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活跃商品经济

合集下载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提取反映盛世景象的相关信息。

师:盛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清前期,经过了三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出示康熙、雍正、乾隆像)。

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下,清朝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出示: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出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面对这种状况,你会如何做?学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师: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农业发展作为国之大计。

说到农业,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并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感受一下农业的重要性。

2、出示:“江山社稷”。

社稷坛图片。

教师:古代帝王长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哪位同学了解社稷二字的含义呢?总结: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去社稷坛这类地方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摘要: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手工业取得新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在多种因素的促进下,商人形象逐步完善,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活灵活现的商人形象就出现在作家笔下,例如“三言”“二拍”。

本文将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论述商人地位在明朝兴起的原因,结合“三言”“二拍”中的具体篇章,比较分析商人形象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地位形象特点前言:自古以来,不论是民众还是统治阶级总是重士轻商,根据对社会的贡献,世人将现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商始终处于最末位,直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商人地位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言”“二拍”中有的商人忠厚老实、情深义重;有的却薄情寡义,阴险狡诈。

这些形象确切不移的概括了晚明商贾的特点,同时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风气。

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而且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些都体现了商人阶级地位的上升。

一、从历朝历代看商人地位的演变《管子〃小匡》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商为末,可见历朝历代重农轻商的等级观念,从先秦到宋朝,商人一直被束缚压抑,以至于商贾无不愁云惨淡,郁抑不申。

历史上商人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商人地位也迥乎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夫差后,为了不落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范蠡功成名就却弃官从商,留得一世英名却难以载入史册。

辞官经商才能独善其身,可见商人的卑不足道。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尤为严格,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黑一白,衣服只能穿麻衣不能穿丝绸棉袍。

通过对商人着装的规定,对商人实行严格的管制,真切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突出商贾处于社会下层的尴尬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手工业不再受到限制,但是商人地位仍然不高,很多达官贵人兼做商贾,商人歧视相对缓解。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史经济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商业发展、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历史时期发展概况商朝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所以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的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战乱,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隋唐商业繁荣。

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由于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1. 引言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空前活跃。

商品经济是指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商品经济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的原因、特点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原因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的出现有多个原因。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给商品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消费者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浏览和购买全球各地的商品,无论是实体店还是在线商店,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购物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也促使了商家之间的竞争,使得商品的种类更加丰富,价格更加合理。

其次,全球化使得商品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边境壁垒的降低,商品可以更加自由地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

这使得商品可以通过全球供应链和物流网络迅速到达消费者手中。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的商品交易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最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是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

他们追求时尚、品质和个性的商品,导致市场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品牌和潮流商品。

3. 特点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他们追求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更好的消费体验。

他们对品牌和设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其次,商品的更新速度更快。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家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他们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导致商品的寿命周期缩短,新产品不断涌现。

第三,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商品经济的传统模式。

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使得消费者更容易获得商品,并且可以比较不同商家的价格和品质。

线上购物也为小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进入市场。

4. 经济和社会影响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点解析及测试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点解析及测试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考点:“闭关锁国”七下P118 能力要求:识记理解一、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①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用工人。

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②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的政策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农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表现:①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不许擅自出海贸易;②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③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3、影响:要一分为二的评价:①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反面: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清朝的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有何认识?答:影响:(1)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2)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不能从根本上低档殖民势力的侵略;(4)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

鸦片战争后,中国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国内市场扩大,特别是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在流通中比重加大,不断诱使农业生产目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含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 重难点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难点: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阿Q 准备把庙里最值钱的物品——宣德炉偷出去卖掉。

在今天,据说一个宣德炉当值百万之价。

右图中的宣德瓶曾经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创中国瓷器之天价。

【思考讨论】 你知道“宣德”是怎么回事吗?中国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四、探究学习(一)互动探究1.在明代,北方地区用棉花纺纱织布,经常断纱,织不出高质量的棉布。

明朝末年,北方出现半地窖式的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开窗透入阳光,在里面纺纱织布,织出了紧实细密的棉布,这是为什么?想想看,谁说得对?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品种 手工业:棉纺织业——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和南京; 制瓷业——景德镇 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 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明清经济的发展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 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 开放四个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 船只的载重量 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海外贸易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 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因 形成 影响男孩说:“北方气候寒冷,在地窖房里纺织比较暖和,所以能织出好布。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

历史阶段特征大全中国古代史重要提示: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图画文字)。

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初一下册历史第17课笔记

初一下册历史第17课笔记

初一下册历史第17课笔记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1、明朝后期,女真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1)设置内阁和六部,同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2)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3)大兴“文字狱”。

3、“文字狱”的消极影响: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在后来的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起到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一)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入侵我国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并开发台湾。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占领雅克萨和尼布楚。

清朝康熙皇帝带领清军和各族人民,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结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4、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定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5、列举17世纪我国进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⑴郑成功收复台湾;⑵戚继光抗击倭寇;⑶第一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⑷第二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知识点(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__为“__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__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这就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夏代时以物易物是商品交换的一般模式,但是,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贝”,说明用媒介的交换已经出现。

商代时,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其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出现了一些从事专业贩运的商贾;二是出现了铜贝,这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西周时,商业成了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部门,其显著特点是——“工商食官”,就是商业由国家垄断。

在较大的都邑出现了较大的的市场,设有管理市场的“质人”。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商业特点有三个:一是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尤其是春秋后期;二是商人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于诸侯。

”;三是较大规模的商品交换市场在各地出现。

战国商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一是商品种类繁多,且大多是贵族地主的奢侈品如马匹、象牙、鱼、皮革等;二是中原市场的形成,且规模大,辐射面广,出现了实力雄厚的富商大贾;三是封建城市兴起。

如临淄、邯郸、大梁等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3秦汉时期:秦朝时,为商业贸易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西汉开通“丝绸之路”,但重农抑商政策,使商品经济受到极大的制约。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虽是分裂动荡时期,但是,经济依然有一定的发展,尤其南朝的经济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再有就是在中外经济来往上较前代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些都为以后隋唐时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隋唐时期:商品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繁荣,“坊”、“市”分开。

第二,对外贸易发达,政府注重并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如在广州设置“市舶使”。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繁荣和对外贸易发达两大方面。

前者主要体现在都城长安、洛阳;后者主要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满足皇室和贵族官僚的需要。

6宋元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北宋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城市经济繁荣。

东京是当时商业最繁荣的城市,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的东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 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 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④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 主要特征
【重点提示】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 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 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 不利条件:①自给自足的自然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②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要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 加强了封建经济。③"重农抑商"传统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④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 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⑤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⑥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 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⑦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初一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

初一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

初一历史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试题1.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中期以后社会性质的理解。

尽管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商品经济有了重大发展,资本主义也有了萌芽,但不会改变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

故由此可知当时中国还是封建社会,故选B。

A选项,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故排除。

C选项,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

D选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排除。

【考点】明清经济的发展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中期以后社会性质的理解。

需要在学习了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对于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考查,还可以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来考查。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此港是( )A.漳州B.宁波C.云台D.广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第二子目“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内容中,有这样一些内容:“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

清政府深感疑虑,下令只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由此可以判断此港是广州,故选D。

【考点】“闭关锁国”的政策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对于这一知识点的考查,还可以考查这一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3.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

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概况

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概况

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概况1、国内贸易和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商朝重视商业的发展,商民重视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的都城已经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战国时期:商品种类多,各地土特产在中原市场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规模大,辐射广,四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封建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郢等。

2、两汉:商业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九市,市内商肆整齐有序;各民族之间贸易繁荣;货币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到汉武帝时通用五铢钱;一些名都大邑相当繁荣,除长安外,还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当时称为“五都”。

各地较小的都会,更是不胜枚举。

隋唐:发达的水陆交通,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统一货币,隋朝仍用五铢钱,唐高祖时废五铢钱,统一使用开元通宝,它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城市经济发达,管理严格、规范,市内有邸店和柜坊,市场的买卖有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有“日中为市”的规定,唐中期以后出现了夜市;城市兴旺,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唐中期以后,长江流域的成都和扬州成为东西两个中心,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3、北宋:城市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有娱乐贸易场所叫“瓦子”;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本行业的商业利益;农村中逐渐形成固定的集镇;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很繁荣。

4、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为著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明清: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认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发展分工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隋唐以前,我国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经济中心的统一,隋唐以后,出现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如扬州和成都;明代以后商业贸易已经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和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

各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精华版)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晋商文化的精髓

晋商文化的精髓

晋商文化的精髓晋商资本中的货币经营形式,最著名的是票号,这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

明中叶之后,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全国性的大市场逐步形成,国外市场也得到了很大拓展。

主要表现为:粮食、棉花、生丝、蔗糖、绸缎、棉布、铁器等成为重要的交易商品,出现了晋商、徽商、粤商、陕商、江右商等地方大商帮,形成了30多个大型商业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对货币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

商品流通频繁、货币流通量增大,依赖运送现银进行货款清算已远远满足不了要求,而靠镖局担任现银运输风险很大。

另一方面,埠际问贸易的开展也使得商品流通区域扩大,出现了不同地区债务清算和现金平衡问题。

这就迫切要求兴办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与此同时,晋商的商业活动也得到了很大扩展,从明代的“半天下”发展为清代的“遍天下”,其商业网络已遍布国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延伸到整个北亚地区。

南起香港、加尔各达,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到大阪、神户、横滨、仁川,西达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等城市和阿拉伯等国家,都有晋商的商业机构。

在商业组织形式上,也出现了“分号制”与“联号制”的运行方式。

所谓“分号制”,即财东独立投资或合伙投资办商号,总商号又分设若干分号于全国各大商埠,而且商号与分号又可投资办小商号,类似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股权形成的母子公司。

所谓联号制,即由财东投资办若干不同行业的各自独立经营核算的商号。

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形成类似于现代企业集团的网络体系。

从而也为晋商创立金融汇兑业务的票号奠定了,基础。

票号产生及发展近年来,学术界比较倾向于山西票号产生于道光初年的说法,大多数学者认同山西票号的创始人是日昇昌票号的首任经理雷履泰,第一家票号就是日昇昌。

但对于日昇昌的创办年代却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多种不同的说法。

1923年山西省商业专门学校编著的《晋商盛衰记》在论述票号起源时说:“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

清朝经济

清朝经济

水利设施
清初,在康熙时期进行的多项水利兴修。明末清初,黄河、淮河下游堵塞,京杭大运河也受阻塞。 康熙帝时大力修治黄河,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采用疏导和筑堤的办法将黄、淮故道逐渐修复,使 这一带的农业生产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减少了水患的威胁。1713年康熙帝成功修浚位于北京的永 定河,使旧河两岸的“斥卤”变为膏腴良田。另外,雍正时修筑江浙海塘也是保护农田的水利工 程。清朝的耕地面积虽然于康熙时期逐渐提升,然而比晚明耕地少很多 。江南、湖广与四川等 地足”之誉称 。
清朝经济
清朝时期的经济
内容摘要
在清朝初年,经济的翅膀显得有些弱小,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像一阵疾风吹拂过国土。然而,正如 坚韧的稻谷在春天的雨露中挺直腰杆,乾隆时期的经济也在这场风雨后开始复苏,恢复到了惊人 的两亿人口。这相对而言,使得粮食作物的产量需求如同登梯子上山,亟待提升。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清朝采取了积极的农业政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以及推广新作物,以增 加粮食供应。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为经济农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工匠们的徭役制 逐渐转变为代税役制,这也为他们的生产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产业的发展以纺织和瓷器业为主峰,棉织业的繁荣超越了丝织业,仿佛是山间的清泉超过了大海 的狂涛。在瓷器领域,江西景德镇如同瓷器之都,璀璨夺目。 清朝的商业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十大商帮在其中描绘出了他们的辉煌。晋商、徽商犹如金 融界的大树,深深扎根,支配着中国的金融业。
经济作物
清朝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逐渐扩大,促进商品经济的活跃。棉花在清朝已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 物,其产地遍及全国,其中江苏、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是著名的产棉区,甚至 连农业发展较晚的奉天,也成了外输地区之一。产棉量以河北保定一带,长江中下游的松江、太 仓与通州一带,以及上海等地最大。烟草原产地是美洲,明中叶以后开始传入中国,最早的种植 地区是福建。种烟草获利很高,重要产地以陕南汉中、城固,山东兖州,湖南衡阳等地为主。湖 南的衡烟、陕西的蒲城烟、北京的油丝烟、山西的青烟、云南的兰花烟、甘肃酒泉的水烟(又名 西尖),均负盛名。甘蔗产地以华中、华南为主,江南、四川与台湾等地的制糖业非常发达。蚕 桑业以江苏浙江的苏州、湖州、嘉兴、杭州和广东的广州最为发达,已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生产 活动 。

1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东汉初,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哪些内容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那么你知道有哪些的基本历史知识吗?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哪些内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哪些内容一中国古代社会重要转型时期。

(1)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贵族权力秩序,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官僚政治开始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旧有氏族部落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迁移和杂居,不同血缘部落间互相通婚,促成民族大融合。

(2)经济:①铁犁牛耕促进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小农经济出现,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②私营手工业兴起,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经营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③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官商、私商并存发展。

城市的发展依附于政治军事中心。

(3)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私人办学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时代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社会主流文化形成时期,农耕文明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古代社会的主宰。

(2)经济:小农经济初步发展。

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

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基本历史知识包括哪些内容二、隋唐时期(581—907)时代特征我国农耕时代的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农耕文明进入繁荣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品种多 城市多(30多座)且繁荣 市镇发展快
2020/6/19
1
2020/6/19
2
南都繁会景物图
2020/6/19
3
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020/6/19
4
施复夫妇成为机户
2020/6/19
5
知识结构:
第22课 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 一、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二、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三、技艺先进的纺织、制瓷和采矿业 四、空前活跃的商品经济 五、“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 义萌芽的出现
2020/6/19
6
课堂练习
1.“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该 谚语反映了发达的棉纺织业它所指的朝代 是
A、唐朝 B.南宋 C、元朝 D、 明朝
2.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 最早传入我国的
A、广/19 D、广东、福建
7
3.明朝人的衣料逐渐以棉布为主, 河北、___、___成为新的植 棉中心。___仍是棉织业中心。 此外,杭州、等地也是棉织业比较 发达的地区。
2020/6/19
8
4. 阅读材料: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
不可拨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
养生息之。”
―――明太祖
请回答:
① 明太祖面对明初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实 行了什么政策?
② 明太祖为发展农业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0/6/19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