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定义、特点和运行机制。
(2)理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经济现象、比较不同经济体制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的选择应适应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激发学生对我国经济改革成就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区别。
(2)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举措。
2、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机制。
(2)探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策略。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市场经济时期繁荣的商业场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种经济体制下人们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差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知识讲解1、计划经济(1)定义:计划经济是一种由政府主导,通过统一的计划来配置资源和安排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控制;强调指令性计划;产品分配实行平均主义。
(3)运行机制:政府根据国家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然后将资源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和企业,企业按照计划进行生产,产品由政府统一分配。
2、市场经济(1)定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运行机制: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价格的变化引导企业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企业之间通过竞争来提高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河南省省级优课)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1.教学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课程标准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教材分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
本课在该单元中属于总结性章节,在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探索历程之后,交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最终探索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材分为三目,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
本课内容相对较多,理论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课题组深度挖掘,利用改革开放前后与我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生活的变迁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就”。
我们给学生补充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视频、文字、图片资料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体验生活,并能从中吸取有益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学情分析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都是在城市长大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部分孩子甚至不知道他们每天所食用的粮食蔬菜都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更不要说对中国的农耕生产的过程与制度有深入地认识了。
学生虽然经过初中历史课堂了解了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基本概念,但他们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层面,至于为何要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的目标等理论性知识,他们大多数是模糊的。
当然,高一学生对于历史现象背后问题的探究欲还是较强的,而且他们也强烈渴望深入认知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
鉴于此,课题组在课堂教学前,让学生自己收集生活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改革开放带社会剧烈变化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社会习俗等素材,然后以文字、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过程;3. 了解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计划经济的定义和特点;2. 原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3.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过程;4. 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5. 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描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同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两种经济体制的思考。
2. 讲授计划经济的定义和特点:a. 计划经济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经济体制;b. 计划经济的特点包括国家对经济生活高度干预、资源分配由政府决定、经济活动计划化和大规模集体化。
3. 讲授原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a.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控制过程复杂,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b. 创新和竞争力不足:缺乏竞争机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经济增长缓慢;c. 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由于国家对资源和产权的支配,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平和贫富差距加大。
4. 讲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过程:a. 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暴露出来,需要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b. 过程:通过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放开价格、实行市场竞争、完善法制和产权保护等措施,促使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5. 讲授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a.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通过自由竞争和市场价协调资源分配的经济体制;b. 市场经济的特点包括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企业自主决策和竞争机制、私有产权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的波动性。
6. 讲授市场经济的优势和问题:a. 优势:市场经济增强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增加了个人收入和消费能力;b. 问题:市场经济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公平、市场失灵现象、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
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教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主要阐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目。
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主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提出到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感和理论性,教学难度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加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日常生活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渗透,突出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当今社会的重大变化;二、突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方面,以讲授为主。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教学设计7: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设计思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上承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下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节课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跨度从文革结束到21世纪,可谓是内容多、时间长且理论性强,如何在40分钟的教学中将这段历史呈现给学生?又如何引导这些出生于90年代之后的学生去理解中国的改革历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保持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并能“感受到智慧的力量”。
我首先通过一则虚拟的通知提升学生的兴趣,之后展示大量的图片引入本科的内容。
【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如下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科书中学习内容共有三目。
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和完善的过程。
纵观这三个知识点,其基本的线索为“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而“改革”是本节课的核心。
【学情分析】对于出生于90年代后期的高一年级学生而言,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对于“计划”一词只能是抽象的理解,他们成长的时代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时期,虽然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直接的体验,但又因认知水平有限而理解不深。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通过一则虚拟的通知再加上丰富的历史图片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更好的理解时代背景,促进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Ⅱ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二课。
教科书分为三目介绍学习的内容,第一目“伟大的历史转折”,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第二目“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意义;第三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介绍了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完善。
本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而“改革提出——改革措施——改革目标”是本课的主要线索。
二、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过程与方法:观点阐述,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对比,问题分析,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两幅图片:从图片看改革开放的巨变(二)讲述新课1、为何改革?→提出改革→伟大的历史转折1)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探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的国民经济为什么仍然处于停滞状态?(展示材料: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得出背景:两个“凡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探究:假如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加者,请你谈谈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伟大转折【设计思路】依据课标,本目的识记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这是改革开放提出的背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准确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感受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要抛弃阶级斗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作者:张丽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19期一、设计思路从视频《一带一路看库车》由库车的变化看中国的变化,由库车经济体制改革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导入。
在课程的结构上,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探索与深化及对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推进。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更加关注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选用更接地气的史料,激發学生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教材主要从“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等三个子目展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根据课标做了大胆的整合、取舍,分别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探索与深化、对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入手,但在内容上与教材基本一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史实及伟大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及深化。
(2)理解改革内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3)辩证的看待经济体制与改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借助库车大事记和历史变迁的史料分析探究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重、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教学方法】依托库车大事记这一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史实,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以小大见深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的理论及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视频《一带一路看库车》思考库车的变化得益于什么?我们从库车的变化看中国变化,从库车的经济体制改革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大事记1:1956年3月库车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师: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计划经济体制正式在我国确立。
为什么计划经济确立起来却要变革呢?——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行机制;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和重要举措;分析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体制的变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与特点;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和历程。
2、教学难点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如高楼大厦、繁华的商业街区、丰富的商品等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原因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新课讲授1、计划经济的概念与特点(1)计划经济的定义:计划经济是一种由政府集中决策,通过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公有制;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计划和管理;产品分配实行计划调拨。
(3)举例说明: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生产任务由国家下达,产品的价格和销售也由国家统一安排。
2、市场经济的概念与特点(1)市场经济的定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2)特点: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3)举例说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3、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如缺乏灵活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2)改革开放的推动: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效率。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知识目标•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理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二、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2.市场经济的概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经验;3.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三、教学难点1.理解市场自主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2.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四、教学过程1.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国家计划部门向各生产部门统一安排生产、供应和分配的经济体制。
它的发展初衷是为了解决物质短缺和繁荣经济。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长期停滞不前、经济效率低下等。
2.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国家产业政策、法律制度、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的经济体制。
它的特点是市场自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
市场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实行,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失灵、社会矛盾加剧等。
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时较长。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
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行宏观经济调控,加强市场调节力度,加快市场经济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引入外资、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加快市场化改革速度,转型增长模式。
4.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问题等。
而相应地,也产生了一些机遇,如技术创新、国际贸易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严格环境保护、推进科技进步等,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市场经济的基础是()。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消费资料市场 C. 国家的计划指导 D. 生产流通市场答案:B2.我国市场经济翻天覆地的变革发生在()年。
教学设计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目标】根据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通过材料讲述与分析,锻炼学生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
同时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道路自信、提升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难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展示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引入本课课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通过时事热点创设情境,感受历史,贴近生活,激趣、点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改革先锋胡福明引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补充会议召开的国际背景。
学生通过设计表格,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外政策:从相对封闭、固步自封到全面开放。
从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的含义。
这些转折体现了在结合本国国情下,借鉴其他文明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又体现了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作用。
二、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从哪里突破?展示小岗村18户农民签字画押的“生死契约”,通过问题链形式,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改革突破口为何选在农村,出示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能力,认识到突破口选择在农村受国情和农村困境及农民首创影响。
展示改革先锋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引导学生感悟安徽人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经过。
展示改革先锋人物杜润生,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的作用。
追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小农经济的区别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是最优模式,引导学理解改革永不止步。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第一部分:工作目标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完成一篇关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教案,旨在深入解析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以及这一转型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具体目标如下:1.完成一篇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教案,字数不少于1000字。
2.教案中需包含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我国转型过程的解析。
3.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领域发生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4.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
第二部分:工作任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需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阶段:研究资料(截止日期:2023-04-15)1.阅读相关书籍、论文,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收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政策。
第二阶段:教案撰写(截止日期:2023-04-20)1.撰写教案开头,介绍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2.撰写教案主体部分,详细解析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
3.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领域的变革及影响。
4.提出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第三阶段:修改和完善(截止日期:2023-04-25)1.针对教案内容进行内部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2.完善教案,确保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3.校对教案,确保文字表述准确无误。
完成以上任务后,我们将拥有一篇关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详细教案,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三部分:任务措施为了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教案编写任务,我们需要以下资源:1.专业书籍和论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政策。
2.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新闻报道、政府文件、专家观点等,以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和不同角度的解读。
3.专家咨询:请教经济学、教育学领域的专家,为教案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4.教学实践:搜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实际教学中的需求和问题。
5.时间安排:合理规划工作时间,确保在每个阶段的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其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以历史为鉴,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生活,增强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例如,组织学生扮演计划经济时期的厂长、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家等角色,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
5.加强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采访家人、朋友,了解他们眼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2.了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的主要经济政策、成果与问题,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影响。
3.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改革举措。
3.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引导学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其历史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师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通过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方法下——故事引入: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
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一天,大队小卖部(当时应该叫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惹得许多姐妹们争相购买。
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个袄褂儿穿上,算作节日的盛装。
可是婶娘却犯愁了,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
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发学生对计划经济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内容:讲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分析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原因。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展开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5)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3.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3.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二)教学设想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计划经济的定义、特点,以及它在我国的实施背景。在此基础上,引出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并提出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不同?我国为何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通过导入环节的设问,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详细讲解两者的定义、运行机制、优缺点等,让学生对这两种经济体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优缺点;3.了解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理解并辩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之处。
教学重点: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优缺点;3.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并辩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劣之处;2.分析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你认为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2.你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什么了解?二、知识讲解(15分钟)1.计划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计划经济是指国家通过经济计划来统一安排和管理经济活动的经济制度。
- 特点:国家控制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并实施、经济决策权集中在国家手中等。
2.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
- 特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价格机制调节经济活动、个体经济自由度较高等。
三、比较分析(15分钟)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资源配置方式不同:计划经济由国家统一安排,市场经济由市场自主配置。
- 决策权归属不同:计划经济由国家控制,市场经济由个体决策。
- 经济自由度不同:计划经济限制个体自由度,市场经济保障个体自由度。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计划经济的优点:资源配置有计划、工作安排有保障。
- 计划经济的缺点:刚性强、效率低下、创新缺乏等。
- 市场经济的优点:自由度高、创新活力强、效率高等。
- 市场经济的缺点: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均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通过讲述全球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1.中国的转型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美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北欧国家的福利市场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高中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能力:(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和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3)掌握并运用历史比较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意义,明白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树立起坚持并拥护改革的理念。
(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标志着我国经济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和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变革2、难点:城市国企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教学流程设计1、导课设计:(1)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中国现在有哪些市场?生1:菜市场、超级市场等师:都属于商品市场生2:证券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生3:宾馆、餐饮、旅游等行业的服务市场(2)教师:还有房地产市场、体育竞技市场、文化市场等等。
这些市场的形成都经过了长期的发育和培育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只有很不成熟的商品市场,货品很少,购买者尚需凭票证供应。
展示课件中的幻灯片2和幻灯片3,使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2、新课教学设计(3)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教学,强调三大转折:思想路线从极“左”思想转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上;政治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组织路线从毛泽东-华国锋为核心的党中央转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上来。
教材写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转折,可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华国锋和平交权的史实讲给学生听,使学生明白这次会议使组织路线的转移。
【合作探究1】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第一步:清楚课程标准的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二步:制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等基础知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第三步:确定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第四步:设计教学方法课前设计预习案,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播放一些视频和原始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第五步: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印资料第六步:开展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在上课前三天左右,发放本课预习案(参见附录),学生完成后交上来检查,再返还给学生补充完善。
第七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1、历史上的如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2、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对比图片;通过对比,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人民生活的不同影响,提出问题: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材料1、材料2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1、背景:【师生互动】(1)1976年—1978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原因——党的错误指导思想未纠正,表现: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多媒体视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3、内容:【师生互动】4、意义:【合作探究】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
二、经济体制改革:【合作探究】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学习延伸】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多媒体课件:《十八个血手印》),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师生互动】(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行政机构的改变:撤社建乡镇,撤队建村委会多媒体课件:《安徽凤阳改革前后对比》意义:【过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材料3、材料4材料3: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4: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问题探究:上述两个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
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师生互动】(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过渡】上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政策层面,是不够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对策,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成功国家经验的研究,随着我们对经济规律的新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了更高的目标。
从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到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层次改革阶段。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师生互动】(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阻力”的解释:一是伴随着改革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让一部分比较保守的人对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前途产生了疑问,甚至有些人主张退回到过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颈状态,必须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过程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提问:1992年,邓小平做了什么事值得歌颂?【教师讲解】(1)理论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理论完善:1)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确立。
3、意义【师生互动】(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第八步:本课小结第九步:问题解答与课后作业完成本课【学思之窗】、本课测评提出的问题完成步步高学习资料的本课训练第十步:教学反思附录1:本课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2、召开3、内容4、意义二、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本质、根本目的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2)内容:(3)意义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2)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体制(3)意义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建立过程3、意义附录2:本课课前预习案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的意义是什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内容之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怎么回事?有何意义?农村改革内容之二是基层组织改革。
请问,农村基层组织怎么改革?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改革,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在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体制三方面是怎样改革的?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从建国以来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过哪些变化?“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何时?“谈话”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请概括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请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你能说说这首歌曲中讲述了哪些历史?说明:1、请将上述9道题的答案按照题目编号写在下面空白处。
阅读课文,完成步步高第12课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区、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
上述两项要求完成后,一起上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