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土壤里的生物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含解析)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含解析)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师说考问】考问1 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考问2 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名师点睛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 考向一 实验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共生等;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寂静的春天每章概括

寂静的春天每章概括

《寂静的春天》章节概括1、第一章《明日寓言》:一个虚构的城镇,由于人为原因笼罩在一片死寂之中。

2、第二章《忍耐的义务》:人们为简单了事用剧毒的ddt杀死害虫,同时使大自然面临威胁。

应了解生态学知识,找到更好的办法,人们应知道其危害。

3、第三章《死神的特效药》:杀虫剂工业突飞猛进。

发展历程、种类及严重后果。

4、第四章《地表水和地下水》:杀虫剂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水中,造成水体污染。

各种化学物质在水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加剧污染。

5、第五章《土壤的疆域》:化学制剂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丧失孕育生命的能力。

6、第六章《大地的绿色幔布》:除草剂的使用将各种植物一同铲除。

7、第七章《无谓的浩劫》:为杀死害虫(甲虫)而喷洒化学制剂,导致家畜和野生动物中毒。

自然控制的方法更持久。

8、第八章《鸟儿不再歌唱》:对树木喷药使得毒素进入鸟类体内。

9、第九章死亡之河: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带来灾难性影响。

10、第十章《空中撒药,无孔不入》:为快速杀死并非具有极大害处的舞毒蛾和火蚁,人们从空中撒药,并导致奶牛、蜜蜂、鸟类等动植物中毒。

11、第十一章《波吉亚家族的噩梦》:杀虫药被广泛运用到家居、园艺和食品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中毒。

12、第十二章《人类的代价》:人体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脏器和各系统受到杀虫药剂的损害。

13、第十三章《穿过狭窄的窗户》:从细胞、线粒体、染色体等微观角度看杀虫剂无孔不入的影响。

14、第十四章《持续现状会导致每四个人中有一个患癌》:一些农药含有致癌物并可能使癌症发病率上升。

15、第十五章《大自然的报复》:杀虫剂消灭不了昆虫,虫灾会再次出现并更有破坏性,同时还会杀掉害虫的天敌。

有效的昆虫控制需要由自然界来完成。

16、第十六章《雪崩的轰鸣声》:昆虫会产生耐药性并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17、第十七章《另一条道路》:有很多非化学的方法能达到控虫的目的,科学家正努力将其从实验室转向投入使用。

《寂静的春天》各章内容概述:第一章书篇的开张,作者描写了一座宁静的乡村在农民移居这里之后发生可怕地变化,到处蔓延着死亡的气息。

自然地理学:第12章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自然地理学:第12章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生物海岸(岛)与地貌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岩海岸、砂 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所谓生物海岸是指主 要由于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例如,珊瑚礁海岸,红树 林海岸。
基岩海岸
环状珊瑚岛
珊瑚礁
西沙群岛
活的珊瑚
我国成功钻获“可燃冰”——CH4
我国在南海北 部成功钻获天 然气水合物实 物样品“可燃 冰”,从而成 为继美国、日 本、印度之后 第四个采到水 合物实物样品 的国家。
生物物理风化 生物化学风化
高岭石在550℃分解
细菌、硅藻常温下即可完 成这一分解
二、岩石—土壤—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土壤
土壤
生物的作用: 形成土壤结构——团聚体 发展土壤胶体特殊的性能
(二)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纽带
而最早的一次灾难发生在2.51亿年前, 在二叠纪尾声,当时发生一连串的甲烷脉冲 式喷发活动,几乎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全部 绝迹。
根据当时遗留下来的化石记录,有超过 94%的海洋生物种类突然消失,氧气含量 急剧下降,生物濒临绝种,岌岌可危。
红树林海岸——以红树科植物为主组成的海
洋木本植物群落
由于红树植物的树皮内大多含有丰富的单宁酸,该物 质遇空气即容易氧化而成红色,人们就把这些可以提 取红色染料的绿色植物称为“红”树林
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仅在海底区域,可 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地 球海洋总面积的1/4。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 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 无法相比的。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 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后石油时代
日本目前是世界上可燃冰探明储量较多的国 家之一,可燃冰埋藏范围广泛,几乎遍及从 北海道到冲绳的海域。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4篇)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4篇)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一、指导思想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入学半年,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习习惯也已初步养成,学生记忆快,但是记忆时间短暂。

一部分学生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明确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醒学生注意力切入,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生物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规范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的堂清工作。

三、教材分析本教材以“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为核心构建教材体系,充分体现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基本精神,又从“人---生物---环境”的角度突出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和谐发展的密切关系。

知识内容组织的特点遵循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有感性到理性。

本教材还具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注意人文素养与科学结合、注重知识内容的综合化、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特点。

四、教学目标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图表、实验工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和整理分析数据的技能。

苏科版2020春学期初一生物下册第11章至第14章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2020春学期初一生物下册第11章至第14章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期末复习讲义班级姓名第11章地面上的生物1.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的植物。

包括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和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

(2)桃花的结构如图:(3)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①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②建筑、农业、工业等原料③作观赏树种④银杏被称为“活化石”,种子可食用和药用;⑤水杉用于建筑、造纸;⑥侧柏可观赏和作木材。

2.(1)蕨类植物的特征:大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具有真正的根、茎、叶。

依靠孢子繁殖后代。

如肾蕨、卷柏、贯众、胎生狗脊、满江红等。

大多数蕨类植物的茎都生长在地下,茎向下生有不定根,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

(2)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①如芒萁是酸性红土壤的指示植物;②可食用如蕨的嫩叶;③形成煤炭;3.(1)苔藓植物的特征:植株矮小,具有茎、叶,茎叶内没有输导组织。

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起固着植物体的作用。

(2)苔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①监测空气污染程度;②指示土壤性质;③保持涵养土壤水分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1)主要特征: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体表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哺乳。

(2)家兔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家兔前肢短小,后肢强大,适于跳跃;全身被毛(粗毛和绒毛)具有保温作用;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膈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变大变小,有利于肺的呼吸;消化管很长,盲肠发达有利于植物纤维的消化。

(3)与人类的关系:①药用,如鹿茸②食用③皮毛可制皮衣④有研究价值5.爬行动物包括蜥蜴、壁虎、蛇、龟、鳖、鳄等,它们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

用肺呼吸,属于变温动物,大多数有冬眠习惯。

第12章空中的生物6.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1)家鸽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小飞行时的阻力 (2)前肢演化为宽大的翼, 利于飞行(3)羽毛主要有正羽和绒羽两种, 正羽适于飞翔, 绒羽有保温作用(4)骨骼轻而坚固, 长骨中空, 减轻体重 (5)胸肌发达用以牵动两翼飞翔(6)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7)心脏有四腔,血液运输氧能力强。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微生物学 土壤动物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第十二章 土壤养分 10.19

第十二章  土壤养分 10.19

5.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途径
(3) 土壤淹水 土壤淹水还原pH向中性趋近(稀释作用),酸性土壤pH上升 促使活性铁、铝氧化物的沉淀,减少磷的固定;碱性土pH降 低,增加磷酸钙的溶解度。 土壤淹水Eh下降,高价铁还原成低价铁,磷酸低铁的溶解度 较高,可增加磷的有效度。
6.土壤硫的来源及含量
主要来源:母质、灌溉水、大气沉降和施肥等。 矿质土壤含硫量一般在0.1~0.5 g/kg之间,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 增加。 土壤有效硫(S)分级为:
3.土壤中磷的形态
矿质态磷:几乎全为正磷酸盐。
土 壤 磷 形 态
磷酸钙(镁)类化合物(Ca—P)
磷酸铁和磷酸铝类化合物(Fe—P及Al—P) 闭蓄态磷( O—P ):氧化铁胶膜包被着的磷酸盐。 有机态磷:含量变幅很大,一般占全磷的25-50%。 20-30%的有机磷形态不清楚。
核酸类:占有机磷5-10%。直接来源于生物残体特 别是为生物体中的核蛋白质分解物。
性的高低。
气 态 损 失 NH3
湿沉降 NO3干沉降 NOx NH4+ 4 N2 NOx
N2 收获 灌施 水肥 枯枝落叶 吸收 矿化 固持 风化 固持 粘粒矿物 地下水
NH4+
NH3
径流 氨 挥 发 硝化
NO3-
腐殖质 微生物 可交换态 固定态
淋 洗
NO3-
第一节
1.含量
土壤氮素循环
氮素是“肥料三要素”之首。
(K2O)钾含量一般0.5~2.5%,平均为1.2% ,自南向北、自 东向西增加。
土壤钾形态(占全钾%)
非交换性钾 (2~8%) 交换性钾 (1~2%) 水溶性钾 (很少)
形态
矿物钾 (90~98%)

13.2土壤里的微生物(1)

13.2土壤里的微生物(1)
细菌种类繁多,已经发现的约有2000多种。虽然形态各异,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细菌具有哪些基本结构呢?
(5)细菌的结构
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具有细胞膜和细胞质;最大的不同点是动植物细胞有细胞核,细菌细胞只有拟核,所以说,细菌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而是专门的一类具有拟核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1)感受细菌
同学们,生活中,你能感觉到细菌的存在吗?请举例说明。
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食物放久了会腐烂变质,枯枝烂叶或者动植物的遗体会消失,皮肤破了会红肿发炎,未经处理的自来水不能喝,这些都是因为细菌在作怪;我们患的很多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结核病等,也是因为细菌;我们平时的很多卫生习惯也都跟消灭或者抵挡细菌有关,比如,洗手、刷牙、戴口罩等等。由此可见,细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6)细菌的营养
在比较了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后,我们忍不住要问,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绿色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获得有机物,细菌是怎样生活的呢?
是的。如同前面做的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7)细菌的繁殖
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在夏天的晚上,如果忘了把饭菜放进冰箱,第二天,往往整个饭菜就都馊掉了,里面布满了细菌和真菌。这说明,在环境适宜的时候,细菌的繁殖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2)细菌的分布
事实上,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的生物,分布也非常广泛。除了土壤,在水里、空气中以及人、动物和植物的体内外,也都有数不清的细菌。
细菌多不胜数,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个体却非常微小,属于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细菌到底有多小呢?
(3)细菌的大小
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看一下。这是一个针尖,针尖上有细菌吗根据统计,一个针尖上可以有数百万个细菌。让我们把针尖放大几百倍,你看到了什么针尖上橘黄色的小点点就是细菌。几百倍还不够,让我们放大到一千倍,能看清楚细菌吗还是不够,再放大到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才可以看清楚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就是细菌。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直径一般只有1微米左右。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排,才有1毫米长;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1个小米粒那么大。只有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昆虫记10到12章内容概括

昆虫记10到12章内容概括

昆虫记10到12章内容概括
《昆虫记》第10到12章的内容概括如下:
第十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象态橡栗象的生活习性。

它们在橡栗上钻洞产卵,并在洞中度过幼虫时期。

在成虫之后,它们会找到合适的橡栗树产卵,并且用黏合剂将橡栗壳封住,以保护幼虫的安全。

第十一章:这一章主要描述了长腹蜂的生活习性。

长腹蜂会在蜗牛壳或者别的昆虫的巢穴中产卵,并利用幼虫的身体作为食物。

在幼虫成熟后,它们会离开巢穴并另寻新的居所。

第十二章:这一章主要描绘了四种松毛虫的生存情况。

这些松毛虫以自残和互助的方式来建造巢穴。

如果领地受到侵犯,它们会展开激烈的斗争。

但当食物短缺时,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群体,一起寻找食物。

土壤里的生物(认识真菌) 20ppt

土壤里的生物(认识真菌)  20ppt

放置:菌褶朝下放在白纸 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 以免孢子被风吹散。
如何制作孢子印
收集:第二天,拿开培养皿 或玻璃杯和菌盖,白纸上 留下了放射状的孢子印
观察:菌褶散落下来的 孢子组成孢子印。用 放大镜观察孢子的 大小和颜色。
真菌的种类
单细胞真菌 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 霉菌、蘑菇等由许 多细胞连接起来的 菌丝构成。
孢子
青霉的菌丝有横隔
青霉是多细胞霉菌
孢子囊
菌丝无横隔
匍枝根霉是单细 胞霉菌
比较两种霉菌的 不同点和共同点
两种霉菌的细胞内有 叶绿体吗?它们如何 获得有机养料?
杏鲍菇
香菇
羊肚菌
草菇
黑木耳
猴头菇
银耳
金针菇
我国东北地区将此毒菌破碎 后拌入饭中用来毒死苍蝇,甚至 毒死老鼠及其它有害动物。
白毒鹅膏菌 毒蝇鹅膏菌
真菌的细胞结构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细胞核。
可食用,有的有毒 子实体较大, 用孢子繁殖 可食用, 有的有毒
蘑菇 霉菌和蘑菇 的营养方式 酵母菌
常用营养菌丝 吸收养分,为异养
单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以芽体繁殖 常用于酿造 食品等 菌丝内有横隔,顶端 分支,外形像扫帚状 孢子青绿色 有的用于医药工业, 有的是柑橘类水果发霉
第13章 土壤里的生物
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2课时 认识真菌
球 细菌的三种形态—— 菌
杆 菌 螺 旋 菌
细菌的细胞结构——
针尖和针尖上的细菌
暄软
多孔
认识真菌
单细胞真菌(酵母菌)
• 酵母菌细胞内有叶绿体吗? • 它是如何获得营养物质的?
认识真菌
青霉
具有发达菌丝的霉菌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11-13章[初中生物苏科版初一七年级]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11-13章[初中生物苏科版初一七年级]

第十一章空中的生物第一节鸟类教学目标⑴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⑵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的“观察与思考”。

⑶举例说出动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种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⑴阐明鸟、昆虫等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概述鸟类、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⑵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和对昆虫的“观察与思考”。

教学准备课件及实验用具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生物圈包括几部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我们的教材是站在生物圈的高度上,从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出发来安排的。

前面我们学习了水生生活的动物及陆地生活的动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

学生例举会飞的动物并做简单的归类。

一、鸟: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草原、灌丛、水面、树林、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鸟的踪迹。

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之外,绝大多数鸟都善于飞行。

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迁徙的鸟类能从北到南,寻找食物丰富的地方越冬;或从南到北,返回产卵育雏的地方。

有些鸟能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

鸟何以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㈠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活动目标•;通过探究,阐明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运用有关的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确立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活动准备鸟的标本和图片,鸟的骨骼标本和羽毛标本,收集与鸟类的消化、吸收、呼吸、循环等代谢活动特点有关的资料。

过程方法1.提出问题你要探究的问题是2.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依据是:3.制定计划活动的主要内容观察的对象:需要收集的资料:4.实施计划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如下:结果和结论:探究的结果:结论:提出新问题1.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你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2.你认为,在探究活动中,对二手资料进行分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做完这个探究,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请把问题记录在下面:通过思考或与同学探讨后,将已经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有关专家,继续探究通过探究,你是不是对鸟类了解更多了?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胸部肌肉发达;心肌发达;胸部的骨很突出,骨轻而坚固;食物残渣及时排出,有利于减轻身体的体重;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3-2-1 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13-2-1 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精品课堂(苏科版)

开始 0.5h
1h
1.5h
2h
100 100×2 100×22 100×23 100×24
100×24=1600
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勤洗澡,勤换衣物,按时刷牙……养成良好的个人 卫生习惯,减少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7.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
有害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参与物质循环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孢子 孢子丝 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
放线菌是一种具有放射状分枝的_单__细__胞__丝__状体 , 菌丝内没有__横__隔___,也没有__成__形__的__细__胞__核__。
3.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放线菌的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 吸收营养的_营__养__菌__丝__;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 长发育标志的_气__生__菌__丝__。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便开始“生 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__孢__子__丝___,等到成 熟之后,就分裂出成串的__孢__子__。孢子可以随风飘散,遇到 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吸水,萌生成 新的放线菌。由此可见,放线菌的生殖繁殖是__孢__子__生殖。
课 堂 小结
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1. 土壤里的微生物类群 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等。
2.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 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细
菌是单细胞个体,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 核(含有DNA),是生物中的原始类型;大多数细菌 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细菌进行分裂繁殖。 3.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第13章 土壤里的生物
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一课时)

第12章 陆地生态系统

第12章 陆地生态系统

草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辽阔 无林,在原始状态下常有各种善于奔跑或 营洞穴生活的草食动物栖居其上。 草地分为: 草地分为: 草特定的生物气候地带。 草甸: 草甸:喜湿润的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出现 在河漫滩湿地和林间空地。
a).温带草原Steppe, a).温带草原Steppe, Prairie, Pampa : 温带草原 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春季或晚夏有一明显的干 旱期。由于低温少雨,草群较低,其地上部分高度 不超多1米,以耐寒的旱生禾草为主。 b)、热带草原 b)、热带草原 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特点是在高大禾草(2-3 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特点是在高大禾草(2 米)下散生一些不高的乔木,又称为稀疏草原或萨 王纳。终年温暖,雨量达1000毫米以上,在高温多 王纳。终年温暖,雨量达1000毫米以上,在高温多 雨下,土壤淋溶强烈,比较贫瘠。一年中存在一到 两个干旱期,野火频繁,限制森林的发育。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 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两极依次 出现热带雨林( 出现热带雨林(Tropical forest)、亚热带常绿阔叶 forest)、亚热带常 林(Subtropical 林(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温带落叶阔叶林 forest)、温带落叶阔叶林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寒温带北方针叶林 forest)、寒温带北方针叶林 (Taiga, coniferous forest)、苔原(Tundra)。即纬度 forest)、苔原(Tundra)。即纬度 地带性(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有规律 地带性(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有规律 分布)。 我国纬度地带性 我国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 度,由于纬度的差异,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 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与此相应,在湿润 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 叶林区。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一、研究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放线菌及真菌。

《生物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以平常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内容虽然抽象但是细菌,放线菌,真菌都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微生物,只是学生对他们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的探究热情,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部分内容。

二、设计依据: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编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根据土壤生物的特点,将土壤里的生物氛围小动物和微生物两部分,由难到易、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有肉眼的直接观察到借助放大镜的观察再到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内容的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土壤里的微生物》分为两个课时研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繁殖及营养方式等生理特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与实践、动手操作与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了解细菌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日常生活中一直接触细菌,放线菌,但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还不甚明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细胞结构,而本节课学习的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再比较细菌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从而总结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学生肉眼无法看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因而很容易被忽视,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过体验,比如饭前洗手,下雨天会闻到泥腥味等等现象,所以,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131土壤里的小动物(共21张PPT)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课件:131土壤里的小动物(共21张PPT)
刺激的反应程度 不同 (相同或不同)。
探究(三):蚯蚓的反应







蚯蚓的前端有脑,脑向后延伸为腹神
经索。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集中
了许多神经,因此,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比较灵敏、准确。
探究(四):蚯蚓的呼吸
将蚯蚓放在干燥的环境中会怎样?为什么?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 表进行气体交换。
因为光滑的纸板摩擦力小,刚 毛无法固定,运动不协调。
探究(三):蚯蚓的反应
保持蚯蚓体表湿润!
【材料】活蚯蚓、纸板、清水、滴管、玻璃棒
【方法】把半边潮湿半边干燥的纸板放在解剖盘 里,将2-3条蚯蚓放在纸板的干湿边接处。用玻 璃棒轻轻碰一下蚯蚓。几分钟后观察蚯蚓向纸板 的哪边移动。
讨论;蚯蚓的这一反应说明了什么?
分析夏天雷雨过后蚯蚓为什么要爬出洞穴? 土壤浸水后缺少空气,妨碍蚯蚓呼吸
总结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体形
细长圆柱形,减少钻土时的阻力
身体分节可以灵活、自如的运动。
体色
暗红色或灰黑色(保护色)
体表
湿润、黏滑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体
与土壤表面的摩擦。
运动 依靠肌肉与刚毛的协调配合运动
活动一: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完成以下问题:
1.蚯蚓是一般生活在 阴暗 潮湿、疏松 富含有机物的土 壤中。白天 在土壤中 穴居 ,夜间爬到地 面,以土壤中的 有__机_物_或__地_面__上_的_碎_ 叶 等作为食 物。
2. 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__解__者。
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蚯蚓向潮湿的环境移动 说明蚯蚓适应潮湿的环境

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

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

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标题:《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全面探索土壤学的新进展简介:《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是一本全面介绍土壤学领域最新进展的专业书籍。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壤形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和关键亮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并选择是否购买。

正文: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发育本章介绍了土壤形成的基本概念、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以及各种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分析和比较,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机制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本章详细介绍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等。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功能和特性。

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本章系统介绍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盐、酸碱度等。

读者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土壤肥力的评价和调控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第四章:土壤生物学本章重点介绍了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土壤动物及其生态位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读者可以了解土壤生物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土壤生物来改善土壤环境。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修复本章主要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和影响,以及土壤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土壤污染形势,学习到如何评估和修复受污染土壤,为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重点讨论了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包括土壤肥力管理、土壤保护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等内容。

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实现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的土壤资源利用策略。

总结:《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是一本内容丰富、系统全面的土壤学专业书籍。

本书通过对土壤形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污染与修复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土壤学的最新进展。

初二生物土壤里的微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土壤里的微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土壤里的微生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一位同学为证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进行了探究,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A.把两片大小、厚度完全相同的馒头片在烤箱烤干水分后分别放到两个干净的盘子中.B.将其中的一片馒头用自来水完全浸湿,另一片保持.然后将两片馒头在空气中静置一小时.C.分别将两片馒头放进密封袋内,挤压袋子,赶出里面的空气.把袋子封口后放在、黑暗的地方.D.每天对密封袋内的馒头进行观察记录.(1)请将上述探究过程补充完整.(2)步骤B中将两片馒头放在空气中静置一小时是为了。

(3)哪一片馒头会最先长出霉菌?.我们会在馒头上看到黑色、绿色的霉菌,这种颜色主要来自霉菌结构中的.(4)该实验的结论是.【答案】(1)B、干燥 C、空气温暖(2)使霉菌孢子落到馒头片上(3)滴上水的那片馒头孢子(4)霉菌的生长需要水【解析】(1)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证明“霉菌的生长需要水分”进行了探究,因此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是水分,其它相同,故A.把两片大小、厚度完全相同的馒头片在烤箱烤干水分后分别放到两个干净的盘子中,B.将其中的一片馒头用自来水完全浸湿,另一片保持干燥.然后将两片馒头在空气中静置一小时,C.分别将两片馒头放进密封袋内,挤压袋子,赶出里面的空气.把袋子封口后放在温度、黑暗的地方,D.每天对密封袋内的馒头进行观察记录;(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然后把培养基和所有用具进行高温灭菌,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为防止高温杀死细菌、真菌,要等冷却后,在进行接种,接种后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恒温培养,注意:定期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因此,步骤B中将两片馒头放在空气中静置一小时是为了使霉菌孢子落到馒头片上,相当于接种;(3)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因此,最先长出霉菌是滴上水的那片馒头,我们会在馒头上看到黑色、绿色的霉菌,这种颜色主要来自霉菌结构中的孢子;(4)该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长需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土壤里的生物
第12 土壤里的生物
【复习目标】
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4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
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6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7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8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复习提纲】
1、对土壤中小动物观察时,记录各种小动物的数量和行态特征,要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果要鉴别它们的种类,需要有小动物检索分类表这一资料作为依据。

2、一条蚯蚓有100多个体节,除了前端和后端的几个环节以外,其他各节都生有刚毛,腹神经索上有许多神经节,对刺激的反应比较灵敏准确。

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刚毛协助进行运动。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3、土壤里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其中细菌数量最多,分布广泛,而且微小,是生物中的原始类型,要用高倍显微镜或
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它有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形态。

细菌一般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以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4、放线菌是一种具有分枝的丝状体,放线菌的菌丝分成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现已发现的抗生素中约8%自放线菌。

、放线菌和真菌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细胞中都不含有叶绿体,个体都是由菌丝构成,不同部位的菌丝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直立菌丝能够支撑个体,营养菌丝能够吸收营养,关于霉菌,我们学会了青霉、匍枝根霉的培养和观察方法。

6、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药物,是由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

7、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真菌大多是多细胞个体,细胞里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的生活,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如酵母菌、霉菌和蘑菇都是常见的真菌。

【复习检测】
1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下面不是它们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多细胞生物B都是自养生物
都是异养生物D靠孢子进行繁殖
2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构成,下列动物与它的特点最相近的是
A B D
3下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蘑菇均可以食用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4蚯蚓是常见的环节动物,下列有关蚯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排出的粪便会污染土壤B.依靠湿润的体壁呼吸
.富含蛋白质,可做鱼类的饵料D.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
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请你参与“土壤湿度对蚯
蚓生活的影响” 的探究实验:如图,制作一个箱子,以箱
子内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相同高度
干燥的土壤,然后放进20条状况相同的蚯蚓,盖上纸板。


天后检查箱子内中线两边的蚯蚓,注意作好观察记录。

(1)请你作出假设。

(2)你确定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3)你的实验结果:蚯蚓在(请填“潮湿”或“干燥”)土壤的一边。

6.右图所示为细菌与酵母菌图解,据图回答:
下图所示为某些微小生物的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与的结构相比,A的细胞内有DNA集中的区域,却。

(2)B和D的菌体都是由构成的。

(3)图中,在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时离不开[ ] 。

(4)A、B、D在适宜的培养基中会大量繁殖,形成菌落。

从菌落的,可以大致区分A和B、D。

()你见过泡菜坛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

泡菜坛的结构,即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