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合集下载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

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迹。

这些演员或是“名重京师”、“京师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驰名金陵”;或是“独步江浙”;或是“淮浙驰名”;或是“驰名江湘间”。

还有“山东名姝”、“维扬名妓”、“湖州角妓”等等。

《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

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产生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发展与演变】发展阶段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

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形式之一,作为元朝时期的主要戏剧形式之一,具有较为严格的结构。

它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主剧、曲子和回旋。

下面将详细介绍元杂剧的基本结构。

一、主剧主剧是元杂剧的核心,也是整个剧目的主要情节和角色围绕的中心。

主剧一般包含多个场次,每个场次有不同的情节发展,并通过对话、唱词、动作等表达。

主剧的情节紧凑,一般以冲突和矛盾为主线,展开角色的生活和命运,呈现人物的性格和性情。

主剧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引子:引子是主剧开始前的一段独白或歌曲,通过简单的叙述或表达引入观众,使观众了解剧情的背景和主题。

2.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主剧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起是指情节的开端,通过一系列事件和对话引出主要冲突和矛盾;承是指情节的发展,介绍人物关系和心理,推动故事的进展;转是指情节的转折点,通过一场重要事件或冲突改变角色的命运和态度;合是指整个故事的高潮和结尾,展示冲突的解决和角色的成长。

3.催化剧情:催化剧情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加速情节的发展,增加紧张感和冲突感,增强观众的兴趣和情绪。

4.高潮:高潮是主剧最精彩的部分,通过各种手段展示冲突的最终解决和角色的命运。

5.收尾:收尾是主剧的结束部分,在高潮之后,通过对话或歌曲总结剧情,展示冲突的解决和角色的归宿。

二、曲子曲子是元杂剧中与主剧相呼应的歌曲,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表达情感和意义。

曲子一般在主剧的场次之间或情节转折之处插入,以增加戏剧的延展性和艺术性。

曲子通常包括唱与和,舞和戏的形式,通过歌唱和舞蹈来展示角色的情感发展和与主剧情节的共鸣。

三、回旋回旋是元杂剧中特有的结构形式,它使剧目的整体形成闭环的结构。

回旋常常在主剧的结束之后,通过一次或多次的重复表演,回到起始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剧目。

回旋一般通过反复强调主题或情节元素来体现,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变化。

以上就是元杂剧的基本结构。

它的主剧、曲子和回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戏剧体系。

元杂剧

元杂剧
折。 2、剧本结构严谨。 《寺警》《赖婚》《听琴》《闹简》《赖简》 3、剧本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酬简》 4、语言诗意浓郁,文辞优美。 七、《西厢记》第五本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庄岳委谈》。
第一章 元杂剧
八、《西厢记》的影响: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荀慧生改编的《红娘》 • 张君秋改编《西厢记》 • S•朱利安(儒莲)译为法文。 九、《长亭送别》赏析: • 第一项直接描写事物,诸如形象、性格等。 • 第二项则是通过第一项所暗示的一种更为深远
荆》。 •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 • 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 曲词豪放,曲白生动。 • "曲语句工当行,手笔绝高绝者"。
第一章 元杂剧
2、高文秀《双献功》: • “小汉卿”。“黑旋风”戏有8种。 • 《黑旋风双献功》。 2、石君宝《秋胡戏妻》: • 写家庭、爱情剧见长。 • 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 • 《鲁大夫秋胡戏妻》 • 京剧《桑园会》。
父、窦天章。
第一章 元杂剧
4、悲剧式的人物结构关系。
①窦娥、窦天章、蔡婆婆 家庭血缘关系。
②窦娥、桃杌、窦天章官 与民、官与官关系。
③窦娥、张驴儿、桃杌的 阶级对抗关系。
④窦娥、张驴儿之父与赛 卢医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 元杂剧Biblioteka 5、窦娥冤的悲剧性。 (1)“惊心动魄”、 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 (2)一个“不应该遭受 厄运而惨遭厄运”的人, 使观众产生“怜悯之情”。 (3)表现了“伦理的力量,即道德的力量”。 •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之 元

杂 剧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著名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救风尘】:《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二、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简介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精心写作而成。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它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元杂剧

元杂剧

•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 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 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 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 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己后书儿、信 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叨叨令》) • 第一支曲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句,既写秋天 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 成千古绝唱。第二支曲用经过锤炼的口语,一泻 无余地倾诉了别离的愁闷。相同句式的排比,既 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增添了浓重的感情色彩。
• 王国维谓之“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宋元戏曲史》)
第三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 《西厢记》元杂剧中单部作品影响最大的。 • 《西厢记》的作者: • 王实甫 关汉卿——第五本有一折中数人对唱的情况,这 明显不合元杂剧的体例,且为前四本所无,它与前四本的 关系乃至出现的年代 • 《西厢记》——《董西厢》——《莺莺传》 • 《董西厢》:张生-郑恒——“争一妇人,似涉非礼”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 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传统戏 剧又称为“戏曲”,这是因为“曲”的演唱在其中有特别 重要的地位。从性质来说,中国戏曲实是一种带舞蹈成分 的歌剧。 • 戏曲:院本、杂剧、诸宫调,至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 才用“戏曲”来通指中国的传统戏剧。
第二节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 2.艺术:《西厢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 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 A.剧情: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加上关目的布置 又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 相逢普救寺——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解围——老夫人 赖婚——张生病卧相思床——私自同居——幽情败露—— 红娘据理力争——“白衣女婿”——郑恒骗婚——团圆 • B.人物: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 张生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崔莺莺矛盾、 期盼而执着;红娘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 • C.语言:优美,把剧中的爱情故事描述得风光旖旎,情调 缠绵,声口灵动,彼此相得益彰。宾白基本上都是鲜活的 口语,能够传达各个人物的性格和生动的神态: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知识拓展:元杂剧

知识拓展: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形成与兴起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

众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仍保存着发科打诨的特色。

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艺。

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

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作了有力的证明。

元杂剧是汲取了众多的伎艺,包括杂技、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

表演与演员唱、云、科三者构成了元杂剧表演艺术核心。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

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

云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

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

简述元杂剧的概念及体制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起源于元朝时期(公元1279年-1368年),是由北方唐、宋曲以及南方宋代崑曲的混合演出形式发展而来的。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瑰宝之一。

元杂剧的概念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形式,以丰富多样的剧目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为特点。

元杂剧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既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也吸收了其他戏曲流派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杂剧不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剧目,如历史剧、文艺剧、武打剧等,还涉及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唱、念、做、打等。

元杂剧的体制主要包括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元杂剧的剧目编排非常丰富多样。

元杂剧不仅有许多经典剧目,如《西华山》、《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新剧目。

这些剧目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既有历史题材,也有文学、神话、传说等题材。

剧目编排的核心是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进行编排,以展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其次,元杂剧的演出形式也非常多样化。

元杂剧注重唱腔的演唱,包括各种声腔、曲牌,旋律优美动听。

唱腔以声调准确、音调高亢、情感真实、表演细腻为特点。

元杂剧还注重对白的念白,以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动态。

此外,元杂剧的演出形式还包括做、打等,做是指舞蹈动作,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打是指武打动作,以动作的准确性、技巧性和美感为特点。

元杂剧不仅在剧目编排与演出形式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而且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也表现出独特之处。

元杂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注重舞台背景的布置和舞美的塑造。

舞台背景丰富多样,大多采用布景、道具和灯光等手段来塑造戏剧的气氛和场景。

舞美的塑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形状的表现,通过色彩的搭配和造形的塑造来表达戏剧的意境和情感。

元杂剧的发展受到元朝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元杂剧家们的努力推动。

元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盛,这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 笋条笋条年幼,(戋 刂)的便巧 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
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
羹粥, 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
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正旦
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
然不要女婿。”
正是由于窦娥 笃信人生的正义必 然压倒邪恶,也对 这个社会的官僚体 制抱有幻想,所以 在张驴儿药死自己 的父亲,诬陷窦娥 的时候,窦娥认为 自己没有犯事,就 没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愿意去和他见 官。
这一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 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 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 “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 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 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 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 涉及唐明皇专任恩倖、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 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 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 朴
元剧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 《梧桐雨》
元杂剧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 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
作家作品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 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 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张驴儿云]窦娥,你药杀了 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 [正旦云]怎生是官休?怎生 是私休? [张驴儿云]你要 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 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 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 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 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 倒也 便宜了你。 [正旦云]我又 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 官去来。

元杂剧

元杂剧

6. 何谓宫调?
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 主的调式称为调。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 十四宫调。
7. 何谓教坊?
教坊是古代掌管女乐的官 署名。
8. 杂剧中的副末、贴旦、搽旦、净、孤、 卜儿、孛老、徕儿各是什么角色?
副末是戏曲中次要的男角色。 贴旦:通称“贴”,即副旦,次要的女角色。 搽旦:即花旦。 净:戏曲角色,俗称花脸。 孤: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卜儿:杂剧中扮演老妇人的角色。 孛老: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 徕儿:杂剧中扮演儿童的角色。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知识问答
1. 何谓曲牌? 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油葫芦》等。每个曲牌都有一 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4. 何谓花部?
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清朝 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 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所谓“雅部”即昆 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 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其中的弋阳腔早在 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 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 一度成为绝响。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京腔是 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 腔。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可能是 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乾隆 后期曾经风行京师,但后来遭到官方禁止。二黄即后 来皮黄戏的源起,乾隆后期传入京师。

元杂剧(概况)

元杂剧(概况)

虞集《中原音韵· 序》:“我朝混一以来”,‘‘自是 北乐府出”。 周德清《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合称为 ‘‘北乐府”,《自序》中说“北乐府”的完备始自关 汉卿、白朴等作家。 杨维祯《沈氏今乐府序》中则说关汉卿、庾天锡(一作 天福)是首先创作杂剧之人:“其于声文,缀于君臣、 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 美恶成败之观惩,则出于关、庾氏传奇之变”。 。


科 (介 )
“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 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说:“以科字作介 字,非科介有异也”。 实际上,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 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被封为明妃后, “做谢恩科”。这里当有跪拜动作。 二是表示人物表情,《汉宫秋》第一折写毛延寿 定计,注明“做忖科”;第三折写汉元帝送别王嫱时, “与旦打悲科”,表示两人都作出悲伤的表情动作。
6
三、元杂剧的繁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 曾说元代以词曲取士是杂剧发达之因。此说虽有影 响,但于史无征,渐被学者扬弃。 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序》:“中州人每沈抑下僚, 志不获展。宜其歌曲多不平之鸣。元词(指曲)所由 盛,元治所由衰也。” 王国维则认为元初废科举是杂剧发达之因。

“小曲”或“曲尾”:作为对一个脚色主唱的
补充,也是为了丰富剧情,有些剧本中也安排 正末、正旦以外的脚色的唱词,或是净,或是 搽旦,或是小末,这类唱词通常放在一折中的 套曲之前或后,一般和套曲不同韵,甚至不同 宫调。 如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南吕套曲前, 试官(净扮)唱一支[醉太平]曲,方唱之际,说道: “我有一个小曲儿,唤做[醉太平],我唱来与你 送行者”。

宋代 元杂剧

宋代   元杂剧


元杂剧癿径多何品抨击封廸统治阶级癿宏僚、豪绅以及他们癿帮凶、爪牊对普通人民 癿迫害和剥削,合时歌颂普通人民对封廸统治集团所迚行癿各种形式癿反抗。关中杰 出癿何品奷兰汉卿癿《窦娥冤》,通过叐冤屈癿窦娥形象控诉被讣为是丐界癿主宰— —皁天吊土:“地也,佖丌分奶歹佒为地!天也,佖错勘贤愚枉做天!”更是表达了 十分强烈癿反抗精神。元杂剧是一种包含有“唱”、“念”、“做”癿戏剧样式,它 癿剧本描写人物敀事则主要通过歌唱和念白。一些优秀剧本癿唱词都在丌合程度上呈 现出诗剧癿艱彩。念白部分由亍叐唐、宋以来癿戏剧传统癿影响,帯有揑科打诨,颇 富幽默赻味。元杂剧也绉历了自盛而衰癿过程,大佑合这个过程相当,杂剧何家癿创 何活劢,可以分为前、吊两期。前期约为元丐祖至元刜至成宎大德末年。这是人才辈 出、何品争夻斗妍、各竞建彩癿繁荣时期。除了兰汉卿、王实甫和白朴、马致进这几 位著吉何家外,还有高文秀、纨君祥、杨显乀、石君宝、尚仲贤、李奶叕、李文蔚等。 关中活劢年代较早癿何家是兰汉卿、白朴、石君宝、李文蔚、杨显乀等。吊期约自武 宎至大年间至元末。这一时期癿特点是何家虽还丌断出现,何品也产生丌少,幵丏关 中郑光祖、宫天挺等人癿何品还有一些特艱,但总癿成就进丌及前期。大致仍英宎正 统年间以吊,就明显地呈现衰微状冴。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创何中心由大都秱向 临安(今杭州)。
历叱演发
•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艳术宋杂剧和釐院本癿基础上収展起来癿 一种戏剧样式。它癿最刜出现大致是在釐末元刜,关间它绉历了 仍丌完备到完备癿収展过程。杂剧佑制癿完备、成熟幵廹始共盛 起来是在蒙叕王朝称元以吊。到了成宎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癿 创何和演出迚入鼎盛时期。杂剧最刜流行亍北方,以大都(今北 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叐方言癿影响,它有丌合癿声腔 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 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癿剧种,径快流行亍全国。元人夏庨芝撰著 癿《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吉戏曲演员(关中男演员30 多人)癿活劢事迹。《青楼集》成书亍至正十亐年(1355),吊 又有增订,关时距元亡丌进。它癿记述说明元代癿杂剧演出由北 方収展到南方,遍布各地。成书亍元文宎至顺元年癿钟嗣成《彔 鬼簿》中记载癿元代吊期剧何家也大多活劢亍南方,这都说明杂 剧最吊収展成了全国性癿剧种。

元曲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曲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曲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曲和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元代(公元1206年-1368年)兴起和发展,并对后来的戏曲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元曲和元杂剧这两个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元曲是指在元代创作和演出的一类戏曲剧种。

元曲兴起于中国南方的金陵(今南京),经过元代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形式之一。

元曲以文人士大夫的爱好和创作为主导,因此它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和艺术特色。

元曲的关键特点是:“四艺合一、小剧场、多种曲调、自由组合”,这也是元曲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区别之一。

首先,元曲强调四艺合一。

这里的“四艺”指的是文学、音乐、舞蹈和表演,元曲的演出需要综合运用这四大艺术形式。

不仅要有精彩的剧本和优美的词章,还需要配以动人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其次,元曲倾向于在小剧场中演出。

与传统的大型戏剧形式相比,元曲更偏向于小规模演出,演员人数相对较少,舞台装置简洁,更注重对话的精彩和表演的细腻。

这使得元曲更能够表达出人物情感和剧情的精髓,让观众更加投入。

第三,元曲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调。

由于元曲兴起于金陵,与南方的各地文化交流较为频繁,因此它吸收了许多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

元曲中的曲调种类繁多,有北曲、南曲、西曲和杂剧等等,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性格和表现力,使得元曲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元曲允许自由组合。

元曲的演出形式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可以自由组合不同的结构和场景。

这使得元曲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主题和表现手法,表达出更多样化的艺术效果。

与元曲相伴而生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小型喜剧戏剧,与元曲一样,它也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南方地区广受欢迎。

元杂剧通常注重幽默和机智的表演,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元杂剧的特点是场面活泼,节奏快速,逗乐性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演出形式成为元代戏曲中备受喜爱的一种剧种。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钟嗣成《录鬼簿》是最早对元杂剧进行了时间分期的著作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元杂剧的分类 -回复

元杂剧的分类 -回复

元杂剧的分类-回复元杂剧的分类,指的是中国戏曲中元曲的各种类型。

元曲是元杂剧的代表,它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包含了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接下来,将一步一步回答元杂剧的分类,并对每一种分类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四大元杂剧分类四大元杂剧分类是元杂剧的一种基础分类方法,它将元杂剧分为四个大的类别,分别是“传奇杂剧”、“志怪杂剧”、“宾白杂剧”和“散曲杂剧”。

1. 传奇杂剧传奇杂剧是元杂剧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这类杂剧主要描写了离奇的故事情节和超自然的神话题材,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奇杂剧包括了诸多传世经典剧目,如《长生殿》、《西华山》、《牡丹亭》等。

这些剧目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被誉为元杂剧中的瑰宝。

2. 志怪杂剧志怪杂剧是元杂剧中另一种重要的分类。

这类杂剧主要描绘与超自然现象相关的故事情节,如妖魔鬼怪、变形异世界等等。

志怪杂剧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享受。

代表作品有《夜行船》、《狮吼记》等。

3. 宾白杂剧宾白杂剧是元杂剧中的另一种重要分类。

它采用了白话对白的方式,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宾白杂剧多以话剧形式呈现,讲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官场、商场、家庭纠纷等等。

代表作品有《西华山》、《山桃红》等。

4. 散曲杂剧散曲杂剧是元杂剧中的另一种重要分类。

它以散曲(即杂曲)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唱、对白、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

散曲杂剧以其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歌词,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代表作品有《马丹阳》、《汉宫秋》等。

二、其他元杂剧分类除了四大元杂剧分类,还有一些其他分类方法。

例如,可以根据剧目的风格分类,如红色、白色、青色等;也可以根据剧目的历史时期分类,如明末清初剧目、盛明剧目等。

这些分类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元杂剧的特点和特色。

总结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宝库” 。

它最早起源于元朝,后发展至明清。

元杂剧以简便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文学思想,是传统戏曲技艺的一个坚实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杂剧分两大类:绍兴杂剧和田汉杂剧。

绍兴杂剧着重唱腔的设置和演绎,以及古旧的唱腔和伴奏技巧,根据技巧的不同,将唱腔分为五类:口令、讴歌、调韵、宣腔和妒恨腔。

另外,通过统一的器乐、表演、脚调和唱腔,杂剧构成了绝佳的艺术环境。

田汉杂剧是元杂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具有古老的艺术表演和音乐风格,由歌曲、韵文、情歌和舞蹈组成,题材以贫富差异、婚变、私情和社会问题为主,给观众以启发。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技艺和文学内容,让人们难忘。

有谚语:“吕洞宾七仙女,杨戬白马啸西风”,是对古代杂剧熔炉中最精彩的演出的赞美,说明元杂剧的地位已跃居传统戏曲的首位。

因此,元杂剧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为明代戏曲《牡丹亭》的节选,《哀江南》为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

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1.戏曲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中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长》属元杂剧;《哀》属清传奇;《闺》为明代套曲。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

三者交相配合。

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

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
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常见角色有:生——扮青壮男子;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卜儿——扮老年女人;旦——扮青年女子;正旦——扮女主角;净——扮花脸。

⑶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

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⑷元散曲与杂剧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配乐歌唱新诗体。

它的曲调有3个来源:①词调;
②我国北方民间歌曲;③辽金音乐。

它的体式与词相近,均为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

它的分类,可参考下表: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曲——
A.散曲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子。

全套押同一韵脚。

套曲标题之前均标明它所属的宫调以及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如《高祖还乡》为标题,[般涉调]为宫调,[哨遍]为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B.杂剧——宋金时期,在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

结构上一般分四折和一个楔子(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面的片断。

)
④宫调•曲牌
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表示声音的高低。

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般涉调]也是一种宫调。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子的音乐谱式。

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而一套数字,均属于同一宫调。

如《窦娥冤》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三煞]、[一煞]、[煞尾],便都属于[正宫]调;《高祖还乡》中的[哨遍]、[耍孩儿]、[五煞l、[四(煞)]、[三(煞)]、[二(煞)]、[一煞l、[煞尾]等8支曲子均属于[般涉调]。

白朴《梧桐雨》
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

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

明皇将金钗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

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

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

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杀媚惑君王的杨贵妃。

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

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

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

他追思往日与贵妃相处情景,惆怅万分。

纪君祥《赵氏孤儿》
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

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

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

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

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

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

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

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

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

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

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

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

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

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马致远《汉宫秋》
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

石显与五鹿充宗及宫廷画师毛延寿等谄媚小人把持朝政,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为了防止皇帝亲近儒臣,他们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入宫。

秭归美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入宫。

毛延寿色欲熏心,想趁机占为己有,遭王嫱拒绝。

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王嫱的图形画得丑陋不堪。

因而王嫱入宫三年,无缘得见君王之面。

汉元帝偶与王嫱相遇,惊为天人,遂生爱意。

这才知道,毛延寿索贿不成竟然将王嫱图丑。

盛怒之下,汉元帝下旨查抄毛府。

毛延寿在同党的帮助下,逃出长安,投奔匈奴。

而后,毛延寿挑动呼韩邪单于,大举内侵,向汉朝廷所要王嫱做匈奴阏氏。

匈奴军队直逼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恐惧。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主动请缨,反以女性败国为由,众口一词,把责任全推到王嫱身上。

王嫱为国家大计着想,勉强上路,可她心中不愿离开故土,在随匈奴使者来到胡汉交界黑江边时,投江自尽,以全忠贞。

关汉卿《窦娥冤》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

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峨的坚决反抗,蔡婆有病,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

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

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