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五单元22课《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名句和“之”字的用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复诵读,用心品味。

3.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并认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领略作者的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名人雅士常有这样一种志趣,那就是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有个性的名字。

如明代的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工整抄写,然后烧掉,再抄再烧,如是者七,于是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披露自己的心态品性;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其酷爱柳树,书斋名为“寒柳堂”;陆游晚年书斋名为“老学庵”,取自“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以此表示要活到老学到老;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纪晓岚,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阅微草堂”,多雅致的名字!
唐代的大文学家刘禹锡却把自己的居室直呼为“陋室”,还洋洋得意地写了一篇《陋室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刘禹锡的陋室做客,去结识这位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大文豪
吧!(屏显:到陋室做客;板书标题、作者。


二、活动建构——到陋室做客
1.活动一:学做鸿儒(屏显)。

听说能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也就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

因此,要去做客,必先弄懂这篇文章的文意、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3)读懂文意:要求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

(4)读出韵味:读出理解,初步读出作者情怀。

铭是韵文,让学生找出韵脚,(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第二层写“陋室”。

“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有点美感。

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
读时须一事一顿。

六句中有虚笔(“往来”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

第三层是结束语。

“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末两句。

本层也可用调侃语调读,要读得有点韵味。

2.活动二:步入陋室(屏显)。

(1)现场传送(屏显)。

要求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以记者身份现场播报陋室的总体情况:包括环境特点、主人生活的特点。

要求以课文有关内容为依据,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描述,能使听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与文豪面对面(屏显)。

要求就这篇文章,以问题的形式对刘禹锡进行采访。

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回答。

(教师可以这样说,刘禹锡对这几个问题一定很感兴趣。

如果他捋着胡须,笑眯眯地对你说:“君,以为如何?”你怎么回答?)既然是“面对面”,刘禹锡肯定也有问题问你。

(屏显:①你能把第三句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②你能猜猜我写末两句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③你知道我写得最得意的一个词句吗?)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前三句的作用和句式特点。

如果学生能答出“室不在华,有德则馨”,则说明已经完全理解了前三句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个问题,处理难点在于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教师可以补充有关孔子的这一典故。

譬如学生可以这样猜测:“你虽然没有明说,可心里肯定在想:‘我虽身处陋室,也一定能像诸葛亮、扬子云、孔子那样做个流芳千古的圣贤之人!’”
第三个问题,教师在学生自由推荐赏析的基础上,组织品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屏显)中的“上”、“入”——“上”、“入”二字生动传
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屏显)中的两个“之”——从语义上说,“之”是助
词,没有实在意义,但是在表达上却不可少:它不但起到了舒缓语气的作用,而且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鄙弃,以及自己洋洋得意、高洁傲岸的儒雅情怀。

然后,顺势理出文章行文的思路(次第屏显):
山水喻陋室
设喻引题
仙龙喻德馨

室环境清幽
铭陋室不陋交往高雅
生活恬适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3.活动三:依依话别(屏显)。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
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

(1)赠一个雅称(屏显):尝试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

(2)送一块匾额(屏显):给刘禹锡送一块匾,匾上的题字要有盛赞主人的意思。

这两步都要结合课文说理由,说得好的有奖励——在黑板上署名发表。

(3)说一段感受(屏显):结合做客感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刘公,我想对你说……
..........”(屏显)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既可以说赞扬的话,也可以说建议的话。

第一步,起雅称,譬如:雅士轩、自得斋、怡然居、德馨亭、笑谈斋、幽雅居、卧龙轩等。

第二步,题字,譬如:怡然自得、室陋德馨、笑傲人生、名人雅居、室雅人和、声名远播、高洁傲岸等。

第三步,对话,譬如可以这样说:“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身处逆境,屈居陋室,但却不以为意,素琴金经,笑傲人生,自得、自赏、自傲,洒脱之极!你心胸何以如此宽广,心态何以如此平和?”
三、顺势总结
台湾作家张晓风说过,人们有两种生活。

第一种是“散文式的生活”,即人们必须活着的琐碎的衣食住行层次的生活;第二种是“诗的生活”,即不计利害得失的自由想象的精神层次的生活。

人们往往执著于第一种生活,而忘记了第二种生活。

最后,赠给大家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屏显)我希望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匮乏,都不要忘记:细心地呵护自己的精神家园!”(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爱莲说》
一、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作者)看到这个标题,你猜猜文章会写什么?(一分钟后)不要急于回答,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推测去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是与你不谋而合的,哪些内容是你没想到的?好,读起来——
(目的: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朗读。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予(yú)蔓(màn)鲜(xiǎn)
(2)关注句子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默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各抒己见。

文中哪些内容与你的推测不谋而合,又有哪些内容是你没想到的?
(目的: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深入探究
整合学生的发言,估计不外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表达对莲赞美的句子;第二,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

以下探究,教师顺应学生的思路展开,是学生发言的延展和深化。

1.文章标题是“爱莲说”,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热爱与赞美?
(1)“予独爱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设问:这一句通过细致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赞美,那么它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不急于回答)
①指名读、齐读。

②指名翻译:强调积累。

词语: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蔓、枝,动词,生藤蔓,长丫枝。

益,更加。

植,立。

亵,亲近而不庄重。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①快速背诵。

②讨论总结:三个方面: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

③朗读指导:请用朗读来传达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

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

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

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3)“莲,花之君子者也。


①指名翻译:教师强调:之,结构助词,的。

“……,……者也”,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②合作探究: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请大家再来读上段中描写莲形象的那句话,合作探究: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

(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所有这些象征的内容都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关键在于要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仔细寻味;联想愈丰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的形象就变得愈鲜明。


2.既然题目是“爱莲说”,那么文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篇幅写到“菊”和“牡丹”?
(1)指名读全文。

(2)教师点拨:请画出能传达作者对这些形象态度的词句。

①菊——“晋陶渊明独爱
..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屏显)
陶渊明在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解绶回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十分欣赏这“秋菊有佳色”(屏显),甚至还采摘花瓣,带回家中酿制菊花酒,常常一个人自饮自斟。

他饮酒高歌,击节赞赏:“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屏显)。

他以愿做霜下杰,学习菊花的品格和气质来勉励自己,认为菊花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

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他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

后人以陶渊明具有这种不羡慕荣利,志存逸士之节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屏显)。

反复品味“菊之爱”一句,体味其含有什么意味?(惋惜之意)
②牡丹——“自李唐来,世人盛爱
..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屏显)
“盛爱”的程度,有诗为证(屏显):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反复琢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态度?
明确: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3)我们再来背背写莲的句子,大家考虑: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这表现了作者什
么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是衬托的手法。

作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4)从全文看,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托物言志。

(5)小结: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足见其对莲的一往情深。

(6)美读第2段:要求读出理解,读出情感。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四、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