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建筑的特征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8《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

语文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内容,明确“文法”“可译性”等词语。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3.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中国建筑之美。

4.文化传承与启示: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梁思成:他有着诸多令人赞叹的身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人民英雄纪念碑主持设计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参与设计者、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梁思成对祖国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

1924年,梁思成远赴美国攻读建筑学。一天,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从国内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古籍善本《营造法式》。这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是迄今为止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著作。

从1932年到194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都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全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梁思成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一部书成为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筑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高中语文试讲面试真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简案

高中语文试讲面试真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简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简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理清课文的说明线索,并能列出结构提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体会文本内容,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2.通过学习和借鉴本文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并主动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与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线索,并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

【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文法”以及“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展示几幅著名建筑的图片,并配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扫除字音障碍

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等扫除字音障碍,适当点拨。

2.理清脉络,了解基本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理清行文脉络。

明确:①中国建筑的影响;②中国建筑的特征;③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④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可译性”。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了解基本特征。

明确:九点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家、屋顶、色彩、构建、用材);先写总体特征,然后写了结构特征,接着再写到装饰特征;整体到局部的空间说明顺序,显得层次清晰。

(二)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1.中国建筑的“文法”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补充总结。

总结:(分析关键词语)“文法”。运用比喻的修辞,借用语言中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有关中国文化,即中国建筑的方式或惯例。用浅显的文学术语来比喻陌生的建筑理论,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__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__,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__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__的阅读评价是__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1、【导入】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__,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__,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建筑物的特征》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建筑物的特征》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建筑物的特征》精品教案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国建筑物的特征》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掌握描述建筑特点和表达建筑感受的语言技巧。

3.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

课程背景介绍

中国传统建筑拥有独特的特征和风格,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之一。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受到启发与感悟。本课程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安排

任务一: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相关知识;

2.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概念和特征。

任务二: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1.通过介绍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2.通过对比明清建筑的异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任务三:对比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

1.简单介绍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通过对比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独有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任务四:描述和表达建筑的美感

1.学生参观一栋传统建筑,现场观察和感受建筑的美感;

2.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美感的描述和表达。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PPT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

2.比较法: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现代中西建筑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3.观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一栋传统建筑,让学生现场观察和感受建筑的美感。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共23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共23张ppt)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 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 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 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 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 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5.第四部分:作者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 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 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 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 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二、题解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 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 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 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 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 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 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 式出现。

【教学课件】《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教学课件】《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五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 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 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 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 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桥, 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五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 直到1931年。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 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 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来自百度文库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 | 必修五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 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 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

教案

课文原文

中国建筑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中国建筑一般采用清凉、明快、简练、含蓄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的精神。中国建筑最典型的特点是注重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来调和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包括殿堂、宫殿、园林和寺庙等。其中,殿堂饰以琉璃瓦、彩画、木雕等,色彩斑斓,华丽而不庸俗。宫殿则宏伟壮观,富有气势,游客可在这些建筑中体味到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尊荣。园林则注重自然与人工相融,构建小巧玲珑的景观,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的审美追求。寺庙则处处以素净清幽为主,反映了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和平安祥和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建筑大多是建筑师结合西方建筑风格创造的。其中,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的外滩金融城等都是以现代化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建筑实力。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

2.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3.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历程与成就;

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

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

2.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3.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教学难点

1.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和哲学思想;

2.掌握中国现代建筑的新理念和技术。

教学方法

1.授课;

2.分组讨论;

3.群体讨论;

4.走进建筑,实地考察。

教学步骤及内容

1.教师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查看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和文化底蕴。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 (1)

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壹 课文导入

贰 作者简介

叁 课文学习
肆 课后扩展
第一章
课文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 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 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
尘缘,一念一清静。
• “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能折射人类丰富的精神文化,其 中“建筑”更是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你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 的建筑物吗?
二是热爱。日本奈良有着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建筑,那是梁思成的保护之功。林徽音的三弟 林恒,是一个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刚刚牺牲于对日空战。但在1945年初,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 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布朗森不明白一个 中国人为什么要保护日本的古建筑,但是美军指挥部还是高度重视梁思成的建议。美国的原子弹终于没 有投向奈良。
以“帷幕”比喻墙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 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6.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 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 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 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 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 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 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 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 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 筑的特征》等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一一解说。

一、说教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本文的作者梁思成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建筑家,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二、说教学设想

1、学情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一定的自然科学小论文。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简介性。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其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2、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

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培养目标:

①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

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

①对建筑术语如“所”“斗拱”“举架”的理解。

②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学习说明文,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习说明文简洁明了的语言,并把学到的技巧运用于平时的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使本文的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0篇优秀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2.用心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透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激情导课

请同学跟老师一齐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述的对象是什么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

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齐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

学生自主探究

预设生成:

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

(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

(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

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

(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

教案

课文

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

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中国建筑的材料、结构和风格;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建筑的材料

2.中国建筑的结构

3.中国建筑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引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

2.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知程度。

讲解中国建筑的材料(20分钟)

1.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有木、石、砖和瓦;

2.木材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广泛,既可以用来构建建筑的主体结构,也可用来装饰建筑;

3.石材在中国建筑中常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城墙的建造;

4.砖瓦是中国建筑中常用的墙体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性能。

讲解中国建筑的结构(30分钟)

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有柱、梁、檩和枋等构件组成;

2.采用悬挑结构可以使建筑物减轻柱、梁等承重构件的负担;

3.斗拱结构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可以增强建筑物的稳

定性。

讲解中国建筑的风格(30分钟)

1.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主要分为宫殿式、寺庙式、园林式等几种;

2.宫殿式建筑注重宏伟、富丽的气势,代表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3.寺庙式建筑体现了佛教信仰,代表建筑有少林寺等;

4.园林式建筑注重景致的布置和园林构造,代表建筑有苏州拙政园等。

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和模型(10分钟)

1.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建筑的美;

2.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建筑的感受和评价。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建筑的特征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海南省乐东中学杨育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着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着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