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1401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作者:潘华青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4年第05期1 教材分析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1.2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过程与方法](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2 学情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3 教法学法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4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4.2 新课教学4.2.1 内能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通过以下问题引导:(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学生思考讨论: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TP4CW27.TIF,BP#]讲授: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做功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有)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②能量如何转变?③棉花燃烧的原因?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引导: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③能量如何转变?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4.3 新课小结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4 布置作业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5 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课件 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课件物体的内能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物理课的老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物体的内能知识。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含能量的总和,是物体微观分子、原子保持运动和相互作用时所拥有的能量。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将一起学习内能的概念、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学习,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物体的内能,并应用这些知识到现实生活中。
二、概念解析1. 内能的定义内能指的是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所具有的能量。
它是物体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内能的大小和分子数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状态有关。
2. 内能的单位内能的单位通常使用焦耳(J)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1焦耳等于1千克·米2/秒2。
3. 内能和温度的关系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密切相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也会增加,从而使得内能增加;反之,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小。
4. 内能与物态变化的关系物态变化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例如固态到液态、液态到气态等。
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体的内能也会发生变化。
对于固态物体而言,内能较低;而对于气态物体而言,内能较高。
三、性质分析1. 内能与热量的关系内能和热量是密切相关的概念。
热量是指能量从热源传递到物体中的过程中所增加的能量。
当热量从热源传递到物体中时,物体的内能也会相应增加。
相反,当物体释放热量时,内能会减小。
2. 内能的质量守恒原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内能在物理系统内是守恒的。
这意味着在物体内部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内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虽然内能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但其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3. 内能与功的关系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获得或失去的能量。
内能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功的形式来表达。
例如,当外界施加一个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内能的变化规律1. 内能的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当物体从一个温度状态变化到另一个温度状态时,物体的内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内能》说课稿
第二节《内能》教学设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内能》。
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意图。
本节课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请欣赏一段视频...。
学生的情趣被迅速调动起来,提出“烟花弹腾空而起的机械能来自哪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内能》。
环节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一、构建内能的概念内能概念的构建,我的设计是学生自主学习。
理由有3:①内能概念比较抽象。
②学生抽象能力还不足,但模仿能力强。
③学生已有宏观能量——机械能、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基础。
教学设计:学生自主分析:“图中物体各具有哪种形式的机械能?为什么?”,“这一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分子有没有能量呢?”学生自主总结,类比机械能建立内能的慨念.....。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与方法是并行的,(见多媒体)...强调像这样......,叫类比法。
以内能概念的构建为例,给与学生科学方法——“类比法”的显性化教育。
紧接着对上述情景加以拓展和延伸。
提出这些问题...(多媒体)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得出.....既突出了重点,又深化了学生对内能的理解。
二、合作实验,探究改变内能的方式认识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实验创新上做了一些努力。
1、合作探究改变的内能方式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利用手边的器材,尽可能用多的方法使火柴燃烧起来。
通过组织展示、归纳分类,使学生认识到...[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 说明 ]:这个实验选择了实验室随手可取的器材:火柴、酒精灯、凸透镜等进行了简单的教学设计,操作简单,火柴易燃,现象可显性强。
学生很容易观察分析认识到内能的改变方式。
2:深化再探: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改变实验不是一蹴而就的。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一等奖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内能”这一章节。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教材分析《内能》这一章节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热学部分,是学生接触热学知识的起始章节,对于后续热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内能、热传递、做功与内能的关系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热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为后续更深入的热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了解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基本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内能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章节的知识点,引出内能的概念,并提出问题:“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如何存在的?”“我们如何感知物体的冷热?”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内能的概念通过观察冰块融化、水沸腾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物体状态的变化,从而引入内能的定义,并解释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3. 热传递的探究通过实验演示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规律。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内能》说课稿(新版)教科版
答案: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计算其质量和温度的函数来得到。改变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热传递、做功等方式实现。
4.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分子运动的现象。
答案:可以准备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将少量蓝色食用色素滴入水中,观察颜色的扩散速度。热水中的颜色扩散会更快,因为分子运动更剧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习了八年级物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等领域的相关概念。他们对物理实验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数学中的基本运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数据分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学习物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实验和实际例子来学习,希望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分子动理论和内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分子动理论和内能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分子动理论和内能学习状态。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首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直观地理解分子的运动和内能的概念。其次,学生可能对内能的计算方法和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理解不清晰。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掌握本章内容。
《内能》说课稿(1)
《内能》说课稿说课稿2010-05-07 13:32:25 阅读55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孔祖中学蒋红侠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内能》,《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是前面所学《分子热运动》的延伸,又为后面其他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利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由于本章的知识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
今天我只说其中的第一课时有关内能的概念的部分。
通过本课时学习我计划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
2.能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掌握类比的科学方法。
(在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本课时的重点与难点是内能的概念。
学生已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准备大胆放手,开展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我做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分享者。
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我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下面为大家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观看动画、然后提问:是谁推动瓶塞做功?这种神秘的能量是什么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
引入了新课。
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以触发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打开探究之门。
什么是内能?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先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
提问运动的小球具有什么能?行驶的帆船具有什么能?那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怎样的?类比得出分子动能。
拉伸的弹簧具有势能,被举高的小球具有势能,类比得出分子势能。
内能教案及说课
内能教案及说课教案标题:内能教案及说课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说课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通过实践操作、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掌握内能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 理解内能在热力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探究内能的特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观念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内能在热力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内能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 内能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热力学和能量转化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内能的思考和猜测。
二、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讲解内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内能的变化和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测量温度、质量和热容量等参数,计算物体的内能。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
四、合作学习与实践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设计一个与内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计算和实验方法解决。
2. 学生展示并交流各自的实践应用结果,共同探讨内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14章《内能的利用》复习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面对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注意力分散和自我控制力不足的问题。他们在认知水平上,已经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能够进行一定的理解和运用。在学习兴趣上,大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学科有着较高的热情,尤其是实验和实践环节,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仍依赖于教师的引导,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内能的概念、转化和利用原理等。然后,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首先,通过引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冬季取暖、发动机工作原理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其次,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热传递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解释现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此外,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我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表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首先,我会设计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回答关于内能的概念和原理,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热传递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解释现象,从而加深对内能转化的理解。此外,我还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内能应用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以培养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物理《内能》教案篇一一、思路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做功可以改变内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热机的一般工作原理,热值。
就堂而言,主要由五个活动组成,分两时进行第一首先通过弯折铁丝活动从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入手,与上一节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内容相呼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之间的异同。
接着通过演示点火爆炸说明内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为下面进行热机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然后重点介绍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能量转化,而对柴油机和蒸气机则让学生阅读“信息库”,这样做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展示热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明的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二时通过比较质量相同的酒精、纸片充分燃烧时放热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热值的概念,并指导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让学生认识到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
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相结合、静态图片与动画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变化过程有清楚地认识,以便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准备教师:四冲程汽油机模型和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点火爆炸演示学生:铁丝三、教学流程(第一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先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两个情景:铁管靠在高速运转的砂轮上,观察到什么现象?汽车在加油站加油后在公路上行驶(录象)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被高速飞轮磨下的铁屑为什么会火花四溅?汽车加了汽油或柴油燃料后是怎样使发动机工作的?今天的学习将为你揭开这些谜团学生观看、思考使学生产生凝问,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新教学1、学生活动-—研究做功能否改变物体的内能2、演示点火爆炸——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应用——热机4、生活物理社会——热机的发展历程师:同学们手上都有一根铁丝,将铁丝快速反复弯折铁丝七八次,触摸弯折处,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师:铁丝的温度升高,说明铁丝的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个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在玻璃筒中放入一小撮干燥的棉絮,用力迅速向下压活塞,注意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师:棉絮燃烧必须要达到它的着火点,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它的温度和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在刚才两个实验中,铁丝和棉絮增加的内能从何而?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九年级物理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掌握物体的内能。
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
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第一通过观看神七升天的视频引入新课——内能第二复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第三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接着引入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第四提问同学们冬天手冷的时候为了保暖会做哪些事,一一列在黑板上第五通过图片告诉学生们内能与温度有关,并且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第六通过幻灯片列举生活中的一些改变内能大小的事例,并让同学们讨论总结改变内能大小的原因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的第七让学生做空气压缩引火仪的实验总结得出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大小第八总结得出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大小,返回第3张幻灯片让同学们分类取暖的方法,并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
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内能》说课稿
初中物理教师招聘面试《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内能》,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
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初中物理内能的说课稿
初中物理内能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内能。
内能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热力学和物质性质研究的基础。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我们将介绍内能的基本概念。
内能是一个状态函数,它只与物体的当前状态有关,而与物体达到当前状态的路径无关。
这意味着,无论物体是通过加热还是做功等方式达到某一状态,其内能的值是相同的。
这一点对于理解内能的性质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将探讨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的表现形式,而热量则是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量度。
当物体吸收热量时,其内能会增加;相反,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其内能会减少。
通过实验和公式,我们可以定量地描述这种关系。
接下来,我们会讨论内能的测量方法。
实验室中常用的方法是量热法,通过测量物体在恒压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来确定其内能的变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热容的概念来进一步理解内能的变化规律。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内能的应用。
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制冷设备、热电发电和内燃机等领域。
通过理解内能,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说课的最后,我会准备一些与内能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活动,帮助同学们巩固和深化对内能概念的理解。
这些习题将涵盖内能的计算、热传递过程的分析以及内能与物质状态变化的关系等内容。
通过本次说课,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内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它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内能不仅是热力学的基础概念,也是我们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关键。
让我们一起探索内能的奥秘,开启物理学习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说课稿内能
初中物理说课稿内能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内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教材内容。
内能这一概念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热学单元,它是对物质内部微观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的总称。
内能的概念不仅涉及到热学,还与力学、电磁学等其他物理分支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理解内能对于学生掌握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会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理解内能的定义,掌握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内能的变化。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和视频资料直观展示分子运动和内能变化的过程。
同时,我会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内能的概念。
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节课所学的热学知识,引出内能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新知:详细解释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与温度、物质状态之间的关系。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分子运动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内能。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做功和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4. 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内能变化的规律,并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
5. 巩固练习:通过习题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的物理内能说课稿
初中的物理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内能。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内能的定义、性质、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内能。
内能,简单来说,是一个系统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总和。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内部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内能。
这里的分子动能指的是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而分子势能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量。
内能是物体固有的属性,它与物体的种类、物质的量以及物体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内能的性质。
内能具有不可直接观测性,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一个物体的内能大小,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体的温度变化来间接了解内能的变化。
此外,内能是一个状态函数,它只与物体的当前状态有关,而与物体达到当前状态的路径无关。
这意味着,无论物体是通过加热还是做功等方式达到某一温度,其内能的改变量是相同的。
那么,内能与温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温度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强弱的度量,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内能也就越大。
在一定的压力下,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能也会随之增加。
这种关系在理想气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理想气体的分子势能可以忽略不计,内能主要取决于分子动能,即温度。
最后,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主要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是指外界对物体施加力,使物体发生位移,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例如,当我们压缩一个气缸中的气体时,外界对气体做了功,气体的内能就会增加。
热传递则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是从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从而使物体内能发生变化。
热传递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内能的概念。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金属块放入热水中,观察金属块的温度变化,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变化。
内能说课稿
内能说课稿(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内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三、教法学法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四、过程设计1.新课引入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2.新课教学(1)内能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多媒体展示情景二:39页图12—17组织学生讨论:1.气体固体有内能,液体有内能吗2.内能与机械能是一回事吗(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2)温度与内能演示实验二:向分别盛有相同质量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各滴一滴墨水,引导学生观察,可以发现热水中墨水迅速扩散,而冷水中墨水扩散缓慢.师:墨水的扩散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师: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师生归纳: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得快——分子动能大——物体的内能大.物体的内能大小与物体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演示实验三:取一只装有大半瓶水的玻璃瓶和一支玻璃管,在玻璃瓶的瓶塞上开一个小孔,用力将玻璃管插入瓶塞,用瓶塞盖紧瓶口,使玻璃管下端能没入水中.(1)用双手捂住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2)用开水浇一下封闭有空气的瓶子的上半部分,你看到的现象与刚才有何不同(课堂气氛热烈,达到学习高潮)被封闭的空气加热后能将瓶中的水挤压出来,说明这部分空气具有内能,温度越高水喷的越——(高/低),这说明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无)关,可见,一般情况下,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它的内能就越——(大/小)师:物体的温度达到0℃时,内能为零吗学生讨论并回答.(3)热传递、热量多媒体展示情景三:你知道吗(1)金属汤勺放在热汤中,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2)食品放入电冰箱,温度降低,内能减少.(3)在太阳照射下,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生活走向物理).(我清楚学生走进课堂之前已具备的知识有多少,故以“你知道吗”的形式投影补充学生不知道的部分,这样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人教版内能说课稿
人教版内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内能》这一章节。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内能》这一章节位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热学部分,是学生在学习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之后,对热现象深入理解的重要内容。
本章节通过对内能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物质内部能量的概念,并理解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实验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热量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与温度、热量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内能这一抽象概念。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前一章节关于热量和温度的知识,引出内能的概念,并提出问题:“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如何存在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探究新知首先,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不同温度下物体内能的变化。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其次,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内能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解答,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4.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改变内能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1401内能说课稿
勇华中学
【教学内容】: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温度与内能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热现象之后,进一步探究热现象本质的开始篇,由此开始了解内能,了解热的本质.所以本节课在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课程标准中。
本节温度只要求学生能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知道常见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认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从热岛效应让学生了解环境温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分析:温度是一切热过程的表观表现,又是生活中的最熟悉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一,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即已接触过关于温度的概念,了解了常用温度单位及其标定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初二物理的学习,也已具备了一定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能力,加之对《水之旅》的学习和来自生活中的众多经验和体验,学生可以比较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关于温度学生有很多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和体验,这对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已“见多识广”的学生如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课上得有激情、有成效;二是如何使学生从现有知识中得到升华,从生活到物理,同时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基于以上几点我在课的设计上力求有新意,采用了看电影谈感想模式;《真真假假》、《找错误》等游戏模式;小实验模式;温室效应大讨论模式,在素材选择上力求有新意,引入大量时尚现代视频和丰富资料。
最终通过教师的穿针引线,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心灵受到一定
的震撼,认识到环境温度对人类的影响,体会到物理对社会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教材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分子动理论的知识,通过与宏观世界中的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比较,推论微观世界中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让学生体验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一科学方法。
接着教材结合实例用分子动理论推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物体具有的内能越多,为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及判断内能的改变打基础。
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教材用两个以不同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启发,让学生用身边的两个物体做实验,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归纳、概括、总结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一无所知,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
(2)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 知道内能和热量的单位。
(4)通过类比,分析实例,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动能和势
能。
(5)通过物体在温度高时表现出的做功本领比温度低时强的事例,认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6)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7)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内能的概念与改变方法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
2、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教学难点:1、用推理的方法认识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动能和势能。
2、了解内能概念。
教学方法:以讨论与实验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模式。
教学器材::1.教师演示器材:一些常规燃料的样本、火柴铁丝、润滑油等。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铁丝。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内能
1、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动能和势能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2、引发学生思考
(1)通过课本图14-1(a)展示的运动的篮球具有动能,让学生联想大量做热
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
同样通过课本图14-1(b)展示的苹果和地球互相吸引具有势能,让学生联想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
(2)举例让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①未装满开水的暖水瓶有时能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讨论:暖瓶没有运动,所以不是机械能。
外界没有提供能量,是暖瓶内热水提供的能量,使瓶内空气温度升高。
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对瓶盖做功,把瓶盖弹起来。
由此看来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
②冬天,装在瓶子里的水结冰时会把瓶子胀破,胀破瓶子的能量来自哪里? 讨论:瓶子里的水没有做机械运动,也没有外界提供能量,是水结冰体积增大对瓶子做功,把瓶子胀破。
由此看来物体内部相互作用的分子具有势能。
(3)教师总结
①以上两个事例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由于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具有能量。
②以上的认识过程是利用已知的宏观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来认识微观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这种将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进行比较,根据他们的相同或相似,推知未知事物也可能有某种属性,这是科学认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3、在初步认识物体内部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定义物体的内能。
告诉学生: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4、认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1)联系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的事例,认可等量热水的具有的内能比冷水的内能多;引导学生从通电灯丝会发热,发光角度认可炽热的灯丝具有的内能比未通电的灯丝的内能多。
(2)结论: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多;反之,温度越低,内能越少.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一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也就越多,分子具有的内能就越多.
(3)引导学生继续推理:物体的分子在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存在的,因此,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让学生思考:物体的温度变化,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要改变物体的内能,有哪些办法?
1、探究: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
(1)取一根粗铁丝,让学生想办法使粗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看看谁的办法多。
有很多办法大致分两类:一是通过热传递。
另一是通过做功。
教师先不要进行分类,也不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想办法,比如:来回弯折铁丝,把铁丝放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来回摩擦。
用火直接加热铁丝,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等等。
(2)看课文图人用力钻木,使物体温度升高和图饮料与冰块放在一起,使饮料的温度降低,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3)还可以让学生用文具盒中的橡皮,直尺等探究怎样改变他们的内能。
(4)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并加以归类。
来回弯折铁丝,把铁丝放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来回摩擦,用力钻木等这
是通过做功的途径使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用火直接加热铁丝,放在太阳下晒,放在热水中烫等是通过加热的途径使铁丝内能增加,温度升高;饮料与冰块放在一起,是通过冷却的途径使饮料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
教师提示:加热和冷却的方式又称之为热传递的方式,补充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和发生热传递的条件。
2.让学生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
三、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四、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能的概念,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五、布置作业:1.课本第1、2题2、达标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