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制民3
《商君书》徕民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徕民原文及译文《商君书》徕民原文及译文作者:商鞅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薮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谿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
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
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
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
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
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
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
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
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
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
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
兵法曰:“敌弱而兵强。
”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
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
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
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
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
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
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
且直言之谓也,不然,夫实圹什虚,也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岂徒不失其所以攻乎?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
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
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
《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商君书·说民》是中国古代经济学著作之一,其中详细阐述了国家的治理、税收、商业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理论。
以下是《商君书·说民》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天下之民,皆以赋役为重,急于其用,不敢稍疏。
是以人民增增之,国家成大之。
今役之重而人民不足,则国家民力减,税赋不足以给。
如役之轻而人民有馀,则国家民力增,百姓足以奉其用。
是以夫以役赋立国者,必先察民之贫富,察其土地之产盈虚,调其赋役之轻重而布其赏罚之节。
节之法曰:廉则民承其赏而服其罚,贪则甘为其难而不顾其赏。
故立贤令不肆公田以抑生民,不兴禁造以妨商贾,民得为其所有,财帛繁则税赋易布而货贯四方矣。
翻译:
所有天下的子民,都以征税和劳役为重,迫于财务的需求,不能有一点懈怠。
正因如此,人民不断壮大,国家也逐步繁荣。
如果税负过重而人民无力承担,那么国家的经济动能就会减弱,征税也无法负担所需。
反之,如果税负较轻而人民富余,那么国家的经济动力就会增强,人民也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制定国家税制的人,必须先检查人民的贫富状况,估计土地的产量和收益,调整税负的方式,并制定奖励和处罚措施。
处罚和奖励是措施的基础,如果腐败就会导致民众去忍受惩罚而忽
视回报。
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明智,不会剥夺人民的耕种地,也不会限制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
这样,人民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物品,财物也流通四周,税收也就能够合理分布了。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3集
姚尧精读《商君书》第3集【原文】无得取庸①,则大夫家长不建缮②,爱子③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大夫家长不建缮,则农事不伤。
爱子、惰民不窳,则故田不荒。
农事不伤,农民益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不准雇用佣工,则卿大夫们就不会建筑修缮府院房屋,子女就没法不劳而食,怠惰的百姓也没法偷懒,而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的人就没地方混饭吃,所以只能去务农。
卿大夫们不修建房屋,则农业生产就不会受到损害。
子女、百姓不偷懒,则原有的农田就不会荒芜。
农业生产不会受损害,农民更加努力耕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①庸:同“佣”,雇佣。
②家:卿大夫所食的采邑,故家长即是指卿大夫。
建:建造。
缮:修葺。
③爱子:卿大夫家的子女。
【原文】废逆旅①,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农,则草必垦矣。
【白话】废除私营的旅馆,那么奸邪伪诈、心气浮躁、私下结交、不专心务农的人就无法四处周游,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无法谋食,必定只能是去务农。
这些人都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
【姚注】①逆:迎接。
逆旅:迎接旅客的馆舍。
【姚论】后世学者在注解本段时,常以商鞅的政策太过极端,竟然为限制百姓周游而将所有旅馆全部取缔。
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商鞅取缔的只是民间私营的旅馆,对于公家经营的旅馆,还是继续保留的。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舍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意思是说:商鞅因被控谋反而逃离至边境关口,想要投宿旅馆,旅馆的负责人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道:“商君有令,投宿旅馆的人如果没有携带身份证件,那么旅馆的负责人是要连坐的。
”此处的客舍,指的就是公营的旅馆,主要是接待公务使节。
逆旅指的是私营的旅馆,主要是接待商人游民。
商鞅为勉励农耕,故而废除接待商人游民的逆旅。
商人游民无法投宿逆旅,自然就想混入公营的客舍投宿,所以商鞅要求投宿者一律需要出示身份证件,唯有能证明其确实是执行公务的使节才能入住。
《商君书》壹言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壹言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商君书》壹言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壹言作者:商鞅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变也。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
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
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
制度察则民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
夫开而不塞,则短长;长而不攻,则有奸。
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
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
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令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
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
故民之于上也,先刑而后赏。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商君书》
《商君书》《商君书》商鞅【朝代(国家)】战国【作者简介】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
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以“卫”为姓,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
后来他到秦国被封于商,才又称商鞅。
商鞅的祖先姓姬。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李悝、吴起等人的思想对他有很大影响。
周显王四年(前365年)左右,商鞅到了魏国国都安邑(今山西北禹王城),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
公叔痤知到商鞅很有才能,便欲魏惠王举荐,这时,公叔痤患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痤便向惠王举荐商鞅,“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史记·商君列传》)但魏惠王未予以理睬,对手下说:“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史记·商君列传》)公叔死后,公孙鞅闻秦孝公征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于是商鞅到了秦国。
商鞅向秦孝公建议“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富国强兵,成就霸王之业。
秦孝公赞成商鞅的意见,并试行了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政策,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于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正式实行变法。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商鞅首先施行了“相坐法”。
主要内容是:将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十”为编制,登记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
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
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此外,还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
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
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还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即所谓“困末作而利本事”。
他规定:凡努力于耕织而生产粟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身徭役;凡经营商业、图谋末利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
通过初步变法,秦国“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军事力量日趋增强。
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又进一步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变法。
商君书原文及其翻译
商君书原文及其翻译更法第一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公孙鞅曰:“??杜挚曰:“臣闻之:‘”?????????译文:??秦孝公同大臣研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
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
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却又害怕天下的人非议我。
"??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
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用天下人怎么议论您。
何况具有超出普通人的高明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遭到平常人的嘲笑。
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
'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却能够同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
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
成就大事业的人不去同民众商量。
'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
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
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如果能够使国家富强,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
中信国学大典 商君书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 ,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 。民 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 。国安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彩摘录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商鞅重视赏罚,在赏善罚恶两者之中,更重视用重刑,认为重刑能有效阻止民众犯法。民众因怕严刑而不敢 犯法,反过来就不需要刑罚了,这就是以刑去刑的意思。
穷巷多怪[插图],曲学多辨
《修权》说:“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 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 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
驾驭民众,一方面要用刑罚,一方面要用赏赐,两者比例要合宜。要多刑赏少,也要结合人的心理:先要人 们做厌恶的事情,再满足他们的欲求;满足人们的欲求只提供单一途径,由此聚合人民的力量。
目录分析
出版说明
《商君书》导读以 法治国的原则、推 行与实践——《商 君书》的现代意义
更法第一
垦令第二 农战第三
去强第四 说民第五
读书笔记
“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五者若不灵,杀之。 简单过了第一遍,功过都有吧,毕竟不能又能打又有德行吧,还是毛主席和曾国藩弄的平衡点。 初读时感觉有些不符合我的观念,但继续阅读后发现里面的话真的很有道理,在今天也有适用的地方。 古来是本禁书,流转于帝王将相家。 法家之先行者,秦帝国霸业的奠基人,有千古第一相之实而无相之名。 不给星,似乎不能评书,只好给一颗星。 为何小小的秦国能剿灭六国,统一华夏。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商君,居然有如此全面的治国安邦的思想体系和法制观念实在是难能可贵,太伟大了。 每当世界混沌不明时,在法家的思想里总能找到启发解决问题的办法,经久不衰!。 读完,收益颇深。商鞅抓住了当时秦国主要矛盾,以法压制民众恶习,以赏鼓舞民众为国效力。民众不以个 人利益为主,皆以报效国家为荣,舍小家为大家。
《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
《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商君书》卷3农战诗解3明君守要壹农去浮题文诗:圣君非能,尽其万物,知万物要,察要治国.今为国者,其多无要.朝廷言治,说纷纷焉,务相易也.君惛于说,官乱于言,民惰不农.境内之民,化而好辩,乐学事商,为技避农.如此以往,国亡不远.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民不用,故国易破.夫农者寡,游食者众,其国贫危.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百人食之,其为螟螣,蚼蠋亦大.虽有诗书,乡有一束,家有一员,无益于治.先王至明,返于农战.故百人农,一人居王;十人务农,一人居强,农居半危.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众力不足.故诸侯以,挠弱乘衰,侵削不振,则无及已.圣知治要,令民归农,归心于农,民朴可正,纷纷易使,信可守战.壹农民则,少诈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可以外用.夫国民之,亲上死制,以其旦暮,从事于农.民见言谈,游士事君,可以尊身,商可富家,技足以口,三者便利,则必避农,民轻其居,必不可用,不为守战.【原文】3故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
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
今为国者多无要。
朝廷之言治也,纷纷焉务相易也。
是以其君惛于说,其官乱于言,其民惰而不农。
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辩、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
如此,则不远矣。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
夫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
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
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螣、蚼蠋亦大矣。
虽有《诗》、《书》,乡一束,家一员,犹无益于治也,非所以反之之术也。
故先王反之于农战。
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
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则无及已。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20110522鲍鹏山讲《商鞅书》制民五法
鲍鹏山讲《商鞅书〉制民五法:“制民”之手段一: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
直接鼓吹以弱民去消灭强民,以便留下弱民,甚至用奸民去驾驭良民,这实在令人惊愕。
不读《商君书》,绝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种混账理论。
国家用强民来去除强民,就会削弱。
国家用弱民来去除强民,就会强大。
[原文: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这个句子原封不动地在《商君书》中两次出现(《去强》和《弱民》,应该是作者很得意的政治格言吧?至少是他发明的专制政治的要诀。
为什么"以强去强者弱"?因为用强民来除去另一部分强民,剩下的还是强民,政治和政府要面对的还是不大容易对付的强民,政府就相对显得弱了。
所以不如直接用弱民来除去一切强民,剰下的自然都是侏儒之群,对付起来就游刃有余。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杀豪俊,搞优汰劣胜、愚民、弱民,既是体制的需要(只要封建专制体制不消灭,这种政策就永不可免),也不能说没受到《商君书》的教导。
《弱民》篇中还说:用强民来攻治强民和弱民,最后剩下的仍然是强民;用弱民来攻治弱民和强民,强民就会被消灭。
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强民消灭,就能成就王业。
[原文:以强攻强弱,强存。
以弱攻弱强,强去。
强存则弱,强去则王。
故以强攻弱,削。
以弱攻强,王也。
(此段文字原文不可通,从高亨训释〉〕这最后一句泄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历代统治者和被驯服的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王"道太平盛世,原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侏儒之国!死水一潭的社会确实太像“稳定”,萎靡不振的国民也果然如同柔顺,但是,一个充斥着愚弱之民的国家真的能强大,能稳定么?清朝末年,曾有一个目光炯炯的知识分子看出这个大秘密大黑暗,他就是龚自珍。
他在《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中沉痛地说:当彼其世也,而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
这种弱民攻强民,不才杀才民的结果是什么昵?龚自珍沉痛地指出:这种结果乃是社会中不但没有了才士、才民、才商等等,甚至连“才偷”、“才驵”、“才盗”都没有了!而这不正是封建统治者所孜孜以求的么?一个生物死亡了,可能不会再闹事惹麻烦,但一个社会的死亡可能恰恰要出大事,惹大麻烦。
治民之具抑或为民之具——《商君书》法律工具主义观批判
先秦时期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开端,更是其辉煌灿烂的重要时代。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与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该时段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哲学的诞生期,儒、法、墨以及道家等学派,分别从不同侧面对法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等论题作出系统探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1]为后世中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引子:为何重读《商君书》先秦显学之中,孔孟倡仁义教化,墨翟主兼爱非攻,老庄言无为而治,虽各成一家之说,然于世道人心之关注、于治乱兴废之补益,未有过于法家者。
试观《商子》、《申子》、《慎子》、《韩子》能卓然立于诸子之流,历千百年而不废者,必有其所以不朽之道,岂可轻易忽视!至于商鞅,梁启超曾将他归入中国六大政治家之列,确已成为公论。
在他之前,管仲于齐国力推富国强兵;[2]晋国赵宣子“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3]郑国子产铸刑书;[4]魏国用李悝为相,推行其尽地力政策;[5]后吴起也在楚国变法。
[6]上述变革虽在法制的实践上有所开拓与推进,但真正全面地实行法制,又以其较为系统的理论使法家成为一个学派的,当首推商鞅。
商君假孝公之势,变法于秦,“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
[7]后其人虽因宗室贵戚之怨望而为秦惠王车裂,然百年以后,其历史贡献仍获秦人肯认。
[8]他的思想对韩非及后代法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则早已是众所公认的事实。
所以,若要深入了解商鞅其人,弄清其所代表的法家理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全面、细致地研读《商君书》是我们绕不开的工作。
二、检视:《商君书》的法律工具主义观《商君书》[9]现今被视为哲学与政治学方面的古典名著,集中记述了商鞅的政治与军事思想。
(一)政治思想商鞅从历史的演变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实质是一种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暴力统治。
因此,他特别强调强力对社会统治的重要性。
《慎法》说“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原文及译文商君书是中国古代有关政治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带来商君书的原文及译文,以便对这部著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商君书原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物大而不掩,物故而不去。
高者居上,贤者居其右。
君子有三遗:臧遗、礼遗、言遗。
内外节俭、首尾一贯、裁食、制器、摄用忠信,然后慕大德。
士旅以变能也,治民以法度、养民以时、临民以义、劳民以政。
大国重事,大臣重国,小臣重君命。
敝国无君,则大臣为陵虞。
君者,善守法则辟;君者,善守法则不辟。
治国者以保为务,失保则失国。
安定者,上下散赐不以时,国家危亡,己社稷也。
故越不君,其为治也无久矣。
微越之小,然杀其贵人,禁其仓廪,毁其币籍,削其城郭,而敌国不乱者,小人之力也。
少移者,君子也;多移者,小人也。
士无常节,则国事不知行贤将;主无常谋,则臣下不知用智。
智无常则祸至;行无常则不立。
决一域,任一人焉,此君国之大端也。
商君书译文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恶事小就去做。
物品大了就不需要掩藏,物品消失了就不需要离开。
高的人居于上位,贤的人居于右位。
君子需要保留的三种品质:至臣服从,遵守礼法,言语保留。
内外节俭,始终如一,控制食物,制定政策,用心忠诚才能追求伟大的德行。
士兵要以变动适应战争,治理百姓要有法度,养育百姓要有时机,接触百姓要有公正,劳动百姓要有政策。
大国重视国事,大臣重视国家,小臣重视君命。
国家没有君主,大臣作威作福。
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会辟邪恶;君主,善于遵守法律则不会辟邪恶。
治理国家的重点是保护国家,失去保护就会失去国家。
安定了,上下一起散发赏赐,国家就会危亡,自己的家国也会危亡。
所以,虽然芮国小,却杀死其贵族,禁止其粮食,毁坏其币制,削弱其城郭,但敌国并没有乱,都是小人起的作用。
政治家一直固执,这是君子;政治家一直变换,这是小人。
士兵没有恒定的信念,国家事务就无法有效执行;统治者没有稳定的策略,臣下就不知道如何用智慧。
智慧没有恒定就会招来祸患;行动没有恒定就无法立足。
商君书对百姓的定义
商君书对百姓的定义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合集,其中包含了商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思想,其中的《弱民》篇提出了“民弱国强,民强国弱”的观点。
商鞅认为百姓不敢抗拒法律,国家就强大;百姓违反法律,国家就弱小,所以治理国家在于使百姓遵从法律。
此外,《商君书》中还有“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用其利”的观点,意思是当国家有难时,要号召百姓为国家慷慨赴死,而当国家太平盛世时,则要让百姓为国家的强大崛起而努力。
封建君主专制靠的是《商君书》,而不是传统儒家思想
封建君主专制靠的是《商君书》,而不是传统儒家思想根据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知识,一般认为自汉朝开始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靠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理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这只是封建专制的表面现象。
历代封建帝王真正统治万民的手段不是儒术,而是《商君书》的驭民五术。
那么这驭民五术分别是什么,为何历代帝王都将《商君书》作为必读之书,小编在此给大家分析一下:一、弱民之术《商君书》曰:民强国弱,民弱国强。
治国之道,首在弱民。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防止民间力量强大,对国家权威形成挑战。
将民间力量压制最低,是治国的首要条件。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缴民间兵器,将收缴上来的天下之兵熔化后,铸造十二金人震慑天下万民。
民为鱼肉我为刀俎,不让民间藏兵,达到削弱民间力量的目的。
二、贫民之术《商君书》曰:家有余食,则逸于岁。
商鞅认为来百姓如果家里有存粮,则会贪图享受安逸的生活,就不会积极地去耕种。
商鞅认为只有是百姓“家无积粟”,才会积极开发土地。
战国时期秦国税费是十税五的重税,其他诸侯是十税三。
商鞅认为:民富国贫,民贫国富。
此之谓也!所以很多人认为商鞅之法乃苦民之法,却是强国之道。
三、疲民之术直白的讲疲民之术,就是不能让老百姓空闲下来。
商鞅认为老百姓耕地的时候,应该像驴子拉磨一样,将耳朵塞上、眼睛蒙上,嘴巴堵上,专心一致的耕种。
再深一步分析,就是让老百姓专心务农,不能心生杂念。
只有让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长久不歇息的劳作,处于长久的疲惫状态,就不会有想造反的心思。
四、辱民之术《商君书》曰:民辱则尊官。
在阶级社会人的身份有贵贱之分,社会地位有等级之别。
商鞅认为只有进一步深化等级身份,统治者才能更好的驾驭万民。
因此商鞅主张用严酷的刑法,来强化对百姓犯法的惩罚。
秦简规定老百姓家养的牛瘦了几斤就是犯罪,可见秦法对百姓的刑法之严厉。
五、愚民之术《商君书》曰:民愚则易治。
统治阶级要想更好的统治万民,必须对老百姓进行教化。
《商君书》画策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画策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商君书》画策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画策作者:商鞅昔者昊英之世,以代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
事不同,皆王者,时异也。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义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故时变也。
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
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治于金、陶于土也。
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
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
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
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
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凡战者,民之所恶也。
能使民乐战者王。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史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乡治之。
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
拙无所处,罢无所生。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为奸邪、盗贼者死刑,而奸邪、盗贼不止者,不必得。
必得而尚有奸邪、盗贼者,刑轻也,刑轻者,不得诛也;必得者,刑者众也。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赏善之不可也,犹赏不盗。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商鞅《商君书》变法与农事原文及译文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商鞅《商君书》变法与农事原文及译文《商君书》也称《商君》《商子》,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可能还包括其后学)著作汇编。
更法【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译文】秦孝公同大臣商讨强国大计,公孙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们分析社会形势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治理百姓的方法。
【原文】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译文】秦孝公说:“接替先君位置做国君后不能忘记国家社稷,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变法务必显示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
现在我想要通过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变礼制用来教化百姓,又害怕天下人非议我。
”【原文】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译文】公孙鞅说:“我听过这样一句话:‘行动迟疑就不会有成就,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有功效。
’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顾虑天下人会怎么议论您。
何况做出比普通人高明行为的人,本来就会被世俗社会所非议;独一无二见识思考的人,也一定会遭到他人的嘲笑。
俗语说:'愚笨的人在办成事情之后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聪明的人对那些还没有显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预测到。
’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讨论开始创新,只能够与他们一起欢庆事业的成功。
郭偃的法书上说:'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见。
《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君书·说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
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
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
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
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亡。
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
合而复者,善也;别而规者,奸也。
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
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
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
故曰: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至强。
国以难攻,起一取十,国以易攻,起十亡百。
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
民易为言,难为用。
国法作民之所难,兵用民之所易而以力攻者,起一得十;国法作民之所易,兵用民之所难而以言攻者,出十亡百。
罚重,爵尊;赏轻,刑威。
爵尊,上爱民;刑威,民死上。
故兴国行罚,则民利;用赏,则上重。
法详,则刑繁;法繁,则刑省。
民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
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
行刑。
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
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
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
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必王。
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
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
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贫者富,国强;富者贫,三官无虱。
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民"之手段三:剥夺个人资本,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
《商君书》中有不少观点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比如下面的话:
治理国家.能使穷人变富,富人变穷,国家就有雄厚的实力。
国家有雄厚的实力,就能成就王业。
[原文: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
《去强》]
治国的措沲,重要的在于使穷人变富,使富人变穷。
穷人变富,富人变穷,国家就强.农、商、官三种人中就没有虱子。
囯家长期强大而且没有虱子,就必能成就王业了。
[原文: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贫者富,富者贫,国强。
三官(指农、商、官)无虱。
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
《说民》]
这真是奇怪之论。
他要这样反复折腾干什么昵?大约是要经过这样无休止的折腾,使人民无复冇安全之感吧。
单个的、无保障、无安全感的自耕农是封建专制的天然基石之一。
因为这些自耕农需要朝廷来代表他们的利益,保护他们的面包,便不惜交出自由。
“无恒产则无恒心”,这是孟子的发现。
那么《商君书》的作者也就是要通过财产的“无恒”来实现人心的“无恒”吧?一群患得患失的人民,一群自感虚弱无力的人民,一群没有自信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民,又怎能不依附于国家听命于国家,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国家去摆布呢?
不仅要剥夺人民的恒产,而且连带剥夺人民的自立能力,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说客的本钱在于嘴巴,隐士的本钱在于思想,勇士的本钱在于气力,手工业者的本钱在于两只手,商人的本钱在于自身的才智。
他们把天下看成自己的家,浑身都是本钱。
他们把身上的本钱看得很重要,从而借此依托外国势力;带着这些本钱效力于私人门下。
这样的人,尧舜也难以治好他们,所以汤武禁止他们,结果立功成名。
[原文:谈说之士资在于口,处士资在于意,勇士资在于气;技艺之士资在于手;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资。
民资重于身,而偏托势于外,抉重资,归偏家,尧舜之所难也,故汤武禁之,则劝立而名成。
《算地》]
韩非说,要剪断鸟的翅膀,才能使鸟驯服,让臣民不得不依恃国君的俸禄生活,臣民才会听话。
这种思想,在《商君书》中已有了,而且比韩非说得更彻底。
简直是要铲除人的一切谋生能力。
如果天下人各有所资,当然不能辐凑而求食于君,君何得恃势而逞意?故专制之要务,在于剥夺人的经济来源,使万民除政府俸禄以外无所赖、无生机、无生趣,然后"坚者破,锐者挫"(见上文引〉,摧残天下之生气,摧残天下之民气,造成一犬儒世界,一奴才世界,一邪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