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
七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七最后一课教课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课目的:(一)掌握小说的因素,认识小说的情节构造;(二)理解语言描绘、动作描绘和心理描绘在小求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三)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课要点: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课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绘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课假想(一)教课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诵法、议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部署预习:指导阅读① 熟读课文,语句要连接、自然;② 朗诵时,脑筋中要有鲜亮的人物形象;③ 朗诵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留。
活动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识,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期间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判定不一样等合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提示学生脑筋中出现形象,要修业生记着故事情节;2、请一位同学登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心里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合想象),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能否有遗漏的地方,而后加以增补或改正(特别是增补人物心里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一)就课文内容而言,联合同学的复述,你以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拥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课文中找到依托)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常衣着随意,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衣着隆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有较高的教课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常贪玩天真,不大懂事,上课也不可以专心听讲。
但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并且对老师的教育意会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慧,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感情。
2、即兴表演:一人饰演小弗朗士,一人饰演韩麦尔先生,一人饰演郝叟老头儿。
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心里感情的话,其余同学进行评论。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因素:情节、环境、人物。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导语: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一直是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重点之一,而思辨与创新教学更是对传统课程的颠覆与改进。
本文将以《最后一课》教案为例,从思辨与创新教育的角度分析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和实现的方法。
一、<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背景:本案例主要教给初中生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以及对生命的珍视,体验老师教育方式的融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阅读理解,而是在于对文化、历史及传统的思考和研究。
如何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未来社会的变化。
3.教学方法:以《最后一课》为例,通过小说展示课堂,塑造校长人物形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阅读理解深度。
学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场景,营造出更真实的情境,以及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短篇小说的内涵,它应成为思考主题,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自己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二、思辨与创新教育思辨与创新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加入了活动、互动和交流的元素。
在思辨的基础上,教育者通过引导、交流推动创新,并积极探索教学优点,从而促进教育的变革。
1.实现方式:与传统教育不同,思辨与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参与,并从思维、表达和创新的角度来推动学习,并通过并融入教材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由于故事本身描述的是一名青年学生对校长最后一次的演讲,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思考此事件的意义,探索敬老爱人的意义,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价值,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2.优势: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思辨与创新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因为有机会思考和交流,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学习过程中设置问题,鼓励学生探究真正的答案,扩大了学生思维的领域和广度。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和情节。
2.理解《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与讨论,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设计一个导入活动。
例如,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视频,或者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2. 基础知识讲解(20分钟)在导入活动之后,对《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进行讲解。
可以通过课件、PPT等方式呈现,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解读。
重点强调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文本分析与讨论(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最后一课》并讨论以下问题: -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的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主人公面对困境的时候,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 故事的结局给你的感触是什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4. 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对《最后一课》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祖国的态度和感情。
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你会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 - 你认为爱国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互相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进一步加深对《最后一课》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在课程结束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思考课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
2.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一课》练习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内容的能力。
2. 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并通过文本思考人生、面对困难的态度和哲学思维。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让学生自由交流在教学开始之前,请学生围坐在教室中心,自由交流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话题,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和观点。
2. 导入课文:视频资料欣赏播放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认真观看和聆听,然后简短讨论一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3. 课文分析:理解文本中的内容通过分组让学生阅读和分析文章中的内容,明确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主题精神。
教师可以辅助学生梳理内容,并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文章的主人公、情节等。
4. 个人思考:态度反思请学生针对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态度,反思自己对人生以及困难的态度,并在班级中分组交流思考成果,互相分享观点,不断拓展理解深度。
5. 课堂练习:创意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与创意思维是结合,让每组学生自主创意一个题为“你的最后一课”的PPT,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并通过PPT展示自己的成果。
6. 课堂总结:分享感受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内容,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和提出学习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通过交流分享感受,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1. 可以通过英文文本阅读,培养学生英语阅读技能,了解西方文学经典。
2.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的思维敞开,获得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 可以让学生通过PPT展示自己的创意,提高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阅读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学生的文化陪伴。
本堂课延伸性强,语言技能需求有一定难度,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交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了商量能力。
八年级语文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苏教版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作细致的人物分析
过渡:本节课我们力求从情节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 、杂读——熟悉内容,解决字词
1.字形:
2.词义: 惩罚 懊恼 祈祷 诧异 踱来踱去
最后一课
课题
7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 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或札记
教学内容:掌握基础,理清情节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 ,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板书:最后一课 都德)
3.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发生(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 气氛;
第二部分,发展(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 、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 生
主要情节 课前——上课——下课
发有哪些?
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知识放射:告诉学生,最能 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 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精选9篇)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精选9篇)《最后一课》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7最后一课教学案新版苏教版
最初一课都德【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 小说的要素。
2. 言语描写、动作描写、心思描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经过人物的言语、表情、动作和心思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抽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言语描写、动作描写、心思描写的作用【教学法】讨论交流合作【课时】1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先生讨论爱国的具体表现。
2.作者链接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终身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和平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慨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导致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安居乐业当中的罪行。
《最初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知识链接背景介绍:《最初一课》写于普法和平第二年(1873年)。
普法和平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和平。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和平,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势不可当,占据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分,对法国来说,曾经变成自卫和平。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搏斗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慨,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经过描写最初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先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感情。
4.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鄙人面:( xuān) 闹 (chà) 异(ào)悔(qí 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合作·探求·展现】一、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文体: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方式之一。
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七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法国人民在侵略者统治下内心的痛苦和强烈的爱国情操。
1.2学习作者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展现的情感变化和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1.3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2.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深入探讨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和平的向往。
3.2教育学生珍惜和平时光,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战争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变化。
1.2学习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2.1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感受战争的残酷性。
2.2分析小弗郎士内心的矛盾和成长。
1.导入新课1.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战争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1.2提问:战争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战争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变化。
2.2分角色朗读,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3.课堂讨论3.1分析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探讨战争对他的影响。
3.2讨论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的。
4.课文解析4.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4.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拓展延伸5.1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战争故事,加深对战争的认识。
5.2讨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
6.课堂小结6.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珍惜和平时光。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文章。
2.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战争背景下人们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苏教版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
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
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2、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
他想就别上学了。
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3、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①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②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③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④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4、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最后一课》的教案 1[教学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2、解题早读课我们已经阅读了这篇课文,是谁的“最后一课”呢?(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
)二、感知主要人物1、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谈谈对他们的总体印象。
(学生自由谈,爱国,但也有一些不足,但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总体评价。
)2、很明显,人物前后存在着一些“变化”(板书),下面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具体说说这两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笔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学生读、画、评、说)师归纳板书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变韩麦尔先生幼稚的孩子普通的教师可怜的学生__可怜的朋友3、这一变化的导火索就是——最后一课,插入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作者就是借助这些人,表达了所有法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爱祖国、恨敌人。
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三课时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在每个环节都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第一课时: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初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学生在小学的最后一课导入本文。
2、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由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交流整理完成,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归纳。
3、复习小说知识,重点强调小说三要素。
4、完成导学案上的字词练习,注音、写字、解词,扫除文字障碍。
5、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6、整体感知课文,小组交流研究成果,把握线索,理请文章思路。
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结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7、找出小说主人公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发展。
教学要点:体味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几方面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内涵;通过人物分析把握文章主旨。
1、中心问题: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关于小弗郎士: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具体分析小弗朗士在上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2)关于韩麦尔先生:作者是怎样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的?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服饰、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总结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点。
2、总结引申,把握文章主旨: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初二语文教案)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教学教案
七最终一课教案(苏教版八班级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把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开展中的作用;〔三〕培育宠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培育宠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消灭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开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争辩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亮的人物形象;③朗读句子时,要留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斗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大事为背景,为激起同学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斗,并鉴定不公平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同学头脑中消灭形象,要求同学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参与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殊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局部〕。
三、研读课文内容:〔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常穿着任凭,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终一堂课他穿戴庄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常贪玩稚嫩,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认真听讲。
可是最终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殊认真、认真,而且对老师的教育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慧,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
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八年级语文上册7最后一课教案1苏教版
最后一课[整体假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制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普遍传诵。
第一课时要紧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结合小说背景明白得“最后一课”的含义。
二、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如何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知道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酷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进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一、小弗郎士的情感转变线索。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式]:归纳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预备]:挂图[教学进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酷爱民族语言,确实是保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若是有一天,有人告知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天天你挂在嘴边的一般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如何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咱们一路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据,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一、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闻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取得庞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那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据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域。
为了让本地人民永久忘记祖国,好永久统治这些地址,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如此的时期背景。
二、本文的文体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
《最后一课》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掌握经过多角度的细节描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认识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育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课重点:掌握经过多角度的细节描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课难点:认识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育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课过程一、导入1.2 月 9 日,《咬文嚼字》公布2014 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 f èn 误读成 pēn;歌曲《想你的365 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
”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其实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该灵巧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需;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慎重应当尊敬传统。
对此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原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该怀着如何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必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虑。
二、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1.自读课文,思虑: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平时对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教室氛围一阵喧杂,街上也能听到安寂静静,不平时的严肃伤心听课的人只有贪玩的小学生还有专心的老头, 前镇长 , 邮递员韩麦尔先生衣着随意 , 紧敲戒尺穿上制服,十分平和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据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如何的心里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这样不同?镇上的居民感觉恼恨,伤感韩麦尔先生感觉内疚,悲忿班上的孩子遇到教育与传染归根结底:激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何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联合文中句子和增补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着他们的语言,就忧如拿着一把打开牢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增补资料: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广泛感觉反感与反抗,可是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据越南时,就立刻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到现在越南人都在适用法语而没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
语文初二上人版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学习目标:【一】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闻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什么原因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放录音)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久不记得祖国,好永久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如此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闻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许多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投影〕1、解决疑难字词诧异懊悔钥匙惩罚郝叟祈祷哽住挟着戒尺踱来踱去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交流、明确:〔投影〕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要紧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教案(1)
第七课《最后一课》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4、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人学习日语,给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人,把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明确目标:围绕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认定本节课的目标。
看视频,听讲,进入新课的学习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认定目标
设疑探究精讲点拨
一、检测预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3、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二问题导学:
1、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
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
教师提问,
检查预习情
况,学生积
极交流
按要求朗读
课文,思考
问题
学生两人一
小组思考合
1、学生预先展
示在黑板上。
2、完成《优佳
学案》基础
题。
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2、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
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
他想就别上学了。
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3、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
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
①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
②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
③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
④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
4、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
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
“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
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
总之,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讨论交流、明确:
积极起来交流,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
师生互动
听讲,做好笔记
达标训练当堂反馈
《优佳学案》上课内阅读题部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订正反馈
小结提升、拓展延伸
1.小结提升: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生对照教学目标进行总结,学生检查自己是否达标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学生预习到位,因此字词等基础知识落实到位,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