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地微生物》教学设计课题
《土壤里的微生物》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3)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土壤里的微生物”1.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所以只能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细菌。
青霉和匍枝根霉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培养和观察到的霉菌,所以安排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和辨别。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青霉和匍枝根霉)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2.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2.2 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
(2)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青霉、匍枝根霉结构特征。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学会“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进而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小组合作的观念,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3.课前准备教师:购买桔子、馒头,制作多媒体课件。
苏科初中生物七下《土壤里的微生物》word教案 (5)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目标】1.道德目标:认同土壤里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作用。
2.情智目标:①感情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②认识目标:识别真菌,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营养方式;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生长环境、营养繁殖方式。
【教学时间】(2学时)第2学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感情调节(二)自学1. 自学内容一:“认识真菌”●自学方法:●交流真菌分布、形态、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真菌类型。
●讨论题P100自学内容二: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自学方法:观察图13-10●讨论题P100自学内容三:观察食用菌自学方法:●认识常见的菌类,能区别有毒、无毒的食用菌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完成讨论题P101自学内容四: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自学方法:观察图13-142. 自学过程(知者加速者出示信息沟通牌、按照自学方法进行)(三)互帮(使用互帮显示板)1. 以小组为单位。
2. 知者帮助未知者(解答疑问),参考P92的检索表,在老师指导下查找资料,未知者帮助知者(提出疑问);或讨论有关问题。
3. 将有关重要内容写在P92表格中。
4. 提出需要老师解答的重要问题。
(四)释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重点进行了引导、分析。
重点分析菌类的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指导学生认同微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
(五)练习生物补充习题P55页11~27(六)反思小结。
《土壤里的微生物》 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形态和结构。
2、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作业类型1、书面作业(1)知识总结:让学生总结土壤中常见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和功能,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土壤微生物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微生物的作用以及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2、实践作业(1)土壤采样与观察:指导学生在校园或公园等地采集土壤样本,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并绘制所观察到的微生物形态。
(2)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如探究不同土壤条件(湿度、温度、酸碱度等)对微生物生长和活动的影响。
3、小组作业(1)小组调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调研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并制作报告进行展示。
(2)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主题为“如何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每个小组形成一份讨论总结。
三、作业内容1、知识巩固(1)完成填空: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和_____等。
(2)判断对错:真菌在土壤中的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
()(3)简答题:简述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作用。
2、观察与描述(1)采集一份土壤样本,观察并记录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选择一种土壤微生物,用文字详细描述其形态特征。
3、案例分析(1)阅读以下案例:某地区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分析其中微生物受到的影响以及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后果。
(2)分析一个土壤污染治理的案例,说明微生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治理的原理。
4、实验设计(1)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土壤湿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2)设计实验探究土壤酸碱度对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生物《土壤里的微生物》课件苏科版七年级下
某些放线菌具有抗菌活性,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防治植物病害 。
植物病害的传播
某些放线菌能够传播植物病害,如疫病、枯萎病等。
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01
02Leabharlann 0304土壤采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选择适宜的采集地点和时间。
分离培养基
制备适宜的培养基,添加必要 的营养成分和生长因子。
首先,应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对土壤微生物 造成过度伤害。同时,采用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 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衍。
01
03
最后,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壤微生物的 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和改善土
壤微生物群落的工作。
04
其次,加强土壤管理,如深耕细作、合理灌溉等,可 以提高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 长和活动。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重要性
分解有机物
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动植物残 体和排泄物等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 出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微生物能产生植物生长激素和维生素 等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转化养分
维持生态平衡
土壤微生物能将一些无机物转化为植物可 吸收的养分,如将氨气转化为硝酸盐。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能调节土壤理化性质,维持土壤生 态平衡。
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 。此外,土壤微生物还可以产生多种生长激素和抗生素,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病 虫害。
土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一些土 壤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净化土壤和水体;另一 些土壤微生物则可以转化有毒物质,降低其对环境和人体的 危害。
《13.2.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一、图片引入
展示图片,尝试辨认、说出图片中微生物的名称。
二、构建新知
(一)细菌
1.展示各种细菌的图片、视频
2.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生殖、营养
(1)大小:非常微小,电镜才能看到。(2)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3)结构:细胞壁、细胞膜、拟核、细胞质等。
(4)生殖:分裂生殖。(5)营养:异养(寄生、腐生)
学会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尝试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2.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题:13.2.土壤里的微生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4.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5.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3.细菌和人类的关系
(二)放线菌
资料阅读:放线菌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真菌
1.展示图片,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2.举例:靑霉和匍枝根霉
观看flash“观察青霉和匍枝根霉”,表格小结:
3.观察蘑菇
4.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四、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作业。
【本课反思】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土壤微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特性。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3. 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4. 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5. 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意识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 难点: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 实验法:观察土壤微生物,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1. 细菌:分解有机物,合成维生素,参与氮循环等。
2. 真菌:分解有机物,形成土壤结构,参与氮循环等。
3. 放线菌:产生抗生素,分解有机物等。
4. 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氧气和养分的循环。
七、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1. 土壤深度的分布:表层、中层、底层。
2. 土壤类型的分布:沙土、壤土、粘土等。
3. 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八、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1. 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2. 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作用。
3. 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
九、微生物的观察与实验1. 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2. 实验:分离土壤微生物,观察其生长特性。
3. 实验: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
十、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意识培养1. 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探讨人类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3. 学习保护土壤微生物的方法:合理施肥、减少农药使用等。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六、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1. 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圈中的角色2. 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循环3. 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固定4. 微生物对土壤环境的调节与维持七、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1. 微生物种类的识别与分类2. 微生物遗传多样性的探索3. 微生物生态多样性的研究4.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应用八、土壤微生物的实验技术与应用1.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2. 微生物的鉴定与分析技术3.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技术4. 微生物生态功能的评价与应用九、土壤微生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1. 微生物在肥料制作与施用中的作用2. 微生物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3. 微生物病害的防治与应用4. 微生物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十、保护土壤微生物与生态环境建设1. 土壤微生物保护的重要性2. 土壤微生物保护的措施与政策3. 公众参与土壤微生物保护的方式4. 生态环境建设中土壤微生物的保护与利用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作用:理解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圈中的角色及其对土壤环境的调节与维持是本节重点。
幼儿园探索土壤中的微生物教案
幼儿园探索土壤中的微生物教案
课程主题:探索土壤中的微生物
教学对象:幼儿园儿童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活动,认识土壤中的微生物,并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2. 了解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步骤:
一、引入(10分钟)
1.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探索土壤中的微生物”,并让学生谈论一
下与这个主题有关的知识点。
2. 展示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尽可能地认识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探究+实验活动(30分钟)
1. 分组活动,让每组学生使用酸碱指示剂或手指湿度计测量不同深度的土壤的PH值或水分含量。
2.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和他们组间相互比较得出结论,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和与微生物的关系。
3. 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寻找一些土壤样本,然后在实验室里观察样本中的微生物。
4. 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并让他们了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功能。
三、总结(10分钟)
1. 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
2. 让学生分享心得体会,并给予表扬和肯定。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酸碱指示剂或手指湿度计等仪器来测量土壤性质。
2. 学生能够知道常见的微生物类别和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关系。
3.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发扬探究精神,培养观察和实验活动的能力。
4. 整个课程的气氛轻松愉快,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互动方式,让全
体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苏科版下册教案-5.13.2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细菌)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第一课时——细菌是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土壤里的小动物”后,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还有肉眼看不到的生物——细菌。
根据《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是初中阶段完成“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其分解者的作用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重要概念的重要章节。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细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常局限于细菌有害的一面。
学生虽然已学习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但对细胞核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没有学习过遗传物质的内容,给“细菌结构”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
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只知道现象,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更无法说出准确的概念,缺乏科学的探究过程和科学的理论认知。
有探究热情,但缺乏严谨科学的方法支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说出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1)通过对细菌实验观察,收获证据,综合分析,提高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尝试制作细菌模型,分析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认同细菌是生物圈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2)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与团结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设计探究的教学主线(初步探究——深入探究——延伸探究),引导学生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五、教学准备各种实验材料,模型制作材料,细胞核模型,拟核模型,导学案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巴斯德的实验结论是什么?巴斯德的实验给了你什么启发?(二)初步探究——感知微生物介绍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几组实验:1.牛肉汤和清水,编号A1和A2。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2. 掌握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作用;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3.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
教学难点:1.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2. 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实验材料和工具;3. PPT课件。
学生准备:1. 预习相关知识;2. 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提问:你们对土壤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土壤里的微生物。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播放PPT课件,介绍土壤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如细菌、真菌、蚯蚓等。
2. 讲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微生物在土壤中这么重要?三、实验观察(20分钟)1.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和工具,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生活习性。
3.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讲解微生物在土壤中的适应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和生活习性。
2. 强调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爱土壤和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哪些知识?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微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播放PPT课件,介绍微生物对土壤质量、植物生长等方面的影响。
2. 讲解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如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对生态环境有哪些积极意义?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教师分发实践活动材料,讲解活动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年级生物教案)第二节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二节土壤里的微生物七年级生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的异同点1. 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识别青霉和匍枝根霉,并说出它们的繁殖方式和营养方式3.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及其生长的适宜环境、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
4.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能力目标:1.学会培养和观察青霉、匍枝根霉和蘑菇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培养霉菌的过程,并交流成功或失败的感受3.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细菌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入新课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
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
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组织教学,情景导入。
观看图片。
展示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细菌的发现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13.2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科版)
2.针对难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1)采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2)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讲解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原理和适用范围,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教学拓展:
(1)推荐相关书籍、网站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2)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农业科研基地、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片肥沃的土壤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壤里都有什么吗?除了我们看到的植物和昆虫,还有什么微小的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呢?”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
2.难点: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微生物肥料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1)利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2)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固氮等方面的作用。
4.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微生物,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拓展学生对土壤微生物及相关知识的了解。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注重实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土壤里的微生物》 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形态和基本特征。
2、帮助学生认识微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作业类型1、书面作业(1)知识梳理:让学生绘制土壤微生物的分类图表,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主要类群,标注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简答题:设置一些关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关系的问题,如“简述土壤中细菌如何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分析真菌在土壤结构形成中的作用”等,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2、观察作业(1)实地观察:安排学生到校园花园或附近的农田进行土壤采样,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形态,记录观察结果。
(2)家庭观察:鼓励学生在家中利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观察花盆土壤表面的微生物迹象,如霉菌的生长、小昆虫的活动等,并拍照或简单绘图记录。
3、实验作业(1)微生物培养实验:提供培养基材料和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土壤中的微生物,观察菌落的形成和生长情况,比较不同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差异。
(2)对比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探究土壤酸碱度、湿度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调研作业(1)文献调研: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实例,撰写一篇简短的调研报告。
(2)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因土壤微生物失衡导致的土壤问题案例(如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等),让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措施。
5、创意作业(1)科普漫画:要求学生以“土壤里的微生物世界”为主题创作科普漫画,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示微生物的生活和作用。
(2)模型制作:鼓励学生利用黏土、泡沫等材料制作土壤微生物的模型,加深对微生物形态结构的理解。
三、作业难度和时间安排1、难度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2)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能力目标
(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认同土壤微生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2)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四、板书设计:。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一、研究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放线菌及真菌。
《生物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以平常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内容虽然抽象但是细菌,放线菌,真菌都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微生物,只是学生对他们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的探究热情,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部分内容。
二、设计依据: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编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根据土壤生物的特点,将土壤里的生物氛围小动物和微生物两部分,由难到易、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有肉眼的直接观察到借助放大镜的观察再到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内容的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土壤里的微生物》分为两个课时研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繁殖及营养方式等生理特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与实践、动手操作与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了解细菌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日常生活中一直接触细菌,放线菌,但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还不甚明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细胞结构,而本节课学习的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再比较细菌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从而总结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学生肉眼无法看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因而很容易被忽视,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过体验,比如饭前洗手,下雨天会闻到泥腥味等等现象,所以,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土壤里的微生物》 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1、课堂预习(1)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章节,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观看有关土壤微生物的科普视频,记录关键信息。
2、课堂作业(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实验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形态,绘制简单的结构图,并标注其主要结构。
3、课后作业(1)实地考察:选择一块校园或附近的土地,采集土壤样本,观察土壤的质地、颜色和气味,分析可能存在的微生物种类。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土壤环境(如酸碱度、湿度、有机物含量等)对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记录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3)文献查阅: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土壤微生物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撰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综述。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预习笔记、实验报告、综述文章等。
2、实践作业如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
3、口头作业小组讨论发言等。
四、作业评价1、评价方式(1)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批改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3)学生互评: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对方的作业,促进共同进步。
2、评价标准(1)知识掌握:对土壤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理解准确、全面。
(2)能力提升: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3)态度与习惯:学习态度认真,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4)创新思维:在作业中体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反馈1、及时批改和反馈学生的作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2、针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最新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5.13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优质教案(6)
课时安排:2课时七年级生物下册《土壤里地微生物》教案苏科版(第1课时:细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对前期围绕细菌这一课题进行地探究性学习中所搜集地资料通过口头表达、实验、多媒体演示稿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总结和评价,获得细菌在形态、结构、营养、生殖、对自然界地意义和与人类地关系等方面地知识。
(二)、能力目标1、通过将细菌地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成果地展示、交流和评价,培养表达和交流地能力。
3、在整理资料和汇报交流中提高计算机地操作使用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地意义,认识生物科学对社会生活产生地影响,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地能力。
2、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与协作,发展团体合作意识,学会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不断追求地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本节课为探究性学习地表达交流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灵活组织、适当引导、点拨和评价,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
教学难点:细菌地主要特征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请看大屏幕上这幅图,这是在显微镜下地一枚用过地注射针头地针尖,上面这些黄色地物体是什么呢?针尖上地这些黄色地物体是细菌。
这幅图是老师在网上收集有关细菌地资料时找到地,对于细菌,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怀有强烈地探究地兴趣,和你们一起对细菌进行探究。
这学期同学们结合书本内容对自己感兴趣地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究学习。
前一段时间,我们班专门组织了围绕“细菌”内容地课题研究,不少同学已经拿出了他们地研究成果,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自己地研究成果,让我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分享知识、交流学习方法,学会合作,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二、表达交流:1、细菌地形态结构学生:美国“9.11”恐怖事件后,炭疽热又引起了全球地关注。
从电视报纸上,我们获知,炭疽热是一种由炭疽热杆菌引发地急性传染病,炭疽热杆菌可以形成芽孢结构,孢囊具有保护功能,使细菌能够在自然界中长期存活,夹在邮件中地白色粉末就是炭疽热芽孢烘干后与其它粉状物混合在一起形成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土壤里的微生物”是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容。
是上一节课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分析课标对本节的要“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
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对细菌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具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涉及到下一节的真菌,也会提出有关真菌的相关问题,或者不能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与微生物的关系,教师要及时说明或提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通过学习,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观察图片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知识教学方法课堂中以“先学后教”为主线,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案为载体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辅助以多媒体设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的趣味性。
学习方法观察,分析、比较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教学流程教学过程:附:导学案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认识细菌1、细菌的分布、大小、形态、营养及生殖分布围大小形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细菌合作学习:2、细菌的结构荚膜(1)在表格中填写“有”或“无”生物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共有结构不同之处植物细胞与细菌有,动物细胞没有动、植物细胞有成形细胞核,细菌只有植物细胞有、液泡、而动物细胞和细菌没有。
(2)、生活中你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吗?为什么?三、达标检测:1、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2、细菌的形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观察到()A、光学显微镜下B、电子显微镜下C、肉眼下D、借助放大镜3、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细菌的细胞中没有:()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成形的细胞核4、关于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的细菌B. 细菌细胞里也含有染色体C. 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D.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所以也有完整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不成形的细胞核5、细菌在细胞结构上区别于植物细胞的特点主要是:()①有细胞壁②没有叶绿体③没有成形的细胞核④有鞭毛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6.细菌的生殖方式是()A.芽孢生殖 B.孢子生殖 C.分裂生殖 D.营养生殖7、右图是一个典型的细菌结构模式图(1) 填图: 1是,2是,3是4是,5是 6是。
(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里的微生物》说课稿“土壤里的微生物”是科版七年级下册第13章第2节的容。
是上一节课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本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具有全面的认识。
同时为下一章引导学生对生物进行分类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意义十分重要,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一、教材分析课标对本节的要“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节从单细胞细菌到多细胞的真菌、从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到大型真菌,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
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生平时不易见到,细菌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更好地观察到形态,细菌的结构更难观察,而初中又不要求使用高倍显微镜,教材呈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图片,所以只能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细菌的基本特征。
⑵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通过学习,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观察图片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和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对生物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能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对比分析、合作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但在学习上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但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喜欢动手实践。
有关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在上学期在生态系统的组成学习过程中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对微生物的类型和作用从总体上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在生活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从卫生角度常常提到细菌这个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熟悉,对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但在生活中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只有用高倍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很少有机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被学生忽视和轻视,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
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类型、形态特征,生殖、营养方式、分布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比较陌生,这些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教材中只用文字表述,学生不容易理解,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在自主学习中从理论上了解细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
二是通过播放有关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等视频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三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并结合观察、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四是注重发掘生活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对细菌和放线菌的有关知识具有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关“生活中你是否感受到细菌的存在”学生的举例可能会涉及到下一节的真菌,也会提出有关真菌的相关问题,或者不能说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与微生物的关系,教师要及时说明或提示。
三、教学准备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提前准备分发实验材料;提前布置探究性活动四、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没有微生”活动,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1.临境入兴,激发动机(预计耗时5分钟)以情境图片、文章开篇,联系生活实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
简要介绍、讨论这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
以问题串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入教学主题。
2.归纳小结,直击主题(预计耗时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出“什么是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提示学生三个关于微生物的要点,突出重点。
同时进行知识延伸拓展,要求学生再举例,教师稍作评价。
通过比较不同的图片,提出微生物的分类。
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⑴单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注意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的特点,最后展示细菌时,分别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
⑵多细胞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这类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解释大型真菌和微生物的关系。
⑶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展示其相关图片,提示学生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为简介其营寄生生活埋下伏笔。
问题再引入,提出微生物的生活场所,学生回答,教师简要评价小结。
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和体;其他恶劣环境。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
3.动情晓理,深入钻研(活动预计耗时17分钟)问题引入,处理本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提前布置活动的结果,比较不同环境中实验材料的变化,小组提交活动结论。
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师生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