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合集下载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

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汉族的语言,发音的特征和演变是汉语学习的重要内容。

上古汉语是指从商朝西周初期到秦末汉初的汉语阶段,过去已经发生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发音和语法规则都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般而言,上古汉语有4个声调。

其特征是单音节汉字发音强劲有力,韵母偏向a、o、e,鼻音十分重要。

相比现代汉语,上古汉语的声母发音相对粗糙,母音长度较短,声调也没有现代汉语那么准确。

不过上古汉语的语音体系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发音现象,如咝、呾等带有浊辅音的激石声。

随着历史的变迁,汉字及其对应的发音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

商周时期的“韵母”及其发音与现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其韵母的字形和字音也不再像上古汉语时期那般简单了。

韵母的变化多是由韵尾的变化引起的,如上古汉语中“度”字的韵母是“ju”“du”,到了隋唐时期,就变成了“yao”“dao”。

此外,随着方言的演变,汉语的语言差异也逐渐显现。

上古汉语有四个声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方言的分化,不同地域的语言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声调和语音规则,这种情况在白话文时期更为明显。

比如南方汉语中的口音有“硬音词尾”的特点,而北方汉语则饱含浓重的音儿。

历史上汉语有过很多的音韵学家,他们对上古汉语发音及其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众所周知,甲骨文和金文是上古汉语中比较重要的文献,这些文献不仅保留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语态,也折射出上古汉语的生活形态、习俗、信仰等社会文化现象。

同时,从字形上也能看出一些发音和语言转换的轮廓和规律。

总之,上古汉语的发音规则、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等给汉字文化的传承,汉语语音科学的整理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汉语爱好者而言,掌握上古汉语的发音及其演变不仅能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还能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三十六字母】
传统音韵学沿用最久的一套声类标目。宋 人在守温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益而成。三十六 字母大致可以代表唐末宋初的汉语声母系统。
返回本章目录
字音分析
字 音 韵 调
韵 尾 平 仄
上 去 入
开 合 四 呼 四 阴 阳 入 声 声 声 等 韵 韵 韵

七 音
发 音 部 位
清 浊
发 音 方 法
韵 头
--奉纽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
方-彷旁
门-闻问
非-辈排徘
奉-棒捧 反-板版阪
逢-蓬篷
分-盆
上古声母 普通话声母
分-扮颁
亡-忙盲茫
b p
f
m
u
返回本章目录
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
者-都睹 周-凋调 卓-悼掉 兆-桃逃
失-趺迭 寿-涛祷
冬-终
竹-笃
真-颠填
登-澄橙
堂-瞠
返回本章目录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钱大昕
古无舌上音
上古语音系统中没有舌上 音,中古的舌上音(知、彻、 澄)在上古时包含在舌头音 (端、透、定)之中。 中古的娘、日一纽,在上 古还没有从泥母分化出来,都 归泥母。
返回本章目录
娘日归泥
章炳麟
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 上古声纽 中古声纽 同谐 “甫”声的 字,上古 属帮系, 中古则分 属帮、非 二系。
十一唐十二庚十三耕十四清十五青十六蒸十七登十八尤十九侯二十幽三十六养三十七荡三十八梗三十九耿四十一迥四十二拯四十三等四十四有四十五厚四十六黝四十一漾四十二宕四十三映四十四诤四十五劲四十六径四十七证四十八嶝四十九宥五十一幼十八药十九铎二十陌二十一麦二十二昔二十三锡二十四职二十五德返回本章目录引水枢纽萨兰河倒虹吸古河倒虹吸恰里卡尔水电站和扬水站五座建筑物主体结构基本完好但由于自然老化各战争毁坏结构表面有磨损剥蚀弹坑及麻面有些上部结构破坏严重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

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

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

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

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古今语音异同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1)古 一 二 四
(2)居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音韵(韵母系统)

音韵(韵母系统)

音韵(韵母系统)韵母系统一、关于韵母的概念1.韵、韵母、韵部、韵目、小韵、韵摄韵,把声调相同、韵母相同或相近(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归集在一起所编成部类。

音韵学上的韵是从韵腹起算的,如“掀喧翻”同属元韵。

传统音韵学上声调不同算不同的韵,如二O六韵中的“东董送”、“微尾未”。

张-庄-将:阳韵掌-爽-仰:养韵唱-创-匠:漾韵“韵部”比“韵”含义要广,它只要求韵腹和韵尾相同,不计声调,“韵部”一般是指上古音而言的,如,王力《古代汉语》《诗经》用韵就分古韵为三十部。

中古以后的等韵学把206韵归并为16摄,只要求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就归一摄,比效摄,包括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效笑啸12个韵。

韵摄指等韵学中将韵尾相同,主元音相近的韵部归并而成的大的部类。

小韵:韵书在各韵中将同声母和同韵母的字集中地编在一起,在领首字下标出这一组字共用的反切,这样的一组同音字,习惯上称之为“小韵”。

等韵图中所列的字,大都是各小韵的领头字。

韵目:就是韵书里的韵的标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

2.开合古代音韵学家根据韵头的不同。

把韵母分为开口、合口两大类。

它们的区别是:凡韵头是[u]或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开口。

据古代等1韵家的研究。

古韵母只有[i],[u]两种韵头,而没有[y]韵头。

但在古音里[i]和[u]可以同时作韵头[iu]。

比如[an]这个韵,开口是[an],前边加介音[i]成为[ian],还算开口,合口是uan,前边加介音[iuan]还算合口。

也就是说,只要有[u]的都是合口,没[u]的都是开口。

古代开合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园唇和不园唇的区别。

后来由于语音的演变。

以[iu-]起头的合口韵,就演变为撮口[y-],于是韵头[i-,u-,y-]三类,再加上不同i,u,y 作韵头或韵腹的,就分别成了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阳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入声韵”,广州“甲”[kap]、“八”[pat]、厦门“竹”[tiok]。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屋部ok东部o支部e锡部ek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文部?n韵尾盍部ap谈部am古韵三十部传统音韵学家基本解决了古韵分部问题但他们没有足够材料和理论知识来讨论每个韵部的音值是什么样的这是现代音韵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讲
上古韵母系统
一、前人考证上古韵部的经过
前代学者对于上古韵的关注和研究早于且多于声。 主要是源于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 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进行探索研究,试图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以前,人们缺乏“语音史”的观念,认为古 今读音是差不多的,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 了一些,或者是古代一个字的读音可以随文本不 同而改变。因此提出了“叶音”、“古人韵缓” 等错误的观点。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

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研究上古语音的主要材料▪(一)古音学家研究上古声部,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材料▪1.中古韵书、韵图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2.谐声字(形声字)。

▪3.异文。

▪4.读若或读如。

▪5.声训。

王力三十二声母表上古声纽的重要学说-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1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2古无轻唇音-谐声偏旁的例证3古无舌上音-谐声偏旁的例证汉语语音的发展演变▪古音学家研究上古韵部,主要依靠三个方面的材料▪1.《切韵》系统。

▪2.先秦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的用韵。

▪3.形声偏旁。

叶音法-1叶音法-2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考定上古韵部的方法-系连法▪《关雎》四章:采、友▪《芣苡》一章:苡、采、苡、有▪《葛藟》二章:涘、母、母、有▪《將仲子》一章:子、里、杞、母▪《氓》一章:蚩、丝、丝、谋、淇、丘、期、媒、期▪《风雨》三章:晦、已、子、喜▪《载驰》四章:子、尤、思、之▪《泉水》一章:淇、思、姬、谋王力三十韵部表-1王力三十韵部表-2关于上古韵部需要讨论的三个问题▪1.韵部的含义。

▪2.关于上古音的构拟。

▪3.通韵和合韵。

关于复辅音问题▪Star,plan,blood,flee,sky▪Zhi,chi ,shi (不是复辅音)1、杠:g 江:j;2、招:zh貂:d3、辅:f 铺:p4、盆:p 份:f獭、癞;體、禮;监、蓝;禀、凛关于上古声调的各种学说中古汉语语音史▪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二、中古汉语声调系统▪三、声调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四、简介从上古到中古声母和韵部的发展一、研究中古语音材料▪1.反切▪2.《广韵》▪3.三十六字母反切法-1反切法-2广韵-1广韵-2广韵韵目-1广韵韵目-2广韵韵目-3广韵韵目-4广韵韵目-5广韵韵目-6平水韵韵目-1平水韵韵目-2平水韵韵目-3平水韵韵目-4三十六字母-1三十六字母-2中古汉语声调系统▪《南齐书¡¤陆厥传》载: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晓h 匣 h 喻y
三、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又在30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 36个,这一增补,也反映了由唐入宋这一时期声母系统 的演变情况,根据发音部位的部位的不同将36字母划分 为七类,又称“七音”。 增补情况பைடு நூலகம்下: 舌音中舌上音增加了一个“娘”母。 齿音中正齿音又添了一个“床”母。 唇音中又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 并且对具体的声母的归类也作了一些调整。36字母影 响深远,后代的一些韵书均采用36字母的编排方式,所 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具体如下:
2.谐声偏旁(形声字) 一个形声字的读音和这个形声字声符的读音, 必定相同或相近,即声、韵都相同或相近。如: 共—供、拱、恭、龚。 3.通假字 一般能够构成通假的,这两个字之间读音一 定相同或相近。如:《搜神记》:“吾父所在?” 《桃花源记》:“问所从来?”“所”通“何”。 4.其它材料等:如古代的注音等。如东汉郑玄: “古读猪如都。”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人曾运乾提出的。即36字母中的喻母 字,在上古一部分归入匣母,一部分归入定母。 即今声母以“y”为零声母的字的一部分在上古一 部分读为h、一部分读为d。如:谐声偏旁: 弋——代;也——地。有——贿;或,域;悦、 兑。
5.腭化音声母 所说的腭化音声母就是指普通话声母中的 j\q\x。 腭化音声母,产生很迟,到清朝前期才在北 方语音中逐渐产生。其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 是古代的齿音(正齿)精清从心邪,即今声母 z\c\s,一是来自古代的喉牙音,即今声母g\k\h。 腭化音声母的出现是伴随着四呼的逐渐完备 而产生的,宋元时期只有开合两呼,明清时期四 呼逐渐完备,由于中古音精\见组的声母,都不 能与齐齿呼和撮口呼的韵母相拼合,如果与这两 组声母相拼时,分别受靠前元音的影响,就腭化 为j\q\x。

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

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
之部Fra bibliotek入声韵
职部
支部
锡部
鱼部
铎部
侯部
屋部
宵部
药部
幽部
觉部
注:冬部为战国韵部,从侵部分出。
阳声韵
蒸部 耕部 阳部 东部
〔冬部〕
二类 三类
阴声韵
微部 脂部 歌部
入声韵
物部 质部 月部 缉部 叶部
阳声韵
文部 真部 元部 侵部 谈部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得。 如: 侯部 歌部
按韵尾 分类
阳声韵:以鼻音 -m、-n、-ng收尾得。 如: 东部 元部
入声韵:以塞音 -b、-d、-g收尾得。 如:屋部 月部
注:阴声韵、阳声韵得名称就是清代音韵学家孔广森提出来 得,戴震在此基础上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大类。
返回
逝将去女,
《周南·关雎》 不狩不猎,
适彼乐国。
-职部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魏风·伐檀》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魏风·硕鼠》
(二)谐声法
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得特点 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 得著名 论断,意思就是说声符相同得字必然 属於同一韵部。
谐声字得作用 一、根据“同谐声音必同部”得原则,就可以 把那些不用作押韵得汉字归入跟它们相同谐 声得押韵字得韵部。这对于上古汉语韵母系 统得研究确实就是一条极为重要而便利得途 径。 二、《诗经》、《楚辞》等韵文只能告诉我 们上古时代得韵类,却不能向我们提供上古时 代声类得信息。而根据谐声字“同谐声音必 同部”得原则,就可以归纳出上古汉语得声类。
王念孙古韵二十一部表
上声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上

古代汉语的声母

古代汉语的声母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

古代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系统比现代普通话的要复杂些,声母数量要多一些。

比如古代的三十六字母就大致反映了中古后期汉语共同语的声母状况,这说明汉民族共同语的声母系统从古到今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

一、中古汉语的声母系统要了解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首先要了解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在音韵学上,通常将隋唐宋时期的汉语语音称作中古音。

中古音又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

前期以《切韵》音系(也就是《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三十六字母在前面已作了详细的介绍,下面主要介绍代表中古前期语音系统的《广韵》的声母系统。

《广韵》一书中并没有类似三十六字母那样现成的、一目了然的声母系统。

前代学者是通过对《广韵》反切上字进行系联、分析、归纳而得出其声母系统的,因为《广韵》一个音节祗用一个反切,将全书的反切上字进行归纳分类就可以得到它的声母系统。

研究《广韵》声母系统的学者们由于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同,因而他们的结论也不一样。

最早对《广韵》声母系统进行系联分析的清代学者陈澧归纳为四十类,近代学者黄侃、钱玄同分为四十一类,高本汉、白涤州分为四十七类,曾运干、陆志伟、周祖谟分为五十一类,方孝岳分为五十九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在音韵学上称作声类。

声类并不等于声母,反切上字的选用受反切下字“等”的影响,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拼,以便反切上下字拼起来和谐。

这就导致反切上字产生了随反切下字分类的趋势。

通常是一、二、四等为一类,三等为一类,如见母反切上字分为“古”“居”两类,前者祗出现于一、二、四等,后者祗出现于三等。

考虑到这个问题,声母比反切上字分出来的类要少得多。

如见母的反切上字分为两类,声母却祗有一个。

王力认为《广韵》有三十五个声母,详见下表:表四:《广韵》声母表(三十五个):《[FS:PAGE]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相比,有以下几点变化:一、《广韵》唇音祗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三十六字母已经有了轻唇音“非”“敷“奉”“微”;二、《广韵》“庄”“初”“崇”“生”和“章”“昌”“船”“书”“禅”九个声母在三十六字母合并为正齿音“照”“穿”“船”“审”“禅”;三、《广韵》“匣”母“于”类字在三十六字母中与“喻”母合并;四、《广韵》没有“娘”母,三十六字母有“娘”母。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一编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语音系统
母)芜 (微母)
(一)唇音
部分中古晓母字不与牙喉音字谐声,而与明、微母字谐声,这部分晓母字上古是清鼻 音声母(昏母)。
谐声的证据:
• 每 (明母)—— 悔诲晦 (晓母) • 靡 (明母)—— 麾 (晓母) • 微 (微母)—— 徽 (晓母) • 墨 (明母)—— 黑 (晓母) • 瞢 (明母)—— 薨 (晓母) • 勿 (微母)—— 忽曶笏 (晓母) • 亡 (微母)—— 肓 (晓母)
农, 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声训的证据: • 《释名》:“入,纳也。”(入,日母;纳,泥母) “男,任也。” (男,泥母;任
,日母) 《释名》:“尔,昵也。”(尔,日母;昵,娘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部分中古透、彻、书母字和泥、娘、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鼻音声母(妥母)。
谐声的证据:
• 體 (透母)—— 豊禮 (来母) • 獭 (透母)—— 赖癞 (来母) • 虿 (彻母)—— 厉 (来母) • 宠 (彻母)—— 龙 (来母) • 郴 (彻母)—— 林淋霖 (来母) • 瘳 (彻母)—— 翏寥戮 (来母) • 离魑螭 (彻母)—— 離醨缡 (来母)
(二)舌音
3、舌尖边音和清边音 部分中古透、 彻母字跟来母字谐声,这部分字上古是清边音声母(体母)。
,澄母) “冬,终也。”(冬,端母;终,章母) “肘,注也。” (肘,知母;注, 章母) “胗,展也。” (胗,章母;展,知母)
(二)舌音
2、舌尖鼻音和清鼻音
谐声的证据
• 曩 (泥母)—— 孃釀 (娘母)—— 穰讓 (日母) • 念 (泥母)—— 稔 (日母) • 溺 (泥母)—— 弱 (日母) • 诺 (泥母)—— 若 (日母) • 女 (娘母)—— 汝 (日母)

汉语语音史的

汉语语音史的

汉语语音史的
发展
汉语语音史的发展一般被分为五个时期:
1、夏商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0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语语音系统形成的开始。

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已经形成了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及低音(阴去)和高音(阳去)之间的对立。

2、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出现了大量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四声变为六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和仄声,使得汉语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3、汉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中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三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和上去入声。

4、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声调方面。

宋代的汉语声调系统已经发展成十五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入声,去入声,仄声,上仄声,去仄声,入
仄声,上入仄声,去入仄声,上去声,上去入声,仄韵母和上仄韵母。

5、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在这一时期,汉语语音系统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声调的变化,由原来的十五声发展成今天的四声。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音变现象,如后元音的变化、辅音的变化、韵母的简化等。

汉语语音的历史

汉语语音的历史

汉语语音的历史_被忽视的历史!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

所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

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

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法。

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206)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

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照见影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穿浊塞音:并奉定澄神群鼻音:明微泥娘日疑边音:来喻四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送气清塞擦音:清初浊塞擦音:从床清擦音:心山审晓浊擦音:邪俟禅匣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

韵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舒音:平声上声促音:长入声短入声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

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丢失。

演变为去声。

汉代音系(前206-220)西汉时期和先秦时期的语音变化不大。

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语音,主要是依据张衡以及其他名家的汉赋。

汉代声母:和先秦一致,共有33个声母,在此不再赘述。

汉代韵部:共有29个韵部,但是,其对应的韵字发生了不少变化。

阴阳入声对应字都有了明显变化。

已经接近隋代《切韵》的韵部了。

汉代音系可以看成是上古音系和中古音系的过渡。

汉代韵部和先秦韵部最主要的变化是歌部由a变成ai,鱼药屋东四部都发生了变化。

汉语语音史

汉语语音史

3.反切 有些一字两切的现象,可能是复辅音的遗留: 鬲,古核切,又郎击切 *kl庞,皮红切,又庐东切 *bl示,巨支切,又神至切 *sg-
4.古注 《礼记· 内则》:“濡鱼卵酱。”郑玄注:“卵读为鲲, 鲲,鱼子。”*kl《左传· 昭公十一年》:“城陈蔡不羹。”孔颖达疏: “羹臛之字,音亦为郎。”*kl《尚书· 尧典》:“宅西曰昧谷。”《史记· 五帝纪》“ 昧谷”裴骃《集解》:“一作柳谷。”*ml-
舌上 齒頭 正齒 牙 喉 半舌
幫[p] 端[t]
章[ȶ] 精[ts] 莊[tʃ] 見[k] 影[Ø ]
滂[p’] 透[t’]
昌[ȶ’] 清[ts’] 初[tʃ’ ] 溪[k’]
並[b] 定[d]
船[ȡ] 從[dz] 崇[dʒ] 群[g]
明[m] 泥[n]
日[ȵ]
來[l]
喻[λ] 書[ɕ] 心[s] 生[ʃ] 禪[ʑ] 邪[z] 俟[ʒ]
5.声训
古人用同音词或近音词来解释词义的一种方法。 如《论语· 颜渊》:“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最著名的声训著作是东汉刘熙的《释名》,他认 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试图从读音角度探 求每一事物的得名之由。他在具体研究中有不少 牵强附会,但这种观点与后代的同源词研究有相 通之处。尽管他的解释未必符合实际,但对于语 音研究有很大价值。
三、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
关于上古声调的各家之说 1、古无四声说(明· 陈第)
2、四声一贯说(清· 顾炎武)
3、古无入声说(清· 孔广森) 4、古有四声说(江永、王念孙、江有诰)
5、古无去声说(段玉裁)
《释名》:“尔日,昵娘也。”“泥泥,迩日也。” “男泥,任日也。”“入日,内泥也。” 尼娘-泥泥 女娘-汝日 而日-耐泥 若日-诺泥 弱日-溺泥 仁日-佞泥 乃泥-仍日

中古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

中古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

中古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中古汉语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大致相当于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时间范围。

在这个时期,汉语的语音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包括声母和韵母的变化。

了解中古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汉语。

本文将介绍中古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的内容和特点。

一、声母表中古汉语的声母有21个,分别是:b、p、m、f、d、t、n、l、g、k、h、j、q、x、zh、ch、sh、r、z、c、s。

这些声母在现代汉语中大多保留下来,但有些发音已经发生了变化。

例如,中古汉语的“zh”在现代汉语中读作“j”,“ch”读作“q”,“sh”读作“x”。

二、韵母表中古汉语的韵母系统相对较为复杂,共有36个韵母。

韵母的组合形式包括单韵、复韵和附韵。

以下是中古汉语的韵母表:1. 单韵中古汉语的单韵有15个,分别是:i、u、yu、ü、a、ia、ua、üa、o、uo、e、ie、üe、ai、uai。

2. 复韵中古汉语的复韵有15个,分别是:ii、iu、iü、ui、uu、uaa、üü、oi、uai、uiu、eii、eu、ue、iaa、iee。

3. 附韵中古汉语的附韵有6个,分别是:m、ng、p、t、k、n。

需要注意的是,中古汉语的韵母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中古汉语中的“i”在现代汉语中分别读作“i”、“e”、“ai”等不同音,中古汉语的“yu”读作“ü”等。

三、声调中古汉语的声调与现代汉语有所区别。

中古汉语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的声调较为平坦,上声的声调向上升高,去声的声调向下降低,入声由上声到去声的转变。

四、注音符号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中古汉语的发音规律,学者们创造了注音符号,用于标记声母和韵母的发音。

中古汉语的注音符号较为简单,只包括声母和韵母的符号组合。

声母的注音符号为:b、p、m、f、d、t、n、l、g、k、h、j、q、x、zh、ch、sh、r、z、c、s。

上古韵部——精选推荐

上古韵部——精选推荐

上古韵部(周秦韵部)上古韵部:指的主要是后⼈从《诗经》韵脚中分析出来的韵母⼤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

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辅⾳―m,―n,―ng等收尾的韵。

阴声韵 “阴声韵”指⽆韵尾,即直接以元⾳收尾的韵。

⼊声韵 “⼊声韵”指以塞⾳―p,―t,―k收尾的韵。

现代普通话-m合并到-n、-ng⾥了,⼊声韵整个就消失了,⼊声基本上只有南⽅⽅⾔⾥还保留上古⼗⼀韵类三⼗韵部表王⼒先秦古韵三⼗部阴声⼊声阳声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锡耕脂质真微物⽂歌⽉元缉侵叶谈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多数学者把上古⼊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旁转旁转指⼀个阴声韵变成另⼀个阴声韵,⼀个阳声韵变成另⼀个阳声韵,⼀个⼊声韵变成另⼀个⼊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是⼀个⾳节的收尾⾳不变,主元⾳的⾆位⾼低发⽣了变化。

旁对转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有⾆位⾼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法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韵字、上古其他韵⽂⼊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法是系联法。

1。

系联《诗经》⼊韵字。

把诗经各章⾥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韵字串联成若⼲个押韵单位,从⽽得出若⼲个韵部。

2。

系联上古其他韵⽂中的⼊韵字。

3。

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的,⼀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系联法是⼀种利⽤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法。

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类,每⼀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相如《长门赋》: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 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廓独潜而专精兮,天飘飘而疾风。 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 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 雷隐隐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 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 间徙倚於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顾炎武的分部还是十分粗疏的,还不能说是正确 反映了《诗经》的韵部系统,但他的草创成就为 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发明的离析唐 韵按字归部的方法及所设计的阴、入相配的格局 ,都为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继承。
2.江永
江永分古韵为十三部。他对顾炎武的主要批评是“考 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古韵标准· 例言》) 此后的古音学家也就因此分为两派:考古派和审音派 。考古派主要依靠《诗经》系统进行考证,审音派在 此之外还注意考察音理。 考古派和审音派的一个大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独立入 声。考古派认为入声不独立的主要原因是《诗经》系 统中平声和入声经常通押。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 菲微,无以下体脂?德音莫违微,及尔同死脂。
如果认为“菲、体、违、死”押韵,就看不出脂微分 部的情况。
2.对于换韵与否有不同看法。《诗经》章节之间是连 韵还是换韵,没有严格的规律,不同学者就有不同的 看法。 《诗经· 鄘风· 相鼠》: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如果认为这两章连韵,就看不出之脂分韵的事实。
3.对于“合韵”有不同的处理。《诗经》中有的相押的 字,未必属于同一个韵部,而可能只是邻近的韵部相 押。 《诗经· 陈风· 月出》: 月出皎宵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幽兮,劳心悄兮。 如果认为它们同属一部,则宵部和幽部就合为一类。 各家分部都看到了合韵的现象,问题在于区别特殊与 一般,个别与全体,不能因为一二偶然合韵之例而贸 然合并本来有别的韵部。
此外,用同样的考证方法,他还主张真文分立、尤侯 分立,就比江永的分类多出四部。 他的这些发现证据确凿,都被后代学者所接受,得到 了非常高的评价,戴震评价是“能发自唐以来讲韵者 所未发”“可以千古矣”。
另外,他的韵部顺序安排也与前人不同。过去学者 是按照《广韵》的次序排列古韵部,“东冬锺江” 在第一部,而段玉裁始创以元音的远近为依据,重 新排列古韵部。这反映了他对音理认识的深入,在 古韵研究上是个重大的发展,现在的古韵部排列也 是受他的影响,从“之”部开始的。
孔的另一个创见是东冬分立。《诗声类》:(冬类 字)古音与东锺大殊,而与侵声最近,与蒸声稍远。 他把中古东韵中的一部分字(主要是从中冬宫宗戎 的)与中古冬韵合为冬部,而东韵的其他字与中古 锺韵、江韵合为东部。
主要依据是,《诗经》押韵系统中,冬部绝大多数情 况下是独立的,也可以和侵部通押,但东部从不与侵 部通押。 《诗经· 邶风· 击鼓》: 从孙子仲送(中古),平陈与宋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东。 《诗经· 豳风· 七月》: 二之日凿冰冲冲东,三之日纳于凌阴侵。 《诗经· 大雅· 凫鹥》: 凫鹥在潨冬,公尸来燕来宗冬。既燕于宗,福禄攸降江。 公尸燕饮,福禄来崇东。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5.孔广森
孔广森在段玉裁、戴震的基础上分古韵为阴阳十八部 p46。但他与戴震不同,否认上古有入声韵,认为“ 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读”,这是错误的。 孔的一个贡献是提出了“阴阳对转”学说,将古韵十 八部分为九类,每一类中阴阳相配,即主要元音相同 。歌元对转、支耕对转、脂真对转、鱼阳对转、侯东 对转、幽冬对转、之蒸对转都是正确的,为后代学者 所继承。
4.戴震
戴震曾问学于江永,同时又是段玉裁的老师,但 他的古韵研究受到了段玉裁很多影响。他接受了 段玉裁的一些观点(之脂支分立),又有自己的 创见(他不分真文、尤侯,这后来被认为是错误 的),最后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p45
戴震的一个贡献是明确主张入声独立,首先设计出 了阴、阳、入声韵相配的格局。 这种分类方式揭示了上古韵每一大类各部之间主要 元音相同的整齐格局,对认识韵部之间的联系和转 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来对于韵部的分类,也都 继承了这种格局。 但他也有为了追求整齐而主观臆断的地方。如第一 类中将“阿”部(歌戈麻)看成阳声韵,并与“乌 ”部(鱼虞模)配套就是错误的。
6.江有诰
江有诰吸收了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诸家 的意见,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对前人意见有证 实、匡补之功。 江有诰审音尤其精密,分部十分准确科学,后来 中外学者的分部,大多是在江有诰的基础上作增 补和调整。
清代学者所据以研究的韵文材料大都相同,他们分部 的不同主要源于方法的差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于《诗经》韵例有不同的看法。《诗经》押韵情况 复杂,某处入韵某处不入韵,完全是靠参互比较,从 经验中总结的。 《诗经· 邶风· 谷风》:
《诗经· 魏风·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 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 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元部)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 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 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真部)
《诗经· 王风· 黍离》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孔广森《诗声类》:阳唐为鱼模之阳声,二韵多互相 转。如“亡”可通为“无”,“荒”可通为“幠”, “放”可通为“甫”,“莽”有“姥”音,“广”有 “鼓”音,“迎”有“遌”音。举其一隅,余不胜悉 也。 《尔雅· 释诂》:“幠,有也。”郭璞注引《诗》“遂 幠大東”今本《诗经· 鲁颂· 閟宫》作“遂荒大東”,毛 传:“荒,有也。” 《周礼· 考工记序》:“摶埴之工,陶、旊。” 《释文 》:“旊,甫罔反,又音甫。”
江永作为审音派的代表,主张入声独立,分出八个入 声韵,这是他很重要的发明。p43 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点的证据是入声韵不仅与阴声韵相配,也与阳 声韵相配,所谓“数韵共一入”。如下列谐声字: 束屋-竦东 酷屋-告宵 数屋-娄尤 这为后来的阴阳对转理论奠定了基础。
作为审音派,他也是较早讨论上古音音值的学者。 《古韵标准· 平声第四部· 总论》:自十七真至下平二 仙凡十四韵(即顾炎武所分的第四部),说者皆云 相同,愚独以为不然。真谆臻文殷(即欣)与魂痕 为一类,口敛而声细(开口度小,介音舌位高), 元寒桓删山与仙为一类,口侈而声大(开口度大, 介音舌位低),而先韵者介乎两者之间,一半从真 谆,一半从元寒者也。 他提出的真元分立、宵尤分立、侵谈分立,都被后 代学者接受。
1.顾炎武
但陈第本人没有系统地研究上古韵类,也没有考 虑到中古韵和上古韵部的分合关系。 首先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上古韵的是明末清初 的顾炎武。他的古音学著作《音学五书》,包括 《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 和《古音表》五部分。
他分析上古韵的方法是将《诗经》押韵的字归为一 类,不相押的字分别处理,并与《广韵》作比较, 得到古韵十部。p40
最后在《古音表》中,他总结了上古韵的十个大类, 他称为“古韵十部”。p40-41
这个分类是符合《诗经》用韵的: 《诗经· 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唐,踊跃用兵庚。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庚。 《诗经· 齐风· 鸡鸣》: 鸡既鸣庚矣,朝既盈清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清。
另外,顾炎武有一个创见,即上古的入声韵和阴声韵 相配,而不是像《切韵》音系那样入声韵和阳声韵相 配。因此古韵十部中他把入声韵与阴声韵归为一部。 这是因为《诗经》中阴声韵字与入声韵字经常相押。 《诗经· 秦风· 小戎》: 小戎俴收尤,五楘梁辀尤。 游环胁驱虞,阴靷鋈续烛。 文茵畅毂屋,驾我骐馵遇。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烛。 在其板屋屋,乱我心曲烛。
他对后代学者最大的启发,在于“离析唐韵”,即 不受代表中古音的《切韵》系韵书的约束,归纳《 诗经》韵脚时,注意不受后代韵书的限制,某些字 在后代韵书中归为一韵的,在先秦韵文中可能各有 归宿,要将它们分入不同韵部。
《 诗 本 音 》
在《诗本音》和《易音》中, 归纳上古音的韵类,然后在 《唐韵正》中,根据《诗本 音》中考证出来的韵类,分 析《唐韵》(其实就是《广 韵》)中韵在上古的分合。 凡《唐韵》中的韵与上古韵 类一致的,不作注释,不一 致的,就在下面具体分析。 如果《唐韵》的一个韵中每 个字都与古音不同,就逐字 分析,如果个别字不同,就 分析这个别字。
真正为古音学开除先路的,是明代万历年间人陈第。 陈第《毛诗古音考序》:诗必有韵,夫人而知之, 至以今韵读古诗,有不合辄归之于叶,习而不察, 所从来久矣。……余少读诗,每深疑之。迨见卷轴寖 多,彼此互证,因知古韵自与今异,而以为叶者, 谬耳。……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亦势所必至。
《诗经· 鄘风·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歌)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之)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脂) 《诗经· 秦风· 蒹葭》: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 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脂微)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 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