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知识

合集下载

元杂剧知识问答

元杂剧知识问答

元杂剧知识问答1. 何谓曲牌?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油葫芦》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2. 什么是曲牌联套体戏曲?曲牌联套体是我国戏曲音乐结构形式的一种。

所谓曲牌联套就是将若干支曲牌相联成套,构成一折戏的音乐。

一套之中调数可多可少,多一韵到底。

一本戏若干折,即由这样的若干组套曲构成。

套曲的构成方式有三种,一为单曲体,即一套曲牌除引子和尾声之外,都是同一曲牌的重复;二为循环曲体,即一套曲子除引子和尾声之外,完全或部分由两支曲牌循环组成;三是多曲体,即一套曲子由多个不同的曲牌组成。

这种音乐结构方式,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渐趋成熟。

在梆子、皮簧出现以前,曲牌联套曾是中国戏曲唯一的音乐结构形式,运用这种音乐结构形式创作的戏曲就是曲牌联套体戏曲。

3. 何谓南北曲?所谓南北曲即南曲和北曲。

所谓北曲是金元时流行于北方的杂剧、散曲所用的曲调的总称,它在北方民间传唱的歌曲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的部分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慷慨激昂。

所谓南曲是宋金对立时期,在东南沿海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的基础上,吸收大曲、唐宋词、诸宫调甚至北杂剧的曲调而形成的乐曲体系,风格纡徐绵邈。

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在昆腔流行之后,南北曲的差异逐渐消失。

4. 何谓花部?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

清朝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

所谓“雅部”即昆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

其中的弋阳腔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

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一度成为绝响。

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

京腔是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腔。

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但是因为资料缺乏,很难考定其源出系统,可能是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

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

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

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

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

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

元人夏庭芝撰著的《青楼集》记述了元代140多个著名戏曲演员(其中男演员30多人)的活动事迹。

这些演员或是“名重京师”、“京师唱社中之巨擘”;或是“驰名金陵”;或是“独步江浙”;或是“淮浙驰名”;或是“驰名江湘间”。

还有“山东名姝”、“维扬名妓”、“湖州角妓”等等。

《青楼集》成书于至正十五年(1355),后又有增订,其时距元亡不远。

它的记述说明元代的杂剧演出由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各地。

【产生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

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

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发展与演变】发展阶段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

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

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建平中学语文:元杂剧

建平中学语文:元杂剧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著有杂剧十四种,现 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和唐诗 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 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 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 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杂剧: 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 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 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等。其 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 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 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基本知识
1、宫调和曲牌: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 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在第一支曲 子上标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曲子一般要用“煞” 或“尾”。
2、 曲词、宾白科介:
曲词——主要作用是抒情、渲染场景、贯穿情 节等作用。一般是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是元杂剧 的主体。
宾白——剧中人的说白。(对白、独白、旁白、 带白等)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 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 (一作一斋)、己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 《窦娥冤》、《拜月亭》。 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 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 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

知识拓展:元杂剧

知识拓展: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形成与兴起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

众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仍保存着发科打诨的特色。

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艺。

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

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作了有力的证明。

元杂剧是汲取了众多的伎艺,包括杂技、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

表演与演员唱、云、科三者构成了元杂剧表演艺术核心。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

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

云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

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戏曲元杂剧知识点总结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把歌、舞、乐、书、绘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独特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戏曲元杂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以下将对戏曲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戏曲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戏曲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

宋元时期,元杂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戏曲形式,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元杂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戏曲元杂剧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许多戏曲元素,这些文学作品为戏曲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戏曲元杂剧在不断吸收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二、戏曲元杂剧的表演特点1.歌舞表演形式多样戏曲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形式的艺术形式。

在戏曲元杂剧中,不仅有精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还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这些表演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展现出戏曲元杂剧的独特魅力。

2.豪华的服饰和道具戏曲元杂剧在表演时注重服饰和道具的搭配,追求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持精美的道具,在舞台上展现出瑰丽的景象,为观众营造出了视觉盛宴。

3.武打功夫表演精湛在戏曲元杂剧中,武打功夫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演员们通过各种精妙的动作、高超的技巧展现出了武打功夫表演的精湛技艺,为戏曲元杂剧的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视觉效果。

4.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戏曲元杂剧中的角色性格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剧情和故事背景,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角色。

演员们在表演时不仅需要通过唱、念、做等手法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还需要通过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角色的内心感情。

5.台词唱词抒情性强戏曲元杂剧中的台词和唱词都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往往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使得台词唱词更具感染力,更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知识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

②韵文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

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

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净(大花脸。

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

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

元霄玩花灯也称闹社火,源自汉唐,盛于明代。

是流传在陕南民间已久的庆祝上元佳节、祈求平安丰收的传统习俗之一。

柞水民间元霄花灯会,是融合江南歌舞花灯和北方戏文花灯于一体的说、唱、舞三结合型民间娱乐活动。

整个活动由花灯班头统一指挥和调度*****、安排日程,各班组均有一名负责人共同组织协调,每道程序都有比较严格地程式和规范。

我县流行的灯会节目有舞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跑竹马、踏高跷、扭秧歌、大头娃娃、哑老背妻等,表演时还有生(唐二)、旦(幺妹)、丑(花脸罗汉或打岔老者)等角色穿插表演,所有活动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参与,极具大众性、趣味性和戏剧性。

二、花灯艺术:柞水的民间花灯是集彩扎、镂刻、裱糊、剪纸、绢绣、书画、诗文、歌舞、曲乐、谜语等诸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花灯品种繁多,格调各异,制作工艺有精有糙,彩扎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竹篾、高粱杆子和彩纸、纸板、纱绸。

按规模分为全架灯(48盏),半架灯(24盏),一角灯(12盏),均不包括“牌灯”、“还愿灯”和“报灯”;按用料分有纸灯、彩灯、纱灯、羊角灯、绣球灯、缎绣灯等;按品级又分牌灯、主灯、宫灯、绣球灯、愿灯、报灯、和花样灯等;按结构造型分,有单层、双层、多层、宝珠、长方、四方、圆型、棱形、四角、六角、八角形等;从各种灯的装裱内容看,又分为人物典故、山水字画、植物花卉、飞禽走兽、商标字谜种种。

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

第三章元代杂剧概说

书会的专业作家,被称为
“才人”,又称“书会先 生”。
元代书会组织有:关汉卿等
人的玉京书会,马致远等人 的元贞书会,萧德祥等人的 武林书会,南戏作家的古杭
2、这些剧作家一般都具有较高
的文学修养,有深厚的语言文学 基础。 3、这些剧作家社会地位低下, 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苦难和愿 望。 三、蒙古统治都的娱乐需要,也 是元杂剧繁荣的原因之一。
2、定场白。 3、对白。
4、独白。 5、旁白。剧本中写作“背
云”。 6、带白。剧本中写作“带 云”。
三、元杂剧的演出。 1、角色。四大类别。 (1)末。扮演剧中的男性人物。正
末扮演剧中的男主角。 (2)旦。扮演剧中的女性人物。正 旦扮演剧中的女主角。 (3)净。扮演滑稽、丑恶一类人物。 (4)杂。不属于以上四类的其他杂乱 的角色。例如:孤、卜儿、倈儿、细 酸、驾等。
第三章
元代杂剧概说
第一节
元杂剧繁荣的概况
记载元代作家作品的著作,以元人钟
嗣成的《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 明的《录鬼簿续编》和明人朱权的 《太和正音谱》为主。其中《录鬼薄》 最重要,《太和正音谱》最完备。 以上三部著作,共记录了元代至明初 的杂剧作家191人,作品560余 本。扣除其中一些明代作家,再加上 一些无名氏作家,则元代大约有杂剧 作家二百余人,作品五百多种。
唐代,是我国戏曲的发展时期。 唐代,又出现了三种戏曲形式:
参军戏;大面戏;歌舞戏。 参军戏是一种说白戏,起源于南 北朝时期。 “参军”是类似于县官的官名。 后赵有参军叫周延(一说是后汉 的石耽)。
参军戏由两个演员演出,一
个叫“参军”,一个叫“苍 鹘”。这是我国最早的戏曲 角色。参军后来衍化为净角, 苍鹘衍化为丑角。 唐代参军戏今存一个著名的 剧目《三教论衡》,由李可 及创作并演出。

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三章 元杂剧)知识点

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三章 元杂剧)知识点

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三章元杂剧)一、名词解释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3、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二、论述题1、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元代的杂剧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2、元杂剧的发展情况如何?各阶段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 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3、关汉卿的杂剧从内容来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的代表作是什么?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二、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4、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元杂剧知识识

元杂剧知识识

元杂剧常识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为明代戏曲《牡丹亭》的节选,《哀江南》为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

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1.戏曲知识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中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长》属元杂剧;《哀》属清传奇;《闺》为明代套曲。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

三者交相配合。

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等等。

⑵角色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

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常见角色有:生——扮青壮男子;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卜儿——扮老年女人;旦——扮青年女子;正旦——扮女主角;净——扮花脸。

⑶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

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⑷元散曲与杂剧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配乐歌唱新诗体。

它的曲调有3个来源:①词调;②我国北方民间歌曲;③辽金音乐。

它的体式与词相近,均为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

它的分类,可参考下表: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曲——A.散曲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子。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 在结构上 ,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代剧的一幕或一场 ,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 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 然段落,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 、发展、 高潮和 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 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一折之前 ,介绍剧情, 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 也有的 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放在两折之间 ,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西厢记》 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 如《 西厢记》 是五本二十 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 四句或八句 对语,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叫做“ 题目正名” 对语 , 用以概括全剧内容 , 叫做 “ 题目正名 ” 。 如 窦娥冤》结尾的“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窦娥冤 》结尾的 “题目” 是“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方言 , 比较通俗 杂剧的语言采用口语 、 方言, 易懂。 易懂。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 角色名称
•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 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 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 (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 旦、外旦、小旦等。 •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 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包公、张飞、李逵。 •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 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元曲知识(元杂剧)

元曲知识(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 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类似于现代戏剧的“ 有的杂剧还有“ 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 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 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 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 ),分别称为 末本” 分别称为“ 旦本” 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由唱、 白三部分构成。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 )、曲牌 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 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 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 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 方尽剧情之妙” 正说明这一点。 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元杂剧知识简介(人教版高二备课资料)

元杂剧知识简介(人教版高二备课资料)

元杂剧知识简介(人教版高二备课资料)元杂剧即元代的戏曲。

杂剧,最初是一个总的名称,意即各类的戏。

杂剧约始用于唐末,宋金两代虽已有杂剧名称,但所包括的内容,有歌舞、滑稽表演、杂耍,讲唱文艺等类的技艺,仍然不是纯粹的戏剧。

到了元代,在前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真正的元代戏剧。

他在十三世纪后期繁荣起来,形成我国文艺史上的奇观。

元代杂剧是综合表演、说、唱、音乐、舞蹈的艺术形式。

每本通常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

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元杂剧的唱词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联缀同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

一折中不变调子。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元杂剧角色上一般分末、旦、净、杂四大类。

末,多扮演中年男子。

正末指剧中的男主角。

旦,扮演妇女的角色。

正旦指剧中的女主角。

净,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通称花脸。

杂,扮演杂差、百姓等人物。

(选自:高中语文读本助读)杂剧的结构体制杂剧这种戏剧形式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

元杂剧的艺术形式:每本一般由四折构成,也有再加一个楔子的。

楔子是一个短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加在四折之间,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但不能放在末尾。

每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用同一宫调内的套曲,押同一个韵脚,联套次序有一定的规律,伴奏以弦乐为主。

在演员的表演方面,已具有唱念做打的表演特点,角色也有了细密的分工,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正末和正旦扮演,男女配角由冲末和贴旦扮演,此外还有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扮小孩儿的袜儿、扮皇帝的驾、扮秀才的细酸等各种角色。

元杂剧知识简介

元杂剧知识简介

元杂剧知识简介【学法指导】戏剧的矛盾冲突一般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尾声)等几个部分“序幕”一般是指多幕剧中第一幕(或场)以前的那场戏,它有介绍剧情的起因、预示全剧的主题和介绍剧中主要人物的历史等作用开端是指作品的开头,是指矛盾冲突开始时发生的事件,它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起点情节的发展,是指随着第一个冲突发生后,继之而展开的种种走向高潮的生活冲突和矛盾运动过程人物性格要得到充分显现,矛盾冲突要得到充分揭示,情节就必须充分地展开,因而情节的发展部分在整个情节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情节的高潮是指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一次平衡状态的破坏而解决了冲突这个阶段也是作品的主题、主要人物的性格得到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的阶段情节发展到结束阶段,一般称之为结局结局同高潮紧密相连,是高潮中冲突解决产生的最后结果在实际创作中,作家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艺术要求,创造性地安排作品的情节例如,有些作品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交代情节结束后人物的命运,与序幕相呼应,如曹禺的《雷雨》有的作品情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如《白毛女》;也可以把某些组成部分省略或倒置,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情节的安排可以采用单线发展,也可以采用双线或多线交织发展,如京剧《打渔杀家》,用的就是穿插式结构总之,对于作品情节的安排,作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和创作个性,根据艺术表现上的不同需要,相应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没有矛盾冲突的戏剧是没有的没有人物性格的冲突或差异,就无法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他们的性格,构成情节纠葛,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例题精讲】欣赏《雷雨》之鲁侍萍与周朴园矛盾冲突解析:这是《雷雨》中极为精彩的一段台词它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冲突极为激烈,但含而不露;二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环环相扣,由浅而深,并逐步推向高潮因而构成一部价值极高的艺术精品矛盾的关健在于,一方面,鲁侍萍对周朴园有着深刻的认识,不相信周朴园会发慈悲,并且还想方设法要揭露周朴园的真实本性另一方面,周朴园又想极力掩饰自己虚伪的面孔,抹平他可能遇到的麻烦正是二人各自不同的矛盾又构成了一对新的更大的矛盾就鲁侍萍来说,当他听说周朴园还在爱她时,她当然也希望是一件好事情,但是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之后,她已经变得麻木了,也显得十分平静但她对周朴园始终是杯着戒备之心的,周朴园提议谈一谈时,鲁侍萍马上就警觉起来,认为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可谈了而当周朴园想用金钱来打消鲁侍萍母子对他的仇很之时,鲁侍萍义正辞严地表示了拒绝因此就鲁侍萍来说,她的矛盾就是既希望周朴园确实存在一点善之心,但她又相信这并不是现实的在周朴园方面来说,他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表示对鲁侍萍的怀念,但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当他提议与鲁侍萍“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道到拒绝时,他立刻变被动为主动,既攻击一下鲁待萍,又语带双关地谈到了与鲁侍萍有关的鲁贵:“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并以此作为自己转换话题的一个借口没想到通过鲁侍萍的口居然发现了鲁大海就是他自己的儿子,并且反对他时,周朴园立刻翻脸不认人,想用钱来买通鲁侍萍母子这段台词极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朴园的阴险嘴脸。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

元杂剧知识点总结一、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是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元杂剧正是在这样一个政治、社会、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应运而生。

元代的戏曲在宋元交替时期,中国戏曲日趋成熟,而在元代,因加强封建统一,促使各地戏曲活动荒废,官府禁戏,民间演出日益式微,从而促使歌舞故事剧的产生。

这一时期,民间歌舞活动在今日中国戏曲发展的史籍资料上有了相对丰富记载。

元杂剧或称为“元戏”,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戏剧形式。

元杂剧汇聚了中国北方、南方,以至游牧地区的戏曲形式的成果,以其较大的观赏性,形成了崭新的戏曲体系。

元杂剧诞生于元朝,是以当时现实为素材,集汗漫、断章、散曲等为一体,常常以大规模的舞蹈、表演、武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推星戏曲的审美张力。

其风格豪迈、富丽堂皇,与传统戏剧有本质的区别,被誉为“超级戏曲”。

二、元杂剧的特点1、历史背景和社会层面元杂剧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元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汉、回、蒙古等各民族在这一时期共存并重,元杂剧正是集各民族文化艺术之精华而成。

元代的文学艺术对中国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杂剧创作具有融合多种文化、风格的特点。

2、文学形式和演出手法元杂剧多以历史题材为主题,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和豪情,它的作家们大量利用说唱文学、寄唱等种种民间文学形式,如盲诗、歌以及当地的故事、各地风土人情,以及敦煌的木雕造像、摩崖石刻,五谷丰登的各种画像等为题材,而有关他们的内容合都在《元曲遗编外集》、《元曲遗编补编》等中看到,这些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乐曲都有着特别鲜明的特色。

3、舞台布景和表演元杂剧的演出形式多样,常采用大型舞台、繁复布景,注重音乐舞蹈和武术的表现,场景宏大、瑰丽夺目,大规模的群体舞蹈和搏斗场面被视为元杂剧表演最具特色的部分。

同时,其演出形式也受到对象标票的社会评价的影响,这使得元杂剧在演出内容上更具大规模画面和气势恢宏的特色。

元杂剧概说专业知识讲座

元杂剧概说专业知识讲座
3.书会才人经由青楼艺人这个联络作家与观众旳坚 韧纽带,与广大观众紧密联络起来,成动地将“书 面文化”转化为“视听文化”,产生了巨大旳社会 效应。
第三节 元杂剧昌盛之因 7
三、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旳联袂结合——元杂剧进 入繁盛旳主要条件。
李修生《元杂剧繁盛原因之我见》:“元杂剧之所 以繁盛,是因为杂剧形式已趋于成熟时,出现了关 汉卿、白仁甫等一批伟大作家,他们创作了一批主 要作品。与此同步,还有一批演员把戏曲表演艺术 推动到新旳阶段,从而出现了一种金声玉振旳新时 期。”(《光明日报》1985,12,3)
第二节 元杂剧旳昌盛 2
二、职业化旳演员和专业性旳剧团。
元杂剧是综合性旳舞台艺术,其主要旳传播方式是演员旳 舞台表演。因而,演员是否职业化和有无专业性剧团,以 及演员艺术水平旳高下,是衡量元杂剧是繁华是否旳又一 主要标志。元代已经有职业化旳演员和专业性旳剧团。
三、专门旳表演场合。
元杂剧旳主要表演场合是都是中旳瓦舍勾栏。勾栏是有一 定建筑规模、专供营业性表演旳固定场馆。杜仁杰《庄家 不识勾栏》等有明确旳记载,如勾栏管理,不做场需“锁 了勾栏门”;收费,观看表演要交二百文铜钱。元代旳戏 台已经是独立完整旳建筑物,具有了戏曲表演、观看旳基 本条件,是我国戏曲剧场旳形制步入完备阶段旳产物。
第三节 元杂剧昌盛之因 5
当此之时,新兴旳市民文化正在以商品经 济为支柱旳郡邑都会中蓬勃发展,因自我 旳失落而感伤索漠,希图在红香翠软旳冶 荡气氛中借狎妓听歌弥补精神空虚旳落魄 文士,则成为濡染感知这种具有全新内涵 旳市民文化并使之摆脱粗疏朴拙旳原始形 态、取得与老式雅文化抗衡并峙旳历史地 位旳功臣和精英。
第一节 戏曲旳产生 8
4.唐代参军戏
以科白滑稽为主旳参军戏肇源于东汉,至唐代渐 成格局。参军戏是与歌舞并行旳一种滑稽表演, 它与上古以来旳优戏有内在旳血缘关系。参军戏 取材于真人真事,旨在挖苦贪赃旳官员。参军戏 在唐代是颇为流行旳表演形式。

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元杂剧的基本知识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元杂剧这好玩意儿。

你知道吗,元杂剧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舞台派对!演员们在台上尽情挥洒,那叫一个精彩。

咱先说这角色,有旦角,那就是舞台上的大明星,漂亮又厉害;还有生角,帅气的小伙子;净角呢,一脸大花脸,特别显眼;末角就是那能掌控全场的角色啦。

你想想,这舞台上要是没有这些各种各样的角色,那得多没意思呀。

就好比咱平时吃饭,光吃米饭可不行,得有菜有肉才香嘛!
再说说这剧情,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啥都有。

有爱情故事,那叫一个缠绵悱恻,让人跟着揪心;有英雄传奇,看得人热血沸腾;还有家长里短,就跟咱身边发生的事儿似的。

有一次我去看元杂剧,演的是一段爱情故事。

那女主角在台上哭得稀里哗啦的,我旁边一老大爷都忍不住跟着抹眼泪呢,嘴里还嘟囔着:“哎呀,这姑娘太可怜啦!”你瞧,这元杂剧多能打动人啊。

还有那唱词,哇,简直太美啦!就跟诗歌似的,听着就特别舒服。

演员们一亮嗓子,那感觉,就像鸟儿在唱歌。

“咱这元杂剧啊,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可得好好珍惜。

”有一回我跟朋友这么说。

“是啊是啊,这可比那些电视好看多啦!”朋友连忙点头。

你也别光听我说呀,自己去看看元杂剧,感受感受那独特的魅力。

去看看演员们在台上的精彩表演,听听那动人的唱词,保证让你陶醉其中。

总之,元杂剧就是一场让你沉浸其中的奇妙之旅,它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有震撼。

别犹豫啦,赶紧去体验体验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墙头马上》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

“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

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

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

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

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

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

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

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

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

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

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

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

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

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

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

元兵撤走后金朝大赦天下,世隆和义弟分别中了文武状元;王尚书将瑞兰许配给武状元,瑞莲许配给文状元,瑞兰本十分不愿,后来发现文状元是蒋世隆,于是蒋和瑞兰团聚,劝瑞莲嫁给武状元,瑞莲先是不肯,忽然圣旨晋升了兴福,瑞莲方始首肯,四人成婚。

《西厢记》书生张珙游学河中府(今山西永济) ,在古刹普救寺与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小姐相遇。

因一见倾心,借宿在崔氏眷属暂住的西厢院外僧房之中。

夜间莺莺花园烧香,强生隔墙吟诗,莺莺亦酬诗一首;张生继而藉崔府超度老相国时,追荐自己的父母,在法会上与与莺莺再度相见(第一本)。

其间贼将孙飞虎为抢夺崔莺莺,兵围寺院,崔母求助于寺众,许诺能退贼兵者以莺莺相配;张生应下此诺并修书一封请惠明送至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处。

杜确率兵打败孙飞虎,普救寺兵围虽解但崔母却违约赖婚,命两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相思入病,侍女红娘遂教张生夜间在花园外弹琴,封莺莺诉说心曲(第二本)。

红娘为莺莺、张生传书递简,莺莺瞒过红娘而“待月西厢下”,是夜张生依约到来,但莺莺毕竟囿于礼教,又被红娘看见,竟翻脸不认。

张生为此抑郁成疾,莺莺不禁内疚,以药方为名托红娘送去,当晚便由红娘送莺莺到张生房中(第三本)。

月馀后,两人情事被崔母发觉,崔母大怒拷问缸娘,红据理以争,认为崔老夫人不应悔婚,若不允婚只怕还有玷辱家门和治家不严的罪名,崔母只得允婚,但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方能迎娶莺莺,两人因此长亭送别。

强生行至草桥,见莺莺追赶而来,醒后才知是梦境(第四本)。

张生得中后欲与莺莺完婚,被当年曾经与莺莺订亲的崔母内侄郑恒阻挠,恰好白马将军携旨到达,为张生与莺莺主婚,郑恒羞愧自尽,有情人终成眷属。

《倩女离魂》王文举与张倩女本由双方父亲指腹为婚,但王文举探望张老夫人时,老夫人因他尚未取得功名,只让他与倩女以兄妹相称,答应在他及第之后完婚。

张倩女倾慕王文举,在他赴京赶考后相思成疾,魂魄离躯赶了上来。

王文举起初认为她私奔有伤风化,但见她情意真切便带她一同赴京,而家中张倩女的病躯则是终日昏昏沉沉。

王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夫人回家省亲,众人见有两个张倩女,以为有鬼魅。

张倩女的魂魄重新回到体内,病也就好了。

老夫人为二人正式完婚。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汉宫秋》《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代杂剧作品,马致远著。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剧本着重描写了昭君对大汉的感情,谴责了文武百官的无能。

作品写人细致,富于心理描绘,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但是所写不合史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

《梧桐雨》《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代杂剧作品,白朴著。

故事取材于白居易《长恨歌》和唐传奇《长恨歌传》,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生死爱情。

安禄山有一次未能完成军令,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本欲将他斩首,惜其骁勇,将他押至京城问罪。

丞相张九龄奏请明皇杀掉安禄山,明皇不从,反而召见授官。

此时贵妃正受宠幸,奉明皇命收安禄山为义子。

后来安禄山因与杨国忠不和,出京任范阳节度使。

七月七日,贵妃与明皇在长生殿欢宴。

明皇将金钗盒赐给贵妃,酒酣之际,二人深感牛郎织女的坚贞,对星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妇。

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贵妃正在品尝她喜爱的荔枝,安禄山谋反的消息传到,明皇携贵妃仓皇入蜀。

驻扎马嵬驿时,军队起了骚乱。

龙武将军陈元礼请明皇诛杀祸国殃民的杨国忠,明皇依言而行。

但军队仍不肯前进,陈元礼又请诛杀媚惑君王的杨贵妃。

明皇无奈,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带到佛堂中,由她自尽。

这样,军队得到了安抚,保护明皇逃亡。

肃宗收复京都后,太上皇(明皇)闲居西宫,悬挂贵妃像,与之朝夕相对,追念不已。

一夜,明皇正在梦中与贵妃相见,却被梧桐雨惊醒。

他追思往日与贵妃相处情景,惆怅万分。

整部剧作着意描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忆旧、伤逝、相思交织在一起,伤感情绪和秋雨细敲梧桐的凄凉萧瑟的氛围,和谐一致,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诗剧的境界。

《梧桐雨》对后世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创作影响深远,清代传奇名作《长生殿》即受其影响。

《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代杂剧作品,纪君祥著。

故事取材于《史记·赵氏世家》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于是设计陷害赵盾,在灵公面前指责赵盾为奸臣。

赵盾全家因此被满门抄斩,仅有其子赵朔驸马与公主得以幸免。

后屠岸贾又假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

公主被囚禁于府内,生下一子后托付于赵家门客程婴,亦自缢而死。

程婴将婴儿放在药箱里,负责看守的韩厥同情赵家,放走程婴与赵氏孤儿后亦自刎。

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老友公孙杵臼。

此时屠岸贾急欲斩草除根,为搜出孤儿便假传灵公之命,要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的婴儿杀绝。

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要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以保全赵家命脉。

后程婴便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三剑剁死,程婴见亲子惨死,忍痛不语。

公孙杵臼大骂屠岸贾后触阶而死。

屠岸贾心事已了,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实为赵氏孤儿)当作义子,教他武功。

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却一直不知自己身世。

程婴见时机成熟,准备告诉他详情,便绘一手卷,将赵家仇详述给他听。

赵氏孤儿悲愤不已,决意报仇。

此时悼公在位,因屠岸贾兵权太重,欲除掉他,便命赵氏孤儿暗中捉拿屠岸贾,酷刑处死,全家满门抄斩。

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被赐名赵武,救护赵家的众人受到封赏。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关汉卿杂剧《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所谓“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卖笑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在风尘中的姐妹的意思。

故事描写汴梁妓女宋引章,受了周同知的儿子、阔商人周舍的欺骗,嫁给他后备受凌辱和摧残,只好写信求救于同行姐姐赵盼儿。

赵闻讯后,准备了花红财礼,前往郑州,依凭自己的美丽和机智,赚取了周舍给宋引章的休书,从而救出了受难的姐妹,惩罚了无耻的恶棍。

《望江亭》于清安观中的新寡谭记儿才貌双全,观主侄儿白士中新近失偶,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姑母,观主于是从中撮合,使得白与谭结成夫妻。

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往潭州取白首级。

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窃走势剑金牌……湖南都御史李秉忠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惩办杨衙内。

《单刀会》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

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

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

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

★《窦娥冤》的一些历史典故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

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

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

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 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

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

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

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

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

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

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

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