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小令格律

合集下载

散曲词牌格律大全

散曲词牌格律大全

散曲词牌格律大全
散曲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曲调形式,而词牌则是散曲中的一种曲调名字,每个词牌都有其独特的格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散曲词牌格律:
《浣溪沙》:格律:七言绝句,每句四平韵。

《水调歌头》:格律:七言绝句,每句三平韵。

《满江红》:格律:七言绝句,每句三仄韵。

《凤求凰》:格律:七言绝句,每句二仄韵。

《长相思》:格律:七言绝句,每句二平韵。

《渔家傲》:格律:七言绝句,每句四仄韵。

《菩萨蛮》:格律:七言绝句,每句一仄韵。

《钗头凤》:格律:五言绝句,每句三平韵。

《醉花阴》:格律:五言绝句,每句二平韵。

《夜行船》:格律:五言绝句,每句一仄韵。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散曲词牌格律,每个词牌都有其独特的韵脚和对仗方式,这些格律的运用给散曲赋予了独特的音乐美感和韵律感。

在演唱或演奏散曲时,词牌格律的正确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课
间 ☆
l l l 7 圃印 四
元代 散 曲 中 的 小令 和套 数
元代 散 曲有 小令 和套 数 两种 。 “ 小令” 由单 支 曲子组 成 , 但 可 以重复 , 各首 用韵可 以不 同 , 如马 致远 的小 令 《 天净 沙 - 秋思 》 ;“ 套数 ”是 由两 个 以上的 同一 宫调 的曲 子按 照一 定规则 连缀 而成 的套 曲 , 如 关汉 卿的 《 南吕 ・ 一枝 花 ・ 不 伏老 》 , “ 南吕” 是宫 调名 , “ 一枝花 ” 是第 一
诗意的方法来判断一月的到来 。 而那根律管 ,正是十二音律中的 “ 太簇” 之音。 “ 孟春 之月 , 律中太簇” , 聪明的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 , 就此把音乐和历法联系起
来。
汉代之前 , 历法随朝代更迭而改变。 夏朝所用夏历中的十二月 , 在商朝时被改成 了一月 , 周朝时又把夏历中的十一月当作一月。 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 , 确定历法 , 夏 历中的十月才被定为一年之始,称为“ 正月” ,即改正的意思 ,并且因避自己的名讳 ( 赢政 ) , 而读成“ z h @ n g ” 月。 之后历法数度更迭 , 但正月的说法延续至今。 此外 , 端月、 孟月、 初月、 嘉月、 三微月 、 开岁 、 发岁 、 献岁 、 芳岁 、 华岁 、 春王、
关 于一 月最 有 意思 的说 法 ,大概 是 “ 初阳 ” 和“ 太簇 ” 。 唐 太宗有 “ 灰律 动 初阳 ” 的
诗句 , 之所以把~月称为初阳, 是因为一月寒气渐退 , 给乐器校音的律管积聚的灰尘
都 因气 温转 暖 而随空 气流 动 上扬 ,在 尚不 能确 定月份 从何 开 始的 上古 ,就通 过i 种
古人 以一月 为一 年之 始 , 农 历 一月一 日即为 春节 。 一 年之 计在 于春 , 一月 份总 是

10元代散曲、诗文

10元代散曲、诗文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后期作家和作品 创作中心南移
散曲作家基本由南方人或移居南方的北方人构 成。 创作风貌发生明显变化:从前期的粗犷豪放走向
雅典清丽,讲究词睢景臣
铁崖体:


杨维桢号铁崖,其诗融汇汉魏乐府以及 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多奇思 幻想,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颇引人 注目,故称之。 多以史事和神话为题,在章法、语言、 格调上标新立异,追求奇异怪诞。
题材上:广、杂
反映民生疾苦;描绘山水风光;反映市井爱 情等。
风格上:幽默诙谐
“诗庄词媚曲谐”之说,显示了三种文体不 同的特征。
四、元散曲主要作家和作品
(一)前期作家和作品
马致远
现存《东篱乐府》一卷。 艺术成就: 注重炼字炼句,形象描绘鲜明准确。 语言凝炼生动、本色自然,声调铿锵有力, 对仗工稳妥帖。 代表作:散套《双调〃夜行船〃秋思》 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代散曲
一、散曲的种类
小令: 又称“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 基本的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套数:
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主要体式特征: 1、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 2、各曲同押一部韵,一韵到底; 3、结尾部分有[尾声]。
带过曲: 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 [ 雁儿落带得 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 不能超过三首。
二、散曲的体裁特点(与词相比)
1、句式参差不齐 2、可以增加衬字(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自由加添的字) 3、用韵上:
(1)用北方韵 (2)平仄可以通押 (3)不避重韵 (4)一韵到底

散曲格律表2009

散曲格律表2009

2009-05-03 15:091、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二月版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

系其中标明可独用者;其中的并未入录。

2、标题由题号、调属、曲名、作者组成。

曲文作者亦信凭、按该书所标示。

3、文中左为原曲范例文,其上角附为衬字。

右之符号即曲谱,符号图例同词谱所标,即:⊙可平平声韵,▲为仄声韵。

右上角所附上标为该处最宜声调字、可否押韵及其平仄的选择注。

4、序同汉语拼音字母表字母序。

A、元曲1·双调·阿忽令·无名氏双凤头金钗,●○○△可仄叶一虎口罗鞋。

●●○△天然海棠颜色,○○●○○▲上阿纳忽修来。

○●去●上○△B、元曲2·正宫·白鹤子·关汉卿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

⊙●○○▲附后补遗[1]·正宫·塞鸿秋门前五柳江侵路,⊙○⊙●○○▲庄儿紧靠白苹渡。

⊙○⊙●○○▲除彭泽县令无心做,⊙○⊙●○○▲渊明老子达时务。

⊙○⊙●○○▲频将浊酒沽,⊙○⊙●○识破兴亡数,⊙●○○▲醉时节笑捻着黄花去。

⊙○⊙●○○▲3·双调·步步娇·商挺绿柳青青和风荡,⊙●○○○○▲桃李争先放。

⊙●○○▲紫燕忙,⊙●△队队衔泥戏雕梁。

⊙●○○●○△柳丝黄,●○△堪画在帏屏上。

⊙●○○▲去4·双调·拨不断·马致远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

⊙○⊙●○○▲惟有西山万古青。

⊙●○○⊙●△子陵一钓多高兴,⊙○⊙●○○▲去闹中取静。

⊙○⊙▲去5·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远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去归,△学取他渊明醉。

⊙●○○▲去6·双调·播海令·无名氏乌帽歪,○●△醉眼开,●●△心快哉。

散曲的形式

散曲的形式

散曲的形式一、简介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

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中国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

散曲之名最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

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

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中国民间的俗谣俚曲。

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

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关汉卿《四块玉·别情》。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二、种类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

是属于广义的中国诗歌,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三、来源散曲之所以称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的话,就是"散"。

他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元曲散曲杂剧套曲小令唱唱+演散曲+科+白

元曲散曲杂剧套曲小令唱唱+演散曲+科+白

天章卖女
父女分别
卢医害命
蔡婆讨债
驴儿逼婚
窦娥不从
设计陷害
张父误食
窦娥坚执
驴儿告官
州官不察
窦娥含冤
三桩誓愿 后街诀别
想一想:
1.窦娥“冤”在哪儿? 2.“冤”到什么程度?
议一议:
窦娥进行了哪些反抗? (戏剧冲突)
1.反抗婆婆 2.反抗张驴儿 3.反抗官府 4.反抗天地 5.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目的: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
裁 净之别。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祗从(侍从)、孛
点 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
(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 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 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 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 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 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 有时还登台演唱。他一生创 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 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 《救风尘》《单刀会》等流 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 界文化名人之列。

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之外可以加楔
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类似现代

剧中的序幕;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三
剧 部分。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
点 指示
元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 杂 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
剧 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 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 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 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 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 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 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 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 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 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 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 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散曲词牌格律大全

散曲词牌格律大全

散曲词牌格律大全摘要:一、散曲的起源和发展二、散曲的定义和特点三、散曲的格律要素四、散曲词牌的种类和格式五、散曲词牌的运用和变化六、总结正文:一、散曲的起源和发展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金、元、明等历史时期。

它是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较强的民间性质,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散曲的定义和特点散曲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它的主要特点是: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表现力强。

散曲的句子结构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这使得它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形象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三、散曲的格律要素散曲的格律主要包括句式、字数、平仄、韵脚等要素。

句式是指散曲的句子结构,它可以是五言、七言、九言等;字数是指每句中的字数,它可以是三字、四字、五字等;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它可以是平声、仄声;韵脚是指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它需要押韵。

四、散曲词牌的种类和格式散曲的词牌是指散曲的曲调名称,它决定了散曲的句式、字数、平仄、韵脚等格律要素。

散曲的词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西江月】、【临江仙】、【南乡子】等。

每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如【西江月】的格式为“五七七五”,即第一句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第三句五个字,第四句七个字。

五、散曲词牌的运用和变化在创作散曲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词牌。

同时,词牌的格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

如【西江月】的格式虽然为“五七七五”,但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五七五七”或“七五七五”等变化形式。

六、总结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散曲的格律要素包括句式、字数、平仄、韵脚等,词牌则是决定这些要素的关键。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笔记整理:元代散曲元代散曲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

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一、书会才人作家: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

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

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散曲小令格律

散曲小令格律

散曲小令格律本谱依据《元曲鉴赏辞典》附录中《北曲曲谱简编》、郑骞著《北曲新谱》、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萧自熙著《散曲格律》、杨凤生著《散曲小令格律》, 参考《太和正音谱笺评》及其它曲谱而修订。

十多年来广大曲友为有一个较实用的曲谱而呼吁, 实践证明,曲谱不统一, 给创作者、读者、编辑者, 带来诸多困难;更是散曲振兴中的一大困惑。

为此,采纳了广大曲友在创作中的建议、意见,修改而定此谱。

使用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 进一步修改, 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散曲振兴事业。

2014年9月目录黄钟宫(7首)(富贵缠绵)正宫(10首)(惆怅雄壮)仙吕宫(13首)(清新绵邈)南吕宫(7首)(感叹伤悲)中吕宫(19首)(高下内赚)大石调(2首)(风流蕴藉)小石调(1首)(绮丽妩媚)商调(4首)(凄沧怨慕)越调(6首)(陶写冷笑)双调(40首)(健捷激袅)共109首说明一.每一曲牌,只列正格或常用体式;只标字声和韵叶。

二.北曲入派三声,故只标平、上、去。

可上、可去时标“仄”。

字声通用标“×”。

三.北曲平上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上,可用平者标:“上(可平)”;平可用上者标:“平(可上)”。

四.北曲去、上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必用上声标“上”,宜用去声标“厶”。

五.两仄处,亦须调配得当,不宜连用“上上”、“去去”。

六.韵位标(韵),可叶可不叶标(可韵),句中暗韵标(暗韵)。

七.标点符号,顿号“、”表明句式(如:三四结构是元曲的又一特点,创作时应重视),在创作中不须标出。

逗号“,”标在句式无韵处。

句号“。

”标在结尾处。

韵脚处不标标点,创作时根据内容而定。

八.特别提示:此谱中有些小令是不可单独使用,必须与他谱带过。

请务必在选谱前看清谱前说明。

九.传承元明散曲创作风格,取其精华。

但因我们是当代人创作散曲,提倡用现代语言、今韵较好,体现当代作品的特色。

十. 对仗是元散曲一大特色,在创作中,凡能对处应对;但有时形式必服从内容时,也可不对。

元散曲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曲谱

元散曲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曲谱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一)笔者在《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一文中(见中华诗词网和有关网络),用统计分析方法界定出在元朝元曲中:01、最流行曲牌有12个。

这12个曲牌以它们出现的频率依次是:1蟾宫曲(折桂令)2湘妃怨(水仙子)3寿阳曲(落梅风)4清江引5朱履曲(红绣鞋)6喜春来(阳春曲)7寨儿令8朝天子9梧叶儿10沉醉东风11小桃红12殿前欢最流行12个曲牌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52.13%。

流行曲牌有17个。

这17支曲牌,除了上面的12个曲牌外,它们依次是:13一枝花14普天乐15金字经16天净沙17满庭芳流行曲牌17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65.57%。

02、常见曲牌有45个。

这45支曲牌,其明细和次序可见《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文章中的列表。

常见曲牌45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91.46%。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和其作品,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它纪录了元散曲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

对于当代的散曲创作者,有必要深刻认识和透彻掌握这四十五个“常见曲牌”、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的格律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元散曲的音乐特质与文学特征,才能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创新与创作当代散曲,以达传承之目的。

(二)笔者在《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文中(亦见中华诗词网和有关网络),以《康熙曲谱》为依据,用现代语言符号,将这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一列出,以求诠释这些曲牌的特征与要求,为当代散曲创作提供方便的参考工具。

但《康熙曲谱》给出的格律是以最基本、最常见、最典型的唱段为范本,给出的格律要求。

至于多家的变通格式并没列出。

因此,《康普》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但按此谱创作却有困难。

故这以《康熙曲谱》为蓝本的《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应看成是一种曲谱的“理论谱”格式。

(三)笔者这次核定的《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便是在《四十五个“多用曲牌”格律》“理论谱”的基础上,以网上推荐的元散曲曲谱为依据,并参考《北曲新谱》、《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谱,并均核定其例曲样作,终合而成。

国文知识:曲

国文知识:曲
,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3.只有曲、文,仅供清唱,无科(动
作),白(说白)。 4.盛行于元。
散曲:(二)散套
特质:
1.又称“套曲”、“套数”。 2.合一宫调诸曲为一套,自成首尾,须
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3.只有曲、文,仅供清唱,无科(
动作),白(说白)。 4.盛行于元。
散曲名家
1.以前后期分
(1)前期作家:表现北方文学的直率精神, 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风格质朴 清雅。
杂 1.关汉卿《窦娥冤》
剧 2.白 朴《梧桐雨》
名 家
3.马致远《汉宫秋》
名 4.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 曲 四 大 家
作 5.王实甫《西厢记》
剧曲:(二)传奇(又称南曲)
• 乐曲:南曲。受宋词及南方小曲的影响 ,取杂剧的优点。
• 角色:生、旦、净、末、丑、外、贴( 配角)。
• 动作:介。 • 宾白:较文雅,明代之后有骈偶语句。 • 乐器:以管乐为主,配以鼓板。
剧曲:(二)传奇(又称南曲)
• 特色:
1. 有曲、科、白。 2. 一幕谓“一齣”,齣数不定,每齣都有标目。篇幅
较庞大,情节复杂。 3. 可独唱、对唱、合唱、轮唱。 4. 宫调、韵皆可换,仄声须分上去入。 5. 每剧之首必有家门(或称开场),表明作者编剧用
意,及剧情概况,与杂剧之“楔子”不同。 6. 盛行于明、清。
俚俗活泼
评价 诗庄
词媚
绝句、律诗
字数 一定,排律 字数一定
不限
曲俗
字数一定 ,唯可加衬

近体诗、词、曲比较
项目
近体诗


1.北曲源自
源流
12成宋成..五 七于 之 于言言初 问 初律律唐 。 唐诗诗的 的格格沈杜律律佺审完完期言、。起,代两滋源宋,衍于。造于唐极五于

散曲名词术语解释

散曲名词术语解释

散曲名词术语解释散曲名词术语解释史文山整理宫调: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只要是乐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组成,五音或七音,归纳其音列就叫调式。

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种数很多。

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如民间八音乐《西江月》京剧曲牌《夜深沉》等。

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要求分平、上、去。

元人制曲,是根据北方语言系统的实际用韵。

元·周德清所编韵书《中原音韵》,把平水韵中106个韵部合并为19个,入派三声。

这就是当前通用的“曲韵”。

即:(1)东钟,(2)江阳,(3)支思(4)齐微,(5)鱼模,(6)皆来,(7)真文,(8)寒山,(9)桓欢(10)先天,(11)萧豪,(12)歌戈,(13)家麻,(14)车遮,(15)庚青,(16)尤侯,(17)侵寻 (18)监咸,(19)廉纤。

用韵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此外有借韵、暗韵、赘韵等。

曲律:制曲的规则方法。

包括宫调、曲牌、句式、段落、字音平仄、四声阴阳、务头的斟酌、字音的辨别、闭口字的运用,字数等都要严守规矩,与歌唱协调一致。

明代王骥德有《曲律》、现代王力有《曲律学》。

曲因是配合音乐的长短调,不论散曲或戏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标明宫调和曲牌名,王力先生的标法是【宫调·曲牌】。

元散曲小令格律

元散曲小令格律

元散曲小令格律1、所用符号如下:平声(平),上声(上),去声(去),仄声(仄),可平可仄(X),宜用去声(厶),可押可不押(可韵),句中暗韵(暗韵)2、转自网络,仅供参考。

【黄钟宫】【黄钟宫】共七支:【出队子】、【刮地风】、【节节高】、【昼夜乐】、【红衲袄】、【贺圣朝】、【人月圆】。

【出队子】小令兼用。

同诸宫调。

与南曲略同。

有【幺篇】。

句式:五句,四、五、七、七、七。

【幺篇】同始调,可连用数支。

【幺篇】亦有换头者,只能连用一支,句式:五句,七、五、七、七、七。

例曲:朱权林泉深邃,(景)清幽人迹稀。

绕林玉气趁云飞,出户丹光掩月辉,半夜鹤鸣松径里。

【幺篇】换头秦欢晋爱成吴越,(料)今生缘分拙。

四时饮膳强捱些,千钟恩情有间隔,海样相思无处说。

格律:X平平去(韵),平平平厶平(韵,可上)。

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平厶平(韵,可上),X仄平平平厶上(韵,可平)。

【幺篇】换头第一句七字“ X平仄仄平平去(韵),”第三句偶有不协韵者,余同始调。

【刮地风】小令。

此曲与例接【四门子】的【刮地风】不同。

句式:十一句,七、四、七、四、四、四、四、四、五、五、四。

例曲:赵显宏春日凝妆上翠楼,满目离愁。

悔教夫婿觅封侯,蹙损眉头。

园林春到,物化依旧。

并枕双欹,几时能勾?团圆日是有,相思病怎休。

(却道我)减了风流。

格律: X仄平平仄厶平(韵),X仄平平(韵)。

X平X仄仄平平(韵),X仄平平(韵)。

X平平去,X平平去(韵)。

X仄平平,X平平去(韵)。

平平X仄平(韵,可上),平平X仄平(韵,可上),X仄平平(韵,可上)。

【节节高】又名【接接高】。

小令兼用。

与南曲不同。

句式:八句,四、四、四、四、三、三、三、六。

例曲:卢挚雨晴云散,满江月明。

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

闷倚篷窗睡些。

格律:仄平平去(韵),仄平平去(韵)。

平平去上,平平上去(韵)。

厶仄平,平平厶,X仄平(韵),去上平平去平(韵,可上)。

【昼夜乐】小令用。

散曲

散曲
后期元曲作家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了南方的临安,较 为著名的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其作品风格清雅 典丽,格律谨严,辞藻雕琢,体现了元代散曲由通俗化 向文人化发展的趋势。
(一)关汉卿
内容可分为三 类:一是描写男女 恋情和离情别绪的。 二是感物抒情之作。 三是描写自然风光。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
(一)散曲分为小令与 散套两大类:
1、小令亦称作“叶儿”,体制比较短小,每一曲调可 独立成章。
(1)寻常小令:指单调的曲子,以一只曲牌为单位, 相当于诗之一首或词之一阕,然每一小令须一韵到 底,不得换韵。如《天净沙·秋思》。
(2)带过曲:一曲填毕,意犹未竟,可取音律上相同 的曲调来接续(同宫调),合成一首,以三调为限。
(四)张可久
字小山,庆元(治在今宁 波市)人。有《小山乐府》。 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 今存散曲共小令855首,套数9 套,其数量为元人之冠。在散 曲创作上与乔吉齐名,有“曲 中李杜”之称。
(五)睢景臣
注意发挥套曲能容纳广阔生活题材的 长处,为散曲开拓了题材范围。曲文纯朴 本色,同当时清丽典雅的倾向迥然不同。
借一个相思女人的口吻,写出了恋人之间的相思 之苦。运用大量的比喻,把不可名状的相思情形描 绘得栩栩如生。
(三)乔吉
一称乔吉甫,字孟符,号 笙鹤翁,又号惺道人。太原人, 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 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 威严自饬,人敬畏之”。散曲 多啸傲山水,风格清丽,朴质 通俗,兼有典雅。
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 两鬓丝。(以上《德胜令》)”
带过曲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词意表达上的不 足。
2、套数又叫散套、套曲,是由 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单曲联缀 而成的一个完整的组曲。末尾一般 有“尾声”,以示全套已完了,亦 称“煞尾”、“收尾”。如[南 吕·一枝花]《不伏老》P35

常用散曲小令曲谱

常用散曲小令曲谱

常用散曲小令曲谱一、本谱以元人北曲为限,分宫调排列。

罕用曲牌不收或少收。

二、每一曲牌,只列正格或常用体式;不引曲文,只标字声和韵叶。

每曲略加说明。

三、北曲常多用衬字。

曲牌只就正字立说。

四、北曲入派三声,故只列平上去。

上去为仄声。

字声通用标“×”。

五、北曲平上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上可用平者标“上(平)”,平可用上者标“平(上)”。

六、北曲去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宜用去声标“厶”。

七、连标三个“×××”,须平仄分配调谐,不宜连用三平、三仄。

两仄包括上去,亦须调配得当,不宜连用“上上”、“去去”。

八、韵位标“△”,可叶可不叶标“▲”,句中暗韵标“∧”。

九、标点符号分顿号“、”、逗号“,”、分号“;”、句号“。

”四种。

十、本编以《北曲新谱》为依据,并参考《太和正音编》、《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

一、黄钟宫(12)多用于喜剧【出队子】小令兼用。

同诸宫调。

与南曲略同。

有幺篇。

×平平去△,平平平厶平△(上)。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上),×仄平平平厶上△(平)。

【节节高】小令兼用。

与南曲不同。

仄平平去△,仄平平去△。

平平去上,平平上去△。

厶仄平,平平厶,×仄平△,去上平平去平△(上)。

【贺胜朝】小令用。

与词牌、南曲异。

平厶平△,仄平平△,平厶平△,×仄平平平厶平△。

×平平平厶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厶平△。

【人月圆】小令用。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全同宋词。

第三、四句或四、五句多对仗,[幺篇]第一、二句或第二、三句、第五、六句亦多对仗。

×平×仄平平去,×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幺篇】换头。

始调首二句改为三句。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元散曲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曲谱

元散曲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曲谱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一)笔者在《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一文中(见中华诗词网及有关网络),用统计分析方法界定出在元朝元曲中:01、最流行曲牌有12个。

这12个曲牌以它们出现的频率依次是:1蟾宫曲(折桂令)2湘妃怨(水仙子)3寿阳曲(落梅风)4清江引5朱履曲(红绣鞋)6喜春来(阳春曲)7寨儿令8朝天子9梧叶儿10沉醉东风11小桃红12殿前欢最流行12个曲牌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52.13%。

流行曲牌有17个。

这17支曲牌,除了上面的12个曲牌外,它们依次是:13一枝花14普天乐15金字经16天净沙17满庭芳流行曲牌17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65.57%。

02、常见曲牌有45个。

这45支曲牌,其明细和次序可见《常用曲牌的统计分析》文章中的列表。

常见曲牌45个作品总量占《全元散曲》总量的91.46%。

四十五个“常见曲牌”及其作品,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它纪录了元散曲的基本面貌和基本特征。

对于当代的散曲创作者,有必要深刻认识和透彻掌握这四十五个“常见曲牌”、特别是最流行的十二个曲牌的格律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元散曲的音乐特质与文学特征,才能在不逾矩的前提下,创新与创作当代散曲,以达传承之目的。

(二)笔者在《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文中(亦见中华诗词网及有关网络),以《康熙曲谱》为依据,用现代语言符号,将这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一一列出,以求诠释这些曲牌的特征与要求,为当代散曲创作提供方便的参考工具。

但《康熙曲谱》给出的格律是以最基本、最常见、最典型的唱段为范本,给出的格律要求。

至于多家的变通格式并没列出。

因此,《康普》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但按此谱创作却有困难。

故这以《康熙曲谱》为蓝本的《四十五个“多见曲牌”格律》,应看成是一种曲谱的“理论谱”格式。

(三)笔者这次核定的《四十五个“常见曲牌”格律实用谱》,便是在《四十五个“多用曲牌”格律》“理论谱”的基础上,以网上推荐的元散曲曲谱为依据,并参考《北曲新谱》、《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北词简编》等谱,并均核定其例曲样作,终合而成。

散曲的三种体式

散曲的三种体式

散曲的三种体式
散曲的三种体式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

小令又叫“叶儿”,其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还有一种联章体,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又称“重头小令”,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到百支。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其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

带过曲是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超过三首。

带过曲属于小型曲组,与套数比,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是介于小令与套数之间的特殊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曲小令格律本谱依据《元曲鉴赏辞典》附录中《北曲曲谱简编》、郑骞著《北曲新谱》、唐圭章著《元人小令格律》、萧自熙著《散曲格律》、杨凤生著《散曲小令格律》, 参考《太和正音谱笺评》及其它曲谱而修订。

十多年来广大曲友为有一个较实用的曲谱而呼吁, 实践证明,曲谱不统一, 给创作者、读者、编辑者, 带来诸多困难;更是散曲振兴中的一大困惑。

为此,采纳了广大曲友在创作中的建议、意见,修改而定此谱。

使用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 进一步修改, 使之更加完善,服务于大众,服务于散曲振兴事业。

2014年9月目录黄钟宫(7首)(富贵缠绵)正宫(10首)(惆怅雄壮)仙吕宫(13首)(清新绵邈)南吕宫(7首)(感叹伤悲)中吕宫(19首)(高下内赚)大石调(2首)(风流蕴藉)小石调(1首)(绮丽妩媚)商调(4首)(凄沧怨慕)越调(6首)(陶写冷笑)双调(40首)(健捷激袅)共109首说明一.每一曲牌,只列正格或常用体式;只标字声和韵叶。

二.北曲入派三声,故只标平、上、去。

可上、可去时标“仄”。

字声通用标“×”。

三.北曲平上可互用,句末叶韵字声上,可用平者标:“上(可平)”;平可用上者标:“平(可上)”。

四.北曲去、上声特别重要,必用去声标“去”,必用上声标“上”,宜用去声标“厶”。

五.两仄处,亦须调配得当,不宜连用“上上”、“去去”。

六.韵位标(韵),可叶可不叶标(可韵),句中暗韵标(暗韵)。

七.标点符号,顿号“、”表明句式(如:三四结构是元曲的又一特点,创作时应重视),在创作中不须标出。

逗号“,”标在句式无韵处。

句号“。

”标在结尾处。

韵脚处不标标点,创作时根据内容而定。

八.特别提示:此谱中有些小令是不可单独使用,必须与他谱带过。

请务必在选谱前看清谱前说明。

九.传承元明散曲创作风格,取其精华。

但因我们是当代人创作散曲,提倡用现代语言、今韵较好,体现当代作品的特色。

十. 对仗是元散曲一大特色,在创作中,凡能对处应对;但有时形式必服从内容时,也可不对。

黄钟宫[出对子]×平平去(韵)平平×厶平(韵,可上)×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厶上(韵,可平)。

[刮地风]×仄平平仄厶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平去,×平平去(韵)×仄平平,×平平去(韵)平平×仄平(韵,可上)平平×仄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可上)。

[节节高]仄平平去(韵)仄平平去(韵)平平去上,平平上去(韵)厶仄平,平平厶,×仄平(韵)去上平平去平(韵,可上)。

[昼夜乐]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第三句首二字叠上句,第八、九两句叠用。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上(韵,可平)平平仄×平平去(韵)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去(韵)。

[幺篇]仄平(暗韵)仄平(暗韵)上去平(韵)平平(韵)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去上(韵)×平仄平平去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去(韵)。

【红衲袄】又名〔红锦袍〕。

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去上(韵)仄平平去上(韵)平平仄仄平(韵,可上)平仄仄平平(韵,可上)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去上(韵)。

【贺胜朝】平厶平(韵)仄平平(韵)平厶平(韵)×仄平平×厶平(韵)×平×平厶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厶平(韵)。

【人月圆】×平×仄平平去,×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幺篇〕×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韵)。

正宫【叨叨令】前四句多作对句。

五、六两句叠,“也么哥”是定格。

通体都叶去声,易作独木桥体。

×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仄仄×也么哥,仄仄×也么哥,×平×仄平平去(韵)。

【塞鸿秋】通体都叶去声,易作独木桥体。

×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

【脱布衫】〔脱布衫〕带〔小梁州〕合为带过曲。

不可独用。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平厶上(韵,可平)×××、仄平平去(韵)。

【小梁州】×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厶(韵)×仄仄平平(韵)。

【幺篇】×平×仄平平厶(韵)×平×、×仄平平(韵)×仄×,平平去(韵)×平×厶,×仄仄平平(韵)。

【醉太平】又名〔凌波曲〕。

首两句须对,五、六、七三句鼎足对。

×平仄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韵,可上)×平×仄平平厶(韵)×平×仄平平厶(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去上(韵,可平)。

【白鹤子】可连用多支。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去(韵)。

【双鸳鸯】又名〔合欢曲〕。

厶平平(韵)厶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黑漆弩】又名〔鹦鹉曲〕、〔学士吟〕。

有〔幺篇〕换头,须连用。

平平×仄平平去(韵)×仄仄×仄平上(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上(韵)。

【幺篇】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去(韵)仄平平、×仄平平,去上仄、平平上去(韵)。

【甘草子】×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仄(韵)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仄(韵)×××平去上(韵)×仄平平仄平仄(韵)×厶平平(韵,可上)。

【汉东山】又名〔撼动山〕。

×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平仄×平(韵)仄×也么哥,仄仄平平仄平平(韵)×仄平(韵,可上)×厶平(韵)厶平平(韵)。

仙吕宫【寄生草】首末两句对,中间三句须作鼎足对。

平平仄,仄仄平(韵)×平×仄平平厶(韵)×平×仄平平厶(韵)×平×仄平平厶(韵)×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去(韵)。

【游四门】×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厶(韵)×仄仄平平(韵)平(韵)×仄仄平平(韵)。

【后庭花】×平×仄平(韵,可上)×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厶,×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韵)×平×厶(韵)×平×厶平(韵,可上)。

【青哥儿】平平×平平厶(韵)平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厶平平(韵)平平去(韵)。

【醉扶归】×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厶(韵)×仄平平厶平(韵,可上)×仄平平去(韵)。

【醉中天】×仄平平厶(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厶平(韵)×仄平平厶(韵)×仄平平仄平(韵,可上)×平平去(韵)×平×厶平平(韵)。

【忆王孙】又名〔画娥眉〕、〔柳外楼〕。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平去平(韵,可上)×仄×平平去平(韵,可上)厶平平,×仄平平平去上(韵)。

【一半儿】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去平(韵)×仄×平平去平(韵)厶平平(韵)一半儿平平一半儿上(韵,可平)。

【四季花】×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厶(韵)×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六幺遍】平平仄(可韵)平平厶(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平厶×,平平厶×(韵)×平×仄平平去(韵)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锦橙梅】平平仄仄去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平平去(韵)×平××仄平(韵)×平×仄平平(韵)平仄仄平仄平(韵)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韵)。

【三番玉楼人】×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韵,可上)×仄平平去(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平(韵)×平仄平(韵)×平×去(韵)×仄仄平平(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