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合集下载

元杂剧知识问答

元杂剧知识问答

元杂剧知识问答1. 何谓曲牌?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油葫芦》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2. 什么是曲牌联套体戏曲?曲牌联套体是我国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

所谓曲牌联套就是将若干支曲牌相联成套,构成一折戏的音乐。

一套之中调数可多可少,多一韵到底。

一本戏若干折,即由这样的若干组套曲构成。

套曲的构成方式有三种,一为单曲体,即一套曲牌除引子和尾声之外,都是同一曲牌的重复;二为循环曲体,即一套曲子除引子和尾声之外,完全或部分由两支曲牌循环组成;三是多曲体,即一套曲子由多个不同的曲牌组成。

这种音乐结构方式,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渐趋成熟。

在梆子、皮簧出现以前,曲牌联套曾是中国戏曲唯一的音乐结构形式,运用这种音乐结构形式创作的戏曲就是曲牌联套体戏曲。

3. 何谓南北曲?所谓南北曲即南曲和北曲。

所谓北曲是金元时流行于北方的杂剧、散曲所用的曲调的总称,它在北方民间传唱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的部分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慷慨激昂。

所谓南曲是宋金对立时期,在东南沿海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吸收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甚至北杂剧的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纡徐绵邈。

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在昆腔流行之后,南北曲的差异逐渐消失。

4. 何谓花部?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

清朝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

所谓“雅部”即昆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

其中的弋阳腔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

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一度成为绝响。

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

京腔是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腔。

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但是因为资料缺乏,很难考定其源出系统,可能是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按杂剧内容而言,分为:
爱情婚姻剧
《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 《倩女离魂》。
特征:
其一,剧中书生多半为命运不济的晦气的穷 秀才,女子一方却多半出身富贵门第,或有大家 闺秀一般的文化素养的“上厅行首”,双方的实 际生活地位(穷和富)往往高下悬殊。
其二,情节多半是青年男女竭诚相爱,中间 有外力进行干扰,或鸨bǎo母嫌贫爱富,或商人加 以破坏,或女方父母出于门第观念的考虑进行阻 挠。
马致远《汉宫秋》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 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 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 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 死别的悲剧。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
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 《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楔子:楔子的篇幅比折短小,通常放在
第一折之前交代剧情开端,起“序幕”的 作用,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脉剧情 的作用。
唱词(曲文)
元杂剧剧本中通常注明“唱”(唱词)、 “云”(宾白)和“科(介)”(表情,动作)。 这三者交相配合,起到刻划人物,表现剧 情的作用。
角色: 元杂剧中角色基本上可分三大类:
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如高文秀《襄阳会》 第四折前楔子写张飞与曹仁交战,“调阵子一 遭科”;写刘封、糜竺、糜芳和张飞一起杀向 曹军,“四将作混战科”。李文蔚《燕青博鱼》 第二折写燕青痛打杨衙内,“做打杨衙内科”、 “杨衙内打斛斗科”,也属武打动作。
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梧桐雨》 第二折写杨玉环演舞,“正旦做舞科,众乐撺 掇科”。
20
总之,元杂剧内容广阔,反映了五光十 色的社会生活,展示出丰富多样的作家 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元杂剧

元杂剧
折。 2、剧本结构严谨。 《寺警》《赖婚》《听琴》《闹简》《赖简》 3、剧本心理活动描写的细致、深刻。《酬简》 4、语言诗意浓郁,文辞优美。 七、《西厢记》第五本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之《庄岳委谈》。
第一章 元杂剧
八、《西厢记》的影响: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荀慧生改编的《红娘》 • 张君秋改编《西厢记》 • S•朱利安(儒莲)译为法文。 九、《长亭送别》赏析: • 第一项直接描写事物,诸如形象、性格等。 • 第二项则是通过第一项所暗示的一种更为深远
荆》。 •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 • 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 曲词豪放,曲白生动。 • "曲语句工当行,手笔绝高绝者"。
第一章 元杂剧
2、高文秀《双献功》: • “小汉卿”。“黑旋风”戏有8种。 • 《黑旋风双献功》。 2、石君宝《秋胡戏妻》: • 写家庭、爱情剧见长。 • 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 • 《鲁大夫秋胡戏妻》 • 京剧《桑园会》。
父、窦天章。
第一章 元杂剧
4、悲剧式的人物结构关系。
①窦娥、窦天章、蔡婆婆 家庭血缘关系。
②窦娥、桃杌、窦天章官 与民、官与官关系。
③窦娥、张驴儿、桃杌的 阶级对抗关系。
④窦娥、张驴儿之父与赛 卢医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 元杂剧Biblioteka 5、窦娥冤的悲剧性。 (1)“惊心动魄”、 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 (2)一个“不应该遭受 厄运而惨遭厄运”的人, 使观众产生“怜悯之情”。 (3)表现了“伦理的力量,即道德的力量”。 •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之 元

杂 剧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之元杂剧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 6.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
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
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
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 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丽春堂》三种。也创作过散曲,《西 厢记》为其代表作。
•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 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
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 于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限人”(明,朱 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 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 人物。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
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 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 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 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 (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 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
• 2.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 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 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 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 作为《窦娥冤》。
3.王实甫,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 戏曲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写了十四个
剧本,现存《西厢记》、《破窑记》、
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 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 “××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 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 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 净、杂四类。《西厢记》共有五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知识拓展:元杂剧

知识拓展: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形成与兴起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

众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仍保存着发科打诨的特色。

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艺。

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

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作了有力的证明。

元杂剧是汲取了众多的伎艺,包括杂技、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

表演与演员唱、云、科三者构成了元杂剧表演艺术核心。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

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

云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

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 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 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这种人生选择固然是特 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但关汉卿的自述中充满昂扬、诙谐 的情调,较之习惯于依附政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 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 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 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 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 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 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 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请欣赏:河北梆子戏《窦娥冤》上、下
剧情简介
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 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 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 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 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 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 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 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 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 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 娥冤》。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元杂剧形成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 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 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 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 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 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

②韵文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

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

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净(大花脸。

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

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元霄玩花灯也称闹社火,源自汉唐,盛于明代。

是流传在陕南民间已久的庆祝上元佳节、祈求平安丰收的传统习俗之一。

柞水民间元霄花灯会,是融合江南歌舞花灯和北方戏文花灯于一体的说、唱、舞三结合型民间娱乐活动。

整个活动由花灯班头统一指挥和调度*****、安排日程,各班组均有一名负责人共同组织协调,每道程序都有比较严格地程式和规范。

我县流行的灯会节目有舞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跑竹马、踏高跷、扭秧歌、大头娃娃、哑老背妻等,表演时还有生(唐二)、旦(幺妹)、丑(花脸罗汉或打岔老者)等角色穿插表演,所有活动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参与,极具大众性、趣味性和戏剧性。

二、花灯艺术:柞水的民间花灯是集彩扎、镂刻、裱糊、剪纸、绢绣、书画、诗文、歌舞、曲乐、谜语等诸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花灯品种繁多,格调各异,制作工艺有精有糙,彩扎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竹篾、高粱杆子和彩纸、纸板、纱绸。

按规模分为全架灯(48盏),半架灯(24盏),一角灯(12盏),均不包括“牌灯”、“还愿灯”和“报灯”;按用料分有纸灯、彩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等;按品级又分牌灯、主灯、宫灯、绣球灯、愿灯、报灯、和花样灯等;按结构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多层、宝珠、长方、四方、圆型、棱形、四角、六角、八角形等;从各种灯的装裱内容看,又分为人物典故、山水字画、植物花卉、飞禽走兽、商标字谜种种。

元曲知识(元杂剧)

元曲知识(元杂剧)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 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 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元曲四大家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 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 代杂剧兴盛, 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 金时代。 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 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 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 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 了元代不同时期、 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 后人称他们为“ 作成就 , 后人称他们为“ 元曲四大 家”。
关汉卿喊冤
我叫关汉卿,号己斋叟或一斋叟。生于 我叫关汉卿,号己斋叟或一斋叟。生于1220年, 年 1300年来到极乐世界开始了无忧无虑的天堂生活。但 年来到极乐世界开始了无忧无虑的天堂生活。 年来到极乐世界开始了无忧无虑的天堂生活 最近我到老家看了看,竟平添了不少心事,如鲠在喉, 最近我到老家看了看,竟平添了不少心事,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不吐不快。 首先是籍贯问题,许多书籍说法不一, 首先是籍贯问题,许多书籍说法不一,有的说我 是北京人,有的说我是河北人,有的干脆说籍贯不详。 是北京人,有的说我是河北人,有的干脆说籍贯不详。 其实我是解州大北街人。父亲是皇帝的御医, 其实我是解州大北街人。父亲是皇帝的御医,母亲生 下我后,一直就在解州这个小城里生活, 下我后,一直就在解州这个小城里生活,幼年时根本 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儿。 岁那年皇宫里派人来解州将 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儿。7岁那年皇宫里派人来解州将 我母子二人接到北京,姐姐留了下来侍奉年迈的祖母。 我母子二人接到北京,姐姐留了下来侍奉年迈的祖母。

元杂剧基本常识

元杂剧基本常识

元杂剧基本常识嘿,大家好哇!今天咱来说说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有一回啊,我去看了一场元杂剧的演出。

哎呀,那可真是精彩。

“哇,这元杂剧可真有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咱先来说说元杂剧的角色吧。

元杂剧里有旦、末、净、丑等角色。

旦呢,就是女主角,一般都是很漂亮很温柔的。

末呢,就是男主角,通常都是很有正义感的。

净呢,就是那种性格比较豪爽或者有点滑稽的角色。

丑呢,就不用说了,专门负责搞笑的。

“哎呀,这角色还挺丰富。

”我记得那次看演出的时候,有个丑角特别逗,一出场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都有四折一楔子。

这四折就相当于四个章节,把故事分成了四个部分。

楔子呢,就是在开头或者中间插进去的一段,用来介绍背景或者引出故事。

“哇,这结构还挺严谨。

”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元杂剧的剧本,一开始的楔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故事。

元杂剧的音乐也很有特色。

它有一套固定的曲牌,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的旋律和节奏。

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就根据不同的情节和角色唱不同的曲牌。

“哎呀,这音乐可真好听。

”我有一次听了一段元杂剧的音乐,那旋律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

元杂剧的表演也很精彩。

演员们不仅要唱,还要念白、做动作。

他们的表演很有感染力,能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里。

“哇,这表演可真厉害。

”我记得那次看演出的时候,有个演员的表演特别出色,把角色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我都差点哭了。

总之啊,元杂剧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哎呀,大家要是有机会,也可以去看看元杂剧的演出。

”“哇,相信你们也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末、旦、净、丑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时期欧洲文化的影响。

例如男扮女装的旦就和印欧语系中的“Dame”读音近似,dame在法语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于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在杂剧中便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男扮女装的“旦”这一重要角色。

而元杂剧中使用的道具如“机关”与希腊古典戏剧中的机关异曲同工。

4、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重点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重点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 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 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作者介绍: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 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
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 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 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 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二、探究思考
n 窦娥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大 胆否定了神权,却又为何在最后还要借助 天地神灵昭显冤情?为什么?
三、拓展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 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 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 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这出戏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以冤怨贯穿始终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重点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 明清传奇。
二、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 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有的还有“楔子〞,一 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 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简称元剧,是中国古代元代(1279年-1368年)的一种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母体”。

它以曲(也称剧本)为基础,结合音乐、唱腔、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继承了唐代和宋代的戏曲艺术传统,并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达到了高度的技艺和艺术水平。

元杂剧发展于元朝时期的华北地区,以首都大都(今北京)为中心。

它的早期形式被称为“唱本戏”,以其富于表演技巧、武术舞蹈和声腔的特点而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后来,元杂剧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和艺术化的形式,称为“曲本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是《汉宫秋》。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表演风格。

其剧本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传奇为题材,通过情节、对白和音乐展示故事的发展。

元杂剧的音乐采用了一套完整、复杂而精确的音阶体系,以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与演员的唱腔相结合,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情感和氛围的变化。

元杂剧还强调角色的扮演和表演技巧。

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舞蹈、武术和音乐,并精通各种表演形式。

他们需要通过面具、服装和化妆来完美地诠释角色,显示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元杂剧也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

在演出中,演员们密切合作,配合舞台设备和道具的使用,使剧情更加生动和令人动容。

此外,元杂剧也常常融入杂技、马术等表演形式,以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效果。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戏曲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戏曲得以继续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的创新和艺术形式不仅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戏曲演出,也对中南地区的戏曲传播和演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亡和明朝的兴起,元杂剧渐渐式微。

明朝时期,元杂剧逐渐被京剧所取代,而后者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尽管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已过去,但它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当代存在,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宝库” 。

它最早起源于元朝,后发展至明清。

元杂剧以简便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文学思想,是传统戏曲技艺的一个坚实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杂剧分两大类:绍兴杂剧和田汉杂剧。

绍兴杂剧着重唱腔的设置和演绎,以及古旧的唱腔和伴奏技巧,根据技巧的不同,将唱腔分为五类:口令、讴歌、调韵、宣腔和妒恨腔。

另外,通过统一的器乐、表演、脚调和唱腔,杂剧构成了绝佳的艺术环境。

田汉杂剧是元杂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具有古老的艺术表演和音乐风格,由歌曲、韵文、情歌和舞蹈组成,题材以贫富差异、婚变、私情和社会问题为主,给观众以启发。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技艺和文学内容,让人们难忘。

有谚语:“吕洞宾七仙女,杨戬白马啸西风”,是对古代杂剧熔炉中最精彩的演出的赞美,说明元杂剧的地位已跃居传统戏曲的首位。

因此,元杂剧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瑰宝。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元杂剧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应运而生。

元代的戏曲在宋元交替时期,中国戏曲日趋成熟,而在元代,因加强封建统一,促使各地戏曲活动荒废,官府禁戏,民间演出日益式微,从而促使歌舞故事剧的产生。

这一时期,民间歌舞活动在今日中国戏曲发展的史籍资料上有了相对丰富记载。

元杂剧或称为“元戏”,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戏剧形式。

元杂剧汇聚了中国北方、南方,以至游牧地区的戏曲形式的成果,以其较大的观赏性,形成了崭新的戏曲体系。

元杂剧诞生于元朝,是以当时现实为素材,集汗漫、断章、散曲等为一体,常常以大规模的舞蹈、表演、武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星戏曲的审美张力。

其风格豪迈、富丽堂皇,与传统戏剧有本质的区别,被誉为“超级戏曲”。

二、元杂剧的特点1、历史背景和社会层面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元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汉、回、蒙古等各民族在这一时期共存并重,元杂剧正是集各民族文化艺术之精华而成。

元代的文学艺术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种文化、风格的特点。

2、文学形式和演出手法元杂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和豪情,它的作家们大量利用说唱文学、寄唱等种种民间文学形式,如盲诗、歌以及当地的故事、各地风土人情,以及敦煌的木雕造像、摩崖石刻,五谷丰登的各种画像等为题材,而有关他们的内容合都在《元曲遗编外集》、《元曲遗编补编》等中看到,这些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乐曲都有着特别鲜明的特色。

3、舞台布景和表演元杂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采用大型舞台、繁复布景,注重音乐舞蹈和武术的表现,场景宏大、瑰丽夺目,大规模的群体舞蹈和搏斗场面被视为元杂剧表演最具特色的部分。

同时,其演出形式也受到对象标票的社会评价的影响,这使得元杂剧在演出内容上更具大规模画面和气势恢宏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唱是杂剧演出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 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 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
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
2、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 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剧本中规定了主要动作、表 情和舞台效果,
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 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 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 孤(官员)、徕儿(小厮)。
四、舞台演出: 剧本由唱、白、科三部分构成。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
二、音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
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三、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
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流行于元代的 南戏四大奇书
《拜月亭》 《白兔记》 《荆钗记》 《杀狗记》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汉宫秋故事梗概: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
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 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 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 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 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 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 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 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 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 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 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 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
•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朝关汉卿 《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 《精忠旗》──明朝冯梦龙 《清忠谱》──清朝李玉 《桃花扇》──清朝孔尚任 《汉宫秋》──元朝马致远 《琵琶记》──明朝高则诚 《娇红记》──明朝孟称舜 《长生殿》──清朝洪升 《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 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2)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两句、四句 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 夜香”,“正名”是“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为梧桐雨声惊醒,追思往事,倍添惆怅。
《迷青琐倩女离魂》故事梗概:秀才王文举与
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 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 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 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 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 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 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 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 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 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
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故事梗概:
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 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 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 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 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 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 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一夕,梦中相见,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
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 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 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 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 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 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 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结为夫妻。后两人来往之事 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 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 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夫 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 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 试并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
中国古典戏曲常识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
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 于中国北方。是歌唱、说白、舞蹈 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元代杂剧
元 散曲
小令(一宫调一曲子)

套曲 (一宫调数曲子)
曲 杂剧 (散曲+“科”+“白”唱)+演
Hale Waihona Puke 一、结构:(1)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 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除四折外,一般还有一个或两个 楔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