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概论》(第二版)
分析化学精品课-色谱分析概论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
一、色谱法的由来 1.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创立 植物色素分离见图示 2.现在: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分离混合物各组分并加以分析 固定相——除了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流动相——液体或气体 色谱柱——各种材质和尺寸 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
图示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back
续前
(二)色谱分离原理
色谱分离基于各组分在两相之间平衡分配的差异, 平衡分配可以用分配系数和分配比来衡量
(三)色谱分离特点
1.不同组分通过色谱柱时的迁移速度不等 →提供了分离的可能性
2.死时间t0或tm: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的保留时间, 即组分在流动相中的停留时间或流动相流经色谱
柱所需要的时间(又称流动相保留时间)。
tR
t0 (1
K
Vs ) Vm
续前
3.分配系数K(平衡常数):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下,组分在色谱柱中达分配平衡后,在固定相与 流动相中的浓度比(色谱过程的相平衡参数)
✓ 分离机制见图示
渗透系数
KP
[XS ] [X m ]
注:Kp仅取决于待测分子尺寸和凝胶孔径大小, 与流动相的性质无关 next
图示
✓ 分离机制: 利用被测组分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上选择性 渗透实现分离 back
➢ 结论:
四种色谱的分离机制各不相同,分别形成吸附平衡、 分配平衡、离子交换平衡和渗透平衡 K分别为吸附系数,狭义分配系数,选择性系数和 渗透系数
固体 液体
气-固色谱 气相色谱 气-液色谱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概述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从本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50年中,由于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色谱学。
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研究工作者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而获奖,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此外在1937~l972年期间有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色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并用石油醚冲洗。
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因而命名为色谱。
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随着其不断发展,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虽然“色”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色谱法名称仍沿用至今。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法与纸色谱法。
50年代气相色谱法兴起,把色谱法提高到分离与“在线”分析的新水平,奠定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l957年诞生了毛细管色谱分析法。
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特征差的弱点。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崛起,为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子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手段。
扩大了色谱法的应用范围,把色谱法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80年代初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兼有GC与HPLC的某些优点。
80年代末飞速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更令人瞩目,其柱效高,理论塔板数可达l07m-1。
色谱分析2全解
(4) 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 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 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 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
三、色谱基本分离方程式
n理
5.54( tR W1/ 2
)2
16( tR Wb
)2
n有效
5.54(
t
' R
)2
W1/ 2
16(
t
' R
)2
Wb
L H 有效 n有效
同一根色谱柱对不同组分的柱效能是不一样的,当 用这些指标表示柱效能的时候,应说明对何种组分
例:用一根柱长为1m的色谱柱分离含有A,B,C, D四个组分的混合物,它们的保留时间tR分别为 6.4min,14.4min,15.4min,20.7min,其峰底宽Wb分别 为0.45min,1.07min,1.16min,1.45min。 试计算:各谱峰的理论塔板数。
3、色谱基本保留方程
基本保留方程可表示为:
tR = t0(1+k) 若载气流量F0恒定,也可用保留体积表示,则
VR=Vg+KVl 这就是色谱基本保留方程。
上式说明,色谱柱确定后,Vl和Vg即为定值。由此可见, 分配系数不同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保留值,因而在色谱图上 有不同位置的色谱峰。
例:用一根固定相的体积为0.148mL,流动相的体积为1.26mL 的色谱柱分离A,B两in,不被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为4.2min,试计算: (1)各组分的容量因子 (2)各组分的分配系数 (3)AB两组分的选择因子rB,A
色谱分析概论
第二节 色谱法的定义和分类
一、色谱法的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它是利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 用样品中各种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受到的作 用力不同, 用力不同,而将待分析样品中的各种组分进行分 离,然后顺序检测各组分含量的一种分离分析方 法。
第二节 色谱法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节 色谱的一些重要参数
三、时间保留值 时间保留值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r包含了组分随 保留时间 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分在固定相中 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t 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 r实际上是组分在固定 相中保留的总时间。 相中保留的总时间。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但同一 组分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 组分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因 此色谱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来表示保留值。 此色谱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来表示保留值。
第二节 色谱法的定义和分类
二、色谱法的分类 (一) 按两相物理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GC) 气体(载气) 气相色谱(GC):气体(载气)为流动相的色谱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气固色谱(GSC) 气固色谱(GSC):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 气液色谱( GLC) 固定相是固定液( 气液色谱 ( GLC ) : 固定相是固定液 ( 附着在惰性 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 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 液相色谱(LC) 液相色谱(LC):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液固色谱(LSC)和液液色谱(LLC)。 液固色谱(LSC)和液液色谱(LLC)。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
色谱分析概论
分离因子和分离度 色谱中描述相邻组分分离状态的指标一般用分离因子 或分离度表示。
分离因子被定义为两种物质调整保留值之比,又称为 分配系数比或选择性系数,以α表示。
分离因子(选择性系数α):
α
两个物质分离的前提: α≠1,即α>1。
分离度(RS)
两个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Rs(resolution)定义为两峰保 留时间差与两峰峰底宽平均值之商。
注:颗粒太小,柱压过高且不易填充均匀
填充柱——60~100目 空心毛细管柱(0.1~0.5mm),A=0,n理较高
速率理论
back
柱子规格: 30m× 0.32mm× 0.25μm
速率理论
(2). 纵向扩散项(分子扩散项):B/u
扩散,即浓度趋向均一的现象。
扩散速度的快慢,用扩散系数衡量。
由于样品组份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以“塞子”的形式存在色谱柱的很 小一段空间中,在“塞子”前后(纵向),存在浓度差,形成浓度梯度 ,导致运动着的分子产生纵向扩散。
涡流扩散项
传质阻抗项
纵向扩散项
(1). 涡流扩散项(多径扩散项):A
产生原因: 载气携样品进柱,由于固定相填充不均匀,使 一个组分的分子经过多个不同长度的途径流出色谱柱, 引起峰扩张。
— 填充不规则因子
dp — 填充颗粒直径
影响因素:固体颗粒越小,填充越实,A项越小
讨论:λ↓,dp ↓ →A↓ →H↓ → n↑ → 柱效↑ λ↑ ,dp ↑ →A ↑ →H ↑ → n ↓ → 柱效↓
速率理论
C· u —传质阻力项
气液色谱 传质阻力包括气相传质阻力 Cg和液相传质阻力 CL,即: C = Cg + CL
色谱峰面积
色谱峰与基线间所包围的面积。
色谱分析概论
Ws CsVs Vs k K Wm CmVm Vm
VS ★ t R t0 (1 K ) t R t0 (1 k ) Vm
t R t0 t ★ k t0 t0
注:k t R 长
' R
注:K不等或k不等是分离的前提
平面色谱
纸色谱 薄层色谱 高分子薄膜色谱
续前
3.按分离机制分:
分配色谱: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固定相液体)
(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吸附色谱: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固定相固体)
( absorpt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2)非线性等温线
① 凸形→拖尾峰(常见) 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活性不均,溶质分子先占据强吸附中心再 占据弱吸附中心,K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① 凹形→前沿峰
溶质与固定相作用,改变其表面性质,K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 而增加
凹形:前沿峰
线性:对称峰
斜率=K 凸形:拖尾峰
• 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
图示
4.峰高和峰面积:色谱定量参数
• 峰高(peak height;h):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
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
距离。
• 峰面积(peak area;A):色谱曲线与基线间 包围的面积。
5.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表示组分在色谱固定相内滞留状态的参数
(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时间 retention time, t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
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不等
色谱分析法概论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思 考 题 和 习 题1.在一液液色谱柱上,组分A 和B 的K 分别为10和15,柱的固定相体积为0.5ml ,流动相体积为1.5ml ,流速为0.5ml/min 。
求A 、B 的保留时间和保留体积。
ml F t V V V K t t ml F t V V V K t t F V t c RB RB m s BRB c RA RA m s A RA c 0.95.018 min 18)5.15.0151(3)1(5.65.013 min 13)5.15.0101(3)1(min35.0/5.1/0000=⨯=⋅==⨯+⨯=+==⨯=⋅==⨯+⨯=+====2.在一根3m 长的色谱柱上分离一个试样的结果如下:死时间为1min ,组分1的保留时间为14min ,组分2的保留时间为17min ,峰宽为1min 。
(1) 用组分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n 及塔板高度H ;(2) 求调整保留时间'R 1t 及'R 2t ;(3) 用组分2 求n ef 及H ef ;(4) 求容量因子k 1及k 2;(5) 求相对保留值1,2r 和分离度R 。
(mm) 0.65 (m) 1065.0104.63n L H 104.6) 117(16) t 16(n )1(3322322R 22=⨯=⨯==⨯=⨯==-W (mm) 0.73 (m) 1073.0104.13n H 101.4) 116(16) 16(n (3)(min) 16117 (min) 13114 (2)33ef(2)ef(2)322'ef(2)''221=⨯=⨯==⨯=⨯===-==-=-L W t t t R R R 31) 1(3)1 61(2) W () t 2(R 2.1 1316r )5( 16116k 13113k (4)21''2,10'20'1121221=+-⨯=+-==========W t t t t t t t R R R R R R3.一根分配色谱柱,校正到柱温、柱压下的载气流速为43.75ml/min ;由固定液的涂量及固定液在柱温下的密度计算得V s =14.1ml 。
色谱分析概论思维导图-高清脑图模板
色谱分析概论分类色谱过程混合组分随流动相经过固定相时,会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
由于结构和性质的不同,各组分与固定相作用的类型,强度也不同,在固定相上滞留的程度叶不同,即被流动相携带向前移动的速度不等,产生差速迁移,从而实现混合组分的分离。
1.色谱过程是组分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多次“分配”的过程2.吸附柱色谱法的色谱过程:把含有A , B两组分的混合物加到色谱柱的顶端,A , B均被吸附到吸附剂(固定相)上3.然后用适当的流动相洗脱,当流动相流过时,已被吸附在固定相上的两种组分又溶解于流动相中而被解吸,并随着流动相向前移行,已解吸的组分遇到新的吸附剂,又再次被吸附。
如此,在色谱柱上发生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或称分配)的过程4.若两种组分的结构或理化性质存在着微小的差异,则它们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和在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也存在微小的差异,吸附力较弱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较快5.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使微小的1差异积累起来,其结果就使吸附能力较弱的A先从色谱柱中流出,吸附能力较强的B后流出色谱柱,从而使两组得到分离。
基本原理差速迁移保留比:组分的迁移速度与流动相迁移速度之比子主题2色谱条件一定时,K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流出晚常见色谱法的分离机制1.分配色谱法利用样品中不同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差别,即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气-液 , 液-液洗脱顺序:正相液-液中,极性弱的先被洗脱,极性强的后;反相相反2.吸附色谱法利用样品中不同组分对固定相吧面活性吸附中心的吸附能力差别,即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气-固 液-固溶剂强度越大,吸附能力越强,洗脱能力越强3.离子交换的色谱法利用样品组分离子对离子交换剂的亲和能力的差别,即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价态低的离子选择性系数小,先被洗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中,同价阳离子的水合离子半径越大,选择性系数越小,越先洗脱流动相离子强度增加,洗脱能力增加4.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不同,即渗透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又称空间排阻色谱法,凝胶色谱法只取决于凝胶的孔径大小与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之间的关系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渗透系数越小,越先被洗脱色谱图/色谱流出曲线1.基线:仅流动相通过检测器时得到的流出曲线。
色谱分析概论习题
淮 阴 师 范 学 院 仪器分析 课程 色谱分析概论 习题得分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题,40 分) 1、反映色谱柱柱型特征的参数是: ( )密封线A.分配系数 B.分配比 C.相比 D.保留值 2、对某一组分来说,在一定的柱长下,色谱峰的宽或窄主要决定于组 分在色谱柱中的() A.保留值 B.扩散速度 C.分配比 D.理论塔板数 3、指出下列哪些参数改变会引起相对保留值的增加( ) A.柱长增加; B.相比率增加;C.降低温度; D.流动相速度降低 4、色谱分析中,相对保留值可由下列那种物理量确定( ) A 两组分 K B 两组分 tR C 两组分 VR D 柱子的 Vs 和 Vm 5、色谱分析采用归一化法,下列那种说法正确( ) A 不要求全部组分出峰 B 进样量要求准确 C 只能用作微量组分的精确定量 D 一次分析过程中条件需稳定 6、试指出下述说法中, 哪一种是错误的? ( ) A 根据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B 根据色谱峰的面积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C 色谱图上峰的个数一定等于试样中的组分数 D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体现了组分在柱中的运动情况 7、在色谱分析中,柱长从 1 m 增加到 4 m ,其它条件不变,则分离度增加 (A) 4 倍 (B) 1 倍 (C) 2 倍 (D) 10 倍 8、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 应选用下列哪种气体作载气, 其效果最好 ( ) (A) H2 (B) He (C) Ar (D) N2 9、在液相色谱中,范第姆特方程中的哪一项对柱效的影响可以忽略 ( ) (A).涡流扩散项 (B).分子扩散项 (C)流动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D).停滞区域的流动相传质阻力 10、热导池检测器是一种 ( ) (A)浓度型检测器 (B)质量型检测器 (C)只对含碳、氢的有机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D)只对含硫、磷化合物有响应的检测器 11、当样品各组分全部出峰最好选用( )方法定量分析。
色谱分析法概论.课件
7.3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 推导色谱过程方程:
容量因子:k csVs K Vs ,
cmVm
Vm
保留时间:tR t0 1 k ,
色谱过程方程:t R=t 0
1
K
Vs Vm
Vs固定相的体积 Vm流动相的体积
K↑,tR↑,组分后出柱 K=0, 组分不保留 K→∞,组分完全保留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50 1951 1955 1958 1961
1970
1972
表7-2 色谱法起过关键作用的诺贝尔奖研究工作
获奖学科
获奖研究工作
化学
胡萝卜素化学,维生素A和B
化学
胡萝卜素化学
化学
聚甲烯和高萜烯化学
生理学医学 性激素化学及其分离、肾皮素化学及其分离
化学
超铀元素的发现
3. 按 分 离 机 制 分类
分配色谱: 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 吸附色谱: 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空间排阻色谱: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同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色谱过程 基本术语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色谱过程
➢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间分配平衡 的过程。在混合物中,若两个组分的分配系数不等, 则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率不等,即形成差速迁移 而被分离。如图所示。
1.色谱 2.保留值 3.分配系数(K)和容量因子(k) 4.分离参数
7.2色谱过程与术语>>
基本术语>>1.色谱
➢ 检测色谱分离后组分的响应信号对时间作图得到的 曲线称为色谱图。
信号 A
2
关于色谱分析法概论 (2)课件
常用分离方法
分离前的体系:均相;两组分A、B的分离 分离体系总是两相:液-液;液-固;气-液
蒸馏分离法 重结晶分离法 沉淀分离法 溶剂萃取分离法
超临界萃取 离子交换分离法 膜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方法
色谱分析法概论
(chromatography)
色谱法——层析法
高效能的物理分离技术
+
适当的检测手段
色谱分析法
二、色谱图有关概念
(一)色谱图和色谱峰
1.色谱图(色谱流出曲线)
根据混合组分的分离过程及检测器输出的信号 强度对时间所绘曲线
(一)色谱图和色谱峰
2. 基线
色谱柱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称 为基线,稳定的基线为水平直线。
(一)色谱图和色谱峰
噪音:仪器本身所固有的,以噪音带宽表示 漂移:基线向某个方向稳定移动(仪器未稳定造成)
三、色谱法的特点 ✓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第二节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实现色谱分析的基本条件
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固定相 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存在差异
一、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分 配“平衡”的过程。
两个组分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度不同 ——差速迁移,两组分被分离
——CaCO3颗粒 ——石油醚
色带
色谱法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 创立,最早应用是用于分离植物色素
几个概念
进行色谱分离用的细长管——色谱柱: 起固定分离作用的填充物——固定相 流经固定相的空隙或表面的冲洗剂——流动相
➢ 固定相——除了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 流动相——液体或气体 ➢ 色谱柱——各种材质和尺寸 ➢ 被分离组分——不再仅局限于有色物质
第一章色谱概论2
第一章色谱分析概论1.1 色谱法历史回顾在1903年3月21日,被称为色谱之父的俄国植物学家Tswett首次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生物学会会议上报道“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即:将一植物叶子色素的石油醚提取液从白色的主要装有碳酸钙吸附剂的玻璃管上端加入,沿管滤下,后用石油醚淋洗,结果发现当色素在柱中向下移动时有明显的不同颜色的色带出现并以不同速率从柱上洗脱下来。
他称这一色带为色谱,相应的研究方法叫色谱法。
实际上,色谱这一词源于希腊语“chroma”(颜色)和“graphein”(图谱)的组合。
那时,Tswett预测这一技术也能同样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他进行了各种研究,但当时化学家的主要兴趣是大量物质的分离和纯化,Tswett分离研究的物质都是微量的,同时由于他还不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因此,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工作一直未受到重视。
直到1930年,Tswett的色谱技术受到Kuhn,Winterstein和Lederer的关注。
他们用碳酸钙装填的玻璃柱分离了鸡蛋黄中的成分,鉴定出两种化合物:叶黄素和玉米黄质。
在另一实验中,他们将胡萝卜提取物通过氧化铝柱进行分离,鉴定出胡萝卜素中含有两种生物学上很重要的物质α和β胡萝卜素,色谱技术由此重新活跃起来。
在1940年,Martin和Synge提出液-液分配柱色谱法,他们用此方法分离了氨基酸的乙酰化衍生物,所用的固定相是吸附在硅胶上的水,流动相为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氯仿。
1941年,Martin和Synge发表了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液色谱方法,因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此基础上,1957年Golay 开创了开管柱气相色谱法即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1956年Van Deemter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
1965年,Giddings总结和扩展了前人的色谱理论,为色谱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早在1944年Martin 的合作者Consden等人发展了纸色谱,1949年Macllean等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粘合剂制作薄层板使薄层色谱法得以实际应用。
16-色谱分析概论
的两相间不断进行着的分配过程。
色带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 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 固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 为流动相。
柱色谱
色谱法分离的基本原理
A+B+C
C B A
各组分性质结构差异
C B A
与固定相相互作用差异
C B A C B
C
反复多次分配平衡(吸附—解吸)
信 号 A B C
①饱和碳氢化合物为非极性化合物,不被吸附。②基本母核相同,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 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 分为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法。 • 阳离子交换:
RSO3H Na RSO3 Na H
• 阴离子交换:
RNR3OH Cl RNR3Cl OH
水,甲醇,乙腈等极 性溶剂 左图为用C18柱分 离富勒烯过程示意
正反相色谱适用范围及洗脱顺序
依据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决定。 正向色谱法 反向色谱法
固定相极性 流动相极性
洗脱顺序 适用分离对象
大 小
极性小的先流出 (库伦力,氢键) 极性化合物
小 大
极性大的先流出 非极性或弱极性化 合物
R 0 a
Vm
固定相和流动相
• 固定相 多为吸附剂,如硅胶、 • 氧化铝。 • • 要求 ①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一 定的吸附能力,且吸附可逆; • ②不与流动相和样品组分发生 化学反应;③粒度细且均匀 • 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和 • 聚酰胺 • 硅胶为多孔性硅氧烷交联结构, 表面孔穴中含有活性基团硅醇 基,可与极性化合物或不饱和 化合物形成氢键而具有吸附性。 •
2色谱分析概论
(一) 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色谱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态分布曲线 拖尾峰、前延峰 对称因子、拖尾因子 0.95~1.05
(二) 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时间 保留时间 tR 死时间 t0 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 时间间隔
调整保留时间 tR`= tR-t0 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 样开始、通过色谱柱,到出 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亦 即流动相到达检测器所需的 时间 某组分由于和固定相作用,比不作用的 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Chromatography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纸色谱 分析化学实验: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概 述
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流动相(mobile phase)
色谱分离原理:利用物质在 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 数差异而实现分离。 色谱法与光谱法的主要区别: 色谱法具有分离、分析两种功能
rB , A
' t RB
t
' RA
(t RB t 0 ) (t RA
25.0 2.0 1.77 t 0 ) 15.0 2.0
kA
' t RA
t0
15.0 2.0 6 .5 2 .0
' t RB t RB t0 25.0 2.0 23.0(min)
C溶解能力大的组分
D溶解能力小的组分
练习
1. 色谱法作为分析方法的最大优点是: A 进行定性分析 C 分离混合物 B 进行定量分析 D 分离混合物并分析之
练习
2. 衡量色谱柱效能的参数为( A 分离度 C 半峰宽 B 容量因子 D 分配系数 )。
第1章_色谱概论
色谱分析丁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分析教研室第一章 概论一.定义色谱分析法(chromatography )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该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多组分样品。
该法利用某一特定的色谱系统(如TLC ,HPLC 或GC 系统等),该系统一般包含二相(一为固定相,一为流动相)。
利用多组分样品中各组分在不同的两相之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相对运动时,这些组分在两相的分配反复多次进行,使分配系数有微小差别图 1-2 色谱系统示意图 的组分得到分离。
分配系数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较慢地被从色谱柱中被洗脱出来。
分配系数小的组分保留时间短,较快地被从色谱柱中被洗脱出来。
图 1-2 色谱分离示意图色谱分析法与光谱法、化学分析法的主要不同在于色谱法具有分离及分析两种功能,而光谱法及化学分析法不具备分离功能。
色谱法是先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而后逐个分析,因此它是分析混合物最有效的方法。
试样固定相 流动相色谱分析法与其它分析法的比较:化学法:判断标准简单、直观、快速、易得、价廉,但需纯物质(定量时)。
无分离能力,易受干扰,选择性差,无法区分结构相似的药物,适用范围不够广,一般用于原料药,非水滴定测含量,灵敏度一般为mg级。
光谱法:主要用于定性及结构鉴定,准确度高,但需纯物质,成本较高。
无分离能力,选择性差。
灵敏度较高,一般为ppm级,即微克级。
适用范围不够广,一般用于原料药的定性与定量。
色谱法:分离分析,最适宜分析多组分样品。
高分离效能。
高选择性:可检测差别很小的物质。
高灵敏度:ppm(10-6)~ ppt(10-12),µg级~ pg级。
适用范围:几乎所有的药物(95%)可进行HPLC分析,30%的药物可进行GC分析。
二.色谱法的历史与发展古罗马时期,人们发现:色素滴在白布上会扩散成不同颜色的同心圆环。
1834年Runge根据此现象来以布分析染料的组成,此为色谱的萌芽阶段。
图1-3 色素滴在白布上会扩散成不同颜色的同心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