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反叛人物的分析

合集下载

《再见,哥伦布》:细节上的绚烂

《再见,哥伦布》:细节上的绚烂

《再见,哥伦布》:细节上的绚烂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195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教英语,同时攻读博士学位。

1957年,菲利普·罗斯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博士学位的攻读而专事写作,之后就以其先锋派的风格雄踞美国文坛半个多世纪。

菲利普·罗斯自1959年开始创作以来,先后有31部作品问世,如《垂死的肉身》(2001)、《反美阴谋》(2004)、《凡人》(2006)、《退场的鬼魂》(2007)、《激愤》(2008)和《羞辱》(2009)等,都以犀利的思想、清新的文风、高雅的语言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

近年来,罗斯在美国文坛更是势头稳健,根据其小说《人性的污秽》改编的电影在2003年上演后好评如潮。

罗斯几乎囊括了美国所有文学大奖,并几度被预测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竞争力的得主。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26岁时的作品,该小说让罗斯一举成名,在美国文坛获得“文学神童”的称号,此书出版当年即获得“古根海姆奖学金”和“全国文学艺术研究基金”,次年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从而奠定了菲利普·罗斯在当今美国文坛的瞩目地位,并被誉为“纽瓦克的桂冠诗人”。

罗斯于1960年到1/ 8爱荷华大学作家班任教,两年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驻校作家,他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过多年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一直沉浸在高文化氛围里的罗斯毫无争议地成为典型的学院派作家。

有着极高文学修养的罗斯在小说里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语言素质,他既对古老的犹太传统生活非常娴熟,也对现代的美国文化十分向往;他既可以在小说的细节上精雕细刻,也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文学词汇,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和语句。

为此,在《再见,哥伦布》问世之后,犹太作家贝娄马上给予高度的评价:“罗斯先生一出场,指甲、毛发、牙齿都已长齐,他说话流利,技巧娴熟,机智幽默,富有生气,具有名家风范。

“叛逆”中的身份认同——浅析《再见,哥伦布》

“叛逆”中的身份认同——浅析《再见,哥伦布》

食物 喋喋不休 的言论 , 强迫尼尔 多吃并怪 罪他不喜 欢她做 的 食物 。姑 母格拉迪斯 实际上充 当 了尼尔 的母亲 的角 色 , 但很
明 显 尼 尔 已 经 很 厌 烦 了 , 许 是 烦 姑 母 本 人 , 许 是 对 她 本 或 或 身 就 是 妈 妈 的 替 代 品感 到 厌 烦 ( 斯 对 尼 尔 的母 亲 只是 轻 描 罗
新视 角
叛逆 ” 中的身份 认 同
浅析《 见 , 再 哥伦 布》
孙 晓 冲 ( 京 航 空航 天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 京 10 9 ) 北 北 01 t
摘 要 : 文 从 犹 太 文 化 和 精 神 分 析 的 角度 分 析 和 探 讨 菲 利 普 ・罗斯 的 第 一 部 小 说 集《 见 , 伦 布 》 本 再 哥 中的 同名 中篇 小 说 , 过 对尼 尔的心理和性格 分析来说 明罗斯对犹 太传统的“ 叛” 通 反 实则 是 一 种 开放 、 观 的 民 族 态度 , 一 种 在 新 形 达 是

表 明 了 尼 尔 对 犹 太 旧传 统 的 反 叛 和 不 认 同 。 他 在 抓 紧 一 切 机 会 寻 找 新 鲜 和刺 激 , 少 年 时 就 混 入 成 人 行 列 中 看 裸 泳 , 在 在 跟 布 伦 达 的 交 往 中 他 极 尽 所 能 随 心 所 欲 但 却 不 愿 意 承 担 因 此 带 来 的 后 果 , 以他 要 求 布 伦 达 佩 戴 子 宫 帽 ( 犹 太 传 所 在 统 中 只 有 已婚 妇 女 才 l 以 佩 戴 ) f l 』 。在 跟 布 伦 达 一 家 短 暂 的 相 处 时 间 里 , 发 现 了 跻 身 于 美 国 中产 阶 级 犹 太 人 的 粗 俗 和 虚 他 伪 , 这 个 自 由 的 吲 度 犹 太 人 是 怎 样 压 抑 自身 内心 的 欲 望 和 在 人 性 去 达 到 所 滑 的 成 功 。 布 伦 达 家 代 表 的 是 成 功 跻 身 于 美 同 主 流 社 会 过 上体 面 生 活 的 、 经 被 更 深 层 次 同 化 了 的犹 已 太 人 , 者 在 字 卫 行 间 充 满 了 对 这 一 代 犹 太 人 的 鄙 夷 和 嘲 作 讽 , 中 对 不 善 言 谈 的 老 帕 蒂 姆 的 描 述 最 具 代 表 性 。 当 他 其 第 一 次 来 布伦 达 家 的 时 候 , 蒂 姆 金 先 生 使 他 想 起 了他 父 亲 帕 得 哮喘病之前 的样子 , 他 却小喜欢 帕带埘金 太太 , 然“ 但 虽 她 是 餐 桌 上 我 们 之 巾 最 标 致 的 人 儿 , 对 我 气 的 尢 以 复 加 ” 她 。 (3 川 餐 期 间 . 蒂姆 金 太 太 叫 他 比 尔 不 足 尼 尔 ( 比尔 ” 2) 帅 “

反叛背后的真实——从《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伊的怨诉》看罗斯的叛逆

反叛背后的真实——从《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伊的怨诉》看罗斯的叛逆

Philip Roth's Revolt in Goodbye, Columbus and
Portnoy's Complaint
作者: 薛春霞[1]
作者机构: [1]浙江工商大学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当代外国文学
页码: 152-16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菲利普·罗斯;反叛;叛逆性写作
摘要:菲利普·罗斯的早期重要作品《再见,哥伦布》和《波特诺伊的怨诉》不仅预示了罗斯后来的创作主题和多变的叙述手法,而且因其对犹太生活的真实刻画在犹太读者和评论界中引发了巨大争议,从而影响到罗斯后十年的创作。

本文试图从小说人物刻画、读者阅读和作者叙述的角度来分析这两部作品,旨在说明,罗斯对文化融合过程中一批背离传统的犹太入的刻画,及其对“不应叙述之事”的叙述,是缘自从内向外的叛逆性认知。

他的叛逆性写作从道德伦理上触痛了犹太禁忌,但却是从根本上帮助犹太人摆脱固守传统带来的人性压抑,是对犹太生存问题的逆向性思考。

文化身份视角下的菲利普·罗斯

文化身份视角下的菲利普·罗斯

文化身份视角下的菲利普·罗斯作者:祝远齐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文化身份研究是以文学文本为载体,研究文本之中和文本外的社会文化、种族身份、宗教性别的一种有别于纯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

从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美国犹太作家对犹太种族、犹太性、犹太文化身份及民族文化生存策略给予深层关注与深刻思考。

藉此,我们可以汲取一些关于文化生存策略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文化身份研究;犹太性;文化生存策略一、菲利普·罗斯小传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

1959年以一部《再见吧,哥伦布》而获得“文学神童”的称呼,在此后的45年里,罗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创作了26部小说和大量的文学评论。

而且他的这26部著作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学界所有奖项,从全美图书普利策奖、全美书评家奖到福克纳小说奖,可以说他的作品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广受好评。

国内对罗斯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中对作品的纯文本分析,如对朱克曼三部曲、罗斯三部曲、美国三部曲等的分析研究;其次是对罗斯文学创作手法的研究;最后是对几代美国犹太作家的对比分析研究。

可以说直接从文化身份这一角度的研究很少,而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寄希望能从新的视角来重新分析研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

二、《人性的污点》之文化身份视角探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文研究的领域越来越窄,尤其是纯文学研究。

于是,20世纪40年代文化研究初露端倪,80年代开始走上学术舞台。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对其中比较有名的文化身份研究做介绍。

所谓的文化身份是指一个民族本质的东西或者这个民族本质的特点,例如犹太民族本质的特点是信奉犹太教而不是基督教。

文化身份也可以叫做文化认同。

通常,文化身份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中唯一的、特殊的有别于其他的内在特征,同时,文化身份还含有一些结构主义特征。

在用文化身份来进行文化研究时,通常我们是基于一个或多个文学文本,主要是看主人公(许多情况下是作者的化身)对文化身份的态度和思考以及他或者她是如何在另一种文化土壤中寻找和坚持本民族文化身份的。

浅析《再见,哥伦布》中尼尔的身份焦虑与建构

浅析《再见,哥伦布》中尼尔的身份焦虑与建构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5 . 0 3 . 0 3 6
浅析《 再见 , 哥 伦布 》 中尼 尔 的身 份 焦 虑 与建 构
方 俊 丽
( 江苏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江苏 徐 州 2 2 1 1 1 6 )

人、 群体 或模范人 物在 感情 上 、 心理上 趋 同的 过程 , 是 个 体 对某种 带有 本质特 征 的社 会 文化 的认 同 , 它 总是 追 问 “ 我 是谁 ” “ 我身在 何 处 ” 等 问题 。加 拿 大 哲 学 家 查 尔斯 ・ 泰 勒在《 自我的根源 : 现代认 同的形成》 一书中解释说 : 身份 认 同可 以标示 出 “ 关 于什 么是 人 类 的 主体 性 的理 解 : 这 就 是 内在感 、 自由、 个 性 和被 嵌 入 本性 的存 在 , 在现代西方 , 它 们就 是 在 家 的感 觉 。 ” 认 同的实质其 实 即为 “ 认识 自 我” , 除 了对 自 我 的探 寻 , 还 必 须在 认 知 过 程 中与 他 者 、 社 会群 体进 行沟通 。 ( 二) 身份 建构 经典 的身份 理论 认为 , 身份 是 一种 常 驻 不 变 的 “ 人 格 状态 ” , 是赖 以确 定人 们 权利 和 行 为能 力 的 基准 。人 们 一 旦从 社会获 得 了某种 身份 , 也就 意味着 他获 得 了与 种 身 份相 适应 的种种 权利 。 但现代 建构 主义对 静态 的经典 身份 概念 提 出 了质疑 , 认为 身份 是 由社会 所 建 构 的 。他 们 指 出 , 对 人 或群 体 来 说, 特性 的确定 性和 统 一状 态 不 是 一种 固有 的本 质 , 而 是

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男性气概

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男性气概

论菲利普·罗斯小说中的男性气概摘要菲利普·罗斯是当代美国最为杰出的犹太作家,其作品根植于现实,充满了对人生道路选择和对自我身份认识的理性哲思。

基于犹太人在美国的生存现状与困境,罗斯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男性气概,并在创作中将这种气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其作品成为继海明威之后渲染男性气概的典型。

本文以罗斯作品中的男性气概为轴心,分别从自我身份认同、自我解放以及对死亡的正视和无畏态度等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了男性气概在其作品中的种种体现,从而展现罗斯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男性气概身份认同自我解放死亡理性观念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有“纽瓦克的桂冠诗人”之美誉,1959年凭借小说《再见,哥伦布》一举成名,时至今日仍然深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赞赏。

在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罗斯共出版了三十多部小说,几乎摘得美国的所有文学大奖,并连续多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具竞争力的候选人之一。

康纳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概括罗斯的文学成就:“十年之前,我以为美国作家中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不是厄普代克便是罗斯。

今日我仍然相信罗斯是最有希望的一个。

我把他与贝娄、海明威、费兹杰罗、福克纳并列。

也许我说得过分了一些。

但是无论是在创作数量还是在作品质量方面,当今世界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身为一名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罗斯对旅居异国的茫然心理可谓是深有体会。

在创作中,他以生动的笔触艺术性地再现了美国的犹太人对于人生道路和自我身份的疑问与探索,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将男性气概融入到小说人物中,从而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答。

一男性气概之源泉——自我身份认同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普遍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

一方面,他们旅居异国难免会感受到强烈的陌生感、边缘感和局外感,因而他们极力否定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希望能够通过改变自我融入到美国社会之中,成为与普通美国人无异的社会成员。

对菲利普·罗斯笔下波特诺的人物分析

对菲利普·罗斯笔下波特诺的人物分析

为, 他这 是在 “ 反犹太 ” 。《 波特诺的抱怨》 堪称是作 为 美 国犹太人儿 子借由美 国民主 自由解放及 女权运动 的契机 ,反 映出对本国 民族追 求美国 同化 后的挫败
感。
文 学金 奖 ( 2 0 0 1 ) 、哈 佛 大 学荣 誉 文 学 博 士称 号
( 2 0 0 3 ) 、笔会/ 索尔 ・ 贝娄美 国小说成 就奖 ( 2 0 0 7 ) 和
太人书 籍委 员会 的达 洛夫 奖 、 古根 海姆 奖 、 欧・ 亨 利 小说 奖和美 国文 学艺 术院奖 、 全 国书评家协会 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福
克纳 奖、 全 国图书奖 、 1 9 9 8年普 利策小说奖和法 兰西 外 国最佳 图书奖 , 2 0 1 1 年 5月 1 8日, 菲利 普・ 罗斯获 曼布 克国际奖。此 外 , 他还先后获得美 国文学艺术 院
疑。小说 中, 奥茨天真无邪地挑 战 了宗教 的权威 , 提

菲利普 ・ 罗斯简介
菲利普 ・ 罗斯 出生在美 国的一个犹太人 家庭里 , 属于 中产阶级 。获得芝 加哥大学 文学硕士 学位 后 留
校任教 , 在考取博 士学位 的过程 中转而从事 写作 , 并 以此作 为毕 生的追求 。他 的成名作 《 再见 吧 ,哥伦 布》 , 自出版 后引起 了巨大 的轰动 , 获 得 了美国全 国
的节奏 、 鲜 明的主题—— 菲利 普 ・ 罗斯似乎 马上就全 部得到 了。” 菲利 普 ・ 罗斯 创作 出的作品 , 主题 多样 , 风格 多变, 多部小说都引起 了评论家的广泛争议 。近
年来 , 菲利普 ・ 罗斯更是 在美 国文坛上一枝独 秀。他
的代 表作《 人性 的污秽 》 被 改编成 同名 电影 , 上 映后

从消费主义角度分析《再见哥伦布》

从消费主义角度分析《再见哥伦布》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从消费主义角度分析《再见哥伦布》赵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再见哥伦布》作为菲利普·罗斯的重要作品,其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方俊丽(2015)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主人公尼尔的身份焦虑与建构;胡凌(2015)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尼尔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吴琴华(2005)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本文则基于消费主义思想,分析了小说中消费主义文化的体现,及其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影响。

1消费主义消费主义萌芽于19世纪,至50、60年代达到巅峰,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这是一种主张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从传统意义上说,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消费品的价值体现在其实际使用价值。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种类和数量的繁盛,此时,消费品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发生了变化。

人们不再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而看重其符号价值。

正如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此时人们的“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

……财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这是需求和生存的生理层次)被符号社会学系统(消费的本来层次)取代”。

消费的意义从满足基本需求变成了满足“欲望”。

需求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

当人们的欲望与消费挂钩时,消费品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展示财富、身份和地位等的外在符号。

2《再见哥伦布》中消费主义特征的体现2.1物质的丰富小说的社会背景是二战后的美国。

此时美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导致商品的极度膨胀。

小说中写道,当尼尔打开帕丁金一家的冰箱时,发现水果仿佛是从冰箱中长出来的。

“冰箱中每层都放满了各种水果,层层叠叠,五颜六色”。

帕丁金家中物质的丰盛可以从水果的丰盛中窥见一斑。

此外,物质的丰富带动消费的增长,而用餐也是消费的一种。

小说中描述尼尔与帕丁金一家吃饭时,感觉自己仿佛身在《格列弗游记》中的“大人国”,他那被帕丁金先生讽做“小鸟一样的食量”与帕丁金先生及布伦达哥哥罗纳德的食量简直无法相比。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

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型的悲剧意义浅论格里高利性格摇摆性的悲剧意义鲁迅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人类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现实生活并不能像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而命运的悲剧更发人深省,从最初的人类追求自身力量和自然力量,命运力量抗衡,人神混争;到中世纪的禁欲,对神的质疑,人性的追问和反思,才子佳人频频出现;近现代的认识自我,以小人物的悲剧色彩来反映整个时代或者整个国家,民族。

命运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

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

在不断积聚的进程中,这种结果,这种斗争和对抗犹为突出。

古典悲剧多见于阶级性,由阶级压迫为主,其间穿插着各群种之间冲突所产生的事件。

而现代悲剧则突出人性,突出现代社会各种客观的残酷和不稳定性。

正是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肖洛霍夫的《静静地顿河》,诉说的正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混乱,阶级斗争加剧的俄国现状。

描绘了沙俄向苏俄转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俄国南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的反抗,斗争史,充满了背叛与被背叛,斗争与被斗争。

全书在俄国革命的广阔背景下,以一个普通的哥萨克人——格里高利的经历透出那惊心动魄的革命年代。

肖洛霍夫自小生活在顿河流域,萨克人崇尚自由,但是他们的历史却总是身不由己,在沙皇的双面策略下,哥萨克人成了维护沙皇政权的“鹰犬”,文中经常看到劳作的场面,其实哥萨克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土地而战,英勇的哥萨克人是用马蹄包围家园来确保耕耘,他们的土地收获的是用哥萨克人的血浇灌的,“播种头颅”“装饰守寡的年轻妇人”其实他们并不喜欢战争,虽然战争为哥萨克人带来了荣誉。

这个在出征曲中就有写到“没有上过战场的人,就不知道什么是恐怖。

白天我们浑身湿淋淋,夜里战兢兢,整夜都不能入睡。

野外的空地上,每天每夜,时时刻刻,都是恐怖和悲伤。

”肖洛霍夫为《静静的顿河》定下的基调就是反对战争,追求哥萨克自己的独立自由。

双线情节中的意蕴交映——析《再见,哥伦布》中的反叛与回归主题

双线情节中的意蕴交映——析《再见,哥伦布》中的反叛与回归主题
反 叛 和 回归 主 题 。 二、 反 叛 犹太 传 统
主动 融 入 开放 、 自由 的外 界 美 国社 会 。 罗斯 曾指 出 , “ 厄 普 代 克 和 贝娄 是 用 光 去 照亮 外 面 的 世 界 。 而 我 是 向 内挖 洞 , 然 后 用 光 往 里 面照 ” 。 印 ( 聃) 而 这个 洞 就 是 “ 犹太 民族 被 历 史 、 传 统 和 道 德 戒 律所 压 抑 和 僵化 了 的东 西 ” 。 因此 , 罗 斯 毫 不顾 忌 地 描 绘 出各 种 生 活 于 格 托 中 的迂 腐 、 虚伪 、 压抑的犹太人 , 同时 描 绘 了各 种 打 破 清 规戒 律 的犹 太 年 轻 一 代 ,更 加 真 实地 塑 造 了
NO V . 2 0 1 4
第 1 1卷 第 1 1 期
V 0 1 . 1 1 N o . 《 再见, 哥伦布》 中的反叛与回归主题
王成峰
( 宿州学院 外国语学 院, 安徽 宿州 2 3 4 0 0 0 )
摘 要: 菲利普 ・ 罗 ̄( 1 9 3 3 -) 是 美 国 当代 最 著 名 的 犹 太 裔 作 家之 一 , 其作 品 《 再 见, 哥伦布》 以 主 副 线 的 形 式描
太 文 化 的反 叛 : 副 线 是 尼 尔 与 黑 人 小 男 孩 在 图 书馆 的 几 次 相
音译 . 最 初是 指 1 6世 纪初 意大 利 某 钢铁 铸 造 厂 旁 的 犹太 人 居 住区 . 后 来 便 被用 作 “ 犹太 人 居 住 区 的代 名词 ” 。 脚 对 于犹 太 人来说 , 他们“ 必须生活在一起 才能增加相应的力量感 , 从 而 最 大 可 能地 抵 消 他 们 初来 新 居 住 地 时 所 必然 会 有 的那 种 陌生 感 和 弱 小感 ” , 同时 , 格 托 作 为 犹 太 文 化在 “ 异质 文 化 居 住地 的 重要载体 ” 。 使其也成 为“ 犹太人保持其 文化传统 的一种有效 工具 ” 。闭 ㈣’ 但在小说 中, 尼 尔 等 年 轻 一代 犹 太 移 民的 反叛 打 破 了格 托 的封 闭性 。 他 们 不 仅 于 内部 瓦解 了犹 太传 统 , 并 且 走 出格 托 , 追 求 外 界 世界 的 自由享 受 。 “ 犹 太传 统 中 的行 为戒 律 与 美 国文 化对 自由 的信奉 是 五六 十年 代 美 国犹 太 青 年 成 长 的 两 股逆 动 力 量 ” 。 t 3 l ( 尼尔 的反叛 方 面是 他 打破 了犹 太 传 统 的 内 在行 为 戒 律 。另 一 方 面 是 他

浅析《再见,哥伦布》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再见,哥伦布》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再见,哥伦布》中的女性形象张艳飞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主要描写二战前后犹太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主要女性影响的分析,展现了传统的犹太女性形象在美国主流文化冲击下所受到的影响:内心的压力与孤独,对于自我身份的质疑等。

文中的三个主要女性形象格拉迪斯舅妈,布兰达母亲以及布兰达其实是犹太女性在犹太文化道德观念和宗教礼仪与美国文化碰撞过程中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

并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折射出整个犹太民族在美国浓重的虚无氛围中的对抗与自我调节。

关键词:《再见,哥伦布》;犹太移民;女性形象作者简介:张艳飞(1994.9-),女,汉,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硕士学历,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138-02一.引言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 1933-)是著名的犹太裔美国作家,也是当代美国文学蓬勃兴盛的标志人物之一。

罗斯于1957年开始专攻写作,以小说《再见,哥伦布》(1959)一举成名,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

《再见,哥伦布》包括书名同名中篇小说和五个短篇,中篇同名小说是点睛之笔,也是本文研究的文本。

主人公是一位图书管理员,来自于美国中下层的犹太青年,小说主要记述了他在一个夏天与中上层犹太女孩布兰达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到相别的爱情故事。

揭示了犹太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背景)价值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受到的冲击以及改变。

国内关于罗斯作品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的研究也有很多。

从内容来看,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李艳华从分散的视角对作品进行探讨,反映了美国犹太人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与困惑;于雪茹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进行了阐述,揭露了犹太人在美国遭遇歧视以及美国种族不平等的现象;吴琴华以安装子宫帽这一情节为切入点,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在父权话语下子宫帽对主人公的象征意义;薛春霞从小说人物刻画、读者阅读和作者叙述的角度来分析作品,说明罗斯对文化融合过程中一批背离传统的犹太人的刻画,及其对“不应叙述之事”的叙述,是源自从内向外的叛逆性认知;胡欣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剖析作品,展示了消费文化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菲利普·罗斯:美国文坛神话

菲利普·罗斯:美国文坛神话

菲利普·罗斯:美国文坛神话作者:暂无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5年第7期白云获奖专业户1933年,菲利普·罗斯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他天资聪颖,对阅读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十岁时,罗斯用妈妈的打字机,试着写出了第一篇小说《风暴席卷哈特拉斯》。

尽管对文字有驾驭天赋,他的梦想却是做一名优秀的棒球手,可惜因为缺乏运动方面的潜质,他的球技平平,直到大学时代,他才想到当一个小说家。

才华横溢的罗斯二十岁出头就成了芝加哥大学讲师,随后还在美国其他几所大学任教。

26岁时,罗斯出版小说集《再见,哥伦布》,这部小说令他名声大噪。

小说讲述了一个并不算很新鲜的故事:一个犹太穷小伙爱上了一个富家小姐,夏天,穷小伙受邀去富家小姐家度假,两人在女方父母眼皮底下疯狂约会。

穷小伙一边享受物质与爱情生活,一边鄙视富家小姐家的种种,最终因观念、家庭背景间的罅隙而劳燕分飞。

小说出版前,罗斯预知了小说辛辣、露骨以及背叛传统道德的描写定会引起争议,特地请了父母吃饭,席间他一再向父母说明,小说中的人物并非来自生活中的任何人物原型,同时也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口水战。

后来,罗斯的父亲回忆说,与罗斯一席谈话后,罗斯的母亲一上出租车就号啕大哭,说自己的儿子变成了一个自大狂。

谁也没想到,当年,《再见,哥伦布》就拿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

随后,罗斯凭借《萨巴斯的剧院》再度摘下荣誉,几年后出版的《波特诺的怨诉》则使他一跃成为世界级的著名作家。

很快,菲利普·罗斯成为美国文坛的获奖专业户,他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坛的所有大奖。

2005年,罗斯成为第三位在世时被收入“美国文库”出版作品全集的美国作家。

2005年年初,《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请两百位文坛重要人物推举过去二十五年来出版的美国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得票最多的前二十部小说中,菲利普·罗斯的作品独占六部。

低调的璀璨罗斯极少愿意在镜头前露面,然而2013年2月1日,他破天荒地接受了采访,允许一名记者花十天时间对他进行跟踪采访,从纽约上西区的公寓到他在康涅狄格州乡下的十八世纪农舍。

罗斯《再见,哥伦布》中尼尔的美国梦探析

罗斯《再见,哥伦布》中尼尔的美国梦探析
改用 盐来做 调料 了 , 在用 餐 时也 是 如此 , 她 看 到 尼
走, 而船 却 离 岛 屿 越 来 越 远 。 其 实 , 尼 尔 梦 中 的
“ 岛屿” 在 小说 中并 不 是 第 一 次 出现 , 当 尼尔 发 现
小黑 孩子 在 图书馆 看 高更绘 画 作 品集 时就对 这 个 岛屿 有所 介绍 , “ 这里 是 大 溪 地 , 是 太 平 洋 里 的一 个 岛屿 ” _ 1 j 3 。 而尼 尔在 看 过 这 些之 后 , 肖特 山 已 浮 现在他 脑 海 里 , 那里 “ 暮色苍茫 , 一 片玫 瑰 色 , 宛 如高更 画 中的 溪 流 ” [ 1 3 3 3 。很 明 显 出 现 在 尼 尔 梦 境 中的 岛 屿 是 肖特 山 的 象 征 , 肖特 山 是 布 兰 达 ・ 帕 丁金 一 家 居 住 的地 方 , 是美 国中产 阶级 的
了新 一代 犹太 青年 面对 二战后 急剧 变化 的美 国社 会, 面 临选 择新 文 化 和 旧传 统 之 间爱 恨 交 加 的 矛
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再见吧 , 哥伦布 ……再见 。……” 虽然
我们—— 我 和那个黑孩子—— 谁 也不愿走 , 但
盾心态和为寻求 自我、 寻求 自身价值观在矛盾 中
第2 9卷 第 7期
V0 1 . 2 9 No . 7






2 0 1 4年 7月
J u 1 .,2 0 1 4
J OU R NA L OF Q I N Z HOU U N I V E R S I T Y
罗斯 《 再见, 哥伦布》
中 尼 尔 的 美 国 梦 探 析
是船 长 , 他 是我 的 大副 , 我 们就 是船 上 的全 部

《再见吧,哥伦布》评介

《再见吧,哥伦布》评介

作者: 刘捷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40-43页
主题词: 哥伦布 犹太人 爱泼斯坦 狂热分子 犹太教徒 宗教信仰 伯纳德·马拉默德 美国小说犹太民族 心理历程
摘要: 菲利普·罗思的处女作《再见吧,哥伦布》,于1959年出版,当年即获得豪斯顿·密弗林文学奖,并于1960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

这部作品不仅使他一举成名,而且还奠定了他在当今美国文坛上引人注目的地位。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放任》、《当她是好女人的时候》、《波特诺的怨诉》、《乳房》、《伟大的美国小说》、《我的男人生涯》、《情欲教授》、《鬼作家》等。

罗思出生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市,曾就读于新泽西大学的分校罗特格学院。

他于1954年毕业。

麦加恩短篇小说中的“回头浪子”形象

麦加恩短篇小说中的“回头浪子”形象

麦加恩短篇小说中的“回头浪子”形象爱尔兰小说家约翰·麦加恩生前共出版了四本短篇小说集:《夜线》(1970)、《熬过》(1978)、《高地》(1985)和《短篇小说集》(1992)。

这些短篇小说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同一地名、意象、情境等在不同小说中反复出现;很多小说甚或还共享着同样的主题——从天真无知到老成持重的人生历程。

而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从《夜线》中的纷纷摆脱桎梏、逃离家庭到《短篇小说集》中的与父辈达成和解、回归家庭,人生轨迹正好画了一个圆。

而这种历经失落彷徨、犹豫迟疑之后的归家抉择也使我们联想到《路加福音》中耶稣关于“浪子回头”的比喻。

《路加福音》中的“浪子”不满父亲的管教、家庭的束缚,在分得父亲的一份家产后,远离家乡去追求自由、自我。

但很快他千金散尽,连生计都成了问题,度尽劫难后,他终于幡然醒悟,决心返回原来他认为限制他自由的家里,向父亲悔罪。

父亲为儿子的“死而复活,失而复得”而欣喜不已,而哥哥却因父亲对“浪子”的善待而妒忌憎恨。

哥哥因为压抑内心离家的冲动而丧失了“创造”自身历史的机会,他像一长不大的孩子,永远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之下;而“浪子”则通过从离家到归家的轮回,丰富了自己的阅历,经受了种种考验,实现了自我认知,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

麦加恩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也经历了与“浪子”类似的人生历程:他们内心十分抵触沉闷压抑的农村家乡,纷纷逃往城市寻求自由独立;在城市中他们看到的却是冷漠、隔阂、空虚、暴力甚至死亡,他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最终他们重新发现了爱、家庭、乡下传统等美德的价值,选择了回归家庭。

麦加恩中早期短篇小说着重描写在残酷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和已经离开家乡的青年,而在他晚期的小说中,已经在城市取得完全独立自由的成年主人公却纷纷选择归家,重新融入乡村生活。

在这个轮回之中,这些主人公们逐渐接受了父亲的权威,认可了自己作为儿子的角色,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菲利普·罗斯的“恋地情结”:《再见,哥伦布》的空间叙事

菲利普·罗斯的“恋地情结”:《再见,哥伦布》的空间叙事

菲利普·罗斯的“恋地情结”:《再见,哥伦布》的空间叙事作者:姚石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菲利普·罗斯在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的同名中篇小说就表现出了对故乡纽瓦克的“恋地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他创作生涯的始终。

纽瓦克是第一代犹太移民移植在“第一空间”中的欧洲隔都,而“第二空间”的抽象化观念生产让犹太青年一代走出纽瓦克融入主流社会。

“恋地情结”将抽象的观念空间转化为具体的地方,成为罗斯在小说世界的“第三空间”中重建精神隔都的动因。

中图分类号:I1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0)06-0143-06关键词:恋地情结; 《再见,哥伦布》; 第三空间; 空间叙事; 救赎Abstract:Philip Roth’s topophilia is expressed in his first work Goodbye, Columbus, and his hometown complex is carried on throughout his literary career. His hometown Newark is the transplantation of the European ghetto into “the first space” in America, but the abstract concept production of “the second space” urges the young generation to leave Newark for the mainstream society. Changing abstract space into concrete place, topophilia enables Roth to reconstruct a spiritual ghetto in “the third space” of his fictional world.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2018)作品的叙事空间经历了三次转向。

从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看菲利普·罗斯的飞散意识

从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看菲利普·罗斯的飞散意识

On Philip Roth’s Diaspora Consciousness in
Goodbye,Columbus And Five Short Stories 作者: 李艳华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129-13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8期
主题词:�再见吧,哥伦布》;菲利普·罗斯;飞散意识;身份
摘要:从飞散的视角对菲利普·罗斯的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进行探讨,通过分析小说中飞散者背离传统寻求同化的失败,作者对僵化传统者的讽刺,混合身份的成功塑造表现出罗斯既反对固化身份又反对同化,提倡混合身份的飞散意识,这也是他提倡的飞散者应该具备的生存态度。

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反叛人物的分析

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反叛人物的分析

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反叛人物的分析
曹颖哲;郎爽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菲利普·罗斯刻画了众多的反叛犹太传统的人物形象,被一些犹太评论家称为“犹太逆子”。

本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反叛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梳理,探究罗斯对传统犹太性逆向书写的原因。

【总页数】3页(P16-17,23)
【作者】曹颖哲;郎爽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逆向认知——一种对传统的联结——从《再见,哥伦布》看菲利普·罗斯的"反叛" [J], 蒋梅玲;邓志平
2.论《再见,哥伦布》中犹裔文化身份之流变 [J], 朱娟辉
3.浅析《再见,哥伦布》中尼尔的身份焦虑与建构 [J], 方俊丽
4.双线情节中的意蕴交映--析《再见,哥伦布》中的反叛与回归主题 [J], 王成峰
5.从小说集《再见吧,哥伦布》看菲利普·罗斯的飞散意识 [J], 李艳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 茨 尔在《 寻找 自身 的美 国犹 太 人 》 中指 出 : “ 在 犹太 节 日为名 出去 玩 乐。更 可气 的是 , 他 竟然 教 唆其 犹太 传 统 中, 宗 教是 支 撑 犹 太 民族 文 化 的根 本 观 念 , 他 两 名 犹太 士 兵 成 为他 的 同伙 , 与他 一 同 申请特 权 。
奖项 , 也 是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呼 声 颇 高 的作 家 。盛 名 之 呼唤 齐奥下 来 , 这场 景似 乎是 教 徒膜 拜 上 帝一 般 。在
下, 罗斯 也 因创作 中过 多 的反叛 色彩 而 备 受犹 太 评 论 这场 “ 改宗 ” 闹剧 的背 后 , 是作者 对犹 太教 中神 性 至高 界争议 。就代 表作 小 说 集 《 再见 , 哥 伦 布》 来说 , 罗 斯 无上 地位 的辛辣 嘲 讽 。同时作 为 美 国 二代 犹 太移 民 ,
个 孩子 无力 的哀求 希望 自己不 被 置于 亲情 之
犹 太作 家 。迄 今 为止 , 罗斯 已发 表 了 3 O余 部 长 篇 小 外 , 所 以他 站 在 高 高 的屋 顶 上 , 妄 图用 自己的性 命 与
说 及 大量 的文学 评论 , 几 乎 囊括 了美 国文 学界 所 有 的 强 大的 上帝相 抗衡 。此 时妈妈 、 拉 比与众 人 齐声跪 倒
曹颖 哲 , 郎 爽
( 东 北林 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黑 龙 江 哈尔滨 l 5 0 0 4 0 )
[ 摘
要]在小说集《 再见 , 哥 伦布》 中, 菲利普 ・ 罗斯 刻画 了众多的反叛 犹 太传统 的人物形 象, 被一 些犹 太评 论 家称为
“ 犹太逆子” 。 本 文 对 其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反叛 人 物 进 行 了细 致 的 分 类 和梳 理 , 探 究 罗斯 对传 统犹 太性 逆 向 书 写 的原 因
[ 关键 词]菲利普 ・罗斯 ; 小说 集《 再见 , 哥伦布》 ; 反叛 人物 ; 逆 向书写 [ 中图分类 号]1 1 0 6 . 4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1 — 0 0 1 6 - 0 2 [ 收稿 日期 ]2 0 1 4一l l —l 8
责任 的士兵 罗 斯 巴特 。罗 斯 巴特 以 自己 L j 中士 马克 为他 行方便 。 以安 息 日做 礼拜 为名逃 避 扣 除 ; 以庆祝
定 的帮助 。
问的孩 子
二、 对 犹太 宗 教 观 念 的质 疑— — 齐 奥 : 对 上 帝 发 思有 相 同的犹 太宗教 信仰 为借 口, 一 一 次 次请 求 马 范思
同样 不光 彩地 实施 了他 的报 复 。 f 《 犹太人 的 改宗 》 中, 我 们 看 到 的是 另一 幅 场 景 , 天 真 调往 前线 ,
的孩子 对犹 太拉 比发起 提 问 : “ 犹太 人 ‘ 上帝 的特 选 子 看完 故事 我们 不禁好 奇地 思 考 , 到 底 谁是 信仰 的
呢? ” … 孩子 对宗教 的质 疑 在 犹太 拉 比 眼 中便 是 对 上 为了维 护犹 太 信 仰—— 痛痛 快 快 地 教 训 了不 知 廉 耻
帝 的不 敬 , 或者说 是对 教师 的挑 衅 。
的新 兵 , 实 际 上却 沦 为 了处 心积 虑 、 蓄意 报 复的 滑稽
因为 对 上帝 的质 疑 , 与齐奥 相依 为命 的母 亲第 一 小 人 。可 见 , “ 信仰 的捍 卫者 ” 这则 标题无 疑 是作 者 设


引 言
பைடு நூலகம்
恶 。在小说 的最 后 , 齐奥 站在 房顶 上带 着 微 弱 的哭 腔

… …
一 一 一
菲利 普 ・ 罗斯 是继 马拉 默德 、 辛 格 和 索尔 ・ 贝 娄 喊道 : “ 妈妈 , 你 知道 , 你 们 不 应 当 为 上 帝 的 事 揍 我
之 后 的又一 位 文 学 巨擘—— 极 具 影 响 力 的 当代 美 国
第3 1卷
V( ) J . 31
第1 期
N0 . 】
兰州教 育学 院学报
J O URNAL OF L ANZ HOU I NS T I T U T E OF ED UC AT 1 0N
2 01 5年 1月

1 a n ,2 0 】 5
小说集 《 再见 , 哥伦 布 》 中 反 叛人 物 的 分析
三、 对 犹 太 道 德 观 念 的 背 叛—— 罗斯 巴 特 : 逃 避
素对反 叛 人物进 行分类 处 理 , 并 探讨 作 者 逆 向 书写 的 责 任的 士兵
原因, 为读 者更好 地理 解罗 斯作 品 中的反 叛 主题 提 供

在小 说《 信仰 的捍卫 者》 中, 罗斯刎 画 r一 个逃避
通 过刻 画与 犹太教 义 大相径 庭 的角 色 , 嘲讽 传 统 犹 太 罗斯 欲借 齐奥 之 口将 犹 太人 生 活 中的神 学 因 素弱 化 , 文化 中 的黑 暗 因素 , 甚 至 不惜 进 行 逆 向书 写 , 一 度 在 使人 们更 加理性 地看 待 犹太文 化
评 论界 引起 轩 然 大 波 。本 文 按 犹 太 文 化 中的 不 同 因
它支配 着 犹太人 的 日常生 活 , 犹太 人用 犹 太 教 义评 判 在 马克 思识破 他 的诡 计 之后 , 罗 斯 巴特 用 种种 卑 劣 下 善恶 , 规范 着 自己与他 人 的行 为 。犹太 教 已不再 是 信 作 的 手段 对 马 克 思 中士 软 硬 兼 施 , 威逼利诱, 妄 使 仰这 么简单 , 而 已成 为犹太 人 的道德 体 系 。 ” 而 在小 说 马 克思 中士 屈 服 。最 后 马 克 思 用 计将 j 个 士 兵 共 同
民’ 的身份 是否 与《 独立 宣 言》 的精 神相 违 背?既然 上 捍卫 者 ?罗斯 巴特 作 为 士 兵 , 蔑视军队纪律 ; 作 为 犹 帝无 所 不 能 , 那 耶 稣 为 什 么 不 可 以 无 需 交 合 而 生 太 人 , 任 意亵 渎 自身信 仰 。那 么 马克 思 中士 呢 ?看 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