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发明与发现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9.3.2 电流的磁效应 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9.3.2 电流的磁效应  教案设计

电流的磁效应【教学目标】1.通过“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意识到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重要性,初步体会用类比方法引入新概念,知道并能描述电流的磁效应。

2.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和简单工作特点。

3.设计“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科学素质和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设计并进行“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

【教学难点】设计“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活动1: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活动目标:通过“发现电流磁效应”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意识到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重要性,初步体会用类比方法引入新概念,知道并能描述电流的活动2: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

活动目标:设计“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能科学的安排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器材,独立完成操作并得出结论。

逐步养成善于观察的科学素质和乐于探究的科(二)学习器材和资源准备【器材】活动1:1号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铜丝、小磁针、电路元件插板。

活动2:1号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铜丝、小磁针、电路元件插板、简易电磁铁、大头针、泡沫塑料和5号电池、水槽和水。

【资源】教师准备:除与学生一样的材料外,还有条形磁铁、大磁针、电磁铁,实物投影【学习拓展】课堂活动记录单及使用说明探究活动记录表(判断通电电磁铁有磁性)班级_______ 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日期:___年___月____日使用说明:1.一定做到先设计再实验;2.若用到其它器材,则写在横线上;3.最后一栏,有就写,没有就不写。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动植物的分类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动植物的分类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动植物的分类
、能将植物分成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生物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生物,但地球上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我们认识的它们的时候,为了便于区分和研究它们,一般会对它们进行
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

以页上的动物为例,从动物生活的地方、动物运动的方式、动物身体特征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演示,找出其中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仅仅将动物分成两类还是很不明确的
活动5
通过实例辨别检索表的分类准则。

知道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准则,制作出不同的检索表。

通过。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濒临绝种的生物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濒临绝种的生物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濒临绝种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珍惜动植物。
2、知道什么是濒危生物并认识一些濒临绝种的生物。
3、知道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及其灭绝的原因。
4、找出帮助濒危动物摆脱厄运的方法。
5、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6、通过对我国珍惜生物的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珍惜生物的危机意识。
教学重点:
介绍更多在法律保护下,环境改善和种群增多的珍惜动物的实例。
作业布置
通过flash认识更多我国的部分珍稀动植物:黑脸琵鹭、金丝猴、梅花鹿、儒艮、文昌鱼、朱鹮;秤锤树、珙桐、南天竹、银杉、银杏。
灭绝的物种
通过flash了解一些已经灭绝的物种:阿特拉斯棕熊、白臀叶猴、白足澳洲林釉、渡渡鸟、恐鸟、塔斯马尼亚虎、象鸟、中华古果。并详细介绍其中的渡渡鸟和塔斯马尼亚虎。
我国濒危动物
(1)认识濒临绝种的生物。
(2)了解保护濒危动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帮助濒危动物摆脱厄运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出示一些我国珍稀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介绍他们知道的一种动植物,并介绍它们生活的现状。知道现在有很多动物的种群由于很多人为和自然地原因正在逐渐减小。
详细介绍出示的几种我国的珍惜动植物:亚洲象、华南虎、朱鹮、高鼻羚羊、望天树。
白劲长尾雉、穿山甲、蜂猴、黄嘴天鹅、巨松鼠、缅甸蟒蛇、赛加羚羊、豚鹿、小鸥、亚洲水蜥、侏儒猫头鹰。
这些动物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如果不加以保护,就有可能和以上灭绝了的动物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生物之间关系
阅读“北美草原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动植物之间是有着相互的依存关系的,就算是天敌也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提问:狼要吃羊,若把狼都杀掉,对羊不是好事吗?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5.1 认识脑的主要结构 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七年级上册:11.5.1 认识脑的主要结构  教案设计

认识脑的主要结构
【教学设计说明】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等,关注到最后形成的感觉,是通过神经传递出去到脑形成的。

以下是活动的设计意图。

认识脑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对教材内容稍做调整,将脑的位置和基本组成单位放在第一个活动开始讲解,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从外到内,从基本组成开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脑是一个无法直接探究的器官,设计让学生通过读图、模型指认,了解脑的基本组成;选择3则相关社会新闻,通过病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到脑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重要性,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体现学科价值。

通过多媒体播放,总结脑的基本结构和作用,让学生观察大脑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活动,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模型指认和多媒体播放,了解脑的基本组成,通过病例分析了解脑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脑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PPT 小球脑模型
【教学过程】。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发现与发明,以及它们在平时生活中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发现与发明;2. 发现与发明的区别与联系;3. 发现与发明在生活中的应用;4. 发现与发明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一些闻名的发现和发明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2. 实验教学: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发现的乐趣;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现与发明的相关话题,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发现和发明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观点讲解:介绍发现与发明的定义、特点和重要性;3. 案例分析:以闻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为例,分析他们的发现和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 实验体验: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发现;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发明对自己的意义。

五、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撰写一篇关于发现与发明的钻研报告;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实验报告;3.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发现与发明的展示项目,展示给全班同砚。

六、评判方式:1. 个人作业将根据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评分;2. 实验报告将根据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分;3. 小组项目将根据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团队合作的情况和效果的创新性进行评分。

七、延伸拓展:1.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争,提升他们的发现与发明能力;2.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或实验室,深入了解发现与发明的历史和现状;3.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

《科学》(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十章健康与营养食物的消化过程设计:上海市嘉定区黄渡中学张咏梅一、教学设计思路基本思路: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回答引入新课;接着分别介绍食物在口腔中、胃内和小肠里的消化;然后通过学生的总结及练习,梳理知识,获取信息的反馈;最后布置作业。

要突出的重点是: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的过程。

方法是:①口腔内的消化:通过观看录像知道淀粉的消化,然后学生品尝淡馒头体验淀粉的消化,接着进行实验验证体会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②胃内的消化: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胃液的作用。

③小肠内的消化: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来自主学习。

要突破的难点是: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方法是:通过淀粉的消化验证实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然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2、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小肠内有最多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

本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牙齿种类和牙齿的结构图,学会读图,认识牙齿的种类、内部结构及作用。

2.通过观察龋齿图片、阅读书本有关内容及联系自身,了解龋齿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方法,形成正确的护齿理念及关注自身健康的情感。

3.通过“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进一步掌握检验淀粉和葡萄糖的方法,从而认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并养成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4.通过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活动认识食物在胃内、小肠内的消化,知道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5.能完整描述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知识的梳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1、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分解。

2、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四、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流程】活动1:复习引入活动目标:1.通过复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了解消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掌握消化的概念。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一些动植物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一些动植物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认识一些动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识别一些常见的动植物。
2、让学生了解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3、知道动物的一些特征能够适应它们生存的环境。
4、了解一些常见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识别更多学生不熟悉的动植物。
教学难点:
识别更多的常见动植物。
教学过 程:
引入
播 放一段有关森林的影片。在录像 中我们可以 找出那些我们熟悉的动物,植物呢?大自然生物种类 繁多,有500多万种动物和约32万种植物。
活动2
播放在校园中拍摄的植物的照片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物的照片,让学生来辨认。
问题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离不开动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上节课我们 已经了解过了,植物与人类又有哪些关系呢?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休戚相关,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更要关注身边的绿化,刚才 的图片中也会发现校园绿化存在很多不足,该如何改良呢?
作业布置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

2、能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3、对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通过角色扮演知道动物的一些特点,体会其中的乐趣。

5、通过对动植物的观察,能归纳出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 1
欣赏屏幕上大自然的图片,找出生物与非生物。

活动2
由两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出演熊猫和海豚,完成他们的对话。

通过flash逐句再现对话,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这两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基本特征:
1、对环境具有适应性
2、有呼吸器官
3、需要食物
4、能生长发育
5、会繁殖后代
6、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要排泄
通过flash对动物的“对环境具有适应性”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flash对动物的“需要食物”进一步了解,知道一些动物的进食习惯以及为冬天储藏食物的习性。

活动3
通过flash让学生逐一看到植物的一些现象,引导他们从中归纳出植物的基本特征。

图见书本39页:
总结
通过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的归纳,总结出生物的七个基本特征。

通过flash复习这部分内容,展现大自然中动植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特征。

作业:。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测量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测量
教学目标:
1、从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操作中,知道刻度尺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2、通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操作,学生能规范地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3、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能力较高的学生能根据物体的特殊性,找到测量特殊物体长度的方法。

4、通过对古今测量长度的方法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熟悉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规范地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测量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展示“哪条线段更长”图。

一眼看上去“哪条线段更长?”请测量证实。

谈谈生活中、生产上、科技方面等你所了解的与“长度”有关的内容。

介绍1
长度测量的历史:腕尺,步测,象牙尺。

单位
问:你最熟悉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纳米、光年等。

国际单位中,米是长度的主单位。

用m表示。

1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00000微米(μm)=1000000000纳米(nm)
情景
如果在同一时间,你在家妈妈给你测出的身高是1.56m;学校老师给你测出的身高是1.58m;医院医生给你测出的身高是1.55m。

那么你最相信谁?为什么?
工具
问:生活中有哪些测量长度的工具?
刻度尺、三角尺、皮尺、卷尺。

介绍刻度尺。

(1)观察刻度尺:
四看:
看(答案:零刻度)
看(答案:最大量程)看(答案:最小刻度值)看(答案:单位)。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科学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科学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教学目标:1、通过例举身边的科学现象知道科学是无处不在且充满魅力的。

2、通过“怎样用吸管移取水”的探究活动了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探究活动。

3、通过科学家探究的例子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认识探究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提问、实践。

教学重点:引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将要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对于这两个字同学们一定不陌生,那么在大家心目中,科学是什么呢?例举科学现象我们生活的环境多姿多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渴望去了解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的,虽然困难重重。

电闪雷鸣这个现象,我们对它的认识算是历经坎坷,在中国,古人们认为这是由雷公电母负责产生的,并且电母是个急性子,总是比雷公早到一步;而西方国家则认为这是由于上帝发怒所致。

后来有人提出这个是“气体爆炸”,直到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用风筝引下雷电才让人们了解到原来雷电是放电现象。

后来进一步了解到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是因为光速比声速快。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熟识的现象,比如书上提到的这三个现象,看到这些现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指出问题即指向科学,上述自然现象中就蕴藏着科学,科学可以帮助你去发现和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由问题起步,通过探究,逐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奥秘。

探究过程科学由问题起步,问题产生之后我们该怎么做呢?举例说明科学的探究过程:找出可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结果——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活动1拓展20世纪40年代以前,细菌感染犹如绝症,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

在1928年的某一天,英国伦敦一名叫弗莱明的医生在实验室里偶然发现培养皿中的霉菌四周竟然没有细菌滋生。

于是他就思考“为什么青绿色的霉菌周围会有一圈没有细菌滋生的无菌地带呢?”接着他提出了自己的假设“霉菌会产生一些物质,能够杀死细菌”,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他进行了研究,做了很多的实验,证实了他的假设,并把这种青绿色的霉菌成为青霉素。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温度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温度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

温度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及其常用单位。

2、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酒精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4、知道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温度计和加热器。

5、通过观察,了解酒精灯的结构。

教学重点:
温度计和酒精灯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温度计和酒精灯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观察温度计上的单位:℃
温度计的使用
酒精温度计的使用:
1、观察量程和最小分度值,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3、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的底或侧壁
4、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与温度计内液柱面相平
体温计的使用:
1、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2、使用前必须甩一下,使留在细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中。

实验
练习使用温度计
用投影展示温度计测量室温、掌心的温度时的示数。

引入2
要使物体的温度升高,我们怎么做?
加热器
生活中是怎么加热的?
煤气灶,电磁炉,电炉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通常用酒精灯和煤气灯加热。

介绍酒精灯的结构和使用。

那么我们在使用酒精灯加热时该注意些什么呢?归纳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事故处理。

作业布置:。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观察和记录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观察和记录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1、能使用适当的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结果。

2、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器材,设计并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3、会用文字、图表等形式记录所进行的活动及观察到的现象。

4、仔细并客观的进行观察,能如实的记录和正确地处理数据。

5、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已知的资料作出预测和假设。

教学重点:
活动2
流水实验(视频,时间允许可以用一次性杯子扎洞出现水流,用纸摩擦塑料吸管做演示实验)
未摩擦前靠近,水流没有变化,摩擦后靠近,水流弯曲。

活动3
猜测黑盒实验。

用胶卷盒装铁钉,橡皮,玻璃弹珠和黄沙,提供一块吸铁石。

让学生通过摇晃、估测质量、利用磁
铁、倾斜盒子等方法来判断出盒内的物品。

作业:
1。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发明与发觉教案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发明与发觉教案

发明与发觉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3、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寻找科学规律的思维方式。

4、利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科学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5、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引入
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科学是什么,也知道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那么科学家到底做些什么事情呢?
归结起来四个字:发现,发明
就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我们肯定不能从一个苹果的掉落而发现万有引力,但是在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科学规律。

实验演示
实验:静电
1、把纸撕成碎纸屑,分散放入干燥的培养皿。

2、用丝绸或毛皮摩擦直尺。

《发现与发明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发现”与“发明”的概念和区别;2. 掌握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3. 理解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什么是“发现”?- “发现”是指事物存在于世界上,但还未进入人们视野,通过观察、探索等方式使其为人所知。

2. 什么是“发明”?- “发明”是创造性的创新行为,是人们在理论或实践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事物、方法或概念。

3. 中国古代的发现和发明- 发现:在灵岩洞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开启了人类起源研究的新篇章。

- 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的发明,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中国现代的发现和发明- 发现:中国科学家发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等,展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突破。

- 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等的发明推动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

5.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 科技创新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知识。

三、导学步骤1. 提出问题:什么是“发现”?什么是“发明”?你知道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吗?2. 学习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发现”与“发明”的概念和区别,掌握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

3.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中国古代或现代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展开研究,并进行汇报。

4. 思考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 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导学作业1. 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写一篇关于“发现与发明”的小论文,总结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重大发现和发明。

2. 查阅资料,研究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发现或发明,并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提交给老师。

3. 思考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写下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发现与发明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能够认识到科学家和发明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3. 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发现与发明;2. 不同的发现与发明对社会的影响;3. 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及其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发明和发现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发现与发明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及其影响。

4. 分组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发明或发现,展示其背后的故事和对社会的影响。

5. 实践活动(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与发明的小实验,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6.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发现与发明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小组展示作品:评分标准包括主题的选择、内容的完整性、表现形式的创意等;2. 实践活动成果: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施过程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3.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展示表现的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

五、作业安排:1. 完成一份关于一个发现或发明的研究报告;2. 设计一个与科学家或发明家相关的创意作品;3. 参与一个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延伸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的科学展或发明展,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科技创新;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发现与发明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

《发现与发明》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发现与发明》是初中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认识。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现和发明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一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历史知识;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能力;4.激发学生的创新认识和探究精神。

三、设计内容1.科学发现和发明的观点诠释2.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历史知识介绍3.科学实验设计及观察实践4.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案例分析5.小组讨论及展示四、设计步骤1.分组进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让他们共同砚习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相关知识,包括观点诠释、历史知识和案例分析。

2.实验设计: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要求能够观察到一定的现象或效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观察实践: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结果分析。

4.案例分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发现或发明的案例进行分析,包括背景介绍、原理诠释和影响评判。

5.小组讨论及展示:每个小组就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案例分析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分析效果。

五、评判方式1.实验设计评判:评估学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包括实验目标、方法、步骤和结果。

2.观察实践评判:评估学生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备性,包括实验现象、数据表格和结果分析。

3.案例分析评判:评估学生对科学发现和发明案例的深度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包括案例背景、原理诠释和影响评判。

4.小组讨论展示评判: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包括讨论逻辑、表达清晰和展示效果。

六、延伸拓展1.邀请科学家讲座:邀请专业科学家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经验和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科学实验竞争:组织科学实验设计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效果,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认识。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细胞的结构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细胞的结构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细胞的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2、知道细胞的主要结构。

3、知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4、初步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

5、经历观察细胞结构的过程。

教学重点:细胞的结构。

教学难点:制作临时装片。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显微镜的使用。

有了显微镜可以将物体放大进行观察和研究。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不能。

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从而进一步明确要先制成玻片标本方可观察。

活动1认识细胞。

通过课件认识细胞的主要结构,并知道这些结构的相关信息以及它们在细胞中所起的作用。

1.认识洋葱表皮细胞。

2.认识动物细胞。

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知道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这些结构,而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认识细胞的分类:肝细胞、浆细胞、纤维细胞、红细胞、脂肪细胞、血细胞。

活动2通过视频认识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在初步了解了之后,教师演示制作的方法。

擦→滴→取→展→盖→染→吸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清水;取洋葱鳞片内侧的一小块表皮;展平表皮;盖盖玻片(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滴染色剂(位置、数量);吸引染液。

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细胞核活动4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人体的成长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引起的。

细胞能够分裂、生长。

用flash演示细胞分裂的过程。

并知道细胞的分裂时细胞数目的增加非常快。

在了解了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后进一步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

小结完成学习重点。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计量时间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上海市罗泾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计量时间教案 牛津上海版五四制

计量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测量的历史,认识测量时间的工具。

2、知道时间的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

3、知道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会测自己的心率,知道知道利用脉搏或心跳次数的规律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

4、通过测自己的心率的活动,关心自己身体相关的信息。

5、通过时间测量历史的学习,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带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教学重点:
知道时间的常用单位和换算关系。

初步学会测量脉搏频率和心率。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测量脉搏频率。

教学过程:
引入
活动1
估测时间:播放一段音乐,估计这段音乐播放的时间。

活动2
测量脉搏。

用右手轻按左手腕部的动脉,感觉到脉搏的跳动,用秒表计时,量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记录并比较其他同学脉搏跳动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更换剧烈运动方式:如果有较多同学在教室里跳动1分钟,会给其他同学上课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改成原地上下蹲,即无灰尘又无振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明与发现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3、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寻找科学规律的思维方式。

4、利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科学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5、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引入
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科学是什么,也知道了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那么科学家到底做些什么事情呢?
归结起来四个字:发现,发明
就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我们肯定不能从一个苹果的掉落而发现万有引力,但是在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科学规律。

实验演示
实验:静电
1、把纸撕成碎纸屑,分散放入干燥的培养皿。

2、用丝绸或毛皮摩擦直尺。

3、用被摩擦后的直尺靠近培养皿内的碎纸屑。

4、纸屑被吸附到直尺上。

实验表明:直尺被摩擦后产生了静电。

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现象?
(在干燥的季节里人们握手或碰到金属物会产生电击感;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多梳几次头发会吸附在梳子上……)
科学家们利用这个发现,进行了创造发明,比如:
1、科学家根据静电的现象发明了静电复印机。

静电复印机利用静电把石墨粉吸引到纸张上,复印出图像和文字。

2、利用特殊的材料能产生静电的现象制成的除尘抹布,可以吸附灰尘。

图片展示历程
通信:用马送信——打电话——打手机——视频电话
交通:步行——马——自行车——火车——汽车——动车——磁悬浮问:看了这些画面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大发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