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高中历史第二册 2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2011高二加历史)
历史术语:
第一个王朝: “主题——国家形态” 夏朝;禹,启; 公天下(禅让制);家天下(王位世袭制) 文献资料: 《礼记· 礼运》(“追述”的记载)
国家基本特征(文武官员、军队、监狱、刑法)。
考古资料: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社会分化:宫殿、玉器、礼器、祭器; 工具:石器、骨器农具,青铜时代; 农业文明:农业为主,猪、狗、鸡、羊。
第一个职、军队、监狱刑法等
三、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
社会情况:⑴、宫殿建筑:社会分化,有统治者。 ⑵、农业为主:农具。 ⑶、青铜时代:青铜器。 ⑷ 、社会等级、祭祀文化: 玉器、礼器、祭器。
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 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二里头人口估计约3万人。
6.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夏史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主要依据是 A.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B.能与有关夏文献相互印证 C.中原一带文明发展较早 D.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 7.神话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却是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有的神话还用 来描述民族的起源。下列属于此类的是 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②姜嫄出野,见巨人迹,……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及期而生弃。 ③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④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 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文中的“大道”含有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是 A.完成宫殿建筑 B.开创王位世袭制 C.推行禅让制 D.实行分封制 10.就目前考古资料提供的关于夏文化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 A出现阶级分化 B进入青铜时代 C建立者是大禹 D农具以铜器为主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二课 文献考古中的夏文化
译文:
在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 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 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 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 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 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 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 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盗窃、造反和害人的 事情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 理想社会。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传世文献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到“家天下” 3、国家的特征: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zhǎnɡ),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wù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 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执(shì )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3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昔伊洛竭而夏亡。
(伊水:河南境内;洛水:主要流经河南)——《国语·周语上》自洛及伊,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
——《史记·周本纪》思考:说出文献中夏朝的地域范围。
材料二: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
——《路史·后纪》卷一三下注所引《汲冢纪年》禹(指夏)四百三十一年。
——《易纬辑览图》“伯禹……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世经》思考:说出文献中夏朝存在的时间。
材料三:夏后氏官百。
——《礼记·明堂位》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尚书﹒甘誓》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史记·夏本纪》思考:文献中的夏王朝有哪些特征?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紀……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问题:在文献中的夏朝建立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材料五:禹有五子,不以其子为后,见皋陶之贤也,而予以为后。
皋陶乃无让与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
禹于是让乎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上博楚竹书·荣成氏》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
——古本《竹书纪年》问题1:四段文献记载有何不同?问题2:同一历史事件,为何文献的记载不同?问题3:你认为文献记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吗?思考: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标从传世文献和考古挖掘中证明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了解夏朝国家的基本特征、二里头文化遗址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礼记》等文献以及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二重证据法。
培养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重点难点重点:文献和考古互相印证夏文化;难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环节1:简单设问并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首先从文献中得出。
【导入】文献中的夏文化环节2:学习《礼记•礼运》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夏朝以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后是“小康之世”,以及它们的特点。
环节3:介绍《史记》和《竹书纪年》中关于禅让制的故事。
设计意图:解释禅让制和世袭制,分析这是国家形成过程中的现象,理解夏朝以前是“天下为公”,夏朝以后是“天下为家”。
环节4:介绍《礼记》、《史记》和《左传》对夏朝国家的描述。
设计意图:先提示学生哪些是属于国家机器或机构性质的产物,随后引出问题。
再结合材料分析,理解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环节5:归纳文献中的夏文化的特征。
设计意图:理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关键在于私有制出现和国家的产生。
【讲授】过渡环节6:过渡并引出考古中的夏文化。
设计意图:分析指出文献记载不是当时当世的事,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仅凭借文献是不够的,还需要更为直接、客观的证据——考古。
【讲授】考古中的夏文化环节7:简单介绍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
设计意图:指出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朝在时间和地域上大体上吻合。
环节8:介绍二里头“宫殿”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当时的社会情况。
环节9:列举介绍二里头出土有代表性的文物。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特点。
【讲授】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相互印证环节10: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相互印证。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课件
各子其子……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 C.国家的建立
B.私有制的产生 C
D.人性的退化
2、《三字经》 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材料中的“子”是指
A.黄帝
B.禹
C
C.启
D.孔子
3、目前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地域上属于 B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长江上游地区
家天下的“世袭制”
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中可知:
夏朝建立之前,是“公天下”的“大同之世”。
(禅让制、原始社会、原始公有制)
夏朝是“家天下”的“小康之世”。
(世袭制、阶级社会,私有制国家)
为什么会从“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
生产力 发展
剩余产品 的出现、 私有制的
出现
阶级分化
贫富分 化
世袭 贵族
原始农耕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标志: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南北并立 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深远影响
农耕聚落 姜寨遗址(陕西临潼,黄河流域)
原始社会阶段(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神话传说(口耳相传)
文明起源
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炎黄 考古发现
考古发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探索与争鸣: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同意理由: 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 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不同意理由: 一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 差就达一二百年 二是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 后人可以多种解释,有很多不确定性 三是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 资料来复原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怎样实现“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教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部大字课文,尽可能的搜获更多的历史信息,并分组讨论概述《礼运》中对“大同”“小康”社会的描述。
学生1小组分别推荐代表发言并相互补充。
教师“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否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
二、国家特征
教师请大家阅读第六页底端大字后,归纳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
课题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课型
教研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夏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的基本特征;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理解二重证据法,即文献选读的释读与考古发掘二者的佐证可使我们准确把握历史;
多种史料对我们学习历史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禅让制到世袭制,公天下到家天下,由部落到国家,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体现;
学生2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简单问题)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史研究
教师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以填补夯实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单凭文献记载、神话传说、民间口头流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运用国际惯用的科学的考古学方法和手段来证明我们祖国历史的渊源悠久。请大家阅读课文第7页。思考二里头文化遗存从哪些方面证实了夏朝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地理位置、器物)。
早起文化典籍从文学角度对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映;
二里头文化遗存与夏朝历史相印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严谨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传世文献与考古印证诠释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教学难点
传世文献与考古印证诠释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遗存与夏朝历史的关系。
学情分析
夏商周先秦史是学术界研究薄弱的地方,距离我们较早,需有一定的历史感知,我们可以借助考古文物图片和文献做鉴赏。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五朝第2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华东师大版第二册
夏史探究
科学方法:文献 中的传说材料与 考古材料的对比 研究、相互印证
文献记载的夏代传说资料
二里头文化考古成果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 据学的重大革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考古中的夏文化> 二里头遗存> 社会生活 • 粮食剩余——酒 相传:仪狄制造一种酒 进献禹;杜康发明酒 •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酒器 (有铜制、陶制) • 相传:太康失国是因为 “沉湎于酒” • ……
二、考古中的
夏史
探究
1、地点:河南偃师二里头 2、内容:宫殿遗址(社会分化),经济生活 以农业为主,进入青铜时代 3、意义:为夏史探究提供重要而丰富资料
史学界疑古思潮
胡适
徐旭生
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 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 。
二、二里头文化与
夏史探究
思考:如果考古学家已经断定某一文化遗址就是夏
文化遗址,你认为他是凭哪些依据断定的呢?
河南偃师 二里头遗址
地域吻合 时间吻合 有出土文字证明
二、二里头文化与
夏史探究
地域吻合
文献和考古中的
夏史探究
——世袭制 我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王 朝
公天下到家天下 文 献 田制、赋税 史记 宫殿
百官、军队、刑法、监狱 ——国家机器 ——国家特征
——最早王国 ——王权
——礼制 考 玉器、青铜时代 古 二里头的时间、地点、出土文物 ——夏文化具邦国走向王国的特征
文献和考古中的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 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已。故谋用 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 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者,未有 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 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 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二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个遗址被认为是研究夏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A、三星堆遗址B、二里头遗址C、良渚遗址D、红山遗址2、在文献记载中,哪一部史书提到了初步了解夏朝的史实记载?A、《春秋》B、《左传》C、《尚书》D、《史记》3、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羽人纹铜壶出现于夏朝B. 甲骨文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商朝C. 车马坑的发现反映出夏朝时期的政治制度D. 上海广富林遗址出土的石锛见证了夏朝的兴起4、下列关于夏文化文献记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记载夏商周文化的演变B. 《史记》中阐述了夏朝的历史C. 《山海经》包含了对夏朝地理的描绘D. 《尚书》详细记录了夏朝的重要事迹5、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征?A.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B. 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遗址C. 出土了玉器和陶器等生活用品D. 发现了文字记录6、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A. 尧B. 舜C. 禹D. 启7、以下哪一项不是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夏代都城遗迹?A. 二里头宫殿区B. 二里头贵族墓葬区C. 二里头手工业作坊区D. 二里头农业遗址8、关于夏文化的文献记载,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尚书》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B. 《史记》中记载夏禹治水的事迹C. 《山海经》中有关于夏朝的神话传说D. 《左传》中详细描述了夏朝的政治制度9、《夏文化》在文献记载中的最早出现是在哪部作品中?A、《诗经》B、《论语》C、《史记》D、《春秋》 10、在考古发现中,哪一种遗迹被认为与夏文化紧密相关?A、良渚文化遗址B、红山文化遗址C、二里头文化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11、下列关于夏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夏代的都城最初在阳城(今河南登封)C.夏代实行的是禅让制D.夏代有专门的官吏管理历法12、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墓葬群,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夏代有什么重要意义?()A. 证明夏代存在我不是人B. 证明夏代有大型建筑装饰C. 证明夏代的农业发达D. 证明夏代有较为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13、以下哪项不是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A. 二里头遗址B. 龙山文化遗址C. 商代甲骨文D. 西周青铜器14、关于夏文化的研究,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B. 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证据C. 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D. 夏文化的研究与商文化、西周文化的研究没有关联15、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被认为是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王朝。
2020华师大版第2册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考古中的夏文化
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非常少,到了汉代司马 迁编撰《史记》时,第一个王朝的本纪便是 《夏本纪》,主要以大量的笔墨记述了禹的事 迹,对夏朝的统治状况,还没有可靠的文字材 料佐证。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掘和释读,对 商朝历史的突破,也推动了对夏朝历史的研究。 最突出的是从50年代开始,对河南偃师二里 头遗址的发掘,为夏史的探究开启了一扇大门。
•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酒器 (有铜制、陶制)
• 相传:太康失国是因为 “沉湎于酒”
• ……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农业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 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 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 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 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 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科技文化
夏时代已使用干支纪年。 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 正》云。自虞、夏玎、贡赋备矣。”
——《史记·夏本纪》 农业生产技术 青铜冶炼技术 制陶技术 建筑技术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夏文化的历史?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宫殿
二里头遗址中,宫殿的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
二里头宫殿基址
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 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 100米,高0.8米。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迄今所知我国最 早的宫殿建筑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玉器
二里头文化时 期出土玉器有: 珪、琮、板、 刀、戈、钺等。 大量礼器的出 土表明 礼制已 成为当时重要 的制度。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夏朝建立背景 、 夏建立前是大同之世, 夏建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夏建立后是小康之世, 夏建立后是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2、建立 、 启杀伯益,夺取政权,建立夏(公元前2070年) 启杀伯益,夺取政权,建立夏(公元前 年 3、特点: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特点: 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军队、法庭、官僚机构等已存在) (军队、法庭、官僚机构等已存在)
二里头出土部分石质生产工具
陶口大尊
南 年于河南 省偃师县二里 头文化遗址出 土。
1987 年 在 二 里 头遗址出土的三 足铜鼎。 足铜鼎。这是我 国目前发现年代 最早的青铜鼎器, 最早的青铜鼎器, 被誉为“ 被誉为“华夏第 一鼎”。 一鼎”
二、考古中的夏文化
最吻合的考古发现: 最吻合的考古发现: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
考古发掘
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址
折射的历史
社会分化已经很明显
发掘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 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和玉器大 多为礼器和祭器
居民的生活以农业为主 已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二里头宫殿遗址
二 里 头 商 城 遗 址 内 底 部 铺 垫 了 石 块 的 排 水 沟
铜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想想这些文献有什么特点,是否真实可信?
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
讲“公”,重视贤能信睦,尊老爱幼,无私欲诈谋——大同。
讲“家”(私),有私利诈谋,以礼仪制度规范人——小康。
特点 王位继承
大同之世
天下为公 禅让制
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年), 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 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 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 …继商之后是周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夏王朝你在哪里?如果有,我们能否,以 及如何证明它的存在? 人们不禁要问。
你是如何知道夏的历史?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的?
本课概要
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转为“小康之世” 2、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 具备国家的特征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2、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一、文献与传说中的夏文化
有关夏朝的文献:
《国语》、“四书五经”、《竹书纪年》、《礼记》、 《史记·夏本纪》等
与能,讲信修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
亲,各子其子…… 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7、《三字经》 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
社。”材料中的“子”是指C
A.黄帝 B.禹
C.启
D.孔子
8、目前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在地域上属于 B
A.夏朝经常遭受外敌入侵 B.夏朝的社会治安不好 C.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D.夏朝时期反抗者众多 5、考古学家在河南西部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据 科学测定,二里头文化时期距今约在4086--3690 年前之间二里头文化的时间,应相当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板书)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 A
1、资料:文献记载
2、特征: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3、国家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4、转折:夏朝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它完成
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标志中国迈入文明社会
二、考古中的夏文化 A
1、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和地域
年代:距今3900——3500年(换算一下)公元前1900-1500年地域:二里头文化位于河南省
二里头文化遗址在时间和地域上和文献中的夏朝是基本吻合的
2、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建筑:大型宫殿(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相应的政治组织)、宫殿
与普通民屋的规模对比以及民屋建造位置和大小的不同(私有制产生和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礼器和祭器: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出现
●农具:出土了很多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生产工具
家畜:饲养猪、狗、鸡、羊等家畜(二里头时期农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3、二里头遗址发掘的意义
通过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和补充,证明了夏朝时期,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均已产生。
夏朝是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由于迄今为止未发现夏文字,缺少直接文献的印证,因此,史学界有不少学者对夏王朝的存在持存疑态度)。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
加强考古发掘与研究 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有更多关于夏 文化的遗址和遗物被发现,为深入研究提供新材 料。
推动跨学科研究 鼓励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 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夏文化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 展。
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教育、宣传、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途径,加 强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对认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重要意义
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01
通过研究夏朝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
发展脉络。
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
02
夏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阶段,研究夏朝可以揭示中国
古代社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丰富世界文化遗产
03
夏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可以丰富世
界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典型器物及其特点分析
青铜器
夏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器形多样,如爵、斝、鼎等。青铜 器上的纹饰也具有独特风格,如云雷纹、兽面纹等,反映 了夏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
玉礼器 夏代玉礼器数量众多,制作精良,如玉璧、玉圭、玉璋等。 这些玉礼器在祭祀和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了 夏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及意义
04
文献和考古在夏文化研究上互补性
文献提供历史背景
01 古代文献记录了夏朝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文化特
征,为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考古揭示物质文化
02 考古发掘可以揭示夏朝时期的城市遗址、宫殿、墓葬
等物质文化,补充文献中的不足。
相互印证提高可信度
03
文献和考古相互印证,可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
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地位和影响
2023华师大版第2册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ppt3
有扈氏
有 鬲 氏
有仍氏
商
九夷
夏文化所处的时间范围:约BC2070 ——BC1600年
阅读课文“文献选读”《礼 记·礼运》选段,从孔子这段话分 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与 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关系。
文献选读
大同之世
“今大道之行,天天下下为为公公,,选选贤贤与与能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货恶恶其其弃弃于于地地也也不不必必藏藏于于己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是谓谓大大同同。”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1、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 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 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 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 羊等,可谓“六畜具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 三 过 其 门 而 不 入 。 —— 《孟子·滕文公上》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 的方式“选贤与能”,集体推举天下的共主, 即公为天“下公天下”。尧老时,把“王”位禅让 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 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 己的儿子启。禹的传子宣告了禅让制度的终 结,使王位世袭制得到了家确天立下,从此开始了 “家天下”的局面,夏王朝产生了。
材料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 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发现有 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 大批遗址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高一历史:1.2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标]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依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相互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不足时,能够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相互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基础。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相互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相互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则,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同?34[的学者,课堂上旁征博引,资料很丰富,但十分守旧。
他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半年才讲到周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生活以 农业为主, 饲养家畜
遗存特征
二里头“宫殿” 复原图
二里头宫殿基址 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 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 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 米,高0.8米。
铜爵
兽面纹铜牌:镶嵌绿松石,可能是用于宫廷舞宴的饰物;
绿松石龙型器
放置于墓主人 骨架之上,由 2000多片绿松 石组合而成, 总长70.2厘米。 是身份和地位的 象征。 玉钺:长11.3厘米、 宽7厘米。 玉钺为礼器,是 权力的象征物。
一、文献记载释读夏史
1、夏的地域: 豫西、晋西南
(约400年 ) 2、夏存在的时间: 世袭制 设立官制
3、夏王朝的特征: 具备国家的基本 特征,完成了从 原始社会向阶级 社会的转变。
制定刑法 军队、监狱
有 鬲 氏
有仍氏
有扈氏
商
九
夷
文献释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 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紀……是谓 小康。 ——《礼记· 礼运》
拓展
李学勤主编:《夏史与夏代文明》,上海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詹子庆著:《走进夏代文明》,东北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苏湲著:《华夏城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文献释读>夏的地域
伊 (伊水,河南境内)洛(洛水,主要流
经河南)竭而夏亡。 —《国语· 周语上》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 南,羊肠在其北。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尚书· 虞夏书· 甘誓》
史学界疑古思潮
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 “夏墟”进行实地调查 ,指导遗址的发掘工作,探察 期间, 他身先士卒,不畏艰辛,那一心为科学事业的 雄心,愈老愈坚,不愧为夏文化探索的开拓者。此后 赵芝荃、方酉生、高天麟等考古学家前仆后继,持续 四十余年的田野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信息,为夏 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为夏文化 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全球通史》为什么从商文明讲起? 2.你是如何知道夏的历史?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有 鬲 氏
有仍氏
有扈氏
商
九
夷
二里头遗址
河南偃师
二里头文化遗存的时间
BC2070 ——BC1600 年(碳14测定)
二里头文化处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之
后,又在先商文化之前。
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 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 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 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 术… …继商之后是周朝
二、从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折射出的历史
1、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地理位置 河南
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时间 BC2070 ——BC1600 年
宫殿式建筑与民居:体现王权和社会分化 青铜器、玉器: 礼制社会 3、遗存 特征: 制陶: 数量品类多,制作精细, 可能已从农业中分离 具 备 王 朝 特 征
石质和骨质
的生产工具:
文献释读>夏王朝的特征
夏后氏官百。
——《礼记·明堂位》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尚书﹒甘誓》 郑玄注:六卿者,六军之将。
文献释读>夏王朝的特征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文献释读>夏王朝的特征
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史记· 夏本纪》
大战于甘。
二里头文化处于良渚文化、龙 山文化之后,又在先商文化之 前
豫西、晋西南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河南偃师 宫殿式建筑与民居 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其 中青铜器和玉器主要为礼 器
设立官制:礼义以为纪 制定刑法,军队、监狱
夏具备了王国的特征,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向阶 级社会的转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讨论:
学者一般认为,进入文明时代有三 大标志: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 明和国家的产生,请你运用所学过的 知识,说说夏朝是否已经进入了文明 社会?夏的历史是否具有推论性质?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一个王朝为商朝(公元前1523-前1028 年),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 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 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 术… …继商之后是周朝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1.《全球通史》为什么从商文明讲起? 2.你是如何知道夏的历史?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是如何知道的?
遗存特征:陶器
精美的陶器如盉he、 爵可能不是日用品而 是礼器。
遗存特征
二里头考古发现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
铲、石镰数量最多,此外还有骨器、蚌 器,有骨铲、蚌铲、蚌镰,工具有骨锥、 镖等。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兽骨以牛最多,其次 有猪、羊、狗、鸡和马。
三、考古发现和后世文献记载的对比印证
文献中的夏 时 间 空 间 王 朝 特 征 印 证 结 果 约四百多年 考古中的夏(二里头遗址) BC2070 ——BC1600 年,
文献释读>夏存在的时间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
百七十一年。
—《竹书纪年》 禹(指夏)四百三十一年。 —《易纬辑览图》
文献释读>夏王朝的特征>王位传承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 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友党攻益而 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实 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