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合集下载

实践论

实践论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它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工作者对其作用对象思想本质及其活动变化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具体感性材料的把握上;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耍经过“思考”、“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实 践 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九三七年七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

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

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因为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毛泽东曾以这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作过讲演。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实践论原文txt

实践论原文txt

实践论《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

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就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

这篇著作原是作者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的讲义中的一部分。

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观点理论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

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

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

实践论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7月写作并发表的。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已经结束,开始了抗日战争时期。

,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

经验主义者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狭隘的经验,不了解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的指导作用,因而轻视革命理论的重要性。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到处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

为了揭露这种现象,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通观全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论》的中心思想及其重要意义《实践论》的基本内容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明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指出实践基本内容、基本形式和基本特点。

第二,毛泽东同志指出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证实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三、全面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为理论认识,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飞跃为实践。

第四,指出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深刻地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第五,明确了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实践论》的中心思想是全面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着重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论的知行统一观,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实践的“左”、“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实践论

实践论
12
(二)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方面,事物的片面, 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水果
13
❖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认识开始于经 验,这是认识的唯物论。
❖ 另一方面,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 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法。
本来面目。
14
❖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 果只看重感性经验而否定理性认识,将导致经验主义;只 看重理性认识而否定感性认识,就会导致唯理主义。
第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普勒
15
3.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重要的一半。 ”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从感性认识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实际,是 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实质上还是一种假 说。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 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16
物质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来源,也 是产生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两种实践形式的基础。
• 物质生产实践
• 阶级斗争
• 科学实验
10
②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首先,因为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这两个认识的飞跃过 程是在实践推动下完成的。
❖ 其次,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不充分性等都是 靠实践来纠正、补充、丰富和深化的。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简短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简短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简短
实践论是哲学家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强调人类活动的实践性和实践的决定性地位。

本文将从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实践论的主要内容是指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

实践论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之所以能够进化和适应环境,就是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外界不断地相互作用。

在社会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是源于人类不断地进行实践。

实践论认为,实践活动是与自然界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人类能够改变自然和社会。

实践论将实践活动与意识活动相对立,强调实践活动的决定性地位,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基于实践的。

其次,实践论的主要意义是指实践论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

实践论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认为理论是服务于实践的工具,理论应该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和指导实践。

实践论反对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实践论的主要意义还在于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通过实践论,我们可以理解到,改变社会和实现社会进步的关键在于改变实践活动方式,促进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实践论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实践的决定性地位,将实践活动与意识活动相对立,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基于实践的;实践论的主要意义在于强调理论的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及指导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实践论的内容与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的内容

实践论的内容一、实践论的概念及意义实践论是一种重要的学术理论,它强调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论认为,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进而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因此,实践论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研究社会现象以及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与认识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操作机器、制造产品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自然规律。

2. 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不是从天而降。

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并逐步形成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

例如,在生活中我们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事物的本质,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究社会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自然规律,从而推动科学发展。

三、实践与改造1.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基础人类通过不断地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操作机器、制造产品来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在社会建设中,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 改造是实践的目的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制造产品来满足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探索自然规律来创新技术、提高生产力。

四、实践与理论1. 理论必须从实践中得出理论必须从实践中得出,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空谈理论。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使理论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生产劳动中,工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措施;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2.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如果理论不能解决实践问题,那么这个理论就是错误的。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1937年7月)毛泽东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实践论名词解释

实践论名词解释

实践论名词解释
实践论是一种哲学观点或学说,强调实践在认识和知识产生中的重要性。

实践论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知识是通过实践活动和经验积累而来的,而非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考或抽象推理得出的。

实践论主张,真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实际应用来确认的,只有在实践中被验证的知识和观点才是可靠和具有价值的。

实践论认为,理论和实践不可分割,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反过来又会推动新的理论的产生。

实践论的核心思想是关注实际问题和现实情况,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实践和实验来获得知识和认识。

实践论在社会科学、教育、管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对于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实践论是一种哲学思想,于20世纪初由意大利哲学家安东尼朗格洛(Antonio Gramsci)提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以意大利共产党领袖马塞洛比洛尼(Mussolini)转变为法西斯主义为起点,树立了他自己独特的、把价值观和文化统一起来的新社会思想。

实践论以“实践”为核心,因此它把实践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论和行动方法,以实践为基础,认为“实践”是文化语境的核心,也是人们改变自身状况、实现前所未有的社会未来的重要动力。

实践的核心观点是,文化和政治状况完全由人们的实践动力决定。

实践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创造自己的存在,实践是人们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的过程,由于实践的多种活动和实践的方式,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自觉,从而改变自己的实践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善自己的文化,改善自己的政治,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人们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而不是理论,也不是心理的动机,它的核心是理解和创造。

实践论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多,比如对社会不平等的阐释,对政治和文化结构的认识,对人们自身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识,还有如何解放自己的力量和实现理想的知识。

实践论以实践为核心,以文化和实践来改善社会,以理解和实践来改变自身,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谈论,这也是实践论的核心思想。

实践论作为新的哲学思想,也对当前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影响,它的观点和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社会上,比如在政治中,实践论认为政治是自我改变的过程,它把实践认为是改变政治状况的最重要力量,因此政治活动往往是以改善现实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非理论上的谈论。

正是这种新思想,帮助当时被压迫的人们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用实践的方式改变自己的状况,实现他们的梦想。

实践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影响着当今的思想,实践论的原则被广泛用于当今的社会和政治,比如反全球化的运动,以及其他反对传统文化改变的运动,都是以实践为根本的,而不是以理论和思想为基础的,因此实践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仍然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自身的状况和发展自己的文明。

实践论.

实践论.

其次,从感性认识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符合实际,是 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实质上还是一种假 说。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 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三)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遵义会议
二、结构和风格特点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全面地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 关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实践论,它不仅与一切唯心主 义的先验论、内省论相反,而且与旧唯主义的机械论不同, 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二部分(6—24自然段).阐述了认识的产生、发展的历 史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中的两次飞跃。批判了哲学史 上的唯理论、经验论;批判了中国党内的经验主义、教条主 义. 第三部分(25—26自然段),总括全文,概括出认识发展的 总规律。
(二)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方面,事物的片面, 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这个苹果又红又甜又硬!
水果
一方面,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认识开始于经 验,这是认识的唯物论。
另一方面,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 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法。
愚公移山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
生产斗争指的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阶级斗争指阶级社会中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斗争;
科学实验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同于生产实践、阶级斗争 实践的特点 。 物质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认识的基本来源,也 是产生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两种实践形式的基础。
• 物质生产实践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 果只看重感性经验而否定理性认识,将导致经验主义;只 看重理性认识而否定感性认识,就会导致唯理主义。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

《实践论》全文《实践论》全文引言:《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性质和实践与认识关系的重要论述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实践论》全文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经典著作。

正文:第一章: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他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则是实践的反映和再造。

只有实践才能将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使之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而认识则是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把握。

实践与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性在于实践是对已经实践了的认识的肯定,认识是对已经实践了的实践的总结。

第二章:实践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实践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阶级性。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而不同的社会阶级对实践的特殊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实践的特殊性和革命性。

只有在无产阶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实践的兴起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实践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行为,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兴起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自然、改造社会的必然结果。

实践的发展则是人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提高生产力的结果。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对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四章:实践的自觉性与自我反省实践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关键。

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动方向,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的自觉性和自我反省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实践论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著名、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1 年至1934 年,党和红军在革命中遭受严重挫败,已经到了近乎灭亡的危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觉察到主观主义思想的继续将会葬送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遂于1937年7月,发表了他的代表性篇章《实践论》。

由此可见,《实践论》的发表,对于当时的共产党以及中国的局势是具有相当的及时性和迫切性的,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并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特点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著作,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实践论》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做出了论证,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为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服务。

《实践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即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展动力、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并全面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能动飞跃的认识发展过程,阐明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统一,反驳了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思想错误,这就从认识论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作出了论证。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和系统化的标志,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等)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恢复和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论

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

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

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

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

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实践论主要内容

实践论主要内容

实践论主要内容
实践论是思想家马克思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由实践活动引导的,认识的主体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交互来获取知识、经验和能力。

2.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实践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社会实践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3. 实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实践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同时也受制于它们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4. 实践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哲学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反思实践本身、对实践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改变。

总之,实践论认为实践是一切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关注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探究实践与思维、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难题、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

实践论介绍《实践论》是由德国哲学家亚当斯特劳斯(AdamStorl)撰写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于1936年发表在《德文古典哲学》杂志上,它是一部扎实的哲学著作,以实际行动为基础,深入探讨生活中各种实践活动,从行动中认识客观世界,以实践作为哲学论证的活跃主题,并声明:人们首先通过实践发掘出自身的本质。

斯特劳斯在《实践论》中提出,行动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

只有从行动中实践出来的真实可以把世界揭示给我们。

他强调“实践的本质”,即从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它不是一个虚构的理论,而是一种实践发掘的观念,以实践判断真理,以实践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我们自身,它是一种存在于当代社会中的实践观念。

所以,它是一种探索世界和发展我们自身的可靠方法,也是一种探索世界和超越自我的可行方法。

《实践论》还提出另一个重要概念:“实践对人象征主义”。

它强调活动的本质是象征。

斯特劳斯认为,实践的本质是人们主动地从活动中把它们象征出来,这种象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发展自我。

斯特劳斯还认为实践是一个过程,在它的推动和发展中,个体通过实践来实现自我,并向社会、文化和政治提出问题,仅仅通过认知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真正的实践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此外,他还认为,实践是一个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系和文化期望之上的行动过程。

《实践论》的思想对当今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它把实践作为对客观实际的探究,而不仅仅是理论和认知,它把实际发掘出来,让人们能够从实践中发现真理,把它转化为实践,从而实现自我和社会发展。

实践论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特定实践范围,而是涵盖了宏观范围中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要求人们从自身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

实践论的实践理论,引发了一场社会理论的运动,引起了许多社会实践的变革,它对社会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实践认识世界的可行方法,引起了我们对社会实践的思索,引导了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创造出自身的价值,从而达到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

实践论内容概述

实践论内容概述

实践论内容概述引言实践论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论文形式,旨在总结和分析特定领域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实践论的概述,包括其定义、特点、写作要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实践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为自己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实践论提供指导。

一、实践论的定义实践论是一种基于实际经验和观察所得的知识,结合学术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论文形式。

通过实践论,作者可以分享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的思考。

实践论的目的是在学术界和实践者之间搭建桥梁,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发展。

二、实践论的特点1.实践性:实践论是基于实践经验的论文形式,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作者需要以具体的案例和实际经验作为依据,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2.经验性:实践论强调作者的个人经验和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探讨。

作者需要深入剖析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分析其原因和解决方法,并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

3.实用性:实践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实用性。

实践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术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为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三、实践论的写作要点1.选题:选取一个具有实践性和重要性的主题进行研究,确保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可供分析。

2.背景介绍:在论文开头,对所选择的实践领域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重要性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3.实践经验总结:详细介绍自己在特定领域的实践经验,包括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取得的成果等。

要注重事例的具体性,提供足够的细节。

4.理论分析:基于实践经验,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解释和论证。

确保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

5.结果评估:对进行的实践得出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对实践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同时,也可以提出对未来实践的建议和展望。

6.文章结构:实践论的文章结构应该清晰明了,包括引言、背景介绍、实践经验总结、理论分析、结果评估和结论等部分。

四、实践论的注意事项1.保护隐私:在实践论中,作者可能会涉及到他人的隐私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作为“老三篇”之一,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全文背诵了,但当时不能理解其深奥的道理。

上大学后,在学习“哲学”和“辩证法”时第二次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此时较小学阶段虽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仍然没有系统地理解和准确把握《实践论》的精髓。

经过近二十年的实际工作,现在又有机会回炉第三次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本次与其他两次相比具有根本的不同。

这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确而深刻地认识,而且体现在对过去实际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指导。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认真的学习,我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

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认为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探索规律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就生物系统学发展而言,作为经典的、基础的理论研究,我国该学科在近5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

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

就生物自然资源而言,经过几十年战争的中国对其现状和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早期的研究主要由国外的专家完成,大量的模式标本几乎全部保存在国外的各大博物馆里。

根据这种现状,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次规模生物资源调查,在积累生物标本、了解资源现状的同时,培养和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劲的生物系统学研究队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和发展。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生物系统学研究要落后近半个世纪。

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力投入为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缩短了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经济昆虫志》、《中国经济动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等一系列专著的编撰和出版是当时优秀成果的结晶,也使我国生物标本的收藏量成为亚洲最大,模式标本的收藏量有了质的变化。

改革开放十余年以来,随着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对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学科或领域有了更多的关注,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适时地缩减。

到了20世纪90
年代,生物系统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人才老化、人才断档,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类群或医学类群无人问津,许多类群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

保留的系统学研究人员,也是“惨淡经营”,经费来源有限。

此时,由于我们认识的问题,存在人才与经费双重压力的生物系统学研究进入了最低谷。

到了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保存现状令人堪忧,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保护与利用、濒危野生生物的确定与保护等必须以生物系统学的研究结果为基础。

同时,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随之国家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也日益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外来入侵物种的鉴定、检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学效应无一不依靠生物系统学的研究。

另外,近几年不断爆发的野生动物疫病,无论是SARS,还是禽流感、登革热等,对其发生规律、传播途径、流行规律等研究均离不开多年来对野生生物资源相关信息的掌握和积累,离不开生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

因此,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再实践,我们目前已经意识到开展生物系统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在充分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国家又从不同的渠道支持该学科的发展。

而且这次的发展不是恢复到原来的规模和支持力度,而是在充分实践和再认识的基础上,在新的条件和历史时期给生物系统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这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典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