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会计收益的弊端与全面收益的运用

合集下载

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

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

试谈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利弊.doc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会计收益是指企业经过一定的会计核算,计算出的收入减去成本所得到的利润。

会计收益的计算依据是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业绩评估和纳税申报等方面。

经济收益则是指企业在考虑所有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以及所有收益的基础上,所得到的利润。

经济收益是客观的、真实的,它可以体现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真实收益,同时也是企业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指标。

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是密切的,但两者的利弊也存在一定差异。

会计收益的优点是:1. 会计收益是会计核算的结果,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 会计收益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参考,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和评估业绩。

3. 会计收益可以用于企业的纳税申报,为企业减轻负担。

但是,会计收益也存在一些缺点:1. 会计收益只考虑了各项费用和市场价格等因素,没有考虑到机会成本等外部因素,因此并不符合真实的经济情况。

2. 会计收益往往表现为短期内的盈利情况,没有考虑到长期投资带来的收益。

3. 会计收益不能全面体现企业的经营效益,无法准确评估其市场竞争力。

相比之下,经济收益更具优势:1. 经济收益考虑了所有成本和收益,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效益。

2. 经济收益可以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帮助企业选择更有利的投资项目。

3. 经济收益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际竞争力。

但是,经济收益也存在一些缺点:1. 经济收益需要对各项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因此其计算复杂度较高。

2. 经济收益比较抽象,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 经济收益需要考虑到长期的投资和市场变化,因此在预测和计算时需要做出一定的假设。

综上所述,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各有利弊,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业绩评估、纳税申报等方面可以采用会计收益,而在进行投资、市场竞争等方面则应采用经济收益进行评估。

浅析会计的三种收益观

浅析会计的三种收益观

浅析会计的三种收益观【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析会计的三种收益观。

在我们将概述这三种收益观的基本概念。

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三种收益观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实践意义、局限性和应用范围。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会计领域中关于收益观的研究和应用。

在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强调这三种收益观在会计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会计领域中关于收益观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会计、收益观、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实践意义、局限性、应用范围、总结1. 引言1.1 概述会计的三种收益观是指利润观、资本维持观和现金流量观。

这三种收益观代表了会计领域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收益的不同关注点和理解角度。

利润观强调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关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

资本维持观则关注资本的维持和增值,强调企业要保证资产的价值不受削减和损失。

现金流量观则关注企业现金流量的状况,认为现金流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浅析这三种收益观,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

不同的收益观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目的,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更好地把握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和风险点。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理解和应用这三种收益观,可以提升其分析财务报表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综合运用这三种收益观,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济运行状态,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会计的三种收益观是指传统收益观、经济收益观和全益收益观。

这三种收益观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三种收益观的历史背景。

传统收益观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收益观念,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应该以赚取利润为目的。

这种观念起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传统会计学的基本理念。

传统收益观认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会计信息的核心价值在于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问题分析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问题分析

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问题分析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传统收益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收益表不再能够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要。

全面收益理论的提出引发并推动了全面收益改革的国际趋势。

通过分析全面收益理论的优越性,并将其与传统收益进行比较,提出了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的政策建议。

认为,随着我国对全面收益理论关注的深层化及应用的广泛化,全面收益表在我国的推行必然能有长远的发展。

标签:传统收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表1 传统收益理论的局限性分析1.1 历史成本受到挑战历史成本原则的局限性在于,当物价波动较大或币值不稳定时,历史成本就不能真实体现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减弱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开始暴露其固有的缺陷,这不仅是因为许多金融工具的取得成本不明确,还可能因为在获取时只发生极少量甚至不会发生现金支出,或者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账面金额远远小于其真实价值或者可能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因此,历史成本会计不能对企业经济实态进行充分反映,于是公允价值引入到金融工具的计量。

由于其内在的风险和收益的正相关程度高,如何对公允价值的变化而产生的收益予以确认以及评价相关的风险,这都会涉及到收益表的变化和收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因此,需要对传统收益表进行补充和修正。

1.2 实现—配比原则受到质疑传统的实现原则所反映的收益只是已实现的收益,不包括未实现的收益。

这使得诸如厂房、设备等长期资产即使价值不断上升,其增值也不能及时得以反映。

同时,传统实现原则过于追求稳健,即只确认未实现的损失,而不确认未实现的利得。

如此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收益计算的混乱,也使得收益计量缺乏逻辑一致性。

另外,尽管收入与历史成本配比是一个公认的成本分配程序,但同样离不开主观预测,而且,在成本分配中收入与已耗成本间的相关关系往往极不明显,这样就导致了多种分配方法的存在。

并且,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而以现时价值计量收入,使得收入和费用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配比。

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理念及其运用

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理念及其运用

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论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全面收益理念及其运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指出我国已经具备了实行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阐述了我国在报告全面收益方面取得的进步,并就其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会计准则;全面收益;业绩报告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交易和事项的核算方法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特别是引入了全面收益会计理念,使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了内在一致性,推动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研究和实践。

一、全面收益研究回顾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

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美、英等一些国家相关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在改革业绩报告方面采取了措施,虽然各国报告全面收益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改革都是为了提升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

200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业绩报告项目进行了联合研究,并已在一些方面达成一致,如两个委员会认为,“带有全面收益总计和净收益或损益小计的单一报表要优于两张报表方式,因为它允许与业主交易以外的全部净资产变动同等地列示在同一位置上”。

可见在单一报表中报告全面收益是业绩报告改革的发展方向。

纵观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

会计全面收益相关问题探讨

会计全面收益相关问题探讨

对企业 提 出要 将 “ 全部 已确 认利 得 与损 失 表 ” (te et st n am o a cg i dgisadlse )作为 对外编 报 的主要财务 f lr onz an n ss le e o 报表 ,与损益 表一起 用来 表述 反 映主 体 的全 部财 务 状况 。 F S 要 求将 “ R3 全部 已确认 利得 与 损失 表 ” 作 为企 业 的基 本 财务报 表之一 ,用 以向使用 者反 映 由当期确认 的全部 利
负债 观 ” 的转 变 。全 面 收 益揭 示 了收 益 所导 致 企 业 财 富 变动 的性质 ,还 突出强调 了 收益 的来 源和 表现方式 的多元 化 。同时 ,全面 收益 的会 计观点 对传 统会计原 则提 出了挑
行中的契约 ,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操作 ,没有可适用 的 历史成 本 。契 约生效 后 ,契 约方开始 享有 权利或 义务 ,这
会 计 实 务
中国市场 21 00耳第4 期 ( 0 总第59 9 期)
会 计 全 面 收 益 相 关 问题 探 讨
涂 江
(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规划建设处 ,山东 青 岛 26 5 ) 6 55
[ 摘 要 】 经济环境 的逐渐 复杂化 ,导致 传统会 计收 益的缺 点越 来越 明显 。根 据 时代 新 经 济的特 点 和含 义 ,形 成全
业 财务报 表要 素 》 中第 一 次 比较 正 式 地 提 出 了全 面 收 益 这 一概念 即某个 主体在某 一期 间与非 业主方 进行交 易或 发 生其 他事 项和情 况所 引起 权 益 ( 资产 ) 的变 动 。具 体 净
包括 该期 间内除业 主投资 和派 给业 主款 以外 的权益 的任何
1 金融工 具创新 对传 统收益确 定模式 的挑 战 . 3 金融衍 生工具 因 为其 具有 的保值 手段 和规避风 险 的作

谈谈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的应用

谈谈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的应用
行 全 面 收 益表 的必 要 性 。 关键词 : 面收益 全
准 则
传 统 收益
企业 会 计
中 图分 类 号 :2 52 F 7 . 1( 0 9 O一 4 一 2 10 — 9 4 20 )l 1 4 O
利润表提 供 的信 息对于投 资者 、 管理 者、 政府、 债权人 、 应商及其他利益相 关者是极 供 其重要的 。然 而, 对于收入与 费用、 收益 与损 失这些利润表主要要 素的确认 、计量及披 露 的方式、 方法,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争议 , 形成全
谈谈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的应用
●马 利琴
补偿 , 而会造 成虚盈 实亏的现象, 从 并进而影 响 企 业 再 生产 的顺 利 进 行 ;二 是 历 史 成 本 原
则 的 实行 又 与 收 入 按 现 行 价 格 计 量 的做 法 存

要: 文章论述 了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
的 涵 义 以及 两者 的 差 异 , 通过 分析 全 面收 益 理
定义, 企业 的收 益 就 是 指 一 定 时期 内企 业 已 实
2两 者 所遵 循 的收 入 确 认模 式 不 同 。 面 . 全 收 益 的 确 认 遵循 经 济 活 动 模 式 。 在 这种 模 式 下 , 益 被 看 作是 某种 经 济 活 动 的 结 果 。只 要 收 产生收益的经济活动 已经存在或发生. 收益便
面 收 益观 和传 统 收 益 观 两 种 主 流观 点 。


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的基本涵义
前 者着眼于物 质财富的绝对增加 ,而后 者则 着 眼 于 产 出价 值 对 投 入 价 值 的相 对 增加 。 两 者之 间的差别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两 者 所体 现 的资 本 保 全观 念 不 同。全 面 . 收益这 一概 念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 观。在 这 种保 全观念下 ,资本代表 着所有 者投 入企 业 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在 生产 经营过 程 中 保持所 有者投入 的 实际生产 能力不变 .企业 才 能确 认 收 益 ; 而在 已 消耗 的 实 物 资 产 未得 到 重 置之 前 , 业 不 能 确 认 收 益 。 与之 不 同 , 企 传 统 收 益 这 一 概 念 则 体 现 了财 务 资 本 保 全 观 。

会计全面收益相关问题探讨

会计全面收益相关问题探讨

会计全面收益相关问题探讨[摘要]经济环境的逐渐复杂化,导致传统会计收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

根据时代新经济的特点和含义,形成全面的收益观,将是未来会计收益发展的方向。

本文从传统会计收益入手,全面分析收益的内涵,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探讨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全面收益;会计;利得1 传统会计收益面临的挑战1.1 决定因素的转变企业因为对有形资源的占用和使用使企业得以生存,这也就决定了传统会计必须要围绕企业有形资源的确认、报告、剂量来进行。

但是,处于信息时代,环境和技术都得大幅度提升。

至此,企业必须将重点转向对技术和创新性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

1.2 资产价值变动频繁的挑战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产品价值的改变和固定资产的改变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改变对企业是危险,也是新的挑战。

这种价值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的无形增加或者减少。

而传统的以交易事实为准,否则在账面上不做记录。

即使有些资产或负债可以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是这种变化却不能及时在收益表中得到反映。

1.3 金融工具创新对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挑战金融衍生工具因为其具有的保值手段和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发展迅速。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契约,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操作,没有可适用的历史成本。

契约生效后,契约方开始享有权利或义务,这种并未实际履行的权利和义务使得风险和报酬转移。

金融衍生工具不会在会计报表上显示,仅仅是在表外显露。

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信息使用者不仅需要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还需要透过报表看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这种需求促使会计目标从原来的报告受托责任向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转移,这种转变对于收益信息来说也不例外。

2 关于全面收益2.1 全面收益的含义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第一次比较正式地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概念即某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权益(净资产)的变动。

浅议综合收益

浅议综合收益

浅议综合收益提要综合收益会计理论是传统收益会计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传统收益会计理论缺陷及会计目标变化的分析,从而引出综合收益的概念;接着详细论述了综合收益的基本概念体系及其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对构建我国综合收益准则的几点启示。

一、综合收益的产生背景(一)传统会计收益的缺陷。

传统会计收益的报告模式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以收益实现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为规范的。

尽管传统会计收益客观、可检验和谨慎,但却是许多人为规则的产物。

因此,一直受到众多批评。

表现在:(1)坚持收益确定的实现原则,使计算的收益并非企业的全部收益,即未包括未实现的持产损益;(2)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使成本未能得到真正回收,造成虚盈实亏;(3)历史成本计价使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仅是过去未分摊资产成本的余额,使资产负债表失去了意义;(4)稳健原则和配比原则都基于主观因素,使计量结果缺乏可比性。

配比原则还使得资产负债表出现了递延借项和递延贷项等模糊概念。

(二)会计目标的变化。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移,以及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趋多变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受到猛烈冲击,传统的财务报表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计量出现了以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趋势。

由于受传统收益确定模式的制约,许多未实现已确定收益只能绕过收益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

这些做法使收益的透明性大受影响,降低了财务业绩信息的有用性。

为了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及克服传统会计收益报告模式的缺陷,许多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纷纷推出“第二业绩报表”。

改革传统的收益确定模式,报告综合收益,已成为当前会计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综合收益的基本概念体系(一)综合收益的定义。

根据FASB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3)(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后为1985年发布的SFAC6所取代)的解释,综合收益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

全面收益:更为“真实”的收益

全面收益:更为“真实”的收益

传统收益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 济学论著也不同程度地提到“ 收益” 概念, 并进 的会计确认原则运用和计量模式不同导致了 况下。
量差” 经济收益概念包括的 务状况。 。 但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持续的通 行了适当阐述。 0 2 世纪初, 著名经济学家 两种收益之间的“ 美国 它力图计量 货膨胀下, 所确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最终收益将高于其真实财 欧文 ・ 费雪第一次提出真实收益的概念。 他认 内容要比会计收益概念更为真实。 经济收益是 富的净增长。 如果按照这种虚假的收益上缴税 为, 经济学的收益具有三方面的涵义: 得到心 企业的实际收益而不是名义收益。 其计价以预 收、 分配股利, 企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自我 理满足的 “ 精神” 收益; 获得服务的“ 真实” 收 建立在实物资本保持基础之上的, 考虑了时间因素 , 因此经济收益更 清算, 最终会丧失市场竞争、 甚至持续经营的 益; 受到现金的“ 货币” 收益。精神收益因主观 测为基础。 对投资者而言, 以这种虚假的收益信息 性极强而无法进行计量。 货币收 益因 只考虑货 为全面,且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更为相 能力; 关。 但由于其主观性较强。 可靠性较低, 限制了 为依据进行投资决策, 最终必将蒙受损失。由 币价值而成为一个静态概念。相对而言, 约翰
2 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西方国家通货膨 性 。 O
按照传统会计收益概念提供的财 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 而非可能支出 胀比较剧烈。
受托责任观向 决策有用观 转移, 及企业 以 的最高数额。这种表述引入了资本保全的概 务报表越来越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标由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带 面临的经济环境 日 趋多变。 企业的经营活动日 念。 即期末资本维持在期初水准的基础上才能 和经营成果, 来了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 益复杂, 统的会计确认标准受 传 到猛烈冲 击。 确定 收益 。

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

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

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作者:吴晓明张春宇来源:《商情》2009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从多角度对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并总结了全面收益的优势。

【关键词】全面收益传统收益区别优势1 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的区别1.1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

在保全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

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

而传统收益则体现了财务资本保全观。

在保全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货币价值。

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收入未超过原始成本的转移额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

1.2全面收益的成本计量属性是现时成本计量传统收益时依据的是历史成本,这存在着两点不足:一是在通货膨胀日益普遍的今天,历史成本原则使得生产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从而会造成虚盈实亏的现象,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历史成本原则的实行又与收入按现行价格计量的做法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计量全面收益时依据的是现时成本,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

这样做能避免出现生产耗费不能得到足额补偿、收入成本的计量属性不一致等问题。

1.3全面收益遵循的是经济活动模式在经济活动模式下,收益被看作是某种经济活动的结果。

只要产生收益的经济活动已经存在或发生,收益便可以得到确认,而不管是否发生了实际交易。

按照这种模式所确认的收益,不仅包括企业己经实现的营业收益,而且包括企业尚未实现的、由于价格或预测的变动而产生的持产损益。

这种收入确认模式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1.4全面收益的计算方法是“资产——负债”法关于收益的计算方法,一般认为有两种,即“收入——费用”法和“资产——负债”法。

传统收益的计算适用“收入——费用”法。

按照这种方法,收益被看作是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后的结果。

浅谈全面收益表及其应用

浅谈全面收益表及其应用

在 资产负债表 和利润表 内得到反 映 。 但 它们往往又隐含着 巨大的风 险。为 了使财务报告能够揭 示企业的真实价 值和所面临的潜 在风险 ,目前许 多国 家 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已经意识 到必
要素》中首次提出了一 个不 同于传统
收益概念的新概念—— “ 全面收益” 概
念, 其定义为 : 并将 企业在报告期 内除
关注而忽视另一 张报表 ,或者 不合理
地过 于重 视这两 张报表 之 间的差异 ,
在会计核பைடு நூலகம்中 ,将未确认 的利得或损
失通过诸如资产置换 等方 法转变为本 期损益 是最常见 的操纵 利润 的方法 ,
防止误 导使 用者 的决策 。F S A B在全 面收益 的各组成 部分如何披露这一 问
国的收益报告,即在现行报表体系中
增加全面收益表。
三、 全面收益 的改进应用
特别是传统老企业持有资产 的现实价
值 与资产账面价值相差悬殊 ,这种 差 异必然是一 种预期损益 ,将它揭示 出
来可以更全 面、更真实地反 映企业 的
为 了克服传 统损益 表 的缺 陷 , 真 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收益 ,应根据我 国 目前 的基本 国情 ,找 出符合我 国情 况 的全面收益项 目, 逐步 改进 , 分阶段
题采用 的是对净 收益的现有分类不再
会计理论 和实务 问题 , 是一个循序渐
进 的过程 , 应有 计划 、 步骤 、 有 稳健地 推进 。
但如果财务报告采用全面收益报告本
维普资讯
媳各 媳 壤

口 张 玮
美 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 会在财 务 会计概念公告第 3号 《 企业 财务报表
利得或损失 。传统收益表 中反映 的收

试论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

试论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

试论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作者:李航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12期摘要:全面收益概念的提出,实现了会计收益观念的重大改变,它是客观经济环境和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需要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更多的全面收益。

而新会计准则对于全面收益报告的规定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本文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基础,揭示了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

关键词:全面收益报告必要性问题建议一、全面收益报告研究现状(一)全面收益、全面收益报告的基本理论。

传统会计收益基于可靠性的考虑,把损益的确认建立在“已实现”基础上,从而使大量的未实现损益不能确认为损益项目。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C No.3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

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1997年,FASB正式颁布了SFAS 130,规定“净收益主要反映为已确认已实现部分,其他全面收益反映为本期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扣除前期已经确认但在本期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而全面收益总额反映为本期确认的全部收益。

”并要求企业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报告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全面收益变动情况的报表,其报告方式目前主要有FASB、ASB等权威会计机构提出的方式作为代表。

FASB提供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法:(1)双报表格式,即在传统的收益表之外,另外增加一张新的“全面收益表”;(2)单一报表格式,即将传统的收益表与“全面收益表”合在一起,称为“收益与全面收益表”,而将“净收益”作为全面收益的一个小计部分;(3)权益变动表格式,即将全面收益在权益变动表的单独组成部分中报告。

ASB认为应使用双报表格式,即通过“损益表”和“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共同来反映会计主体在当期确认的全部利得和损失。

全面收益理论与传统收益确定模式

全面收益理论与传统收益确定模式

则要求资产按购人的成本也就是原始成本来人账 , 并 且 在 持 有 资 产 的过 程 中不 反 映 资 产 价值 的变 动 。按 照历 史 成 本 计 价 时 的费 用 则 是 已经 耗 费 了的 历 史 成 本 。尽 管 几 个 世 纪 以来 , 会 计 实 务 经历 了许多的改变和创新 , 也 出现 了现 行 成 本 计 量 、物 价 变 动 会 计 等 冲击 , 但 是 历 史 成 本 计 量 作 为 传 统 会 计 计 量 的核 心 , 其 在 会 计 实 务 中 的 核心 地 位 始 终 没 有 发生 变 化 。采 用历 史成 本 原 则 有 很 多好 处: 首先 , 历 史 成 本 原 则 中历 史 成 本 或实 际成 本 是 买卖 双 方 通 过 正 常 交 易 而确 定 的金 额 , 比较 客 观 。其 次 , 历 史 成 本计 量 有 发 票 等 原 信 息 更 加安 全 可 靠 。 始 依 据 作证 明 , 可 以进 行 随 时查 证 。 再 次 , 应 用历 史成 本 原 则 可 以 传统 会 计收 益确定 模 式分析 有 效 避 免企 业 或相 关 人 员 出于 某种 需 要 而 有 意对 账 面 记 录进 行 改 ( 一) 历 史成 本原 则 动。此外 , 应 用 历 史成 本原 则 还 可 以 使 会计 核 算 的 手 续更 加 简 化 , 按 照历 史成 本 的 原 则 , 资产 应按 照取 得 时 的实 际成 本 入 账 , 并 不 用 经 常 对 账 目进 行 调 整 。 但 是 历 史 成 本 原 则 并 不 是 没 有 缺 点 且在持有的过程中 , 保 持 账 面 价 值 不 变 。 如果 按 照 历 史 成 本 原 则 , 的, 它存 在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由于 不 考 虑 资产 价 值 的 变 化 , 因此 如 果

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

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

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论文报告: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比较一、引言二、全面收益观和传统收益观的概念三、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1.差异点a. 考虑因素不同b.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 相似点a. 都重视理性投资b. 均追求收益四、五个案例分析1. 环保行业2. 科技行业3. 教育行业4. 能源行业5. 对冲基金行业五、总结引言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投资者的行为通常被视为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决策过程。

然而,在现代市场环境中,传统的收益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全面收益观的思想开始逐渐普及。

全面收益观是指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利益,例如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从而实现长远的利益最大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之间的差异以及优势,本论文将详细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五个具体案例的分析。

全面收益观和传统收益观的概念全面收益观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应当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重视社会、环境和治理等方面的效益。

在全面收益观框架下,投资者不仅需要考虑现有的经济收益和资本回报率,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对相应社会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投资组合长期价值的风险管理。

全面收益观在非金融机构领域中应用较多,例如企业社会责任、环保、基础设施、公共事务等。

相比之下,传统的收益观认为,经济效益是唯一重要的指标。

投资者主要关注投资项目的财务表现,例如收益率、资本回报率、现金流,期望以最小的风险获得最大的经济回报。

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的比较1.差异点a.考虑因素不同全面收益观和传统收益观不同之处在于,全面收益观是以社会和环境利益为重点,同时考虑推动投资成功。

而传统收益观注重资本的回报和财务表现。

在全面收益观的模式中,投资者考虑风险和回报之外的其他相关因素,例如品牌声誉、社会价值和教育等。

在传统的模式中,风险厌恶一直是投资者的主要关注点。

b.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收益观需要投资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最新-小议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综述 精品

最新-小议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综述 精品

小议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综述损益表提供的信息对于管理者、政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

然而,对于收入、收益与费用、损失这些损益表主要要素的确认、计量及披露的方式、方法,长期以来颇多争论,在众多的观点中,有两种观点成为了主流,即全面收益观和传统收益观。

一、收益理论的历史演进早期的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计价,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量,并以此作为当期收益的量度。

随着持续经营概念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收益确定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相应地,这时的会计政策开始转为关注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人们逐渐认可了收益就是指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这种观点。

套用这一定义,企业的收益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

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一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过于保守的实现原则不利于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历史成本模式无法体现资产的本质属性。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收益观悄然兴起——全面收益观,也即损益满计观。

何为全面收益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先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他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

可以得知,全面收益包括报告期内由下列交易、事项和情况导致的全部权益净资产的变动1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之间的交易和其他转让;2企业的生产作业;3物价变动、偶发事件如地震、火灾等灾害,以及企业与其周围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和物质环境交互作用的其他结果。

二、全面收益与传统收益比较分析既然全面收益观更符合现代知识经济的核算要求,那么,全面收益观与传统收益观究竟有哪些区别呢?1、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

尽管从全面收益和传统收益的基本涵义来看,它们都是在资本得到保全和回收之后才确定收益,但两者所体现的资本保全观念不同。

试论全面收益会计问题

试论全面收益会计问题

试论全面收益会计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得传统收益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坚持传统的收益模式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方面越来越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必须加以适当改革。

全面收益概念正是针对传统收益概念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它代表着客观经济环境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很明显,全面收益概念将对传统收益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并将推动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与财务会计报告之间的关系入手,随着会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财务会计报告需要随之调整以及在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是全面收益的概述,介绍全面收益的概念、确认、计量与报告的相关内容,这是本文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全面收益报告的国际比较,主要分析英美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业绩报告所作改进的相同与差异之处,可作为我国应用全面收益的借鉴。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一个研究重点,即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认为新会计准则实质上已应用全面收益,并对我国全面收益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传统会计的缺点体现在哪里

传统会计的缺点体现在哪里

传统会计的缺点体现在哪里传统会计的缺点体现在哪里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计价依据的会计实务,称为传统会计。

传统会计的缺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传统会计的缺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统财务会计的缺点11.只关注财务数字本身,不关注具体业务。

2.只有显微镜视角,精确到分;但缺乏望远镜视角,容易忽视大的方向,影响决策。

3.财务上追求的指标,不一定和战略性的指标一致。

每个人应思考,我能给公司带来什么,帮助企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简而言之,管理会计服务企业内部建设者,又称“内部会计”统领全局,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创造价值。

财务会计服务企业外部人士,又称“外部会计”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主要依据,保障各种数据的精准性。

评价过去,计量价值。

管理会计是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的目的,综合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围绕资本、成本、利润三个中心,结合各种经济规律,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绩效考评的职能。

传统手工会计的缺点2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缺点集中体现在: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

传统会计一般可分为会计核算、分析、检查三个部分,因而传统的会计方法亦相应地由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所组成。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传统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亦日益暴露出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传统的会计方法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因为在当时,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只是国家的行政隶属单位,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只需对国家负责,只需向国家报告。

因此,会计主体只是单纯代表国家的利益,对会计客体(对象)只需采用核算、分析与检查的方法就可完成会计工作任务。

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企业不仅仅只是对国家负责,还需对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等负责,还需向他们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全面收益会计面临的问题全面收益会计问题分析

全面收益会计面临的问题全面收益会计问题分析

全面收益会计面临的问题全面收益会计问题分析关键词收益全面收益财务报告体系收益,作为经济学当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无论是在实务操作中,还是在理论研究中,收益的确认和计量问题都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早期的收益计量从属于资产的计价,一般是通过重置成本会计或定期对期末资产进行估价来求得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净增量,并以此作为当前收益的量度。

随着“持续经营”概念和股份公司的出现,收益确定的重要性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应地,这时的会计政策开始转为关注收益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人们逐渐认可了“收益就是指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的差额”这种观点。

此时,企业的收益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已实现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

长期以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一直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收益观正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过于保守的实现原则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历史成本模式无法体现资产的本质属性,等等。

因此,要求改进传统会计收益,报告全面收益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及基本涵义鉴于传统会计收益理论存在的缺陷,人们从决策有用观出发,当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牺牲一点可验证性而增加相关性”。

学术界在不损害可靠性的前提下,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试图形成一种全新的收益理论。

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全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去业主投资和分派业主款以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一切权益(净资产)的变动,1984年12月,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再一次指出,全面收益的报告,应当成为一整套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

1997年,FASB正式公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

其中:净收益仍由收益表提供,只反映已确认及已实现的收入(利得)和费用(损失);其他全面收益则涵盖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平时不记入收益表而在资产负债表部分表述的项目,包括外币折算调整项目、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可销售证券的利得或损失。

方案-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方案-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

全面收益观发展动态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全面收益会计准则利得损失\xa0由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产生,跨国公司不断涌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使得过于保守的实现原则不利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历史成本原则又无法体现资产的本质属性,大量无形资产难以入账,人为操纵利润的事件层出不穷。

传统会计收益的缺点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因此逐渐吸收学收益的某些涵义形成一种新的会计学收益概念即全面收益。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原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即“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

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FASB实际上将企业一定期间权益的全部变动分为全面收益和由于企业与其业主之间的转换而发生的一切权益变动。

企业与业主之间的转换只是企业和业主之间价值的,并不能创造价值,而全面收益则是企业创造的价值,将引起所有者总价值变动。

\xa0\xa0\xa0从理论上说,全面收益观的采纳和应用(即一项完整的全面收益准则)应当包括全面收益及组成项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但如果这样,势必要全面修订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实务,而且必然会引起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全面收益准则的制定将是一件复杂而遥远的事情。

考虑到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全面收益信息的迫切需要,一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采取先不涉及全部收益及组成项目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而只研究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已经得到确认和计量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报告与列示问题,即主要是对以损益表为代表的传统财务业绩报告进行改革。

1992年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报告财务业绩”率先要求企业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对外编报的主要财务报表,和损益表一起共同表述报告主体的全部财务业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会计收益的弊端与全面收益的运用
作者:曹嘉琪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7期
摘要: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决策有用观使得财务会计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按照收入费用观和实现原则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传统会计收益,尤其受到了会计学术界和信息使用者的强烈批评。

为解决传统会计收益列报中存在的各种弊端,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全面收益概念,并致力于收益报告的改进。

近年来,英、美等发达国家饿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相继提出了全面受益或全部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并致力于收益报告的改进来编制全面收益或财务业绩报告。

关键词:传统;会计;收益;全面收益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一、传统收益存在的弊端
1.传统会计收益模式无法计量企业的“软资产”
传统会计收益模式下,会计计量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制造活动中产生的“硬资产”。

而在如今的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人力资源、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逐渐在企业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这类软资产的计量也日益重要。

然而,传统的会计收益计量模式却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2.传统会计收益模式忽略了物价变动的影响
传统会计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是指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扣减为实现这些收入所耗成本的差额。

只有当交易发生时,才可确认收益,而不确认来自资产、负债的价格变化或预期的价格变化。

传统会计收益模式下,资产以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入账,持有期间的后续计量不随价值的变动而变动。

但企业在核算收益时,收入按现行价值计量,但费用却按历史成本计量。

这样配比出的结果缺乏时间上的一致性,造成了收益的高估,资产价值的严重失实。

3.在传统会计收益模式下金融衍生工具使会计报表披露产生缺陷
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初始净投资少的特点,可以少量资金利用杠杆来以小搏大,并且不在当时结算。

在具有高风险的同时,因为签订合同时未发生实际交易,不满足传统会计收益的确认条件,因而不再会计报表中披露,仅在表外披露。

然而表外披露却对企业会计报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它使企业财务的真实状况与其所披露的状况不对等,对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制定,企业管理的战略方向产生挑战。

二、全面收益会计的理论基础与实际运用
(一)全面收益的理论基础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1980年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NO.3)《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首次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的一切变动。

”它不仅要求确认构成其主要来源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交换交易结果,也要求确认传统净收益难以处理和反映的资产价值变动或其他一些外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未实现的资产变动。

(二)全面收益会计的运用
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
全面收益的产生可能来源于企业间的交易,企业的生产活动,或物价变动、偶发事件及企业所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并且遵循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等标准来进行确认。

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5)“企业财务报告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列举了现行实务中采用的五种主要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时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清偿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折现值。

相比于传统会计收益模式所采用的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计量模式,全面收益则趋于以现行价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

这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和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

站在企业面向未来的决策方向上为企业服务。

三、全面收益在我国的运用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收益确定实行的是更严格的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虽然也规定了除历史成本外的其他计量属性,但一般是用作补充计量,而不作为主要的计量方式。

而对于物价变动等原因带来的资产增值,我国传统收益会计则不予确认,这不仅使财务报告失真,更使管理层可以通过在资产增值实现的时机上做手脚来操纵利润,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逐渐脱离政府,成为市场的主体。

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核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但由于传统会计收益影响较广,我国的政治经济体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彻底的改变,所以全面收益的推进要分步骤,渐进式进行。

准则是所有会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制定相关准则是我国实现全面收益有规而循的关键。

在此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净利润、其他全面收益的界限以及重分类调整的相关规则。

首先,净利润是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已实现的利润。

其他全面收益则是与经营活动无关,由偶发事件引起的资产增值,应与净利润分别列示。

其次,重分类调整是指其他全面收益项目调整为净收益项目。

国际上将其分为两种模式,英式中其他全面收益一经确定则后续期间不能在进行调
整。

而美式中则可以在未实现收益实现时将其转入净利润中。

我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经济市场的全面收益相关准则,既要加快落实而又不急于求成,在不断的完善中最终实现全面收益改革。

四、结语
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会计收益不仅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的需求,更是加剧了利润操纵现象的发生,不断受到会计学术界和企业决策者的质疑。

因此,全面收益改革势在必行。

全面收益不仅是发展我国金融工具市场的有效手段,也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的重要途径,更是我国会计同国际接轨的关键。

但改革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探索出符合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路线,全面渐进式推广,不断完善进步,以实现我国财务报告与会计体系的不断攀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