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2020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主题贯通】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品主题纵横——知能提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诸侯的附庸。
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觐和述职,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国内部势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至此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国家分裂,诸侯争霸(1)造成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①井田制的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源。
②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诸侯势力发展,不尊天子。
③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向旧贵族夺权。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类别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性质奴隶主大国的争霸战争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不同点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战国兼并战争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为秦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相目的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同点影响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凌弱国,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经济基础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生产力的飞跃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下来。
2.变法运动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来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寻求富国强兵的道路,进而完成古代文明向中世纪文明的历史性转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反映出西周( )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国家政权趋于严密D.逐渐抛弃商朝制度2.(2021湖南岳阳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局面被打破3.《礼记·曲礼》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荀子·礼论》亦云“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这主要强调西周时期( )A.获取宗族统治权的前提B.分封制度形成等级秩序C.政治活动带有神秘色彩D.君主专制源于宗族祭祀4.(2021河南郑州一模)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面是商、西周姓氏可考之公卿数量变化表。
这种变化体现了( )商、西周同姓或异姓公卿数量表A.家国同构色彩的强化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C.王权得到大大提升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5.(2021湖北荆州一模)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出现大小宗之争,曲沃小宗历经三代,历时六七十年,最终灭掉晋国嫡系大宗,并通过“尊王”争取到周僖王之册封,位列诸侯,史称“曲沃代晋”。
“曲沃代晋”反映了( )A.血缘宗法关系遭到冲击B.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C.诸侯坐大蔑视天子权威D.尊王攘夷成为各国共识6.战国时期,各国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上下往来行政文书需加盖玺印,官吏任满或因罪免职时将玺印缴回。
武官有将、尉等,调动军队发放虎符,将领持右半,左半存于君主处,调动军队时,左右合符,命令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重视整顿吏治B.贵族不再统领军队C.地方割据形势严峻D.官僚制度初见雏形7.(2021江苏连云港期中)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一)制度自信(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主题限时集训(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记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这一变化( )A.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B.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D.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B[根据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确立起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强化了与诸侯的等级区别,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选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西周之前已经确立,排除C 项;材料论述的是天子和诸侯关系的变化,并未扩展至民族关系,无法体现加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B[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体现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故选B项;材料只体现出政治制度的规X,没有反映出道德的教化,与“礼”的治国理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地方的自治,排除C项;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说明政治制度的变迁反映出乡村基层组织也有制度的创新,排除D项。
]3.“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
西汉时,三老可直接与官吏交流政策,参与政治、督促百姓缴纳赋税等,进行基层的统治。
统治者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官吏下达给三老,三老吸收消化后,劝导百姓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带领百姓学习并服从国家的各种政策。
2020年高考历史冲刺模拟综合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传承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中央与地方分权政治向上下等级从属文人政治转变B.从集体劳作井田经济向家庭经营小农经济转变C.从宗族血缘政治向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转变D.从特权贵族政治向民主平等政治转变2.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强调“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指明了历代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从秦汉起,中国政府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政府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立论相同,都站在统治者利益的立场思考问题B.立论不同,都为精耕细作的封建小农经济作考虑C.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阶层利益的立场D.立论不同,都成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4.《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应不包括()A.西汉时期已经发明造纸术B.东汉蔡伦改良了实用造纸术C.两汉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5.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强调统治的合法性B.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C.自觉捍卫华夏道统D.《史记》的记载真实可靠2.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
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B.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C.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3.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
上述现象表明()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4.“角力”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多通过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周王室权威不断衰微B.礼制观念已延伸至军事领域C.统一战争改变军事训练D.时代需要影响社会价值取向5.如图为中国古代一种生产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工具名为翻车,发明于东汉时期B.该工具的出现缘于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C.该工具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的革新D.该工具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6.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线路仅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大运河的主线,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却得到极大提升。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古代篇 第1讲 通史限时集训1 Word版含解析
通史限时集训(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43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
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宗族利益不同B.治国思想不同C.两国传统不同D.直接目的不同B[宗族利益与商业政策没有直接的关联,故A项错误;齐国管仲的治国思想很明显是工商皆本,而作为法家思想践行者的商鞅推行的则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齐国与秦国的传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故C项错误;无论是管仲的重商还是商鞅的抑商,两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故D项错误。
]2.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A[材料中“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3.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
这反映出该制度()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D[在西周“工商食官”制度之下的是官商而非私营工商业,故A项错误;官商的经营目的是为国家和王室服务,其确保的是奴隶制国家物质生活而非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抑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可知,“工商食官”政策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故D项正确。
2024新高考II卷高考历史真题卷及答案
2024新高考II卷高考真题历史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3.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禅让”反复出现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4. 表1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B.《三朝北盟会编》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D.《宋史纪事本末》5.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6.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7.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
据此可知,当时波斯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8.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考向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1.(2023·6月浙江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 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 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 方面 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 政治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 方面
官僚政治演变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文化 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 方面 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出奔人员身份不断变化,这反 映了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故选D项; 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 春秋时期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 材料强调导致春秋时期出现“出奔”现象的原因是贵族之间政治斗争, 排除C项。
4.(2023·齐齐哈尔一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 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 迁民族已为华夏族所吸收、交融,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 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 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战国时期
(新高考)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战国时期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选D “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想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迷信观念已被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
据此可知,当时( )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解析:选 C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体现各区域间的交流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排除A项;材料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排除D项。
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 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而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单元限时集训(一) 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
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迷恋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2.(2020·某某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
这一举措( )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发明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排除A项;井田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化,排除D项。
]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
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X”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一)常规大题——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练习
(一)常规大题——主题递进式非选择题(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刘知几在《史通·外篇·史官建置》中曾谈道,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开始确立史官制度,当时的史官主要有仓颉、沮诵等。
从对史官的描述可以看出,史官的起源和巫有着一定关系,史官的设置是从神职而来的,史官职能上的独立与强化其实正是王权不断强化和神权不断削弱的过程。
因此,从这一层意思来看。
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地对皇帝言行的记录。
正如刘知几所言,历代封建王朝设局修史,总是希望“曲笔阿时”,“谀言媚主”,“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
——摘编自何捷《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史官精神探索》材料二史官史学在史学发展中的支配地位,近代以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着中国历史几千年未遇的社会大变动,一批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史家纷纷研治本国当代史、外国历史,清末更出现了“史学革命”的口号。
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批评旧有史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只为朝廷的君臣而撰,不知为广大国民而撰,要求为国民写史,写国民的历史;批评旧有史籍只注重政治史、学术史,要求更多地研究民风、社会、宗教、财富、种族、工艺。
官方史学也开始组织较多的力量从事外国政治、军事、科技、外交等历史著作的译速与研究。
——姜义华《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
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
”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十二套密卷 第04卷 中国史综合卷
第四卷中国史综合卷(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24.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涌现出众多文化中心B. 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C. 呈现出社会转型特征D. 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答案】B【解析】B.根据题干“春秋时期我国思想文化中心偏于邹、鲁。
战国时期儒、墨以鲁国为中心,而儒家传播于鲁、齐、卫,墨家则向楚、秦发展。
道家起源于楚、陈、宋,后来流入齐国”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故B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
C.题干体现的是文化相互影响与融合加强,并未体现社会转型特征,故排除C。
D.题干并未体现中原文学与艺术异常繁荣,故排除D。
25. 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
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 县制产生的过程形式多样C. 秦朝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县制【答案】D【解析】A.题干的大意是: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征伐西北,在甘肃设立县。
公元前514年,晋国吞并祁氏和羊舌氏,在祁氏的土地上设置七个县,在羊舌氏的土地上设置三个县。
据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出现郡县制。
题干中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郡县制,但只在少数地区推行,不能得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结论,故不选A。
B.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主要是由于在分封制下,各诸侯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故不选B。
C.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但在秦朝时才被彻底废除,C项中说法不符合史实,故不选C。
D.由题干中秦国、晋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县制,故D正确。
26. 南宋长江沿岸的鄂州城外有一草市,“沿江数万家,廛闸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仿真模拟试题1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仿真模拟试题1(共100分,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24.(2019·齐鲁名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
贵族文化的下移(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项正确。
25.(2019·菏泽质检)秦汉时期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些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C项正确。
26.贞观元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
这表明( )A.中央机构职能的转变B.唐初皇帝慎刑的理念C.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D.唐朝司法没有独立性答案:B解析:从“九卿议刑”到“录囚”制度都是为了防止官吏断狱武断而造成冤狱局面的出现,体现了谨慎用刑的理念,选B。
中书、门下的官员参与议刑属于参与政事,并不代表原来的草拟、审核政令职能的废止,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德治,C项错误;中国古代包括唐朝司法始终受到行政权的制约,没有独立性,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限时集训1
通史限时集训(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
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C[根据题干“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可以看出,由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到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故选C项。
] 2.(2019·洛阳一模)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
这一变化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B.强化贵族专权C.维护统治秩序D.增进文化认同C[由材料“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可知,通过同姓与异姓的交错杂居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C项;商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贵族专权,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强文化认同,故排除D项。
] 3.(2019·衡阳联考)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考于大宗”等语句。
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B[本题考查西周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
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西周并无“皇权”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考、皇妣、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考于大宗”强调了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了血缘继承关系,因此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神授予,材料表明君权源于大宗血缘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与僭越周礼无关,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模块集训1
通史模块集训(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成都二模)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
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A [西周在商代甲骨文的基础上推行金文,文字上的统一促进了对周文化的认同,从而将民众聚集在一起,故选A项;秦朝以来推行统一的货币,故排除B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意识形态逐步普及,故排除C项;秦朝推行五尺道、直道等,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故排除D项。
]2.(2019·惠州调研)周文王之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叔虞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B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由“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叔虞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对被征服地区的管理上,采用了当地原来的法律、制度,以此安抚被征服地区和维护西周统治,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C项中“直接控制"说法错误;题干材料与保护地方文化独立性关系不大,D项错误。
]3.(2019·怀化一模)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
这反映了()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B [《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项;《吕氏春秋》只是体现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整合,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容,而不是统一各学派,故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而不是《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合,故排除C 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独尊法家,百家争鸣基本上就结束了,故排除D项。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通史习题:综合训练一(第一—五讲)
综合训练一(第一—五讲) 限时:35分钟 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陕西联考五)西周武王灭商,封纣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弟)于附近建国监视(即为三监),这次分封( )A.加速了华夏族的融合发展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世袭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消除了诸侯国的叛乱答案 A 西周分封制下,分封殷商后裔为诸侯,同时封同姓亲族为诸侯,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这些措施有利于将中原文化带到各地,加速了华夏族的融合发展,故选A项。
2.(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
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B.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C.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D.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答案 B 材料“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仅用于管理人民,还用于限制执政者,故B项认识错误,符合题意。
材料“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说明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故A项认识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故C项认识正确;根据“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可知D项认识正确。
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2019天津南开中学月考)古代典籍《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贯通训练(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解析:选D “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想的问题,故A项错误;“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迷信观念已被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
2.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诸子“游走讲学”成为一种盛况,而且“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如孔子先后到过周、齐、卫、宋、蔡、楚等地,苏秦、张仪等来往于各国之间。
据此可知,当时( )
A.百家争鸣进入了顶峰B.文化统一成为了共识
C.区域文化的融合加强D.儒学的主流地位提高
解析:选 C 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游走讲学”“‘士人游宦于列国’也司空见惯”,体现各区域间的交流频繁,反映区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加强,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区域间的文化交流,看不出百家争鸣是否进入顶峰,排除A项;材料是文化交流融合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苏秦、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看不出儒学地位问题,排除D项。
3.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解析:选C 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而不是井田制,故D项错误。
4.从铁农具出土的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
这说明此时期( ) 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
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解析:选A 由材料中铁农具的出土位置来看,可知铁是从西部游牧民族传过来的,首先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然后春秋中晚期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说明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供的是铁农具,故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铁农具的出土地区,未体现铁农具的工艺,因而无法得出冶铸技术是否进步的结论,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普遍推广是在汉代以后,故D项错误。
5.《易》又称《周易》,是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之书,一度被道家奉为经典。
巧合的是,“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且一再强调“《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由此可见( )
A.儒家思想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B.孔子坚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C.儒道两家思想已呈融合之势
D.晚年孔子因遭受困厄而热衷卜筮
解析:选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可知,孔子所观察的是《易》中的道德与正义,依旧坚守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故B项正确,D项错误;儒道两教的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
6.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
”在这一过程中( )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B.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D.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选C “阡陌”原指井田制,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B两项错误;据材料“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可知井田制瓦解,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的出现,导致个体小农经济产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5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郑两国。
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
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为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得出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据材料一“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得出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结合所学可知,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孔子主张据材料二“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得出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得出主张“仁”“礼”结合;墨家主张据材料二“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得出官民无贵贱之分;据材料二“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得出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据材料二“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得出主张兼爱非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
春秋后期奴隶制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