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平经历

合集下载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

就白了。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白居易人物生平简介

一、人物简介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元稹,世人称“盛唐四大家”。唐朝,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居易的祖父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到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省新郑)东郭宅。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已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的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不久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令(780年)一年后又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篱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篱(济南徽符篱集)度过童年时光。白居易和并称“苻篱五子”的苻篱人刘翕习、张仲远、章美退、贾握中、贾元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五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住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的口都生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头发就白了。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很大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称“香山居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啜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二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记》,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极积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应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被称为“白体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情感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爱情亲情等各个方面的主题。下面是白居易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他于772年出生在陕西渭南,他的父亲是官员,家世显赫。白居易的家境优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候就展现了出色的才华。在他18岁的时候,就因才华横溢而被选为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概括

1.担任官员

早年间,他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终于有机会进入皇宫为官。他在官位上表现出色,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多次升迁。但是,他在唐朝官僚体制中,不同于大部分的官员,他更注重生活情趣和文学创作,所以,他在仕途上并没有长久的发展。之后,他辞官回家,过起了自由舒适的生活,全心投入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与诗歌创作。

2.文学成就

白居易擅写散文、诗歌,是唐代最出色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写作风格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的个性、自然、真实、细致入微、给人以启示,以及含义深远等特点。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千秋岁》、《赋得古原草送别》、《汉江临泛》等。

3.感情生活

白居易对于女性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仅写了很多诗歌来赞美女性,也经历了几段作者身边女性人物的痴情之感。比如他曾经迷恋过的敬史女(《敬史篇》),程氏三女儿(《长恨歌》),还有被写入《琵琶行》中的女琵琶师等等。

4.晚年生活

白居易虽然曾经是唐朝高官显爵,但他对世俗的功名利禄充满了失望和厌恶。后来,他开始了更加随心所欲的写作生涯,创作了更多的诗歌和散文,并通过这些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生道理和人类命运,写作更多关于人生、世态悲欢和天地事物的诗歌。他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尤其是在晚年,顿悟了很多道理和真谛,成为“道家诗派”的代表先驱,为后来的一些类似思想的诗人树立了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陕西渭南县),生于荥阳。他自己和他的朋友无稹、陈鸿等人都认为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他为“太原白公”。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杜甫等并列的第一流大诗人。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 9岁便能够辨

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明经出身,都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高宗麟德初年(公元664年),太常伯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当时只十四岁,可谓诗书门第。白居易从小就十分聪明,文曰:“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与元九书》,卷二十八)后来,他的母亲“样执诗书,昼夜教导”,给了他很好的教育。白居易在五六岁上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来写格律体诗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授徐州彭城县的县令。第二年,十一、二岁的白居易便随着母亲到了徐州。这时,徐州附近战事频仍,徐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白季庚便将白居易送到南方的苏州、杭州去投亲靠友。当时的苏州刺史韦应物、杭州刺史房孺复,都是很有名气的诗人、文学家。他们常常与一些当地的有才之士在一起饮酒赋诗和游赏名胜。这种豪放的生活,对少年白居易有很大影响。他立志要成为象他们那样的人。大约在贞元三年(787年)的年初,十六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了京都长安。他想在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于世间。他在唐代以“诗仙”之名闻名于世,是唐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位诗人。以下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作品。

一、生平

白居易的生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官场生涯和隐居生涯。

1. 官场生涯

白居易是唐代时期的一名官员,于公元802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祖籍为陕西凤翔。他自幼聪明好学,后来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以后,他先后担任过很多职务,如秘书郎、给事中、翰林学士等。后来,他进入皇家内阁,成为了尚书右丞。但是,因为他的一篇诗歌引起了中官的不满,被贬到了陕西洛阳做知州。

2. 隐居生涯

白居易在洛阳做了知州后,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自那时起,他开始创作大量的诗文,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出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了他的思想和情感。他晚年返回咸阳,与家人一道生活到逝世。

二、诗歌作品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大多数是豪放、自然和浪漫的。他的诗歌不仅反映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还描绘了一些历

史事件和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大部分涉及爱情、人生哲学等主题,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

1.《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人物的生命历程。这首诗歌以草地为背景,以送别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送别诗之冠”。

2.《长恨歌》

这是白居易的又一代表作,以杨贵妃为主人公,描写了她与唐太宗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首诗歌的风格庄严、雄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诗歌中,白居易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突出了杨贵妃的形象,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诗人白居易生平简历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

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

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

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

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

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

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

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

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

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

“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

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

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

我国古代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还有诗魔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写过很多诗,下面小编整理了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和小编一起欣赏下吧。

古诗《春日偶成》的诗意及其赏析关于端午的诗句古诗如何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语文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1白居易生平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

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白居易代表作品白居易代表作品之《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代表作品之《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代表作品之《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

白居易生平故事

白居易生平故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童年与求学阶段: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少年时期就以才华横溢而闻名,并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仕途。

2. 步入仕途:白居易在进入仕途后,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在朝中担任过许多职务,如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他在任期间,曾多次上书直言,积极推行改革,为国家和百姓谋福利。

3. 仕途波折:然而,白居易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辗转各地任职。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的诗歌,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4. 晚年生活:白居易晚年回归故里,过上了隐居生活。在这期间,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虽然白居易在晚年归隐,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他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作品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

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示出他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5. 支持唐代文学: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支持者。他积极参与文学交流和创作活动,倡导诗歌创作的平易近人风格,与其他文人共同推动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6. 结交朋友:白居易一生交友广泛,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他们之间相互切磋、交流,共同推动唐代文化的发展。例如,他与刘禹锡、王之涣、韩愈等人都有深厚的友谊。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白居易,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AAAA,希望对你有帮助。

AAAA: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AAAA: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应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AAAA:晚年生活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

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白居易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

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

”。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

“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

(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

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

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的简介和作品有哪些诗

白居易的简介和作品有哪些诗

白居易的简介和作品有哪些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是唐朝中期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之一,被誉为“唐诗三百首”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许多人奉为传世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的诗歌以骈文、律诗、绝句为主,代表作品多达数百首,其中既有关于政治社会的杂感,也有关于人生哲理的深思,还有饱含情感的爱情诗歌。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白居易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一、生平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河南汝南县。他出生于大唐盛世,祖父白君嗣和父亲白敏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白居易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超群的才华和文学天赋,被人们誉为“童年奇才”。

后来,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多次中进士、及第。他曾经担任过很多的官职,如尚书左丞、吏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太子少傅等,一生中历任过35个官职,也多次担任过辅佐皇帝的要职,深得当时的唐宪宗和唐文宗的信任和赏识。

白居易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他广泛的文学创作。他的诗文,风格灵活多变,描写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概括了人生之道,体现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唐代智者的人格和风貌。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非常有名,后来更是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具有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代表作品

1.《琵琶行》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的律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声音婉转、沉浸在痴情和思念中的女子,她象征着爱情的力量和人类情感的深度。这首诗歌像一首旋律优美的中国古乐,表现了人类性情的美好和多情。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白居易的生平经历1

经历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它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新郑(今河南新郑)人,后迁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巩县当县令,与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今属郑州新郑)。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与并称“符离五子”的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一同泛舟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简介

水孤 面山 初寺 平北 云贾 脚亭 低西 。,
《 钱 塘 湖 春 行 》
《 大 林 寺 桃 花 》
感伤诗
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 《长恨歌》和《琵琶行》。
杂律诗
1914首。
关于讽喻诗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 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 《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 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 和责任感。如《江上渔者》《蚕妇》。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于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 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 即 事 名 篇 , 无 复 依 傍 ”
唐 代 诗 人 杜 甫 创 作 新 题 乐 府 时 的
元 代 杂 剧 、 明 清 小 说 乃 至 现 当 代 小 说
杰作:
《秦中吟》10首
+ 《新乐府》50首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
内容。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中期:
﹠ 27岁参加乡试,次年应省试。 ﹠ 贞元16年(800年),以“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出众才华和第 四名的成绩考取进士,后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步 入仕途。 ﹠ 元和元年(806年),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入选, 被授周至县尉(期间写作《长恨歌》),不久,召回长安。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生平简介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大诗人。他出身于寒素的小官僚家庭,早年南北飘流,了解到民间疾苦,后为官,历德宗、宪宗到武宗六朝。晚年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与元稹、刘禹锡友善。他一生仕宦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二十九岁至四十四岁)。

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中拔萃科,授校书郎,三十五岁又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改周至尉,入为翰林学士,擢左拾遗。这时他的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要为朝廷兴利除弊。他有《策林》七十五篇,指出朝政弊端,发为歌咏则是《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七首,但后来感到仕途险恶,考虑个人出处利害,已有消极退避的思想。

二、后期(四十四岁至七十五岁)

先是四十三岁时,他授官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时,割据淄青镇的李师道派刺客杀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被劾“先谏官言事”,贬江州司马。而致罪的实际原因则是由于其长期批评朝政而触怒了皇帝。从此他逐步走向消极,虽然后来官职屡升,作过主客郎中,知制诰;召为秘书监,迁型部侍郎,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直到改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由于宦官专权,后来又有牛李党争,他见朝事难为,曾请求外放,历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或在朝中担任闲散职务。这时儒家独善思想占上风,而且夹杂着佛家出世的思想。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进步的理论,并

倡导和推动了新乐府运动。他总结了从《诗经》到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应该为时代、为现实而创作的主张,认为文学的作用应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成为指导创作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一主张,诗人必须有自己的倾向、态度,诗歌中应有美刺比兴。他还谈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说诗歌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成根本,通过语言、声音使人受到教育感化,才算是结果,才达到了文学的目的。他严厉批评了六朝形式主义文风,给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崇高评价。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问》、《策林》和一些诗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现实派诗人。

别名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

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846年

中文名白居易

葬于洛阳香山

祖籍山西太原

别称诗魔、诗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华州下邽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诗人,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今属河南)。

苏舜钦,宋仁宗景祐元年(1035年)进士。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职。是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祖父苏易简,宋太宗时参知政事。父苏耆,官至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苏舜钦22岁时,因父亲官职而得以补太庙斋郎、荥阳(今属河南)县尉,景祐元年(1035年)进士。历任蒙城(今属安徽)、长垣(今属河南)县令。

杜衍以女嫁之,进奏院祠神,售废纸公钱宴会。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革新集团,为人所弹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沧浪亭。后再起用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1048年)十二月卒。有子苏泌

董源生于唐朝末年,一说是南唐中主李璟迁都南昌时,董源受到朝廷的赏识,随着政治地位的升迁,使他的绘画艺

术有了一个施展于朝的良机。他的山水画艺术曾得到李璟的垂青,保大五年(947),元日大雪,李璟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赋诗,董源和当时的肖像画家高冲古、仕女画家周文矩、界画家朱澄和花鸟画家徐崇嗣等合绘纪实性大作《赏雪图》,画中的雪竹寒林由董源主绘。董源活动的地区正是六朝萌发山水画的故地。在东晋顾恺之的时代,山水仅仅是依附于人物画的配景,而且缺乏与人物正确的比例关系和远近层次。至南朝宋时的宗炳,山水画开始具备了独特的审美内容和美感享受,脱离了人物画,自成一科。

当水墨山水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李唐政权在天祐四年(907)消亡,中国再度陷入分裂状态,这在客观上使唐人未尽的水墨山水画事业,在五代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封建统治政权的武装割据强化了水墨山水画的地区性特点,并带有地质构造上的不同特性。

董源继承唐代的五代水墨山水画,按北、南两路分道扬镳,形成了山水画史上的两大画派。在北方,有由唐末入后梁的山水画家荆浩。董源开辟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是与荆浩对峙的两大流派之一,这是以地域划分的画派,也是画史上最早的山水画流派,标志着山水画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成熟。

董源能作为江南水墨山水画派的宗主,除了前人的艺术积累、地理条件等因素外,南唐的政治、文化环境促成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政权更迭频繁的北方梁、唐、晋、汉、周五代相比,南唐的社会政治环境要稳定得多,南朝于江南奠定的文化基础在南唐发挥出一定的作

用。保大年间(943—947)初,李璟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简称画院,直接为完成朝廷的命意而作画,董源常奉旨与画院画家们合作。当时享有盛名的画院画家有王齐翰、卫贤、周文矩、顾闳中、赵幹等,他们都长于或兼擅山水画。如王齐翰的《勘书图》轴(一作《挑耳图》,南京大学历史系藏)和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轴(宋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人物画中的屏风绘有山水。卫贤的《高士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赵幹的《江行初雪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两帧有人物活动的山水画,他们的山水画风虽各有小异,但总体风格基本一致,皆以细笔为工,用墨为主,山石陡峭,多有北方的地貌特征,尚未表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只有画院外的董源不拘陈格,自成一体。遗憾的是,他的画风未能主宰画院内的山水画坛,却在院外的道释画家中赢得了追崇者,如释巨然和刘道士等。

董源在北宋中、后期,首次受到沈括、米芾、苏轼等文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真率潇洒的笔致所折服。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散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荆浩

编辑词条

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出生地过去一直误为是山西沁水,实为河南济源。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崖,澄转枋口。”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 ,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