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元杂剧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军戏
《太平御览》卷569“倡 优‛类引《赵书》曰: ‚(后赵)石勒参军周延, 为馆陶令,断官绢数百匹, 下狱,以八议宥(yòu,宽恕)之。 后每大会,使俳优著介帻, 黄绢单衣。优问:‘汝何官, 在我辈中?’曰:‘我本馆 陶令。’斗擞单衣曰:‘正 坐取是,故入汝辈中。’以 为笑。‛这个例子可能才是 参军戏的真正起始,其时间 是东晋时期。
宋杂剧绢画,戏曲文 物。宋无名氏绘制。共存 两幅,现藏故宫博物院。 一为宋杂剧《眼药酸》图, 此幅高23.8厘米,宽24.5 厘米,所画内容与周密 《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 数”中记载的《眼药酸》 相同。画中右方一人腰间 所插扇上有草书的“诨” 字,当是副末色;左方一 人头戴高帽,身着大袖宽 袍,衣帽上均画有眼睛图 案,扮眼科医生形象,当 为宋杂剧中发乔的副净色。 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 一般的演出形式。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新石器时代战争舞蹈
原 始 狩 猎 图
《尚书· 舜典》:“予击 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 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 谷,五曰敬天常,六曰 建帝功,七曰依地德, 八曰总禽兽之极”。 “载民”的“载”字当 “始”讲。这一阙似乎 是歌咏祖先的由来, “玄鸟”当是一种传说。 以下接着歌咏草木、五 谷的生长。这首古乐总 的说来是反映生产劳动 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 歌有舞,“投足”是一 种舞姿,手里拿着牛尾, 象征着耕作的动作。由 此可以看到原始时代的 文学艺术活动经常和生 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 歌舞和音乐也总是互相 结合的。
宋人绘宋代杂剧《眼药酸》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
山 西 稷 山 马 村 金 段 氏 墓 群 砖 雕
金院本—— 金代演出的戏曲称院本,院即行院,是娼妓住的地方,院本是行院中伎艺人演出的 节目。院本的体制、内容、规格大体上和宋杂剧相同,《辍耕录》载:“院本、杂剧,其实一也。” 其结构为:艳段、正院本、杂砌三部分。 金墓戏乐俑说明,那时杂剧、院本的演出已很普遍。其演出作场已搬上舞台,初步具备了舞台 表演形制,完全采用代言体。有舞有做,一人主唱,其他演员唱少,主要是宾白,并退居次要"杂 色"。演唱系不同宫调,为曲艺中诸宫调与金院本的结合。表演上"插科打诨"的滑稽逗乐成份减少, 代之以突出人物故事、戏剧性,但演出规制仍很简陋,人员较少。
2 .剧本内容
科(介)
唱 宾 科
词 白 介
指人物的表演动作。剧本中特别标明的唱、白以 外的动作。 科介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 表情等五类作用: 1、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旦把酒科;做谢恩科等。 2、表示人物表情。如:做忖科;做悲科等。 3、表示武打动作,如:做混战科;做打衙内科等。 4、居中穿插的歌舞动作。如:正旦做舞科。 5、剧情需要的音响效果,如:雁叫科;内做雷声科。
元杂剧
元代戏台(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 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
元人绘元代戏班赶路图(绢画部分) (山西省博物馆藏)
元杂剧兴盛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 城市繁荣为戏曲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间,包括演出 场地,市民观众,服装、乐器等其它物质条件。 • 意识形态的相对宽松,知识分子边缘化导致专业作 家群的出现,读书人大量参与杂剧创作。 •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社会现实为 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元杂剧表演艺术的成熟还有当时其它艺术形式的影 响,重要的有“说话Biblioteka Baidu、诸宫调和舞蹈表演。
.
元杂剧常识
★中国戏曲发展经历:
1、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属于戏曲的萌芽期 原始歌舞 周朝“优人”伎艺 汉代 “百戏”中之角抵 2、唐和宋、金时期是戏曲的形成期 唐参军戏 宋杂剧 金院本 诸宫调 3、元代以来为戏曲的成熟期 元杂剧
★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脉络
原始歌舞 图腾崇拜 巫祝活动 宫廷歌舞 汉 代 百 戏 隋 唐 戏 文 宋 金 杂 剧 南 宋 戏 文 元 代 杂 剧 明 清 传 奇
魏晋南北朝的歌舞戏
《大面》——又名《代 面》或《兰陵王入阵曲》。 演北齐世宗高澄第四子兰陵 王高长恭故事。唐代崔令钦 《教坊记》说:‚《大面》 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 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 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 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 曲。‛唐末段安节所著《乐 府杂录》“鼓架部‛所记为 《代面》,并有化装的叙述。
★关于“宫调”: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 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 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 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 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 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 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 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 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 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东汉墓出土的优人百戏图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东汉墓壁彩画)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百戏壁画
西汉墓出土的百戏陶俑(济南市博物馆藏)
角抵戏《东海黄公》
角抵戏在百戏集演之中,有一 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这就是 角抵戏。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 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世的相扑、摔 跤即源于此。它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 娱乐性。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 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 向戏剧的转化,成为角抵戏。





(冲末扮张守珪,引卒子上诗云)坐拥貔貅 镇朔方,每临塞下受降王。太平时世辕门静,自把雕 弓数雁行。某姓张,名守珪,见任幽州节度使,幼读 儒书,兼通韬略,为藩镇之名臣,受心膂之重 寄。……(净扮安禄山上,云)自家安禄山是 也,……(卒报科。张守珪云)着他进来!(安禄山 作见科。张守珪云)安禄山,征讨胜败如何?(安禄 山云)贼众我寡,军士畏怯,遂至败北。……
《拨头》——或作《钵 头》,《通典》卷一百 四十六记述:‚《拨头》 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 噬,其子求兽杀之,为 此舞以象也。‛《乐府 杂录》“鼓架部‛的记 载较详,并说:‚山有 八折,故曲八叠。戏者 披发,素衣,面作啼, 盖遭丧之状也。‛等。
《钵头》面具(1173年)
踏谣娘舞佣
《踏谣娘》——据《教坊记》载:‚北 齐有人姓苏,齆(wèng)鼻,实不仕,而 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 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 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 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 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 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 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 今则妇人为之。‛ 《旧唐书· 音乐志》:‚踏谣娘生 于隋末。隋末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 尝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妻美色 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曲而被 之管弦,因写其夫妻之容。妻悲诉, 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
原 始 武 舞 图
春秋战国时期祈祷舞
(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崖画)
战国时期墓出土锦瑟漆画巫师图
(河南省博物馆藏)
“百戏”(又称散乐,与 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 它实际上是汉代民间歌舞、 杂技、武术、魔术的总称。 “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 《汉文帝篡要》载:“百戏 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 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 等也。”可见百戏是对民间 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 李尤《平安观赋》中有 “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 记载,逗笑说唱的俳优当是 “百戏”中仅有的曲艺节目。 至南北朝时,“散乐”与 “百戏”合称“散乐百戏”, 涵盖面更加广泛。
《东海黄公》 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 间故事。 《西京杂记》卷三: 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説 古昔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昔为术,能制蛇 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兴云雾, 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 不能復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於东海,黄公 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 焉。 《东海黄公》表现人虎搏斗,但它不像 一般的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 以强弱决定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 演出的一段情节。戏里人物的造型、冲突的 情境、胜负的结局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其间 还有举刀祝祷、人虎相搏等舞蹈化的动作。 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 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融合起来, 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3 .角色分工
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等 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等 净:副净、二净等 杂:孤、孛老、卜儿、细酸等
正末:男主角,相当于南戏中的生。 冲末:正末之副角,即相当于副末。一般用于杂剧的开场,称为“冲末开场”。 小末:剧中的青少年男子。 正旦:剧中的女主角,相当于南戏中的旦。 外旦:即正旦之配角,相当于南戏中的贴旦。其地位仅次于主唱的正旦。 搽旦;在剧中专门扮演一些不不正派或邪恶的女人,因这类角色扮演时脸部搽抹成 丑怪模样,故有“搽旦”之称。 净:在剧中一般扮演与正面人物对立的反面人物。 丑:即净之配角。 杂:种类很杂,没有注明角色,只表明剧中人物的特征。如: 孛老(老汉)、卜儿(老妇)、邦老(强盗)、孤(官员)、都子(乞丐)、俫 (儿童)、驾(皇帝)等。
宋人绘宋代杂剧演出场面绢画(故宫博物院)
右方一人,背后插一扇,上书“末色”二字,是宋杂剧中副末色专 用的道具;左方一人头戴诨裹,有斗笠等道具置于地上,似为副净色。 两人均作打拱状。这两幅绢画反映了宋杂剧一般的演出形式
宋杂剧是宋代各种滑稽表演和 歌舞杂戏的总称,是在继承隋唐参 军戏和歌舞戏的基础上,广泛吸收 曲艺、歌舞的伎艺发展而成的戏曲。 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 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 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 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 部分 。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 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 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 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 又称“杂班”或“拔扣”。 据《都城纪胜》载:“杂剧中, 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 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杂 扮或杂班,又名技和,乃为杂剧之 散段。”即演出以“末泥”角色为 首,四人或五人参加演出,戏剧结 构为艳段、正杂剧二段,杂扮四部 分。戏分两类,一是以对话为主的 滑稽逗乐杂剧,二是以歌舞为主的 歌舞杂剧。
萌 芽 期
形 成 期
繁 荣 期
★王国维戏剧起源的观点
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而此二者,固未 可以后世戏剧视之也。 古之所谓巫,楚人谓之曰灵……灵(巫)之为职, 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 已有存焉者矣。 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 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顾其事 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然后世戏 剧之源,实自此始。 巫之事神,必用歌舞……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 以乐神人者也。
★元杂剧的体制
1.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
一本四折,或加楔子,结尾有“题目正 名”。 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 题目 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 感天动地窦娥冤
宾白 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 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 白”。(徐谓《南词叙录》) 单宇《菊坡丛话》则认为: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 白。” 宾白有散白与韵白之分, 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 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 宾白既可插在各支曲子 之间,也可插在一支曲子之中 (称为“带云”)。 “背云”,即“旁白”, “内心白”。 “内云”,人物在后台 的云白。 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 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 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 要的作用,所谓“曲白相生”。
刘知远白兔记诸宫调
诸宫调——中 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 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 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 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 ‚诸宫调‛,亦称‚诸般宫 调‛。这一曲种形成于北宋神 宗(1068~1085)年间。宋代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 ‚熙、丰年间……泽州孔三传 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 皆能诵之。‛南宋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载:‚诸宫调, 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 入曲说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