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2章 城镇与乡村 精品教学课件(共99页)

合集下载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精品教学课件(共130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精品教学课件(共130页)

重庆、武汉)
里集聚和中转
促使城市形成(如江 西赣州)
货物在此转运
良好区位(如上海、 广州)
便于河海联运
功能)
弯曲度较大 处、河心岛
许多古代城市的选 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


过河点
如英国伦敦
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2.城市的人文地理区位
因 素
评价(对区 发展变化对城 位的影响) 市区位的影响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题1下图示意沈阳市浑南新城规划建设的“十字架”结构,其由
南北轴和东西轴构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1)南北轴线上自北向南的功能区规划较为合理的是 ( )
A.文化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科技中心
B.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商务中心
C.科技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
5.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是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二是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 运行效率; 三是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 影响; 四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 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概念 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 之间的空间关系。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提示地形、河流、气候、水源等。
(2)世界第一批城市为什么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
提示这些地区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有便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件 (共37张PPT)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件 (共37张PPT)

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生态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 古村古镇原貌;②保持古村古镇的特色,挖掘其历史文 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③加强古村古镇的基础设 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2. 与传统城市建筑相比,现代城市建筑的地区差异 逐渐缩小,几乎千城一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我们 该如何看待城市建设中的“大拆大建”现象?又如何处 理好现代化和弘扬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一方 面,河流—森林—梯田—村 寨共同构成人与自然协调的 美丽乡村;另一方面,哈尼 梯田地区流传下来的古代分 水制度,也体现了人与人和 谐共处的价值观。
3.相互关系:
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而城乡 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并提升了地域文化。
重庆
法国乡村小镇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美国首都华盛顿以 建于国会山上的国 会大厦为中心,分 为西北、东北、西 南和东南四个扇形 区,街道以阿拉伯 数字和英文字母命 名。
(三)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1.我国城乡建设:历史悠久,“天人合一”的思想 延续贯穿,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 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西方建筑: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 点明显。西方建筑强调本身的雕塑美,使用较多的几何 形体,建筑材料多以石材为主。
建筑风格是在各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 俗人情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建筑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地域文化发生变化, 或者受其他地域文化的渗透影响,相应地,建筑风格也 会随之变化。
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 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 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
肯尼亚茅草屋
肯尼亚茅草屋:草原面积广大,草屋的建筑充分考虑了就 地取材的原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乡空间结构》城镇和乡村PPT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乡空间结构》城镇和乡村PPT课件

2、城镇的特点?
与乡村相比, 城镇具有人口和产 业活动密集、生产 效率和经济效益比 较高、各类建筑聚 集、交通运输和信 息交流相对发达的 特点。

一、城乡土地利用
3、乡村和城镇有什么关系?
城镇是乡村的产物,也是乡村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乡村演变成城市。

一、城乡土地利用
4、城乡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每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构成、功能体现?
d . 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选择在 河流下游建厂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3)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商业区
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 金融流通的中枢。 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位置:分布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
口(市场最优、交通最优原则)。
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 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 城乡土地利用
➢ 城乡空间结构
➢ 城乡区位分析
通常是指以从事广义农业的人口为 主的聚落。
通常是指以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 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 居民点。
按土地利用可分为居住区、工业 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 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等; 按土地利用强度可分为中心区、 近郊区、远郊区;按形态可分为 核心区、卫星城;按建成时间, 可分为老城区、新城区。
• 香港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二、城乡空间结构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
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经济 发展 水平
交通 运输 状况
自然 地理 条件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复习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复习课件)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古窨子屋每栋四面建有高墙,主要体现的自然环境功能是( A)
A.避风
B.排洪
C.采光
D.防盗
4.古商城街巷宽高比值发生变化主要是为了(D)
A.增强光照强度 B.提高通风效果
C.满足交通需求 D.缓解人地矛盾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 比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 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长三角、珠三角等主 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5.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C)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 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 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 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上升
6.关于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提高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 B.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 C.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群集聚 D.迁出地城市化水平下降
影响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城镇与乡村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 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 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2.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 地 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的土地 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 外的土地
3.城乡用地差异
A.缓解城市拥挤的压力 B.改善新城区生态环境 C.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 D.提升城市的服务等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位于湖南雪峰山河谷带的洪江古商城,民居独特,每栋古建筑 四面高墙,外围四壁少有窗户,方方正正如同印章,当地人称其 为“窨子屋”(下左图),洪江古城是我国千年古商集散中心,古商 城发展的早期,街巷(右图)宽高比值维持在0.9左右,而较晚时 期缩减为0.4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PPT城镇化进程及其影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课件PPT城镇化进程及其影PPT

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
是修种建水职库后能的洪分水过散程线到 周 边 的 小 城 市 , 形 成 各 有 侧
虚假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重 、 联 系 紧 密 的 空 间 是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
思考,在城市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城市废气产生“热岛”效应
速度
城市化水平
后果
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晚


城市规模膨胀 城市数量增多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是指城市市区在总体上集聚扩张的同时,城市的人 口、工业 、商业先后由内向外的离心迁移
推力: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地价上涨、居住条件差 拉力: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优良
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 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 祝。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 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 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 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 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 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 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 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 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 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 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 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新教材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434页)

新教材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434页)

大战前
国家
亚、美洲
展和殖民扩张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 第二次世界
家定居移民(减少)转 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发 平衡,劳动力供求关 大战后
向外籍劳工(增多) 达国家及西亚石油产区 系的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 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 的人口迁移为国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 到B2、B2到C1常被称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称为 是人口流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 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 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形 高山和 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原 人口较稀疏
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季节更迭鲜明,适宜开展
气温
多种生产活动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 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适中的

降水 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 高原、山地地区
12345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示现象最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A.长江流域
√B.非洲东部
C.德干高原 D.刚果盆地
解析 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1 000m左右的地区,应为高原地形,而德干高原 的平均海拔只有 600m左右,非洲东部为热带高原,人口集中分布于高原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PPT)PPT课件(28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PPT)PPT课件(28张)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地域文化在城市格局上有哪些方面的体①现旅?游反映资了源什具么有样的景地观域独文特化?性(没有类似
该地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第2课时)
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
结合材料,讨论诸葛八卦村的旅游品牌价值。 在屋顶上铺上土壤种上小草,长成覆盖屋顶的草皮。
[考数纲百要求人] 同住一座楼。
住民所占,作为外来移民,客家人只得在山
根据这两个结界合面两以边上的材物料质不,同回。答两下个界列面问可题将。地球划分为三部分: 区建造房舍。
1.分析土楼多选址在山区的原因。 2.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 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这种被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 形成的?居住方式又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河流径流量大小与季节变化、河水的流速、河流的通航里程;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经济因素主要
有流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市的数量。
南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工农业关系
不要错误地认为,只有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的地区才属湿润区。东北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虽然年降水量不足800毫米,但由于该地的
小组讨论:以上列举的各种民居,反映出的地域文化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
共同特点: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而建造; 2.体现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活动探究4 诸葛八卦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诸葛八卦 村钟池
诸葛八卦村平面示意
材料 位于浙江金华兰溪市西部的 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诸 葛八卦村的中间是一口池塘,叫作钟池, 是八卦村的核心所在。钟池半边有水半边 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 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直通村外八座高 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 生出许多纵横相连的小巷,似通非通,犹 如迷宫一样。外人进入小巷,往往易进难 出,甚至迷失方向。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pptx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pptx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为 城市 景观等。 3.动力: 经济发展 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1)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 高 。 (2)城镇发展与 工业化 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镇的兴起与第 三 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主要大都市带:美国 东北部大西洋沿岸 大都市带、欧洲西北 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 太平洋沿岸 大都市带、北美五大 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 长江三角洲 大都市带。
特别提醒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 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目前,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化阶段,工业 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为进城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而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城市经济相当发达,第三产业比重超 过第二产业,发达的第三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探究点二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核心归纳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 了城镇化的地区差异。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对比
项目 起步 水平 速度 特点
发达国家
早. 高 慢 郊区化、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 晚
低. 快.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
3.我国的城镇化 (1)表现:城镇人口 快速增长 ,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城镇化水平 持 续提高。 (2)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 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 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 量。
知识导引
新课学前预习 课堂达标检测
互动释疑解惑 教材探究·活动点拨
新课学前预习
新知预习
一、城镇化 1.概念:又叫 城市化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标志: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2章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新教材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2章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各大洲之间
城乡景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2)地域差异 不同纬度之间
不同海拔之间
3.地域文化与城乡建设的关系
[微思考] 人文景观的地域性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人文景观的地域性是由不同地域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人 类活动的差异性造成的。
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 (1)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__然__地__理__环境,形成了不同的 特色。 (2)_建__筑__材__料_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3)× 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而城乡建设反过来 又影响并提升了地域文化。
(4)√ 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
NO.2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探究点1 探究点2
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 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 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1.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 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 记。如下表所示: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美国发展历史短,虽然早期大量


城市中心多摩天 移民来自欧洲,接受了欧洲居民
筑 美国

大楼,建筑高度 自由的精神传统,但在后来的发
材料二 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左图)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右图)图 片
问题 1 (地理实践力)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什么方面?
提示: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问题 2 (综合思维)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 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2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文 化景观上,也就是物质文化方面。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 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地域不 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并不呈正相关。
学以致用 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据此 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 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
(2)欧洲城市多围绕 教堂 、市政厅、 城市广场 布局, 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 体现了 历史文化 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法国巴黎以
凯旋门 为中心向外发散。 (3)美国城市中心多围绕 摩天大楼 布局,外围建筑高度 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 城市带 。
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1)我国城乡建设历史悠久,“ 天人合一 ”的思想延续贯 穿,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 斗拱飞檐 和 雕梁画栋 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 (2)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 喷泉 、 雕塑 等特点明 显。
境的特点是

(2)乙分布在我国
地区,它所反映的当地自然环
境的特点是

(3)丙分布在我国
(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 )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差异:北方以旱地为主, 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 地块小,生产规模小。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 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 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服饰差别不大。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课件: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课件: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单元概览】
【素养纵览】
人地协调观:理解城镇化 过程中所出现的局部区域 的自然和环境压力过大的 问题,以及解决此类问题 的区域协调途径
区域认知:以不同区域为 案例,分析城乡内部空间 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区域 地域文化的特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综合思维:从城镇土地利用类型、 地租水平、付租能力、交通可 达性等角度综合分析城镇内部 空间结构分化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利用人文地理户外 考察的方式,掌握人文地理户外 考察的方法和步骤,并考察某区 域人文地理特征
【学法通览】 1.城乡空间特征: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理解应从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与城 镇内部空间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从乡村的空间结构来看,主要有 密集型乡村聚落、分散型乡村聚落和半聚集型乡村聚 落。
3.城镇化: (1)不同地区可能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城镇 化的差异性。大致可从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分 析。
(2)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原因,如本 地原因和外部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历史原因 和当下原因。可运用案例比较的方式,发掘城镇化推进 的地区差异,推断产生差异的原因。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由于城镇内部交通可达性及土 地价格等各不相同,不同功能活动在不同区域集聚形成 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分析城乡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 展。 (1)了解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 (2)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居民特色城 市格局和建筑风格等方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课)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课)课件
D、麦加、宝鸡、堪培拉
5、关于城市区位与自然地理各因素的关系,
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且临海优越
B.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 和热带雨林地区则无城市分布
C.沿河设城是我国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D.世界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 的中低纬地带
小结: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第一要务!
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 (2).诗人是怎样表现黄斌老画竹独具一格的风格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B.颔联直抒胸臆,言诗人久客异地,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
干线交会处,往往形成较大城市。 [命题特点]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环境指向 所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居住区布置 在工业区的上风向或城区河流的上游。城市周围应有良 好的植被,最好还要有大面积的水面。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
从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 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一般 情况下,从地势地貌来看,平原盆地乡村聚落多、规模 大,山地高原乡村聚落少、规模小。从气候条件而论, 湿润温暖的地方乡村聚落多、规模大,酷寒酷热或干旱 缺水的地方乡村聚落少、规模小。
河流的入海口处易形成大的城市:中国的天津(海河)、 广州、上海、海口
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书·召诰》:"三月,惟丙午朏。"孔传:"朏,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 1.“关键整合”法 2.“段意串联”法 3.“因文而异”法 (2).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审题时主要抓住两个问题: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典例分析] 【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注]先辈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2、基于材料的意识: 4.纪时法 3、对对象的行为的影响作评价。 ⑥原来一些领导干部喜欢看上级脸色,专拣领导爱听的话说,汇报工作时言不由衷,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实情少、水分多;现在有所收敛 了。 (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1.答案:(1)C;(2)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 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专题复习2第二章城镇和乡村pptx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专题复习2第二章城镇和乡村pptx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城镇化发 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进一步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 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两城市相互连接形成城市群带; 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镇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镇 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 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镇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镇化进程。如图城镇化进程为a -c-d-b。
专 题 二 城镇化示意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城镇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 征描述,来展示城镇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 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镇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镇化 的差异对比。
对于该类示意图的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镇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用地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镇数量的变 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镇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镇 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城镇数 目不断增加;城镇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镇发展形成城市群。
专 题 一 城市的合理规划
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利于保障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并能减少各种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
1.商业区
原则
布局要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市场最优
位于市中心或主干街道两侧,多位于人口密集的 地方
交通最优
布局于交通便利处,如道路交会处、火车站、汽 车站、港口
2.居住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
PANDUAN
1 城镇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 影响城镇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孤立存在的,互不影响。
探究点一 城市功能区 探究导引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读“我国某城市 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A功能区的区位优势。 答案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等。
①便于工人上下班;
低级居 破旧、低矮的
与高级居住区背向
不全,环境条
②收入低、文化程
住区 楼房、平房
发展
件差
度低
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
①减轻对市区的污
遍布厂房、仓 缘移动,并趋 靠近河流、铁路、
染;②交通便利,
库等
向于沿主要交 公路等交通便利的
降低生产运输成本
通干线分布 地带(环境因素)
判断
PANDUAN
1 乡村较城镇人口密集。 2 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而乡村以农用地为主。 3 城镇土地利用中工矿用地比重均较绿化用地比重多。
二、城乡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 (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 产业 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 的 功能区 ,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2)主要功能区 ① 居住 区: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② 工业 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 ③ 商业 区: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 ④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是城市的 核心 区域, 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
3.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 (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 提高 土地的利用效率。 (2) 节省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 人居 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判断
PANDUAN
由商业街和各种商人流量大,地价高,
商业区
便捷的城区或 阔;②交通便捷,便
场(或超级商场)组成 土地利用集约
交通道路旁 于商品流通
城市边缘上风向、
①环境优美;②文
高级居 豪华宽敞的楼 配套设施齐全、城市河流上游或靠
化氛围浓,人口素
居 住区 群、别墅 环境优美
近湖泊、绿地等环
质高

境优美的地方

配套设施陈旧、
(3)空间形态 较小城市多表现为 同心圆 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表现为 多核心 状、棋盘格 状等。 (4)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 它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
2.乡村空间结构特点 (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 简单 。 (2)聚落空间形态有 密集 型、 分散 型和半聚集型等。 (3)集市流通和 地方 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一、城乡土地利用
1.分类 (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 农业生产 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 养殖水面等。 (2)建设用地:指建造 建筑物 、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 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2.利用 (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 工业 、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 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 空间功能 差异。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城镇以 建设用地为主。 (2)乡村土地利用: 耕地 、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反映农业生产布 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乡村以农用地为主。
2.如果B功能区是高级居住区,请说明该居住区的主要区位优势。
答案 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邻近风景区和大学区,环境优美; 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靠近公路干线,交通 便利。
3.该城市工业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有何好处?
答案 分布特点:位于城市外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 位于城市河流下游。 好处:地价较低,对市区污染较小,便于企业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
核心归纳
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区
组成
特点
区位
区位选择原因
地区性、全国性或 建筑密集,高楼林 一般位于城市
中心商 国际性的大公司、 立,早晚人口流动 中心部位,交 ①便捷的交通;②快捷
务区 大银行等机构,也 量较大,人口数量 通便利、通信 的网络信息交流系统
有高级商场
昼夜差异大
发达
多分布于交通 ①人口稠密,市场广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跟踪训练
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解析 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 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正确,C 错误; 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误; 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 D错误。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第一节 城乡空间结构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P43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P63
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 非农业 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具有人口 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 高 、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 流相对 发达 的特点。 2.乡村:是主要从事 农业 生产、人口分布较为 分散 的地方。
1 大城市一般都是单一核心,围绕该核心形成各种功能区。 2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 3 乡村可封闭发展,也可完全依靠城市来解决乡村问题。
三、城乡区位分析
1.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 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 空间 关系。 2.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 3.区位因素的变化 军事、宗教的影响已经很弱,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产生巨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