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君道(6)原文-翻译-全文

合集下载

《左传 昭公十九年二十年》《贞观政要 君道》(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左传 昭公十九年二十年》《贞观政要 君道》(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平王即位,使伍奢为太子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

费无极无宠焉,欲谮诸王,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

若大城城父①,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

”王说,从之。

故太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王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

”王信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

未至,而使遣之。

三月,太子建奔宋。

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大夫执己以至。

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

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

’臣不佞,不能苟贰。

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

既而悔之,亦无及已。

”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

逃无所入。

”王曰:“归。

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

不然,将为患。

”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

”棠君尚谓其弟员曰:“尔适吴,我将归死。

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伍尚归。

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王皆杀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九年二十年》,有删改) 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注]①城父:楚国一个靠近边境的城邑。

②棠君尚:伍尚时为棠邑大夫,所以称为“棠君”。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下)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下)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下)来自: Emily瑤 >《[国学]》《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奢纵第二十五【原文】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①,多者八百余年②,少者犹四五百年③,皆为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心。

岂无僻王④,赖前哲以免尔!自魏、晋以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

良由创业之君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

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土崩矣。

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广施德化,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

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此其所以卜祚遐长⑤而祸乱不作也。

【注解】①传祚相继:帝位一代一代相传。

②多者八百余年:指周传三十七王,历八百六十七年。

③少者犹四五百年:史书载,夏从禹至桀共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共历四百七十一年。

殷凡三十一世,历六百二十九年。

东西两汉共二十四帝,凡四百二十四年。

④僻王:僻,不正。

僻王指昏庸之王。

⑤卜祚遐长:意谓上天赐予帝位时间长久。

【译文】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述时政得失说:我一一阅读史书,发现从夏、商、周到汉代,朝代不断交接更替,时间长的朝代可以延续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这些朝代都积善积德,赢得了民心。

其中也有昏君,只不过依赖前哲教诲才免于灭亡。

可是从魏晋以来,到周、隋之时,朝代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烟消云散了。

《贞观政要》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简介《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卷一·论君道》原文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

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

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反腐倡廉是古代王朝的治国方略

反腐倡廉是古代王朝的治国方略

反腐倡廉是古代王朝的治国方略,它的许多措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产生过积极作用。

以客观的态度正视这份历史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不无裨益。

一、中国古代的反腐倡廉举措(一)倡节俭,戒奢侈,少兴作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各朝代的创业君主或中举君主,往往身体力行,提倡俭朴的生活方式,同时实行少兴土木、少事更张的“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

西汉文帝时曾欲建露台,后得知需费百金,相当于10户中产人家的财产,便主动取消此项计划。

他在建陵时又下诏,要“因其山,不起坟”,“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炀帝“驱天下以纵欲,罄万物而自奉”,终致“民不堪命,率土分崩”,深刻指出:“为主贪,必丧其国。

”(《贞观政要·君道》)他即位伊始,便把后宫美女释放3000人,任其择偶出嫁。

贞观十二年(638年),太宗出巡山西,浦州刺史赵元楷大肆铺张接迎,太宗斥责他此举纯属“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

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说:“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下?”洪武八年(1375年)改建大内宫殿,他指示只求安全牢固,不可追求华丽奇巧。

他的生活非常朴素,每日早膳,只用蔬菜就餐。

(二)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反腐败立法工作,一些王朝还制定了反腐败的专项法律法规,如秦朝的《为吏之道》、唐律中的《职律》、明朝的《大诰》等。

古代反腐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刑治贪。

如秦律规定贪污与“盗”同罪;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宋律徐重申唐律对贪污行为的规定外,还利用“准敕”、“臣等参详”等形式加强对赃罪的惩处,且对犯赃官员实行连坐制。

只有立法而没有执法,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所以,严格执法、审明政纪是吏治清明的关键。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与他的严格执法是分不开的。

《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广州刺史党仁弘因“赃百万”而被弹劾,按律处死。

文言文阅读训练:《贞观政要-人君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贞观政要-人君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贞观政要•人君之道》(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

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平定虽同,人情则异。

”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

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

祚之修短,意在兹乎!”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

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九年,太宗谓魏徵曰:“顷读周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

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

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即是也。

然天元..若..、齐主为优劣?”徵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

齐主暗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

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

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选自《贞观政要》)材料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

”平公曰:“善!”(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将相应字母涂黑。

顷读周A齐史B末代C亡国之主D为恶E多相类也F齐主G深好H奢侈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弘,指扩大、光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弘兹九德”的“弘”字意思相同。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字词

贞观政要文言文翻译字词

一、《贞观政要·君道》原文:君者,国之元首也。

治乱安危,系于一人。

译文:君主,是国家的首脑。

国家的治理、安定与危难,都依赖于一个人。

字词解释:1. 君:君主,国家元首。

2. 国:国家。

3. 元首:首脑,最高领导人。

4. 治乱:治理与混乱。

5. 安危:安定与危难。

二、《贞观政要·任贤》原文:任贤,国之宝也。

得贤,则国治;失贤,则国乱。

译文:任用贤才,是国家的瑰宝。

得到贤才,国家就会治理得很好;失去贤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字词解释:1. 任贤:任用贤才。

2. 国之宝:国家的瑰宝,比喻极其珍贵的人才。

3. 得贤:得到贤才。

4. 国治:国家治理得很好。

5. 失贤:失去贤才。

三、《贞观政要·崇儒》原文:崇儒,国之基也。

尊儒,则道兴;轻儒,则道废。

译文:崇尚儒家思想,是国家的基石。

尊重儒家思想,道德就会兴盛;轻视儒家思想,道德就会衰败。

字词解释:1. 崇儒:崇尚儒家思想。

2. 国之基:国家的基石,比喻根本。

3. 尊儒:尊重儒家思想。

4. 道兴:道德兴盛。

5. 道废:道德衰败。

四、《贞观政要·赏罚》原文:赏罚,国之柄也。

赏罚不明,则法度不行;赏罚有信,则法度必行。

译文:赏罚,是国家的权柄。

赏罚不明确,法律制度就无法执行;赏罚有信用,法律制度必然得到执行。

字词解释:1. 赏罚:奖赏与惩罚。

2. 国之柄:国家的权柄,比喻权力。

3. 法度:法律制度。

4. 赏罚不明:赏罚不明确,指赏罚不公正。

5. 赏罚有信:赏罚有信用,指赏罚公正。

五、《贞观政要·用人》原文:用人,国之重器也。

用人得当,则国强;用人不当,则国弱。

译文:用人,是国家的重器。

用人得当,国家就会强大;用人不当,国家就会弱小。

字词解释:1. 用人:选拔和使用人才。

2. 国之重器:国家的重器,比喻极其重要的事物。

3. 用人得当:选拔和使用人才得当。

4. 国强:国家强大。

5. 国弱:国家弱小。

《贞观政要》中的这些文言文翻译和字词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家的思想,以及他们对国家治理的认识。

【名师讲题】《贞观政要 君道》《新唐书 魏征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贞观政要 君道》《新唐书 魏征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

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

安而能惧,岂不为难?”(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有删改)材料二:俄检校侍中,进爵郡公。

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

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

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

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

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

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

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

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

”帝悟,寝不问。

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

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

”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

’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

”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

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

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臣A以事B有不可C故谏D若不从E辄应F恐遂G行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他只用过“贞观”的年号,很多皇帝使用多个年号。

贞观政要·君道(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君道(3)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君道(3)原文|翻译|全文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徵上奏疏说:据我观察各个朝代兴衰更迭的变化,发现自古以来每个帝王都是承受天命创下基业的,都是用武功与谋略使各路英雄归顺的,然后再用文治来教化天下百姓。

谁都希望创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但是能够千秋万代传承下去并且最后获得好结局的朝代却微乎其微。

各个朝代都相继衰败灭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究其根本,在于帝王失去了为君之道。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兵力是多么强大啊,三十多年来,大国的威仪不可一世。

谁想到后来竟毁于一旦,叛乱一起,国家政权就拱手让人。

难道是隋炀帝厌恶国家安定,不希望社稷长治久安,所以就采取桀纣那样的残暴统治,自取灭亡吗?肯定不是这样的。

我看这是因为他倚仗国家富强,为所欲为,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所造成的。

他在位的时候,奴役天下所有的人来满足他一个人的私欲,收集天下所有的宝物供他一个人玩赏,挑选各地的美女供他一个人淫乐,寻找异域奇珍供他一个人消遣。

他居住的宫殿极其华丽奢侈,修筑的台榭无比瑰丽雄奇。

这就必然造成徭役烦琐,战争不断。

再加上朝廷之外,列强虎视眈眈;朝廷之内,大臣险恶奸诈。

这样,谄媚阴险的人必然青云得志,忠诚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难保。

整个朝廷上下,君臣之间都互相蒙蔽欺骗,心怀二志。

民不聊生是大势所趋,国家四分五裂在所难免。

就这样,至高无上的君王隋炀帝,到头来为叛贼所杀,死于非命,他的子孙也被杀尽,最终落得被天下人耻笑的结局,这难道不叫人痛惜吗?可是,贤明的君主却能抓住每一个机会,挽救危难,让濒临灭亡的国家重新恢复正常,让废弛的礼仪法度重新发扬光大。

不过,仅仅依靠一时的边境安定、国家安宁去维持统治,绝不是长久之计;停止战争,无所作为地维持现状,也难以统治百年。

陛下,您现在住着豪华的宫殿,收藏有天下的奇珍异宝,举国的美女在身边侍候,四海九州的人民尽听您的调遣。

如果能从以往的亡国事例中及时吸取教训,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每日谨慎地处理政务,不要懈怠;去掉纣王的奢靡,抛却始皇的残暴,从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中看出危亡的祸因,居安思危,像禹那样克己勤民,那么治国之理自然融会贯通。

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政体(6)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政体(6)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政体(6)原文|翻译|全文【原文】(贞观十九年)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①,突厥侵扰,州县骚然。

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

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怨②,莫不自安。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

其得人心如此。

加以从谏如流③,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

初,息隐、海陵之党④,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

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得帝王之体。

深恶官吏贪浊⑤,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

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由是官吏多自清谨⑥。

制驭⑦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⑧,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注释】①踊贵:物价上涨。

②嗟怨:叹息,抱怨。

③从谏如流:如流,比喻迅速。

从谏如流意即君主乐于接受臣下的正确意见。

④息隐、海陵之党:息隐,唐高祖的长子,名建成,曾被立为皇太子。

海陵,高祖第四子,名元吉,曾被封为齐王。

建成贪色嗜酒,畋游无度,他见秦王李世民功高,与元吉谋害秦王,秦王知道了这件事,于是杀掉了他们二人。

秦王即位后,封建成为息王,谥号隐。

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刺。

⑤贪浊:贪酷,浑浊。

⑥清谨:清廉,谨慎。

⑦制驭:控制,驾驭。

⑧岭表:五岭之外。

【译文】(贞观十九年)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霜灾,粮食的价格很高,再加上突厥的进犯骚扰,州县更加不得安宁。

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

当时,从京城到河东、河南、陇右一带地区,饥荒更为严重,甚至到了要一匹好丝才能够买上一斗米的境地。

百姓虽然四处奔走寻找食物,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无不安分守己。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国君其所以贤明,是因为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其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度量衡,是时代一切事物的准绳。

权衡是用来确定轻重的,准绳是用来校正曲直的。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失民心。

老百姓就象江河之水一样,既可以载舟船航行,又可以使舟船覆没,所以应当谨慎地加以对待。

统治天下就象用朽了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其危险这么大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征伐》译文:用仁慈的心抚爱百姓,以礼节去对待群臣。

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务农》译文:使人民安定国家太平,责任全在于国君。

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辩兴亡》译文:嘴馋的人吃自己身上的肉,肉吃光了,自己也就死了。

国君征收赋税不停,老百姓被折腾得疲惫不堪,君主自己也就灭亡了。

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

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译文:把河水弄干来捉鱼,不是得不到鱼,但明年就不会有鱼。

把树林烧光了来打猎,不是得不到野兽,但明年就不会有野兽了。

意谓对民力的使用不要“竭泽而渔”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做国君所应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老百姓。

如果用损害老百姓利益的办法来奉养自身,那就象从自己的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生命也就完结了。

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君道》译文:老百姓盼望过好日子而徭役没完没了,人民穷困不堪而奢侈的举动无休无尽,国家的衰亡常常就是由此引起的。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君道第一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

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

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

且複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

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諫議大夫魏征對曰:“古者聖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

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

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

’陛下所明,實同古義。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征曰:“何謂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詩》雲:‘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昔唐、虞之理,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是以聖無不照,故共、鯀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

秦二世則隱藏其身,捐隔疏賤而偏信趙高,及天下潰叛,不得聞也。

梁武帝偏信朱異,而侯景舉兵向闕,竟不得知也。

隋煬帝偏信虞世基,而諸賊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聽納下,則貴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尚書左僕射房玄齡對曰:“天地草昧,群雄競起,攻破乃降,戰勝乃克。

由此言之,草創為難。

”魏征對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亂,覆彼昏狡,百姓樂推,四海歸命,天授人與,乃不為難。

然既得之後,志趣驕逸,百姓欲靜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殘而侈務不息,國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則難。

”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

魏征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

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貞觀十一年,特進魏征上疏曰:臣觀自古受圖膺運,繼體守文,控禦英雄,南面臨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齊高明於日月,本支百世,傳祚無窮。

然而克終者鮮,敗亡相繼,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

贞观政要·择官(6)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择官(6)原文-翻译-全文

贞观政要·择官(6)原文|翻译|全文朝廷想要提携忠正善良的大臣,贬斥不贤之臣,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为什么没有落实呢?是因为只说不做。

表面上是行公道,实际上行为不端。

这样,是与非互相矛盾,好与恶相互攻击。

自己喜欢的人即使有罪,也不会受到处罚,自己不喜欢的人即使清白无辜,总会有罪名上身。

这就是喜欢他就会使他存活,憎恨他就会将其置于死地。

或者因为小小的过失而忘记巨大的功劳,因小小的缺点而忽略良好的品行,所以君主不可以奖赏无功之人,君主的刑罚不可以漏掉有罪的人。

奖赏不能勉劢大家为善,惩罚不能禁止一些人作恶。

既然这样,我们希望达到邪正分明,怎么去加以实现呢?如果赏赐时不忘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庇护亲近的人,做到公平仁义,实事求是,那么邪恶就会无处藏身,善恶自然泾渭分明。

崇尚质实,不慕虚华,观察官员是否仁厚,不到一个月就会清清楚楚。

那些不诚实的臣子,他们的大公无私只表现在言语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上,这样的官员是不会为民着想的。

如果喜欢臣子,就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厌恶他们就认为他们一无是处,被一己私欲驱使、亲近奸邪的臣子,背离公正之道而疏远忠臣良将。

一旦如此,即使夜以继日地为政务操劳,对治国也是于事无补的。

看过奏书后,唐太宗欣然接受。

【原文】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①,授司农卿②李纬户部尚书③。

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

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

由是改授洛州刺史。

【注释】①翠微宫:在长安县,武德八年建,贞观十年废,贞观二十一年复修。

②司农卿:唐时掌仓储等事的官职。

③户部尚书:户部长官。

【译文】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在翠微宫加授司农卿李纬为户部尚书。

房玄龄当时留守在京城任职。

有个官员从京城来,唐太宗问他:房玄龄听说李纬出任尚书之后,有什么意见呢?那个官员回答:只听到房玄龄说李纬喜欢留胡子,再没有其他评语。

唐太宗听后,改任李纬为洛州刺史。

【评析】《择官》篇在于进一步阐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思想和具体办法。

贞观政要译文

贞观政要译文

贞观政要译文
好嘞,那我开始啦。

《贞观政要·论任贤》中的一段原文:“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理狱,戴胄精通法令,却不擅长谋划政事。

而房玄龄、杜如晦在谋划政事方面非常出色,唐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议政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来决定。

’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

他们二人相互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所以唐朝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


那咱就开始译文啦哈。

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俩家伙啊,可不擅长去处理那些打官司的事儿。

那个戴胄呢,对法令那是相当精通,不过呢,在谋划政事这块就不太行了。

但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在谋划政事上那可是厉害得很呐。

唐太宗每次跟房玄龄商量事儿的时候,老是说:“那可一定得等杜如晦来做决定啊。

”等杜如晦来了呢,到最后还是用房玄龄的办法。

他们俩啊就这么相互配合着,一块儿辅佐唐太宗,所以唐朝才能被治理得那么好呀。

咋样,我这译文够接地气吧,读起来就跟咱平时唠嗑一样。

这出处就是《贞观政要》。

这书里讲了好多唐太宗那时候的事儿,可有意思啦。

唐太宗也是厉害,能有这么些能干的大臣帮着他,这唐朝不强大才怪呢。

你想想,一个擅长这,一个擅长那,凑一块儿,嘿,啥事都能办得妥妥的。

就跟咱平时干活似的,有人有力气,有人有脑子,合起来,那活干得又快又好。

唐太宗有这些大臣,就跟咱有了好帮手一样,干啥都顺
溜。

所以说呀,这团队合作可太重要啦,一个人再厉害也比不上一群人一起厉害呀。

这唐太宗能把国家治理得那么好,这些大臣们功不可没呀。

哈哈,咱这译文翻得不错吧。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卷二·直谏(附)」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卷二·直谏(附)」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卷二·直谏(附)」《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直谏(附)【原文】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①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②,当时莫及,文德皇后③访求得之,请备嫔御④,太宗乃聘为充华⑤。

诏书已出,策使未发。

魏徵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曰:'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⑥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

此人主之常道也。

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

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

太宗闻之大惊,手诏答之,深自克责,遂停策使,乃令女还旧夫。

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等云:'女适陆氏,无显然之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

又陆氏抗表云:'某父康在日,与郑家往还,时相赠遗资财,初无婚姻交涉亲戚'。

并云:'外人不知,妄有此说'。

大臣又劝进。

太宗于是颇以为疑,问徵曰:'群臣或顺旨,陆氏何为过尔分疏'?徵曰:'以臣度之,其意可识,将以陛下同于太上皇'。

太宗曰:'何也'?徵曰:'太上皇初平京城,得辛处俭妇,稍蒙宠遇。

处俭时为太子舍人⑦,太上皇闻之不悦,遂令出东宫为万年县,每怀战惧,常恐不全首领。

陆爽⑧以为陛下今虽容之,恐后阴加谴谪⑨,所以反复自陈,意在于此,不足为怪'。

太宗笑曰:'外人意见,或当如此。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贞观初①,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

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②既作,离叛亦兴。

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谏议大夫魏徵③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

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

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④。

’昔唐、虞⑤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⑥。

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⑦,不能塞也;靖言庸回⑧,不能惑也。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⑨,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⑩,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

梁武帝偏信朱异⑪,而侯景⑫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⑬,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

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⑭:“天地草昧⑮,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由此言之,草创为难。

”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

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

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以斯而言,守成则难。

”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

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

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徵上疏曰⑯:“臣观自古受图膺运⑰,继体守文⑱,控御英雄,南面临下⑲,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政要·君道(6)原文|翻译|全文
【原文】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①魏徵对曰:甚难。

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

何谓为难?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

及至安乐,必怀宽怠②,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③,以至危亡。

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

安而能惧,岂不为难?
【注释】
①侍中:官名。

自秦时开始设置,隋代改称纳言,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成为门下省正式长官。

因侍中官位特高,故只加赐于身居要职的大臣。

②宽怠(d i):松懈,怠惰。

③日陵月替:一天天地衰颓下去。

【译文】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侍臣:守江山是难还是易?魏徵回答:很难。

唐太宗说:我选拔任用贤才,接受建议就行了,有什么难的?魏徵说:据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难的时候能够选举贤才,接受忠告;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反而懈怠政务,疏远敢于直言进谏的人,使之战战兢兢,不敢进言。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会使国家灭亡。

正因为如此,古代圣人才要居安思危。


想想,国家太平无事,却要使国君心怀忧惧,这难道不难吗?
【评析】
《君道》篇列全书首卷之首,基本内容讲为君之道,也可看做全书的总纲,认为有道明君治理国家就能安定兴盛,无道昏君统治天下则必动乱危亡。

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

有道明君的典型是唐太宗,无道昏君的代表是隋炀帝。

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为君之道的教训:一是把握创业与守成的关系。

创业历险,固然艰难,但创业后要居安思危,安而能惧,这对于君临天下的帝王来说,守业岂不更难?二是正确处理君民关系。

明君常思古训: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君不能竭泽而渔,逼使百姓起来造反。

三是正确对待君臣关系。

君如头脑,臣如四肢,要密切配合,皇帝应听取臣下的意见,兼听则明,且要诱导臣下敢于谏诤,以避免决策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