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华是几岁

合集下载

古人为什么用“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看过照片就明白了

古人为什么用“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看过照片就明白了

古人为什么用“豆蔻”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看过照片就明白了
豆蔻可以说是一种药物,主要的作用就和现在的开胃消食片一样。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他们喜欢把一些未成年,大概年龄在十三岁的女生叫做豆蔻,这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毕竟这东西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样的叫法难道是因为这年龄段女生漂亮?看到之后胃口大家胃口大开?其实并非如此,这件事还得从杜牧讲起。

杜牧在有一次出门游玩的时候,恰好看到了一个女子,这女子十分漂亮,但家境应该不是很好,在街头卖艺。

杜牧看到这女子的动作和体态时,竟然心动了,恰巧他旁边又有刚开出来的豆蔻。

于是他在
此时就写了一首诗,用豆蔻来形容这位女子的美丽。

后来大家就用这豆蔻来形容女子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连鲁迅也说过,有两种女人最美,一种是风韵犹存的大姑娘,另一种就是豆蔻一般的少女。

但是这其中有一件事非常蹊跷,就是豆蔻是一种药物,但是原产地却不在中国,而是在东南沿海的地方。

而且这东西在唐代的时候我国根本就没有,那杜牧所看到的东西其实不是豆蔻,可能是类似的一种东西。

但是这也是巧合吧,谁知道豆蔻含苞待放的样子和少女真的比较像呢?现在这样的比喻也已经传了几千年了,一直到现在还是有人在
使用,这也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豆蔻年华的典故

豆蔻年华的典故

豆蔻年华的典故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那豆蔻年华有什么典故呢?豆蔻年华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豆蔻年华的典故,供大家阅读!豆蔻年华的典故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

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豆蔻年华的意思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

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豆蔻年华的成语故事22岁,已不再是很年轻里的年轻;22岁,已不再是单纯的快乐充斥生命的岁月;22岁,却是用平凡的感动堆砌着我的幸福。

没错,22岁于我的是一份走过豆蔻年华的爱。

——题记上辈子,在奈何桥上,我们用眼泪稀释了孟婆汤,所以这辈子,我们来续前世未了的缘,我固执的认为,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我们因此相遇,连泪水里都溢满了不会流失的幸福。

和他相遇,正值夏季。

百花争艳的季节,为我的幸福做了预言。

所以,我开始相信了安徒生童话。

因为从遇见他的那刻起,我从《丑小鸭》蜕变成了一只白天鹅,抑或是他的《灰姑娘》。

是幸福的,我总是这么骄傲的认为。

在没有他的生活之前,我曾固执的用我所有的信仰憧憬着天空之城,我的天空之城。

可是,就在遇见他,遇见爱情的那一刻起,幸福就在我的生命里,一日一画,画出了属于我们的圆。

于是,我们说好:一辈子,在我们画好的圆里,磨磨蹭蹭地变老。

那一年的冬,雪飘白了我的世界。

下过雪得夜,十字路口,我的手就在他的手心里,暖暖的。

曾天真的说:如果这一刻是世界末日,也好。

我会努力记住你的样子,等到下辈子的这个路口,我一定会再等你来牵我的手。

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

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

豆蔻年华”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

用“豆蔻年华”来描述“平均年龄”“22岁”的警花,毕竟“嫩”了点。

芳龄“十三余”,就现在的学制计算,只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岁数,而平均22岁,已经是大学毕业的年纪了。

两者之间,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有不少差距。

平均1.69米的个头,大多不会有“娉娉袅袅”的身姿。

选拔警花毕竟不是选拔模特。

豆蔻年华”之“豆蔻”是从上述植物引申出来的意思,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处女而言。

这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中有“婢婢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大意说柔弱美丽的十三岁多的少女,像是二月初起刚发芽的豆蔻梢头的嫩芽呢。

看,豆蔻原来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

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本世纪初时,外国染指甲油刚传入中国时,它的牌子叫Cutex,声音类似“蔻丹”,人们便把豆蔻年华的“蔻”给了它,第二个字“丹”有红的意思,于是“蔻丹”在我国流行了数十年之久。

豆蔻年华应指十多岁少女。

形容她们才合适。

最多扩展到二十来岁,还可勉强。

年龄称谓趣谈:不满周岁——襁褓2-3——孩提女7——髻年男8——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舞勺之年15-20——舞象之年女12岁—金钗之年女13岁——豆蔻年华女15岁——及笄年华女16——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20岁——桃李年华女24岁——花信年华女30——半老徐娘。

[总结范文]豆蔻年华是几岁

[总结范文]豆蔻年华是几岁

[总结范文]豆蔻年华是几岁豆蔻年华是几岁阅读精选(1):豆蔻年华,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

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向流传至今。

阅读精选(2):豆蔻年华是13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原先比喻嫩芽,关键是说十三四岁的少女。

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的美丽的年龄时段。

碧玉指16岁,桃李指20岁,花信指24岁,都来形容少女之青春美。

时光是从指缝间沙漏般一粒粒漏尽,留不住你的声音,留不住你的问候,我能留住什么?或许,我能留住的只是对你年华的记录。

据记载,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俗名草果,品种很多。

其中的红豆蔻,有两个特点引起了诗人们的联想,一是它的花蕊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于是成了感情的象征,如李贺诗:“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

”韩?诗:“手持双豆蔻,的的为东邻。

”这些诗句取的便是此意。

二是它的花蕊重而下垂,花未开时就显得十分丰满,俗称“含胎花”,于是成了处女的象征,如梁简文帝诗:“别观葡萄带实垂,江南豆蔻生连枝”。

陈基诗:“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

”如此之类,用的便是这个意思。

豆蔻是多少岁?但是,豆蔻与“豆蔻年华”并不是一回事。

“豆蔻年华”的,是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捎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诗人落魄扬州期间写给一位少年妓女的。

诗中为“豆蔻年华”规定了明确的年龄,即“十三余”。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十三四岁的少女,正值含苞待放。

而豆蔻春末开花,“二月初”适值含苞期,用此作比,是十分恰当的。

阅读精选(3):豆蔻年华是多少岁?豆蔻是多少岁?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年华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赠别》这首诗,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几岁的少女。

所以,豆蔻年华是多少岁?十三四岁。

豆蔻 及笄 弱冠

豆蔻 及笄 弱冠

豆蔻及笄弱冠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有意思的是,古人表示年龄,通常不用数字,而是用文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

古人对年龄的雅称,各年龄段都有不一样的雅称,男孩儿女孩儿性别不一样,说法也不尽相同,这也算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浪漫吧!
1、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2、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3、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除了这3个还有那些关于年龄的雅称呢?
豆蔻年华指13-14岁的少女,及笄之年指女子15岁结婚年纪,知天命是50岁,花甲之年是60岁,古稀之年是70岁,耄耋之年是80-90岁,期颐之年是100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古代为什么把13岁女子叫做“豆蔻”?杜牧真是个老司机!

古代为什么把13岁女子叫做“豆蔻”?杜牧真是个老司机!

古代为什么把13岁女子叫做“豆蔻”?杜牧真是个老司机!少女在成人的时候被称笈笄,暗示着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女子十六岁时会有成人礼。

一般十六岁以前,十二岁以后女子都被称为豆蔻,最美好的豆蔻年华。

暗示着女子在年纪轻时最美好的时光。

豆蔻,是豆子未长成时开花的时候,想想就会发现,这真的是女子最美的时候,因为开花的时候也是豆子最美的时候。

古代为什么把13岁女子叫做“豆蔻”?杜牧真是个老司机!但是为什么用豆蔻称女子呢,即使美,那为什么非要用豆蔻来称呢?这就会考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了。

总的来说,豆蔻就是来形容一个女子的清纯,因为没有闭月羞花,但是却非常的素雅靓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据说豆蔻的由来还来源于一个典故。

相传杜牧在外出游玩时路上偶遇一女子,顿时对这个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意。

女子长得非常的清纯,清新,杜牧就像是看到了豆蔻开花一样,于是豆蔻来形容女子就都是这样来的。

还是大诗人杜牧收到美女的启发,才出现这个是个女子用的词。

徐娘半老就是说的风韵犹存的已经上了岁数的女子,但是这种女子也是非常厉害,即使有了一定的年龄,但是依然有着自己的风骨。

年龄大了,有了一种沧桑感,却让人更加的对这种人有一种感觉,徐娘半老是用来夸年龄大一些的美女的。

豆蔻就是来形容女子的可爱,他们有着这个年该有的娇羞,怯生生的,让人生出一种保护欲,这就是豆蔻年华的少女。

豆蔻是从国外引进到中国进行种植的,尽管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植物,但是用来形容少女确实非常的合适。

还有就是,豆蔻是含有一丝辛辣的感觉,但是其芳香更加的沁人心脾。

辛辣,就是说他会给人一丝意想不到的感觉。

十三岁的少女也是这样,,他们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有些这个年纪还有的冲动,有时也会让人生气,脾气冲冲的,火爆。

便应征了豆蔻中辛辣的感觉。

就像现在社会中正在上初中的少女,每一个都是如花的年纪,渐渐发育,长大成人,又处于叛逆期,带有一丝辛辣。

豆蔻来形容少女,还真的是合适啊。

杜牧真的是一代大文豪,这个豆蔻词,很适合形容,直到现在社会人们还逐渐来形容少女,可见这个名词的正确之处。

豆蔻年华的典故

豆蔻年华的典故

豆蔻年华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那豆蔻年华有什么典故呢?豆蔻年华有什么故事呢?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

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

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22岁,已不再是很年轻里的年轻;22岁,已不再是单纯的快乐充斥生命的岁月;22岁,却是用平凡的感动堆砌着我的幸福。

没错,22岁于我的是一份走过豆蔻年华的爱。

——题记上辈子,在奈何桥上,我们用眼泪稀释了孟婆汤,所以这辈子,我们来续前世未了的缘,我固执的认为,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我们因此相遇,连泪水里都溢满了不会流失的幸福。

和他相遇,正值夏季。

百花争艳的季节,为我的幸福做了预言。

所以,我开始相信了安徒生童话。

因为从遇见他的那刻起,我从《丑小鸭》蜕变成了一只白天鹅,抑或是他的《灰姑娘》。

是幸福的,我总是这么骄傲的认为。

在没有他的生活之前,我曾固执的用我所有的信仰憧憬着天空之城,我的天空之城。

可是,就在遇见他,遇见爱情的那一刻起,幸福就在我的生命里,一日一画,画出了属于我们的圆。

于是,我们说好:一辈子,在我们画好的圆里,磨磨蹭蹭地变老。

那一年的冬,雪飘白了我的世界。

下过雪得夜,十字路口,我的手就在他的手心里,暖暖的。

曾天真的说:如果这一刻是世界末日,也好。

我会努力记住你的样子,等到下辈子的这个路口,我一定会再等你来牵我的手。

你捧着我的脸说:那样,太辛苦了。

即使下辈子,我也不会忘记,因为你的笑已是我生命里最宝贵的财产。

古代形容女子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

古代形容女子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

古代形容女子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一、豆蔻年华的含义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豆蔻年华”这样的词语。

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子年轻、青春美好的时期。

在古代,女子的豆蔻年华通常指的是她们十五六岁的年纪,正值青春少女的花季。

这个词语包含着对女子美好年华的赞美和祝福。

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诗人常常用豆蔻年华来描绘女子的美丽和活泼。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酒入肠,欲取彩笔写豆蔻年华。

对于女子的豆蔻年华,诗人们总是用情深笔墨来描绘。

二、及笄之年的内涵古代我国的礼俗非常重要,而及笄之年就是一个重要的传统仪式。

及笄,意指女子满十五岁,开始成年礼。

在古代的我国,女子的成年礼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仪式。

女子成年之后,就可以出嫁,成为一个完整的家庭的一员。

在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及笄之年这个仪式的影子。

女子穿上成年礼服,接受家长的祝福和教诲。

这个仪式象征着女子的成长和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也意味着她将要踏入成年的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三、古代文学中对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的描写古代的文学作品中,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豆蔻年华深深着迷;在《离骚》中,屈原对楚国的形势忧心忡忡,更是用豆蔻年华的比喻来形容自己的思念和忧虑。

至于及笄之年,也被反复描写和提及。

《古诗十九首》中有这样一句:“河南大妹笺夜戴早鬓边。

”笺夜戴是指女子已到了及笄之年,早鬓边指的是一些细小的皱纹。

这样的描写则表现了诗人对及笄之年女子的关怀和祝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诗人们和作家们诗意般的倾诉。

我认为,这两个词所蕴含的意境和文学价值,早已超越了古代的时空限制,成为了永恒的诗意。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品味和领略豆蔻年华和及笄之年的美丽和深刻。

古代为何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古代为何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古代为何把13岁女孩称为豆蔻年华之所以把少女把称为豆蔻年华,源于杜牧的一首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首诗太有名了,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成语,说是豆蔻年华,就是指少女。

有一个很污的说法,杜牧这个家伙在扬州过得风流,天天出没青楼,要不他自己说“赢得青楼薄幸名。

”呢。

出入青楼,除了喝酒,就是和歌女们为了爱情鼓掌了。

那时候的歌女都是十三四的少女啊。

杜牧见多了,所以自然就想起了一个植物:豆蔻。

他们说豆蔻长这个样子。

这个长得像什么,就不用明说了。

但是植物学专家出来辟谣了,说这个是肉豆蔻,原产地不是中国,杜牧有没有见过就很难说了。

有据可查的是,大概在北宋的时候,这种植物才传入中国。

而且人家杜牧说得是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花是二月,而肉豆蔻的花期是五六月份,所以杜牧见到的豆蔻绝对不是肉豆蔻,而是草豆蔻。

甚至连草豆蔻都不是,而是山姜花。

《岭表录异》上:“(山姜)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

亦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尔。

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

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

”看到了吗,山姜花和豆蔻很像,两者混用,杜牧见到的豆蔻可能是山姜花。

这个花长什么样呢。

杜牧把少女比作豆蔻,很可能是因为这花粉嫩,娇艳欲滴,非常像少女的容颜。

“豆蔻年华”源自何处,为何以豆蔻来形容“豆蔻”其实是一种常绿草本植物,原产自印度尼西亚,又分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

而“豆蔻”之所以最后开始被用来形容女孩,则是源自于杜牧的那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首《赠别》是杜牧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以花喻人”赞美对方的美丽。

而杜牧之所以会选择用“豆蔻”来形容对方,根据《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根据唐朝的规定,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就要出嫁,而到了年龄却未结婚,是要受到惩罚的。

因此,十三四岁的年纪,在唐朝时候就已经是“含苞待放”的年纪。

而豆蔻花呢?(如上图),它开的花张而不显,白白的花朵上,带有一抹粉红的艳丽,有着一股蛋蛋的芬芳之气,却又不是那么浓郁而艳丽,岂不正如十三四岁的少女一般?正因这种形容恰到好处,又负有诗意,这才得以保留,并就此流传了下来。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

⾖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都有什么含义?中华传统⽂化博⼤精深、源远流长,⾖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和期颐等,都是古代⽤来表⽰年龄的词语。

它们形象⽽含蓄,深邃⽽雅致,充满浓厚的⽂化底蕴。

可见,古⼈表⽰年龄通常不⽤数字,⽽是⽤⽂字,那古代是怎样表⽰年龄的呢?01:⾖蔻⾖蔻,对应成语“⾖蔻年华”,那⾖蔻年华到底是多少岁?其实,古代“⾖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孩⼦,⼀起来看下。

⾖蔻,⼜名草果,⼀种多年⽣草本植物,产⾃岭南,外形像芭蕉,花淡黄⾊,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像⽯榴⼦,有⾹味,可⼊药。

《本草》记载:“⾖蔻花⽣于叶间,南⼈取其未⼤开者,谓之含胎花”。

就是说,南⽅⼈根据⾖蔻尚未⼤开⽽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

⽽古⼈常⽤⾖蔻来⽐喻少⼥。

唐代诗⼈杜牧在《赠别》诗⾥写:“娉娉袅袅⼗三余,⾖蔻梢头⼆⽉初”。

这句诗意思:少⼥姿态美好举⽌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初含苞待放的⾖蔻花。

⾖蔻⼀般初夏开花,花是⼀串串的,上⾯⼀个个⼩花朵。

在含苞待放时,花⾻朵带有⼀丝淡黄⾊,⾮常符合13岁左右⼩⼥孩的形象。

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最经典形象的。

杜牧曾在扬州做官,后来要回长安了,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下了这⾸《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杜牧就⽤⾖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姿。

综上,⾖蔻⼀是指有果实和种⼦的多年⽣草本植物,开出的淡黄⾊⼩花就是⾖蔻花;⼆是⽤⾖蔻⽐喻为13-14岁的少⼥。

其他形容⼥孩⼦年龄的优美词语,碧⽟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

中华⽂化形象⽣动、含蓄唯美,韵味悠长。

02:及笄及笄(jí jī),⼜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

在古代汉族⼥⼦年满15岁就可结发,⽤笄贯之。

什么是笄?《说⽂》解释:“笄,簪也”。

笄,就是古代⼥⼦⽤来装饰发⽿的⼀种簪⼦,⽤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

古时⾏笄礼表⽰成年,说明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为什么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华是几岁

为什么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华是几岁

为什么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华是几岁为什么古代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不论是古代诗人或现在的文人,往往都喜欢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如宋朝陆游《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及明朝许自昌《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怜。

”那么,为什么古代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是一种植物,其种类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三种。

一般用来专称白豆蔻。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厚,果实状似葡萄,种子像石榴子,黄色,有辛辣香气,可入药。

此外,豆蔻又作为白豆蔻种子的俗称,可作为调味品、芳香剂、芳香兴奋剂、驱风剂等。

豆蔻子有辛辣香气,可入药。

豆蔻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

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

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另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

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典出唐朝杜牧诗中之意。

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

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

”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

二八是指“二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

而女子到了出嫁年龄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古代文学常识之年龄称谓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中亲者。

(《孟子尽心上》)3.齿龀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愚公移山》)如:有遗男,始龀。

4.总角垂髫tiáo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记》)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9.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如:三十而立。

(《论语》)10.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知非之年指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指六十岁13.耆艾qíàì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14.古稀指七十岁。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qídié指高寿、年老。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耋màodié指高寿、年老。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jī颐指一百岁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18.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

19.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20.。

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芳华少女

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芳华少女

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芳华少女提起豆蔻,人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便是“豆蔻年华”。

在人们心目中,早春,初绽枝头的豆蔻花仿佛就是花期少女的化身,娇丽可爱,美好动人。

也许有人会问,世间有那么多美好的植物,为什么偏偏用豆蔻形容芳华少女呢?这要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说起。

在这首题为《赠别》的诗中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是首次在文学作品中用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正值美好年华的妙龄少女。

杜牧的这种比喻既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随便臆造。

在我国古代民间,豆蔻历来被视为爱情的象征。

因为豆蔻在农历二月含苞待放之时,一串串的花朵特别水灵、特别饱满,故被民间称为“含胎花”。

尤其是红豆蔻这个品种,因花蕊中央有形似同心的合并两瓣,常被用于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

既然豆蔻象征的是成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杜牧为什么会用这种植物比喻少女呢?以现在的眼光看,十三四岁的少女尚未成年;但在古代,古人往往要比现代人早熟。

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在男20岁、女15岁。

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中,十三四岁的女孩已经进入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她们如同每年农历二月初悬挂在枝头的豆蔻,含苞待放,生机勃勃。

或许是杜牧的诗名太过显赫,抑或是他的这首诗把少女的美好形象展现得太过生动,从而引发后世文人的效仿,不断有人在诗文中将少女比作豆蔻,使豆蔻年华的特殊含义一次次被强化并固定下来。

那么,豆蔻究竟是何物?豆蔻其实有很多种。

其中最为常见的有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四种。

白豆蔻又名多骨、壳蔻、白蔻、百叩、叩仁等,为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主要产于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多生于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热带林下。

其果实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后,常被当作香味卤料,用于烹饪,可以起到增香、消食、开胃的效果。

白豆蔻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材,有行气化湿、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之功效,堪称生冷内伤的克星。

杜牧诗云,“豆蔻梢头二月初”,古时对女人的年龄还有哪些称呼?

杜牧诗云,“豆蔻梢头二月初”,古时对女人的年龄还有哪些称呼?

杜牧诗云,“豆蔻梢头二月初”,古时对女人的年龄还有哪些称呼?一、豆蔻年华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成了流芳千古的经典,将十三、四岁的妙龄少女比作“豆蔻”,真乃神来之笔,带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农历二月恰是豆蔻含苞待放之时,非常粉嫩,杜牧用豆蔻比喻少女,充满了小清新。

据说这首诗是杜牧写给心仪的女孩子张好好,这张好好是一个初涉风流场的小稚儿,是人见人爱的小玲珑,是清纯未染尘埃的花骨朵,让杜牧一下联想到豆寇花,充盈着暧昧与香艳的元素:姿态美好,举止清雅的十三四的年华,宛如这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我看遍了扬州城中十里长街的美人儿,卷起珠帘卖俏流媚,哪个也比不上你呀!于是,十三岁被称之为“豆蔻年华”,那么,古人为什么以“豆蔻”形容十三四的女孩子呢?在古时,早婚早嫁,十三四就要出嫁了,这时女孩子刚刚发育差不多,鲜嫩可人,宛如一朵豆蔻花,含苞未放,正是未出阁,初长成的娇羞小模样,美妙的芳龄,尤如现在十八九的姑娘,是最美好的年华,于是,后世文人约定俗成,也都以“豆蔻”代指十三四的少女。

那么豆蔻花指什么?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等,一般是指艳山姜,草木植物,叶子有点像芭蕉,果实可以食用或入药,含苞待放时非常水嫩,又称“含胎花”,其意就是“含苞待放”,未开的花苞里有一包蜜水,又叫“香水包”,用豆寇形容十三四岁的少女,体现了青涩未熟,刚刚发育。

(豆蔻)在翠绿的叶子顶端是一根簇拥着无数花苞的茎葶,娇小玲玲的花苞一朵一朵地有序排列,当下面的花苞悄然绽放,宛如粉蝶,而上面的花苞才刚刚含羞待放。

这样的娇嫩又清纯,皎洁又烂漫,唯有初长成的懵懵懂懂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可以与之比拟,人见人爱的小玲珑。

据说杜牧在扬州时,整日寻花问柳,风流倜傥,喜欢品论美人之姿,自称可以鉴别仙格(给这些青楼女子分等级)。

豆蔻初绽,令人倾慕,顿生情愫,精巧又绝伦,那苞蕾殷红微张,粉嫩乍现,柔若凝脂,晶莹剔透,玉般温润,绢样细腻,那抹胭脂的造型,娇艳欲滴,勾动联想,令人窒息。

豆蔻是指多少岁

豆蔻是指多少岁

豆蔻是指多少岁
豆蔻,对应成语“豆蔻年华”,我们在文章中常使用。

其实,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

先从豆蔻本身说起。

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高丈许,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可入药。

《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

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为“含胎花”的。

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处女或少女。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这句诗就是说,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豆蔻一般初夏开花,花是一串串的,上面一个个小花朵。

在含苞待放时,花骨朵带有一丝淡黄色,非常符合13岁左右小女孩的形象,因此杜牧那两句诗是最经典形象的。

杜牧曾在杨州做官,后来要离开扬州回长安,于是在分别时就给扬州相好的歌妓张好好写了这首《赠别》诗,当时张好好正是13岁左右的少女,杜牧就用豆蔻花来形容她柔美轻盈的身姿。

综上,豆蔻一般比喻为13-14岁的少女,造句如“这姑娘正值豆蔻年华,分外美丽动人”。

当然,还有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如“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等,中华
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且韵味悠长。

豆蔻弱冠巾帼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豆蔻弱冠巾帼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豆蔻弱冠巾帼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豆蔻、弱冠、而立都是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巾帼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巾帼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

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

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中国古代的年龄称谓
(1)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2)总角: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古代未成年人的头发扎成的小髻叫总角
(3)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4)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
(5)而立:三十岁
(6)不惑:四十岁
(7)知命(知天命):五十岁
(8)花甲:六十岁
(9)古稀:七十岁
(10)耄耋:八十至九十岁
(11)期颐:一百岁。

古代形容女子各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形容女子各年龄段的雅称

古代形容女子各年龄段的雅称
以下是古代形容女子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幼年时期
1.髫年:女孩七岁。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髫”指儿童。

2.总角:幼年泛称。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女子在这个年龄段也可称为总角。

二、少女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古代女子到了十二岁要戴钗,所以用金钗之年指代女子十二岁。

2.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3.及笄之年:女子十五岁。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三、成年时期
1.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所以用桃李年华指代女子二十岁。

2.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

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四、中年时期
1.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以上。

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

五、老年时期
1.老妪:老年妇女。

妪,年老的女人。

2.老媪:老年妇人。

媪,年老的妇女。

二八年华的比喻

二八年华的比喻

二八年华的比喻二八年华的比喻是十六岁,通常都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黄金年龄。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称呼如下:1、金钗之年金钗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岁的年纪。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要带钗,所以后来金钗就成了女孩年纪的代称,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

因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

后来,金钗之年是指代女子十二岁的年纪就一直被后世沿用。

2、豆蔻年华豆蔻年华泛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豆蔻原本是一种植物,唐代诗人杜牧有《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

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年龄段。

3、及笄之年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之年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因此,及笄之年,也是指女子出嫁的年龄。

4、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的是女子16岁。

碧玉年华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们对16岁年轻女子的称呼。

碧玉年华出自唐李群玉的《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处分碧玉年。

”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

“破瓜”是因为“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开成二个八字,二八一十六,故当时人们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龄。

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少女?

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少女?

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少女?在古代,年龄问题是十分敏感的,尤其对于女性,直接提及年龄被视为不礼貌,因此古人发明了许多优美的词汇来代替年龄的直接表述。

这种做法不仅是出于礼节,更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特定观念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带你了解古代女性年龄的各种美丽称谓,以及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意蕴。

1.“豆蔻年华”代表着青春初绽的美好时光“豆蔻年华”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少女十三四岁的年纪,象征着青春初绽、生命力充沛的美好时光。

该词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在这里,杜牧用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少女的娇嫩与纯真,诗句中的形象勾画出青春的美丽与活力。

2.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少女?“豆蔻”之所以能成为少女的象征,主要源自它的自然特性。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分为草豆蔻、白豆蔻和肉豆蔻三种。

豆蔻的果实状似葡萄,种子则像石榴子,呈黄色,具有辛辣香气,既可以入药,又可以用作调味品或芳香剂。

而豆蔻花未大开时便显得饱满富有生机,古人因此称其为“含胎花”,象征着青春少女的美好。

豆蔻在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在《小园春思》一诗中写道:“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将豆蔻与青春的美好联系在一起。

明朝许自昌在《水浒记·联姻》中也写到:“拥鸳衾梦绕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怜。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豆蔻形象都象征着少女的青春与纯洁。

3.各年龄段的女性称谓在古代,不同年龄的女性都有独特的称谓。

比如十三、四岁的少女被称为“豆蔻年华”,这是杜牧诗中的典故。

到了十五岁,女性进入“及笄”之年。

所谓“及笄”,是指女子年满十五岁时束发加笄,标志着她已经成年,可以结婚。

《礼记·曲礼上》记载道:“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表明古代社会将十五岁的女子视为适婚年龄。

十六岁的女子则被称为“二八年华”或“破瓜年华”。

“二八年华”中的“二八”即指二乘以八,得十六岁,寓意青春正盛。

而“破瓜年华”中的“瓜字初分”也是形容十六岁这一时期的年轻女子,表达她们正值青春的韵味。

古人指代岁数的词 -回复

古人指代岁数的词 -回复

古人指代岁数的词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初知发笑尚在强裸中的幼儿。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警,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九龄: 为9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年华”)。

十三: 为13岁。

及箕:箕们,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笋: 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算,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 为16岁。

加冠: 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 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辩,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而立(而立之年) :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孔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一-《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 三十岁不惑(不惑之年) : 因为(孔子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一《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 “五十日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古代用“豆蔻”比喻少女?豆蔻年华是几岁为什么古代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
不论是古代诗人或现在的文人,往往都喜欢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如宋朝陆游《小园春思》诗:“小轩愁入丁香结,幽径春生豆蔻梢。

”及明朝许自昌《水浒记·联姻》:“拥鸳衾梦绕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怜。

”那么,为什么古代诗文中常用“豆蔻”比喻少女?
豆蔻,是一种植物,其种类有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三种。

一般用来专称白豆蔻。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叶厚,果实状似葡萄,种子像石榴子,黄色,有辛辣香气,可入药。

此外,豆蔻又作为白豆蔻种子的俗称,可作为调味品、芳香剂、芳香兴奋剂、驱风剂等。

豆蔻子有辛辣香气,可入药。

豆蔻约一丈多高,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和种子。

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的非常丰满,故俗称为“含胎花”,因此也就成为少女的象征。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意思是说,姿
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

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

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

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另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

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典出唐朝杜
牧诗中之意。

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

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

”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

二八是指“二
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

而女子到了出嫁年龄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摽梅,原意是指梅子成熟后从树上掉落。

女子二十岁称为“双十年华”、“桃李年华”。

双十就是二个十,即二十;又二十岁正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

另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所吹的风称为“花信风”。

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气有三番,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故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因此,古人认为要吹过“二十四番花信风”才会进入夏季。

“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

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

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

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
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另附: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