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的器乐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的器乐课堂
摘要:如何以音乐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来激发学生去创造美,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学生如何能很好地发展自己(包括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等),其中关键之一就是“兴趣”二字,因为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原动力,器乐教学能更好的引起少儿的乐趣。
关键词:兴趣乐趣
凡是长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一般都会观察出:在少年儿童学习音乐所表现出的兴趣中,一般都包含“兴趣”与“乐趣”这两个心里层次。实验表明,兴趣中的第一层次“有趣”乃是少年儿童一种对想学乐器、想认识音乐等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其表现特点是,一旦他们看到某些乐器的独特外形或听见某乐器所奏出的美妙音响时,心理上就直接会对所见所闻的乐器外表及声音产生一种按捺不住的好奇感,以致会迫不及待地想对之“摸一摸、敲一敲、吹一吹、拉一拉”方才觉得过瘾。但是,我们只要对少年儿童此时流露出来的这种音乐兴趣心理现象认真地解剖一下,就会发现:少年儿童的这种想要学习乐器的“兴趣”是十分脆弱的,因为它的基础仅仅是建立在对形形色色的乐器声响或五花八门的乐器外表之上的,这种“兴趣”是属于感官上受到某种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猎奇”心理。所以,少年儿童在这一阶段产生出对学习乐器有浓厚的兴趣现象,笔者称之为“无意兴趣”。因为它一般不需要我们去怎样加以引导,其本身就能在触景生情中自发而来的。但是,这“无意兴趣”现象在少年儿童的心理中又多处在一种较朦胧的自流状态之中的,好“喜新厌旧”就是少年儿童在这方面的一个较突出的心理表现特性。
我们不妨在教学中试验性观察一下:当教师打开一箱刚购来的“儿童打击乐器”时,少年儿童对这一箱乐器无论在兴趣上还是在情绪上,反映多是热烈而又迫切的。而当他们对各种打击乐器逐一“玩”过几遍后,原本高涨的兴趣与情绪“温度”便会徒然而下,有的少年儿童甚至会在心理上产生出某种莫名奇妙的失望感。可以看出少年儿童的这种“无意兴趣”的音乐学习心理,它既不稳定也不容易转换并很快地消失。这也是从“技巧”到“技巧”(包括本文中谈到的摸、敲、吹、拉等内容)等机械式教学方法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结局。
而少年儿童音乐学习兴趣心理中的第二层次“乐趣”,则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花大功夫地努力培养的。尽管“乐趣”的产生都是从少年儿童最初对乐器产生“有趣”的心理因素过滤而来,但同样是对“想”学某乐器的这一兴趣问题上,此时在他们心理的天枰上就会体现出有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如果说前者在心理活动需求上仅仅是为了想弄清某乐器的声响、外形等感性阶段内容的话,那么后者则是想拥有并掌握对乐器所具有的娴熟演奏技能而在心理上将成为一位音乐美的传播使者。所以,一旦少年儿童从想学乐器的有趣心理发展到有“乐趣”这一心理层次,那么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特点不仅多为对某一种乐器产生有一种偏爱而不再去“见一样爱一样”了而且对在器乐学习的具体过程中所遇到的些艰难、挫折都能勇于克服,同时又能把那些艰苦的演奏技巧训练视作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桩乐
事。在这种有“乐趣”的兴趣心理支配下学习乐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心理状况多属于专一而又稳定的,笔者称之为“有意兴趣”能在少年儿童的心理中轻而易举的转移或流失掉。
近几年我正在围绕着一个题为《音乐启蒙教育的知识与方法》的教育研究科目,从翻阅过的大量资料中查实,古今中外许多著名音乐家,他们在少年儿童时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动机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从“有意兴趣”这种音乐学习心理中得以稳固发展、脱颖而出的。比如,冼星海的音乐兴趣是从听洞箫而珊珊起步的,聂耳的音乐兴趣是从吹笛开始的,丁善德则是从敲小锣开始最终叩响音乐圣殿之门……当然,这些音乐家对音乐学习的“有意兴趣”的形成,都是有这些“前因后果”等诸多因素。但将这些因素概括起来,可以说它们有与本文所谈的“有趣”与“乐趣”这二层少年儿童学习心理特点有关。
对比着以上两种少年儿童学习乐器的兴趣并在发展上来看,可以说,丰富而又让孩子们倍感好奇的“有趣”的教学方法乃是我们中小学“器乐进课堂”之成功关键所在。而在课堂中循序渐进地培养、激发中小学生对学习乐器产生有创造、追求音乐的美,与有“乐趣”的音乐学习心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乃是我们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最终目的。
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器乐进课堂”教学中就如何对培养少年儿童在学习乐器过程中在心理上获得有“乐趣”之方法讨论、理论研究很少。
如何努力运用环境、内容与各种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对所学乐器始终保持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项课题。
比如同样是“器乐进课堂”教学,老师在发放乐器之前,如能抓住学生那种迫切想得到乐器或想对将属于自己的乐器探个究竟的好奇心理,在“火候”上用短短的几分钟简练而又生动地向学生介绍这乐器的特点,有条件的还可当场用这乐器演奏一段具有一定难度技巧的优美乐曲让学生再感受一下,可以肯定这样的教学法不仅能创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还能把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活动激发得更强烈,从而做到有所注意地诱导少年儿童学习乐器的心理开始向有“乐趣”的心理层次发展。笔者同样也对依照上述做法的教学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占教学班的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活动内容已不仅仅是对自己将“有”一件乐器而感“有趣”、兴奋了,而是更加迫切地希望如何能早一点像老师一样,也能用这乐器奏出一首首优美乐曲来。可见,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兴趣”层次上的反映与反差是很大。
然而,对少年儿童在学习器乐过程中,就如何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有“乐趣”的兴趣心理形成,并非可依赖平时某一招一式或在几天内就可以达到的。这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勤动手、多动脑去创造、设计出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有趣”教学方法和科学的“对策”内容来点点滴滴地贯彻在中小学“器乐进课堂”的全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器乐进课堂”这一教学形式真正达到其所应有的美育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