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2)
四川省自考教育心理学A(091)含参考答案
15、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叫做 (高原现象)
A.高原现象 B.倒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顶峰现象
16、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 (学习)
[推荐]教育心理学A(091)含参考答案 热 【字体:小 大】
教育心理学A(091)含参考答案
作者:HYQ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2 更新时间:2010-11-10
教育心理学A(091次)
一、单选(20题 20分)
A. 认同 B.移植 C.投射 D.回归
1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马斯洛)
A. 弗洛姆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12、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 (文学)
上一篇文章: 教育心理学A(082)含参考答案
下一篇文章: 教育心理学A(092)含参考答案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文章
四川省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学
部分本科专业选考课程替代
30、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四、简答题(5题 30分)
31、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启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聚合功能)
32、简述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方法。(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尊重学生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际关系。)
A. 活动定向 B.内部语言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第一章是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本质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互动的过程模型)关注的是学与教的互动。
(1)五事①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②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主导教学过程)③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中所表现的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所传递的主要信息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局)、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组织(2)三个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和教学信息的互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1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与评价;教学中对教学的监控与分析;教学后的检测与反思)4、学与教的互动:五个因素影响三个过程,三个过程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可以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教育实践。
1、帮助教师准确理解问题2、为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和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开展研究第三部分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启动期(1920年代以前)代表作:《桑德代克事件:教育心理学》1903年出版,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它还没有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期(60-70年代)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美时期(80年代以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个方面)— 2 —。
自考心理学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
心理实验设计名词解释1、科学——通常我们把科学界定为一种以有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解决“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 )”以及“为什么(why )”的过程。
2、定量研究——是指,主要搜集用数量表示的资料或信息,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检验和分析,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定量的意思就是说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3、定性研究——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
定性研究更强调意义、经验(通常是口头描述)、描述等。
4、基础研究——是指以揭示规律,探明或建立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5、应用研究——是指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研究。
6、实验法——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
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7、非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非实验法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等。
8、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设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9、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10、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交谈,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11、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织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12、对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不同观点——(1)纯定量研究观点。
(2)质量资料可以量化。
(3)可以从质量资料中扩展定量研究的成果。
(4)定性和定量研究——不同的马走不同的路。
(5)纯定性研究观点。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2、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自考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1 .医学心理学-- 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 .医学模式-- 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 .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 .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 .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 .回顾性研究-- 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1.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2.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3.消退-- 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积极)↓→ R (减弱)的关系4.正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 → S (积极)↑ → R (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5.负强化--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 → S (消极)↓ → R (促进),这属于负强化6.惩罚-- 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 → S (消极)↑ → R (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7.经典条件反射-- 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应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并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或者改变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条件,因此也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简介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有目的的整理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从中提炼出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
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做详尽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教育: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个体社会化: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教学:企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正式学生群体: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寝室等。
费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的行为的概况。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进步。
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教师的人性化方向: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当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中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自考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详解(1),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
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
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心理学自考名词解释必考内容
心理学自考历年真题概念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言语沟通是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社会性发展主要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感觉记忆中经过进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认知发展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的发展。
心理健康(广义)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指人的心理内容完整,协调统一,即人的知情意行完整统一满足社会的需要。
道德感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锁产生的情感体验。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聚合思维是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以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
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催眠是指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2023年4月自考02111教育心理学部分试题及答案(考友回忆版)
2023年4月自考02111教育心理学部分试题及答案(考友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移情【参考答案】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2.学习【参考答案】是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二、简答题: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区别。
【参考答案】1.活动计划的差异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更多在买脑里,简洁灵活,并以儿童为中心,有一定预见性。
而新手教师的课时计划更多在一些细节上,并且考虑不周到。
2.活动过程的差异(1)活动规则:专家教师制定的活动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手教师则较为含糊,有时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儿童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整的方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3)知识呈现:专家教师通常以导入的方式将先前知识与现有知识联系起来。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把练习当成检查儿童学习的手段,而新手教师把练习当成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检查:专家教师有一套检查儿童作业的规范化、自劫化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提的问题更多并给予反馈,也能根据儿童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
如,对待儿童分心的问题。
3.课后评价的差异新手教师多关注对问题是否解释清楚,板书如何;而专家教师多讨论儿童理解新材料的情况如何,很少关注课堂管理。
三、论述题:运动技能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1)认知阶段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并形成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
目标意向和目标期望对动作技能的学习起着定向作用。
(2)联系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让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并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连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
例如已经学会开汽车的人,在学习开飞机时,因为飞机的转弯是用脚操纵的,所以他必须排除用手转动控制盘的习惯干扰。
(3)自动化阶段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一长串的动作系列联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巩固下来。
随着动作技能的巩固和发展,暂时联系达到非常巩固的程度以后,动作即可出现自动化现象。
自考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精讲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234第一节本章重点、难点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三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它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它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西方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
2、国内学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和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人指的是学生和老师)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科学体系教育心理学一般围绕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时间:1903年人物: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事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由此确立,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60年代,美-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持续15年的实验研究,直接推动了学制和课程改革,还编写了几本《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杜威-实用主义用“做中学”的信条进行教育改革•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论”教育心理学体系;•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年)最早•俄-乌申斯基--1867年-《教育人类学》第一卷《人是教育的对象》)•卡普捷列夫-1877年-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学考)2、学习的概述
第二章学习的概述第一节学习的概念了解:心理学界对学习本质的研究过程41桑代克(试误说)动物学习实验——猫的迷笼实验,描述了动物学习的“尝试错误”过程,认为学习就是神经系统中情境刺激(S)与反应(R)之间联结的形成或改变,并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和若干副律。
苛勒(顿悟说)以黑猩猩解决问题实验为基础。
他认为学习时个体对整个问题情境的知觉,并凭借先有知识经验的组织作用填补缺口,出现顿悟的过程,这个学说通常称为“顿悟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把学习解释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所以称为“刺激——反应联结说”,或称为“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不足:这些理论要么重视了研究的客观性,却忽略了心理在学习中的中介作用;要么看到了心理在学习中的能动的那个作用,却又将心理说成是先验的并赋予神秘主义色彩。
因此都不能彻底解释学习的实质。
识记: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之间的区别43人的学习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过程——掌握过程,跟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3、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习的自觉性、意识性才是人类学习的本质特点。
广义的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识记)学生学习的定义44: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作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理解)学生学习的特殊性: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3、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作准备的第二节学习的过程关于人类学习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共同探讨的问题之一。
自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什么是家庭强化?它的优点是什么?答:家庭强化是一种非常实际而有效的行为轿正方法。
是指由教师将学生每天在学校的行为表现记录在“报告卡”上,同时在需要强化时予以注明,学生每天将自己的“报告卡”带回家,由家长来给学生提供奖赏或各种特殊的优惠待遇。
其优点在于:(1)学生家长比学校教师能够提供更多的有效奖赏和优惠待遇。
(2)家庭强化能够更经常地向学生家长提供有关其子女的正面信息。
(3)家庭强化易于实施和管理。
(4)家庭强化不会因强化时距的加大而降低其有效性。
2、代币制经济:在应用行为矫正技术进行课堂管理时,教师很难为所有应该得到奖赏的学生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奖赏,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向学生分发代币- 一种能够在以后换取各种奖赏的暂性替代物质的办法,来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施强化。
这种利用代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管理的系统,通常被人们称为“代币制经济”。
3、代币制经济只在哪三种情况下建议使用?答:(1)当学生对功课完全不感兴趣,而又对其他各种管理方式没有反应时,可尝试用代币制经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当学生很长时间一直没能取得学业进步时,可以用代币制经济鼓励学生进步;(3)当课堂上问题行为较多、秩序非常混乱时,可利用代币制经济加强课堂行为管理。
总之,代币制经济对某些特殊学生团体,如(心理迟滞学生、成绩落后学生、经常遭受失败的学生)等更具有效性。
4、教学设计:是指对教学进行系统规划,以解决学校教育教什么(课程及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的组织形式、方式方法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等)的一系列问题。
5、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
6、宏观设计:是指对教学进行总体规化,以制定教学体系的远景蓝图。
它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的考核心办法)。
7、微观设计:是指对具体教学活动过程的规划,这种规划是针对一个(课题)或(单元)来进行的。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强化:凡施加影响有助于有机体反应频率、速度和强度增加的过程。
是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
3.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4.移情:指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进行感知和体验后而产生的类似于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替代性情感反应。
5.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本身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它直接影响教师对本身教学活动的自我监视和调控。
6.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改结构不是解剖意义上的结构,而是一种认识的功能结构。
最初的图式是由遗传得来的。
7.角色采集技能:是指个体采取他人的不雅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
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能力。
8.下位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不雅念在包摄性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下位关系,又称类属关系。
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或类属学习。
有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两种。
9.PQ4R法是一种阅读策略,是六个步骤的英文名称缩写。
包罗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和复习六个操作步骤。
10.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罗森塔尔等发现。
即如果教师按照对某一个学生的了解而形成必然的期望,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标的目的变化。
11.图式:人们对客体和事件有关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是一套例题、一套概念或表象的结构及功能的组合。
12.社会学习理论:阐明人怎样在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个性的理论。
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规范以及社会行为技能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不雅察学习的形式而进行的,因而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不雅察学习理论。
13. 自尊感:对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彼此关系的反映。
14. 直觉行动思维:一种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终止的思维。
2018年4月自考《心理学》真题之名词解释部分
2018年4月自考《心理学》真题之名词解释部分
一、名词解释题。
21.暗适应
【答案】暗适应是指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
【考点】知觉
22.动机
动机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考点】动机与行为
23.认知方式
【答案】认知方式:也叫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考点】人格差异
24.社会助长
【答案】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考点】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5.社会性发展
【答案】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考点】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2010-1-19 16:42自考365论坛【大中小】【我要纠错】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
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相关链接: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