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材料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建构主义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2.建构主义学生观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3.建构主义知识观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4.建构主义教学观第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第二,教师除讲授学习材料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生成新能力和技巧,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组织、评价、监督、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最终能使学生独立进行理解性的学习。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1)探究学习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
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总结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多个学科领域。
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帮助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知识1. 教育的定义和特征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地干预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活动。
它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2. 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
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知识传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等各个方面。
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构造主义理论等多种理论观点。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和有效。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
2.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判和分析。
它包括形ative评价和summative评价两种形式,旨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第三部分:课堂管理与学生发展1. 课堂管理良好的课堂管理对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环境、制定明确的纪律要求、采用适当的课堂管理方法等。
2. 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第四部分: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伦理1.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和规范的法律和法规。
教师应该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2. 教育伦理教育伦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材料
.1、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开发和利用课程实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来越有教养。
(本精神是什么?4)关注(3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施的各种条件。
(4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研来。
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指导学生发展”的具体涵是什么?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身教育的理念,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43、课程改革将“教学大)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纲”改为“课程标准”,展为本位。
传统的学科教、课程改革将“教5知识、技能和素质。
(? 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3学重认知轻情感,学大纲”改为“课程标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重教书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轻育人,源,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有哪些基本途径?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建立5、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发展的财富。
(意义? 6缺陷。
拓宽校(1)课程价值趋向改革教学必须进行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课程资源数据库,价值本位的转移,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即以学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6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提高使用果的分享渠道,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展为本位。
效率。
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7、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5、课程改革要求我而在于指导思想。
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它应是大多数8、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学科教学最高要求,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1行为有什么要求?()新课程中的知识的特点,“课程标准”是一个“最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 9、新课程下如何备课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学的统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10、但是一定要以强调教学过程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归纳
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 策略、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 规律。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的总称,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律,规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任务、 管理体制等,是制定其他教育法规的依据。
班级组织活动的类型
班级组织活动包括主题班会、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形 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选择。
班级组织活动的实施
班级组织活动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要注意安全和效果。
少先队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少先队组织的性质和 任务
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预备队。少先队的根本任务是引导 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 为习惯,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 劳动意识、审美意识,锻炼强健体魄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为集体服务 的能力。
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需定期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和进步 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业发展。
03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基础
01 02
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 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 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 究法等,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手 段。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原创小学数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原创小学数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一、数学教育的重要性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性教学理论1.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针对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性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数学活动,提供多样的数学素材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3.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个性化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三、前置知识与概念教学理论1.前置知识与概念教学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需要拥有一定的前置知识和概念。
前置知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发现能力,建立起与新知识相关的前置知识和概念。
3.前置知识与概念教学理论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引导,帮助他们发现和理解前置知识与概念,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认知发展理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1.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社会的和个体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其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和社交环境密切相关。
2.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数学教学活动。
对于初学者,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数学概念和技能;对于进阶学习者,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拓展和问题解决。
3.认知发展理论还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活动可以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材料分析必看考点材料分析题必看考点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例:运用新课改的相关理论,分析材料中教师的做法。
【理论点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理论点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理论点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答:(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学习过程除被动接受知识,还存有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基础上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内讨论。
【理论点四】新课改下的评价观(1)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包括: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③评价内容综合化④评价标准分层化⑤评价方式多样化⑥评价主体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二、教学原则、方法例:运用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理论点一】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3.直观性教学原则4.启发性教学原则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6.巩固性教学原则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理论点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实验法8.情景教学法教学情境的创设1.生活性2.形象性3.学科性4.问题性5.情感性三、德育原则、方法例:运用德育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教师资格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教师资格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则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包括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主流教学理论及其应用、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学改革等方面。
一、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学理论是指研究教师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希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等内容;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教学评价是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二、主流教学理论及其应用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强调通过对学习者行为的塑造和控制来实现教学目标。
其中,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代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在应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时,教师应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任务,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社会交往主义教学理论社会交往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强调学习者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和共同构建知识。
在应用社会交往主义教学理论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合作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师个人发展与教学改革教师个人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的过程。
教学改革是指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革新和创新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45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
2020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编制考试450个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复习提纲(精品)1.教师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三种。
2.教师职前教育分为:非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开方式师范教育和定向师范教育也称封闭师范教育。
3.教师职后教育有: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岗位锻炼。
4.脱产学习包括:读研、读博、访学、进修。
5.1995年12月12日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持有国家颁布教师资格证书者才聘任。
6.经济的发展与下列因素有依存关系:教育人口数量、教育程度、教育年限、教育资金支付、学科专业设置。
7.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8.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9.我国师范教育分为两级四个层次: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两级。
分中考、专科、本科、研究生四个层次。
10."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称"骑士七技"。
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
1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这句名言有关的教师劳动特点是示范性。
13.教师角色形成的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
14.微格教学指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摄制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15.主张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有凯兴斯泰纳、涂尔干、托普尔。
16.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学科教学。
17.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8.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19.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20.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雅各布松。
21.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22.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中小学教师学习记录
中小学教师学习记录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学习是我不断进步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下面是我的学习记录:1.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始终保持对各学科的学习热情。
我经常阅读相关学科的教材、参考书和教育教学研究文章。
我注重学科知识更新,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
例如,在语文教学方面,我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了古代文学的背景和内涵,以便更好地进行相关教学。
2.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自己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我经常参加学校和区域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了解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例如,我学习了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和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教学实践观摩和反思: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积极观摩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
我认真观察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并做好记录。
回到自己的课堂后,我仔细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我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
例如,我曾观摩了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数学课。
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于我改善自己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4.学科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研究: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经常研究学科教材和教辅资料。
我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其中的知识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我还查阅相关的教辅资料,了解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辅导。
5.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我会使用各种教学评估工具,例如课堂观察、学生问卷调查和小测验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基于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我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总结起来,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观摩他人课堂以及研究教材和教辅资料,我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一、教育教学理论1.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的内涵、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法则等。
2.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理论等。
3.教育社会学: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公平性等。
4.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教育规划、教育法规等。
二、教育教学方法1.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的步骤等。
2.教学评价: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的方法和技巧等。
3.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意义、方法和步骤。
4.教育教学技术:教学技术的概念、常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
三、教育教学内容1.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目标的分类、层次和特点等。
2.课程标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及其重点、难点内容等。
3.教育教学素材:教学素材的选取、使用等。
4.教材与教辅:教材的选用和使用、教辅的作用和选择等。
四、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1.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激励策略、评价策略等。
2.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3.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特殊教育学生、优秀生、问题学生等。
4.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等。
五、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1.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纪律、课堂秩序等。
2.学校组织与管理:学校管理机构、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管理制度等。
3.教育教学管理技能:领导技能、组织技能、沟通技能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必考知识点,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考试大纲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同时,了解教育教学最新动态,关注教育和教育政策的变化,也是教育教学与基本能力考试的必备知识。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
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笔记-好教师的品质美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教师的想法之后,归纳出的“好教师”的12种品质: 1.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每一个人——他绝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他绝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会做为止。
4.兴趣广泛——他带我们到课堂以外,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习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他的语调和笑容令我感到舒畅。
6.公正——他会给予你应该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他每天会带来少许的欢乐,使课堂不致于单调。
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他与别人一样也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他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依赖于他,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他发觉自己有错,他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他假装不知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有察觉这是因为他的指导。
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
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
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
“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憎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编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编(1)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小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理论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念和原则。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体系,它能够指导实践并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中小学教育中,有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对于实际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先,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行为主义理论的原则,例如给予学生及时的奖励和鼓励,通过正反馈来加强学生良好行为的建立,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其次,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训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应用案例以行为主义理论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说明它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给予一些小奖励,如小红花或者鼓励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正反馈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有小组完成了任务,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积分或者称赞,以此来加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虽然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材料
.1、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丰富性为前提的本精神是什么?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教学过程,)开发和利用课程实学生的创新精3(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来越有教养。
(4)关注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施的各种条件。
(4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以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研培养起来。
指导学生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么?所以不仅要重身教育的理念,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3、课程改革将“教学大法。
(4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新课程教学观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纲”改为“课程标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传统(3、课程改革将“教5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知识、技能和素质。
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学大纲”改为“课程标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有哪些基本途径?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源,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6)建立5、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发展的财富。
(意义?传统教学的缺陷。
改革教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1)课程价值趋向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6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转移,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即以学科为本位转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用效率。
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7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而不是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改革要求我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5学科本身,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8?而在于指导思想。
1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新课程中的行为有什么要求?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课程标准”是一个“最、新课程下如何备课9? 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学的统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10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强调教学过程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首先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资料
第一章教育基础1.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影响是贯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2.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教育以文化教材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价值性、发展性和简性(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学生,其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深性(3)学校是有组织的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其影响具有集中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3.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4.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脑力脑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小学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有四大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7.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制②单轨制③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8.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简答)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9.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指在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关于教育的理论基础知识,它包括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在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教学理论是重要的一部分。
教学理论包括了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内容。
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它为教师提供了帮助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
同时,教育学也是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此外,教育管理学也是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总之,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学习和掌握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中小学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材料(二)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课程改革部分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内容 (2)
小学教师业务学习内容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知识,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管理知识。
本文将介绍小学教师业务学习的内容,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论是指对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小学教师需要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了解教育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在教育理论学习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小学教师需要了解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以及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公民。
核心价值观则包括爱国、守法、公正、诚信、友善等。
教师应该以这些目标和价值观为指导,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
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科学。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教育心理学还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动机与动机发展等内容。
3. 教育方法与策略教育方法与策略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科知识学习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以便能够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学科知识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学科基础知识小学教师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准确传授相关内容。
2. 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小学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学科拓展知识除了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小学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科的拓展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3、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5、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6、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7、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8、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9、新课程下如何备课10、如何运用教材渗透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新课程改革部分1、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3、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哪些基本途径(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5、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学观(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
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传统的学科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
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
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6、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好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
学生又是一个发展还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极大的责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入来对待,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与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要承认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
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7、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
而且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更复杂化了。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处理信息的方法。
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检查、激发、指导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经验或理论送上门来,然后不加思索地加以应用,而应该自己成为一个研究者。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活动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
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应当从专业型、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8、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1)服务。
教育服务是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和家长满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服务对象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要尊重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看待他们,了解他们,关心、爱护、帮助他们。
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得到更多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调控。
新的教学改革实施以后,师生关系更亲切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但也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难以集中,教学任务完不成;新的学习方式与掌握基础知识之间难以兼顾,等等。
这种开放的教学对教师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
主要是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也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而帮助则更为具体一些,如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等。
(3)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4)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面对学生外,还需与周围其它教师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
教师之间要有合作意识,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齐心协力培养学生。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材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尊重并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协调一致。
9、新课程下如何备课(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
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
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