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课件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生产停滞、农民贫困
问路:困境1——中国经济发展落后
常州东风印染厂为增加生产,需要进口染料,没有外汇,向香港中国银 行贷款。银行完全同意,但需层层上报到中国银行北京总部,打了十几个图 章才办完手续;增加染料进口又需要外贸部批准,又层层上报打了八个图章。 办完两项手续花了八个月时间,如果准许该厂直接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直 接在香港自己购买染料,只要半天时间就够了。
问路•探路•出路•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49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1981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女排夺冠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抉择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转折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 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 只需要7千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
——1977年国家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考察团报告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结合课本回答,改革除了面临国内阻力,还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 思考:改革还要不要进行?要的话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市场与计划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等
1992深圳街头 邓小平巨幅画像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标准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标准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经济主 体,通过自主决策和竞争来追求
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来表达需求, 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供给决策。
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优点:
灵活性:市场经济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企业创新和多样化。
激励: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 务。
现代市场经济
二战后,各国开始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宏 观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PART 04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 转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转变的背景和原因
历史背景
政治原因
计划经济在历史上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 要经济体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 逐渐显现,如缺乏灵活性、效率低下等。
01
02
03
04
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产业结构优化
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 转型,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成
为发展动力。
市场化程度提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的环境逐渐形成。
对外开放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
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职 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 平,更好地发挥政府在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 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 善产权保护制度,保障 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 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 序和公平正义。 业发展壮大。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共 赢。

课件7: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7: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内容 (1)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展的人民公社体制。 (2)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扩大 企业自主权,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 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5.意义 经过改革,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 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 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 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意义 (1)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 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中,确定的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A.改革管理体系
B.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改革分配制度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其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
[典题例析]
[例2]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
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
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解除了人们对 “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等 问题的困惑,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共识,社会因此出现“下 海潮”。故答案为A。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科组高一历史主备人执教人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1课时时间2013-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设想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修改【导入新课】新旧三大件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

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参见前言)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笔记
(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①历程:a.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
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获得巨大成就;
②内容: 经营方式— 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土地的所有权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依然属于集体 ③意义: 农民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弊端。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课堂笔记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具体措施: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 (3)成效: 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活力, 提高了企业效益,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经营方 家庭承包 大集体 式改变 责任制 农 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式改变 公社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居委会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 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6、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 统观念,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 误认识和模糊观念的是 A、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 C、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 D、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坚持“左”的错误,反对否定“文革”
危害:
①完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维护个人崇拜,并制造新的个人崇拜; ②在实践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得不到纠正。
→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b.后在全国广泛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课件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营方式的改革: A.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 _包_产__到__组__、__包__产__到__户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B.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__家__庭__承__包__经__营____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 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 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 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学习延伸 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 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要点: (1) 原 因 : 人 口 众 多 、 人 多 地 少 是 我 国 的 基 本 国 情 , 而 且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问题紧张,有几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 题,粮食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因而农村 不得不进行改革。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 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6)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 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作用: (1) (2)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课件6: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6: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探究问题] (1)从史料一中图示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 年 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析史料二中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史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 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2)政治路线:抛弃了“____以__阶__级__斗__争__为__纲____”的“左”倾 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__社__会__主__义__现__代__化__建__设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经__济__建__设____ 为中心。 4.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____改__革__开__放_____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措施
微点拨·提素养
[易错提醒] “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 党 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 主 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延 续毛 泽东 晚年 的 “左”倾错误。“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轻巧识记] 1.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 导航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
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新知导学 思维启动
主干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 ___停__滞__状__态______。 2.召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____北__京_____ 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____解__放__思__想_____、实事求是的马克 思主义思想路线。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精品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全篇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二册精品课件: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全篇

的举措,理解其各自的意义。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改革与社会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发展的关系。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__十__一__届__三__中__全__会__在北京召开。 3.内容
二、本课测评(教材P5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 怎样的作用? 提示 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以后,城市的经济体制 改革也全面展开。 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 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主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 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 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知识网络
课堂小结
答题术语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 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仍然是公有土地, 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成为我国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注:①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②说明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思考 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 发展。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经济: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思想: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内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思想上: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上:工作重心的转移。

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会议名称召开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八七会议1927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兴起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巨变结果 任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青阳中学)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青阳中学)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中学 张海
材料一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1958年以后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它的 主要特征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 大,一般一乡一社,有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上交公社,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 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 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 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是对农 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 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极大的破坏。到1978年 仍有2亿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A面
这段历史:面对历史遗留问题,设法解 决这一问题,凸显问题解决的政治智慧 这一课堂:面对历史纪事,我们叙事 并且再现,我们感受并且分析
这堂历史课: 期待“爱国主义、民族复兴 和勇于创新”的价值闪烁
我们党是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些问题的?
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视频
一、陈述已知,建构已有的知识结构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实 践
改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 革 推 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 动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 会 主 3.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义 现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代 4.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化 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设
四、在历史里读历史(读出时代感)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生活水平
五、在质疑中读历史(读出历史的喜与悲)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背景:
2、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3、内容:
4、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______和______的起点。
抛弃……
重新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转折一:“左”倾 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后)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2)中心环节:
(3)具体措施: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二、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配置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2、建立过程
1992年 “十四大”提目标
1997年 “十五大”完善理论
目 前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经营方式的改变
③意义:
→由此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农民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弊端。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2)深化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管理 方式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中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呢?

教学设计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设计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材料讲述与分析,锻炼学生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

同时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道路自信、提升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难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展示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引入本课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通过时事热点创设情境,感受历史,贴近生活,激趣、点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改革先锋胡福明引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补充会议召开的国际背景。

学生通过设计表格,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外政策:从相对封闭、固步自封到全面开放。

从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含义。

这些转折体现了在结合本国国情下,借鉴其他文明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又体现了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作用。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哪里突破?展示小岗村18户农民签字画押的“生死契约”,通过问题链形式,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改革突破口为何选在农村,出示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认识到突破口选择在农村受国情和农村困境及农民首创影响。

展示改革先锋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引导学生感悟安徽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过。

展示改革先锋人物杜润生,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追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是最优模式,引导学理解改革永不止步。

第12课(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 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农民积极性提高
邓小平视察四川农村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
②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 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 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
段配置
市场配置
行政手段在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 特点 配置中起基础性 置中起基础性 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国民经济: 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 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2 、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 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比, 哪种体制好一些?
计划经济 好呀! 不,市场 经济好多 啦!
计划经济 建立 特征 积 极 消 极
一五计划末期
市场经济
21世纪初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 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发性、滞后性

课件10: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10: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下图为“市场”一 词在历届中共三中 全会报告中出现的 频率统计。
(3)全面推动: ①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 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 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②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 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提升: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所有制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经营决策权 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 统负盈亏,吃“大锅饭”;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 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 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这种转变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了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我国的 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共18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12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共18张PPT)

批判与确立
政治路线:
抛弃与转移
组织路线:
清算与形成
结合教材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 的内容,并结合 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 内容思考其意义。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为届抛 确什三弃 立中么…………全说会十是一 新重作大中出国转……历折史?上 确定……
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 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 的功过是非问题。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半封建社会历史。 的政权,迅速恢复
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发展生产力,实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个现代化。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领导核心 形成标志 第一代 毛泽东 1945年中共七大
思想成果 毛泽东思想
第二代 邓小平 第三代 江泽民
中全会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2)深化改革
管理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方式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获得了 成功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 党的历史上生死
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攸关的转折点 核心的正确领导
七届二中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 工作重心由乡村
全会
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 转移到城市 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
义国家
十一届三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 是建国以来党的

原创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创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 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 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 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 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 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2)概况 开 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措 施: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所 有 制: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为主,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30多年前……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 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 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 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中华人民共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和国的成立 封建社会历史。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 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
全作会用的:召醒开、站化、建富设的新时期。
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民族Hale Waihona Puke 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二、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这是 不是意昧着一点也不需要国家的计划、调控与干预呢?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课件4: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4: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提出与制定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实现没有? 有着怎样的影响?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复杂 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提出: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 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目的: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 女劳力上工带纳鞋。 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文革结束后的徘徊局面 (1976、10 ——1978、12)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华 国 锋 主 席
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邓 小 平 复 出
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 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地点:1978年底 北京 主要内容:
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 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伟大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 放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标内容】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2.是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起点。 3.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 集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 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高度集中 扩大企业自主权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所有制 整阶段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有制经济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 国有制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阶段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城市改革(1984)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 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 很有信心。
——邓小平(84年10月时的讲话)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 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 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 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 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 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 已经过去了。
• 1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原因是 ( )
• A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 B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 C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D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停滞不前
B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会议名称
八七会议
时间
1927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是由大革命 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 失败到土地革命 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兴起的转折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 党的历史上 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 生死攸关的转折 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点 作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 工作重心由乡 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 村转移到城市 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是建国以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党的历史上具有 深远意义的伟大 转折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性,极大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 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 的发展。 (2)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建立过程 (1)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提出
(2)中共十四大(1992年) 确立目标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确立基本框架 (4)中共十五大(1997)进一步完善 (5)21世纪初 基本建立
小结
伟 大 的 历 史 转 折
农村改革
对内改革
改 革 开 放
(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行政手段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配置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发展生产力,实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个现代化。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5、中共十四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 ( D )
A、四项基本原则
B、改革开放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C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 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 的指导方针 7、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 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 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 D 早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 C年 8、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标志: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 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 增长史上的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 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 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新目标迈进。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
(2)行政机构(管理方式)改革
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 乡、镇政府 村民委员会
(3)产业结构的改变
乡镇企业的创办——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 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 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978年-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示意图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7年 1998年
资源配 置方式
当堂检测
1 .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 )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A

2.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9、“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引起了全国上下普遍不 B ) 满的是( A、“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没有得到平反 B、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C、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D、两个反革命集团没有被粉碎 10、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D )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标志是( C ) A、新中国的成立 B、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 束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以后
B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3.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A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 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 包括 D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 1、背景
(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的
大解放
2、内容
思想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 方针,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 反正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经济上: 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 我完善和 发展
前提
坚持 社会 主义 制度
目的
解放 发展 生产 力
目标
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农村改革(1978)
(1)经营方式改革
安徽、四川
全国 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 形式的责任制
遵义会议
1935年
七届二中 全会
1949年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78年
归纳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结果
任务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 维护共和制度,发 治,建立了资产阶级 展资本主义经济。 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半封建社会历史。 的政权,迅速恢复 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 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 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 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 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 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 行。
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