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合集下载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汉语史讲稿III(语音的发展:上古的声母)

• 2.异文。异文是同一种语言材料而文 字写法不同的情况。例如:“匍匐”, 《谷风》篇写作“匍匐”,《礼记·檀弓》 写作“扶服”,《左传·昭公十三年》又 写作“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 “扶”、“蒲”的声母相同。 • 3.反切。同一个被切字而其反切上字 不同。这就成为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之 一。例如《诗经·大雅·云汉》“蕴隆虫虫” 中的“虫”,《经典释文》记载有两个 反切:直忠反和徒冬反,可见,“虫”、 “直”和“徒”的声母应该相同。
钱氏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匍匐”又可 以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 《 论 语 》“ 子 贡 方 人 ” 的 “ 方 人 ” 即 是 “ 谤 人”,古书中的“毋”即是“莫”,“封”即 是“邦”,“妃”读如“配”,等等。“扶、 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 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重唇 音。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考明“喻”母三等字 (称“于”母)上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四等字 ( 仍 称“ 喻” 母) 上古 隶 舌声 “ 定” 母 。这 就是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指中古喻母在两 汉以前分别属于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后擦音。中古 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 实际上是两个声母,一为喻三,一为喻四。曾氏 认为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舌尖后擦音)同类, 中古喻四在上古与定母(舌尖中塞音)同类。
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 黄侃根据钱大听、陈澧、邹汉勋、章太炎等 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经过他自己从各方面的 验证,提出古声十九纽的说法。这是最早的, 也是影响最大的古声母系统的学说。他提出 “照二归精”“照三归知”说,指两汉以前 舌叶塞擦音(照二组,即庄组)声母与舌尖 前塞擦音(精组)声母同类;舌面前塞擦音 (照三,即章组)声母与舌尖中塞音(端组) 声母同类。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

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

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

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

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1

试论上古到现代汉语声母系统演变大势摘要:汉语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代以及现代。

汉语声母系统也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上古语音,到《广韵》三十六字母,宋时期三十六字母,《中原音韵》等阶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声母系统中的22个声母。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论述汉语声母系统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声母系统演变一、上古声母系统的发展在汉语语音史中将先秦时代的语音称为上古音。

我们研究上古韵部和声调主要根据先秦的韵文,如《诗经》、《楚辞》,然而上古声母研究的资料不如韵部和声调方面来的丰富。

因为在声母问题上,上古韵文不能再作为根据。

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一般根据谐声偏旁、声训、读若、异文、异切。

大体上,凡“同声者必同部”,此原则由清代小学家段玉裁所提出。

然而虽“同声必同部”,但不一定是同一个声母,而且这是从韵部说的。

并且这只是一个原则,允许有例外存在。

目前对上古声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娘日归泥”说“喻三归匣”说“喻四归定”说等。

古无轻唇音,由钱大昕先生提出,钱先生指出“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

……轻唇之名大约出于齐梁以后”。

如,古音“微”如“眉”。

《仪礼·少牢礼》:“眉寿万年”注:“古文‘眉’为‘微’。

”孔子写作春秋时写作“筑郿”(《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在《公羊传》中“郿”作“微”。

古无舌上音,也是钱大昕先生提出,是指上古没有“端透定泥”只有“知彻澄娘”。

这一说法在《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中,已大量事实证明,直到隋代,知系还没有从端系中分化出来。

娘日归泥说,最早由章太炎先生提出。

即在中古的娘母和日母字在上古都读作泥母字。

从谐声偏旁的角度来看。

如“尼”属三十六字母的娘纽,但从“尼”得声的“泥”却在泥纽,可知上古娘纽读如泥纽。

对古无娘母没什么异议,然而,古无日母还存有争议。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

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演变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系统的形成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这个过程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现代。

对汉语声母系统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理清其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对声母系统的细化和个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声母系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音韵学把一个字的字音分成三部分:声母、韵母、声调。

如“声(shēng)”,“sh”是声母,“eng”是韵母,“-”是声调。

声母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上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形成今天所用的普通话声母系统。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主要根据谐声偏旁。

王力说过,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例如“广”,黄声,“广”属见母,而“黄”属匣母。

[1](P65)此外,异文、读若、现代方言及古代外语借词等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材料。

学者们对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进行了归类。

但由于所依原则不同,归纳的类别和数量也不同,这里我们采用向熹的归类方法:唇音帮[p] 滂[ph] 並[b] 明[m]舌头音端[t] 透[th] 定[d] 余[dj] 泥[n] 来[l]舌面音章[?] 昌[?h] 船[?] 书[? ] 禅[?] 日[?]齿音精[ts] 清[tsh] 从[dz] 心[s] 邪[z]牙音见[k] 溪[kh] 群[g] 疑[?]喉音晓[x] 匣[?] 影[?](二)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中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依据《广韵》等韵书的反切,及前代反切材料和日韩越等外语的借词。

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广韵》声母系统—唐末守温三十字母—宋人三十六字母。

《广韵》声母共35个:唇音帮[p]滂[ph]並[b]明[m]舌音端[t]透[th]定[d]泥[n]来[l] 知[?]徹[?h]澄[?]齿音精[ts]清[tsh]从[dz]心[s]邪[z]庄[?]初[?h]崇[?]生[?]章[?]昌[?h]船[?]书[?]禅[?] 日[n?]牙音见[k]溪[kh]群[g] 疑[?]喉音影[?]余[j] 晓[x] 匣[?]守温和尚创制的三十字母:唇音不芳並明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日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审穿禅照喉音心邪晓匣喻影守温三十字母有一定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他把心母和邪母归入喉音,显然缺乏一定根据。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第七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授课要点①上古音研究要略②上古汉语韵母③上古汉语声母④上古汉语声调一,上古音研究要略㈠上古音音韵学上所说的上古音主要是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上的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

㈡研究缘起《诗经》《楚辞》这类先秦诗歌在当时应该是押韵的,由于语音是发展,由于语音发展,人们用后世的语音去读《诗经》《楚辞》,有些已经不押韵了,如:《诗经.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如字读自可协,不烦改字”宋代“协音说”,如《尚书》:“无偏无颇,遵王之义”㈡研究情况:⑴清代以前①吴才老,南宋人,著《韵补》,清代古音学研究的远祖。

②陈第,明代学者,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明代研究古音成就最大者,其贡献是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语音发展观。

清代以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材料选择不分主次,没有分清本证和旁证,如吴才老《韵补》用于证明古音的材料上自《诗经》,下至苏轼等的诗歌。

第二,研究方法有缺陷。

⑵清代以后真正科学的上古音研究是从清代学者顾炎武开始的。

①顾炎武:清代古音学开先河的人物。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音学五书》是其在音韵学上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

顾氏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确立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即用系联法将《诗经》入韵字进行分类,并以《唐韵》为桥梁,离析《唐韵》,确定《唐韵》各韵在上古时期的归属的办法建立上古的韵部系统。

②江永,《古韵标准》是他上古音研究的代表作。

贡献:一是确定以《诗经》为本证,其它先秦材料为旁证的选材原则;二是将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数韵共一入”的理论,揭示了阴阳入三类韵母之间的关系和语音的系统性。

③戴震,安徽人,著有《声韵考》《转语》,提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理论。

阴阳入侯o 屋ok 东o鱼 铎 k 阳支e 锡ek 耕e④段玉裁,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其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将之、脂、支三部分开;二,提出“同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三是提出“古无去声”。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汉语史纲要 第一编 汉语语音史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1)谐声的证据: 反返贩(非母)饭(奉母)—— 板版 (帮母)阪(並母)
方放(非母)芳访(敷母)房(奉 母)—— 彷旁(並母) 甫(非母)辅(奉母)—— 補圃(帮 母)铺浦(滂母)捕(並母)
分粉(非母)芬(敷母)汾鼢(奉 母)—— 玢颁(帮母)贫盆(並母) 未味(微母)—— 昧妹魅(明母) 闻问(微母)—— 门闷(明母)
(2)上古的舌尖塞擦音或擦音互谐,不跟舌尖塞音相谐。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一、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 (一)唇音
上古汉语没有唇齿音声母,中古后期的 “非敷奉微”四个声母上古都是双唇音 。最早发现这一现象的是清代学者钱大 昕(1728—1804)。
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古无轻唇音》中说 :“凡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
目录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第二节 上古汉语的韵部 第三节 上古汉语的声调
第一节 上古汉语的声母
➢ 研究上古汉语声母主要依据谐声,同时参考假借、声训等材料。同声符 的字声母并不一定相同,但是一定比较接近。对于谐声字之间声母的关 系,李方桂在《上古音研究》中这样解释:
(1)上古发音部位相同的塞音可以互谐。 ✓ (a)舌根塞音可以互谐,也有与喉音(影及晓)互谐的例子,不 常与鼻音(疑)谐。 ✓ (b)舌尖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泥)谐,也不跟舌尖的塞擦音 或擦音相谐。 ✓ (c)唇塞音互谐,不常跟鼻音(明)相谐。
(2)假借异文的证据: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上士昏道,勤 能行于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 大笑之。”今本《老子》:“上士闻道,勤而 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 之。”(昏,晓母;闻,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弓》:“敢昏 (问)为政何先。”(昏,晓母;问,微母)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起 师以伐昏(岷)山氏。”(昏,晓母;岷,明 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

上古汉语的复辅音声母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对于这一点,现在许多人都相信了。

不过,也有一些音韵学家不信此道。

例如1957年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上册)的一条脚注中批评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最后,他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拟测出一系列的复辅音,那也是根据谐声来揣测的。

例如‘各’声有‘路’,他就猜想上古有复辅音kl-和gl-。

由此类推,他拟定了xm-,xl-,fl-,sl-,sn-等。

他不知道谐声偏旁在声母方面变化多端,这样去发现,复辅音就太多了。

例如‘枢’从‘区’声,他并没有把‘枢’拟成kȶ-,大约他也感觉到全面照顾的困难了。

”王力先生不相信复辅音声母说,因此它的《汉语史稿》只列有三十二个上古单辅音声母。

直到1985年他的《汉语史稿》,除了增加了一个单辅音声母外,仍然坚持不承认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

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它的《同源字典》(1982)中,许多明显的同源词不被判为同源,例如:“老:考”(《说文》:“老,考也。

”又:“考,老也。

”藏文“老”rgas<*gras,安顺苗语kalu,Savina神户所记东京苗语Cro)“址基”(《说文》:“止,下基也”又:“阯,基也。

址,阯或从土。

”参梅祖麟《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1983)“贪:婪”(《说文》:“婪,贪也。

”又:“惏,河内之北谓贪曰惏。

”段玉裁注:“惏与女部婪音义同。

”杨剑桥《同源词研究和同源字典》,1988)等因而上古汉语的同源词被表现得支离破碎,一盘散沙,不能形成若干个同源字族;同时,在被判为同源得词语中,又有许多不合音理得“邻纽”,例如“命:令”(来明邻纽)、“处:所”(昌生邻纽,“昌”谓章系声母,“生”为庄系声母,上古甚远)、“菑:灾”(庄精邻纽,王氏系统中照系为tɕ,庄系为tʃ,精系为ts)。

即使如此,在极少数同源词上,他仍然不得不承认某些复辅音声母,例如“墨:黑”,他说:“‘黑’得古音可能是mxək,故与‘墨’mək同源。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

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上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初的汉语阶段,而中古汉语是指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汉语阶段。

其中一个重要的演变是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变化。

上古汉语的声母包括浊塞音/带声调的母音(b, d, g)和清塞音(p, t, k),还有三个鼻化声母(m, n, ŋ)。

这些声母的演变主要是从双唇音、舌尖音和舌根音变化而来的。

首先是双唇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阶段,双唇音/p/往往会发展为塞音/b/,例如上古汉语的“白”(bái)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败”(bai)。

同样,双唇音/m/也发展为塞音/b/,例如上古汉语的“密”(mì)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秘”(bi)。

其次是舌尖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阶段,舌尖音/t/在一些情况下会发展为浊塞音/d/,例如上古汉语的“达”(dá)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打”(da)。

另外,舌尖音/s/也发展为浊塞音/z/,例如上古汉语的“四”(sì)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寺”(zi)。

最后是舌根音的声母。

在上古汉语中,舌根音/k/在一些情况下会发展为浊塞音/g/,例如上古汉语的“借”(jiè)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界”(jie)。

此外,舌根音/ŋ/也发展为鼻化塞音/g/,例如上古汉语的“亡”(wáng)在中古汉语中发展为“王”(wang)。

综上所述,从上古声母到中古声母的演变主要包括双唇音的发展为塞音,舌尖音的发展为浊塞音,舌根音的发展为浊塞音或鼻化塞音。

这些演变使得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与上古汉语有所不同,也为后来的现代汉语声母系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演变只是大致的规律,具体的变化还与不同的方言和语言变体有关。

此外,由于古代语言材料有限和语音学知识的不足,其中的细节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探讨声母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古代汉语的声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表四:《广韵》声母表(三十五个):《[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母)芜 (微母)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上古汉语语法纲要
摘要:
一、上古汉语语法概述
1.上古汉语的定义与时间跨度
2.上古汉语的特点
二、上古汉语的语音与语法
1.声母、韵母与声调
2.词法和句法
三、上古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1.词序灵活
2.助词和词尾丰富
3.词义变化多样
四、上古汉语语法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1.词汇与语法规则的传承
2.方言中的上古汉语遗存
正文:
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时期到汉朝初期这一时期的汉语。

这一时期的汉语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对现代汉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语音方面,上古汉语的声母较为简单,以塞音、擦音、鼻音为主,韵母则较为复杂,有i、u、ü等。

声调方面,上古汉语有平声、仄声、上声、去声、入声等五个声调。

这些特点对现代汉语的语音体系有着重要影响。

在语法方面,上古汉语的词法和句法都表现出很高的灵活性。

词法上,上古汉语的词汇丰富,形态变化多样,如词根的增删、词尾的变化等。

句法上,上古汉语的句子结构较为简单,词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语义进行调整。

上古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词序灵活,可以根据语境和语义进行调整,如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其次,助词和词尾丰富,可以通过这些词尾来表示语法关系,如疑问、否定、时态等;最后,词义变化多样,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词义,如动词的名词化、形容词的副词化等。

上古汉语语法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汉语 音韵学常识

古代汉语 音韵学常识

去10页
去12页
五音、七音 “五音”,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 分成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 音。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
类,就成了“七音”。

清、浊 所謂濁音就是氣流通過聲帶時引起聲帶顫動
而形成的音,如[b] [d];
所謂清音就是氣流通過聲帶時沒有引起聲帶 顫動而形成的音,如[p] [t]。 古人对清浊的理解与现代语音学基本一致。 古代的全濁音從元代開始向清音轉化,在
胡 安 顺 《 音 韵 学 通 论 》
《汉字文化》,2001年第2期
断。
回4页

结论: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祇有一组重
唇音帮组声母,即读作双唇塞音的“帮”母、
“滂”母、“并”母和“明” 母。
回4页

结论:在上古声母系统中没有“知”、
“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 它们是後来从舌头音“端”、“透”、 “定”、“泥”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2)“娘日二纽归泥” “娘日二纽归泥”这个结论是章太炎提出
来的。意思是说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
母在上古汉语中是没有的,它们在上古归入
“泥”母。
古无轻唇音 (北师) 娘日归泥(北师) 古无舌上音(北师)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韵母
韵母: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 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韵:把主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 的单位,也称韵部。 凡属同一韵部的字,其韵腹、韵尾相同,有无韵 头或韵头是否相同不论。
性质:大体根据某一个具体语音系统,再 参照古音和方音制订下来的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
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 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 是宋代的官韵,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是研究汉语古音特别是中古音的重要材料。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

上古到中古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母是一个重要的语音要素。

声母指的是在一个音节的开头发出的辅音音素。

在汉字拼音中,声母通常用一个拉丁字母来表示。

在古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母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演变。

在古汉语中,声母的数量相对较少,大约有十个左右的声母。

这些声母包括:b、p、m、f、d、t、n、l、g、k。

这些声母是古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辅音音素,它们在古代汉字的发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中古汉语。

在这一过程中,声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声母的数量增加了。

中古汉语中的声母数量增加到了二十个左右。

除了古代汉语中的声母,中古汉语中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声母,如:j、q、x、zh、ch、sh 等。

这些新的声母丰富了中古汉语的声音系统,使其更加完善。

除了声母数量的增加,中古汉语中的声母还发生了一些音变。

其中一个重要的音变是清浊音的分化。

在古代汉语中,声母b、d、g等是浊音,而p、t、k等是清音。

然而,在中古汉语中,这些声母发生了音变,清音和浊音开始分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d在中古汉语中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音素,一个是清音t,一个是浊音d。

这种清浊音的分化使中古汉语的发音更加准确和规范。

中古汉语中的声母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变化。

例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l在中古汉语中发生了音变,变为了r。

又如,古代汉语中的声母n在中古汉语中发生了音变,变为了l。

这些变化使中古汉语的发音更加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从古代汉语到中古汉语,声母经历了数量增加和音变等演变过程。

这一演变使中古汉语的声音系统更加完善和丰富,为后来的汉语发展奠定了基础。

声母的发展演变情况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和语音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汉语提供了参考。

上古三十二声母名词解释

上古三十二声母名词解释

上古三十二声母名词解释上古汉语是汉语发展的早期阶段,其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上古汉语中,有三十二个声母,它们是字音的起始辅音。

下面我将逐个解释这三十二个声母的含义。

1. 幫(b),表示双唇闭合,声带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爆破音。

2. 滂(p),表示双唇闭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不爆破音。

3. 並(pʰ),表示双唇闭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送气音。

4. 明(m),表示双唇闭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鼻腔的鼻音。

5. 端(d),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爆破音。

6. 透(t),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不爆破音。

7. 定(t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突然放开的送气音。

8. 泥(n),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鼻腔的鼻音。

9. 精(z),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0. 微(ʐ),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1. 江(ʈʂ),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2. 支(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3. 知(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4. 徹(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5. 莊(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6. 知(ʈʂʰ),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不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7. 幽(ɻʐ),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8. 蟹(ɻʐ),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19. 來(ʂ),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20. 日(ʂ),表示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通过狭窄的通道摩擦发音。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上古声母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通过对古代汉语文字和历史文献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系统,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以下是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1.上古汉语的声母数量较少: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相对简单,其声母数量较现代汉语要少。

根据文献记载和对古代汉字的分析,确定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为十个,分别是:b、p、m、d、t、n、l、g、k、h。

这些声母中有的是浊音,有的是清音,形成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2.上古汉语声母存在一定的声调关系:声调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

对上古汉语声母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声母会对语音的声调产生一定的影响。

比如,“b”、“p”、“m”这组三个声母对应的字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同一声调,被称为阴平声。

而“d”、“t”、“n”、“l”这组四个声母对应的字则具有另一种声调,被称为阳平声。

这种声调关系对于研究上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3.上古汉语声母演变与其他语言的关系:上古汉语的声母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其他语言的影响。

研究发现,上古汉语中的某些声母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改变,与其他语言的声母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比如,“b”、“p”、“m”这一组声母后来演变为了现代汉语中的“f”、“p”、“m”,而同样的演变过程也出现在一些其他汉藏语族的语言中,表明上古汉语与这些语言存在一定的联系。

4.上古汉语声母的变异和重组:上古汉语声母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些声母的变异和重组现象。

例如,“g”和“k”这两个声母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形成了相应的音变规律。

此外,“h”声母在上古汉语中还有一种辅音变体“x”的存在,这种变体后来演变为了现代汉语中的“h”,也表明上古汉语中的声母存在一定的变异和重组。

5.上古汉语声母与韵母的关系:声母和韵母是构成音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配合关系。

研究发现,上古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之间具有一些特定的规律。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

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结论1.概述在语言学的研究中,声母是一个重要的音韵学概念,它是构成一个音节的第一个辅音。

在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独特而又复杂的特征。

本文将介绍上古声母的研究,并总结出五个重要的结论。

2.上古声母的分类根据音韵学家的研究,上古汉语的声母可以分为三个类别:浊音、清音和气音。

浊音指的是发音时声带振动的辅音,如/b/、/d/和/g/;清音指的是不带声带振动的辅音,如/p/、/t/和/k/;气音指的是发音时有一个“气流”的辅音,如/f/、/s/和/h/。

这种分类系统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声母的发音规律。

3.上古声母的演变通过对上古汉语文献的研究,语言学家发现声母系统在历史上发生了演变。

比如,在某些特定的音节环境下,原本是清音的声母可能会发生浊化,从而成为浊音。

这种演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变迁和发展。

4.上古声母的影响因素上古声母的发音特点与多种因素相关。

其中包括相邻音节的影响、音节位置的影响以及语音的语法功能等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上古声母的使用规律以及其在语言中的演变。

5.上古声母的地域差异在不同的地域和方言中,上古声母的发音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和语言变异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地域差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发展历程。

结论通过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五个重要结论:1.上古声母可以分为浊音、清音和气音三个类别,各自具有特定的发音特点。

2.上古声母的演变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表现,体现了语言的历史变迁。

3.上古声母的使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相邻音节、音节位置和语音的语法功能等。

4.上古声母的发音存在地域差异,这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语言变异和文化特点。

5.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古声母系统的演化与变异。

希望这篇文档对于研究上古声母的人们有所帮助,为进一步深入探索语言变迁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晓h 匣 h 喻y
三、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又在30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 36个,这一增补,也反映了由唐入宋这一时期声母系统 的演变情况,根据发音部位的部位的不同将36字母划分 为七类,又称“七音”。 增补情况பைடு நூலகம்下: 舌音中舌上音增加了一个“娘”母。 齿音中正齿音又添了一个“床”母。 唇音中又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 并且对具体的声母的归类也作了一些调整。36字母影 响深远,后代的一些韵书均采用36字母的编排方式,所 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具体如下:
2.谐声偏旁(形声字) 一个形声字的读音和这个形声字声符的读音, 必定相同或相近,即声、韵都相同或相近。如: 共—供、拱、恭、龚。 3.通假字 一般能够构成通假的,这两个字之间读音一 定相同或相近。如:《搜神记》:“吾父所在?” 《桃花源记》:“问所从来?”“所”通“何”。 4.其它材料等:如古代的注音等。如东汉郑玄: “古读猪如都。”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人曾运乾提出的。即36字母中的喻母 字,在上古一部分归入匣母,一部分归入定母。 即今声母以“y”为零声母的字的一部分在上古一 部分读为h、一部分读为d。如:谐声偏旁: 弋——代;也——地。有——贿;或,域;悦、 兑。
5.腭化音声母 所说的腭化音声母就是指普通话声母中的 j\q\x。 腭化音声母,产生很迟,到清朝前期才在北 方语音中逐渐产生。其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 是古代的齿音(正齿)精清从心邪,即今声母 z\c\s,一是来自古代的喉牙音,即今声母g\k\h。 腭化音声母的出现是伴随着四呼的逐渐完备 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只有开合两呼,明清时期四 呼逐渐完备,由于中古音精\见组的声母,都不 能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的韵母相拼合,如果与这两 组声母相拼时,分别受靠前元音的影响,就腭化 为j\q\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无轻唇音 2、古无舌上音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5、照二归精说
16
1、古无轻唇音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这 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 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 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
9
例如: “板返”都从“反”得声,“菲
悲”都从“非”得声,“雲魂”都 从“云”得声,“牀牆”都从“爿” 得声。
10
(五)方言
现代方言里,有一些还保留古音的 痕迹,如闽南话把“分”的声母读作 双唇音[p],“知”的声母读作舌尖中 音[t],湖北天门话把“忘”的声母读 作双唇鼻音[m]等。
11
把搜集来的各类材料经过细致地鉴别、分 析、研究,归纳声母相同的字为若干类,并 与已知的代表中古语音的《广韵》声母系统 (或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作对比研究,看看上 古时期声母相同的字所代表的类,哪些与 《广韵》声母类别相间,哪些不同,不同的 原因是应该分还是应该合。在全面分析、归 纳、比较之后,就可以初步建立起上古声母 系统的框架。
《释文》:“郑本作'封内'。”
23
*《诗》:“彼(帮)交匪敖。”
《春秋》襄二十七年《传》引作“匪(非)交匪 敖.”
《诗》:“彼交匪纾”。《荀子·劝学篇》引 作“匪交匪纾.” *《诗》:“四矢反(非)兮.”《韩诗》作 “变”(帮). *《释名》:法(非),逼(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 正使有所限也。
24
*《周礼·春官·司几廷》“设莞筵纷纯”,郑众注:
“纷(敷)读为豳”。
*《诗》:“凡民有丧,匍(并)匐救之。”《檀弓》引
《诗》作“扶(奉)服”。
《家语》引作“扶伏”。
*《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并)服。”《范雎
传》:“膝行蒲服。”
《淮阴侯传》:“俛袴下蒲伏。”
《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
40
*《易·涣》:“匪夷(以)所思。”《释
文》:“夷,荀本作弟(定)。”
*《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以),姨,
弟(定)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管子·戒》“易(以)牙”,《大戴记·保傅
篇》,《论衡·谴古篇》均作“狄(定)牙。”
*《尚书》“皋陶(定)谟”,《离骚》,《尚书
大传》,《说文》并作“繇”(以)。
台-定母 怡-喻四
曾运乾
《喻母古读考》: 中古喻纽四等 字,上古时包括在 定纽之中,尚未分 化出来。即中古喻 母四等字是由上古 定母变来的。
39
再如:*《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 奂”(匣),《公羊》作“陈孔瑗”(云)。 *《诗·皇矣》:“无然畔援(云)。”《汉 书·叙传》注引作“畔换”(匣)。 *《春秋》:“楚公子围”(云),《史记·楚 世家》作“回”(匣)。 *《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云)。” 《释文》: “员,《韩诗》作‘魂’(匣),神 也。” *《释名》:“淮(匣),围(云)也,围绕扬州北 界,东至海也。”
4
(二)声训
声训,也叫“音训”。这是汉 儒在训诂上采用的一种训释方法, 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训释另— 个字的意义。
5
例如: 《易经》:“乾,健也”、“坤,顺也。” 《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古,
教也;序者,射也。” 《释名·宫室》:“房,傍也,室之两旁
也。” 再如:
“负,背也”、“法,逼也”、“望,茫 也”、“田,陈也”。
真-颠填
堂-瞠
30
再如:*《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
注:“即天竺(知)国。”
*《檀弓》:“洿其宫而猪(知)焉。”注:“猪,
都(端)也。南方谓都为猪。”
*《书·禹贡》:“大野既猪(知)。”《史记》
作“既都”(端)。
*枚乘《七发》:“逾岸出追。”李善注:“追
(知),古堆(端)字。”
*《诗》:“追琢(知)其章。”《传》:“追,雕
返回
44
思考与练习
1、《汉书·高帝纪》:高祖“常从王媪、武 负贳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 怪”。试据如淳和颜师古注,说明“武负” 一语反映的古音现象。
2、符定一《联绵字典》卷首有“古有轻唇 音说”、“古有舌上音说”,请谈谈你的看 法。
返回
45
如淳曰:“武,姓也。俗谓老大母为阿负。” 师古曰:“刘向《列女传》云‘魏曲沃负者, 魏大夫如耳之母也’。此则古语谓老母为负耳。 王媪,王家之媪也。武负,武家之母也。贳, 赊也。李登、吕忱并音式制反,而今之读者谓 与射同,乃引地名射阳其字作贳,以为证验, 此说非也。假令地名为射,自是假借,亦犹鲖 阳音纣,莲勺音酌,当时所呼,别有意义,岂 得即定其字以为正音乎?”
46
再 见
47
*《周本纪》:“赧王延(以)立。”《索引》引
皇甫谧云“名诞”(定)。
41
5、照二归精说
这是近代学者黄侃先生提出来的观点。 意思是,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照 穿床审”中的二等字“庄初崇生”是从 上古汉语中的“精清从心”四母中分化 出来的。
42
谐声偏旁的例证 (1) 庄,崇古读为精 斩(庄)—渐(精) 足(精)—捉(庄) 宗(精)—崇(崇) 叉(庄)—蚤(精) 宰(精)—滓(庄) 节(精)—栉(庄) 乍(崇)—作(精) (2) 初,崇古读为清 刍(初)—趋(清) 仓(清)—创(初) 此(清)—柴(崇) 衰(初)—縗(清) 朿(清)—策(初)
33
3、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 的结论。意思是中古时期的娘、 日二母,都是由上古汉语中的 泥母(舌尖鼻音)分化出来的。
34
谐声偏旁的例证
女 女奴驽努--泥纽 舌音
如汝茹--- 日纽
内 芮枘---- 日纽
内纳衲讷--泥纽
舌音
仍 ----- 日纽
乃 乃奶鼐 ---泥纽 舌音
35
25
*《春秋》:“晋侯使士鲂(奉)来乞师,”《公羊》 作:“士彭”(并)。 *《说文》:“朋,鹏(并)皆古文凤(奉)字”。 *《释名》:“房(奉),旁(并)也,在堂两旁也。”《史 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二世元年, 就阿房宫”宋本皆“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辞下》:“古者庖(并)牺氏之王天下也”, 孔安国《尚书·序》“古者伏(奉)牺氏之王天下也”。
再如:《易·屯》:“宜建侯而(日)不 宁”,《淮南子·原道训》“行柔而刚, 用弱而强”,郑玄、高诱皆作“而”为 “能(泥)”。 “男女”之“女(娘)”,又读“尔汝 (日)”之“汝”,古书“妻帑(泥)” 即“妻女”。
36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 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 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 於)在上古读作匣母。所谓“喻四归定” 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 上古应读作定母。
(端)也。”
31
*《诗》:“左旋右抽(彻)。”释文云:“抽,敕 由反,《说文》作掏(透),他(透)牢反。” *《说文》:“冲(澄)读若动(定)。” *《诗》:“其鎛斯赵(澄)。”《释文》:“徒 (定)了反。” *《诗》:“实惟我特(定)。”《释文》:“《韩 诗》作‘直’(澄),云相当值也。”
32
*《诗》:“俟我於堂(定)兮。”《笺》 云:“堂当作‘枨’(澄)。” *《说文》:“田(定),陈(澄)也。”齐陈氏 后称田氏。陆德明云“陈完奔齐以国为氏”, 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吕 览·不二》篇:“陈骈贵齐。”陈骈即田骈 也。
6
(三)“读若”、“读如”、“读为” 或“读与……同”
这是汉代人给先秦古书作注时 采用的一种注音方法,即用读音 相同或相近的字来给另一个字注 音。
7
例如: 《尚书·大传》中“播国率相行
事”句中的“播”字,郑玄注: “播读如藩”。
8
(四)谐声字
谐声字,也叫“形声字”。是 一种由意符和声符所共同构成的 字。一般来说,同一谐声偏旁的 字,声母也往往相同或相近。
17
①谐声偏旁的例证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甫傅缚 -非纽
帮纽
圃 -帮纽
滂纽-- 敷 -敷纽
捕哺蒲 -并纽 并纽
辅 -奉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18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帮纽 滂纽 并纽
方放坊 --非纽 榜谤 --帮纽 滂 --滂纽 芳访 --敷纽 旁 --并纽 房 --奉纽
21
③反切的例证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帮纽 卑 府移切 非纽
并纽 平 符兵切 奉纽
22
再如: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 草”。
*《论语》:“子贡方(非)人。”“郑康成本作“谤 (帮)人”。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
《释文》:“‘邦’或作‘封’(非)。”“而谋 动干戈於邦内。
28
2、古无舌上音
▪ 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这 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
▪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 “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 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 泥”中分化而出。
29
谐声偏旁的例证
者-都睹
失-趺迭
周-凋调
寿-涛祷
卓-悼掉
兆-桃逃
冬-终
竹-笃
登-澄橙
37
喻三归匣谐声偏旁的例证
爰-喻三 缓-匣母
云-喻三 魂-匣母
或-匣母 域-喻三
华-匣母 烨-喻三
曾运乾 《喻母古读考》:
中古喻纽三等 字,上古时包括在 匣纽之中,尚未分 化出来。即中古喻 母三等字是由上古 匣母变来的。
38
喻四归定谐声偏旁的例证
甬-喻四 筩-定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