙。
远程教育研修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更加真实的爱恋。
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解惑释疑。
参加本次小学语文远程培训,有幸聆听各位名师讲课,我感慨颇深,受益匪浅。
在这段学习生活中,我每天累并快乐着……因为,我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友情。
2022语文观课报告(通用12篇)
2022语文观课报告(通用12篇)2022语文观课报告(通用12篇)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观课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观课报告篇1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学生主动参与的实现,需要其自身发展具备一定条件。
其中一个主要条件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发展水平。
聆听殷老师的课,我们重点观察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
根据课堂观察,我对学生的参与数量进行了统计:教师课堂提问叫答人次共26次。
课堂中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学习4次。
参与回答问题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76%。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有11人,占总人数的38%。
通过数字统计,我们了解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主动参与为主,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活动。
从学生参与的情况来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可以从中看出,全班有77%左右的学生独立回答过问题,即使没有单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通过自主探究、同桌交流读等形式,参与了课堂活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自主探究、同桌交流等集体活动,做到了全班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整堂课一共有4次,说明课堂上教师能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并尽力照顾到全班学生。
2、课堂上有很多孩子还是特别活跃的,有四个孩子回答了3次问题,有三名孩子回答了2次问题,说明孩子对老师的提问积极性很高。
总的来说,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班级中只有四位同学没有独立回答问题,若再多照顾一下这几位边缘生就更好了。
总之,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在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学得轻松,课堂效果非常好。
通过统计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参与面也较广,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语文观课报告篇2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胥老师首先采用谈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花生是我们常见的一种食品,你能说说你对花生的了解吗?”接着又让同学们质疑课题,相机介绍了有关花生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你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等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故宫》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故宫》观课报告一、课程背景本观课报告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故宫》这个课程进行观课后的总结和反思。
二、故宫课程概述《故宫》是一篇以故宫为主题的课文,通过描述故宫的建筑、历史和文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故宫的魅力。
三、观课过程在观课过程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了解故宫的外貌和规模。
随后,老师通过讲解故宫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了故宫的起源和建筑特点。
接着,老师展示了故宫内部的宫殿和珍贵文物,让学生了解故宫的文化内涵。
最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沉浸式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亲身感受故宫的历史。
四、观课反思通过观课,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很好地结合了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境,使学生对故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图片展示、讲解、角色扮演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我也注意到了,这节课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适合学生理解和记忆。
然而,在观课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观课时间较短,对于一些学生可能无法充分掌握故宫的相关知识。
其次,在评价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老师的反馈较为简单,没有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建议。
五、观课收获通过参加观课,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关系。
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如何提供有效的评价和指导。
六、观课后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结合,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研究进程,及时提供合适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七、总结《故宫》这个课程通过描述故宫的建筑、历史和文化等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故宫的兴趣和热爱。
观课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很有启发性,让我对于未来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规划。
我相信这次观课对于提高我的教学水平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湖》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湖》观课报告概述本次观课是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节课《西湖》。
这节课以浙江的西湖为背景,通过故事情节和图文并茂的插图,介绍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相关故事。
本文将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观察和总结。
教学目标- 了解西湖的位置和特点- 了解一些西湖的名胜及相关故事-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内容教师首先通过展示西湖的图片和简要介绍,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接着,教师讲解了西湖的一些名胜,如三潭印月、苏堤、断桥等,并且通过相关故事的讲述,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景点的理解和印象。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西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关于西湖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思考和回答。
2. 授课: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插图和生动的讲解,向学生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重点介绍了三潭印月、苏堤、断桥等名胜及相关故事。
3. 活动:教师设计了一些互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观看视频介绍西湖、通过图片和文字匹配等。
4. 检测:教师设计了一些小练,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选择题、填空题等。
5. 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研究成果。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观察和互动活动中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部分名胜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对故事情节也有一定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小练的评测,也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理解还有待加强。
反思与建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简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但可能在故事情节的讲解中,可以添加一些学生互动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评测环节,可以使用更多形式多样的题型,更全面地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湖》观课报告的观察和总结。
通过此次观课,学生对西湖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蝴蝶》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蝴蝶》观课报告引言本篇观课报告以《蝴蝶》这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为研究对象。
通过观察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研究情况和教师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汇和句子的意思;2.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想法和感受;3. 能够合作交流,分享观点和经验。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张蝴蝶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教师还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蝴蝶的美丽和自由。
讲解课文教师通过分段讲解的方式介绍了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重要信息和情感表达。
教师还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合作研究学生被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蝴蝶的小调查。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提问和讨论,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
学生之间展示并分享各自小组的成果,从中研究和借鉴。
语言实践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用适合的句子和词语来描述蝴蝶的形状、颜色和动作,培养他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结回顾教师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研究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还与学生共同总结和梳理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下节课的研究做好铺垫。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蝴蝶的认识和感受。
合作研究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体上,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引导了学生的研究,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语文素养。
反思与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清晰地传递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可以更加细致。
建议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提前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好相应的解决方案。
《石灰吟》观课报告
《石灰吟》观课报告一、背景介绍《石灰吟》是一首古代诗歌,诗人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描述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这首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二、问题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石灰吟》的内涵和意义,领悟诗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观课内容本次观课主要围绕《石灰吟》的教学展开,观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主题、修辞手法等方面。
具体包括:1.课程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石灰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石灰的特点和应用,引出《石灰吟》的背景和主题。
2.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石灰吟》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意境,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和自主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石灰吟》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观课总结本次观课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石灰吟》的内涵和意义,领悟诗人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具体优点如下:1.课程导入巧妙: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引导观察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石灰的特点和应用,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文本解读深入: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意象和意境等多个角度分析《石灰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拓展延伸有效: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石灰吟》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1.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过多的方面,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学生难以抓住核心内容。
2.学生参与度不足:在小组讨论和自主思考等环节中,部分学生缺乏参与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文化背景渗透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石灰吟》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介绍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景》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景》观课报告一、观课背景本次观课是针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内容《黄山奇景》而进行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能够描述黄山的自然景观。
二、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黄山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黄山的图片,并进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接着,教师通过展示黄山的自然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山、云海、松树等。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黄山的图片,并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2. 教师向学生引导提问,鼓励他们观察图片中的细节。
3. 教师使用展示的图片,向学生介绍黄山的各个景点,包括山、云海、松树等,帮助学生建立对黄山的基本认知。
4.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
5.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交流观点,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
四、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和讨论,学生们对黄山的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黄山的山、云海、松树等景观特点。
学生们积极参与了讨论,课堂氛围活跃,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较好,学生对黄山的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描述。
教师在课前准备充足,并成功引发了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然而,在提问环节中,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由发言的机会更多一些。
六、总结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黄山奇景》是一篇教材文章,通过展示黄山的壮丽景色,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和讨论,培养了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促进了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文观课报告3篇
语文观课报告第一篇:小学语文观课报告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我参加了小学语文观课活动,并观看了一堂小学语文课。
课程主题是《读诗》。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课件展示了一首古诗,然后向学生们提问,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通过诗歌的学习和讲解,学生们不仅能理解古诗的意思,还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在这堂课中,老师还通过给学生们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
在讲解了几个比喻和象征后,老师还鼓励学生们自己创造一个比喻和象征,从而达到了知识的转化和运用的目的。
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和热烈,学生们的思维看法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每个人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学习知识。
老师在课堂上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放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通过观看这堂语文课,我深刻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同时,老师还需要注重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手段,从而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第二篇:初中语文观课报告我参加了一堂初中语文观课活动,主题是《字词的选择与运用》。
这节课的目标是通过讲解字词的搭配和运用,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时能够更好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们进行一些实际的交流和互动,让他们感受到不同语境下词语的不同含义和运用方式,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字词的用法和技巧。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老师还引导学生们模拟一些真实场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整节课的线索非常清晰,老师通过课件和讲解,将字词的选择和运用进行逐步拆解和分析,使学生们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吸收知识。
同时,老师还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通过观看这堂语文课,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模板(精选5篇)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模板(精选5篇)在现在社会,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观课报告模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1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听、思、说、读、写、做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学习效果的根本保证。
如果有一个学生在一节课上没有或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就相当于这个学生没有上这节课,学习效果更谈不上了。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也是新课标最重要的一步。
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学生能够参与的度,这是我们每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今天观看了王老师的上课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学生的参与度方面做了统计。
本班共50人,回答了3次的学生有2人,所占总人数比例的百分之6;回答了三次的学生有6人,所占总人数的百分之12;回答了两次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40;回答了一次的有12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24;没有回答问题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20。
从统计的数字来看,参与度很高,老师充分关注了绝大多数学生,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目标。
一、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课上老师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发言中来,而不是一节课下来只有少数学生在反复发言。
老师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见解,没有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同时存在。
老师重视调动性格内向的孩子发言,及时捕捉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即使答得不完整,或答错了,也鼓励他们的勇敢。
二、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兴趣与成功是有机的统一体,兴趣可以促进成功,成功可以激发兴趣,使学生因感到能学会而愿意学,因愿意学而学得更好。
在教学中,对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对问题的设计,优等生可以增加难度,提高力度,以促使其只有起跳,才能摘到果实;中下等生可以降低难度,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饱尝成功的喜悦,建立更多的自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掌握知识,增强技能,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进步。
最新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精选4篇)
最新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精选4篇)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老师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其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以下是职场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语文观课报告范文(精选4篇)资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语文观课报告1《大小多少》观课报告每一次观、评课都是一次成长,有幸听了xxx附小叶xxx 教师执教的《大小多少》这节课,受益颇丰,得以真正接触和感受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结合小组观课要点“简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资料”做以下分析:1.课时目标具体适切,更需层次全面分明叶教师讲本篇课的课时目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随文识字、正确朗读、了解量词及比较关系。
在随文识字的目标中具体指明认识八个生字,两个偏旁,会写三个字和一个笔画。
将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清晰而具体地描述出来。
并且这一目标契合本班学生学情已经掌握一些基本识字方法,经过引导多种方法识字能够到达要求。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观察、检验学生是否到达了这一目标。
正确朗读的目标结合一年级学生能够借助自主阅读课文,但仍会出现个别字音不准确、加字、漏字、改字的情景提出很适切。
了解两次及比较关系贴合教学资料中对“大小”、“多少”这些有比较关系词的教学要求。
但这三个部分的目标主要集中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缺少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
事实上,在说课的环节中,叶教师指出激发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就属于该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
2.目标对应教学环节,落实还要增加检测目前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基本将教学环节和目标对应起来。
如随文识字的目标落实涉及第一环节中利用组词及形近字比较,学习生字“多、少”,第三环节中利用甲骨文、偏旁等学习“黄、牛、猫”,结合鸟字边学习“鸭、边”等;正确朗读的目标涉及到阅读课题、自由朗读课文、接龙读儿歌、指导朗读等环节;了解量词及比较关系这一目标落实涉及到看图体会区分用法、结合拓展等环节。
将课时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能够更加具有操作性、更方便课堂教学的实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梅花》观课报告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梅花》观课报告1. 观察背景本次观察课程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梅花》。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通过赏析梅花的美丽和坚强品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梅花的形态特征和意义;- 掌握描述梅花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培养对梅花的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教学过程本次观察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3.1 导入引入老师通过展示梅花的图片,介绍梅花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注意。
3.2 梅花赏析老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描述梅花的短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了梅花的外形、颜色和气质等特点。
3.3 梅花诗歌欣赏老师请学生一起朗读并欣赏了一首关于梅花的诗歌,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感情的语言,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
3.4 学生表达老师组织学生就梅花的形象特点和意义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理解和情感。
3.5 总结回顾老师对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梅花的美丽和励志的品质,鼓励学生从梅花中汲取力量,坚韧不拔。
4. 学生反应与效果通过本次观察课,学生对梅花的外貌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用适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描述梅花。
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能够从梅花的坚韧不拔中获得启发和鼓励。
5. 教师总结与思考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通过梅花的品质告诉学生要坚韧不拔,追求美好。
6. 改进建议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加入更多互动的环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分享自己对梅花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梅花的美丽和坚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鼓掌》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鼓掌》观课报告摘要本文是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本中的《鼓掌》一课进行观课报告。
通过观看该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对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1. 教学目标《鼓掌》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通过研究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明确正面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礼仪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2. 教学内容《鼓掌》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识读课文中的生词和常用词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研究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说话技巧;-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3. 教学方法观察到该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情节。
- 互动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促进他们的合作与交流。
其中,教师讲解法被重点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知识框架和语言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4. 教学效果观察到学生在该课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常用词汇;- 学生能够准确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表达意见时,语言更加流利准确。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
此外,希望老师能够在后续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结论通过观察和评价,《鼓掌》一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然而,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创造力。
希望教师能够继续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星》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星》
观课报告
观课时间: [观课时间]
观课地点: [观课地点]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观察对象:
《坐井观星》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教材主要以学生为观察对象。
教学目标:
1. 了解《坐井观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节;
2. 研究全文中的重难点词语;
3.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进行表达;
4.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堂活动:
1. 导入活动:教师用简单的问题向学生引导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情节。
3. 听力活动:教师用录音的方式播放课文,让学生跟读。
4. 词语研究: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难点词语,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教学效果:
通过观察课,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后的作业完成度也较高,学生对《坐井观星》的理解逐渐加深,对一些生僻词语也能理解并运用。
改进建议:
1. 在听力活动中,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2. 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文改编或创作类似的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
通过观察《坐井观星》课堂教学,我发现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表
现积极,学习效果较好。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教学改进,能够让学生
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文知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寻找宝藏》观课报告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寻找宝藏》观课报告1. 观课背景此次观课是针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节课——《寻找宝藏》。
本节课是教学内容的开篇,主要通过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寻找宝藏》的故事情节- 研究和掌握生字词汇,并能正确运用-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意识3.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使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主题《寻找宝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步骤二: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寻找宝藏》,并引导学生跟读。
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步骤三:词汇研究教师重点教授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帮助学生掌握词义和正确发音。
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示意、联想记忆等,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
步骤四:阅读理解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
步骤五:语言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表达。
可以是对课文中某一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的刻画,或者自己对宝藏的想象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范例,引导学生展开自由的表达。
步骤六:总结和展示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概括,并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通过展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研究兴趣。
4. 教学效果评价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查看情节理解和语言表达情况-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分析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配合情况,评估合作研究效果5. 反思与改进根据观察和评价结果,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研究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l二年级语文雷雨观课报告
二年级语文雷雨观课报告一、课程信息本次课程为二年级语文,教师为李老师,授课内容为选段阅读《雷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雷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掌握阅读选段的方法和技巧;3.在阅读中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情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先与学生谈论今天要学的内容《雷雨》。
询问学生是否有听过这个名字,有没有看过。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程。
2. 知识输入老师先让学生打开课本第五页,先看标题,预测故事内容。
接着老师讲述故事内容,并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情节。
3. 课文阅读教师重点讲解了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并且示范了如何读这些文本,让学生更加了解了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4. 小组活动老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他们讨论各自在阅读课文时所遇到的难点和问题。
让他们相互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 总结课堂老师带领全班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整个课程学习情况。
并提示学生下一次作业。
四、教学效果本次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浓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相互帮助,表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有些模糊,容易引起歧义,需要在讲解中加强讲解和解释。
另外,课后作业和评价需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以便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雷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加强了阅读技能,更加自信地面对大量的阅读材料。
同时,也展现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有效促进了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堂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能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
2、智慧拼图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使用多媒体,以大量的图片和地图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采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最后,由衷地感谢这次研修以及为我们讲课的这些优秀教师,为我们奉上这样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优质课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打磨和历练,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种拥有叫付出,有一种付出叫幸福。就让我们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继续执着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大道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
5、经过教师整合,课堂教学有理有序、重点突出、化难为易。
6、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己做、自己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7、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我梳理和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8、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条理生动、富有激励性。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气候特点分析不到位,感觉比较模糊,表达也不够清晰。
2、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有些问题不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3、缺少板书,有失课堂重点的突出。
4、教学方法单一,还可以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5、学生独立学习、发言不足,有待改善。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三、努力方向
学习了这堂观摩课,收获颇多,同时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善: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游走。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卧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些什么?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说些什么?从两个内容中任选其一写话。可以说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这位“战斗英雄”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老师用一种语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倾吐心声、抒发情怀的机会。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美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是“无痕”,我还想说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1、应进一步认真研究教材,挖掘课程资源。
2、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认真分析教材和学情,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容量,使教学设计更加完美。
4、多参加听评课活动,取长补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2017小学语文观课报告2】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生命大限将至时的心路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切缅怀到安葬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凭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1、本色导入。紧扣题目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中学生感受到了战象在战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它们哪里是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起敬。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这堂观摩课,感触颇多。这节课中,教师对教材和学情分析准确到位;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处理合理符合学生的识知规律。课堂结构清晰明了、教学环节完整流畅。课堂教学采用了信息技术直观高效。教学语音富有激励性,生动准确。
2、本色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走进了“段落”的丛林——披挂象鞍,快速阅读,感受战象的所作所为;然后又走进“句子”的丛林——找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画体味交流。此时,学生已经走进了语文的丛林中去感受体味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但这还不够,老师又继续引领学生在密林中探幽寻踪,那就是抓词语——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战象嘎羧动作、神情的关键词语来交流体会,摩挲、泪光闪闪、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别重逢。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也没有为常人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它们的行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抓住这些举止神情就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于是,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语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凭吊战场部分,刘老师同样引导学生由段到句到字词,抓住“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体会嘎羧对战友的无限缅怀,对过去惊天地、泣鬼神战斗场面的无比留恋。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一直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