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格律一
元曲格律(二)
元曲格律(二)定格句人月圆:上片7,5。
4,4,4。
下片4,4,4。
4,4,4。
括地风:7,4。
7,4,4。
7,7。
3,3、4。
5,7。
昼夜乐:(7,2。
7),7。
7,7。
3、4,4,6。
〔幺〕7,2,2。
7,7。
7,(7。
4,4,6)。
注:其中第三句首二字需叠上句,例:风吹梅花过小桥,飘飘。
飘飘地乱舞琼瑶,第八、九两个四字句需叠用,例:空教人梦断魂芳。
心痒难揉,心痒难揉,盼不得鸡儿叫。
红纳祅:6,6,6。
5,5。
6,6,6。
贺圣朝:3、3,3,7。
7,6,6。
黑漆弩:前片7,7。
7,6。
后片7,6。
7,7。
甘草子:3、4,5。
6,6。
7。
3、3,7。
4。
汉东山:5,5,5。
2(也么哥)7,3,3,3。
绿幺遍:5,5。
4,4。
4,4。
7,2,7。
普天乐:3、3。
4、4。
3、3。
7,7。
4,4,4。
青纳祅:6,6,7。
7,5,6。
6。
7。
6。
锦橙梅:太常引:7,5。
5,7。
〔ㄠ〕4,4,5。
5,7。
注:〔ㄠ〕需换头连用。
三番玉楼人:元和令:5,5,7。
5,7,6,6。
干荷叶:3、3,5。
3、3,7,5。
三棒鼓声频:4,4。
4,4。
7,4。
7,4。
7,4。
7,4。
7,5。
5,3。
7。
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春来:7,7。
6,6,6。
3,5。
初生月儿:阳关三叠: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7,7。
5,5。
6,6。
5,6。
5,4。
百字知秋令:秦月楼: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糖多令:平湖月(小桃红):7,5,7。
3,7。
4,4,5。
霜角: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3、3,7.5,6(3.3.)7,5快活年:十棒鼓:7,5。
7,7。
7,5,5。
祅神急:骤雨打新荷:上片4,5,4。
4,5。
6,7。
3,4,4。
(小经乐)下片4,5,4。
4,5。
6,7。
3,6,4。
楚天谣: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严赞:河西六娘子: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花:出队子:4,7。
7,7,7。
节节高:4,4。
4,4。
3、3,3,6。
元散曲曲谱格律大全
元散曲曲谱格律大全
1.商调:包括集贤宾、逍遥乐、上京马、梧叶儿(又名知秋令、
碧梧秋)、百字知秋令、金菊香(又名金菊花)、醋葫芦、挂金索、双雁儿、贤圣吉(又名圣贤吉)、望远行、贺圣朝、凤鸾吟(又名凤凰吟)、凉亭乐、二郎神、定风波(又名定风流)、玉抱肚、秦楼月(又名忆秦娥)、桃花浪、满堂红(又名满堂春)、芭蕉延寿、商调水仙子、浪来里(又名浪里来、浪里来煞)、高过浪来里(又名高过浪里来)、浪里来煞(又名随调煞、高过煞尾)、高平煞(又名高平调煞、高过浪来里)、随调煞(又名尾声)。
2.商角调:包括黄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垂丝钓、应天长、尾
声(又名随煞)。
3.般涉调:包括脸儿红(又名麻婆子)、墙头花、瑶台月、急曲子
(又名促拍令、促拍子)、耍孩儿(又名魔合罗)。
元曲简介
元曲简介元曲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元曲以支曲为单位,不像词有两叠、三叠或四叠。
但是,它不仅有带过曲、重头、集曲等小令的变体和复杂多变的套曲,还有除正常格调以外的多种俳体。
其体式的多样,更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曲散佚不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辑录》,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
这与唐诗、宋词的数量实在相差甚远,但其题材和内容并不逊于唐诗,比之宋词则更加广泛深刻。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的知识
元曲的知识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随着时代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是与元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矛盾与斗争就一直存在。
元朝统治者政治上实行武力镇压,对汉族知识分子严酷打压控制,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78年之久,知识分子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知识分子排到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
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学理学和宗教禁锢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巩固其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学术沦入衰退境地。
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一直喜爱歌舞,因此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文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从此古文,诗词渐渐衰弱。
这是因为诗文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加上诗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缚,不能写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身居下层,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较少,能自由地进行创作。
再就是诗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尊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
有的作家不满现实留恋宋王朝,有的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等等.这一切,使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元曲格律(二)供参习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元曲格律(二)定格句人月圆:上片7,5。
4,4,4。
下片4,4,4。
4,4,4。
括地风:7,4。
7,4,4。
7,7。
3,3、4。
5,7。
昼夜乐:(7,2。
7),7。
7,7。
3、4,4,6。
〔幺〕7,2,2。
7,7。
7,(7。
4,4,6)。
注:其中第三句首二字需叠上句,例:风吹梅花过小桥,飘飘。
飘飘地乱舞琼瑶,第八、九两个四字句需叠用,例:空教人梦断魂芳。
心痒难揉,心痒难揉,盼不得鸡儿叫。
红纳祅:6,6,6。
5,5。
6,6,6。
贺圣朝:3、3,3,7。
7,6,6。
黑漆弩:前片7,7。
7,6。
后片7,6。
7,7。
甘草子:3、4,5。
6,6。
7。
3、3,7。
4。
汉东山:5,5,5。
2(也么哥)7,3,3,3。
绿幺遍:5,5。
4,4。
4,4。
7,2,7。
普天乐:3、3。
4、4。
3、3。
7,7。
4,4,4。
青纳祅:6,6,7。
7,5,6。
6。
7。
6。
锦橙梅:太常引:7,5。
5,7。
〔ㄠ〕4,4,5。
5,7。
注:〔ㄠ〕需换头连用。
三番玉楼人:元和令:5,5,7。
5,7,6,6。
干荷叶:3、3,5。
3、3,7,5。
三棒鼓声频:4,4。
4,4。
7,4。
7,4。
7,4。
7,4。
7,5。
5,3。
7。
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春来:7,7。
6,6,6。
3,5。
初生月儿:阳关三叠: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7,7。
5,5。
6,6。
5,6。
5,4。
百字知秋令:秦月楼: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糖多令:平湖月(小桃红):7,5,7。
3,7。
4,4,5。
霜角: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3、3,7.5,6(3.3.)7,5快活年:十棒鼓:7,5。
7,7。
7,5,5。
祅神急:骤雨打新荷:上片4,5,4。
4,5。
6,7。
3,4,4。
(小经乐)下片4,5,4。
4,5。
6,7。
3,6,4。
楚天谣: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严赞:河西六娘子: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花:出队子:4,7。
元曲格律
元曲1·双调·阿忽令·无名氏双凤头金钗,●○○△可仄叶一虎口罗鞋。
●●○△天然海棠颜色,○○●○○▲上阿纳忽修来。
○●去●上○△B、元曲2·正宫·白鹤子·关汉卿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
⊙●○○▲附后补遗[1]·正宫·塞鸿秋徘拔辶致罚选稹选瘛稹稹?庄儿紧靠白苹渡。
⊙○⊙●○○▲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
⊙○⊙●○○▲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3·双调·步步娇·商挺绿柳青青和风荡,⊙●○○○○▲桃李争先放。
⊙●○○▲紫燕忙,⊙●△队队衔泥戏雕梁。
⊙●○○●○△柳丝黄,●○△堪画在帏屏上。
⊙●○○▲去4·双调·拨不断·马致远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
⊙○⊙●○○▲惟有西山万古青。
⊙●○○⊙●△子陵一钓多高兴,⊙○⊙●○○▲去闹中取静。
⊙○⊙▲去5·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远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去归,△学取他渊明醉。
⊙●○○▲去6·双调·播海令·无名氏乌帽歪,○●△醉眼开,●●△心快哉。
○●△想贤愚今何在?●○○○○▲云遮了庾亮楼,○○●○●○尘生满故国台。
○○●●●△幸有金尊解愁怀,●●○○●○△高歌归去来。
○○○●△C、元曲7·中吕·朝天子·张可久寺前,●△洞天,●△粉翠围屏面;⊙●○○▲隔溪疑是武陵源,●○⊙●●⊙△树影参差见。
⊙●○○▲石屋金仙,○●○△岩阿碧藓,⊙○⊙▲湿云飞砚边。
●○⊙●△冷泉,●△看猿,●△摇落梅花片。
元曲格律检测方法优化研究
元曲格律检测方法优化研究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格律特点独具一格。
然而,由于元曲的格律复杂多变,很多诗人和学者在检测元曲格律时面临困难。
本文将探讨元曲格律检测方法的优化研究,旨在提供更准确、高效的元曲格律检测工具。
我们将基于深度和广度标准对目前的元曲格律检测方法进行评估。
目前的方法主要基于韵律模式的匹配和音节的计数。
然而,由于元曲的韵律多样,每种曲调的格律规则也各有不同,传统的匹配方法很难适应各种变化。
另外,元曲使用的词汇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对于元曲格律的准确检测提出了挑战。
为了优化元曲格律检测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自动分类器。
通过训练大量元曲样本,使算法能够学会分析元曲特定的格律规律。
这样一来,无论是新的元曲还是传统的元曲,都可以通过分类器进行自动检测和辅助分析。
另一个优化的方向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通过构建元曲专用的语言模型,可以将元曲的特殊词汇和韵律规律进行建模和分析。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元曲格律的准确检测率,还可以对元曲的意境和表达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解读。
除了深入研究元曲格律的技术和方法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元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元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音乐、诗词和戏剧的宝库。
在进行元曲格律检测方法优化研究的我们还应该注重元曲的保护和传承,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结回顾:通过深入研究元曲格律检测方法的优化,我们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元曲格律进行准确检测。
这将为元曲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更好的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曲的韵律之美。
与此我们也应该注重元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写手,我对元曲格律检测方法的优化研究持积极态度。
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元曲的独特之处。
元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韵律和意境,通过优化格律检测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元曲小令格律大全【xx】【黄钟宫】共七支:【出队子】、【刮地风】、【节节高】、【昼夜乐】、【红衲袄】、【贺圣朝】、【人月圆】【出队子】小令兼用。
同诸宫调。
与南曲略同。
有【幺篇】。
句式:五句,四、五、七、七、七。
【幺篇】同始调,可连用数支。
【幺篇】亦有换头者,只能连用一支,句式:五句,七、五、七、七、七。
例曲:朱权林泉深邃,(景)清幽人迹稀。
绕林玉气趁云飞,出户丹光掩月辉,半夜鹤鸣松径里。
【幺篇】换头秦欢晋爱成吴越,(料)今生缘分拙。
四时饮膳强捱些,千钟恩情有间隔,海样相思无处说。
格律:X平平去(韵),平平平厶平(韵,可上)。
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平厶平(韵,可上),X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
【幺篇】换头第一句七字“X平仄仄平平去(韵),”第三句偶有不协韵者,余同始调。
【刮地风】小令。
此曲与例接【四门子】得【刮地风】不同。
句式:十一句,七、四、七、四、四、四、四、四、五、五、四。
例曲:赵显宏春日凝妆上翠楼,满目离愁。
悔教夫婿觅封侯,蹙损眉头。
园林春到,物化依旧。
并枕双欹,几时能勾?团圆日就是有,相思病怎休。
(却道我)减了风流。
格律:X仄平平仄厶平(韵),X仄平平(韵)。
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韵)。
X平平去,X平平去(韵)。
X仄平平,X平平去(韵)。
平平X仄平(韵,可上),平平X仄平(韵,可上),X仄平平(韵,可上)。
【节节高】又名【接接高】。
小令兼用。
与xx不同。
句式:八句,四、四、四、四、三、三、三、六。
例曲:卢挚雨晴云散,满江月明。
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
闷倚篷窗睡些。
格律:仄平平去(韵),仄平平去(韵)。
平平去上,平平上去(韵)。
厶仄平,平平厶,X仄平(韵),去上平平去平(韵,可上)。
【昼夜乐】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宋词牌多异。
句式:十句,七、二、七、七、七、七、三、四、四、六。
第三句首二字叠上句,第八、九两句叠用。
【幺篇】换头,首句稍异,再多二字一句,减三字一句。
(完整版)元曲小令格律大全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伤心和靖先生墓。 格律: 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X 仄平平去(韵),X 平 X 仄平平去(韵)。 【小梁州】 又名【小凉州】。小令兼用。亦入【中吕】、【商调】。有【幺篇】换头,须连用。诸宫调 【梁州】略同。 句式:五句,七、四、七、三、五。【幺篇】换头,与始调不同。六句,七、七、三、三、 四、五。 例曲: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花香。 【幺篇】换头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边斜月,新雁两 三行。 格律: X 仄平平仄仄平(韵),X 仄平平(韵)。X 平 X 仄仄平平(韵),平平厶(韵), X 仄仄平平(韵)。 【幺篇】换头 X 平 X 仄平平厶(韵),X 平 X、X 仄平平(韵)。X 仄 X,平平去(韵),X 平 X 厶,X 仄仄平平(韵)。 【醉太平】 又名【凌波曲】、【太平年】。小令兼用。亦入【仙吕】、【中吕】。宋词、南曲不同。 句式:八句,四、四、七、四、七、七、七、四。首两句须对,五、六、七三句鼎足对。 例曲:张可久 金华洞冷,铁笛风生,寻真何处寄闲情,(小)桃源梦境。数枝黄菊勾诗兴, 一川红叶迷仙径,四山白月共秋声,诗翁醉醒。 格律: X 平仄平(韵,可上),X 仄平平(韵),X 平 X 仄仄平平(韵),X 平仄平(韵, 可上)。X 平 X 仄平平厶(韵),X 平 X 仄平平厶(韵),X 平 X 仄仄平平(韵),平平去 上(韵,可平)。 【白鹤子】 小令兼用。亦入【中吕】。有【幺篇】,须连用,可连用多支。 句式:四句,五、五、五、五。 例曲:鲍天佑 四边风凛冽,一望雪模糊。行过小溪桥,迷却前村路。 格律: X 平平仄仄,X 仄仄平平(韵)。X 仄仄平平,X 仄平平去(韵)。 (此曲首两句还有一格: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但用者极少。) 【双鸳鸯】 又名【合欢曲】。小令兼用。亦入【中吕】。 句式:五句,三、三、七、七、七。 例曲:王恽 驿尘红,荔枝风,吹断繁华一梦空。玉辇不来宫殿闭,青山依旧御墙中。 格律: 厶平平(韵),厶平平(韵),X 仄平平仄仄平(韵)。X 仄 X 平平 X 厶,X 平平仄 仄平平(韵)。 【黑漆弩】 又名【鹦鹉曲】、【学士吟】。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句式:四句,七、六、七、六。【幺篇】换头与始调不同。四句,七、六、七、七。 例曲:白贲 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幺篇】换头 觉来时满眼青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 格律: 平平 X 仄平平去(韵),XXX 仄平去(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X 平平上 (韵)。 【幺篇】换头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去(韵)。仄平平、X 仄平平,去 上仄、X 平上去(韵)。 【甘草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元曲三百首(精编完整版)
元曲三百首(精编完整版)元曲三百首原序昔吴公子札观周乐~闻大雅~曰:‚曲而有直体‛,颂~则曰:‚曲而不屈。
‛前尝假‚直‛、‚不屈‛二义论有元之曲。
夫唐诗、宋词、元曲~自时代言之者~各有其所胜。
然诗必雅正~词善达要眇之情~曲则庄谐并陈~包涵恢广。
自体臸言之~亦各有其专至~不相侔也。
惟诗在唐后~一再演变~虽曰未穷~途径之凿辟殆尽。
若词随宋亡而亡~形体徒存~不复能别开异境。
独曲未造极~世称元曲~顾曲实非元所能尽耳。
往在南都~中敏有《元曲三百首》之辑~盖踵蘅塘退士之于唐诗、强村翁之于宋词而为者。
时元曲传本~仅有杨朝英二选与天一阁藏《乐府群玉》~诸家别集及《乐府新声》尚未得见~故卷中所录颇不称。
或二三首~或十数首~而张可久多至七十二首。
选录初毕~殊未自惬。
今年~前从闽海还渝城~居北碚山馆~纂《全元曲》二百二十八卷成~因取中敏旧选~略加删定~去南都始订兹编且十七年矣。
而今日之世~为五千年来所未曾睹~凡百旧交~何足状当前情事万一,描影绘声~惟酣畅淋漓~‚直‛、‚不屈‛之曲体其庶几乎:是涵泳无妨元曲之中~而取材必在元曲之外。
《元曲三百首》者~聊备体格~供来者之玩索而已。
形疏意洒数苔盆~绿叶扶花香绕魂~小径兰房惹梦痕。
掩纱门~一半儿撩人一半儿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
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元曲正宫塞鸿秋格律
元曲正宫塞鸿秋格律1.引言1.1 概述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元朝时期(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
它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一颗明珠。
元曲以其多样的剧种、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元曲的特点非常显著。
首先,元曲在内容上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故事。
其次,元曲对表演形式的创新力求多样化和多元化,既有对白唱腔的运用,又有舞蹈、音乐、杂技等元素的综合运用。
此外,元曲强调舞台艺术的整体性,注重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的精心设计,塑造了独特而精致的舞台形象。
正宫塞鸿秋格律则是元曲中的一种经典表现形式。
它是元曲的格律之一,通过它的特殊结构使得音律与意境相得益彰。
正宫塞鸿秋格律以婉转悠扬的音乐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情的张力和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研究和欣赏元曲正宫塞鸿秋格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历程和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元曲正宫塞鸿秋格律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绎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它不仅是对文学、音乐和舞蹈艺术的综合运用,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传承和弘扬元曲正宫塞鸿秋格律的意义与价值不容忽视。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元曲正宫塞鸿秋格律的定义、结构特点以及其对元曲艺术的价值和影响,旨在加深对于元曲正宫塞鸿秋格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组织方式展开的框架。
对于这篇长文,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用来引入文章的主题,并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概览。
在本文中,引言部分可以包括对元曲和正宫塞鸿秋格律的简单介绍,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进行研究的原因。
同时,还可以对文中将要涵盖的要点进行简要概括。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对所研究的元曲和正宫塞鸿秋格律进行详细阐述。
元曲
元曲定义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只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概述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
元散曲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曲谱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一)笔者在《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一文中(见中华诗词网及有关网络),用统计分析方法界定出在元朝元曲中:01、最流行曲牌有12个。
这12个曲牌以它们出现的频率依次是:1蟾宫曲(折桂令)2湘妃怨(水仙子)3寿阳曲(落梅风)4清江引5朱履曲(红绣鞋)6喜春来(阳春曲)7寨儿令8朝天子9梧叶儿10沉醉东风11小桃红12殿前欢最流行12个曲牌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52.13%。
流行曲牌有17个。
这17支曲牌,除了上面的12个曲牌外,它们依次是:13一枝花14普天乐15金字经16天净沙17满庭芳流行曲牌17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65.57%。
02、常见曲牌有45个。
这45支曲牌,其明细和次序可见《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文章中的列表。
常见曲牌45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91.46%。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及其作品,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它纪录了元散曲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
对于当代的散曲创作者,有必要深刻认识和透彻掌握这四十五个“常见曲牌”、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的格律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元散曲的音乐特质与文学特征,才能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创新与创作当代散曲,以达传承之目的。
(二)笔者在《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文中(亦见中华诗词网及有关网络),以《康熙曲谱》为依据,用现代语言符号,将这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一列出,以求诠释这些曲牌的特征与要求,为当代散曲创作提供方便的参考工具。
但《康熙曲谱》给出的格律是以最基本、最常见、最典型的唱段为范本,给出的格律要求。
至于多家的变通格式并没列出。
因此,《康普》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但按此谱创作却有困难。
故这以《康熙曲谱》为蓝本的《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应看成是一种曲谱的“理论谱”格式。
(三)笔者这次核定的《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便是在《四十五个“多用曲牌”格律》“理论谱”的基础上,以网上推荐的元散曲曲谱为依据,并参考《北曲新谱》、《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谱,并均核定其例曲样作,终合而成。
元曲曲牌格律大全
元曲曲牌格律大全
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曲牌是元曲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它是通过规定的音韵格律来确定词曲的节奏和韵脚。
元曲曲牌格律有几十种,下面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曲牌格律:
1. 临江仙: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2. 点绛唇: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3. 满江红: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4. 梧桐雨: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
5. 渔家傲: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6. 恨别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7. 宝鉴连: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8. 南乡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除了上述常见的曲牌格律,还有许多其他的曲牌格律,如粉蝶儿、荆钗记、沁园春等。
每种曲牌格律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脚,能够配合词曲的内容表达出深厚的情感和意境。
骤雨打新菏
赏析
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 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 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
绿叶浓荫,掩映着一片池亭水阁,炎炎夏日, 只有这里凉意最多。石榴花刚刚绽苞开放,朵朵花 儿如簇簇红艳艳的绫罗。花丛中乳燕雏莺呢喃细 语,蝉儿在高柳上鸣唱相和。突然一场骤雨急下, 恰如粒粒珍珠撒落,霎时打遍新荷。
骤 雨 打 新 元 好荷
问
元曲知识简介
1、定义: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
“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 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 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 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2、格律: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 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早期的词、曲分疆并不严格,此曲写 法与词相近,这是因为在宋元之交, 词、曲均称乐府,都是被诸管弦,传 于歌宴的,《莲子居词话》认为此曲 作词调,就是这个缘故。故此曲具有 词的特点,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 片;在语言上多“雅”的韵味。此两 点,即是此曲的重要特点。
3、元曲的组成:一散曲、二杂剧。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 5、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6、元曲的代表作:《天净沙 秋思》 《窦娥冤》 《西厢记》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欲之, 忻州人,金时杰出的文学家。元好问 年轻时,正值蒙古军南侵,山西各地 兵荒马乱,他带着母亲,逃到河南。 残酷的生活现实和颠沛流离的遭遇, 给元好问以深刻的影响。他初步了解 了社会和人民,开始创作一些反映现 实,诅咒战争的诗歌。同时,写下了 《论诗绝句》30首,对魏晋以来的诗 歌作了系统的批评,在文学批评上享 有很高的地位。金宣宗兴定五年 (1221年)进士。哀宗天兴元年(1232 年)入翰林,知制诰。金亡后不愿入 仕元朝,以著述存史自任 。元初散曲 家白朴、王恽等都曾受到他的启发和 影响。现存小令九首。本篇作于元初。
元曲的曲调
元曲的曲调一、元曲的曲调元曲以前是配乐演唱的歌词,曲调固定而歌词每每更替,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乐曲来表现不同的意境,〔越调〕〔吕调〕其实指的就是那个曲在演唱时所适用的曲调。
曲牌名,其实和词牌名是一样的概念。
原先诗词都是配乐吟唱的,都有相应的名字来命名。
后来曲调失传,就只用曲牌名来限定曲子的字数,格律,音韵等。
学习曲,大家都有格律诗和词的基础,都感觉到了诗词之美,这是因为这种格律符合汉语言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汉语言的韵律之美。
诗的形式之美,就是由平仄不同的发音构成了抑扬顿挫的美感。
曲的格律形式与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就像我们今天的歌词一样。
曲有曲牌和宫调: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1、宫调1) 、宫调及演变“宫调者,所以限定朱器管色之高低也。
”这是吴梅《顾曲尘谈·论宫调》所注。
就音乐而言,不管是当时的南曲,还是北曲,每种曲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古人以宫、商、角、徵、羽五声表示唱名(即没有固定音高,只有相对音高的一组音,相当于西方音乐的1、2、3、4、5)。
再加上变徵和变宫,就构成了七声音阶(变成1、2、3、4、5、6、7)古人又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表示十二律,相当于现代音乐所说的有绝对音高的“音名”,即西方音乐中的C、井C、D、井D、E、井E、F、井F、G、井G、A、井A、B,我们借一位朋友的一幅图来说明更为直观由于对电脑操作不熟悉,有些符号用井代替。
在理论上,这七个唱名可以作为一个调的主音,它们的音高又可以分别与十二音名相同。
比如以“1”为主音,可以有1=C、1=D……以“6”作主音,可以有6=E,6=F……这样,一共可以得到84个调式。
如果换成中国传统音乐术语,则可以有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
加上变徵、变宫两个调式,一共就是七个调式,再把它们与十二律相配,如宫音相当于黄钟,即为黄钟宫;宫音相当于大吕,则为大吕宫;……以此类推,同样可以得到84个调式。
关于元曲的简介
元曲的简介关于元曲的简介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曲牌”中,哪一首字数最少的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元曲以支曲为单位,不像词有两叠、三叠或四叠。
但是,它不仅有带过曲、重头、集曲等小令的变体和复杂多变的套曲,还有除正常格调以外的多种俳体。
其体式的多样,更增强了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曲散佚不少,现在流传下来的散曲,据隋树森《全元散曲的辑录》,有名姓可考的作者200余人,小令有3800多首,套曲400多套。
这与唐诗、宋词的数量实在相差甚远,但其题材和内容并不逊于唐诗,比之宋词则更加广泛深刻。
元曲的兴起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元曲与元杂剧的艺术风格比较
元曲与元杂剧的艺术风格比较引言元曲和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两个重要流派。
二者都起源于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在当时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繁荣。
本文将就元曲和元杂剧进行综合比较,探讨它们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之处。
元曲的特点作为一种以音乐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戏曲形式,元曲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质朴而富于表现力。
元曲注重节奏、旋律和声部配合,以唱念做打舞全程演唱,能够准确传达情感。
2.语言文雅且有韵律感。
元曲以平仄格律为基础,在抑扬顿挫中展示诗意魅力。
3.剧情结构复杂多样。
元曲融合了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常常借用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来展示人物性格与命运。
4.角色塑造饱满生动。
元曲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常以善与恶、忠诚与背叛等对立关系进行刻画。
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是一种综合歌舞、杂技、说唱、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戏剧艺术形式,其特点包括:1.表演形式多样。
元杂剧将音乐、舞蹈、动作和言语结合,在视听效果上追求华丽多彩。
2.功夫技巧精湛。
元杂剧通常会加入各种杂技表演和武打场景,展示出演员们高超的身体控制能力。
3.剧本意境瑰丽。
元杂剧经常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以富有浓厚艺术气息的舞台布景和服饰呈现精美的景象。
4.强调集体配合。
元杂剧行为注重群体协作和整体效果,并在表演中强调战斗场面或大型团队协同表演。
元曲与元杂剧的比较艺术形式元曲主要以音乐、文学和戏剧结合的方式表达,注重唱词和歌曲演唱。
而元杂剧则着重于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武打、杂技等。
表现手法元曲以抒情、议论等方式,通过角色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来传递情感和故事情节。
而元杂剧则更注重对身体动作和视觉效果的呈现,通过逼真的动作和华丽的舞台布景来营造氛围。
文化内涵元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艺术形式,常常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的认知。
而元杂剧更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让观众享受视听盛宴。
角色刻画在角色刻画方面,元曲通常追求人物性格饱满生动,注重揭示个体命运与社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格律(一).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
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
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
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
元曲格律(一)元曲格律(一)钓叟编写曲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
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
是韵文学发展极致,故能占魁。
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
以词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
又〔宋元戏曲考〕载: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五、诸宫调二十八。
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
宋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
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
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
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
〔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
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律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且每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但亦有(借宫)。
宫调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在古代乐律总共有十二律吕,乐音有五音二变,律吕的名称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吕均为半音阶,六个单数半音称为律,六个双数半音称为吕,合称六律、六吕,统称律吕,亦称十二律。
而这十二律吕是古时候定音律时所用吹管的名称,也因为其短不一,故产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乐部三载,比例是以黄钟的长九寸为准,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计算。
十二律吕以〔黄钟〕声最低,黄钟以上递高半音阶。
至应钟止这相当于西洋音乐的十二调。
对照如下:黄钟=C大吕=#C或降C太簇=D夹钟=#D或降E姑洗(显音)=E中吕=F蕤宾=#F或D林钟=G夷则=#G或降A南吕=A无射=#A或降B应钟=B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阶:宫=(简谱1)(古名.上)商=2(尺)角=3(工)变征=#3(凡)征=5(六)羽=6(五)变(闰)宫=#6(乙)互相〔旋宫〕亦是以某一律管为宫声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调。
但这已超出人类耳朵的极限。
故到了唐代只剩苏歧婆的二十八调。
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宫十二调如下:六宫: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道宫。
十二调:羽调、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宫调。
在六宫十二调中揭指、宫调、角调皆有目无词。
道宫、羽调、小石、般涉、商角、高平则曲牌甚少。
常用的宫调仅仙吕、南吕、黄钟、中吕、正宫、大石、商调、越调、双调。
即是所谓的〔九宫〕这九宫亦是宋时的俗名,经过旋宫后名子又不一样了。
俗名跟古名还有现代乐调及笛色如下:正宫(黄钟宫)=A小工调或尺调、大石调(黄钟商)=B小工调或尺调、中吕宫(夹钟宫)=C小工调或尺调、双调(夹钟商)=D乙调或正工调、南吕宫(林钟宫)=E凡调、仙吕宫(夷则宫)=F小工调或尺调、商调(夷则商)=G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黄钟宫(无射调)G六调或凡调、越调(无射商)=A六调或凡调或小工调。
声情元曲的宫调各具声情,音乐韵律皆可从其宫调中显现,元人芝庵〔唱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
分做作六吕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
如下: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大石唱:〔风流蕴藉〕小石唱:〔绮丽妩媚〕高平唱:〔条畅晃漾〕般射唱:〔拾缀坑崭〕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越调唱:〔陶写冷笑〕小令专用曲牌:黄钟:人月圆.括地风.昼夜乐.红衲祅(又名:红锦袍).贺圣朝。
正宫:鹦鹉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汉东山(又名:撼动山).绿幺遍.普天乐.青纳祅。
仙吕: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楼人.元和令。
南吕:干荷叶(翠盘秋).三棒鼓声频。
中吕:乔捉蛇.鹘打兔.四换头.摊破喜来春。
大石:初生月儿.阳关三叠。
小石:青杏儿.天上谣.归来乐。
商调:百字知秋令.秦楼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寿。
越调:糖多令.平湖乐(又名:小桃红).霜角。
双调:百字折桂令.胡捣练.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骤雨打新荷.楚天遥.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儿.枳郎儿.华严赞.河西六娘子.山丹花.鱼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数兼用曲牌:黄钟:出队子.节节高.者刺古.醉花阴.喜迁莺.四门子.挂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儿)滴溜子.鲍老催.双声子.太平令.黄龙衮。
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六幺遍.双鸳鸯.风入松.梁州令.雁过声。
仙吕:寄生草.游四门.后庭花.醉扶归.醉中天.一半儿.四季花.青哥儿.忆王孙.后庭花破子.皂罗袍.好姐姐.桂枝香。
南吕:四块玉.玉交枝(玉娇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三学士。
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谒金门).四边静.红锈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满庭芳.醉高歌.喜春来.卖花声.尧民歌.斗鹌鹑.粉蝶儿.醉春风.石榴花.耍孩儿.鲍老儿.剔银灯.蔓菁菜.缕缕金.行香子.榴花泣.繞红楼.驻云飞.水红花。
大石:念奴娇。
商调:梧叶儿(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满堂红.凉亭乐.黄莺儿.踏莎行.盖天旗.应天长.繞池游.字字锦.不是路.满园春.上京马.金菊香.高阳台.浪来里。
越调:黄蔷薇.庆元贞.天净沙.寨儿令(又名:柳营曲).祝英台.亭前柳.下山虎.五韵美.五般宜.蛮牌令.黑麻令.江神子。
双调: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欢(又名:燕引雏.风引雏.小妇孩儿).对玉环.胡十八.钱丝泫.一锭银.庆东原.阿纳忽.拨不断.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冯夷曲).庆宣和.落梅风(又名:寿阳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步娇).清江引(又名:江儿水)碧玉萧.折桂令(又名:蟾宫曲、折桂回、天香引).驻马听.沉醉东风.转调淘金令.夜行船.乔木查.捣练子.孝顺歌.锁南枝.浆水令.锦衣香.太平令.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玉供.嘉庆子.尹令.品令。
小令杂剧兼用曲牌:黄钟:古水仙子.古寨儿令.古神杖儿.挂金索.降黄龙。
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阵子.锦缠道.新荷叶.柳穿鱼.刷子带芙蓉.渔灯映芙蓉。
仙吕:赏花时.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咤令.鹊踏枝.村里迓鼓上马娇.胜葫芦.柳叶儿.金盏儿.元和令.游四门.后庭花.普贤歌.鹊桥仙.解三酲.望吾乡.一封书.醉罗歌.奉时春.摊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双赤子.画眉儿.鹅鸭满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吕:金字经(又名:阅金经、西番经).贺新郎.斗虾蟆.牧羊关.红芍药.哭皇天.乌夜啼.满江红.十样锦.步蟾宫.渔灯儿.锦渔灯.锦上花.锦中拍.锦后拍.恁麻郎.金钱花.粉孩儿.会河阳.摊破地锦花.越恁好.刘泼帽.朝天懒.秋夜月.东瓯令.金莲子.玄鹤鸣。
中吕:齐天乐.红衫儿.白鹤子.般涉哨遍.沁园春.泣颜回.扑灯蛾.驮环着.添字红绣鞋.古轮台。
大石:玉楼春。
商调:望远行.河西后庭花.集贤宾.逍遥乐.醋葫芦.吴小四.二郎神.簇御林.琥珀猫儿墬.山坡五更.侥侥令.园林好.双雁儿。
越调:凭栏人.酒旗儿.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麻郎儿.络丝娘.雪里梅.紫花儿序.东原乐.棉搭絮.拙鲁速.金蕉叶.鬼三台.祝英台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鱼.忆多娇.斗黑麻。
双调:得胜令.春闺苑.乔牌儿.雁儿落.挂玉钩.豆叶黄.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搅筝琶.川拨棹.甜水令(又名:滴滴金).蛾郎儿.字字双.雁儿舞.武陵花.三仙桥.三月海棠.新水令.豆叶儿.柳摇金.姐姐带五马.五供养。
带过曲所用曲牌: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小梁州带过风入松。
仙吕:后庭花带过青哥儿.哪咤令带过鹊踏枝、寄生草。
南吕:玉交枝带过四块玉.骂玉郎带过采茶歌.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齐天乐带过红衫儿.快活三带过朝天子四边静.快活三带过朝天子.醉高歌带过红绣鞋.醉高歌带过摊破喜春来.醉高歌带过喜春来.十二月带过尧民哥.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双调:水仙子带过折桂令.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鸿门凯歌).雁儿落带过清江引碧玉萧.江儿水带过碧玉萧.竹枝儿带过侧砖儿.锦上花带过清江引碧玉萧.一锭银带过大德歌.沽美酒带过快活年.殿前喜带过播海令大喜人心.梅花酒带过七兄弟.沽美酒带过太平令.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对玉环带过清江引.中吕带过双调:醉高歌带过殿前欢.满庭芳带过青江引。
正宫带过双调:叨叨令带过折桂令。
中吕带过仙吕:山坡羊带过青哥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