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合集下载

全人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全人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全人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学科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人教育,即全面培养学生的身心、智力、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责任。

本文将从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探讨大学如何进行全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德育方面德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直、守纪律、尊重他人等优秀品德。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德育讲座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二、智育方面智育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除了传授学科知识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们主动参与学科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体育方面体育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大学应提供充足的体育设施和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积极参加体育竞赛活动。

体育运动既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使他们在体育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大学生。

四、美育方面美育是培养学生优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大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和课程。

学校可以邀请艺术家来校进行艺术讲座和演出,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五、劳育方面劳育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环节。

大学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实习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各种工作和岗位,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素质教育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

学校应该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举办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学校应该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三、科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举办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

四、体育素质教育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

学校应该通过组织体育运动课程、开展体育比赛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五、劳动素质教育劳动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

学校应该通过开设劳动实践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社会实践素质教育社会实践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内容,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全面提升,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应该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论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及措施 教育文档资料

论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及措施 教育文档资料

论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及措施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专业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分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面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到高等学府进行深造,借助大学平台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在这其中,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构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值得当代高校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就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这种观念将会影响到我们今后在社会上的作为。

跨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大都十八九岁,刚刚摆脱了枯燥的应试教育,来到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环境中,人生观还处在一个模糊的状态中,这时的他们更需要加强人生观的教育。

面临的事情会很多,不再单纯的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处理好理想和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等问题,这些都是人生观逐渐形成的过程,无可避免。

同时,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也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想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课外社会实践、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社会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接受教育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

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心理健康的人能够用较强的意志品质去克服困难,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

[1]十年育树,百年育人。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90后,这些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在物质、精神条件相对都比较优越的年代,时代造就了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比较有个性。

这些孩子进入到大学后相对来说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不足以应对事态的行为状态,以至于会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遗憾。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验。
职业规划指导
高校应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求职就业 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养成良好 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 力。
05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某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结词
实践性强,提升社会责任感
详细描述
该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 查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网络依赖
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影响正常的学习 和生活。
网络信息辨别
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往往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 ,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
应对挑战的对策与建议
心理辅导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辅导体系,提供 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大学生
解决心理问题。
社会实践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CONTENTS
• 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述 •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 •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案例分析
01 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
心理适应
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 、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可能会出现 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
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可能存在 困难,如宿舍矛盾、同学之间的冲突 等。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新时代下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大学生的学习主要聚焦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了。

综合素质培养需要包括道德伦理修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

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能够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支撑,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社会适应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实现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注重实践教育也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育是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

这种针对性的实践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校企合作也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工作经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

通过校企合作,大学可以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将实际需求纳入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中,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提前适应社会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广泛的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角色的需求。

本文将从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论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

大学生应具备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其次,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利用记忆方法等,从而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识。

此外,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例如多元化阅读、参与实践等,帮助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

二、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具备质疑的精神,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创新和改进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思路,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三、人际沟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

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学会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便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此外,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非常重要。

大学生应该学会合作、分工合作,并培养领导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四、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应该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勇于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创业等实践活动,锻炼创新实践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本文将从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以文化课为例,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如讲座、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化讲座、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二、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对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文化艺术社团、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此外,参与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同时,课外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融入社会,从中体验社会文化,增长见识和扩展自身视野。

比如,大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与居民互动交流,提升自己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走进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感受艺术与文化的魅力,开拓思维视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总之,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相互促进,共同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多样化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作为文化素养提升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其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代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过去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培养模式转变为注重全面素质培养,这种转变对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宽阔的视野、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培养路径三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一、培养目标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首先是德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是智育,要使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交叉的能力。

再次是体育,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们具备身体健康保障个人能力。

然后是美育,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使他们具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最后是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方法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首先是课程设置,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结合,加强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

其次是实践教学,要加强实践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再次是校园文化建设,要提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积极、阳光的校园氛围,塑造阳光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最后是社会实践,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三、培养路径为了有效实现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需要明确培养路径。

首先是思想引领,要引导学生正确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心态上具备积极向上的素质。

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学思考

Z HAN i— n G Jnj u
( c o l f S co o y,An u r lUn v r iy,W u u 2 1 0 S h o o i l g o h iNo ma i e s t h 4 0 0,Chi a n)
Ab t a t Th sp p ro fr h o ilg n lssO a id o u l yt ehg e d c to h ud sr c : i a e fe st es coo y a ay i n wh tk n fq ai h i h re u ain s o l t
Ke r s h g e d c to ywo d : ih re u a in;q aiyo olg t d n s u l fc l esu e t ;mo a ;c p b l is t e r l a a i te i
关 于大学 生 素质培 养 的讨论早 已不 再是新 鲜 的话题 , 总体 而言 , 种讨论 是在 教育 学 和心理学 的 但 这 学科 话 语和背 景 中进行 的 , 而鲜有 社会学 的分 析 。事实 上 , 们早应该 从 社会学 的学 科角 度对此 问题 进 我
会所期待的角色 。
关键词 ; 高校教育 ; 大学生素质 ; 道德 ; 能力
中 图 分 类 号 : 4 G6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3 3 (0 6 0— 0 50 10 —6 4 2 0 )20 5 —3
S co o y r f c i n o mp o i g t e q a iy o o l g t d n s o i l g e e to n i r vn h u l fc l e s u e t l t e
5 6
合 肥 工业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推荐五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推荐五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央16号文精神的精神,提高我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培养,规范和协调我院学生课堂与教学课外活动,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央16号文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大学生成长和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综合素质为核心,整合行政管理、教学、学生工作队伍力量,充分调动团、学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构建立体的,全过程的,系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培养一支政治方向明确、业务素质过硬、社会活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既具备基本的医疗知识,又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内容与方式培养的内容包括:政治西乡素质、专业素质、文化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培养方式包括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管理活动节、学习竞赛等。

三、组织管理和实施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本方案的顺利实施,我院成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院领导、院办主任、学工办主任、分团委书记、各年级辅导员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

除课堂教学由院办协调各教研室实施之外,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均由学工办协同院团委、学生会执行。

2.我院学生活动总体上以本方案为指南,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一览表中所列项目为所有学生均需接受训练的内容。

学工办可以根据每学年的社会发展形形势、学校的工作重点、学生活动经费、教学计划安排等情况变化而酌情增减执行。

3.学工办在每学年初列出本学年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计划(包括全年的具体活动项目、实施时间、经费预算等),报学院领导审批后执行。

四、综合素质学分制管理1.教育。

政治辅导员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主题班会应就综合素质学分制度对新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综合素质学分制度的重要意义。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浅谈新时代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仅有专业知识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需要更加全面的素质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综合素质培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他的专业能力,还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些都是在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素质。

培养出这些素质的学生,不仅在求职时更具吸引力,同时也更容易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综合素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人生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于大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职业变得尤为重要。

而综合素质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为未来做好准备。

综合素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融入。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融入的过程。

而综合素质培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大学生可以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接触,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视野,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综合素质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而来到大学,更是为了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

通过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审美和文化素养等。

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使大学生拥有了更好的身体和生活品质,更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文素养,使他们具备更优秀的人格和价值观。

新时代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他们规划人生、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

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以培养更多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兰亚春 ( 吉来自农业大学人文学 院 吉林 长春
10 1 ) 3 1 8
[ 摘要】影响个体社会 化的 因素 有很 多,而 学校作 为专 门的社会 化教 育机构 ,对个体 的影响 至关重 要 。本文通过 阐述 在社会转型 时期 大 学生 面临的诸 多困惑和 认知 需求 ,指 出社会 学作 为一 门把社会作 为对 象,并对 其进行 认识 与研 究的基础性社会科 学, 日益成 为人们认识 社会、解释社 会、改造社会 的 重要 工具 。社会 学知 识 的高校 普及是提 升 大学生科 学理性认 识社会 ,树立 科 学的人 生观 与价值观 的素 质培 养的重要 内容 。 [ 关键词】社会 学 大学生 素质培 养 [ 中图分类号】 6 1 [ G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 —5 4 (0 2 5 2 7 2 9 5 9 2 1 )0 —0 2 —0 0

二、社会转 型与大学 生对社会的认知困惑
( ) 一 社会转 型加 大了大学生社会知识学 习的紧迫性
在社 会转 型期 ,社 会文 化 的快速 变迁 以及社 会 失范 的
存在 ,加 大了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的难度 。社会 转型是一个 整体性 发展 ,是一种整体 的和 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 , 2 世 0 纪8 年代 以后,体制转轨促使社会深度转 型,涉 及经济、政 0 治 、文 化和 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 ,各种变迁 相互关联相互制 约 ,转 型社会呈现异常复杂状态 。同时,社 会转型所导致的 大量社 会失范现象的产生 ,也增加 了社会的复杂性 。社会失 范 是描 述社会 对个 人行 为控 制 的失效 ,我 国学者 贾高 建指 出 : “ 谓 社 会 失 范 ,一 般 的理 解 是指 一 定 社 会 中 规 范 的缺 所 失,或者虽有规范却失去 了应有 的约束 力,从而使得社会成 员的行为呈现 出这样那样 的无序状态 。” 社会 规范体系一 般 包括法律 、制度 、伦理 、道德 、习俗 等。在社会转型 的背 景 下 , 大 学 生 的 社 会 实 践 中存 在许 多 不 适 应 和 困 惑 , 比如 大 学生受骗、啃老 、颓废 、恐惧就业 等等,说明我们 的教育制 度 有 待完善 ,我 们在 专业 教育 的同 时,不 能与社 会现 实脱 离,要结合社会实 际教授他们 认知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参加 社会 活 动 , 学 习社 会 知 识 已经 迫 在 眉 睫 。 ( )市场 机制与封 闭的大学教育 二 大学教育是 多元化 的,学生的学习是一定 自主型 的学 习 方式,. 困惑也来 自这种 自主的选择 上。大学的专业设置虽然 在 不 断 调 整 ,但 是 ,一 个 专 业 的 建 立 需 要 反 复 论 证 ,从 发 现 社会需要到论证 以致成功 建立 ,要几年的时间 ,而社会 的快 速 变化 ,可能社会又有新 的需求。因此,专业设置总要相对 滞 后于社会 的发展需要 。因此 ,导致大学生在课业学 习与社 会 上 的 各 种 考 试 中 ,存 在 两难 的 困 惑 。 要 学 习 专 业 知 识 ,深 入 了解和研究该专业 的精髓 ,却不了解 自己专业与就业之 间 的关系 ,缺乏必要 的定位 ;还 要准备考取各种热 门证书 的考 试 ,会计证 、人力 资源 管理助 理、驾照、英语 四、六级等跟 风考证 ,却不知道如何选 择,不知道哪张证书是 自己将来发 展 所 必 须 的 ; 以及 研 究 生考 试 和 公 务 员 考 试 等 等 ,学 生 们 开 始盲 目跟风学习。 ( )理论知识与社会 实践 的困惑 三 大 学 教 育 培 养 的大 学 生 不 仅 仅 要 有 扎 实 的 专 业 理 论 知 识 ,还应具备较强社会 实践能力。但事实上 ,我们 的大学生 普遍存在理论学 习与 实践能力不相结合的 问题 。读书与社会 实践成 了互不相干 的两件 事,其结果是大学生整体 的社会评 价较低 。大学生 自我 评价 也存 在 问题 。要么 自我评价过低 , 逃 避 社 会 , 逃 避 就 业 , 倚 老 啃 老 ; 要 么 盲 目 自信 , 眼 高 手 低 ,浮躁虚夸 ,导致 高不成低不就,怨天尤人 。这些都源于 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缺 乏应有 的正确认识 。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文化素质包括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提出提升文化素质的建议。

一、知识储备大学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是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基础。

知识储备涵盖专业知识和广义知识两个方面。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掌握的知识,而广义知识则是除专业知识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文学、历史、艺术等。

大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多学科学习和课外拓展等方式,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二、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其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能力包括思辨、逻辑推理、创新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合理推理、分析和判断。

这需要他们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通过参与讨论、做研究等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三、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应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做到自律、守信、诚实、宽容等。

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伦理知识、培养个人品德、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四、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审美情趣涉及到对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欣赏与理解。

大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他们可以参观艺术展览、欣赏音乐会、观看戏剧演出等方式,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

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需要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将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大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1.引言在当今社会,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它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文明、人文精神和人类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育,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人类的文化传统、历史演变以及思想变迁,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广阔的世界观和更宽广的心胸,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情怀,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3.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刻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社会现象、政治问题等来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社会学、伦理学、公民教育等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可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思考,培养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5.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交叉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这种能力在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跨学科性质,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

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

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所期待的能力也在不断变化。

学校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需求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能力培养。

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及其对学生能力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社会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来说,社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能力:在信息时代,创新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社会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沟通协作能力:社会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学生,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解决问题并取得共同的成果。

3.跨学科能力:社会对于同时掌握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4.实践能力: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实践技能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适应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社会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着更高的期望。

学生需要具备积极应对变化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学校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校应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知识和问题。

通过启发式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学校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同时,学校可以与社会单位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团队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社会实践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提升

社会实践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提升

社会实践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实践对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的提升。

首先,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理论往往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专业素养。

例如,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软件开发团队,亲身参与软件开发过程,了解需求分析、设计和测试等环节,从而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其次,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通常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或项目。

这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有效地协作和沟通。

通过与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合作,学生可以学到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协商,从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对于未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在现实工作中,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另外,社会实践也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领导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有机会担任一些组织者或负责人的角色,需要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

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团队成员。

通过担任领导角色,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提高自己的领导素质。

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因为在工作中,领导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

此外,社会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应对。

通过面对实际问题,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在现实工作中,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成功的关键。

大学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培养

大学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培养

大学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培养当前,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大学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首先,大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素养理论的传授。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具备科学知识、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的综合素质。

在理论层面,大学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接受科学教育,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学生应该学习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系统的科学素养理论教育,大学可以为学生打下科学素养的坚实基础。

其次,大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素养的实践培养。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知识和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大学应当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科学实验中。

学生可以参加科研课题,与教授和研究人员一起进行深入探究,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的能力。

此外,大学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创新设计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大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培养。

大学教育应当摒弃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模式,引入积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大学可以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接触和应用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知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知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知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成功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

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中,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学和社会发展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知识,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社会学的教育意义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社会的结构、制度和人的行为。

将社会学引入学生的教育中,有助于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社会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掌握社会交往的规则,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社会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学的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本质。

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关键因素、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等。

学生可以从案例中提取出普遍性规律,培养他们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2. 社会观察社会观察是培养学生社会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观察活动,要求他们观察并记录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问题的存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3.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特定的社会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社会发展知识的教育意义社会发展知识是指了解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知识,它包括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社会发展知识,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革,有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就业。

四、社会发展知识的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丰富的社会发展资料呈现给学生。

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的资料可以生动地展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

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培养

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培养

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培养高校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关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学校环境等方面探讨高校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高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应该增加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

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课程的引入,能够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与尊重,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例如,一门名为“人文传统与创新”的课程可以全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并对当代文化传承进行讨论。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可以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

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讲座、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展开。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另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线网络课程等方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

三、学校环境的塑造学校环境的塑造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应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举办文化艺术节、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欣赏水平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学校图书馆和艺术馆等场所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这些场所不仅是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场所,更是他们感受文化熏陶和艺术氛围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以加强与当地文化机构的合作,引入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建立评价体系要推动高校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软性素养的评估。

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论文写作、实践报告、艺术作品展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作者:兰亚春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3期
[摘要]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而学校作为专门的社会化教育机构,对个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阐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面临的诸多困惑和认知需求,指出社会学作为一门把社会作为对象,并对其进行认识与研究的基础性社会科学,日益成为人们认识社会、解释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社会学知识的高校普及是提升大学生科学理性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学;大学生;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27-02
一、大学教育在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逊提出:个体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个人的社会性是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的,即个体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发展个性和学习共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要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学习掌握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才能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受,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

而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专门机构,受社会的委托负责对青年人的社会教化,使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及社会需要。

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学术求真、人性求善、人生求美,是要培养具有优良素质的全面的通识教育。

但是,由于近年来教育的产业化,使大学教育功利务实,成为专业化、技术化、工具化的培育场所。

大学教育的内涵逐步萎缩进而背离大学通识教育的宗旨。

忽视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综合素质包括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认知社会、实践社会能力素养。

在这方面的培养上,高校普遍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这对引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思维活跃、实践社会欲望旺盛的群体,更需要理性思考人生、客观认识社会的价值引导。

而社会学正是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客观认识社会的一门科学。

它的科学理性使得人们可以准确认知社会。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具有常识性的认知社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仅仅停滞在个人的社会体验上。

建立在个人体验上的认知难免片面、偏狭,很难客观准确,这将妨碍社会的一致。

建立在科学、客观基础上的社会认知是和谐社会的认识基础。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人逐步开始独立思考,独立扮演社会角色。

个体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角色与扮演角
色。

这一阶段的社会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直接涉及大学生能否尽快尽好的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

大学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大学生社会化都有着至关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意义。

二、社会转型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困惑
(一)社会转型加大了大学生社会知识学习的紧迫性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以及社会失范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难度。

社会转型是一个整体性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1]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制转轨促使社会深度转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变迁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转型社会呈现异常复杂状态。

同时,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大量社会失范现象的产生,也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

社会失范是描述社会对个人行为控制的失效,我国学者贾高建指出:“所谓社会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却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呈现出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

”[2]社会规范体系一般包括法律、制度、伦理、道德、习俗等。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存在许多不适应和困惑,比如大学生受骗、啃老、颓废、恐惧就业等等,说明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待完善,我们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不能与社会现实脱离,要结合社会实际教授他们认知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习社会知识已经迫在眉睫。

(二)市场机制与封闭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多元化的,学生的学习是一定自主型的学习方式,困惑也来自这种自主的选择上。

大学的专业设置虽然在不断调整,但是,一个专业的建立需要反复论证,从发现社会需要到论证以致成功建立,要几年的时间,而社会的快速变化,可能社会又有新的需求。

因此,专业设置总要相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

因此,导致大学生在课业学习与社会上的各种考试中,存在两难的困惑。

要学习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和研究该专业的精髓,却不了解自己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定位;还要准备考取各种热门证书的考试,会计证、人力资源管理助理、驾照、英语四、六级等跟风考证,却不知道如何选择,不知道哪张证书是自己将来发展所必须的;以及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等等,学生们开始盲目跟风学习。

(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困惑
大学教育培养的大学生不仅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社会实践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不相结合的问题。

读书与社会实践成了互不相干的两件事,其结果是大学生整体的社会评价较低。

大学生自我评价也存在问题。

要么自我评价过低,逃避社会,逃避就业,倚老啃老;要么盲目自信,眼高手低,浮躁虚夸,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怨天尤人。

这些都源于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缺乏应有的正确认识。

三、社会学知识高校普及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科学认知社会能力,是顺应当代社会需求以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力。

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正是帮助人们科学认知社会的工具。

因此,社会学基础知识的高校普及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力的很好途径。

社会学是19世纪上半叶产生于西方的一门社会科学,是将社会作为客观对象,研究其如何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学日益成为人们认识社会、解释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当前我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社会学理论知识能够帮助人们科学理性地认识社会,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从社会学的发展来看,社会学是一门起步较晚,未被社会广泛了解的一门社会科学。

而社会学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在于他的社会普及。

在这样一个多元复杂的转型社会,人们对社会认识的迷乱进而社会失范行为丛生,正是缺少社会认识的一致性而导致的社会混乱。

一个社会总是需要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正常运行,社会要实现所希望的秩序就要在一个统一的价值引导下形成的规则体系去维持。

而这共同的价值观就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非千差万别的个人体验上。

将社会学的一些基础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中的普及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大学生认识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人都是社会性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发展。

而社会学正是帮助人们如何科学认识社会,理性分析社会现象,人们如何交往,如何扮演好社会角色等社会实践内容。

通过对社会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合理的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有利于完善个性的养成与社会规范的习得。

了解国内外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在不同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明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群体的关系。

社会学不回避社会冲突、社会矛盾,而是科学理性的认识社会;强调社会整合、社会秩序,这种学科视角和基本立场对于当代大学生意义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2]贾高建.社会转型中的失范问题[J].理论前沿,2003年,第1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