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201212)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201212)

病例2-11: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2-12:小脑后下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3-1:胼胝体AVM
2012-12-17
病例3-2:基底节区AVM
2012-12-17
病例3-3:枕部AVM
2012-12-17
病例3-4:颞部AVM
2012-12-17
病例3-5:额部AVM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介入学组
导语
•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脑动脉瘤的诊治 • 血管畸形的治疗
2012-12-17
缺血性脑血管病
• 应用血管内影像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血管狭窄 、闭塞情况,为迅速进行血管重建、防止栓子脱 落、恢复血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病例1-7:椎动脉开口狭窄
2012-12-17
病例1-8:椎动脉颈段狭窄
2012-12-17
病例1-9:椎动脉颅内段狭窄
2012-12-17
病例1-10:基底动脉狭窄
2012-12-17
病例1-11:基底动脉血栓闭塞
2012-12-17
病例1-12: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
2012-12-17
2012-12-17
病例2-1:动脉瘤(首诊阴性)
• SAH1周DSA SAH6周DSA
2012-12-17
病例2-2:动脉瘤DSA术中出血
2012-12-17
病例2-3:后交通动脉瘤夹闭后复发
2012-12-17
病例2-4:前交通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2-5:大脑中动脉瘤
球囊辅助栓塞
2012-12-17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新进展

加强临床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 疗的创新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加强神经内外科、影像科、介入科等 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THANK YOU
介入与外科手术
对于复杂病例,可考虑介入与外科手 术联合治疗,如先进行介入溶栓或取 栓,再进行外科手术处理狭窄或闭塞 血管。
04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未 来展望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创新型血管内治疗器械
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未来将有更多高效、安全、微创的血管内治疗器械问 世,如可降解支架、智能血流导向装置等。
多学科联合治疗
整合神经内外科、影像科、康复 科等多学科资源,形成综合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后。
预防与干预措施
防和干预措施 ,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
未来临床实践的挑战与机遇
临床实践规范化
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
制定和完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的临床实践指南和规范,提高整体治 疗水平。
分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病理机制
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导致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等。
诊断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02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状
介入治疗技术介绍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通过植入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脑 部供血。
使用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封闭动脉瘤,防止 破裂出血。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Introduction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部的血液循环及供氧供血障碍造成的一系列病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尤其是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中,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通过药物的调节作用,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条件,缓解脑血管症状,减少各种锁死问题,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药物治疗的进步。

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指通过药物将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血管的通畅,降低患者的症状和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3. 扩血管治疗扩血管治疗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等方式扩张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增加脑部的血流供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有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等。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或者是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或加剧,则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血管的狭窄和阻塞,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1. 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指经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其操作技术比传统手术更加微创,同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2. 血管外治疗血管外治疗主要适用于大范围的脑出血和脑血肿等脑实质性病变,一般采用开颅手术或者穿刺引流等技术。

开颅手术可以清除脑内出血,进行减压缓解症状。

穿刺引流则可以将血肿或者脑室内的液体引出,减轻压迫症状,避免脑组织坏死。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引导针、导丝、支架等介入设备经过人体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而且能够有效地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进展-cordis科学培训

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进展-cordis科学培训
手术失败 • 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残疾 • 血栓栓塞并发症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残疾 • 导管、导丝、弹簧圈等材料断裂、留置体内 • 血管痉挛、高颅压等因素危及患者生命 • 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或动脉瘤复发 • 支架植入后血管狭窄 • 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导丝出血或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动脉瘤栓塞治疗准备
GDC 10Std 4x10
GDC-10 3D 4x8 TRUFILL DCS HF 4x10 TRUFILL DCS CF 4x10
Source: Cordis Report 635RP061 (n=5)
向心性填塞
–在贴壁填塞动脉瘤的同时为后续铂 金圈留下内部的开放空间
享有专利的铂金圈成型过程使任何一个铂金圈都保持中空
脑血管病介入 诊断治疗
近年来,颅脑损伤已成为发达国家青少年伤病致 死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的迅速发展 ,我国颅脑外伤发生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颅脑 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在 所有类型的创伤重,TBI是导致死亡和终身残疾 的最主要原因。颅脑外伤后继发脑损伤尤其是顽 固性颅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 许多治疗手段如脱水治疗、亚低温、过度换气、 神经营养、冬眠疗法等取得了进展,但其效果仍 不尽如人意。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遇到术 中急性脑膨出的危象,死亡率极高,尤其是那些 弥漫性半球脑肿胀合并硬膜下薄层血肿的患者。 甚至有个别学者认为对于严重的外伤性脑肿胀的 患者,因术中常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膨出,手术治 疗的价值不大甚至有害。
脑卒中预后
• 30-35%的死亡率 • 35-40%的残疾 • 1/3死亡、1/3残疾、1/3康复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 治 疗 方 法
在 实 施 介 入 治 疗 前 3天 给 予 所 有 患 者 口服 阿 斯 匹 林
3 0 0 ag r / 次 ,1次 / 天及氯 吡格 雷片剂 7 5 a r g / 次 ,1次 / 天。 介入 治 疗 在全 麻下 进 行 ,支架 的选择 依 据 患者 的 狭窄 程 度 及部位 ,首 先将直径 为 5毫米 的小球 囊植 入血管狭 窄部进 行
导丝等 ,植人人 体 内后 对病灶 进行局 部治疗 。
4 . 2 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适应症及 其优 势
4 . 2 . 1 血管 内溶栓
l 一般资料
抽 取的 我院 收治 的 6 0例 经介 入治 疗 的脑血 管病 患者 均 经C T或 / 及 MRI 检 查 明确 诊断并 排 除了卒 中所致 的严重 残 疾者及 合并 动静脉 畸形或颅 内肿瘤者 。其 中男性 患者 3 8例 , 女性患 者 2 2例 , 年龄 4 5 ~7 1岁 , 平均 年龄 6 1岁 。既往史 : 糖尿病 患者 1 4例 , 高血 脂患者 1 2例 , 有 长期吸 烟史者 2 6例 。 经 DS A检查 确定 : 大脑 中动脉狭 窄 2 1 支 ,颈 内动 脉颅 内段 狭窄 1 5支 , 大脑前 动脉狭窄 1 0支 , 椎 动脉颅 内段狭 窄 9支 , 大脑 中动脉 闭塞 3支 ,颈 内动脉颅 内段闭塞 2支 。
43介入治疗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是由颅内动脉狭窄所致随着介入治疗的深入研究及血管内支架产品完善血管内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已成功应用于治疗颅内大动脉的严重狭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45它一方面能够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快速消除另一方面植入的支架能够扩张血管的狭窄部位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再者支架顺应性良好可与血管壁紧密贴附有较强支撑力能够有效预防血管发生闭塞防止血栓栓子脱落有效避免了脑血管狭窄及脑血栓的再发生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进展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进展

中图 分 类肿 号 :R 4 7 3 1 皮 下 血
文 献 标识 码 :B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0 9 . 3 2 3
皮 下 血肿 这 种 并 发 症 临床 上 比较 常 见 , 原 因为 频 繁穿 刺 、按压 不充分 、过早 活动 。小血肿 是其 主要表 现 , 只有 局 部肿 胀不舒 服 , 没 有其 他的不适 症状 。穿刺 部位有 青紫 、瘀 血肿 块 、血 肿较 大时 ,静 脉被 压迫 ,从而 引起静脉 炎 , 压迫 动 脉引起 远端 动 脉搏 动减弱 或者 消失 。股动 脉穿 刺点 过高 , 手术 后压 迫 止血 工作 困难 , 导 致腹 膜后血 肿 , 血 肿严 重可 导 致髂 静脉 、膀胱 与神 经压迫 的症状 】 。出血 量较大 时会 出现 失 血性 休 克 。所 以术前 要准 备充 分 , 穿 刺 针 的选 择 要合 适 , 正 确选 择穿 刺点 , 导管退 出动脉穿 刺 口后 , 以示 、中 、环 三 指 垫 2 ~3块 纱 布对 穿刺 部 位进 行 压迫 ,时 间 为 1 5 mi n , 中 心 为皮肤 穿刺 口近侧 , 以指腹 感到血 管搏动 和皮肤 穿刺 口无 渗 血 为度 , 较 粗导 管 f 8 F ) 应压迫 2 0 mi n , 如 血 没有 止 住 ,再 进 行 压 迫 ,时 间 为 l 5— 2 0 m i n , 用绷带加压包扎 , 必 要 时 用 沙袋 进行 压 迫 。介 入 以后 ,穿刺 肢体 制 动 ,时间 为 2 4 h , 告 知患 者不 要剧 烈 咳嗽 、打 喷嚏 。高血 压患 者在 介入 之前 , 要 先控制 血压 ,保 持平稳 , 介入应 密切观察 患者 的情 况 。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或二级甲等医院(只限于开展脑血管造影的诊断项目),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能独立开展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

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三级医院中处于先进地位。

(四)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三级医院中处于先进地位。

(五)放射科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能从事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三级医院中处于先进地位;配备有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具体要求如下: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认识 引起 并发 症 的危险 因素 , 出可干 预 的环 节 , 找 在介 入 治 疗 整个 过程 中积极 做好 预防护 理 , 以改 善并 发症 , 可 减少 患 者 的痛苦 , 患 者康 复 。国 内外 许 多学 者 对脑 血 管 病 介 促进
入治 疗并发 症 的发生 、 防及护 理进行 了深 入 的探 讨 , 理 预 护 模式 的应用 及心 理干 预也在 近年 受到 学者 们 的重 视 。本 文 拟对 脑血 管 病 介 入 治 疗并 发 症 的 预 防 和 护理 研 究 进 行 综
的排 尿练 习和神 经心理 干预 可以解决 。
3 护 理 模 式 对 并 发 症 的影 响 31 临床 护 理路 径 的应 用 临 床护 理路 径 是 针 对特 . 定 的病人 群体 的在住 院期 间 的护理 模 式 。通 过有 计 划 、
有预 见性地 进行 护 理 工作 , 病人 了解 自己 的护 理计 划 目 让
轴, 以护理 手段 为纵 轴 ( 入 院 、 查 、 药 、 食指 导 和 出 如 检 用 饮
类 似 的报道 ’ 。但对 于穿 刺 点 过 高 和肥 胖 患 者 , 用 压 使 迫器 不 易 固定 , 致发 生 出血 和血 肿 , 推 荐使 用 。 同时压 迫 不 止血 器 的 固定 胶带 对皮 肤有 刺激 性 , 气性 差 , 引起 皮 肤 通 易 损伤 。要 在充 分浸 湿 胶 带 后 , 用 正 确 的 手 法揭 除 。② 穿 采
穿刺 点感 染 , 与 其 他 学 者报 道 的结 果 相 似 川 。术 后 穿 这
股动脉 穿刺 置管 , 采用 血 管 内介 入 技 术对 脑 血 管 疾病 进 行 诊断 和直 接 治 疗 。包 括 经 导管 数 字减 影 脑 血 管 造 影 检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血管狭窄、感染和出血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各不相同,需要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术后脑出血可能是由于血管痉挛或原发性病变导致,护理上需要加强监测病情变化,控制血压;术后脑梗死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护理上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流情况,预防血栓形成;术后感染可能与手术操作不当有关,护理上需要加强伤口护理,防止感染的发生。

加强术后监护,严格执行医嘱,提高护理质量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原因、护理对策、脑出血、脑梗死、血管狭窄、感染、出血、监护、医嘱、护理质量、异常症状、发生率。

1. 引言1.1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脑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治疗的方法,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如脑血栓、脑出血等。

术后常见并发症是患者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症状或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了解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对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术后脑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

其主要原因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血管损伤、患者术后血压升高等因素。

护理对策包括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及血糖水平、避免患者剧烈运动等。

术后脑梗死是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局部神经功能障碍。

其原因可能是手术过程中血栓脱落、患者血液高凝等。

护理对策包括加强患者的血液抗凝治疗、定期检测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等。

术后血管狭窄、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也都需要及时的护理干预和处理。

通过加强术后监护、严格执行医嘱、提高护理质量,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康复与生命安全。

2. 正文2.1 术后脑出血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术后脑出血是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原因包括手术操作不当、血管损伤、高血压、血栓形成等。

脑血管病急诊介入治疗进展(2014)

脑血管病急诊介入治疗进展(2014)

2014-7-2
病例4-2:基底节区AVM
2014-7-2
病例4-3:枕部AVM
2014-7-2
病例4-4:颞部AVM
2014-7-2
病例4-5:额部AVM
2014-7-2
病例5-1:CCF(单球囊栓塞)
2014-7-2
病例5-2:CCF(球囊ICA闭塞)
2014-7-2
病例5-3:CCF(弹簧圈栓塞)
病例1-7:颈内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7:颈内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7:颈内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8:颈内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9:颈内狭窄合并动脉瘤栓塞+支架
2014-7-2
病例1-10: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10: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11: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11: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1-11: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支架
2014-7-2
病例2-1:静脉窦血栓溶栓
2014-7-2
病例2-2:产褥期静脉窦血栓溶栓
2014-7-2
病例6-1:颈动脉破裂覆膜支架
2014-7-2
病例6-2:椎动脉破裂覆膜支架
2014-7-2
病例6-2:椎动脉破裂覆膜支架
2014-7-2
病例6-3:锁骨下动脉破裂 覆膜支架
2014-7-2
7-1:鼻出血栓塞

出血性脑卒中诊治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诊治进展

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MedicineJournalVoL23No.22010・283・结直肠癌的治疗。

2讨论2.1Fasttracksurgery(下简称FTS)又名快速通道外科,最早由丹麦的HenrikKehlet医生所倡导,HenrikKehlc指出,通过现代的治疗理念和多种治疗模式的转换,在不改变手术原理和外科方法的前提下,FTS可使以往术后要为期数周的机体功能恢复过程大大缩短。

其目的主要是改善围手术期处理,采用各种已证实有效地方法以减少并发症,减少病人的痛苦。

加速病人术后康复。

总体概括来讲意在减少医疗措施带来的应激。

当机体受到外来侵袭时,信息由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经下丘脑一脑垂体一肾上腺素轴而使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皮质素分泌增加。

同时也有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的改变致有全身性炎性反应,这些激素的增加导致了机体一系列反应,除炎症反应外,神态、心血管呼吸系统及代谢系统都产生了反应,如:高分解代谢、过度炎性反应、甚至器官功能障碍。

FTS主要是尽力降低手术治疗对病人引起的应激反应,加速病人康复。

采取的措施有三方面:一是术前病人应有体制与精神方面的准备。

二是减少治疗措施的应激性,三是阻断传人神经对应激信号的传导【2J。

术前一日不禁食,不做清洁灌肠,少用鼻胃管、引流管,适当输液、有效止痛,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微创手术等都是减少应激的措施。

术中及术后硬膜外镇痛则正是阻断了传导。

2.2以往认为,肠道准备减少术中腹腔污染机会,促进吻合口愈合。

但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机械性肠道准备不仅给病人带来不适,而且能导致肠道细菌移位和电解质失衡,反而可能增加术后腹腔污染和肠吻合瘘风险,对结直肠手术并无益处HJ。

2.3胃管目的是为解决病人术后腹胀、呕吐,但Cheathem等研究表明,未置鼻胃管并不影响功能恢复。

不仅未增加吻合口瘘发生的风险,反而可减少静止状态下误吸、肺不张、肺部感染和术后发热的机会。

目前无需常规放置胃管。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进展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它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在过去,对于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等方面。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介入技术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不断进步,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头颅CT 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潜在的出血原因。

此外,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等磁共振技术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和血流灌注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神经介入技术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突破。

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微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到出血部位的血管内,阻塞出血血管,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

例如,对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药物治疗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过去,止血药物在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存在争议。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新型的止血药物,如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特定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此外,神经保护药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可以减轻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神经细胞,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手术治疗仍然是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开颅手术虽然创伤较大,但对于出血量较大、脑疝形成的患者,仍然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然而,随着科技与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趋势与研究发现。

1. 基因治疗的应用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调节或修复异常基因,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例如,利用载体传递相关基因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有望改善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的病情。

此外,基因治疗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指导。

2. 细胞治疗的突破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或干预体内的细胞来治疗疾病。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干细胞的应用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等特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重建受损组织,恢复器官功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改善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3. 药物研发的创新药物研发一直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不断进步,许多新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取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

另外,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降低血压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4.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是指中风、脑动脉瘤等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介入治疗通过经皮血管穿刺或内窥镜技术,将导管引入血管内,进行血管瘤栓塞、动脉瘤修复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除了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十分重要的。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所发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科学家们不断投入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并探讨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一、研究的最新发现1. 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炎性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

针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降低炎性反应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2. 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会导致炎性反应的增加,进而影响血管功能和代谢状态。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远离肠道的器官,包括心脏和脑部。

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成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3. 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机制,并开发个体化治疗方案。

例如,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关,进而降低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

这一发现为个性化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化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目前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介入治疗手段,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全冠脉三维重建技术和支架放置指导系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变血管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

2. 中风介入治疗的创新方法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死因之一,介入治疗在中风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脑出血病外科与介入治疗的国际发展历史和展望

脑出血病外科与介入治疗的国际发展历史和展望

脑出血病外科与介入治疗的国际发展历史和展望“正如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Heinlein)所说——忽视历史的一代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如果我们不知道历史发展是怎样的进程,就不知道未来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去做什么工作。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神经外科分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教授如是说。

在“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主题论坛上,她详细阐述了脑出血病的外科与介入治疗发展历史,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我们关注的是疾病。

而不是工具我们每天从事着脑卒中的防治工作,是否真正了解卒中?人类从何时开始有了卒中的记载?公元前691年,埃兰国王乌曼美那(humban-nimena)是人类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卒中患者。

2400年前,希波格拉底(Hippocrates)已认识并描述卒中为突然摔倒、丧失意识或偏瘫,命名卒中为突然“被打倒”(Apoplexy)。

那么,突然摔倒和偏瘫等症状和脑血管有什么关系?现代医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历程碑是1543年近代人体解剖学创始人、著名意大利医生安德里亚斯·瓦萨里(Andreas Vesalius)在其著作《人体结构》里初步揭示了脑血管解剖概况。

“stroke”首次出现在1599年出版的牛津英语大词典。

把脑血管病和卒中联系在一起的是16世纪的一些先贤哲人。

他们不断描述卒中会导致突然失语、摔倒、偏瘫等症状。

1664年英国韦利斯(Thomas Willis)首先提出了“基底动脉环(Willis环)”的概念。

1658年,瑞士医生约翰·韦普弗(Johann Jacob Wepfer)解剖发现,死于Apoplexy的患者多有脑血管堵塞或脑出血。

这一发现是2000多年来第一次把Apoplexy与脑血管病变联系起来。

从症状描述到发现卒中症状和脑血管病的关系,人类终于发现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

缺血性疾病以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和烟雾病为代表,出血性疾病以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桌会议:部分脑血管病的诊疗决策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年10月第29卷第10期总第367期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吴中学① 姜 鹏①3摘要: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栓塞治疗由于血管内辅助技术与各种栓塞材料的综合应用取得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生物修饰弹簧圈、封堵球囊和支架技术的应用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2)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的应用提高了脑动静脉畸形和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单纯栓塞治愈率;(3)带膜支架在颅底部巨大动脉瘤和创伤性动静脉瘘取得开创性应用。

关键词: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带膜支架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8)10-0018-02I nterventional T reatment Progresses of H emorrhagic C erebral Disease W U Zhong2x ue,J IA N GPeng.B ei j ing N eurosurgical I nstitute,B ei j ing100050,ChinaAbstract:Due to assisted interventional techniques and synthesized usage of embolic materials,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hemorrhagic cerebral disease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Firstly,bio-modified platinum de2 tachable coils,compliant occlusion balloons and stent made more complicat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curable.Secondly, non-adhesive liquid embolic agents raised the simple embolic curative rate of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and du2 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Finally,covered stent was an initiative in treatment of giant aneurysms and traumatic arteriove2 nous fistulas in skull base.K ey Words:hemorrhagic cerebral disease,intracranial aneurysm,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overed stent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面进展迅速,以其微创、安全的优点愈来愈受到医师与患者的关注和肯定,成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几个领域尤其受到神经外科临床医生的关注。

1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一直是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最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部分。

经典的血管内治疗包括载瘤动脉闭塞术和动脉瘤囊内填塞技术。

由于材料学和治疗观念的进步,很多以往只能通过闭塞载瘤动脉达到治疗目的的动脉瘤患者有了保留载瘤动脉完整性的可能。

在国际上,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随机大宗病例研究(ISA T,2002)[1-2]已证实,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在术后1年时较手术治疗组明显降低了残死率,其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后者。

在电解脱铂金弹簧圈(GDC)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用于动脉瘤栓塞的新型材料,如生物涂层弹簧圈、水膨胀弹簧圈[3-5]和液体栓塞剂[6-7],以及与复杂技术配合使用的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新型材料。

这些辅助技术与材料的综合应用,拓宽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并进一步提高了其治疗效果。

中国的血管内神经外科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发展尤其迅猛,治疗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进步。

在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段国升等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为神经介入技术的普及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为点①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北京 100050率先发展带动华北、东北、南方各省广大区域为面普及应用的发展脉络。

现阶段,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几方面:(1)治疗设备不能完全满足治疗需要和辅助医技人员仍缺乏完善的培训;(2)相关科室对神经介入片面了解,未能给予血管内治疗以足够的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处理上;(3)血管内治疗后的随访工作不够重视。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与否目前仍存在较多争议,需要对比血管内治疗的操作风险和动脉瘤破裂的自然风险,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综合权衡,分别地给予处理的建议。

国外文献提示,介入治疗能够降低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确切结论仍须进一步研究证实。

2 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与栓塞材料的应用密切相关。

氰丙烯酸酯类(如IBCA、NBCA)做为黏附性液体栓塞材料的代表用于血管内栓塞治疗AVM已有较长时间。

神经介入医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使介入栓塞治疗不仅能够降低AVM流量而适于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还可以作为单独的治疗方法使部分AVM 达到治愈。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Onyx的出现改变了NB2 CA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方面的现状,甚至可以说它的应用是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发展史上继GDC 问世后又一里程碑式的进步。

在血管内,Onyx通过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渗透入组织间隙而缓慢沉淀形成大分子聚合物起到栓塞作用,具有相对非黏附特性,允许较长时间的推注,栓塞物在畸形团中广泛弥散,提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吴中学等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年10月第29卷第10期总第367期高了栓塞的效果。

目前国内外达成的基本共识是,On2 yx的应用使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的治愈率从15%左右提高到40%,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为1级~2级的脑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率高达90%,S-M更高分级的AVM有了通过介入治愈的可能[8-9]。

在非黏附性液体栓塞剂的使用上,国内神经介入治疗与国外同步。

特别是在适应证的选择和并发症分析方面,国内神经介入医生逐步发现和掌握了该领域独特的规律和操作技巧。

3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 F)的血管内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仍旧没有确切结论,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和静脉窦的炎症或血栓有关。

DAV F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静脉引流的方式上,不少国外学者提出了新的分型。

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公认,经静脉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确实而有效的。

特别是对于海绵窦区DAV F静脉入路可以作为首选。

随着微导管技术的进步,一些罕见的静脉入路不断被尝试,如经翼静脉丛、经颞浅静脉等,并且必要时可直接穿刺静脉窦。

经动脉途径液体栓塞治疗DAV F是神经外科介入领域的另一项技术进步。

目前的阶段性临床研究报告显示,Onyx18在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DAV F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而近一年来经静脉入路Onyx18栓塞治疗又成为某些DAV F型别的更加巧妙之选[10-11]。

总之,各种栓塞材料结合动、静脉多种途径入路,脑膜动静脉瘘这一神经外科世界性难题可望获得解决。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经动脉和静脉液体栓塞治疗DAV F,积累了相当经验。

4 带膜支架的应用带膜支架是高分子聚合物膜性结构嵌入式安装于金属支架形成的复合产物,较早的应用于腹主动脉动脉瘤的治疗。

近年不断有应用于神经外科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报道。

带膜支架作为血管腔内隔绝物,可以在保持载瘤/瘘动脉通畅前提下,在血管中形成一个封闭的管道,使病变部位血流与正常血循环完全隔绝,隔离动脉瘤或者瘘口,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促进血栓的形成,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带膜支架首先应用于颅内外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上。

与使用弹簧圈栓塞或载瘤/瘘动脉闭塞相比,这项技术保持了载瘤/瘘动脉的通畅,避免术后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危险,且减少了近期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更为经济、微创。

病变附近有重要的穿支动脉是带膜支架使用的禁忌证,因此带膜支架适用于无重要分支血管的部位,如颈内动脉岩段、椎动脉颅外段和小脑后下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之间的椎-基底动脉等。

目前的冠脉系统带膜支架对神经血管内治疗尚不理想。

柔顺性差是其缺点,影响了带膜支架的可输送性与贴壁性。

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释放支架是在已受锐利损伤的血管中操作,较大的释放压力也会带来对靶血管的潜在损伤。

带膜支架柔顺性的材料学改进和部分带膜支架的研制是目前这一领域内进展的两个方向。

应当看到,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学在微创和安全的指导思想下经历了飞速进步的历程。

今天,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成为神经外科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力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治疗观念的改进、新型材料的研制和核心技术的普及,介入治疗必将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

(3通讯作者)参考文献[1] Molyneux A,Kerr R,Stratton I,et al.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Aneurysm Trial(ISA T)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vas2 cular coiling in2143patient s wit h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randomized trial[J].Lancet,2002,360(9342):1267-1274.[2] Molyneux A J,Kerr R S,Yu L M,et al.International subarach2noid aneurysm trial(ISA T)of neurosurgical clipping versus endo2 vascular coiling in2143patient s wit h ruptured int racranial aneu2 rysms: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effect s on survival,dependen2 cy,seizures,rebleeding,subgroups,and aneurysm occlusion[J].Lancet,2005,366(9488):809-817.[3] Murayama Y,Tateshima S,G onzalez N R,et al.Matrix and bioab2sorbable polymeric coils accelerate healing of intracranial aneu2 rysms:long-term experimental study[J].Stroke,2003,34(8): 2031-2037.[4] Cloft H J,H EAL Investigators.HydroCoil for Endovascular Aneu2rysm Occlusion(H EAL)study:3-6mont h angiographic follow-up result s[J].Am J Neuroradiol,2007,28(1):152-154.[5] Berenstein A,Song J K,Niimi Y,et al.Treat ment of cerebral an2eurysms wit h hydrogel-coated platinum coils(HydroCoil):early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Am J Neuroradiol,2006,27(9):1834 -1840.[6] Molyneux A J,Cekirge S,Saatci I,et al.Cerebral Aneurysm Multi2center European Onyx(CAMEO)trial:result s of aprospective ob2 servational study in20European centers[J].Am J Neuroradiol, 2004,25(1):39-51.[7] Cekirge H S,Saatci I,Geyik S,et al.Intrasaccular combination ofmetallic coils and onyx liquid embolic agent for t he endovascular treat 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J].J Neurosurg,2006,105(5): 706-712.[8] Weber W,K is B,Siekmann R,et al.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ofintracrani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wit h Onyx[J].Neurosur2 gery,2007,61(2):244-252.[9] van Rooij W J,Sluzewski M,Beute G N.Brain AVM embolizationwit h Onyx[J].Am J Neuroradiol,2007,28(1):172-177.[10]Lv X L,Li Y X,Liu A H,et al.A complex cavernous sinus duralarteriovenous fistula secondary to covered stent placement for a traumatic carotid artery-cavernous sinus fistula:case report[J].J Neurosurg,2008,108(3):588-590.[11]Lv X,Li Y,Wu Z.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nterior cranial fossa du2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J].Neuroradiology,2008,50(5):433-437.作者简介:吴中学(1950-),男,辽宁北票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