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剧和散曲的区别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简述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元杂剧和散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两大类别,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在其演出形式、内容、影响、时期划分等方面,因此本文分别介绍元杂剧和散曲的分期和各期特点。
一、元杂剧元杂剧最初起源于北宋以后,始称元曲、演曲或元剧,到了明代晚期,有小品剧和大戏剧之分,此外还有歌仔剧、越剧、秦腔等类型。
杂剧有三个明显的分期:即南宋初期、元代初期和晚期。
1、南宋初期(1127~1279)当时,杂剧被贯穿着南宋传统文化。
杂剧演出着以破除僵化观念、倡导武术道义、唤起社会正义情操为主题的流水剧、散曲。
由于表演时间比较短,每个剧目的文本比较简短,因此成为市民小演出的首选。
2、元代初期(1271-1368)元代初期的杂剧注重小品剧的表演,剧本写得简单而有力,演出也非常生动,鼓动观众的热情,增加了杂剧的受欢迎度。
除小品剧外,大戏剧也开始流行,以“赵氏孤儿”为催化剂,表演者也加入了完善的舞台表演,使杂剧变得更为宏大。
3、元代晚期(1368-1644)元代晚期,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开始发展,杂剧从单纯的散曲发展到包括越剧、秦腔和歌仔剧在内的多种形式。
尤其是越剧,它独具特色,作品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气息和政治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散曲散曲是指由独唱、伴唱、歌狂、唱腔等构成的歌谣性剧目,是由南曲、北曲、越剧发展而来,与杂剧不同的是它没有舞台表演,更多的是歌唱表演。
一般而言,散曲也可以分为聊斋散曲、民歌散曲和专业曲等几类。
1、聊斋散曲(1368-1644)聊斋散曲是由宋、元时期的吟唱文学者张籍、苏轼等人进行理论研究,创作而成,以小品剧中文学元素为基础,包括调侃、讽刺、爱情等故事性曲调,使散曲保持着高水平的表演艺术,引起了流行文化的关注。
2、民歌散曲(1368-1644)民歌散曲包括以民歌唱词为基础的曲调,以及以民谣歌曲和歌舞表演组成的联唱、伴唱等节目,主要以儿童歌谣、民间故事和古典诗词为主题,表现出民族文化的活力和独特性。
元代杂剧和散曲 (NXPowerLite)剖析
骷髅顶戴十分罪。
┼ ━ ┼┃━ ━ 去(韵)
儿女使尽拖刀计,
┼ ━ ┼┃━ ━ 去(韵)
家私费尽担山力。
┼ ━ ┼┃━ ━ 去(韵)
省的,
┃┃[也么哥]
省的,
┃┃[也么哥]
长生道理何人会。
┼ ━ ┼┃━ ━ 去(韵)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 ┼ ━ ┼┃━ ━ 去(韵)
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 ━ ┼┃━ ━ 去(韵)
的采用了“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
句中还可以衬字。北曲衬字可多可少,南曲有
“衬不过三”的说法。衬字,明显的具有口语化,
俚语化,起到使曲意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
用。
衬字
习惯了宋词的平仄分明和字数固定,初学元曲者,看
到曲牌上除了有平声仄声,还有上声、去声,又同一个曲
加衬字有三种情况:(一)加于句首,(二)加于句 中,(三)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 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句首的衬字可虚可实; 句中的衬字原则上只能用虚词,句末的衬字称为语法上的 衬字,没有词汇意义。
句首加衬字
以谷子敬的《醋葫芦》为例, 未加衬字前为:
锦绣文,
┼┃━(韵)
便儹些东西,
┼ ━ ━(韵)
得些衣食,
┃━ ━(韵)
他时终作儿孙累。
┼ ━ ┼┃━ ━ 去(韵)
本分世间为第一,
┼┃┼ ━ ━ 去上(韵)
休使见识,
━ ┼┃上(韵)
干图甚的。
━ ┼┃上(韵)
句末加衬字
以邓玉宾的《叨叨令》为例, 未加衬字前为:
皮囊包裹千重气,
┼ ━ ┼┃━ ━ 去(韵)
元杂剧的分类
元杂剧的分类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元杂剧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元杂剧的分类进行探讨,以增进读者对元杂剧的了解。
元杂剧根据其主要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散曲、大曲、小曲和散曲,而其中的散曲又可以再细分为文散曲和武散曲。
大曲是元杂剧中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其以唱腔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声乐和音乐将剧情表达出来。
大曲包括了元杂剧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比如《汉宫秋》、《岳阳楼》等。
这些剧种以其独特的音乐和曲调而著称,能够将情感和角色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
小曲是元杂剧中的另一种表演形式,与大曲相比,它更为简短,曲调也更加简练。
小曲往往以单个的唱段或者快板方式呈现,通过短小精悍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代表性的小曲剧种包括《天净沙·秋思》、《打渔杀家》等,这些剧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散曲是元杂剧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表演形式,它不仅包括了唱腔,还加入了舞蹈、杂技等元素。
散曲在表演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各种表演手法来展示剧情和角色。
散曲又可以分为文散曲和武散曲两个主要类型。
文散曲在表演上更注重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而武散曲则以其激烈的动作和技巧著称。
总结起来,元杂剧的分类主要包括散曲、大曲和小曲,其中散曲又可以细分为文散曲和武散曲。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特点,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和展示剧情。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之一,其精湛的艺术表演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广受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通过对元杂剧的分类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
希望本文能够增加读者对元杂剧的兴趣并深入了解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元杂剧的传承和发展。
杂剧和散曲的区别
杂剧和散曲的区别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
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朝天子咏喇叭》就是一首散曲。
“朝天子”是散曲曲牌的名子,“咏喇叭”是题目。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
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
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散曲是在宋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诗体,依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指单支的曲子,又称“叶儿”是照不同曲牌填写的
套数指用若干首同一宫调的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套曲”或“散套。
”
1。
散曲杂剧知识点归纳总结
散曲杂剧知识点归纳总结散曲和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散曲和杂剧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
一、散曲的特点和表演形式散曲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形式,它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时期。
散曲以文字为基础,演唱方式自由灵动,歌曲旋律丰富多样。
以下是散曲的主要特点和表演形式的归纳:1.1 散曲的主题多样,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宴会、家庭、友情等。
1.2 散曲的歌词通常以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出现,表达简洁明了,富有感情。
1.3 散曲的旋律优美动人,采用自由的演唱方式,既可以快速激昂,也可以缓慢抒情。
1.4 散曲演唱时,在音乐伴奏的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和视觉效果,呈现出综合艺术的魅力。
二、杂剧的特点和表演形式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种闹剧形式,起源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时期。
杂剧以滑稽、活泼、夸张的表演风格为主要特点,其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杂剧的主要特点和表演形式的归纳:2.1 杂剧的题材宽泛多样,既包括了历史传说,古代典籍,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琐事和喜剧情节。
2.2 杂剧的演员通常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丰富多样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特征和性格。
2.3 杂剧的表演风格夸张幽默,动作夸张有力,语言幽默诙谐,富有喜剧效果。
2.4 杂剧中常常融入歌舞场景,通过歌唱和舞蹈来丰富演出效果。
三、散曲和杂剧的联系和区别散曲和杂剧作为传统戏曲的两个重要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上有一些联系和区别。
以下是散曲和杂剧的联系和区别的归纳:3.1 联系:散曲和杂剧在演出形式上都需要有歌唱和舞蹈的组成,都以音乐为基础,通过演唱和舞蹈来表达情节。
3.2 区别:散曲注重歌曲的演唱,以歌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旋律多样丰富;而杂剧则更强调表演的夸张和幽默,以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言幽默为主要特点。
3.3 个性:散曲注重情感表达和抒情,以柔美、优雅为主要特点;而杂剧则更注重滑稽搞笑,以夸张、活泼为主要特点。
关于元曲的基础知识解读
关于元曲的基础知识解读元曲的种类元曲,根据近代诸多学者的研究,应该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源于词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义有了变化。
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成文章者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令小令唤叶儿...,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
”这里的“小令”,指民间市井俚歌。
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俚歌,而明确成为与套数相区别的散曲体裁。
“小令”有“只曲体”,指一支曲子一韵到底;有“重头连章体”,指同一曲调重复若干首;有“带过曲体”,是一个曲调兼带另一或两个音律相互衔接的曲调,最多能用三支曲调相连接的一种体式;有“异调间列问答体”,即用几支不同曲调交错表现某一事件,并用代言体一问一答的体式。
套数,是将同属一个宫调的若干支零散曲子连接成为一套曲。
它是以“套”计数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计数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称为“套数”。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
套数特点有三大特点: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
2、各曲同押一韵,但是必须一韵到底,是曲中衬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语充之。
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间有若干曲子作为“过曲”,结尾有“尾声”。
2,杂剧,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生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杭州并流传到各地。
从金末元初的元杂剧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元代杂剧的体式
元代杂剧的体式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代杂剧的体式主要包括三大类:散曲、杂剧和元曲。
散曲是元代杂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唱腔简单明快,曲调简洁优美,常常与说白相结合,内容涉及各种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杂剧是元代杂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结合了歌唱、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杂剧通常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现各种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是元代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元曲是元代杂剧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元杂剧、元曲、元话本等。
元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创新性,常常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元代杂剧的体式丰富多彩,不同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 1 -。
散曲杂剧知识点
散曲杂剧知识点散曲和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两个重要的剧种,它们都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本文将介绍散曲和杂剧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以及其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特点。
一、散曲的概念和起源散曲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
它是由唐代流行的曲乐演变而来的,融合了南北音乐风格,以及当时的各种民间音乐元素。
散曲的特点是音乐优美、曲调婉转,并且旋律多变,节奏明快。
它以婉转动听的曲调和优美的歌词来表达情感,往往用于叙事、抒情和娱乐。
二、散曲的发展历程在宋代,散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当时的散曲多以词为载体,以描写爱情、山水、节日和社会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明清时期,散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演唱形式,成为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散曲的表演形式散曲的表演形式多样,既可以独立演唱,也可以与其他戏曲形式相结合。
在戏曲表演中,散曲往往作为插曲出现,用于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散曲的表演形式可以是独唱,也可以是多人合唱。
演唱时,演员需要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技巧来演绎散曲的音乐和情感。
四、杂剧的概念和特点杂剧是中国戏曲中的另一种重要剧种,起源于元代。
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名。
杂剧的特点是剧情曲折离奇、角色众多并且多扮演多个角色,服装华丽、舞台布景繁复。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五、杂剧的历史渊源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杂剧以《窦娥冤》、《汉宫秋》等剧目最为著名。
明清时期,杂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如明代的《西华山》、清代的《长生殿》等都是优秀的杂剧剧目。
杂剧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戏曲艺术的内涵,也为后来的京剧、豫剧等剧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散曲和杂剧在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散曲和杂剧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散曲以其优美的音乐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戏曲表演中的独特亮点。
它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文档下载文学知识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吟咏曲,包括小
明确: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
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 无门的真实情况。 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 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动天地的力量。 三桩奇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人间正 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良好意志 与愿望。
窦娥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
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 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 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斗 争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 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 结局。
2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 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B 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 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C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
D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 棉, 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概括主题: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
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 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 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 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 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杂剧角色有:旦—女主角,末—男主角,净—花脸(扮刚性男子) 外—老年男子,卜—老年女子,丑—丑角。 宫调:是曲子的调式,它标志着乐曲音乐的高低、强弱以及不同的 声情。
关汉卿:元杂剧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 大家”。一生创作了60多种杂剧,保存下来的名剧有《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他的剧作悲壮雄浑,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揭 露,也有对正义行为的赞扬。大都人,号己斋叟。
5.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 正的一项是( )
后期元杂剧和散曲
后期元杂剧和散曲后期元杂剧的中心转移到南方,代表人物当然就是郑光祖啦。
他的杂剧以历史剧、文人事迹剧和爱情剧为主,其代表作是《倩女离魂》和《王粲登楼》。
《倩女离魂》故事源自于唐传奇《离魂记》,写张倩女因为相思成疾,灵魂出窍去寻找情郎的故事。
女主角一个灵魂,一个躯壳,一个在外漂游,另一个则在家卧病,正好表现出束缚于闺房中少女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被礼教禁锢,另一方面则是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语言文采华美,抒情性强,一般认为受到词作传统的影响。
其实我一开始以为是《倩女幽魂》的底本来着……《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整个故事水平不怎么样,但是第三折登楼一段,历来受到评论家的赞赏。
其写主角沦落他乡的感慨,特别能引起元代众多流转各地、怀才不遇的文人的共鸣。
宫天挺,代表作有《范张鸡黍》,写范张友谊,批判仕途的黑暗,语言激烈,思想艺术都有特色。
金仁杰,有《萧何月夜追韩信》孔文卿,有《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写秦桧害岳飞乔吉,有《扬州梦》,以杜牧“一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xing4)名”的诗句来命名,故事是敷衍杜牧和张小小的故事。
其几场戏都写宴饮,以曲辞艳丽取胜。
他还有《两世姻缘》,写韩玉萧和韦皋的爱情,也以曲辞华美取胜。
秦简夫,有《东堂老》《赵礼让肥》《剪发待宾》,宣扬道德操守,水平不高。
但是其结构严谨,曲辞本色,有些单独的段落很不错。
元杂剧后期有很多无名氏的杂剧,其题材多样。
历史剧有《赚蒯(kuai3)通》和《连环计》。
《随何赚风魔蒯通》,写蒯通为韩信辩护,其曲辞慷慨激昂,明白流畅,尤其是蒯通斥责萧何的一段。
这部剧各方面水平都很高,题材和思想上抨击狡兔死走狗烹,人物上也是杂剧中以辩士为主角最成功的的一部,情节上也激烈曲折,步步设置危机。
《连环计》,全名《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写王允借吕布剪除董卓的故事,其中首次把貂蝉的作用加以敷衍。
其结构巧妙,曲辞自然。
《陈州粜(tiao4)米》,全名《包应制陈州粜米》,是包公戏中一部优秀的作品,写包公巧计解决权贵平民矛盾的故事。
2.7文学常识——元散曲
曲牌
➢ 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 各有专名。
➢ 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 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 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 法、平仄等。
聆 听 元 散 曲
元曲的概念及分类 • 元曲是元朝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被称为“一代之文学”。 • 元曲包括元代的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和杂剧的区别
散曲: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元
又称元散曲。 如《天净沙 秋思》
杂剧:
曲
13世纪初叶在中国北方大都(北京)、
平阳(山西)等地兴起的戏曲艺术,在
金院本与诸宫调基础上综合其他伎艺
➢ 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 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 不完全一致。
散曲的常识
散曲的分类:小令和套数两种。 小令:又叫“叶儿”,是用一个曲牌创作一支 曲,也有的是一曲带上另外一、两支曲子。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由同一宫调中若干个 曲牌联套而成。 散曲主要是抒情的,自娱的,基本上没有故事 散曲所表现的内容很广泛,但最突出的是叹世 归隐与男女风情。
而成,盛行于元 ,又称元杂剧。
如:《窦娥冤》
※ 两者的艺术形式不一 样: 元散曲是诗歌,元杂剧是戏曲。
元散曲的题目
由三部分组成:宫调、曲牌、题目
例如:《南吕 ·一枝花 ·赠朱帘秀 》, “南吕”是宫调(调式), “一枝花” 是曲牌,“赠朱帘秀”是咏唱内容的标 题。
宫调
❖ 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用 作表示所唱曲调的音准高低。每一个 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 或缠绵或沉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散曲
殿前欢(元·贯云石)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 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 强,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
3、散曲中“避世——玩世”思想形成的历史 原因
1)散曲文学精神的前奏:金代文学中的“避 世——玩世”哲学;
2)文人自我位置的失落:元代“避世——玩 世”哲学盛行的底蕴
3)全真教的流行: “避世——玩世”哲学 漫延的催化剂
元明清散曲
“元曲”包括两部分: 1、杂剧,有剧曲,有科白,以代言体的形式
敷衍故事,供粉墨登场,舞台演出之用。如 臧晋叔《元曲选》。 2、散曲,仅供清唱,没有科白。 元杂剧所唱之剧曲与元散曲基本属北曲,也 有用南曲的。散曲如杜仁杰[商调集贤宾·七夕] 即南北合套,王伯成[仙吕春从天上来·闺怨] 即南曲。
散曲分小令和套数,还有带过曲。
带过曲: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 指宫调相同、音律能够衔接起来的两
支至多三支曲子的形式,与套数的区别在 于:带过曲没有尾声。
[正宫]“破布衫”带“小梁州”; [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南吕宫]“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 歌”。
例:
雁儿落过德胜令
忆别
(乔吉)
散曲又称“乐府”、“乐章”、“词 余”、“时曲”、“清曲”等。是产生 于宋金而盛行于元代,配乐演唱的歌词。
“诗不如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进人情。夫诗之限 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 也。词之限于调也,即不尽于吻,欲为一语之益, 不可得也。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 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调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 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故吾谓:快人情 者,要毋过于曲也。”(王骥德《曲律》)
1、避世思想:散曲文学精神的基调 避世,是元代文人普遍风行的一种人生观念。 “闲居”、“隐居”、“恬退”、“闲适”、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剖析
中国戏曲起于民间盛于朝野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为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
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义语,如臧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选集。
元杂剧•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把唱、念、科、舞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用北曲演唱的、表演完整故事、人物角色众多的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杂剧戏曲名称。
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有不同。
“杂剧”一词最早见于晚唐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可能取“百戏杂陈”之意。
此后有宋杂剧、温州杂剧、元杂剧、南杂剧、宫本杂剧、哑杂剧等名目元杂剧体制特点•结构:四折+一楔子组成:曲词(一角色司唱)、宾白、科范•角色:末、旦、净、杂•表演:以唱为主。
唱念结合,唱工做工结合生旦净丑名称的由来•生:生疏。
过去老生是各行当之首,即整出戏的台柱,要求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反其意为“生”。
•旦:旭日初生,阳气最上升之时,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清洁干净,而净角全是满面涂彩的大花脸,看起来极不干净,反其意而为“净”。
丑:指属相,丑属牛,牛性笨。
因此,丑就是笨的代名词,而演丑角的人,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故反其名为“丑”。
传奇•唐宋:文言和话本小说,如唐传奇宋元:北杂剧和南曲戏文•明清:专指不限出数,各类角色都可以唱,篇幅较长的南曲戏剧剧本,即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的南戏。
如《牡丹亭》昆山腔明中叶以后流行的传奇唱腔,主要有四大声腔,即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明嘉靖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昆山腔为主,把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以及北曲声腔融为一炉,加以提炼,集中了南北曲的优点,形成一种轻圆舒缓、轻柔婉转的新型声腔,流行南北,独霸剧坛。
雅部:即昆山腔,是清乾隆年间北京、扬州等地士大夫对昆腔的称呼,与“花部”相对立宋元南戏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散曲杂剧知识点梳理总结
散曲杂剧知识点梳理总结一、散曲的特点1. 民间色彩浓厚:散曲的创作对象主要是广大民众,它抒发的是普通人的真实感情和生活,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2. 歌谣形式:散曲是一种以歌谣形式写成的诗歌,它的节奏感强,音乐性强,适合演唱和传唱。
3. 表达感情直接:散曲的语言直白,富有感染力,能够直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4. 多样化:散曲的题材多样,既有表达爱情的,也有描绘风景的,还有抒发壮志豪情的等等。
5. 流传广泛:散曲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亮点,至今仍有很多人喜爱并传唱。
二、散曲的发展散曲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形成时期:散曲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散曲以七言绝句为主,辅之以五言绝句和律诗。
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塞下曲》等。
2. 繁华时期:宋代是散曲的繁华时期,宋代以词为代表的散曲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浣溪沙》、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3. 衰落时期:元代以后,散曲逐渐式微,逐渐被元杂剧和明清词曲所取代。
三、杂剧的特点1. 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形式,它包括了武戏、文戏、歌舞和杂耍等多种表演形式,因此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2.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杂剧通常在剧情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历史、传说等元素,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3. 舞台效果丰富:杂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能够使观众在观赏时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4. 人物形象鲜明:杂剧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极为鲜明,有着丰富的个性和感情,因此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剧情跌宕起伏:杂剧的剧情通常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四、杂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杂剧主要包括元杂剧、明杂剧和清杂剧等,其中元杂剧是杂剧的最早形式,后来的明清杂剧贯穿了元杂剧的传统,并根据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散曲杂剧知识点总结简短
散曲杂剧知识点总结简短一、散曲散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是以歌词为主要形式的短诗歌,它既包括了形式上的变化,也包括了内容上的变化。
散曲的形式有相当丰富的种类,主要包括词、歌谣、童谣等,其中以词最为重要。
1. 散曲的起源和发展散曲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明清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
散曲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隋唐以前,散曲还只是一种歌谣,形式古拙,内容平淡,后来逐渐演变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到了宋代,散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形式。
2. 散曲的特点散曲以歌谣、词曲为主要形式,语言生动、形象、清丽,感情真挚、深沉,描写细腻,表达发自内心的心情,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散曲的创作技巧散曲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对音韵的追求,对意境的表达,对词藻的选择等。
散曲的语言多用口语化的语言,便于传唱。
此外,散曲的写作技巧还包括了对音律的追求,即要求歌词具有较好的音乐性,方便流传和传唱。
4. 散曲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散曲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青玉案·元夕》、《浪淘沙》等。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王安石等。
二、杂剧杂剧是中国戏曲的一种形式,是由宋代的话本发展而来,兴起于元代,是戏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杂剧的特点是剧情跌宕起伏、节奏明快、表演技巧多样,广泛吸取社会大众的生活世界,有较强的话剧性和通俗性。
1. 杂剧的起源和发展杂剧起源于元代,源于戏曲表演的需要。
元代民间戏剧的发展使得话本形成,并将其影响和渗透到其他元代以及明代的戏曲剧种中。
杂剧在元代成熟后,便进入明代,经历了一段较为繁荣的时期。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学艺术的变迁,杂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杂剧的特点杂剧具有混杂性、通俗性和戏剧性等特点,剧情曲折离奇,场面热烈,表演技巧多样,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对社会生活的描绘生动。
此外,杂剧还有一些特有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技巧,如变脸、绕口令等。
3. 杂剧的创作技巧杂剧的创作技巧主要包括对剧情的处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对唱腔的运用等。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钟嗣成《录鬼簿》是最早对元杂剧进行了时间分期的著作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元杂剧的分类 -回复
元杂剧的分类-回复元杂剧的分类,指的是中国戏曲中元曲的各种类型。
元曲是元杂剧的代表,它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包含了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接下来,将一步一步回答元杂剧的分类,并对每一种分类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四大元杂剧分类四大元杂剧分类是元杂剧的一种基础分类方法,它将元杂剧分为四个大的类别,分别是“传奇杂剧”、“志怪杂剧”、“宾白杂剧”和“散曲杂剧”。
1. 传奇杂剧传奇杂剧是元杂剧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这类杂剧主要描写了离奇的故事情节和超自然的神话题材,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奇杂剧包括了诸多传世经典剧目,如《长生殿》、《西华山》、《牡丹亭》等。
这些剧目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被誉为元杂剧中的瑰宝。
2. 志怪杂剧志怪杂剧是元杂剧中另一种重要的分类。
这类杂剧主要描绘与超自然现象相关的故事情节,如妖魔鬼怪、变形异世界等等。
志怪杂剧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享受。
代表作品有《夜行船》、《狮吼记》等。
3. 宾白杂剧宾白杂剧是元杂剧中的另一种重要分类。
它采用了白话对白的方式,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宾白杂剧多以话剧形式呈现,讲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官场、商场、家庭纠纷等等。
代表作品有《西华山》、《山桃红》等。
4. 散曲杂剧散曲杂剧是元杂剧中的另一种重要分类。
它以散曲(即杂曲)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唱、对白、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
散曲杂剧以其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歌词,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代表作品有《马丹阳》、《汉宫秋》等。
二、其他元杂剧分类除了四大元杂剧分类,还有一些其他分类方法。
例如,可以根据剧目的风格分类,如红色、白色、青色等;也可以根据剧目的历史时期分类,如明末清初剧目、盛明剧目等。
这些分类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元杂剧的特点和特色。
总结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剧和散曲的区别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文学形式。
杂剧属戏剧,散曲属诗歌。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样式。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各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朝天子咏喇叭》就是一首散曲。
“朝天子”是散曲曲牌的名子,“咏喇叭”是题目。
套曲,又称“套数”“散套”,通常用同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如睢景臣的《汉高祖还乡》。
杂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
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散曲是在宋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诗体,依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和套数。
小令指单支的曲子,又称“叶儿”是照不同曲牌填写的
套数指用若干首同一宫调的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套曲”或“散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