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姓资姓社

合集下载

段拥军:为什么不问姓资姓社(精)

段拥军:为什么不问姓资姓社(精)

段拥军:为什么不问姓资姓社一首先,什么姓“社”什么姓“资”是一个颇多争议的问题,一下子难以搞清楚。

其次,时代发展到今天,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又是资本主义,是一个需要探索、需要重新定义、远未达成共识的问题。

马克思文章中所说的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同今天的资本主义对照,不说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至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哲学大师波谱尔更明确的指出,马恩提出的诸多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早已成为现实,比如高额累进税,比如国家办教育等等。

恩格斯说过“股份公司制度是对个人资本占有的扬弃”。

今天美国等发达国家新的公司法,则不仅设立有很大权力的独立董事,而且公司追求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包括企业稳定发展、工人就业、社会公众利益等许多方面。

现实的社会主义同样与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有很大不同。

首先以取消商品经济、建立计划经济为目的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向,已经被否定;其次,按劳分配就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经典作家关于私有制弊端和资本家利润来源的剩余价值观点,看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市场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发展,中国共产党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实践,以中俄为代表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事实,已经不容辩驳的说明:以取缔市场经济为手段建立起来的产品经济模式,这一以“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制,超越历史条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痛苦和低效率,必须坚决予以改变。

社会主义要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的发展与进步,就必须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市场经济这一成果。

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各国在这条道路上走过数百年历程,所总结的经验教训,所得出的宝贵结论,所建立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经济管理制度,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原来被当作社会主义坚决捍卫的东西,现在需要改变和取消。

原先被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批判的东西,正是今天需要学习照搬和重建的。

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 11月 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接见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时,针对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矛‎盾的疑问,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矛盾”。

这个论断,是他 1979年提‎出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实际上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问题‎。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无疑是世界经‎济理论的一个‎难题。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出现了有关姓‎“资”与姓“社”、公有制与私有‎化、市场万能论与‎政府万能论、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影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本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姓资姓社—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挣脱“姓资姓社”的思想羁绊

姓资姓社—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挣脱“姓资姓社”的思想羁绊

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挣脱“姓资姓社”的思想羁绊前因:从国内形势来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只是局限于人畜共耕的小农经济水平,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跨越。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占人口大多数的打工奴(中下层管理人员和生产经营人员)和广大农村贫困人员,社会形成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现象,经济发展成果和改革成果外流,中国成了世界性工厂。

不解决姓社姓资的问题,就不能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成果与改革开放成果的归属问题和公平性问题,不解决姓社姓资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地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快速地平衡发展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人们习惯于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这种思维模式如同精神枷锁,使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因此,挣脱“姓资姓社”的思想羁绊,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继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成为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角度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也出现了对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质疑和诘难。

中国又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面临着一个“何去何从”的重大而现实的抉择。

两者结合来看:对于国际局势发生突变,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

此时,针对自由化思潮展开批评是必要的,但一些人在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时,把矛头指向改革开放。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他们对中国刚刚兴起的市场化改革提出质问:到底是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这就提出了姓“社”姓“资”问题。

有人还提出,自由化最严重的就是经济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经济根源就是个体私营经济。

中国似乎在陷入某种“新的思想僵滞”。

面对批评责难,中国放慢了改革开放步伐。

过程:历史事件: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成为当代中国思想解放又一个里程碑,催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

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

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市场经济的概念,事实上存在着三种不同含义,一是指生产的产品是用作交换的商品,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商品经济,以区别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是指在社会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手段,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市场机制,以区别于通过计划和国家干预来配置资源的方法;三是指一种社会的经济制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般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

但是,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概念,却不能不涉及到社会属性,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而必然要与一定社会的基本制度相联系才能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

早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提出了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既可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就其相同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对是否淡化“姓社姓资”问题的思考

对是否淡化“姓社姓资”问题的思考
但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社”与“资”往往被认为等同于是与非,也就是说,“姓社”被认为必然有利,故等同于是;“姓资”被认为必然不利,故等同于非。因此,在现实生活品,凡事必先问“姓社还是姓资”的主张,往往也就包含着以“姓社还是姓资”作为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的主张。而我们在对其进行批判时,往往也将这两种思维方式或主张混为一谈。例如,有人认为,“三个是否有利于”就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这就是说,有利则“姓社”,不利则“姓资”。实际上仍然是将客体的价值与其属性混为一谈。前面已经提到,判断事物本身“姓社还是姓资”,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判断;判断是非,则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判断,即,客体对主体有利即为是,不利则为非。从根本上讲,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和其是否对主体有利,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并不意味着其必然对主体有利或不利,反之,事物对主体有利或不利也不意味着其必然具有某种属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姓社”的东西对我们都必然有利,“姓资”的东西对我们都必然不利。例如,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而且不平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对我们并不利;而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经济或外资经济,对于我们则有利。可见,将“社”与“资”等同于是与非,也是在“姓社姓资”问题上的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或观念,其错误就在于“等同”。
上述两种不同性质的错误思维方式或主张,均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无论判断事物本身“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正确
123456
--------------------------------------------------------------------------------

筚路蓝缕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走进新时代.doc

筚路蓝缕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走进新时代.doc

筚路蓝缕,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走进新时代从“姓资姓社”的争论,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筚路蓝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深化推进,迈向了新的历史起点。

曾记否,社会主义开始诞生便“天生不足”,随后与资本主义较量中潮起潮落,“现实的社会主义”一度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面临两难境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应该从成熟的资本主义母腹中分娩出来,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产物,换句话说,要使社会主义实现自然过渡,就必须按照未来发展的要求,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方面达到成熟状态。

而事实上,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与马克思预言的历史运动规律却是相悖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成熟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

社会主义胜利的第一站是在俄国,当时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优势的国家,只有若干工业发展,对经济进行计划管理的文化和组织条件都很贫乏,但就是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意义上不够格搞社会主义的国家,使社会主义成为了现实。

随后,在社会主义向东欧及亚非国家扩展的过程中,多数场合,共产党都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取得政权的。

于是,各种困惑纷至沓来:“现实的社会主义”到底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还是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终会走向何方?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和商品生产,这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的首次碰撞。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指出新经济政策是退向国家调节商业的国家资本主义,退却不过是迂回曲折,是为了重新转入进攻。

因此,他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了三年之后就说停止退却的时间已经不太远了。

在列宁“退却”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纲领性文件都把对市场机制的任何利用看成是暂时的让步,并把这种让步认为是社会经济条件不成熟情况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包括:1. 市场调节为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政府调节为主要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公有制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等。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保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

3.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市场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既保证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又鼓励了创新和创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中国等国家的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符合国情的经济制度。

其优点包括:1. 市场调节效率高。

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需求,自动调节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保了国家经济的安全和稳定。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保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和稳定性,这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3.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丰富了市场结构和竞争机制。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既提高了市场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又增强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4.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保障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减少了社会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第一次: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36页) 第二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说:“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47页)第三次:1982年10月14日,邓小平在与国家计委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对经济搞得不活。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7页)第四次: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同美国企业家代表团的谈话中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48页) 第五次:1987年2月6日,邓小平与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

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03页) 第六次: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64页) 第七次: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根本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1992年10月12日,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发展生产力。

十四大关于中国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

十四大关于中国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

十四大关于中国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因此,十四大对经济发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决定将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增长8%至9%。

十四大还对加快经济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

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并将这一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学习、贯彻成了召开十四大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和推进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跨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首先,南方谈话充满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急迫感。

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八年级历史周周清

八年级历史周周清

学号 班级: 姓名: 装 订 线
第1页
八年级历史 “周周清”检测题(出题人:姚永霞)
1.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之父”的著名人物是:( )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书记
D .胡锦涛
2.建国以来,我国开始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是在 之后。

( )
A .中共八大
B .文化大革命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3.1978年后,我国最先尝到经济体制改革甜头的是:( )
A .农民
B .工人
C .个体户
D .私营企业主
4.“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是广大农民赞扬 的歌谣。

(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股份制改革
C .私有化改革
D .包工包料包销
5.提出“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的是 ( )
A .邓小平
B .叶剑英
C .胡耀邦
D .陈云
6.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一次关于什么问题的讨论 A .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B .真理标准 C .是否以阶级斗争为纲 D .市场经济是姓社姓资 7.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中国历史进入哪一时期?。

姓社姓资”争论震动全国

姓社姓资”争论震动全国

“姓社姓资”争论震动全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全国,但人们的认识离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新出现的承包现象、雇工现象,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姓社姓资”的大讨论。

关键时刻,邓小平一锤定音。

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震动全国,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理论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

承包经营引发大讨论——关广梅走的什么“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

发轫于安徽农村的承包经营思想进了城﹐全国各地厂矿企业都遇到一个相同的难题﹐那就是﹐承包经营者和生产工人是什么关系?如果个人说了算﹐工人还能不能说是企业的主人?个人承包的模式是不是又回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辽宁本溪蔬菜公司职工关广梅从1985年开始﹐连续租赁了八家副食商店。

两年间创利一百万元﹐职工收入成倍增长。

但有人认为她走的不是社会主义道路。

1987年6月12日起﹐《经济日报》以《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为题﹐开展了四十多天的大讨论。

这个被社会称为“关广梅现象”的讨论成为新闻报道触及改革难点的先声。

围绕“关广梅现象”争论的焦点是:一,关的收入是职工平均收入的20倍﹐一种意见认为这个收入差距不合理﹐关是“没有资本的资本家”;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个收入是租赁合同所规定的﹐是合法的收入。

二,关租赁后﹐实行商店党支部书记﹑经理一身二任,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削弱党的领导”﹐把党支部也“租”出去了;另一种意见认为﹐基层商店实行书记﹑经理一人兼﹐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党的领导﹐减少了企业推诿﹑扯皮现象﹐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三,关的租赁群体规模较大﹐对市场占有率较高﹐一种意见认为﹐这样会形成商业垄断集团﹐不利于搞活市场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商业企业改革中横向联系加强的结果﹐可以发挥大店优势﹐以大带小﹐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在这场大讨论中,来自本溪本地和北京、四川、湖北以及全国许多政府机关领导、与关广梅遭遇相似的企业家、理论研究者、普通读者不同角度热烈而积极的意见反馈,使大讨论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立体化、跨时空的、微观解析与宏观审视相结合,气势磅礴的连续报道。

孔孟之道对现在的影响

孔孟之道对现在的影响

孔孟之道对现在的影响首先,孔孟之道是农本经济的产物,作为政治伦理的孔孟之道始终维护农业小生产的生活方式,其对个人要求“安贫乐道”、“何必曰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体现在两千余年以来的政治决策中则是“重农抑末”,轻视(或敌视)商品市场经济。

在孔孟之道所确立的传统经济伦理支配下的中国人,从帝王到平民,在西方列强扣响关防的初期,先是对其发展贸易的要求不屑一顾,继而对其以武力威胁为后盾强迫开放通商口岸的要求惊恐万状、不知所措,实在是孔孟之道所体现的封闭的农本经济观念对于市场经济的本能反应。

可以说,如果中国社会不能摆脱儒家传统的顽固的“本”、“末”经济观念,脱不掉小农思维的局限性,意识不到商品生产和市场运作方式对于财富积累的重要意义,就不可能走到市场经济的道路。

以孔孟之道的经济伦理,反观近50年一度热闹非凡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我们不得不说,所谓“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结论,不过是想当然的伪命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主要当权者仍然视商品市场经济为洪水猛兽,长期蒙昧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甚至坚持“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决策的依归,以道德而不是以物质作为价值标准,不患寡而患不均,推行孔孟之徒的理想化的乌托邦经济平等主义,终至将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孔孟之道造就的封闭的小农心态,甚至在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强大的惰性力量,其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

这场争论实质上折射着新旧两种思维。

2000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现代性改造中的第一个层面的改造——经济市场化改造已展露曙光。

但是,两千余年来孔孟之道的小农经济伦理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现代性改造的重大障碍。

对此,人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警惕。

孔孟之道对中国现代性改造最大的妨害,是它所塑造的政治伦理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目标格格不入。

毛概

毛概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们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个问题一直无法找到答案,而非公有制经济也一直无法得到重视,在许多领域中非公有制经济是无法进入的。

但党的十四大,尤其是十五大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终于有了明确的定位: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对非公有制经济性质、地位、作用认识的一步步深入,党和国家在完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加快了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修改,基本形成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以农商银行的发展为例。

农商银行主要是各个省区市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下属的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信用社。

自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政府引导下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商银行发展迅速。

如江苏的赣榆县,改制后的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下设44个营业网点,其中营业部1个,支行30个,分理处13个。

为广大城乡客户、企事业单位提供存贷款、结算、汇兑、代理、银行卡和保管箱等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改制后,截止201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8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8.1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91亿元,较改制前增加了19.8亿元。

赣榆农村商业银行以更快捷的汇兑业务、更丰富的贷款品种、良好的银行信誉和高效的银行服务赢得了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称赞与信赖。

应该说,商业性金融与乡村信贷、小额信贷不矛盾,完全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解决了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的根在农村,能够充分做到服务“三农”。

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又能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储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稳定。

可以说,农商银行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而产生的。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结构优化以及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而且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正确认识姓“资”与姓“社”问题

正确认识姓“资”与姓“社”问题

正确认识姓“资”与姓“社”问题
佚名
【期刊名称】《内蒙古宣传》
【年(卷),期】1992(000)015
【摘要】姓“资”姓“社”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

对其如何认识关系着整个改革开放的全局。

前一时期,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说“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姓“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改革开放以前,差不多二十多年时间里,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所搞的“贫穷的社会主义”,表面上姓“社”,实质上搞得社会主义没有多少吸引力、凝聚力,人们口头上唱“社会主义好”,心里却在嘀咕:“肚子没吃饱”。

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

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如果再不实行改革,社会主义就会被葬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衡量姓“社”姓“资
【总页数】1页(P29-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姓社姓资"问题的认识 [J], 郭广迪
2.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姓“资”姓“社”问题 [J], 李连仲
3.关于雇佣劳动姓“资”姓“社”的问题 [J], 王洪德
4.对是否淡化“姓社姓资”问题的思考 [J], 郭广迪
5.正确认识和把握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J], 王玉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

作者: 俞新
作者机构: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出版物刊名: 南京社会科学
页码: 31-32页
主题词: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经济体制;资本主义经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调节;社会大生产;有计划商品经济
摘要: <正> 以往,人们一般都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并把它作为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来遵循,以这个“原则”来区分姓“社”和姓“资”。

这在理论上是一个误解。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江泽民同志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建立在社会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

”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都是社会化大生产。

在经济运行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机制的状况,而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经济体制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场经济姓资姓社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理论上,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公平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但是在理论上这一切是通过市场交换规则根据市场需求状态作出强制性调整的经济形态,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陷非常大。

在世界历史上,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是从西欧开始的。

从14世纪到15世纪,欧洲遇到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和战争使整个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几乎完全停滞,与当时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对照,使不少欧洲人冒险探索前往东方的航线。

达美洲,欧洲列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殖民侵略活动,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刺激英国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农田被强行改为牧场,大量农民被迫离土离乡,进入手工业工场,充当雇佣工人,史称“圈地运动”,又名“羊吃人运动”。

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经过长期斗争,历经三次反复,终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

随后,欧美等主要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技术革命。

亚洲的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也迅速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到了21世纪,几乎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些规模巨大的垄断公司,寡头垄断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市场结构。

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战后至今60多年间,世界经济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般来说,欧洲和北美绝大多数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已经步入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依然处于传统小农经济阶段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中,工业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小农经济国家,只有微不足道的少量零星工业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从1949年到1952年在短短三年内,迅速恢复了战争创伤,然后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排除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走计划经济道路,初步完成了工业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改革开放,于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到了21世纪,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步入了市场经济国家行列。

但总体市场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与中国改革开放大约同时,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各具特色的经济改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和平演变,由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国家转型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厂商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农业和家庭双双发生了危机。

首先,就农业来讲,其比较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民的贫困问题日渐突出,农民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涌入城市,成了社会上长期受到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上层对待农业和工业的态度,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都加速进行圈地运动,目的是为了供应城市的需求,社会经济因为社会统治阶层的变换而转型,导致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

挫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社会地位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最初始的原因。

为了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各种各样的服务业随之兴起,甚至拥有比工业生产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而国家层面对农产品价格的限制比较严格,一旦农产品提价就会引起社会上非常强烈的不满。

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工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之不断地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流动。

就象“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样,资源是由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向经济效益高的行业流动。

因此,伴随着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是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

其次,世界性的家庭伦理危机日益严重。

家庭的规模在不断缩小,“三世同堂”式大家庭已基本成为过去,一对夫妇及其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已取而代之成为目前最普遍的家庭形式。

但家庭规模的缩小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还在进一步缩小中,出现了大量非典型不完整家庭,如各种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

与此同时,家庭的职能也在不断剥离。

在农业时代,家庭可以说是全职全能的,包括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两性情爱、生育后代、抚养教育、赡养老人以及承担社会义务等许多职能。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这些职能都开始相继从家庭中分化独立出来,程度不等地实现了市场化、社会化。

生产经营差不多已经完全由各类厂商所包办,生活消费远远超出了家庭范围,“天伦之乐”已让位于“天涯之乐”,孩子的抚养教育不再由家庭大包大揽,而是由各类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老人的赡养也不再完全由子女承担,而是由各类托老组织承担了一部分。

最叫人难以接受的是,夫妻感情日渐淡化,婚外恋大量涌现,非法色情交易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发展至今,除了生育职能基本上完全由家庭承担以外,其它职能都已经全部或部分越出了家庭的范围。

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内部不安定因素不断扩散、不断激化,比如失业现象严重、社会内部欺诈行为难以控制、对劳动的剥削变本加厉、社会人口迁徙和流动加剧,这一切导致社会内部信任不断被破坏,连家庭内部的信任都难以保证,而资产阶级革命前的农民只要有土地,就不会失业,不需要不断迁徙,也不需要用上夜班来实现更多的生产,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必需遵守自然规律。

另外,人的生活压力变大,女权运动使女性和男性一样开始在社会上工作、参政议政,这样,对下一代和上一代的抚养和照顾就不得不尽量交给社会承担了。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因此,十四大对经济发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决定将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增长8%至9%。

十四大还对加快经济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

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并将这一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学习、贯彻成了召开十四大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和推进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跨上新台阶的强大动力。

首先,南方谈话充满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急迫感。

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他还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

我就担心丧失机会。

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16年前,小平同志有急迫感,16年后,我们仍然应该有这样的感觉。

因为这16年间,中国不仅加入了世贸组织,连入世的5年过渡期也过去了,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我们遭遇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时不我待,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发展良机。

其次,南方谈话清晰地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是一次思想大解放,也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小平说,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

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

邓小平在姓“资”姓“社”问题上一锤定音,不但解放了思想、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步伐,也加速了对内开放、对民企开放的步伐。

从那以后,中国的民营经济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到2005年国务院出台支持非公经济的若干意见,民营企业的发展展现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认为只要中国的经济发展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当时中国经济的“姓”。

事实证明走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才是最适合中国的道路。

现代社会阶级组织分为两个阶层,一个是人数很少的什么都买得起的上层社会,另一个是占人口大多数的购买力不足的下层社会。

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要打破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阶级界限,消除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敌对情绪。

而欲达到这一基本目标,则必须实现一组三位一体的具体目标,即生产率和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名义工资的大幅度增长,低廉而稳定的物价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基本目标,必须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作用。

但这种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不同于十九世纪以前的漫无控制的自由放任,而是一种辅之以必要的国家调节的市场机制。

自由竞争是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最好手段,也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支柱。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责任就是制订和执行经济政策,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私人企业家以指导和支援,而不在于直接干预经济事务。

但这并不等于说,私人企业家可以为所欲为,政府可以不闻不问,放弃一切干涉。

政府的责任在于运用必要的手段,为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和适宜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