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古生代地史三叶虫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三叶虫动物综述
三叶虫动物综述一、系统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三叶形亚门(Trilobitomorpha)、三叶虫(Trilobita)纲。
二、三叶虫的演化及地史分布三叶虫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
其时已有4个目,属种丰富,全球分布。
并已显示出生物分区特性。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三叶虫在寒武纪之前就已经存在。
从化石记录中可以分辨出其外部形态和身体构造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演化趋势,分为4三、一般特征仅在古代的海洋中生活。
身体扁平,背侧为坚硬的甲壳,腹侧为柔软的腹膜、附肢。
自前而后分为头部、胸部、尾部。
又称头甲、胸甲、尾甲。
四、背夹(dorsal shield)构造1.头甲(cephalic shield):1.1.头鞍;1.2.颈环;1.3.颊部;1.4.眼叶;1.5.头盖;1.6.活动颊;1.7.面线;详见Figure 1,Figure 2,Figure 3。
Figure 1 眼Figure 2 头鞍Figure 3 头盖及活动颊2.胸甲(thoracic shield):2.1.轴叶;2.2.肋叶;2.3.半环;2.4.关节沟;2.5.间肋沟;2.6.肋沟;2.7.肋刺;2.8.关节面;详见Figure 4。
Figure 4胸甲3.尾甲(pygidial shield):半圆形。
若干体节融合而成。
第一个轴节上具半环和关节沟,以此和胸甲衔接。
根据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关系,将三叶虫分类为4种类型1)小尾型:尾甲极小。
2)异尾型:尾甲小于头甲。
3)等尾型:尾甲等于头甲。
4)大尾型:尾甲大于头甲。
球接子类(Agnostina)的头部无眼和面线,个体比较小,背夹基本构造和普通的三叶虫有所区别(Figure 5)。
Figure 5球接子五、三叶虫的分类由于这类动物已经灭绝,其内部构造及软体资料保存稀少,主要趋向于利用综合特点进行分类,主要考虑:○1形态特征;○2系统演化;○3地质地理分布。
六、三叶虫代表属1.球接子目Ptychagnostus:头鞍前叶亚三角形,基底叶被一对浅沟横穿。
最新地质年代表(最新)
世地层发现) 造山作用强烈, 火成岩活动矿产
生成 恐龙极盛,中国 南山俱成,大陆
煤田生成 中国南部最后一 次海侵,恐龙哺
乳 类发育
晚二叠世(P2) 40
早二叠世(P1)
晚石炭世(C3)
中石炭世(C2)
72
早石炭世(C1)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47
早泥盆世(D1)
晚志留世(S3)
联
鱼类 繁盛
裸蕨
森林发育,腕足 类鱼类极盛,两
栖类发育
合
植物
古
繁盛
陆
形
珊瑚礁发育,气
成
候局部干燥,造
山运动强烈
海生
无脊椎
地热低平,海水
动物
广布,无脊椎动
加
繁盛
物极繁,末期华
里
藻类
北升起
东
及
阶
硬壳动物
菌类
段
繁盛
繁盛
浅海广布,生物
开始大量发展
230 800
裸露动物 繁盛
地形不平,冰川 广布,晚期海侵
加广
地质时代命 名者
命名时间
命名来由
德努阿耶
晚更新
世,
126000年
在研究法国某些地区的地质时按魏尔纳的分 前至
层方案从第三纪中又划分出来了第四纪,这 10000
1829
样,新生代便由这两个纪所组成。从前的第 一纪则由纪升代含六个纪,同样第二纪也升
年,冰川
代含三个纪。
主导,大
型动物灭
绝。末次
冰期,11
处有非常明显的地层特征,因此以山命名
命名于德国西南部,这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 地层,因此得名
古生代的三叶虫
古生代的三叶虫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古老的一个时期,距今约5.41亿年至2.51亿年。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存在着众多神秘而奇特的生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三叶虫。
三叶虫是一类古生代昆虫动物,其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化石记录使其成为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带你穿越时光,探索古生代的三叶虫世界。
一、古生代三叶虫的起源和进化古生代的三叶虫起源于晚寒武纪,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最终繁荣于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期。
作为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的代表,它们外形独特,通常被分为头胸部和尾部两个部分。
头胸部由多个肢节组成,每个肢节上都长有一对扁平的附肢,用于行走和觅食。
尾部则较为简单,主要用于平衡。
在古生代,三叶虫演化出了丰富的物种,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大小、体形和生活方式。
一些三叶虫物种生活在水中,生活习性类似现代的甲壳类动物,如螃蟹和虾类。
另一些三叶虫则生活在陆地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古生代三叶虫的生态角色古生代的三叶虫在当时的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既是食物来源,同时也是捕食者。
三叶虫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通过剪取水中的浮游有机物维持自己的生存。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的三叶虫也会主动捕食其他小型动物,成为海洋捕食者的一环。
此外,古生代的三叶虫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属于脊足动物门,与今天的昆虫类动物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对三叶虫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了解古生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发展提供重要线索。
三、古生代三叶虫的化石记录古生代三叶虫的化石记录非常丰富,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三叶虫的化石通常保存在沉积岩中,包括页岩、石灰岩和砂岩等。
这些岩石层一般形成于古代的海洋环境,因此三叶虫化石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的古海洋沉积区。
通过对三叶虫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可以研究古生物的形态、生态和进化过程。
三叶虫的化石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如体形、种类和年代等。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地质年代表
地球地质年代表是指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
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
最新地质年代表
地球地质年代表是指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单位为:宙、代、纪、世。
宙为最大单位。
宙分为:1.隐生宙:生物化石稀少和不存在的寒武纪以前的地史年代。
2显生宙: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级动物以后至今的地势阶段。
隐生宙分为:1.太古代:起始于46亿年前,结束于24(25)亿年前。
2.元古代:起始于24(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
隐生宙结束——————————————————————显生宙分为:1.古生代:距今5.7亿年——2.5亿年。
2.中生代:距今2.5亿年——6500晚年。
3.新生代:距今6500晚年——今。
古生代分为:一、早古生代:1.寒武纪:距今5.7——5.1亿年。
2.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
3.志留纪:距今4.38——4.1亿年。
二、晚古生代:1.泥盆纪:距今4.1——3.55亿年。
2.石炭纪:距今3.55——2.9亿年。
3.二叠纪:距今2.9——2.5亿年。
————————————中生代分为:1.三叠纪:距今2.5——2.05亿年。
2.侏罗纪:距今2.05——1.35亿年。
3.白垩纪:距今1.35亿年——6500万年。
————————————新生代分为:1.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160万年。
2.第四季:距今160万年——今。
在这个表上,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期。
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
第六章-早古生代地史
现雪峰 隆起 中志留世
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
隆后盆地~内克拉通盆地富烃凹陷
筇竹寺组 前隆带 渣拉沟组 五峰期-龙马溪期
早寒武世
周家溪组
晚震旦世
中晚奥陶世(宝塔期) 华南古大陆
早震旦世 扬子陆块 华夏陆块
中奥陶世 扬子陆块 华夏陆块
三、早古生代的古构造
• 古亚洲洋; • 古秦岭洋; • 古祁连洋; • 古南华洋.
THANKS TO YOU
THE END
生物分区和生物相
• 生物受环境制约,由于温度控制和长期的地理隔 离,阻碍了生物的迁移和交往,使不同地区的生物 在分类和演化体系等方面出现重大差别,从而形成 生物分区。 • 如寒武纪全球分为3个生物大区:亚澳生物大区(东 方生物群)、北美大西洋生物大区(西方生物群) 和西伯利亚生物大区(混合生物群)。志留纪根据 珊瑚和腕足分为3个生物大区:北方生物大区(北 欧、北美、西伯利亚,含图瓦贝动物群,珊瑚化石 稀少)、南方大区(南美、南非等地,单调的克拉 克贝和小型单体珊瑚)、特提斯大区(五房贝、珊 瑚繁盛为特点)。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
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
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 环境适应的结果。
生物相
浮游相 壳相(底栖相) 礁相
浮
游
相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共生岩石类型—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 色页岩、硅质岩等 分布区—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 实例—晚奥陶世五峰组的笔石页岩相
志留纪生物古地理分区
根据底栖生物珊瑚和腕足类,分为三个 生物古地理大区:
北方大区,含图瓦贝动物群(艾比湖—居延 海—西拉木伦河以北) 南方大区,含单调的克拉克贝动物群和小型 单体珊瑚(冈瓦纳) 特提斯大区,五房贝、珊瑚繁盛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
早古生代地史概况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代表显生宙的早期阶段。
从古生代开始地球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生物,沉积和地壳构造等方面均有显著特征。
1.地壳演化特征早古生代初期全球存在着五个分离的古大陆,它们是北美,欧洲,西伯利亚,中国和冈瓦纳古大陆。
早古生代期间,现在处于北半球的前四个大陆基本上处于低中纬度区,彼此被大洋分割而呈分离状态,海侵广泛,地层发育。
而冈瓦纳大陆当时是一个整体,经历了自中纬度向南半球高纬度的飘移,海侵局限,地层主要发育在其大路边缘地区。
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是全球构造变动的标志。
三次海平面相对下降为早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和晚志留世,正好与全球性板块构造变动相符合。
三次海平面相对上升以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最为显著,是地史中最大海侵时期之一。
2.沉积特征生物成岩作用较前寒武纪更为普遍,一般还未能形成大型生物礁和介壳滩。
除藻礁以外,只有早寒武纪的古杯类和晚奥陶世至志留纪的珊瑚类和某些苔藓类形成的小型生物礁。
尤其重要的是从寒武纪开始碳酸钙的沉积已成为主要组分,与前寒武纪的该没碳酸盐形成明显对照。
同时,代表干热气候的紫红色泥质沉积,含石膏和食盐假晶的钙泥质沉积也十分常见。
这些均说明当时大气中和水中已经有相当高的含氧量而显著区别于前寒武纪。
早古生代已存在明显的气候分带,在沉积物上有所反应,如在中低纬度温暖气候条件下与寒武纪早期海侵有关的磷块岩及石煤沉积,中晚志留世真正的劣质煤;又如属于冈瓦纳古大陆的非洲,南美晚奥陶世时有大陆冰川沉积,为极地和高纬度地区的寒冷气候条件的产物。
3.生物特征早古生代的生物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
生物分泌硬壳开始于震旦纪末期。
从寒武纪开始硬壳生物突发辐射式的大量出现和以澄江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大爆发是生物演化历史中的重大事件。
生物界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是地壳演化阶段的划分标志。
由于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空前繁育和广泛分布,我们就有可能根据生物群的演变划分地层确定地质年代。
《地层学与地史学》第六章 早古生代地史1
早奥陶世刺笔石-canthograptus
早奥陶世晚期笔石
(正笔石目无轴亚目)
中晚奥陶世有轴 亚目双笔石科代表
腕足类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 贝目和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 贝及小嘴贝类都有代表
寒武纪以无铰纲为主 志留纪腕足类化石相对减少,但内部 构造复杂化
奥陶纪生物群落
Cephalopoda 头足类 Crinoid 海百合 Brachiopod 腕足类
奥陶纪礁 生物群落
食物链
bryozoan苔藓虫 echinoderm棘皮类动物
Stromatoporoidea层孔虫
三、Silurian life
重要化石门类:笔石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正笔石目,有轴亚目)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对寒武纪来说最重要的代表性化石是三叶虫, 所以寒武纪亦称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的重要生物 化石是笔石和头足类中的鹦鹉螺,志留纪是单笔石。
其它还有早寒武世早期的小壳化石(亦称早期骨 骼化石),早寒武世的古杯,腕足类、横板珊瑚和单 带型四射珊瑚均有重要的地层意义。
一、带壳无脊椎动物的繁盛和寒 武纪生物大爆发
期的三叶虫特征
相近,尾板宽大,
尾刺发育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 三叶虫(尾刺发育)
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前边缘窄
球接子类 三叶虫 ∈2-3
Hale Waihona Puke 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浮游相-planktonic facies 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
第九章 古生界
晚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寒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
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
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 目占优势,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
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 虫目较为重要
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
腕足、古杯、海绵等 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 出现角石、笔石和牙形石
Ordovician life
奥陶纪生物最能体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点 地层意义重要的门类——笔石
早奥陶世早期:树形笔石目为主,如网格笔石 早奥陶世中晚期:正笔石目无轴亚目均分笔石动
物群,如对笔石;
中晚奥陶世:正笔石目有轴亚目双笔石科类 大量繁盛
三叶虫地层意义下降;次要生物门类:鹦鹉 螺、牙形石、腕足
腕足类
奥陶纪是腕足类发展的高峰期 具铰纲的三分贝目、正形贝目、五房贝目和 扭月贝目进入顶峰阶段,石燕贝及小嘴贝类 都有代表
2 属加里东(Caledonian)构造阶段,陆壳板块 扩大和增生(陆相沉积、生物上陆)
3 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 (Gondwana)大陆发育冰川
3、三叶虫 trilobite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 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 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 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Pz1, Conodonts
Paleobiogeography, biofacies & eco-diversity
生物古地理分区: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
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 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
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第九章
古生界
第九章 古生界—早古生代的地史
Early Paleozoic geohistory
按地址年代划分生物史
显生宙
新生代
A
古近 纪
B
新近 纪
C
第四 纪
新生代
古近纪
(6500-2330万年前)
新近纪
(2300-2140万年前)
南方古猿出现
第四纪
(260万年前—至今)
人类祖先出现
02 冥古宙
冥古宙
隐生代
1
(45亿年前)
雨海代
(38.5-38亿年 前)
4
2
原生代
(42-40亿年前)
酒神代
3
(38-37.5亿年 前)
(4.8-4.4亿年前)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有脊椎动物出现(某种鱼),代表:直壳鹦鹉螺, 板足鲎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大灭绝),伽马射线暴
古生代
志留纪
(4.4-4.12亿年前)
泥盆纪
(4.05-3.5亿年前)
鱼的时代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泥盆纪生物大灭绝),超级地幔柱
石炭纪
(3.55-2.95亿年前)
成冰纪
(8.5-6.3亿年前)
出现雪球地球事件
艾迪卡拉纪
(6.2-5.42亿年前)
埃迪卡拉动物(无头、尾、四肢,嘴和消化器官),代表:查尼亚虫、斯 瓦特虫、狄尔逊水母
感谢聆听
元古宙
中元古代
A
盖层 纪
B
延展 纪
C
狭带 纪
中元古代
盖层纪
(16-14亿年前)
延展纪
(14-12亿年前)
最早的多细胞生物(红藻)
狭带纪
(12-10亿年前)
出现了大型藻类和有性繁殖行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
元古宙
新元古代
01
拉伸纪
生物分类大全-动物
古生代(5.7亿年至2.3亿年前 )
1. 寒武纪 (5.7-5.05亿年前 )
新生代 (约6500万年前)
1. 第三纪
2. 奥陶纪 (5亿年前,约6500万年 ) 2. 第四纪
3. 志留纪(4.35亿年前,约2500万年 ) 更新世
4. 泥盆纪(3.5亿年前,约5000万年 ) 全新世 5. 石炭纪(3.55亿年前,约6000万年 )
生物分类大全
道空制作
资料来源:网络
2021/3/27
CHENLI
1
生物历史
隐生宙
1. 太古代(开始于地球形成以后,
结束于大约24亿年以前 )
2. 元古代 (开始于大约24亿年以 前,结束于大约5.7亿年以前 )
中生代 (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 )
1 三叠纪(距今2.51亿年~1.99亿年 ) 2 侏罗纪(大约1.99亿年~1.45亿年前 )
2021/3/27
CHENLI
10
4、扁形动物
一类身体扁平,最简单和最原始的三胚层动 物。扁形动物身体扁平,这在动物进化中 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通过身体的中线,可 以把动物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这种 对称叫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型给动物 适应外界环境带来极大的好处。
2021/3/27
CHENLI
11
2021/3/27
CHENLI
13
7、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Cephalopod)的族群包括乌贼、 章鱼、鹦鹉螺和已经绝种的菊石与箭石。 它在嘴附近有长触手以攫取猎物,移动方 式为利用虹吸作用喷水前进。软体动物是 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
2021/3/27
CHENLI
三叶虫的兴衰史
三叶虫的兴衰史三叶虫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远古动物。
它们是化石中的明星,地位仅次于恐龙。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经灭绝的三叶虫纲中的动物。
在所有的化石动物中三叶虫是种类最为丰富,至今已经确定的有十个目,两万多个种。
三叶虫的身体从上往下可以分为头部、胸部和尾部。
它们身体分节,身体分为中轴及左右对称的两个肋部,类似垂直的三片叶,因而得名三叶虫。
图:三叶虫身体结构图示祖先之谜三叶虫可能起源于类似于节肢动物的动物,如斯普里格蠕虫或其他隐生宙埃迪卡拉纪时期类似三叶虫的动物。
而人们发现早期三叶虫与布尔吉斯页岩和其他寒武纪的节肢动物化石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由此推测三叶虫与其他节肢动物可能在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的界线之前应该有共同的祖先。
此外,科学家也推断三叶虫可能起源于环节动物祖先。
在埃迪卡拉发现了所谓的‘软体三叶虫’ ,可能位于祖先线系中的某个位置。
跌宕起伏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是三叶虫演化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三叶虫家族与地球历史发生若干次重大事件有密切关系。
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则是三叶虫的低谷。
我们接下来就以时间轴来揭示三叶虫家族一段高潮与低谷并存,繁荣与消亡兼有的辉煌历史。
寒武纪称雄寒武纪是三叶虫家族真正登上演化舞台的时期。
这个时候总体上三叶虫的头部比较大,尾部较小。
最值得一提的是三叶虫的眼睛。
大多数三叶虫眼睛具有连续角膜覆盖视觉区复眼;它们具有很多邻近的透镜紧密的堆积在一个视觉面上。
三叶虫眼睛的透镜体是由方解石构成的。
有矿物学知识的人可能知道方解石虽然透明但具有双折射率,不利于视觉系统。
但是三叶虫却良好地应用了这个系统。
图: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产于云南澄江生物群(标本藏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最早粉墨登场的三叶虫种群是小油栉虫(Olenellina)家族,它们生活在海底。
后来出现了球接子目(Agnostida),耸棒头虫目(Cornexochida)和褶颊虫目(Ptychopariida)这些大家族。
第十五章 早古生代
晚期开始出现树型笔石、角石、牙形石
寒武纪的三叶虫世界
寒武纪(约5亿年以前)早期水下生物景观图
奇特的海底景观和固著底棲生物群落
水母状生物---Eldonia 生态景观
灰姑娘虫(上)和谜虫(下)复原图
娜羅虫类(Naraoiids)生态景观
昆虫远祖的远祖----抚仙湖虫生态景观
浮游双瓣壳节肢动物
奇虾的猎食景观
(奇虾是寒武纪早期巨形食肉类动物最重要的代表)
二、奥陶纪的生物面貌
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门类齐全,种类和数量均超过寒 武纪,重要代表有: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珊瑚、苔藓虫、 棘皮动物、腕足类、腹足类、介形虫、牙形石等。
早 奥 陶 世 生 物 化 石 ( 1 )
早 奥 陶 世 生 物 化 石 ( 2 )
二、奥陶纪的古地理特征
早期的古地理轮廓与寒武纪相似。 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和冰川作用,发生大规模 的海退。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 收缩。 稳定沉积类型在华北及珠峰地区为碳酸盐岩 沉积,在扬子区以泥质沉积为主。
(一)华南区
中奥陶世后,盆地萎缩加剧,中心向北西迁 移。 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 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表现为: 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三叶虫:头大尾小,眼 叶大而且长、新月型, 身体狭长,体节多,刺 多,如莱德利基虫 (Redlichia)
中寒武世化石
三叶虫 初期:固定颊横宽, 眼脊较平直,尾板 小,如褶颊虫 (Ptychoparia); 中晚:期尾甲逐渐 变宽,体节多,具 刺,如叉尾虫 (Dorypyge)
晚寒武世化石
三叶虫:初期与中寒武世相似,具过渡色彩,但也出现了一些独特的 属种,如蝙蝠虫(Drepanura);中晚期头鞍特化,呈柱状、方形、或 头鞍前部膨大呈球形。
三叶虫分类
三叶虫分类
与昆虫一样,三叶虫也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三叶虫纲可以分为7目: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及齿肋虫目。
每个目列出一个代表性动物供大家参考,有三叶虫的标本朋友,可以将自己的化石与三叶虫各目的化石进行对比,看看最接近哪一种。
我国出产的三叶虫化石主要有:
蝙蝠虫,尾甲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对称生于左右两侧,其间为锯齿状小刺。
尾甲外形似蝙蝠展翼,故称蝙蝠虫,又如京燕举翅,又称燕子石,另外与蝙蝠虫同时产出的还有蝴蝶虫等也是比较出名的。
主产山东中西部山区,湘西及云南中越交界处,时代属晚寒武世。
四川虫,主产湘西下奥陶统深灰色灰岩、泥质灰岩及棕黄色泥灰岩中。
湘西虫,特大型三叶虫,整体卵圆形。
主产湘西早奥陶世薄层状深灰色含泥质灰岩及棕黄色泥灰岩中。
王冠虫,头甲三角形,具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半球形突起,遍布粗瘤,主产川南、黔北、鄂西,皖南,时代属中志留世。
沟通虫,虫体高突,呈阔卵形,主产广西南丹,时代为中泥盆世早期。
齿肋虫
镜眼虫
莱得利基虫褶颊虫目沟通虫
四川虫
王冠虫。
古生代动物类型
古生代动物类型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宏大时期,从约5.47亿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到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结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巨大的演化和多样性的增加。
古生代动物是在这个时期出现和繁盛的各种生物群体,包括早期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等。
以下是古生代动物的一些主要类型:1. 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古生代海绵动物是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代表,它们以过滤水中的有机物为食。
-腔肠动物:古生代的腔肠动物包括海百合和海星等,它们具有放射对称的身体结构。
-管虫类:古生代的管虫类包括早期的海螺和腹足类动物,它们具有柔软的体壳。
-菊石类:古生代的菊石类动物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头足类动物,它们具有外壳和触手。
2. 节肢动物:-三叶虫:三叶虫是古生代节肢动物的代表,它们具有甲壳和分节的身体结构,并广泛存在于海洋中。
-蛛形类:古生代的蛛形类动物包括早期的蜘蛛和蝎子等,它们是陆地上的节肢动物,适应了陆地环境。
3. 软体动物:-贝类:古生代贝类动物包括早期的蚌类和蛤类等,它们具有双壳和软体的特征。
-菊石类:古生代的菊石类动物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软体动物,它们具有外壳和触手。
4. 脊椎动物:-鱼类:古生代鱼类是早期的脊椎动物,包括无颌鱼和有颌鱼,它们是水中的生物。
-蜥脚类:古生代的蜥脚类动物是早期的爬行动物,它们具有四肢和鳞片,并适应了陆地环境。
-鸟臀类恐龙:古生代的鸟臀类恐龙是早期的恐龙类动物,它们具有直立的姿势和鸟类的特征。
-哺乳类:古生代的哺乳类动物包括早期的哺乳动物和合弓类动物,它们具有毛发和哺乳的特征。
这只是古生代动物的一小部分代表类型,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动物在古生代时期出现和繁盛。
古生代动物的多样性和演化对地球生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续时期的生物演化奠定了基础。
三叶虫介绍与结构
三叶虫介绍与结构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已灭绝的1纲。
虫体的外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侧叶,故名三叶虫,由前至后又横分为头、胸、尾3部。
三叶虫全属海生,多数营游移底栖生活,少数钻入泥沙中或漂游生活。
在古生代寒武纪早期(距今约6亿年)就已经出现,种属和数量都很多,到了晚寒武世发展到高峰,奥陶纪仍然很繁盛,进入志留纪后开始衰退,到泥盆纪大减,至二叠纪末(距今约2.30亿年)则完全绝灭。
从背部看去三叶虫为卵形或椭圆形,不过这种形状可因受其他附加物如刺或瘤泡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三叶虫成虫的长度一般为3~10厘米,宽度为1~3厘米。
小型的长度在6毫米以下,超过20厘米长度的少见,目前已知最长的达70厘米。
三叶虫体外包有一层外壳,它由矿物质的坚硬部分和比较柔软的几丁质部分组成。
坚硬的外壳为背壳及其向腹面延伸的腹部边缘,几丁质的器官主要为腹面的节肢。
腹面除节肢外,其他部分都被柔软的薄膜所掩盖。
节肢保存为化石的极为少见,一般所采到的三叶虫化石都是背壳。
三叶虫背壳的中间部分称为轴部或中轴,左、右两侧称为肋叶或肋部。
从前至后分为头部、胸部及尾部。
在腹面,除腹边缘外,在口部之前为唇瓣或口板,口部之后,在少数三叶虫中另有一小板,称为后唇瓣。
多数三叶虫壳面光滑。
但也有不少三叶虫壳面常有陷孔、瘤包、斑点、放射形线纹、同心圆线纹、短刺等。
头部为三叶虫外壳最重要部分之一。
多数被两条背沟纵分为三叶,中间隆起的部分为头鞍及颈环,两侧为颊部,眼位于颊部。
但也有些三分不明显,呈光滑状的。
多数三叶虫的颊部为面线所穿过,两面线之间的内侧部分统称为头盖,两侧部分称为活动颊或自由颊。
头盖的轴部隆起部分为头鞍与颈环,两侧为固定颊,两者为背沟所分开。
背沟有深有浅,也有完全消失的。
头鞍的大小、形状和凸度差异很大,是区别属群的主要特征之一。
头鞍上常具头鞍沟,头鞍沟的数目各类不同,有5对至1对或无,长短及延伸的方向也不一致。
头鞍之后以一颈沟与颈环为界。
多数三叶虫颈环为单节,少数两侧分为前后二部。
早古生代 地层古生物
中寒武统 张夏组 徐庄组 毛庄组 鳞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鳞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灰岩 产三叶虫、德氏虫、叉尾虫 产三叶虫、德氏虫、 170 m 紫色页岩、灰岩互层, 紫色页岩、灰岩互层,夹鳞状灰岩 50 m 紫色页岩、灰岩透镜体, 紫色页岩、灰岩透镜体,产三叶虫 32 m
下寒武统 馒头组
紫红色页岩、杂色页岩, 紫红色页岩、杂色页岩,产中华虫 60 m ﹏﹏﹏不整合 不整合﹏﹏﹏ ﹏﹏﹏不整合﹏﹏﹏
下伏地层 太古宇 泰山群 变质岩系
中寒武统中下部均为紫色碎屑沉积, 中寒武统中下部均为紫色碎屑沉积,代表干热气候 下的滨海沉积,张夏组为浅海,潮下高能环境下沉积。 下的滨海沉积,张夏组为浅海,潮下高能环境下沉积。 上寒武统均属于潮间,潮下的滨浅海沉积。 上寒武统均属于潮间,潮下的滨浅海沉积。
2、岩相变化 、 本区在早寒武世中、晚期开始遭受海侵, 本区在早寒武世中、晚期开始遭受海侵,最早受海 侵的地方是淮南、豫西,并向西北延伸至贺兰山区, 侵的地方是淮南、豫西,并向西北延伸至贺兰山区,后 侵入到燕山、辽南一带。 侵入到燕山、辽南一带。 海侵扩大,到达吕梁地区, 中寒武世 海侵扩大,到达吕梁地区,张夏期海侵最 华北仅剩陕北及内蒙东胜地区为陆。 大,华北仅剩陕北及内蒙东胜地区为陆。 淮南、豫西、 晚寒武世 淮南、豫西、晋东南开始上升为滨海潮上 带沉积,但基本仍是浅海环境。 浅海环境 带沉积,但基本仍是浅海环境。
中奥陶统 瘤状灰岩、泥灰岩、 庙坡组 瘤状灰岩、泥灰岩、页岩互层含笔石 牯牛潭组 泥质灰岩夹Ca质泥浆,头足类 泥质灰岩夹 质泥浆, 质泥浆 页岩、泥灰岩互层、扬子贝、笔石等, 大湾组 页岩、泥灰岩互层、扬子贝、笔石等, 头足类 前环角石 下奥陶统 3.8m 14.9m 14.1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dlichia chinensis ∈1
Hupeidiscus orientalis ∈1
中寒武世褶颊虫亚目代表
头鞍截锥形,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
1 山东盾壳虫 2 孙氏盾壳虫 3 柯赫虫 4 高台虫 5 毕雷氏虫
6 园劳伦斯虫
中寒武世末期—晚寒武世初期三叶虫(尾刺发育)
Damesella 德氏虫
3
三叶虫 trilobite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 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中、晚寒武世—有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
晚寒武世中晚期常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 中寒武世—以褶夹虫目为标志。(头鞍截锥形, 具平直的眼脊和较小的尾板,中后期与晚寒武 世初期的三叶虫特征相近,尾板宽大,尾刺发 育) 早寒武世:以莱德利基虫目为主(头大、尾小、
Drepanura 蝙蝠虫
Blackwelderia sinesDrepanura 蝙蝠虫
Saukia
球接子类 三叶虫 ∈2-3
寒武纪以后三叶虫的演化
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栉虫亚
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目占优势,
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
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
虫目较为重要。
奥 陶 纪 三 叶 虫
Isotelus
( 等 称 虫 )
Dalmanitina 小达尔曼虫 O2-3
Coronocephalus 王冠虫, S2
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
腕足、古杯、海绵动物门等。
晚寒武世为生物变革期,
出现角石、笔石和牙形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