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雷电颂》(郭沫若)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雷电颂》(郭沫若)教学反思

《雷电颂》教学反思在完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雷电颂》(郭沫若)的教学后,我深感这一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这篇课文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欣赏,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好材料。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反思:一、教学内容与方法《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部分,其语言激昂、情感澎湃,非常适合通过朗读来体验。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中语言的魅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也详细讲解了文中的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学生反应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应总体上是积极的。

他们对屈原的爱国情怀表示敬仰,对《雷电颂》中的语言表示赞叹。

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学生们也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理解课文,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对文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不够深刻。

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象征等文学手法的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效果与改进从整体来看,这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们对《雷电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可以增加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或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其次,我可以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我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雷电颂》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学作品在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word

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word

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趋势,谁也无法逃避,只能尝试以之发展我们的教学能力。

但目前因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实质,难免出现新的形式化。

所谓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讨论而讨论,而不讲究为什么。

我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在课堂实效方面下点功夫。

盲人走路最需要一根拐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需要及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引领他们走得实,走得好。

某教师在教学初二《雷电颂》一课时,尝试用“小组讨论”组织教学,由于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师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随即:“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即找出文中哪些具体事物分别象征了什么,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接下来,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大家一边看书一边交流。

五分钟后,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极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教师一再点拨,课堂成了教师与几位语文学习佼佼者的对话,最后明确答案,这部分新知识就算学完了。

这是“小组讨论”吗?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诊断:尽管教师在主观上已有了“以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显然缺少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在这一环节上,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加上这部分知识较抽象,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又不足,学生一时理解不了,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其智力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教师引领,适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实现多元化互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

第一步──认一认:什么是象征手法?教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文章或文段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雷电颂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反思

雷电颂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反思

雷电颂教案反思一、引言设计一堂好的教学课程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具有清晰的目标、合理的教学结构和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以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文将对一节名为《雷电颂》的教案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教案回顾本节课的教案是以课文《雷电颂》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教案包括三个部分:课前导入、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

在课前导入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雷电现象的思考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等。

课后延伸环节则包括作业布置和问题解答。

三、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反馈,可以得出以下的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对于雷电现象的理解有所提高。

通过课前导入环节,学生对雷电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描述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合作,讨论问题,互相帮助,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

3.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

通过展示环节,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不足尽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课前导入环节设计不够充分。

虽然在课前导入环节中引发了学生对雷电现象的思考,但问题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可能理解起来较困难。

2.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

教师在讲解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小组探究和展示环节时间不足。

这样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探究问题,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3.教师在展示环节中的引导不够准确。

有些学生在展示环节中表达不清楚,教师应该在展示之前进行更充分的指导和训练,确保学生的展示效果更好。

五、改进意见1.课前导入环节应该更加巧妙。

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雷电现象的思考。

《雷电颂》 教案及教学反思

《雷电颂》 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41节《雷电颂》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1、学习本文,要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此文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

3、本文中含义深的语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学生: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三读:一读要求学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1、屈原和郭沫若的有关资料。

2、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板书课题、作者:雷电颂郭沫若3、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资料: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以《雷电颂》课文为例,作修辞方法复习的教学反思

以《雷电颂》课文为例,作修辞方法复习的教学反思

以《雷电颂》课文为例,作修辞方法复习的教课反省一、灵巧的讲堂预设促成了有效的生成讲堂教课离不开预设,预设能够实现教课目的,使教课活动有讲划的进行,教师便于驾御讲堂教课,这节课为了实现让学生认识修辞方法并品析出修辞方法表达成效的教课目的。

我作了以下的预设:1、让学生谈谈常有的修辞方法有哪些?以这个问题带出《课程标准》要求明确的十种修辞方法,让学生对修辞方法有个“面”的认识。

2、在这十种修辞中,我选了五种修辞作为复习的重点,让学生认识这五种修辞的定义和重点。

3、在认识这五种修辞的定义和重点的基础上,举了五个句例,让学生联合定义和重点去辨析属于何种修辞,并指出其表达的作用,这一环节因为预设得细化,因此给了学生优秀的发挥余地,整个教课五一节进展得十分有效。

4、以课文《雷电颂》为例,加深对学五种修辞的认识和运用,固然在本文中讲修辞手法的表达成效比较困难,但因为前一环节的铺垫使这一环节的展开显得比较顺利,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难点,我将这一环节分红了三步走:⑴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

⑵ 让学生回首课文的表现的内容与感情。

第1页/共3页⑶ 联合修辞手法物思想内容,谈表达成效。

这三步化难为易,促成了讲堂的有效生成,师生概括出了修辞表达的共性特色以及该怎样联合详细的语言环境,用语言表达出修辞的表达成效。

实现了本节复习课的教课目的。

二、这节课在教师的指引下较好地落实了方法的指导学生毕竟是学生,有时他们会限制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关于修辞方法的表达成效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浅薄的,因此当学生的表达成效的理解可能是模糊与浅薄的认识时,我实时赐予了有效的指引:比方:风,你吼怒吧!吼怒吧!全力地吼怒吧!学生只知道运用了频频的修辞,不知道有拟人的修辞,主要在于学生对“吼怒”一词不理解,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吼怒”含有暴怒喊叫的意思的理解,生成了拟人修辞,那么在这一句中运用拟人频频有什么作用,学生认识较为模糊,我赐予有效的指引,风象征什么?──象征改革理实的伟鼎力量,因此这里表达了屈原对风的急迫盼望,就是对改革现实力量的盼望,这里又运用的频频,就更为重申对风的急迫盼望,相同对其余两个句子也作了有效的指引,以及经过有效的朗诵,尊敬学生个性体验,较好地生成了学生对修辞句子的赏析和理解。

让智慧的火花绽放──《雷电颂》教学后记语文精选范文

让智慧的火花绽放──《雷电颂》教学后记语文精选范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即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内容、层次、情境,重点词句、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让学生有疑而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张扬。

个性阅读、整体感悟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感悟有深浅和多寡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

有的学生习惯整体感受,有的学生善于细部推敲,有的能管中窥豹,有的能由浅入深,有的会边读边思,有的喜欢掩卷遐思……孔子云:导而弗牵。

教师的任务就是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享受到表达的快感──成功的幸福,一吐为快的轻松,挑战和被挑战的紧张兴奋。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在执教《雷电颂》一文时,指导学生带着疑问反复阅读,将课文渎正确,读流利,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入情入境,以达到自悟的程度,(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

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阅读的体会、感受、困惑,并让每节课的小秘书作好学生漫谈记录,没想到学生阅读、悟,却悟出了个性,而个性与个性的碰撞就会闪烁出耀眼的智慧火花。

不信,请欣赏欣赏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如何绽放的──小才女姚瑶打头说:“读了这剧本,我被剧本诗一般的具有磅礴气势的语言所感染”,然后她带着激情,朗诵了--段“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惰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思维敏捷的毛磊说:“我被主人公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所震撼,也为黑暗势力的丑恶而痛恨,为美好事物的摧残而痛心。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雷电颂》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分析课文,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内容:(1)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雷电颂》。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和诗的意义。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郭沫若及其作品《雷电颂》。

(2)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发现和描述诗中的意象。

(4)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和解释诗中的修辞手法。

(5)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二、读后感1. 学生自主阅读《雷电颂》。

(1)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感受。

(2)对诗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3)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

3. 学生分享读后感,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和课堂练习。

3.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测试学生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诗歌教材,包含《雷电颂》。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播放相关视频。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鉴赏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六、教学扩展活动1. 诗歌创作:让学生模仿《雷电颂》的style 和form 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绘画展示:邀请学生根据《雷电颂》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绘画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解读。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感受和传达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雷电颂》的短文,内容包括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的理解。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雷电颂》的作者、背景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内容a. 作者简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爱国诗人,被称为“辞赋之祖”。

b. 作品背景: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侵略,屈原忧国忧民,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雷电颂》是其中的一篇。

c. 作品主题:赞美楚国山河,抒发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爱国情怀。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和作品主题。

b. 鉴赏法: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c.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4. 教学步骤a. 导入:介绍屈原和《雷电颂》的背景。

b. 朗读:让学生朗读《雷电颂》。

c. 讲解: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d.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爱国情怀。

e. 总结: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5.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雷电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读后感《雷电颂》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通过对楚国山河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诗歌中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情感丰富。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雷电”象征着国家的命运和希望,“山河”象征着楚国的美丽和坚韧。

通过这些形象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读后感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

在战国时期,楚国被秦国侵略,作者身处忧国忧民之中,但他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和希望。

相反,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切,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敬佩和感动。

通过阅读《雷电颂》,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我也感受到了诗歌中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这首诗歌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启发了我对爱国主义的思考。

我希望能够继续学习和欣赏更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集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集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雷电颂》教学反思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课文创作背景、主要人物等,并在学习正文前交流介绍出来。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于课前即对课文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又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的机巧与犀利。

既做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

同时,在评价方面还注重了学生互评为主,辅以老师点拨的评价方法,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最后的“语文实践”更是将课内与课外、文字与表演结合了起来,在扩展文字运用、激活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敬畏自然》教后反思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

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二是作者的语言。

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

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后记本课的学习侧重于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概括能力。

所以课堂多采用提问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来进行。

因为学生课前准备充分,阅读较好,并且对环保问题较为关注,所以整个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能力差异较为显著,而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使所有学生得到练习,今后的课堂学习将会在这一方面加强。

课外拓展延伸设计较好,学生课后完成兴趣及质量较高,类似的课以后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喂---出来》教学反思第一次试上《喂—出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星新—叙述一个什么故事?我这样做是出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希望能让每个层次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我没有意识到新教材的阅读提示已经概括故事内容。

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教案改进思路

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教案改进思路

八年级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教案改进思路。

针对“雷电颂”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学习效果不佳。

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我只是着重讲解了文本内容,而没有提供更多的辅助材料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导致了学生对该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不足。

故我在反思后,对于以后的课程安排,应该在注重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应给学生更多的文化知识,例如,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

我还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

尽管我制定了相应的课堂互动环节,由于教学模式过于单调,学生参与感不强,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

或者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希望学生能够自我发现和思考问题,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在下一步的改进中,我将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使用更加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

此外,我也发现范文的指导还需要更加具体和详尽。

在教案的设计中,我对范文的引导较少,对于高分段的范文没有更详尽的解读和分析,也未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参照标准,而这也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制定了更加具体的范文分析模板,旨在让学生更加明白作文要点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针对本人反思和总结中的不足之处,我制定了改进思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地让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注重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我还会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文化资料和范文分析,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更好的作品理解和写作规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这次反思和总结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有了针对性的改进思路。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踏实实践,用心指导,做好每一位学生的辅导和提高文学素养的工作。

同时,我也期待能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分享,以达到更优秀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_雷电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雷电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雷电颂》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大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及象征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思想及品味本文富有强烈感情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的诗歌很多,现在老师问一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屈原,是郭沫若笔下历史剧中的主人公。

(简介郭沫若)他写的屈原在剧中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他又想借雷电来表达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雷电颂》,去聆听屈原的心声。

二、具体过程:(一)初读课文,谈感受1、读通、读顺全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准文中的生字词。

(独学)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你初读本课的感受。

(对学)(二)再读课文,说内容听课文录音,思考以下问题:(群学)1、听了朗读之后你知道了屈原的内心都想了哪些事物?(风、雷、电、洞庭洞、长江、东海、土偶木梗、东君……)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是什么样的?根据作者的态度,这些事物可分为两类,由此,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三读课文,说情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四读课文,品语言《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已从这些话中读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屈原的内心情感,有何表达效果?(五)倾情诵读现在想象你就是屈原:你一心为国为民却被诬陷、遭迫害、受侮辱,楚王不信任你,人民也不理解你,你现在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等候未知的命运。

当时,四周一片黑暗,庙里只有隐约可见的神像,奇形怪状,阴森恐怖。

狂风大作、雷声轰鸣……现在,请带着你激昂的感情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庙坡九年一贯制学校《雷电颂》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

庙坡九年一贯制学校《雷电颂》word课堂实录及反思

雷电颂(课堂实录)庙坡九年一贯制学校李君一、谈话,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诗词歌赋,如:有“人生几何,对酒当歌”的豪迈,有“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怨,还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孤独……不知同学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生:听过生:是屈原的话师:对!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政治家屈原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句激励我们的话。

在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身后,有一段令人回味和反思的历史——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熟料却遭到张义、南后之流卑鄙地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他仍“沉痛地”劝诫楚怀王,愤怒地斥责南后,恨她危害了祖国:“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

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楚齐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到了囚禁。

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满腔忧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二、介绍作者师:下面我们看看这部历史剧的作者是——生:郭沫若师:对,是郭沫若。

他原名郭开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戏剧《虎符》、《裳之花》,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屈原》。

三、阅览全文,感知文意师:下面,同学们就快速阅读《雷电颂》,感知文章内容,把你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生(自由阅读)四、提出质疑,合作学习师:同学们看完没有?生:看完了。

师:有什么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吗?生:文中开头的地方并不是屈原的独白,那是什么?有何作用?生:为何戏剧中有独白这种形式?还有其他形式吗?生:屈原身陷牢狱,呼唤风雷电有意义吗?师:好。

这是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产生的疑问。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

刚才有同学问到了选文中独白前面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雷电颂》教案范文

《雷电颂》教案范文

《雷电颂》教案范文教案:《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雷电颂》诗歌的基本意义和主旨。

2.掌握《雷电颂》诗歌的基本知识和结构。

3.通过朗诵和分析《雷电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理解《雷电颂》的主旨和核心意义。

2.掌握《雷电颂》的基本诗歌知识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准备:1.课堂PPT。

2.《雷电颂》诗歌原文及翻译材料。

四、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利用音乐进行热身活动,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朗诵状态。

2.导入课题:通过让学生观看闪电和听雷声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雷电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课题。

3.朗诵《雷电颂》: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朗诵《雷电颂》,熟悉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4.诗歌分析与讲解:(1)诗歌结构:《雷电颂》共有三段,每段内容都以夸张的方式描绘了雷电的威力和美丽。

(2)语言特点:《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3)内容分析: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对雷电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5.理解诗歌的主旨: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雷电颂》的主旨和核心意义。

6.小组合作阅读和分析《雷电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段《雷电颂》,讨论核心意义和语言特点,然后交流分享。

7.模仿创作:通过学习《雷电颂》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让学生模仿创作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

8.课堂总结:提问学生对《雷电颂》的感受和体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选一篇古代或现代的诗歌来进行朗诵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题材的诗歌进行模仿创作,拓展学生的创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雷电颂》是一篇描写雷电的诗歌,通过对雷电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朗诵、分析和模仿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经典的诗歌作品,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雷电颂》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2.掌握《雷电颂》的词汇和语言表达。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

2.告诫学生不要迷恋暴力与欲望,重视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雷电颂》的情节和人物,掌握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对于生疏的文化、历史及宗教背景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引入(5分钟)介绍《雷电颂》的作者及作品背景,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30分钟)逐段对《雷电颂》的内容进行解读,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3.讨论 (2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对人物、情节、文化内涵的理解,学生可结合个人经历,发挥主观想象。

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和点拨。

4.朗读(15分钟)让学生尝试朗读《雷电颂》,提高语言表达及朗诵能力。

5.写作(30分钟)让学生自行选取其中的一段,进行意义表达或个人思考的创作。

6.总结(10分钟)对这堂课讲授过的内涵进行总结,还可以安排一些延伸阅读或活动。

四、教学评估1.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1.通过做相关练习,检测学生掌握《雷电颂》的情节、人物及相关概念知识的情况。

2.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课堂讲述时,对《雷电颂》的主要内容的流畅度和直观性。

3.检测学生在创作方面的水平,见于其所作文的意境深度、文字表达的流畅度。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估透过教材和互动思辨,评估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人文关怀观念,是否对文学艺术的体验与品味具有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资源准备1.课本及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反思教学中如果学生寻求自己的理解,老师可以按需引导,帮助他们梳理思路。

同时也应该关注课堂氛围,避免过于严肃或沉闷。

如果感觉课程过于枯燥或死板,应该加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元素,比如一些趣味性的表现和模拟活动,让学生感到愉快并高效地学习。

初中语文_雷电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雷电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雷电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品味并领悟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领悟文中象征手法的使用和修辞方法的作用。

(知识目标)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点,并通过朗读方法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3、学习屈原坚贞不屈的凛然正气和浩荡炽热的爱国之情,理解作品社会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情感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方法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概括屈原形象,体会屈原精神,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方法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以朗读为贯穿全课的中心,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通过教师指导、多媒体运用、小组讨论、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情感去体悟课文的情感,从而把握人物精神,理解作品的意义。

课前预习活动一:走近屈原和郭沫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进行交流,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活动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1、请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睥睨....()污秽...()波澜.()鞺鞺鞳鞳稽.首()迸.射()罪孽.()咆哮..()伫.立()驰骋..()虐.待()雷霆.()徘徊..()忏.悔( ) 郢( )2、解释词语睥睨:驰骋:污秽:拖泥带水:鞭挞:活动三、阅读课后的【参考资料】和【知识链接】,完成填空练习。

【知识链接】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

从时代分,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练习测评】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

《雷电颂》的教案设计与读后感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a. 理解《雷电颂》的主题和情节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c.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d.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 教学内容a. 课文朗读和解析b. 修辞手法的分析c. 创作背景的了解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课文和修辞手法b. 互动法:讨论创作背景和读后感c. 实践法:创作练习4. 教学步骤a. 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b. 课文朗读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c. 修辞手法分析:举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d.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二、读后感1. 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雷电颂》时,是否能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诗中的激情和力量。

2. 主题理解:学生是否能理解《雷电颂》的主题,认识到诗歌中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

3. 修辞欣赏:学生是否能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4. 个人感悟:学生是否能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思考和感悟。

5. 创作启示:学生是否能从《雷电颂》中汲取灵感,对自己的创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创作练习。

2. 读后感质量:学生是否能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读后感。

3. 创作作品:学生是否能创作出有创意、有情感的诗歌作品。

4. 学习兴趣:学生是否能通过对《雷电颂》的学习,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雷电颂》的原文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雷电颂》的创作背景、作者介绍等资料。

3. 修辞手法手册:介绍各种修辞手法的参考手册。

4. 创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创作诗歌的纸张。

五、教学时间安排1. 课文朗读和解析:2课时2. 修辞手法分析:1课时3. 创作练习:1课时5. 课堂讨论和评价:1课时六、课文朗读和解析教学过程1. 导入:《雷电颂》的背景介绍,作者屈原的生平简介。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雷电颂》。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雷电颂》教学反思

既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雷电颂》教学反思

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雷电颂》
教学反思
以前在教《雷电颂》时,只是把《雷电颂》当作一篇普普通通课文,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似的讲析一通。

课文
上过后,发现学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这次在上《雷电颂》前,我对这一情况作了仔细地分析,从中发现造成这一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设计上。

备课时,教师
只是备了教材,但对学生这一头考虑甚少:学生对戏剧
这一文学样式的有关知识、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剧中人
物的独白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等方面,其知识结构和理解
能力都有较大的欠缺。

对这些方面,在备课时,如果考
虑不到,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肯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备
课时,作了这样的调整和改进: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小组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有的查阅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有的查阅戏剧这一文
学样式的有关知识,有的查阅有关《屈原》剧本的评介文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引导。

有时教师还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样的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学生的
知识面大大地丰富了,理解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更主
要的是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这一课例告诉我们,备课务必备两头:既要备教材(熟悉教材,掌握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出现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
《雷电颂》教学反思
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趋势,谁也无法逃避,只能尝试以之发展我们的教学能力。

但目前因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实质,难免出现新的形式化。

所谓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讨论而讨论,而不讲究为什么。

我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在课堂实效方面下点功夫。

盲人走路最需要一根拐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需要及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引领他们走得实,走得好。

某教师在教学初二《雷电颂》一课时,尝试用“小组讨论”组织教学,由于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师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随即:“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即找出文中哪些具体事物分别象征了什么,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接下来,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大家一边看书一边交流。

五分钟后,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极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教师一再点拨,课堂成了教师与几位语文学习佼佼者的对话,最后明确答案,这部分新知识就算学完了。

这是“小组讨论”吗?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
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诊断:尽管教师在主观上已有了“以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显然缺少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在这一环节上,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加上这部分知识较抽象,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又不足,学生一时理解不了,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其智力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教师引领,适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实现多元化互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

第一步──认一认:
什么是象征手法?教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文章或文段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的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形象、可感,极大的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概念及其作用的展示让学生对初次正式接触的这种表现手法有一点理性认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他们的心。

由此可见,教师应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努力提供切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点,为学生合作探究提
供方便。

案例中教师虽也已提供概念,但较笼统,学生对它的认识模糊,也就缺失了教师引领的作用。

第二步──学一学:
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了什么?教师提问并建议学生看课后
参考资料投影: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作者所处的时代。

这个过程及时让学生增加了对文本的背景理解,增添了对概念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拉近了与教材的距离,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学生思考的大方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一个可供模仿或借鉴的例子很重要。

这种不失时机的引领,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尝试成功走出第一步的强烈渴望。

第三步──猜一猜:
课文中下列被象征的本体分别对应的象征体是什么?大屏
幕投影连线题,具体事物“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和象征物“变革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屈原被囚禁前的配剑;坚定的信念;对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把它们分列两端,让学生结合文本思考、探究,从而较好的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这个过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探讨性,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中去。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适时点拨、引领,学生自然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去。

第四步──议一议:
小组讨论怎么连线配对。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各小组长集思广益,作好书面记载并代表小组发言,这种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的探究合作很快就有了结果,集体达成共识。

小组讨论真正实现了从形式走向实质。

这一步充分体现了生生、师生交流并积极互动的特点。

教师不再是案例中的旁观者,其引领服务于全体学生多元、多维的发展。

简单的“四步走”,为什么能很快地化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呢?因为,“四步走”中教师在知识上的引领,及时给了学生一根“拐杖”,大大降低了讨论的难度,减少了探究的盲点,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也就杜绝了不少学生讨论中充当“南郭先生”的现象,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真正实现小组讨论的多元化价值,提高了课堂实效!因此,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应有的引领绝不能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