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常识

合集下载

3长亭送别(缪稿)

3长亭送别(缪稿)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 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 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 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 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 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 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 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 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 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 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 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滚绣球] 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 怨恨。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 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 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 长……挂住斜晖‛一句,充分地表现了莺莺离 情难舍、寸阴可贵的心理。‚马儿……”一句表 面上是写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那种不忍 遽别,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 情。而‚听得道一声‘去也’……”一句则运用 高度夸张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展现出莺莺在感 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红了它!
一切景语皆情语,阔远、萧瑟、凄冷的秋 景吻合了断肠人的心境,构成一个优美的‚有 我之境‛。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 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 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 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 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 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 意境。

《窦娥冤》

《窦娥冤》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的宫调写成。 共分“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 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 双调、越调、商调。元杂剧中一折 限于一调一韵。
• 二、简介作者作品:
•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 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
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 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思考: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 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
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
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
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
元 代 杂 剧
元 曲 散曲 (一宫调一曲子) 小令 套数 (一宫调数曲子) 杂剧 (散曲+“科”+“白”)唱+演

一、了解古代戏曲常识,掌握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 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一、元杂剧介绍:
( 1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 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 连演。
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
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
有力和深刻。
善良的窦娥
5、赏析“三桩誓愿”
课文第三层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每桩誓愿窦娥的希望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第一桩:血溅白练
希望: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性格:不屈服的性格 第二桩:六月飞雪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天上得到反应
1、问:第三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2、问: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 “冤”又是如何造成的?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今天一起来看看元杂剧常识吧!
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如果是你,你还会添一些什么东西呢?(舞蹈
3、元杂剧的角色:旦、末、净、丑
旦:女角色。

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

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4、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元杂剧常识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

元明清文学常识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是一些元明清文学常识:1. 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形式。

元曲在内容上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 杂剧: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通常由四折组成,有时还会加上一个楔子。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等。

3. 散曲:散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

散曲的内容较为广泛,有抒情、写景、叙事等多种题材。

元散曲的代表作家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4. 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

5.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章叙事,每章都有一个标题,通常是两句相对的句子。

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是明清小说的一种类型,主要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

代表作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

7.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8.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曲作品。

代表作品有《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9. 诗:明清时期的诗歌也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作。

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钱谦益等。

10. 散文:明清时期的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家。

如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等。

02、元杂剧常识

02、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
元代戏台(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 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元人绘元代戏班赶路图(绢画部分) (山西省博物馆藏)
元杂剧兴盛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 城市繁荣为戏曲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包括演出 场地,市民观众,服装、乐器等其它物质条件。 • 意识形态的相对宽松,知识分子边缘化导致专业作 家群的出现,读书人大量参与杂剧创作。 •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 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成熟还有当时其它艺术形式的影 响,重要的有“说话”、诸宫调和舞蹈表演。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新石器时代战争舞蹈
原 始 狩 猎 图
《尚书· 舜典》:“予击 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 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 谷,五曰敬天常,六曰 建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 “载民”的“载”字当 “始”讲。这一阙似乎 是歌咏祖先的由来, “玄鸟”当是一种传说。 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 谷的生长。这首古乐总 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 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 歌有舞,“投足”是一 种舞姿,手里拿着牛尾, 象征着耕作的动作。由 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 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 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歌舞和音乐也总是互相 结合的。
宋人绘宋代杂剧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
右方一人,背后插一扇,上书“末色”二字,是宋杂剧中副末色专 用的道具;左方一人头戴诨裹,有斗笠等道具置于地上,似为副净色。 两人均作打拱状。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的演出形式
宋杂剧是宋代各种滑稽表演和 歌舞杂戏的总称,是在继承隋唐参 军戏和歌舞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 曲艺、歌舞的伎艺发展而成的戏曲。 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 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 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 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 部分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 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 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 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 又称“杂班”或“拔扣”。 据《都城纪胜》载:“杂剧中, 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 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杂 扮或杂班,又名技和,乃为杂剧之 散段。”即演出以“末泥”角色为 首,四人或五人参加演出,戏剧结 构为艳段、正杂剧二段,杂扮四部 分。戏分两类,一是以对话为主的 滑稽逗乐杂剧,二是以歌舞为主的 歌舞杂剧。

窦娥冤(元杂剧常识介绍)

窦娥冤(元杂剧常识介绍)
窦娥冤(选场)
关汉卿
你穿上凤冠霞衣,我将眉目掩去, 大红的幔布扯开了一出折子戏。 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却投入情绪, 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别生离。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 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如果人间失去脂粉的艳丽, 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
丑(文丑、武丑、彩旦)
又称“小花脸”,多扮演比较滑稽或机 智诙谐的角色。
此外,还有 “驾”(皇帝)、 “孤”(官员)、 “卜儿”(老妇人)、 “孛老”(老头儿)、 “徕儿”(小厮)、 “细酸”(读书人)、 “洁郎”(和尚)等角色。
元杂剧常识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 红脸的关公 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 叫喳喳……
元杂剧常识
音乐:宫调、套曲
宫:情感一般慷慨激昂 元杂剧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 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如课文中的 【端正好】等。正宫的风格惆怅雄 壮。
元杂剧常识
角 色
旦(女角) 末(男角)
净(花脸) 丑(小花脸)
杂角
正旦(青衣) 花旦 刀马旦
末→生
净(花脸)
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 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 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
Hale Waihona Puke 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
粉色脸表现年迈气衰的忠勇老 将,代表人物:廉颇。
金色脸表示象征威武庄严,表 现神仙一类角色。如:《大闹天 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绿色脸勇猛,莽撞。如:《白 水滩》里的徐世英、和《隋唐演 义》里的程咬金。
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 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 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 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 本形式。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高二语文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精讲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戏曲戏曲者,“以歌舞演故事也〞——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一、文化常识元代杂剧与明清传奇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它的典型、最高成就。

明清传奇是在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继元代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它们的区别:〔1〕杂剧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传奇没有楔子.〔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杂剧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传奇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

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的末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丰富,分工更细,形式更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故《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岸堂,又号云亭山人,曲阜〔现在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因《桃花扇》的成功,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

国学常识之元曲四大家导语: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名称来历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

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元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这一套散曲既反映了关汉卿经常流连于市井和青楼 的生活面貌,同时又以“风流浪子”的自夸,成为叛逆 封建社会价值系统的大胆宣言。这种人生选择固然是特 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但关汉卿的自述中充满昂扬、诙谐 的情调,较之习惯于依附政治权力的士人心理来说,这 种热爱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 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又表现 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 情和赞颂,这和许多具有官员身份的文人出于政治责任 感所表现出的同情人民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这里很少 有理念的成分,而更多地包含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切身感 受,出自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请欣赏:河北梆子戏《窦娥冤》上、下
剧情简介
全剧四折一楔子。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 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 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 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 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 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 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 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 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 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 娥冤》。
窦娥冤
关汉卿
元杂剧常识及关汉卿其人
元杂剧形成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 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 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 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 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 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 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 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基本常识

元杂剧基本常识

元杂剧基本常识嘿,大家好哇!今天咱来说说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有一回啊,我去看了一场元杂剧的演出。

哎呀,那可真是精彩。

“哇,这元杂剧可真有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咱先来说说元杂剧的角色吧。

元杂剧里有旦、末、净、丑等角色。

旦呢,就是女主角,一般都是很漂亮很温柔的。

末呢,就是男主角,通常都是很有正义感的。

净呢,就是那种性格比较豪爽或者有点滑稽的角色。

丑呢,就不用说了,专门负责搞笑的。

“哎呀,这角色还挺丰富。

”我记得那次看演出的时候,有个丑角特别逗,一出场就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都有四折一楔子。

这四折就相当于四个章节,把故事分成了四个部分。

楔子呢,就是在开头或者中间插进去的一段,用来介绍背景或者引出故事。

“哇,这结构还挺严谨。

”有一次,我看了一本元杂剧的剧本,一开始的楔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故事。

元杂剧的音乐也很有特色。

它有一套固定的曲牌,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的旋律和节奏。

演员们在表演的时候,就根据不同的情节和角色唱不同的曲牌。

“哎呀,这音乐可真好听。

”我有一次听了一段元杂剧的音乐,那旋律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

元杂剧的表演也很精彩。

演员们不仅要唱,还要念白、做动作。

他们的表演很有感染力,能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里。

“哇,这表演可真厉害。

”我记得那次看演出的时候,有个演员的表演特别出色,把角色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我都差点哭了。

总之啊,元杂剧是一种很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哎呀,大家要是有机会,也可以去看看元杂剧的演出。

”“哇,相信你们也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

元杂剧知识识

元杂剧知识识

元杂剧常识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

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为明代戏曲《牡丹亭》的节选,《哀江南》为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

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1.戏曲知识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中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长》属元杂剧;《哀》属清传奇;《闺》为明代套曲。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

三者交相配合。

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等等。

⑵角色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

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常见角色有:生——扮青壮男子;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卜儿——扮老年女人;旦——扮青年女子;正旦——扮女主角;净——扮花脸。

⑶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

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⑷元散曲与杂剧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配乐歌唱新诗体。

它的曲调有3个来源:①词调;②我国北方民间歌曲;③辽金音乐。

它的体式与词相近,均为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

它的分类,可参考下表: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曲——A.散曲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子。

元杂剧文学常识

元杂剧文学常识

元杂剧文学常识:四折一楔子.男主角,正末.配角,副末.老年男子,外末.少年男子,少末.女:正旦.外旦,老旦,花旦.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音乐形式:宫调,唱腔的高低.曲牌,规定曲子的格式.体现了侍萍痛苦失望而又无奈的心情.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词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三国战场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东篱把酒黄昏后,又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抛来, 抛来:是西方施舍我们的东西。

我们可以不接受.抛给,这里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阴谋罪行。

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国家实力增强让拿了属于我们的东西的人把属于我们的主动送回来。

拿来:我们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拿来.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它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理智和判断力上.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千..处。

”孙权。

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刘裕。

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

“元..顾。

”也是用历史典故。

刘义隆。

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

元代杂剧常识

元代杂剧常识

•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 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 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 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 “旦”指旭日东升。而旦 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 “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 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 “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 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 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杂 则是饰演杂乱角色。
“四折一楔子”的形式 四折一楔子” 四折一楔子
• 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 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 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 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 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 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 “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 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 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 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 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
杂剧角色
• 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 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 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 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 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 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 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 帝)、卜儿(老妇人)等。
音乐曲调方面
• 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采用的是北曲联 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 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 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 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 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 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 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 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1. 嘿,你知道吗,元杂剧那可是老有魅力啦!就好比《窦娥冤》,那情节多吸引人呐!元杂剧的角色可是很丰富的,有正末、正旦等等,这就像一场精彩的大戏,各种人物轮流登场,各展风姿呀!
2. 哇塞,元杂剧的唱词那叫一个美呀!听听像《西厢记》里的那些唱词,简直绝了!这不就是文字的魔法嘛,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呀,你能不被吸引?
3. 诶,元杂剧的表演形式也是很独特的哟!想想看,演员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多有意思呀,就好像一场盛大的派对,大家都尽情欢闹呢!比如说《汉宫秋》的表演,那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呀!
4. 你可别小看元杂剧的音乐啊!那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呢,就跟菜里的盐一样重要啊!像《墙头马上》的配乐,是不是让整个故事都更生动了呢?
5. 哈哈,元杂剧的故事那可都是充满了爱恨情仇呀!就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呢,《拜月亭》不就是这样嘛,多让人感同身受呀!
6. 哎呀呀,元杂剧的剧作家那也是相当厉害的呀!他们就像神奇的魔法师,创作出一部部精彩的作品,王实甫不就是个中高手嘛,厉害吧!
7. 哇哦,元杂剧对后世的影响可大了去啦!这就像是一颗种子,长出了好多好多的大树呢,你说神奇不神奇?比如现在的很多戏剧都有着元杂剧的影子呢!
8. 嘿,元杂剧的舞台布置虽然简单,但是却有着别样的魅力呀!就跟朴素的美一样吸引人呢,可不要小瞧了它哟!
9. 总之,元杂剧是个超级棒的艺术形式呀!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欣赏、去感受,难道不是吗?。

[元杂剧《西厢记》]元杂剧

[元杂剧《西厢记》]元杂剧

[元杂剧《西厢记》]元杂剧篇一:[元杂剧]学习元曲必知的常识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文学典故 ①苌弘化碧:苌弘,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
罪被杀,三年后,他的血变成碧(青色的美玉)。 ②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的蜀王杜宇
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六月飞霜:邹衍,战国时人。相传他对燕
惠王很忠心,燕惠王却听信谗言把他囚禁起来。 他人狱时仰天大哭,正当夏天,竟然下起霜来。 后来常用“六月飞霜”来比喻冤案。
《丽春堂》三种。也创作过散曲,《西 厢记》为其代表作。
•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 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 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
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 于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限人”(明,朱 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 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 人物。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
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 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 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 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 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 (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 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
• 2.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 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 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 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 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 作为《窦娥冤》。
3.王实甫,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 戏曲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写了十四个
剧本,现存《西厢记》、《破窑记》、
动作和效果称为“科”,凡需演 员表演某一动作,剧本上都标明 “××科”。元剧使用的曲调全 为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元杂 剧的脚色大致可以分为末、旦、 净、杂四类。《西厢记》共有五
本,分别为:
•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 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第五本:张 君瑞庆团圆杂剧

• ⑧趁月:《南齐书•江泌传》记载,南齐 江泌家贫点不起灯,常在月光下读书。 ⑨流觞曲水:古代习俗,每逢夏历三 月三日,人们在环曲的水流旁聚会,在 水的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 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 曲水”。
• 7.名言警句 ①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
愚枉做天!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③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⑤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然而《梧桐雨》高超的艺术技巧向为后人所称 道,元杂剧四大家分别为关汉卿、马致远、郑 光祖、白朴尤其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来 塑造其精神面貌,更为出色。整部剧作着意描 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忆旧、伤逝、相思交织 在一起,伤感情绪和秋雨细敲梧桐的凄凉萧瑟 的氛围,和谐一致,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诗剧 的境界。《梧桐雨》对后世以李、杨爱情为题 材的戏曲创作影响深远,清代传奇名作《长生 殿》即受其影响。
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 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其中, 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净 (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 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 常见角色有:生——扮青壮男子;外(外末)— —扮老年男子;卜儿——扮老年女人;旦—— 扮青年女子;正旦——扮女主角;净——扮花 脸。 ⑶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
• ⑷《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
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代 杂剧作品, 纪君祥著。故事取材于《史
记•赵氏世家》。内容叙述晋灵公武将屠 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 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 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
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 后患。20年后,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 史实,终报前仇。
• 5.孔尚任,清初戏曲作家、诗人,山东 曲阜人。经十年时间,写成传奇剧本 《桃花扇》。《桃花扇》是一部“借离 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通过 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文人侯方域悲欢 离合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腐朽、动荡 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 争,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 的历史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 4.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散 曲家,其主要作品有《牡丹亭》、《紫箫记》、 《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后面 三种和《牡丹亭》合称为“临川四梦”,其中 以《牡丹亭》成就最为突出。《牡丹亭》又称 《还魂记》,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 它的分类,可参考下表: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曲—— A.散曲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
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 子。
全套押同一韵脚。套曲标题之前均标明它所
属的宫调以及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如 《高祖还乡》为标题,[般涉调]为宫调,[哨遍] 为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 作品以强烈的悲剧效果,深刻揭露了封 建统治的黑暗,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 的优秀品质。该剧人物个性鲜明,情节 紧凑,富于表现力,有感在动地的艺术 力量,是元杂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相 结合的优秀作品。
• ⑵《汉宫秋》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
代杂剧作品,马致远著。写汉元帝时,奸臣毛 延寿投敌献美人图,匈奴发兵索取皇妃王昭君。 文武百官惊慌,昭君挺身出塞和亲。临行,昭 君在灞桥“留下汉家衣服”,至番汉交界处因 不愿进番族之境,又举酒南望浇奠,后纵身投 黑江而死。昭君死后,元帝深居汉宫,思念成 梦,醒来又听孤雁哀鸣,更引起了无限愁怅。 剧本着重描写了昭君对大汉的感情,谴责了文 武百官的无能。作品写人细致,富于心理描绘, 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但是所写不合史实,在一 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
• 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 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这种分 宫联套体制,既符合事物从发生、发展 到转变、结束四个阶段的顺序,同时可 以按剧申人物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 结束来安排情节和场面。有的杂剧作家 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一本杂剧只限 一个脚色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 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末旦主唱的叫 “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 B.杂剧——宋金时期,在诸宫调基础上成长 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将歌曲、宾白、
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结构上一般 分四折和一个楔子(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面的 片断。)
④宫调•曲牌 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表示
声音的高低。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 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般涉调]也 是一种宫调。

• 8.作品与人物 《窦娥冤》——窦娥 《西厢记》——崔莺莺、红娘 《牡丹亭》—柳梦梅、杜丽娘、春香 《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 《长生殿》——李隆基、杨玉环
• 9.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⑴《窦娥冤》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代
杂剧作品,关汉卿著。故事源于《汉书•于定 国传》。内容叙述长安窦天章进京赴试,将女 瑞云押为童养媳,被婆婆蔡氏改名窦娥,夫死 寡居。无赖张驴儿父子欲占婆媳,投毒误死父, 昏官判窦娥死刑。法场上,她以血溅素练、六 月飞雪、大旱三年明愿,果然灵验。三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元
代杂剧作品,白朴著。故事取材于白居易《长 恨歌》和唐传奇《长恨歌传》,写唐明皇与杨 贵妃的生死爱情。由长生殿庆七夕、沉香亭舞 霓裳、马嵬坡缢死、深秋雨夜哭奠贵妃4折组 成全剧 。在这个传统的爱情题材里 ,白朴根
据自己的时代感受,含蓄地批判他们骄奢淫逸 的生活,特别是把传说中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秽 事写进作品,就与歌颂李、杨爱情的主题产生 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谢谢观看
的体制特点
•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 戏文相区别而称。元杂剧每本四折演唱 四套宫调不同的曲子,每折用同一宫调 的若千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所谓楔子,即填补的意思,在第一折 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 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 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相当于过场戏。
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 成的。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 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 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 ⑷元散曲与杂剧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配乐歌唱新
诗体。它的曲调有3个来源:①词调;② 我国北方民间歌曲;③辽金音乐。它的 体式与词相近,均为可配乐歌唱的长短 句。
•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 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 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 感人肺腑。 10. 元杂剧四大家分别为关汉卿、马致 远、郑光祖、白朴
• 11. 关汉卿《拜月记》、王实甫《西厢 记》、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 头马上》。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元杂剧
•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子的音乐谱式。不同的
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而一
套数字,均属于同一宫调。如《窦娥冤》中的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 三]、[鲍老儿]、[耍孩儿]、[三煞]、[一煞]、 [煞尾],便都属于[正宫]调;《高祖还乡》中 的[哨遍]、[耍孩儿]、[五煞l、[四(煞)]、[三 (煞)]、[二(煞)]、[一煞l、[煞尾]等8支曲子均属 于[般涉调]。
• ④东海孝妇:传说汉朝东海有个年轻寡妇,对 婆婆很孝顺。后来婆婆自缢身死,寡妇被诬告 为杀害婆婆的凶手。官吏就把她杀死以偿命。 她死后,东海一带大旱三年。 ⑤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 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 ⑥红泪: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选人宫 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 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眼泪为红 泪。 ⑦囊萤:《晋书.车胤传》记载,晋代车胤 家贫买不起灯油,夏季聚萤火虫于囊内,就其 光而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