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定义、特点和运行机制。

(2)理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比较不同经济体制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的选择应适应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激发学生对我国经济改革成就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区别。

(2)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举措。

2、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制。

(2)探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市场经济时期繁荣的商业场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种经济体制下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差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知识讲解1、计划经济(1)定义:计划经济是一种由政府主导,通过统一的计划来配置资源和安排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控制;强调指令性计划;产品分配实行平均主义。

(3)运行机制:政府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然后将资源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企业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2、市场经济(1)定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运行机制: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价格的变化引导企业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企业之间通过竞争来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巩固所学知识。
4.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
5.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改革开放观念,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1)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从而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运用比较法,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
(3)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a.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c.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3.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影响。
a.教师讲述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中的改革》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掌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以及这些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和成果。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的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2.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5.强化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图片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史料实证能力。
6.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史料,如图片、文献等,制作成PPT,并进行课堂分享。要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阐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设计一份关于本节课知识点的问卷,让学生在课后向家人、朋友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知和看法。要求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分析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及其背后的原因。
2.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河南省省级优课)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河南省省级优课)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1.教学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课程标准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教材分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

本课在该单元中属于总结性章节,在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探索历程之后,交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最终探索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材分为三目,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

本课内容相对较多,理论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课题组深度挖掘,利用改革开放前后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生活的变迁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就”。

我们给学生补充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视频、文字、图片资料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体验生活,并能从中吸取有益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学情分析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都是在城市长大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部分孩子甚至不知道他们每天所食用的粮食蔬菜都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更不要说对中国的农耕生产的过程与制度有深入地认识了。

学生虽然经过初中历史课堂了解了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基本概念,但他们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层面,至于为何要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目标等理论性知识,他们大多数是模糊的。

当然,高一学生对于历史现象背后问题的探究欲还是较强的,而且他们也强烈渴望深入认知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

鉴于此,课题组在课堂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改革开放带社会剧烈变化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习俗等素材,然后以文字、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学会分析教材,从课本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设置探究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积极思考,积极表达。

3、利用表格,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3、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如何理解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内涵和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已经了解的比较多,并且自身置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但是核心概念理解的还不透彻,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还欠缺。

在学习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提升其分析比较能力,综合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案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创设情境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

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问题设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设情境2】1978年,安徽省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

为抗旱救灾,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

在这种政策推动下,当年底,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

教学设计7: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设计7: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设计思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上承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下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节课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跨度从文革结束到21世纪,可谓是内容多、时间长且理论性强,如何在40分钟的教学中将这段历史呈现给学生?又如何引导这些出生于90年代之后的学生去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保持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并能“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我首先通过一则虚拟的通知提升学生的兴趣,之后展示大量的图片引入本科的内容。

【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共有三目。

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和完善的过程。

纵观这三个知识点,其基本的线索为“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而“改革”是本节课的核心。

【学情分析】对于出生于90年代后期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对于“计划”一词只能是抽象的理解,他们成长的时代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又因认知水平有限而理解不深。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一则虚拟的通知再加上丰富的历史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更好的理解时代背景,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

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

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

二、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点阐述,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对比,问题分析,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两幅图片:从图片看改革开放的巨变(二)讲述新课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探究: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伟大转折【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行机制;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举措;分析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的变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与特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历程。

2、教学难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如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区、丰富的商品等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原因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新课讲授1、计划经济的概念与特点(1)计划经济的定义:计划经济是一种由政府集中决策,通过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管理;产品分配实行计划调拨。

(3)举例说明: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生产任务由国家下达,产品的价格和销售也由国家统一安排。

2、市场经济的概念与特点(1)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3)举例说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如缺乏灵活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2)改革开放的推动: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

江苏名校高一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案Word版

江苏名校高一历史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案Word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理解“南方谈话”;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

【学习过程】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一)背景:“文革”结束,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内容:1.思想: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

3.经济: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以为中心,实行的伟大决策。

★(三)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阻碍了。

2.过程(1)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1978年,、。

(2)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扩展到全国。

2.内容经营体制: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管理体制:撤销,建立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3.作用: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1984年)1.内容:中心环节:增加,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改革: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经济为经济为主体、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和。

解放了社会,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提出:【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南方谈话”,论述、,还提出要。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知识目标•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2.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3.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三、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自主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2.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四、教学过程1.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国家计划部门向各生产部门统一安排生产、供应和分配的经济体制。

它的发展初衷是为了解决物质短缺和繁荣经济。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率低下等。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国家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的经济体制。

它的特点是市场自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

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实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失灵、社会矛盾加剧等。

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时较长。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加强市场调节力度,加快市场经济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引入外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速度,转型增长模式。

4.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问题等。

而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机遇,如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严格环境保护、推进科技进步等,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市场经济的基础是()。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消费资料市场 C. 国家的计划指导 D. 生产流通市场答案:B2.我国市场经济翻天覆地的变革发生在()年。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特点及其实质。

2. 让学生熟练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教学重难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实质。

2.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文革之后又徘徊,三中全会把革改,本课主要从两大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农村改革以1978年为历史坐标,首先阐述了我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改革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随后重点叙述了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瘵措及其意义。

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教材从改革的原因、措施、作用等几个方面展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教材在最后概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具有本课小结的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加深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原因、过程和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实质(1)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

(2)特点①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三、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教学设计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设计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材料讲述与分析,锻炼学生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

同时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道路自信、提升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难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展示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引入本课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通过时事热点创设情境,感受历史,贴近生活,激趣、点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改革先锋胡福明引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补充会议召开的国际背景。

学生通过设计表格,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外政策:从相对封闭、固步自封到全面开放。

从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含义。

这些转折体现了在结合本国国情下,借鉴其他文明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又体现了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作用。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哪里突破?展示小岗村18户农民签字画押的“生死契约”,通过问题链形式,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改革突破口为何选在农村,出示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认识到突破口选择在农村受国情和农村困境及农民首创影响。

展示改革先锋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引导学生感悟安徽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过。

展示改革先锋人物杜润生,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追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是最优模式,引导学理解改革永不止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其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以历史为鉴,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生活,增强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例如,组织学生扮演计划经济时期的厂长、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家等角色,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
5.加强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采访家人、朋友,了解他们眼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2.了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的主要经济政策、成果与问题,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影响。
3.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改革举措。
3.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能力:(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和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3)掌握并运用历史比较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意义,明白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树立起坚持并拥护改革的理念。

(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标志着我国经济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和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变革2、难点:城市国企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课设计:(1)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中国现在有哪些市场?生1:菜市场、超级市场等师:都属于商品市场生2:证券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生3:宾馆、餐饮、旅游等行业的服务市场(2)教师:还有房地产市场、体育竞技市场、文化市场等等。

这些市场的形成都经过了长期的发育和培育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只有很不成熟的商品市场,货品很少,购买者尚需凭票证供应。

展示课件中的幻灯片2和幻灯片3,使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设计(3)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教学,强调三大转折:思想路线从极“左”思想转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上;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组织路线从毛泽东-华国锋为核心的党中央转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上来。

教材写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转折,可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华国锋和平交权的史实讲给学生听,使学生明白这次会议使组织路线的转移。

【合作探究1】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
(1)请简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1.教学内容:计划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确立。
-教师讲解:“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统一分配和调度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国家主导、统一规划、平均分配。而市场经济则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竞争机制、效益优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两种经济体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2.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认识这一转型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4.引导学生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认识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提高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5.培养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1
2.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拓宽知识获取途径。
3.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习效果。
4.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下周三晚自习前。请按时提交,以免影响课程进度。
4.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升。
5.情感教育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课后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b.选择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年。
c.简答题:请简述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主要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果和经验。
2.鼓励学生发表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讨论,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为未来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每组撰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建议报告。
7.观看纪录片:观看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纪录片,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等,加深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了解。
1.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难点: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其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果和经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计划经济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讲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分析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原因。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3.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3.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计划经济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我国的实施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提出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不同?我国为何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通过导入环节的设问,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详细讲解两者的定义、运行机制、优缺点等,让学生对这两种经济体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教学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心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通过提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本节课中,我将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人性化的教学语言和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历史的魅力,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纪录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和成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3.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艰难抉择。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分享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中的经历,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4.引导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作业前置选择题:1、(山东淄博重点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2、(广东汕头2010届一模)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安徽巢湖市示范高中2010届四校联考)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②和“雄起”。

其中①、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B、入世、市场经济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4、(山东聊城一中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这一变化缘自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台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5、(江苏苏锡常镇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

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2009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7、(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阶段考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

这从根本上表明这种责任制A、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B、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基本相适应C、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D、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8、(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A、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B、分配方式的转变C、管理方式的转变D、审批方式的转变9、表1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表1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0、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2010北京文综卷,37)(36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8分)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4分)(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张一元”大事年表【答案】1B2D3D4B5D6A7B8A9D10C11①从企业发展角度:②从企业性质角度:③从企业经营角度:中国经济状况:(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课前自读课始默写1、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_________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共八大时间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失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960年,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6、1971年,___着手___国民经济,到___年,国民经济出现___局面,___年,___对国民经济进行___,使国民经济呈现___状态。

7、从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历程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其历史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整体感知双基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阅读教材,思考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2。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3。

此次会议召开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背景:1)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内容: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

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新道路、新时期、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考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哪些会议具有转折意义?我党历史上工作重心有几次转移?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3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应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4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经济体制改革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经济体制改革?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实质是什么?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探究结合书本材料,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1)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我国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进程:试行:1978年,___、___(省)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推广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深化机构改革(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意义1)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2)促进了城市的改革思考:1 .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A安徽、四川B安徽、江西C福建、四川D安徽、广西2.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3.(08广东)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4.(2010广东文综,38)(28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