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平经历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一、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
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稹合称“元白”。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
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
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
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
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材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生平事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任职情况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时读书刻苦。
贞元十六年(820xx年)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20xx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作《观刈麦》《长恨歌》《池上》。
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
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
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
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
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次年写下《琵琶行》。
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
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
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0xx年)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
文宗大和元年(820xx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
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
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唐代官吏部门的一种)尚书致仕。
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
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
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
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
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白居易生平简介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生平简介.doc
白居易生平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生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白居易生平简介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
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
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陕西渭南县),生于荥阳。
他自己和他的朋友无稹、陈鸿等人都认为他是太原人。
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他为“太原白公”。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杜甫等并列的第一流大诗人。
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 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明经出身,都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高宗麟德初年(公元664年),太常伯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当时只十四岁,可谓诗书门第。
白居易从小就十分聪明,文曰:“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与元九书》,卷二十八)后来,他的母亲“样执诗书,昼夜教导”,给了他很好的教育。
白居易在五六岁上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来写格律体诗了。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授徐州彭城县的县令。
第二年,十一、二岁的白居易便随着母亲到了徐州。
这时,徐州附近战事频仍,徐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白季庚便将白居易送到南方的苏州、杭州去投亲靠友。
当时的苏州刺史韦应物、杭州刺史房孺复,都是很有名气的诗人、文学家。
他们常常与一些当地的有才之士在一起饮酒赋诗和游赏名胜。
这种豪放的生活,对少年白居易有很大影响。
他立志要成为象他们那样的人。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世间。
他在唐代以“诗仙”之名闻名于世,是唐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
以下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作品。
一、生平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官场生涯和隐居生涯。
1. 官场生涯白居易是唐代时期的一名官员,于公元80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祖籍为陕西凤翔。
他自幼聪明好学,后来考中进士。
进入官场以后,他先后担任过很多职务,如秘书郎、给事中、翰林学士等。
后来,他进入皇家内阁,成为了尚书右丞。
但是,因为他的一篇诗歌引起了中官的不满,被贬到了陕西洛阳做知州。
2. 隐居生涯白居易在洛阳做了知州后,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自那时起,他开始创作大量的诗文,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出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晚年返回咸阳,与家人一道生活到逝世。
二、诗歌作品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大多数是豪放、自然和浪漫的。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还描绘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的诗歌作品大部分涉及爱情、人生哲学等主题,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
1.《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人物的生命历程。
这首诗歌以草地为背景,以送别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送别诗之冠”。
2.《长恨歌》这是白居易的又一代表作,以杨贵妃为主人公,描写了她与唐太宗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歌的风格庄严、雄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诗歌中,白居易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突出了杨贵妃的形象,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3.《琵琶行》这首诗歌以唐朝著名的女琵琶手韩翃为主人公,描绘了她在忧愁的悲伤中演奏琵琶。
这首诗歌的语言优美、含蓄、悲壮,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创作特点白居易的诗歌作品语言流畅优美、音韵和谐,富有情感的表达力。
他的诗歌将日常生活的场景和主题与艺术技巧完美融合,体现出了他的艺术才华和诗歌取向。
白居易的生平故事
白居易的生平故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有关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
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
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
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居易的⽣平经历⽩居易的⽣平经历 ⽩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称⾹⼭居⼠,河南郑州新郑⼈,是我国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他的诗歌题材⼴泛,形式多样,语⾔平易通俗,有“诗魔”与“诗王”之称。
下⾯是⼩编整理的⽩居易的⽣平经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经历 ⽩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号⾹⼭居⼠,唐朝著名诗⼈,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诗⼈之⼀,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祖籍⼭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后迁下邽。
⽩居易的祖⽗⽩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与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清⽔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居易本⼈就出⽣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
官⾄翰林学⼠、左赞善⼤夫。
有《⽩⽒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等。
⽩居易祖籍⼭西、陕西、出⽣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园(⽩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的琵琶峰。
⽩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章合为时⽽著,歌诗合为事⽽作。
”与元稹合称“元⽩”。
⽩居易出⽣之后不久,河南⼀带便发⽣了战争。
蒲镇李正⼰割据河南⼗余州,战⽕烧得民不聊⽣。
⽩居易⼆岁时,任巩县令的祖⽗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病故。
⽩居易的⽗亲⽩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年后因⽩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
⽩居易与并称“符离五⼦”的'符离⼈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学家⽩⾏简的兄长。
⽩居易⾃幼聪颖,读书⼗分刻苦,读得⼝都⽣出了疮,⼿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了。
⾄今还有他出⽣七个⽉“略识之⽆”与初到长安“顾况戏⽩居易”等典故。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
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还有诗魔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写过很多诗,下面小编整理了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和小编一起欣赏下吧。
古诗《春日偶成》的诗意及其赏析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如何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语文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1白居易生平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
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白居易代表作品白居易代表作品之《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代表作品之《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代表作品之《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白居易人物生平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
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6]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
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
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
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
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白居易生平
4、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 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 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 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 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 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 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 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则以儒家“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他的“兼济”之志 ,主要是实行儒家的仁政,但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 之法。他的“独善”之心,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 和佛家的“解脱”思想。《自觉》二首其二说:“我闻浮图教, 中有解脱门。”求得身退心安,无所往而不适。当他受皇帝信任 的时候,在政治上直言极谏,无所忌讳,敢作敢为,诗歌创作便 积极反映民生疾苦,为补察时政服务;当他失去信任而不能有所 作为时,便请求放外任或做分司闲官,远嫌避祸,以诗、酒、禅 、游自娱,诗歌创作则主要表现个人感受。无论达和穷,他都离 不开诗。
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 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 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 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 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 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 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 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3、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大诗人。
他出身于寒素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南北飘流,了解到民间疾苦,后为官,历德宗、宪宗到武宗六朝。
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
与元稹、刘禹锡友善。
他一生仕宦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二十九岁至四十四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中拔萃科,授校书郎,三十五岁又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改周至尉,入为翰林学士,擢左拾遗。
这时他的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要为朝廷兴利除弊。
他有《策林》七十五篇,指出朝政弊端,发为歌咏则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七首,但后来感到仕途险恶,考虑个人出处利害,已有消极退避的思想。
二、后期(四十四岁至七十五岁)先是四十三岁时,他授官太子左赞善大夫。
这时,割据淄青镇的李师道派刺客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被劾“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
而致罪的实际原因则是由于其长期批评朝政而触怒了皇帝。
从此他逐步走向消极,虽然后来官职屡升,作过主客郎中,知制诰;召为秘书监,迁型部侍郎,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直到改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由于宦官专权,后来又有牛李党争,他见朝事难为,曾请求外放,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或在朝中担任闲散职务。
这时儒家独善思想占上风,而且夹杂着佛家出世的思想。
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进步的理论,并倡导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
他总结了从《诗经》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应该为时代、为现实而创作的主张,认为文学的作用应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指导创作的口号。
为了实现这一主张,诗人必须有自己的倾向、态度,诗歌中应有美刺比兴。
他还谈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说诗歌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成根本,通过语言、声音使人受到教育感化,才算是结果,才达到了文学的目的。
他严厉批评了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给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崇高评价。
白居易的事
白居易的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生平事迹如下:
1.出生和成长: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在河南新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他的童年并不富裕,但从小就表现出了才华横溢的一面。
2.仕途经历:白居易在29岁时考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
他曾担任过左拾遗、刑部尚书等职位。
他在任期间致力于改革政治,提倡节俭,反对腐败,并曾上书皇帝请求惩治贪官污吏。
3.文学成就: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广泛,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晚年生活:白居易晚年辞官回到洛阳,过着隐居生活。
他与元稹等友人一起组成“洛阳文会”,以诗酒会友,相互酬唱。
白居易还致力于佛教文化的研究,他对禅宗的理解和阐释,对后世的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居易的事迹展现了他在文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同时,他的生平也表明了一个人的才华和努力可以在不同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白居易简介
简 介
居
易
一、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原籍太原, 后迁居下邽(今陕西 渭南), 号香山居士、 醉吟先生。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 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 期: 前期:兼济天下时期 后期:独善其身时期
*前期:
﹠ 出生于仕宦之家。 ﹠ 少年时,随家避乱越中。 ﹠ 16岁,初入长安。以一诗获顾况赞赏而诗名远扬。
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
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
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 少夺人衣作地衣!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艺术成就 • ①语言浅显平易。清赵翼《瓯北诗话》: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 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 所共欲言。”。通俗诗人
• ②主题专一明确,“一吟悲一事” • “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 ③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塑造人物
• ④鲜明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 • ⑤叙事、议论结合
水孤 面山 初寺 平北
《
钱 塘 湖
云贾 春
脚亭 行
低西 》
。,
《 大 林 寺 桃 花 》
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和《琵琶行》。 1914首。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
• 红线毯,择蚕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丝线红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
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 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蹋上歌舞来,罗 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
古代文化名人简介:白居易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诵,被誉为“诗史”,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地 位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5
白居易的轶事和传说
章节副标题
与其他名人的交往
早年经历:自幼聪明好 学,擅长诗词歌赋
成长经历
出生:772年,河南新郑
家庭背景:父亲是官员,母亲是 书香门第 教育: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擅 长诗词歌赋
仕途:29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 士、左拾遗等职
晚年:隐居洛阳,潜心创作,留 下大量诗篇
逝世:846年,洛阳
文学创作历程
早年经历:出生于河南新郑,家境贫寒,自幼好学 青年时期: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开始步入仕途 中年时期:担任过许多官职,如左拾遗、刑部侍郎等 晚年时期:退隐山林,潜心创作,留下大量诗篇
白居易在创作《琵琶行》时,曾亲自弹奏琵琶,以感受琵琶的音色和情感
白居易在创作《卖炭翁》时,曾深入民间,体验卖炭翁的生活,以更好地描 绘人物形象 白居易在创作《忆江南》时,曾游历江南,感受江南的美景和民俗,以更好 地表达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传奇故事
白居易与琵琶女 的故事:白居易 在江州任刺史时, 偶遇琵琶女,写 下《琵琶行》
人生转折点
早年经历:出生 于河南新郑,家 境贫寒,自幼好 学
进士及第:29岁 进士及第,进入 仕途
贬谪江州:因直 言进谏被贬谪江 州,开始创作诗 歌
晚年生活:晚年 隐居洛阳,潜心 创作,留下大量 诗篇
02
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章节副标题
诗歌作品
《长恨歌》:长篇叙事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 情悲剧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生平简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白居易生平简历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有关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有关白居易的生平事迹1.出生乱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2.仕官生活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
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
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3.贬谪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818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
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
现实派诗人。
别名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逝世日期公元846年中文名白居易葬于洛阳香山祖籍山西太原别称诗魔、诗王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
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诗人,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
苏舜钦,宋仁宗景祐元年(1035年)进士。
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是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
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
苏舜钦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5年)进士。
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杜衍以女嫁之,进奏院祠神,售废纸公钱宴会。
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为人所弹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沧浪亭。
后再起用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1048年)十二月卒。
有子苏泌董源生于唐朝末年,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
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
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
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
至南朝宋时的宗炳,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当水墨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李唐政权在天祐四年(907)消亡,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这在客观上使唐人未尽的水墨山水画事业,在五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封建统治政权的武装割据强化了水墨山水画的地区性特点,并带有地质构造上的不同特性。
董源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
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
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促成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与政权更迭频繁的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会政治环境要稳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础在南唐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保大年间(943—947)初,李璟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简称画院,直接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画,董源常奉旨与画院画家们合作。
当时享有盛名的画院画家有王齐翰、卫贤、周文矩、顾闳中、赵幹等,他们都长于或兼擅山水画。
如王齐翰的《勘书图》轴(一作《挑耳图》,南京大学历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轴(宋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人物画中的屏风绘有山水。
卫贤的《高士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两帧有人物活动的山水画,他们的山水画风虽各有小异,但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皆以细笔为工,用墨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征,尚未表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只有画院外的董源不拘陈格,自成一体。
遗憾的是,他的画风未能主宰画院内的山水画坛,却在院外的道释画家中赢得了追崇者,如释巨然和刘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苏轼等文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真率潇洒的笔致所折服。
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散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荆浩编辑词条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
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
出生地过去一直误为是山西沁水,实为河南济源。
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
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
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
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
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
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所著有《笔法记》。
存世《匡庐图》。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
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
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
……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崖,澄转枋口。
”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
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
”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 ,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
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
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
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编辑本段仕途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
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
后圆绍名声日显,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
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但此画未能传留,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可以断定,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荆浩兼擅人物还有其他例证。
现存他的《匡庐图》中,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
<宣和画谱>中,也记载他曾画有人物繁多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
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了荆浩的<钟离访道图>:“山林墨笔,人物着色,兼工带写。
”并记述画中钟离作举手问讯状,将士伫立状,对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顾指示状等,描绘得十分生动。
编辑本段隐居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
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
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
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
”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
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
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
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
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
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
”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
“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
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
“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
建,通“键”,锁藏。
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
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