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201212)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201212)

病例2-11: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2-12:小脑后下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3-1:胼胝体AVM
2012-12-17
病例3-2:基底节区AVM
2012-12-17
病例3-3:枕部AVM
2012-12-17
病例3-4:颞部AVM
2012-12-17
病例3-5:额部AVM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规范与进展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介入学组
导语
•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 • 缺血性脑血管病 • 脑动脉瘤的诊治 • 血管畸形的治疗
2012-12-17
缺血性脑血管病
• 应用血管内影像可以直观、快速地了解血管狭窄 、闭塞情况,为迅速进行血管重建、防止栓子脱 落、恢复血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病例1-7:椎动脉开口狭窄
2012-12-17
病例1-8:椎动脉颈段狭窄
2012-12-17
病例1-9:椎动脉颅内段狭窄
2012-12-17
病例1-10:基底动脉狭窄
2012-12-17
病例1-11:基底动脉血栓闭塞
2012-12-17
病例1-12: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
2012-12-17
2012-12-17
病例2-1:动脉瘤(首诊阴性)
• SAH1周DSA SAH6周DSA
2012-12-17
病例2-2:动脉瘤DSA术中出血
2012-12-17
病例2-3:后交通动脉瘤夹闭后复发
2012-12-17
病例2-4:前交通动脉瘤
2012-12-17
病例2-5:大脑中动脉瘤
球囊辅助栓塞
2012-12-17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 1.出血症状: • 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的原因。表现起病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与精神
失常。脑膜刺激征多见。亦可形成颅内血肿,产生偏瘫及意识障碍。
第41页/共69页
临床表现 • 2.非出血症状: • 由动脉瘤本身对邻近神经、血管的压迫而致,多与动脉瘤的体积和部位
第33页/共69页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选择的器械: • 6F导引管、Y形带阀接头、加压输液袋、肝素化。 • Magic-3F/1.8F微导管。 • 溶栓结束,酌情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第34页/共69页
超选择性脑动脉内溶栓治疗
选择的药物: • 尿激酶: 5万U溶于20ml生理盐水,手推注入,20min 滴完,
一个剂量不够,可再追加。最多可在3-6小时内连续使用7.522.5万U。有用 48万U的报道。 • rtPA:alteplase 10mg或0.9mg/kg,最大用量40mg; reteplase 1U,最大用量8U •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VD,1/d,10d • 溶栓后24h,阿斯匹林,300mg/d,10d;100mg/d,80d
P TA S 术 前 准 备
•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三项,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 • 会阴部备皮。 • 术前半小时:鲁米那钠0.1g肌肉注射;术前3日尼莫地平20mg,2次/日;有癫痫发作史者,术前给抗癫痫
药。 • 术前禁食。 • 对操作时间长的病人留置导尿管。
第22页/共69页
P TA S 术 中 处 理
第14页/共69页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缺点: 诱发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伤口出血感染、脑神经损伤、切口瘢痕处感觉麻木、瘢痕增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进展Introduction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部的血液循环及供氧供血障碍造成的一系列病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尤其是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中,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通过药物的调节作用,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条件,缓解脑血管症状,减少各种锁死问题,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现代药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药物治疗的进步。

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有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两种。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指通过药物将血管内的血栓溶解,恢复血管的通畅,降低患者的症状和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3. 扩血管治疗扩血管治疗是通过药物或者手术等方式扩张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增加脑部的血流供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目前常用的扩血管药物有硝酸甘油和酚妥拉明等。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病情,或者是病情已经进一步加重或加剧,则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缓解血管的狭窄和阻塞,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1. 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治疗是指经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其操作技术比传统手术更加微创,同时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2. 血管外治疗血管外治疗主要适用于大范围的脑出血和脑血肿等脑实质性病变,一般采用开颅手术或者穿刺引流等技术。

开颅手术可以清除脑内出血,进行减压缓解症状。

穿刺引流则可以将血肿或者脑室内的液体引出,减轻压迫症状,避免脑组织坏死。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引导针、导丝、支架等介入设备经过人体血管直接作用于病变血管的治疗方法。

与传统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更小的创伤和更快的恢复,而且能够有效地恢复脑部的血流供应。

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进展-cordis科学培训

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进展-cordis科学培训
手术失败 • 动脉瘤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残疾 • 血栓栓塞并发症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残疾 • 导管、导丝、弹簧圈等材料断裂、留置体内 • 血管痉挛、高颅压等因素危及患者生命 • 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或动脉瘤复发 • 支架植入后血管狭窄 • 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导丝出血或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
动脉瘤栓塞治疗准备
GDC 10Std 4x10
GDC-10 3D 4x8 TRUFILL DCS HF 4x10 TRUFILL DCS CF 4x10
Source: Cordis Report 635RP061 (n=5)
向心性填塞
–在贴壁填塞动脉瘤的同时为后续铂 金圈留下内部的开放空间
享有专利的铂金圈成型过程使任何一个铂金圈都保持中空
脑血管病介入 诊断治疗
近年来,颅脑损伤已成为发达国家青少年伤病致 死的首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和交通的迅速发展 ,我国颅脑外伤发生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颅脑 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在 所有类型的创伤重,TBI是导致死亡和终身残疾 的最主要原因。颅脑外伤后继发脑损伤尤其是顽 固性颅内高压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尽管 许多治疗手段如脱水治疗、亚低温、过度换气、 神经营养、冬眠疗法等取得了进展,但其效果仍 不尽如人意。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遇到术 中急性脑膨出的危象,死亡率极高,尤其是那些 弥漫性半球脑肿胀合并硬膜下薄层血肿的患者。 甚至有个别学者认为对于严重的外伤性脑肿胀的 患者,因术中常出现难以控制的脑膨出,手术治 疗的价值不大甚至有害。
脑卒中预后
• 30-35%的死亡率 • 35-40%的残疾 • 1/3死亡、1/3残疾、1/3康复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它通常指的是在脑动脉底部形成的局限性球形膨出,是一种脑血管畸形。

由于其位置较为特殊,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损害。

而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对于脑血管畸形的治疗也存在许多弊端,因此血管介入治疗在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工具的不断进步也使得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大大提高。

首先,血管内介入治疗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是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随着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穿刺后的效果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其次,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所使用的医疗器材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例如,使用可吸收型支架等特殊器材,能够更好地降低血泡样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缩小血管的分叉角度,同时还减少了介入后产生的并发症。

此外,介入治疗中所使用的药物也可以在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给患者注射影像导入剂,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脑血管的构造和血流动态,有利于医生评估血泡样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但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和限制。

例如,在处理复杂血管结构时,血管介入医生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同时,由于介入治疗需要在血管内进行,术后需要患者加强监护,避免术后合并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它的治疗效果已经逐步得到证实,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普及和成熟。

对于患有血泡样动脉瘤的患者,他们可以选择治疗的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你应该了解发布时间:2021-10-19T01:36:36.134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9期作者:杨跃东[导读] 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杨跃东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000如今,伴随着影像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开始被广泛运用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且出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介入治疗凭借其优势,在临床上病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出了明显效果,也如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历程中的重大里程碑。

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报道,详细地总结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进展,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相关指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关于介入治疗相关指南资料有许多。

例如2011年美国颁布《颈动脉颅外段和椎动脉疾病的诊治指南》,且2009年美国脑卒中学会认为狭窄率超过70.0%后则可在保守治疗基础下,考虑接受支架置入术治疗。

同时2012年美国FDA增加了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其中提出的条件包括:适用22~80岁患者;药物治疗后仍发作多次卒中;最近疾病发作时间在一周前等等。

2013年1月美国也颁布了最新版本患者管理指南,和以往的资料对比差异并不大,主要是从质量管理、适应症等多方面有新的修改意见。

2011年我国中华医学神经病学会撰写《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适应证主要立足于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的角度分析:由于颈部血管成形术、支架治疗操作时间短、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因而得到临床认可。

目前满足此治疗方法的标准包括:其一,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率高于50.0%,其二,无症状狭窄率不低于70.0%。

若患者出现症状性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首选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使用球囊成形术、支架治疗法等。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研究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研究进展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健康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新研究不断涌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一些重大进展,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

1.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首先是高血压的研究。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新的研究表明,除了血压控制外,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完善高血压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高血脂的研究。

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最新研究发现,除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程度也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这为进一步探索高血脂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新的线索。

另外,血糖控制对于心脑血管健康同样重要。

研究人员发现,除了糖尿病患者外,一些无糖尿病的高血糖患者也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一发现提示,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治疗方法研究除了风险因素的研究外,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是介入治疗的发展。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心脏瓣膜置换术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其次是药物治疗的创新。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系列新的心脑血管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和降压药物等。

这些新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症状,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

另外,基因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改变人体内部基因的表达,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实现治疗目的。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应用新进展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应用新进展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应用新进展1.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3.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34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现代的医学理念提倡以患者为中心。

近年来国内疾病谱的转变,脑血管病逐渐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

探讨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可行性,就患者入院到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动态过程中,医护患多方配合、协作整个过程,使患者减少手术应激及手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从而达到减小手术后期的社会资源损耗。

神经外科手术因其难度大,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贯穿整个围手术期。

降低手术患者应激反应依靠多学科,多专业合作,其中护理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疾病的术后康复,缩短愈后时间,减少由于应激而导致患者产生的并发症。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同样时间可以服务更多患者。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治疗,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引言脑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产生脑血管瘤样突起,由于发病部位位于颅内,对颅内血管、神经、组织均有直接影响。

脑动脉瘤患者发病率占人群比例3%,目前,国内脑动脉瘤破裂后诊断率和治疗率占5-10%,未破裂治疗率比例占治疗动脉瘤的10%。

医药费则估计只是整个社会消耗的一小部分[1]。

总的社会负担,包括直接诊疗费,康复护理费用,病人家属住宿、误工费等社会资源,实际损耗没有办法精确估算。

而整个诊疗过程中,主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消耗,是在手术后恢复期。

手术后恢复的监测和护理,在整个诊疗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与手术本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2]。

1、对于脑动脉瘤的治疗,可以选择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两种手术方式(1)1974年Serbinenko开创利用可脱球囊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随即该技术便在世界范围兴起。

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

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

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受阻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死亡。

过去,脑梗塞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效果有限。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出现,为脑梗塞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的治疗进展与新技术。

一、药物治疗进展药物治疗一直是脑梗塞的基础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血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脑梗塞患者的再发风险,并改善预后。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药物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例如,新一代抗凝血药物普拉达木(Pradaxa)对于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华法林(Warfarin),且无需监测凝血指标。

这些新的药物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二、介入治疗技术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血管再通术(Endovascular Therapy)逐渐成为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脑血管再通术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或使用支架植入脑血管,以恢复脑血流,解除梗阻。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适用于一部分无法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

近年来,一些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和设备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

例如,机械取栓器(Mechanical Thrombectomy)能够更加精确地取出脑血管中的血栓,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三、神经调控技术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脑梗塞治疗方法,通过电刺激或磁刺激调节患者大脑活动,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梗塞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神经调控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后遗症,并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目前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包括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这些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可调节性强等特点,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非常有帮助。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通常指的是在颅内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血管瘤。

它的治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动脉瘤破裂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脑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包括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1.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主要手段。

通过介入血管内手术技术,医生可以直接将导管引入脑血管系统,对动脉瘤进行栓塞或者支架植入。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而且可以有效地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从而降低瘤体破裂的风险。

近年来,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可导航血管内超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和处理动脉瘤;三维融合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术过程中医生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血管的结构,从而减少手术风险。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更加安全和有效。

2. 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是一种相对传统开颅手术而言更为温和的治疗方式。

它通常通过微小的切口或者导管,直接进入颅内进行治疗。

相比传统开颅手术,微创手术的优点在于愈合快、创伤小、术后疼痛少等方面。

针对颅内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微创血管内镜手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医生在直接观察瘤体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减少手术损伤并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还有一些新型的微创手术设备,如微创刀、微创激光等,也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放射线或者介子束等射线对肿瘤组织进行杀伤的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困难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放射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放射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应用,可以精确照射动脉瘤,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并提高治疗的疗效。

还有一些新型的放射治疗设备,如质子治疗机、重离子治疗机等,也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下是一些新的治疗进展:
1. 介入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等。

近年来,新型的介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涌现,如生物可降解支架、药物释放支架等,有效改善了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血管再狭窄的风险。

2. 心脏瓣膜替换技术:传统的心脏瓣膜替换手术需要开胸进行,对患者而言创伤较大。

而现在出现了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技术(TAVR),通过导管插入心内进行瓣膜替换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3. 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是新兴的治疗方法。

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或其他特定细胞类型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出现问题的基因。

这些治疗方法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药物治疗创新: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涌现出许多新型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这些新型药物能够更精确地干预特定的病理机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5. 遗传学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遗传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和机制。

同时,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也逐渐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存在许多新的治疗进展,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适应症和限制条件。

而且,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还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实验和长期观察,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进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创新。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技术与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技术与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技术与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大脑血管系统中的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病症。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将探讨几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技术与进展。

一、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技术是通过导管或其他器械进入体内,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经导管脑血管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是两种常见的介入治疗技术。

PCI主要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还可以植入支架来保持血管通畅,最大限度地恢复冠状动脉供血;而脑血管介入治疗则可以在脑血管病变的病例中通过导管进入血管,进行血管内修复,治疗脑卒中等疾病。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PCI在外科手术无法实施的高龄患者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治疗优势,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脑血管介入治疗则可以在脑卒中发病后的紧急情况下,迅速扩张血管或进行栓塞物的去除,有效减少患者病情的恶化。

二、微创手术技术的突破心脑血管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通常需要进行开放性手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和风险。

而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则通过小切口或穿刺等方式,实现对病变部位的治疗,有效降低了手术的创伤和患者的痛苦。

微创手术技术的突破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微创心脏手术可以通过小切口或穿刺的方式进行,避免了传统开放性心脏手术的大切口和胸骨分离,术后患者恢复快,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微创脑血管手术也逐渐得到应用,通过替代传统的开颅手术,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缩短了康复时间。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操纵患者的基因或基因产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基因治疗也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随着医学 的不断发 展 , 人们对 脑血 管病 的发生 和发 展 、
转归和愈后有了更进 一步 的认识 , 使脑 血管病 的预 防、 断 、 诊 治疗和康复水平 大大提高 , 尤其是 脑血管病 的外 科治疗 有 了 长足的进步。现将脑血管病 的外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神 经 血 管 介 入 治 疗 进展
立体定 向放射技术包括立体定向放射 外科 ( R ) S S 和立体
定 向放射治疗 ( R ) 共 同特点 是借助 立体定 向装置 和影像 ST , 设备准确定出靶区的空间位置 , 经计算机优化后通过 X射线 ( 刀) X一 或 射线 ( 一刀 ) ^ y 集束 照射 , 使病 变靶点 接受高剂
1 1 颅内动脉瘤 的介 入治疗 .
有关 颅 内动脉瘤 治疗 的临床
报 道很 多 , 外科 手术 与血 管 内介 入 栓 塞 治疗 进 行 了 比较 , 对 对
不同部位 、 不同大小 、 同形状 动脉瘤 的血 管内治疗 适应证 、 不 并发症及栓塞技术进行 了探讨 。外科手术治疗 的手术 方式主 要为夹闭动脉瘤颈部 或包裹动脉 瘤 , 在手术 同时 可以清 除周
枝 动 脉 的 形 态 描 述 明 显 优 于 脑 血 管 造 影 、 A 和 D A。C MR S T
仿真血管窥镜 内图像可帮助选择介入栓塞治疗 J 。
2 立体定向放射技术在脑血 管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的一次飞跃 , 良好的栓塞率 和治疗 的安全性 使其成 为部分 动
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J 。具有较 高的颈 一径 比 , 与载瘤 动 不 脉合并 的动脉瘤是最适合栓塞 的。该技 术侵袭性小 、 风险低 、
齐鲁护 理杂志 2 1 第 1 第 1 期 0 0年 6卷 5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让手术更加精准和安全,介入治疗技术的创新使得治疗更加便捷和有效。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一些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治疗选择,微创治疗的应用广泛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放射治疗的新方法为某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路径。

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充满希望,但需要多学科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患者将获益于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突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治疗、新进展、手术、介入、药物、微创、放射、技术、研究、合作、患者、希望、多学科、发展。

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血管瘤,常见于脑血管系统。

其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和介入放射学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面。

传统手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入治疗技术的创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操作,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治疗颅内动脉瘤,同时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对颅骨和脑组织的损伤。

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一些无法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通过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颅内动脉瘤的生长和进展。

微创治疗的应用广泛使得更多患者可以受益于颅内动脉瘤治疗。

微创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恢复时间,还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效果。

放射治疗的新方法为一些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破坏颅内动脉瘤,达到治疗的效果。

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充满希望,多学科合作是取得更好效果的关键,患者将获益于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2. 正文2.1 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是颅内动脉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新研究全文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新研究全文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新研究全文1. 引言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在神经放射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通过导管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进行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影像学、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将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2.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主要是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兴起,如动脉瘤栓塞、血管内支架植入等;第二阶段是1990年代至2000年代,介入诊疗技术逐渐成熟,如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卒中、动脉狭窄等;第三阶段是2010年代至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进入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时代,如定向溶栓、机械取栓、血管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肿瘤等。

3.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相比,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可重复性强等优点。

它通过血管内导管,对病灶进行精准治疗,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患者痛苦。

同时,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4.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应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广泛应用,包括:动脉瘤栓塞、脑卒中、神经系统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1) 机械取栓技术:机械取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脑卒中的新技术,通过导管取出血栓,恢复脑血流。

目前,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正在开展机械取栓技术的研究,不断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定向溶栓技术:定向溶栓技术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病灶部位,提高药物浓度,加速血栓溶解。

该技术有望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风险。

(3) 神经系统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介入技术,将化疗药物、生物制剂等直接注入肿瘤血管,实现对神经系统肿瘤的精准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进展与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然而,随着科技与医学的不断进步,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研究。

本文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新趋势与研究发现。

1. 基因治疗的应用近年来,基因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调节或修复异常基因,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例如,利用载体传递相关基因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有望改善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的病情。

此外,基因治疗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指导。

2. 细胞治疗的突破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或干预体内的细胞来治疗疾病。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干细胞的应用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等特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新的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重建受损组织,恢复器官功能。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改善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3. 药物研发的创新药物研发一直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等领域的不断进步,许多新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取得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

另外,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新型的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降低血压和改善预后的效果。

4.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是指中风、脑动脉瘤等疾病,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的难点。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介入治疗通过经皮血管穿刺或内窥镜技术,将导管引入血管内,进行血管瘤栓塞、动脉瘤修复等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除了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十分重要的。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系统所发生的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科学家们不断投入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最新发现,并探讨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

一、研究的最新发现1. 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炎性反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炎性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参与血栓形成过程。

针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成为了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手段来降低炎性反应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2. 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肠道微生物的失调会导致炎性反应的增加,进而影响血管功能和代谢状态。

此外,肠道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远离肠道的器官,包括心脏和脑部。

因此,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可能成为未来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新策略。

3. 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特定基因的突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机制,并开发个体化治疗方案。

例如,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降低胆固醇水平有关,进而降低患冠心病和中风的风险。

这一发现为个性化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的前沿进展1.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优化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目前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介入治疗手段,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例如,近年来出现的全冠脉三维重建技术和支架放置指导系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变血管情况,提高手术成功率。

2. 中风介入治疗的创新方法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主要死因之一,介入治疗在中风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区分有无 中风危险和影响预后的标志之一。
ppt课件
8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国外对一组无症状未加治疗的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5年以上超 声学随访,发现中风和TIA累计发 生率在狭窄超过75%的患者为60%, 狭窄小于75%者仅为12.7%
ppt课件
9
缺血性脑血管病卒中症状:
ppt课件
15
CTA
原理是用滑环式CT扫描机进行连续快速 容积扫描,造影剂增强加上计算机三维 影像重建技术显示血管结构 覆盖表面显示法(SSD) 最大密度投影法(MIP) 曲面重建法(CPR) 容积显示法(VR)
ppt课件
16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 (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 (ECST)结论: 狭窄70-90%患者手术有益 长期预防颈动脉同侧卒中特别是致 残性卒中相当有效。
ppt课件
13
DSA动脉造影
可显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颈部 和颅内血管
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
ppt课件
14
MRA
MR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三维时间跃迁MRA(3D-TOF-MRA)能显示
颈部动脉、颅底Willis环和大动脉及其 主干分支。可检出颅外和颅内颈内动脉 的狭窄和闭塞。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发展史
1930年,Brook应用肌肉组织填塞颈内动脉治 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950年,Seldingerc创造一种穿刺动脉后插入导 丝导管技术
1970年,法国Djindjan的颈外动脉和脊髓动脉 的超选择性插管技术应用
1976年,Kerber发明的可漏性球囊导管 1980年,美国的Tracker微导管、法国的Magic
ppt课件
17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缺点: 诱发心肌梗塞、深静脉血栓、肺栓
塞、伤口出血感染、脑神经损伤、切口 瘢痕处感觉麻木、瘢痕增生、全身麻醉、 肌肉松弛剂和气管插管
ppt课件
18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优点: 避免颈部切开和全麻 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安全、痛苦轻 解除狭窄,防止斑块脱落造成脑栓塞, 对于ICVD的预防作用肯定。
ppt课件
21
PTAS临床适应证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包括TIA或缺 血性卒中),临床体征与供血区域相符, 年龄40岁以上。
颈动脉超声、MRA或DSA任何一项检查 提示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狭窄≧50%。
微导管,Mullan实施了第1例PTA 90年代,Roubin提出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
ppt课件
5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的 75-90%
1997年新发病例300万。 脑血管病连续5年为我国第二 位死亡原因,其中多数为ICVD。
ppt课件
6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颅内外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是 一个主要的独立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75%TIA和60%脑梗塞患者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脑血管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
颈动脉导致的狭窄约占老年人 口的5%,其中1-3%为重度狭窄。
ppt课件
7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因: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 所的资料:
23%的脑梗死归因于颈动脉病 变,并指出其中12%为腔隙性脑梗 死。
ppt课件
19
血管成形术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 支架: 球囊扩张式:Palmaz 自膨式:Wallstent,适宜颈动脉
ppt课件
20
试验证明
1998年全球24个医疗中心的颈动脉支架 治疗病例共2408例 术后30天总的卒中和死亡率是5.8% CAVATAS随机试验表明血管成形支架置入 术与CEA卒中和死亡率相近,为10%。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 疗新进展
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锁建军
ppt课件
1
脑血管介入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主要为颅内、椎管内的血管性病变
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 脉狭窄、急性脑梗塞以及部分头颈部肿瘤。
治疗技术
血管栓塞术(固体材料栓塞术、液体材料 栓塞术、可脱性球囊栓塞术、螺旋圈栓塞术和 可脱性弹簧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区 域性溶栓、区域性化疗和区域性止血)和血管 成形术。
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13%, 无症状者为1-2%
不同程度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 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相同
ppt课件
11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只能检查
血流速度与血流方向。 双功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transcranial color duplex sonography, TCCD)包含了两维B超的功能,能检查 颈动脉斑块及其性质、狭窄程度。
超声增强剂进行TCCD(ECCD) ECCD替代血管造影
ppt课件
12
பைடு நூலகம்
TCD依据
狭窄段血流速度加快,但狭窄<25%可无变化 狭窄远端血液流速降低 侧支循环的血流变化 频谱图形异常 颈内动脉收缩期血液流速峰值(IPSV) MCA狭窄标准: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40cm/s或
收缩期血流峰速度>=120cm/s且平均血流速度 >=80cm/s,可伴有杂音或湍流。
美国卒中学会建议易于识别的卒中症状: 1.突发面部、上肢或下肢麻木或无力,
特别是出现在身体一侧时 2.突发意识模糊、言语或理解困难
3.突发一侧或双侧视力下降 4突然行走困难、眩晕、平衡或 协调困难
5突发不明原因的剧烈头痛
ppt课件
10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 性卒中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