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放大镜来观察霉菌
六年级实验室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实验材料: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代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是满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代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现象: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很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因为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2馒头发霉的对比试验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实验过程:(1)选4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3、4号放在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好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 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3鸡蛋与醋反应实验实验材料:鸡蛋1个、烧杯1个、醋实验步骤:1.烧杯中倒入四分之三醋。
2将鸡蛋放入醋中。
实验现象:1.有气泡生成。
2.鸡蛋皮变软。
实验分析:蛋放入醋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新物质生成,鸡蛋皮变软,说明鸡蛋皮发生变化,转化成别的物质。
观察霉菌
5.整理器材
取下制好的临时装片,然后用纱布将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将显微镜和其他所有的材料一起放在实验台左侧
0.5
(说明:观察到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后报告老师进行检查。)
1
3.制片(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
①用纱布擦载玻片,盖玻片。②用滴管在载玻片滴一滴清水。③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放在水滴中用镊子展平。④用镊子将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另一侧。
5
4.用显微镜观察(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青霉的菌丝和孢子)
观察霉菌
目的要求:制作装片观察霉菌,认识霉菌的形态特点。
材料用具:长霉的橘子皮,培养皿,放大镜,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滴管,解剖针,镊子,擦镜纸,显微镜。
实验步骤
分值
1.检查材料用具如果缺少向老师报告。
0.5
2.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橘子皮上的青霉,可以看到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孢子。
把制好的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装片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的物像清晰。
(说明:观察到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后报告老师进行检查。)
《发霉与防霉》课件(28张PPT)
课堂练习
1.不同物体上的霉具有共同的特点是( C ) A.颜色相同 B.形状相同 C.呈丝状
2.最适合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是( A) A.温暖、潮湿 B.干燥、寒冷 C.温暖、干燥
课堂练习
3.下列方法中,哪项不是防毒方法( C ) A.真空包装 B.放干燥剂 C.涂碘酒
4.物品在烈日下暴晒可以有效防霉,其依据是( B ) A.隔绝了空气 B.减小了湿度 C.降低了温度
新知讲解
二、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生活中,什么环境中的物品容易发霉?
环境特点 温暖、潮湿
新知讲解
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环境进行对比实验?
●寒冷、潮湿 ●寒冷、干燥 ●温暖、干燥
新知讲解
实验材料
新知讲解
设计实验方案
问题 假设 实验 设计
实验 结论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成果展示 (1)放大镜下霉的形状
绒毛状 蛛网状
棉絮状
新知讲解
(2)放大镜下霉的颜色ຫໍສະໝຸດ 霉的颜色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
新知讲解
(3)显微镜下的霉
新知讲解
(4)视频:培养并观察青霉和曲霉
新知讲解
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比较和 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霉的相同之处: 呈丝状,由霉菌组成 霉的不同之处: 颜色、形状
新知讲解
实验交流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不发霉
新知讲解
三、交流防霉方法的依据
空气潮湿温暖时,正是各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佳时机。食物、 衣物等发霉之后,容易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新知讲解
根据霉菌生长所需的条件,人们采取了各种有效防止 物品发霉的措施。这些防霉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20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扫帚状孢子囊
放射状孢子囊
观察酵母菌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 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 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 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 一样的突起。这就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 殖。
Hale Waihona Puke 酵母菌观 察霉菌1、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 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直立的白色绒毛— —直立菌丝;顶端长有的成串的青绿色—— 孢子。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
1、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
2、玉米种子的根向地生长。
实验结论
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和向阳性。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
(一)
实验名称
摆的秘密
实验材料
方坐支架,铁球、细线、橡皮泥、秒表
实验方案
实验一:做一个摆,反复试验多次,观察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实验二: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1、做两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重量不同,观察记录在相同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
相对于课桌呢?如果以墨水瓶为参照物,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实验结论
拉动课本,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相对于课桌是运动;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课本是静止的。
(十)
实验名称
惯性实验
实验材料
鸡蛋、硬纸片、杯子、棋子、小车、木块等
实验方案
1、在杯子上放上一张纸片,在纸片上放上一个鸡蛋,快速抽出纸片,观察现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
(一)
实验名称
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
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方案
1、将密封好的两带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出现,记录下霉菌出现的时间和部位。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出现,,记录下霉菌出现的时间和部位。
2、电池节数相同,线圈匝数不同。
实验现象
一、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的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磁极。
二、电池节数多吸大头针多,线圈匝数多吸大头针多。
实验结论
1、磁极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它的两极可以改变。
实验五微生物数量和大小测定霉菌的观察
生长条件
霉菌可以在多种环境条 件下生长,如湿度、温
度、pH等。
分布广泛
霉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 泛,可在土壤、空气、
水体等环境中生长。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与制备
样品采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如食品、土壤、水等,采集时要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适当处理,如破碎、稀释、过滤等,以便后续的实验操作。
实验五:微生物数量和大小测定霉菌的观察
目 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实验目的
了解微生物数量和大小的测定方法
01
02
03
显微镜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观察并计数样 品中的微生物数量,根据 视野范围和放大倍数计算 出微生物的数量。
平板计数法
将样品稀释后涂布在培养 基上,培养后统计菌落数 量,计算出样品中的微生 物数量。
流式细胞术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微生物 进行计数和大小测量,具 有快速、准确和高通量的 特点。
学习观察霉菌的方法和技巧
Hale Waihona Puke 010203
04
培养基制备
选择适合霉菌生长的培养基, 如PDA培养基,按照配方配
制培养基并灭菌。
接种与培养
参考文献
霉菌的形态特征
霉菌在显微镜下呈现丝状或分支状结构,通常为白色或灰色。
观察培养基
选择适合霉菌生长的培养基,如孟加拉红培养基或察氏培养基,以 促进霉菌的生长和观察。
计数方法
采用菌落计数法,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基表面上的霉菌菌落数 量,计算出每克或每毫升样品中的霉菌数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显微镜看霉斑的原理
显微镜看霉斑的原理
显微镜是通过将样品放在光源下,通过放大镜物镜和目镜对光线进行聚焦和放大,使得人眼能够观察到显微级别的细节。
在观察霉斑时,首先需要将霉斑样品放置在显微镜物镜下的载玻片上。
然后,将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样品台上,调节光源和镜头位置,使得光线能够穿过样品并由物镜进行放大。
人眼通过目镜观察到的图像就是被放大后的霉斑样品。
原理上,显微镜放大了光线的角度,使得人眼能够观察到细小的细胞组织或微生物等显微级别的细节。
其中,物镜的放大倍数是决定观察细节程度的关键因素。
对于霉斑的观察,通常使用高倍物镜(如40x或100x倍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霉菌的形态、结构以及潜在的病理特征。
同时,显微镜也能够调节光线对比度和明亮度,帮助观察者更好地识别和分析样品。
总的来说,显微镜通过放大光线并将其聚焦在观察器官上,使得人眼能够观察到微观级别的细节,从而帮助科学家在霉斑研究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2023年霉菌实验报告
2023年霉菌实验报告2023年霉菌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掌握配制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二.实验原理1.霉菌霉菌是可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其菌丝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本实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2.小室培养法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沿琼脂边缘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1.菌种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sp.),毛霉(Mucorsp.)和根霉(Rhizopussp.)培养48h的马铃薯琼脂(PDA)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及试剂马铃薯琼脂(PDA),20%甘油(无菌),乙醇。
3.仪器及其它用品无菌操作台,解剖刀,镊子,无菌吸管,U型玻璃棒,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等。
四.操作步骤1.培养基的配制按附录所示配方称取PDA各组分,先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称取20g煮沸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同组者:20min,然后先用1层纱布滤去未溶解的固体,再用6层纱布过滤,将滤液体积用无菌水调至100mL,然后再加入糖及琼脂,加塞后用牛皮纸包好,准备灭菌。
2022年春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发霉与防霉教案
2022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第3课发霉与防霉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说出不同物品上霉斑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物品发霉的条件。
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
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难点:在设计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显微镜、霉菌切片、干净的小碟。
学生分组材料:发霉的物品、放大镜、馒头或面包、自封口塑料袋、冰箱、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微生物,知道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他们没有头、脚、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3.发霉与防霉二、学习新课活动1: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了解不同霉的异同之处教师出示一些物品上的霉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肉眼看一看,并说一说这些霉有什么异同之处?预设:这些物品上的霉看上去在颜色、大小、形状、厚薄程度都不一样。
教师提出要求:不同物体上的霉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和相同之处,这些霉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下面请同学们依次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物品上的霉,说一说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再次复习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不同物体上的霉,了解不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全班交流,预设:霉的相同之处:霉都呈丝状,由霉菌组成。
霉的不同之处:霉的颜色、形状不同。
活动2: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教师引导:不同物品上的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那么这些霉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出示一个发霉的馒头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观察馒头上的斑点,明确这是一个发霉的馒头。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及精典考题:发霉与防霉
【知识点及精典考题】五年级科学下册3.发霉与防霉(苏教版)基础知识梳理1.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1)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霉菌形状各异,呈现红、黄、绿、白等多种颜色,能看到许多丝状物。
(2)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街菌多为一簇一簇的,呈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丝状物上面还有小圆球。
(3)我们平时看到的霉块是由无数的霉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霉菌从物品中获得营养并生长和繁殖,导致物品的腐败。
实验: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假设: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方法:为了证明我们的猜测,可以找出与之相反的环境条件(寒冷、干燥),并对这四种环境条件进行组合,通过对比实验,每天观察馒头的变化。
序号条件实验方法1 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冷藏室里2 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3 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冰箱冷藏室里4 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片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注意:观察时不要打开塑料袋!实验结果: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最容易发霉。
分析:霉菌在水分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因此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防霉方法及其依据防霉方法依据真空包装隔绝空气,防止食物被污染放干燥剂、空调除湿保持干燥,抑制霉菌生长、繁殖烈日暴晒、消毒柜杀菌可以灭杀部分霉菌,并抑制霉菌生长、繁殖低温保存温度低,抑制霉菌生长、繁殖常考题型背记判断题1.将食物发霉的部分切掉后可以继续食用。
( × )解析:发霉的食物本质已经改变,看起来很干净的部分也有霉菌存在,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而已,食用后对身体有害。
2.食物只要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低温、干燥保存,就永远不会发霉。
( × )解析:食物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不容易发霉,但是时间久了也会发霉,食物都是有保质期的。
3.在晴天的时候多晒被子,可以防止被子发霉。
科学《发霉与防霉》说课稿
科学《发霉与防霉》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发霉与防霉》。
一、说教材本课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霉,按照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认知结构,展开三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安排学生先后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不同物品上的霉斑的外显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二个活动,也是本课的主活动,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在学生以往经历科学探究的基础上,教材在此部分呈现出一个探究物品发霉条件的参考方案,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给予提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以及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第三个活动,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一些防霉方法,启发学生对探究结果加以应用,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常见防霉方法的依据,将科学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2课时的情况下教材使用情况如上,在1课时的前提下,可以调换第二个、第三个活动的顺序。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首次接触“控制变量”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流程需要进一步熟练;“探究发霉条件”需要长周期观察、验证;学生持续观察、实验的习惯尚未养成。
但是学生对于发霉现象和发霉条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对发霉现象有比较浓厚的探究欲望。
从生命视角思考“霉菌的生长”与防霉的观念待进一步强化。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在比较观察到的现象中,说出不同物体上霉斑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通过科学探究,在比较现象中发现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运用探究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说明防霉方法的依据。
科学探究:1.学会设计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敢于试错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建立拥有防霉手段对人类生存生活具有必要性的认知。
2.知道现成的防霉技术手段。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在指定探究方案时,组合出不同的条件进行验证。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生物面包霉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面包霉菌的生长过程,了解霉菌的基本形态和生长条件。
2. 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面包霉菌生长的影响。
3. 学习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面包、水、密封袋、温度计、湿度计、放大镜、记录表等。
2. 仪器:冰箱、烤箱、电子秤、剪刀等。
三、实验方法1. 将两块面包分别放入密封袋中,分别标记为A组和B组。
2. A组面包放入冰箱,B组面包放入烤箱,模拟不同温度环境。
3. 将A组和B组面包同时放入相同的湿度环境中,保持湿度恒定。
4. 每天观察并记录面包霉菌的生长情况,包括霉菌数量、颜色、形态等。
5. 每隔两天,测量并记录面包的重量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霉菌形态观察:通过放大镜观察,发现霉菌呈白色,菌丝细长,有分支。
2. 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A组面包(冰箱)霉菌生长较慢,B组面包(烤箱)霉菌生长较快。
3. 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两组面包霉菌生长速度相同,说明湿度对霉菌生长影响不大。
4. 面包重量变化:两组面包重量均有所减少,但A组减少幅度较小,B组减少幅度较大。
五、实验结论1. 霉菌在面包上生长,其形态呈白色,菌丝细长,有分支。
2. 温度对霉菌生长有显著影响,温度越高,霉菌生长越快。
3. 湿度对霉菌生长影响不大,但湿度较高时,霉菌生长速度会略有加快。
4. 面包霉菌生长过程中,面包重量会逐渐减少。
六、实验反思1. 本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面包霉菌生长的主要因素,而湿度的影响较小。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恒定,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数据要及时、详细,以便后续分析。
七、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种类的面包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2. 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3. 探究不同食物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八、致谢感谢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感谢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霉菌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霉菌导言:霉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常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体上,如发面、发霉的食物、潮湿的墙壁等。
虽然我们经常与霉菌接触,但对于它的形态、特征及影响可能并不了解。
通过科学教案,我们可以引导大班幼儿去认识霉菌,了解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一、目标:1. 了解霉菌的特征和生活方式;2. 引导幼儿正确对待霉菌,增强卫生意识;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展示霉菌的外貌;2. 空心白纸,植物种子;3. 发霉的食物(如面包、苹果等);4. 放大镜、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三、教学活动:1. 观察发霉的食物(时间:10分钟)让幼儿自由观察并描述发霉食物的变化情况,引导他们关注发霉食物上的黑色斑点或白色绒毛。
通过观察,激发幼儿对霉菌的好奇心。
2. 认识霉菌的外貌(时间:15分钟)展示霉菌的照片或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霉菌的外貌特征,例如细长的菌丝、白色或黑色的孢子等。
通过视觉感知,帮助幼儿建立对霉菌外貌的印象。
3. 种子实验(时间:20分钟)将一些幼儿喜欢的种子放在一张空心白纸上,让幼儿用手指或者刷子蘸取一些水滴在纸上,然后将纸放在一个透明的容器中,覆盖上保鲜膜,放置在一个温暖潮湿的地方。
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霉菌。
4. 分析霉菌的生长条件(时间:15分钟)引导幼儿思考霉菌为什么会生长在潮湿暗处,为什么会在发霉的食物上出现。
通过引导提问,激发幼儿猜测和分析能力。
5. 锦囊妙计(时间:10分钟)给幼儿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建议,如保持食品干燥、定期清洁环境、注意食物保存等,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预防霉菌感染。
6. 总结讨论(时间: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问幼儿对于霉菌的认识是否得到了改变,是否有新的发现。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延伸活动:1. 视频观看:播放与霉菌相关的科普视频,拓宽幼儿对霉菌的认识范围。
资料: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用显微镜观察细菌一、实验目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操作规程,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需不需要做装片?)并观察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二、实验作用本实验是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五单元《腐烂》中“细菌和真菌”中的内容。
本实验属于生命科学中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实验,实验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等过程,观察霉菌的形态结构和孢子。
三、实验原理显微镜一般用于观察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和有机体的组织或器官,首先要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然后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四、实验过程【实验器材】显微镜、固定装片或切片,擦镜纸、培养好的青霉、放大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白纸。
【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备。
2、取镜和安放:(1)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安放:把显微镜轻轻地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离实验桌边缘7厘米处。
(3)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高,安装好物镜和目镜。
3、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镜端与孔保持2厘米距离)。
(2)转动遮光器,使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用手转动反光镜对向光源,直到目镜里看到白亮的视野。
4、观察:(1)安放装片。
把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有标本的一面向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然后用压片夹压住。
(2)下降镜筒。
侧目注视物镜头,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直到物镜头接近装片为止。
(3)上升镜筒。
左眼注视目镜内,用手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从目镜内看清物像为止。
再轻微来回转动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5、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1)取一快长有青霉的桔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放在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到白色的绒毛,即直立菌丝,青霉直立菌丝顶端有成串的青绿色孢子,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有成串的黄色、橙红色或黑色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一点带有孢子的青霉或曲霉菌丝、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制成临时装片,用低倍镜观察。
霉菌形态观察注意事项
霉菌形态观察注意事项以霉菌形态观察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一、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它们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可以了解其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以及致病能力等信息。
本文将介绍在进行霉菌形态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标本处理在进行霉菌形态观察前,首先需要处理好标本。
一般来说,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到的霉菌标本需要进行分离和纯化,以获得单一的菌株。
分离时可以使用菌落计数板或菌落选择培养基,将不同的菌落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
纯化后的菌株应存放在适当的培养基中,并保持其活性。
三、培养条件观察霉菌形态时,需要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进行。
一般来说,霉菌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但大部分种类在25-30摄氏度下生长较好。
培养基的选择也需要根据不同的霉菌种类进行调整。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玉米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四、观察方法1. 霉菌的形态观察可通过裸眼观察或显微镜观察进行。
在裸眼观察时,可观察菌落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质地等。
在显微镜观察时,需要制备好的菌落切片,并使用适当的染色剂进行染色。
2. 观察菌落的颜色时,应注意光线的影响。
不同的光线下,菌落的颜色可能会有所变化。
因此,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观察,并进行多次观察以得到准确的结果。
3. 在观察菌落的形状时,可以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
菌落的形状有很多种,如圆形、不规则形、菊花状等。
同时,还可以观察菌丝的形态特征,如是否分枝、是否有节等。
4. 在观察菌落的质地时,可以轻轻触摸菌落表面,感受其光滑或粗糙的质地。
同时,还可以用显微镜观察菌丝的密度和排列方式。
五、结果记录在进行霉菌形态观察时,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记录时应注明菌种名称、培养基类型、培养条件等信息,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六、结论通过霉菌形态观察,可以了解霉菌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以及致病能力等信息。
在进行形态观察时,需要注意标本处理、培养条件、观察方法等方面的细节,并记录观察结果。
六年级上科学片段赏析及反思馒头发霉了_苏教版
六年级上科学片段赏析及反思馒头发霉了_苏教版六年级上科学片段赏析及反思-馒头发霉了苏教版片段赏析(一)“观察霉菌后反馈”环节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已经观察了霉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所认识到的霉。
生:我用眼睛看,霉菌是黑色的,一片一片的,用放大镜看,可以看到在一片一片的霉菌之中,还有一些网状的结构,等到用显微镜看时,我看到那些黑色的霉菌就是一根根空心管,上端还有蘑菇一样的小头,一根根纵横交错。
生:我们小组的霉菌看起来是桔黄色的,中间还夹杂些白色的斑点,当我们用放大镜看时,看到那些桔黄色的是一块一块的,有点圆,那些白色的斑点也变大了,覆盖在桔黄色的上面,用显微镜看时,它们也是一根根的,有点像金针蘑。
生:我们小组看到的霉菌是绿色的,形状和他们看到的差不多。
生:我们小组看到的霉菌是青色的,一团一团的,不容易看清楚每一个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对于霉菌的颜色、形状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霉菌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教材上还介绍了霉菌的一些其它知识,我们一起来看教材。
【片段评析】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一个表格的引领,使学生用肉眼,用放大镜,用显微镜观察霉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霉的颜色、形状的认识。
通过学生的交流,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确实是通过亲自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才得到了许多生动的认识。
我们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基础上,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去了解科学知识,去获得表象。
另外,借助观察工具,可以使观察的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形象性。
(二)“研究霉菌产生的条件”教学片段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同学们想一想,霉菌容易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呢?生:温暖、潮湿。
生:不见阳光、阴暗的角落师:那就是说,霉菌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有经验参与到新实验的设计之中,每个小组都设计出了比较恰当的、易于研究的方案。
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充分调动了学生研究科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
(苏教版五下科学)3《发霉与防霉》
探究物品发霉的条件。
要点提示
问题: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假设:馒头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 实验设计:
如果没有暖气片,可 以放置在阳台处,但要避 免阳光直射。
物体
颜色
霉菌斑的形状
1
寒冷 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2
温暖 潮湿
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
寒冷 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冰箱里
4
温暖 干燥
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实验现象: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和记录,发现放在暖气片上的湿馒 头最先发霉,其他几个馒头几乎没 有变化。
实验记录:
组别
时间
第一天
第一组
第一个馒头 (温暖、潮湿)
正常
第二组
第二个馒头 第三个馒头 第四个馒头 (温暖、干燥) (寒冷、潮湿) (寒冷、干燥)
正常
第
3.发霉与防霉
一
单
元
依次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仔细观察物品上的霉。说说不 同物品上的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物体
颜色
霉菌斑的形状
气味
白色、黑灰色
圆
发霉的馒头
难闻的气味
发霉的橘子
绿色,周围白
成片生长
难闻的气味
霉菌是一种微生物,它非常小,用肉 眼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霉的 种类很多,颜色有青绿色、黄色、黑色、 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 等。
低温环境不适合大多微生物生长,微生物按环境 适应分低温、常温、高温三种,大多数属于常温,但 在低温环境下,它们并不是死亡,只是生长缓慢。
这种消毒柜使用不超过75℃的温度进行加热,这一温 度能够杀灭大量细菌,达到灭菌消毒的作用,同时还不会 因为高温对餐具造成破坏,即使是比较不耐热的木竹、 甚至普通的耐热塑料都能放进其中进行消毒灭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認識微生物
微生物泛指肉眼不易見到的生物,包括細菌、 黴菌、酵母菌等,大部份微生物必須在顯微 鏡下才看得見。 我們喜歡吃的食物往往也是微生物喜歡吃的 食物,當微生物在分解食物時,會使食物變 酸、發出臭味或產生怪味道。
酵母菌
認識微生物
雖然大多數的情況下,微生物會造成食 的腐敗,那些食物是不能吃的,但是, 在有些情況下,我們卻可以在食品中加 入特殊的微生物,使食物發酵,產生特 殊的風味,例如優格、泡菜和臭豆腐。
5.
先將接物鏡和載物台的 距離調整到最近的位置, 然後慢慢轉動調節器, 直到清晰的看見微生物。 如果要以更高倍率進行 觀察,則轉動旋轉盤更 換接物鏡,然後再稍稍 轉動調節器,即可看見 放大倍數更高的微生物。
6.
食物為什麼黴或變酸? 和微生物有關嗎?食物在什麼情 況下容易長黴或變酸?
微生物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的,因此,食物若 放置太久或放置在微生物喜歡的環境中,就 給了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機會。 所有食物會長徽或變酸 (不論是餿掉的食物或是 人類製作的特殊風味的 食物),都是微生物生 長繁殖的結果。
製作優格
材料:1瓶 1000 c.c 鮮乳、優格 菌種 2g (市售優格成品亦可)。 做法:將優格菌種加入鮮乳中, 略微搖晃一下,在室溫中靜置 24小時。 24小時候優格製作完成,必須 收入冰箱冷藏,約可保存 1 個 月。
食物放久了會餿掉,製作優格 時必須加入菌種,泡菜吃起來酸酸的, 這些食物中是不是有微生物?
日常生活中,黴菌給人的印象多半是負面的, 除了會讓食物腐敗外,還會造作人類皮膚和 呼吸道的疾病,例如:香港腳、過敏…等。 其實,黴菌之類的微生物對人類還有其積極 面的作用,例如:人類也利用黴菌來製造風 味特殊的食物,像豆腐乳等,及提煉青黴素 等化學藥物。
佛萊明和青黴素
1928年,亞歷山大.佛萊明在培養葡萄球 菌的培養基上,發現一小片絨毛狀的黴菌, 它的周圍竟然沒有半點葡萄球菌的蹤影,表 示這種黴菌會抑制細菌的生長。 十一年後,牛津大學的研究 人員將它製成盤尼西林(即 青黴素),可以有效的治療 各種發炎症狀,解救數以千 萬計的生命。
第二單元
活動一、東西長黴了 活動二、食物變酸了
活動三、防止食物腐壞
在哪些物品上看過黴菌嗎?
因台灣氣候潮溼,放置在家中的麵包、水 果、皮鞋、皮帶、甚至浴室的牆壁等,都 很容易長黴菌。
所看到的黴菌樣子 和顏色相同嗎?
以肉眼觀察,不同東西上長的黴菌樣子差異不大, 但顏色各不相同。 例如橘子上多半上綠色的黴菌、皮鞋上的黴菌多 半是白色的。 有些黴菌看起來毛毛的;有的看起來 一粒粒的;有些看起來毛毛黑黑的。 還有灰、綠、紅、咖啡色 等各式各樣顏色的黴菌。
有沒有吃過酸酸的食物? 那些食物本來就是酸的嗎?
大部份人都吃過酸酸的食物,如:酸的水果、 酸梅、泡菜或優格。 有食物本來就是酸的,例如:酸的水果或酸 梅,有些食物原本不是酸的,例如:泡菜、 優格。
食物變酸後還能吃嗎?
食物變酸後通常不能吃,例如:餿掉的飯菜。 人們特地製作的酸酸的食物,例如:酸白菜、 泡菜、優格、優酪乳等,卻是可以吃的。
練習操作顯微鏡 1
1.
2.
旋轉接物鏡到最低倍率。 調整反光鏡,讓接目鏡中看最明亮為止, 調整光圈到適當的亮度。
練習操作顯微鏡 2
3. 4.
把要觀察的水埋玻片(練習時可先以透明 塑膠尺代替)放在載物台上。 轉動粗調節輪,直到清楚的看見觀察物。
製作水埋玻片1
取一些優格加入水中攪拌均勻。
製作水埋玻片2
長了黴菌的食物還能吃嗎?
長了黴菌的食物就不能吃了。 有些人以為把食物表面的黴菌清除乾淨,食 物照樣可以吃,事實上,雖然肉眼看不出來, 但是黴菌的菌絲可能已經深入食物的內部了, 因此,食物一旦放到長黴菌, 應該毫不考慮的丟掉。因為 有毒。
黴菌幾乎無所不在,只
認識 顯微鏡
顯 微 鏡
眼睛是人類最早的觀察工具,但是 肉眼不容易看楚太小的物體,放大 鏡只能將物體放大數倍到數十倍。 17世紀發明了光學顯微鏡,人類終 於得以觀察和研究微生物的世界, 1933年,第一部電子顯微鏡在德國 問世,大大拓展了人類的視野。 目前,最先進的電子顯微鏡可以看 到的最小尺度約一億分之一公分左 右。
有有有機物質、環境適 當(一般黴菌喜歡溫暖 潮溼的環境)的地方, 都可以找到黴菌。
黴菌的外形和構造
黴菌由菌絲構成,有些菌絲頂端會形成 孢子囊,成熟後會裂開,許許多多的孢 子便會飄散到空氣中,遇到適當的環境, 又會萌發成菌絲。 黴菌以菌絲和孢子繁殖。
利用放大鏡來觀察黴菌
放大鏡是一種凸透鏡,可以使東西看起來 更大、更清楚。 一般有柄的放大鏡倍數不高,只能放大 2 倍左右,跟肉眼看沒有大太的差別。 看寶石的有燈放大鏡可以將黴菌 放大15~20倍,可以 較清楚的看到黴菌。
食物放久了會餿掉,泡菜吃起來酸酸的,製 作優格菌種,這些食物中都有微生物,有些 微生物原本就存在於空氣中,有些是我們加 進去的。
這些食物中的微生物 長什麼樣子?
想要知道那些酸酸的食物中是不是有微 生物,最好的方法是觀察。 用肉眼或放大鏡看不見發酵食物中的微 生物,將其製作成水埋玻片,透過顯微 鏡就能看到。
以滴管取一滴優格水,滴在載玻片上,蓋上 蓋玻片。
※ 蓋玻片周圍若有多餘的 水分,要用吸水紙吸乾。
操作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1. 2. 3. 4.
將顯微鏡放置在桌上適當的位置。 先將最低倍率的接物鏡對準載物台的中央。 調整反光鏡和光圈,使接物鏡中的視野達到 明亮的程度。 把製作好的微生物 水埋玻片放在載物 台上,使蓋玻片的 位置正好在載物台 的中央部份。
利用放大鏡來觀察黴菌
解剖顯微鏡是直接觀察黴菌的最佳工具。有 些學校有類似解剖顯微鏡的較高倍率放大鏡。 兩者同樣都以調節輪調整焦距,可以清楚的 看到黴菌。
顯微鏡下的黴菌
在顯微菌下看到一絲絲的部份叫做菌絲。 在菌絲末端圓球狀的構造叫做孢子囊。 孢子囊破裂後會散出一顆顆像小黑點的孢子。
黴菌除了讓食物腐敗外, 對人類的生活還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