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和解决农村矛盾和问题 为构建和谐社会新局面奠定基础
正确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
历史和现实有力地证明,认清客观环境,科学地看待 和处理 “ 三农”问题,切实依靠和服务农 民,是处理中国
问题的一条 基本经验 。
.
= 对 新时期 “ 三农” 问题的认识
在新世纪 ,面对新 的建设环境和建设 目 ,在党的十 标 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宏伟 目 标时强调,要建设包括 “ 社会更加和谐”在内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 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
维普资讯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l f C ie ora o hFx C l g (o .S i  ̄ ol e Se e) e
第2 7卷
No . 1
第1 “■’ " ■p ●’ _ 是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的 一 个 根本 问题
关键词 三农 ;小康社会 ;和谐 社会
中图分类号
1 1 3 4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6 (0 6 1 0 3—0 0 1 4 7 2 0 )0 —0 3 2 .
经过改革开放 以来 2 多年 的发 展和 建设 ,我 国进 入 了 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 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
本问题,农民的态度和立场往往决定着革命和建设的成败,
谁赢得了农民 ,谁就赢得了解决 中国问题 的主动权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在接受马列经典对革命力量认识 的基础上,分析 了中国 的特殊国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 了农 民在中 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紧紧抓住农民的根本问题即 土地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和执行不同的土地政策。 把农民这个革命 的主力军充分发动起来 ,不断提高农民的 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水平,鼓动农民保护 自己的既得利益, 发挥其革命性,带领他们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和武装斗争, 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
在新时期,社会矛盾没有也不可能消亡,而是呈现出更加复杂、更加多样的态势。
清醒认识、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安定详和,对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关重要。
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凸现了出来,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首先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表现在许多方面,最突出的是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过大。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在这种格局下,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就会出现差别。
如企业中的劳动者、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以及其他人员,由于分工和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由于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分配的方式,加上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其他因素,他们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距就较大,这种情况是以前所没有的。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所有制比较单一,除少数个体经济外,都是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所有),分配方面基本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在那种体制下,社会不同成员的收入分配基本拉平,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并不突出。
但这种表面上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束缚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妨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生活改善都极为不利。
因此,我国目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比较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实现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阵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解决这类矛盾,只能通过持续发展经济,继续深化改革,而决不能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上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始终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所必须面对的主要课题。
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正确处理农村社会矛盾与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
新农村社会 , 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社会矛盾。 现阶段农村中存在 的社会矛盾
一
、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新农村社会是我们 的奋斗 目标 , 但不 能将和谐社会 简单地理 解为无 差别无 矛盾 的社会 。随着农
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关系 的调整 , 农村 中各种新 的社 会矛盾
也随之大量增 多。这些 矛盾 涉及 到农村 的各个方 面及 各个 领域 , 致使农村 出现不和谐 因素 , 影 响整个社会 的和谐发 并
纷急剧增多 , 暴力犯罪 、 家庭 离婚遗弃 和虐待 老人 等问题 已
成为农村 比较严重的社会 问题。以上这些现象 、 地 赔 偿 引发 的 矛 盾 。 . 征
土地是我国农村最基 本的生产资料 , 也是农 民赖 以生存 的根本。农 民家庭土地承包制 , 它在相 当程度上满 足了农 民 的土地要求 , 具有稳定农村局面 、 发展农村经济 的 良好作 用。 但是在土地承包 、 征地赔偿 问题 上也存 在一些 矛盾 : 是土 一
地承包在一些地方 不够完善 , 的不够 稳定 , 有 加上 城镇 化等 因素 , 口的变更 , 人 承包政策未及时调整 , 这些都会 引发农村
的社会矛盾。实行农 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 责任制 , 中央确 定 了这个基本制度 3 0年不变 的方针 。但 是 , 如何 把这 个基 本 方针和土地的规模经营与市场化合理流转 结合起来 , 又存 在 着许多难 以措手 的矛盾 。二 是征 地赔偿 在一些 地方对 被 征
解社会矛盾 构建和谐农村
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农村(2007-06-19 20:10:23)转载标签:农村和谐稳定分类:关注三农当前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势头和农民的致富欲望都是前所未有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体制转换、机制创新,引发了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日趋多元化,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产生。
农村矛盾历来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社会和谐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大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
因此,科学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的社会矛盾,努力把握其规律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切实做好疏导化解工作,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义。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及其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利益之争”上,并且呈现多发性、群体性、组织性、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
分析其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与农民日趋强烈的致富欲望、民主愿望之间的矛盾。
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在环境艰苦、待遇很低的情况下,任劳任怨,扎实工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一部分干部身上也确实存在素质不高,作风不正的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
不会使用新办法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动辄强迫命令,方法简单粗暴,引发干群关系紧张。
农村大量的矛盾都集中在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这对矛盾上。
第二,土地供求关系紧张产生的矛盾。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目前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不配套,赔偿利益不均衡,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而且解决起来十分困难,政府一方面要低成本发展,一方面无力支付老百姓的土地补偿费用,矛盾十分尖锐。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精选文档】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内容提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确保农村稳定的迫切需要。
对待农村中的矛盾,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其特点及成因,然后寻找出一些适合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切实解决农村的矛盾纠纷,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矛盾纠纷特点成因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各种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观念冲突、社会变革带来的效应,导致了矛盾主体的增加,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矛盾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长期从事农村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非常有必要对上述问题做一个详细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特点(一)矛盾纠纷的多样性。
过去农村矛盾纠纷多为民间纠纷,即公民个人之间因借贷、购销、婚姻、继承、赡养、财产分割、相邻关系等引发的纠纷。
而现在农民工与企业之间、村民与村委会之间、群众与经济合作组织及基层政府之间的纠纷有所增加。
1、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主要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引发的纠纷和农民群众因土地转让承包经营的纠纷。
如,村民与种植大户争抢土地经营权的纠纷,这类纠纷比较突出,甚至引发破坏生产经营和集体上访事件。
2、因土地调整、修建公路、拆迁补偿、乡村债务等引发的纠纷,特别是土地征用补偿和拆迁以及土地流转造成的纠纷呈上升趋势。
3、家庭婚姻关系引发的纠纷逐年增多,涉及遗产继承、孩子抚养、老人赡养、离婚财产分割等方面。
去年我乡民调组织共受理此类纠纷213起,占纠纷总数的50%以上。
4、农村宅基地纠纷、邻里之间因通行、排水、建房、修缮房屋引发的纠纷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5、干群之间、农民工与企业之间、基层村组干部之间纠纷,主要是因村干部办事不公、账目不清、工作不力、争权夺利造成的。
6、一些地方的地痞流氓、恶势力插手村务、民间纠纷及一些“路霸”、“沙霸”、“石霸”、“村霸”、“市霸”等插手沙场、林场、采矿、集市贸易、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引起的纠纷。
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农村
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农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社会和谐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大农民的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转型,体制转执、机制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信息纷繁复杂,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之产生。
农村矛盾历来是影响农村和谐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因此,科学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的社会矛盾,努力把握其规律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切实做好疏导化解工作,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特点一是矛盾主体多元化。
由传统型的以熟人社会中的熟人之间、村庄内部成员间的矛盾纠纷为主,逐步转化为现代型的村民与外部公民或法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村民与基层政权之间的矛盾纠纷为主。
二是矛盾客体的复杂化。
主要社会矛盾转移到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包括征地拆迁补偿)、新利益格局造成的矛盾、城乡差异造成的矛盾、干群矛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等与传统不同的新型矛盾。
三是矛盾类型的复杂化。
由传统型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为主的简单民事纠纷,逐步转化为现代型的经济纠纷、干群关系纠纷、宅基地纠纷、农地征地纠纷为主,而且大量表现为群体性矛盾纠纷,甚至出现了民事纠纷、行政纠纷、轻微刑事纠纷相互结合渗透的复杂情况。
四是矛盾原因的利益化。
由传统型的出于“咽不下这口气”、“讨个说法”、“找个说理的地儿”的动因,逐步转化为现代型的多出于经济利益,纠纷动因的利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五是矛盾形式的群体化。
公民权利意识不断被唤醒和强化,利益诉求和表达愿望不断增强,出现诉求表达组织化、解决方式群体化、激烈化倾向。
有相同或相似利益诉求的个人在认识上、情感上很容易联结起来,以至统一行动去维护或争取自己的利益.如集体上访、告状、乃至进行某种有组织的抗拒,甚至闹出种种事端。
正确处理新时期农村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路线 、 方针 、 政策 的全面落实。其次 , 预防和化解新时期农村 人 民内部矛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树立形象 的途径 , 考验着能
否 扩 大 党在 农 村 的执 政 基 础 。化 解 农 村 人 民 内部 矛 盾 , 接 直 关 系 党 在农 村 群 众 心 目中 的影 响 , 系 到农 村 群 众 对 党 的 拥 关 护 支 持 。对 扩 大 巩 固 党 在 农 村 的 执 政 基 础 有 较 大作 用 。再
2 正 确 处理 新 时期 农 村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是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
应 对 变 化 的实 践 , 验 着 能 否 提高 党 在 农 村 的 执 政 水 平 。新 考 时 期农 村 矛 盾 相 对 突 显 的新 实 际 , 求 农 村 基层 党 组 织 驾 驭 要 形 势 、 对 变化 。特 别 是 在 发 生 群 体 事 件 、 部 对 抗 性 矛 盾 应 局 时 , 村 基 层党 组 织 更 要 及 时 反应 , 善处 置 。 农 妥
实现全面小康 , 中国才能真正达到全 面小康水 平。当前农村
人 民 内部 矛 盾 相 对 突 出 , 为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加 快 发 展 的 障 成 碍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任 务 紧 迫 , 有 处 理 好 人 民 内 部 矛 只 盾, 党才 能 把 人 民 群众 的力 量 和 智 慧 更 好 地 聚 合 到 实 现 共 同 利 益 上 来 , 进 全 面建 设 小 康 事 业 发 展 。 新 时 期 农 村 人 民内 推
3 正 确 处 理 新 时 期 农 村 人 民 内部 矛 盾 是 检 验 农 村 基 层 .
、
正确处理 新时期农 村人 民内部矛盾 的必要 性
新 时 期 农 村人 民 内部 矛 盾虽 然 不 是 对 抗 性 矛 盾 , 果 忽 如 视或 处 理 不 当 , 有 可 能 演 变 为 对 抗 性 矛 盾 。 因 此 。 前 正 也 当 确认 识 和 处 理新 时 期 农 村 人 民 内部 矛 盾 是 十分 必 要 的 。 1 正确 处 理 新 时 期 农 村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是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 的必 然 要 求 。随 着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 村 中人 与 自然 、 农 人 与 人 、 与 社会 之 间 这 些 农 村人 民 内 部 矛 盾 相 对 突 显 。 近 人 几 年 来 , 村 群众 上 访 , 占上 访 总 量 的 6 % 。 这 部 分 人 分 农 约 o
和谐社会化解农村矛盾思考
和谐社会化解农村矛盾思考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已成为制约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农村矛盾迫在眉睫。
本文将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展开思考。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条件。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公路网,提高农村居民的出行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强农村电力供应和农村通讯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居民的能源和信息问题,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农村供水和供气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矛盾的关键。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
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首先,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其次,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此外,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三、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我国农村的乡村治理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如乡村干部腐败问题、村民自治能力不足等。
因此,应加强乡村治理机制的建设。
首先,推进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村干部队伍,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
其次,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高农村法律意识,规范农村社会行为,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实现农村的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解决农村矛盾的过程中,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景。
村干部矛盾纠纷工作总结(共4篇)
村干部矛盾纠纷工作总结(共4篇)第1篇:村干部如何调处矛盾纠纷村干部如何调处矛盾纠纷——村干部岗前培训资料(2011年3月27日)“村官”虽然不大,却要“上管天下事,下管鸡毛蒜皮”每天都会遇到许多矛盾纠纷。
因此,调处矛盾纠纷是村干部一个重要的经济性工作,那如何调解各种矛盾呢?接下来进行举例分析:1、如何处理家庭纠纷?首先要耐心听、细心观察、了解全面,其次是要公平、公正合乎情理的处理问题,学会考虑不周留后遗症。
2、如何处理宅基地纠纷?处理该类纠纷一定要秉公,一碗水端平,必要时可诉诸法律程序。
在处理该类纠纷中,村委会就是要巧妙的抓住双方都怕打官司、怕结怨的心态,因势利导,最终促成和解。
村干部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法依法,有理说理,灵和应变。
总之,要以维护村民利益为前提,要以为民服务为准则,要以平息事端为核心,要以处理矛盾为根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使村民生活安宁健康,使各村和谐稳定。
了解和积累一些有效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辅助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把一些棘手的矛盾纠纷进行化解,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巧妙地利用这些工作技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好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调解好矛盾纠纷的基本步骤为:一是摸清情况,了解矛盾的起因和双方的焦点;二是现场调查,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真实情况,做到心里有数;三是倾听陈说,耐心听取矛盾双方的述说,实际情况往往是双方各执一词,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要仔细仔细听取双方每一句话的含义,加以鉴别;四是仔细分析,分析矛盾存在的问题所在和解决的办法,适用法律法规的可行度;五是协商调处,根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运用灵活的矛盾处理措施,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单独协商,求同存异,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最终使矛盾纠纷得以圆满的解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概刮起来有:政策攻心发,换位思考法,推心置腹法,典型案例引导法,初级矛盾快速制止法,偏激矛盾冷处理法。
2023国开《农村社会学》形考作业2-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农村社会学》形考作业答案国开电大答案形考任务2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农村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C)。
A.中国B.日本C.美国D.英国2.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学诞生标志的著作是(C)。
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3. 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与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A)。
A.乡村建设运动B.新文化运动C.新生活运动D.五四运动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以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是(B)。
A.《兴国调查》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长岗乡调查》D.《才溪乡调查》5.“社会”构成要素中的首要条件是(A)。
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文化D.设施设备6.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是农村社会主要形式的是(D)。
A.地级市以下B.县以下C.乡镇D.行政村和自然村7.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A)。
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8.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我们称之为(D)。
A.实际角色B.自致角色C.复式角色D.角色丛9.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D)。
A.自然性B.直接性C.互动性D.社会性10.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11.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B)。
A.家庭B.家族C.宗教组织D.民间会社12.社会组织的灵魂是指(B)。
A.核心成员B.目标C.规则D.物资设备13.认为工人来厂做工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物质刺激激励工人勤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理论是(B)。
A.科层制B.泰罗制C.家长制D.行为科学与参与式管理14.中央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是(D)。
农村发展的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
农村发展的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社会稳定与和谐是农村发展的关键要素,而社会治理则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手段。
农村社会治理涉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等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旨在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促进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的背景、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农村发展的社会治理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背景1. 农村社会变革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都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助力农村发展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 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农村社会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治理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社会矛盾与纠纷频发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还可能引发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对于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治理能够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提升农村社会的公平性和正义感。
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农民的合法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也能够在农村得到落实。
2.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农村社会治理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可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条件。
3. 降低社会矛盾与风险农村社会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矛盾的升级和激化。
通过加强社区管理、设立农民工权益保护机构等手段,有效化解农村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构建和谐稳定农村社会的途径1. 健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机构。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的组织领导,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农村社会治理 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
农村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农村社会治理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在社会变革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是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加强农村治理主体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农村冲突调解机制建立和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
一、加强农村治理主体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治理主体。
为了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村级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民、为农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
同时,要注重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村民自治的实践,使农村社会治理真正由基层群众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二、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具有维护农民权益、凝聚社会共识、参与公共事务等功能。
为了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应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农民互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社会组织,提升组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加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协作,倾听农民的意见和诉求,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密切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推动农村冲突调解机制建立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妥善解决冲突是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的关键。
为了健全农村冲突调解机制,应建立健全农村冲突预防和调解机构,加强对农村纠纷处理人员的培训和督导,提高其调解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冲突的预警机制建设,在冲突出现前及时介入调解,防止冲突升级。
此外,还应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和谐文化,通过法治教育和道德引领,增强村民的冲突意识和解决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氛围。
四、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的重要举措。
为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公共服务。
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村矛盾
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村矛盾农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矛盾问题也愈发突出。
因此,正确看待和处理农村矛盾对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正确看待农村矛盾。
解决农村矛盾的前提是必须要正视矛盾的存在。
农村矛盾种类繁多,有经济纷争、土地问题、宅基地问题、农民权益、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多种形式,这些问题集体和个人、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冲突等都是农村矛盾。
而正确看待这些农村矛盾,就可以明确问题所在,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综合分析,找出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大力消除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正确处理农村矛盾。
农村矛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严重,处理方式必须合理。
农村矛盾处理要紧扣民生,坚持依法依规,充分听取农民代表意见,确保农民群众利益最大化。
具体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
正常化解农村矛盾的关键是引导,政策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政府要按照国家、省、市的农村政策,制定更为完善的地方农村政策,重视农民的非经济权益,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开发权和安居乐业权等。
(2)加强信息公开。
农村矛盾大多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加强信息公开可以让农民真正了解问题的真相,有效降低矛盾的发生。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把信息、政策、规定、标准等相关内容通过适当的途经对农民及时发布,在开展农村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的公开有关的信息,增强农民的知情权。
(3)权益保护。
农民权益受到保护是稳定农村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农民劳动力能力及就业的培训和咨询,适当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权益。
对于一些土地、财产等问题应当建立健全的评估、协商、补偿、调解机制,及时保护农民的利益。
(4)合理调解。
农村矛盾的解决就涉及到调解的问题。
农村矛盾一旦发生,要及时组成专业调解组织,以法律为基础,处理好各方利益,在最大范围内找到各方共识,达到和谐稳定的目的。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构建和谐社会
“三农”问题的解决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问题,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出发,进一步深化对“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兼顾地抓好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三农问题;新农村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业产业化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仍基本上属于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而小城镇建设则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人浮于事。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形成。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如何解决影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如何解决影响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主要矛盾和问题农业生产方面1、耕地减少,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不便土地合理流转,导致农村纠纷不断。
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村组干部也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缺乏灵活性,不便土地合理流转,导致农村纠纷不断。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性质,引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三是侵占农民承包土地,不按有关政策和协议及时足额给农民补偿引发纠纷。
四是土地分配不公或合村并组后农民承包土地悬殊过大,人地矛盾突出引发纠纷。
2、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不利于农业生产。
现在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有一定文化的人,而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
由于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3、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阻碍了农民收入增长步伐。
4、农业技术服务功能滞后。
一是经费不足、基层农业信息技术员少,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少,无法大范围推广农业新技术。
二是推广手段落后。
一些农技人员主要凭借感性和经验搞推广服务,缺乏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和分析仪器,特别是发展高产稳产粮食,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农村市场仍存软肋一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十分薄弱,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还很突出。
导致农村商品流通成本高,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未能有效地发挥。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快,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中央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对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第十一章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篇:第十一章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观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A.本质属性B.外在特征C.一般特征D.突出表现2.在党的重要会议中,第一次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是()D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三届四中全会C.十四届三中全会D.十六届六中全会3.在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以后,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是()BA.十六届三中全会B.十六届四中全会C.十六届六中全会D.十七大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中共十六大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而提出的相关口号是()DA.经济发展B.民主健全C.科教进步D.社会和谐5.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着眼点是()B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6.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过《全世界和谐》一文,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马克思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提出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的具体设想是()BA.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B.自由人联合体C.重建个人所有制D.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7.相对于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而言,小康社会主要是指()AA.经济上的目标B.生活上的目标C.整体性目标D.政治上的目标8.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党的十七大的重要贡献是()DA.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B.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C.全面深刻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定位、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等D.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9.十六届六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定位是()D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社会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和谐社会D.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须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10.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是()BA.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C.和平正义D.改善民生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DA.经济基础B.政治基础C.阶级基础D.社会基础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或核心价值是()CA.民主法治B.自由民主C.公平正义D.社会稳定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是()AA.安定有序B.社会安定C.发展有序D.秩序良好14.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CA.具体内容B.方针政策C.指导思想D.行动纲领15.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本质都是()BA.公平和正义B.以人为本C.协调发展D.和谐16.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B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17.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D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C.《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A.坚持科学发展B.坚持以人为本C.坚持改革开放D.坚持民主法治19.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A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B.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D.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20.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A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B.发展和谐文化C.经济社会协调发展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21.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B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B.加强思想文化建设C.发展经济D.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CA.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C.坚持改革开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国开电大2022年春:理论联系实际,请分析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试卷代号:3959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论述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胡锦涛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个重大判断,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请分析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分)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一种临时性安排和一般性政策设计,而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思路和总体战略。
一、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尽管“和谐”是古今中外都比较关注的一个概念,但以此来定位一个社会,则是在科学吸收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精粹基础之上的一种重大创新,其内涵与外延极为丰富和深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于社会主义的最为基础的理论创新价值,就是实现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的成功衔接。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地存在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强的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是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确立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是坚实的思想基础,等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坚持远大理想、又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当然,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现实的和谐社会的发育程度不可能达到高级的程度,但它同时又较好地具备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实现更高级的和谐社会准备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视和解决农村矛盾及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广顺街道纪工委
当前,农村社会各种关系基本协调,社会基本稳定,党风廉政建设日益加强,农村社会比较和谐。
但是,农村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土地问题。
这是当前引发农村上访的一个突出问题。
问题产生在四个方面:其一,“一免三补”新政策实施以后,土地问题再度成为热点。
有的农户在土地二轮承包时由于当时种地收益较少而放弃了耕种,有的户在人不在没有承包上,但现在被新的政策所吸引,都回来索要原来的土地。
而他们原来放弃的土地,村集体以各种形式发包出去,一时难以收回,解决起来困难相当大,矛盾一时难以消化。
其二,村集体机动地问题。
有的地方机动地发包过程不公开,承包费不入帐,有的村社部截留私贪承包费;有的村为还外债,把机动地低价多年发包给债权人,一包几年甚至十几年,而本村农民承包不到机动地。
二是基层干部作风问题。
一些乡干部作风漂浮,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不体察民情,总是浮在上面。
群众反映一年也见不着乡干部一面,农民生产生活中有困难,多数是投亲靠友。
个别农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
三是基层干部对农民的感情问题。
相当一部分村干部认为,现在农民是既可气、可恨又可怜,同农民心存隔阂。
认为农民有吃有喝不找你,没有事情不理你,出了问题才找你,处理不好要骂你,说错事情不让你,出点差错就告你,越来越难管理。
没有从思想深处去理解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对农民群众缺乏爱心,
缺少关心,没有热心,与农民的感情淡漠。
四是基层干部的能力问题。
随着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逐渐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政府和干部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症。
一些干部普遍认为基层政府对农民的约束力越来越小,税免了,费也不收了,无所事事了,感到十分盲从。
甚至个别干部存在怨天尤人情绪,埋怨给农民的优惠越来越多,赋予基层政府的权力越来越小。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本领恐慌”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从行政命令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的心理和能力准备,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
五是基层干部廉洁方面问题。
主要是少数基层干部存在侵占、挪用公款问题;存在财务管理混乱弄虚作假问题;存在借机敛财大吃大喝等问题。
乡村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直接,产生的危害很大。
六是农民自身素质方面问题。
农民素质偏低是当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其一,农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漠。
相当多的农民是文盲加法盲,一些涉及法律的问题不通过法律渠道去解决,只知道上访找政府,甚至无理取闹。
农村中偷盗、赌博、打仗斗殴问题时有发生。
其二,农民应用科技能力弱。
在农村推广应用一些新技术、科学种田、发展高效农业难度大。
其三,农民集体观念弱化。
相当一部分农民只要权力,而不愿意承担应尽的义务,在一些公益性事业建设上,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多数情况下议不成,往往是干部越提倡什么,他们就抵制什么,对错都不愿意干。
七是村级组织建设问题。
从调查看,有相当部分的村“两委”班子弱化,能力不强,工作没有创新、没有思路、发展经济没有着实的举措。
特别是在村级“两委”班子选举过程中,农民不看谁能力强,就看谁许诺什么,谁请客谁送给什么,就选谁。
加之家族势力等因素,结果选上来的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农村党员队伍老化,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能走进党组织,自然进不了村党支部,村级支部显得没有活力。
二、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农村的基本思路
上述七个方面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当前构建农村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区分不同情况,研究探索破解这些问题的出路。
第一,强化基层干部素质,提高驾驭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乡村两级干部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构建和谐农村社会进程的快慢。
尽快强化素质,提高基层干部能力是当前农村最紧迫的任务。
一是要加强学习。
加强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党的农村政策的学习,加深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产生的背景、重大意义的深刻理解。
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
真正深入下去,了解群众,体察民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群众身上,想农民群众之所想,急农民群众之所急。
三是要转变感情。
要带着对农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工作。
感情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润滑剂。
要真正关心农村社会中的弱势群众,党员干部要拿出真心、热心,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实行包保,尽全力为农民群众排扰解难。
四是要创新工作方法。
要认真研究适应农村新形势新变化的工作方式方法,放下行政命令管理的思维,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从行动上拿出真心服务的实际举措。
五是要依法执政。
这是改善党在农村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基层干部直接和群众接触,要养成办事依法、言必合法、行必守法的良好操守,要摒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不良行为。
第二,面向农民群众,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宣传和教育是乡村两级干部的重要责任。
现在,农民对政府有意见,对政策不理解,既有他们自身素质的原因,又有各级干部宣传、教育、解释和引导不够的原因。
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做好群众工作。
一是必须加大各种农村政策的宣传力度。
要运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每一项主张和具体政策,深入浅出的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应该怎么做。
要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细心开导,把道理讲清讲透。
二是切实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要教育农民群众知法懂法,
引导农民逐步走向依靠法律程序解决问题的轨道。
要教育农民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强文明村屯建设,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
三是要培育和增强农民的集体观念。
在鼓励农民群众积极致富的同时,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国家、集体意识,调动农民投身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动员农民群众主动承担自身应尽的义务。
要特别注意教育群众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身的问题,用发展的要求来思考问题,把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增强发展的后劲。
第三,畅通民主渠道,完善农民的民主机制。
在出台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决策和改革措施时,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的原则。
要认真研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具体方式方法。
要高度重视农村来信来访工作,努力从制度建设上来寻求解决新时期信访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让群众有苦能诉、意见能提、问题能解决。
基层党组织要知微见著,明察秋毫,及时发现问题,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正确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第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创造和谐的政治环境。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地看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自身是否廉洁,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应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认真落实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处损害农民利益的案件。
对各类违反党纪政纪的腐败分子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手软。
纪检监察机关要适应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要求,自觉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为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同时要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真正发挥“两委”班子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