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
著名元杂剧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救风尘】:《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剧情是: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
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
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
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
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
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校藏《古名家杂剧》本、《新续古名家杂剧》宫集本、《元曲选》乙集本、《元曲大观》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二、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简介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精心写作而成。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它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
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
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
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
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
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
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
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
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白朴
代表作品
《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VS
作品特点
白朴的剧作多以爱情和家庭生活为题材, 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他的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05
CATALOGUE
元杂剧的影响与传承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01
02
03
推动戏曲发展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 戏曲的成熟,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些技巧不仅增强了表演效果,也展现了演员高超的技艺。
03
舞台布景
元杂剧的舞台布景简单明了,通常以一桌二椅为主,通过演员的表演和
台词来表现场景和环境。同时,舞台布景也会根据剧情需要有所变化,
以突出情节氛围。
04
CATALOGUE
元杂剧的作家与作品
关汉卿
代表作品
《窦娥冤》、《单刀会》等。
作品特点
关汉卿的剧作题材广泛,语言生动,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情节紧凑,具有强烈 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人民对正义和 真理的追求。
元杂剧的特点与影响
总结词
元杂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对 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描述
元杂剧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表现手法上,例如重视歌唱和舞蹈的运用 ,强调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同时,元杂剧 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同地区的杂剧有 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元杂剧的影响深远,它 不仅为后世的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 创作灵感,同时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
03
CATALOGUE
元杂剧的表演艺术
角色行当
生行
旦行
扮演男性角色,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等 。生行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来刻画人物性 格和形象。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被称为北方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金元之交,北方杂剧的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而且大部分都是金晋元的文人。
元杂剧早期创作繁荣,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耀眼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文学常识(三)元杂剧
一、元杂剧的起源
概念:元杂剧是我国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流行并产生了众多作家和大量 文学剧本的戏剧样式。当时也有人称 它为“传奇”,或者把它和散曲一起 称为“北曲”。
后世为了区别于自唐就已出现 的泛称各类说唱表演艺术为“杂剧” 概念,也是为了区别于宋、金杂剧的 体制,通常就称它为元杂剧、元曲或 北杂剧。
除这四类外,还有一类指剧中需要的音响 效果,如《汉宫秋》第四折连续出现五次“雁 叫科”,《荐福碑》第三折写雷轰石碑,有 “内做雷声科”,即后台作打雷的音响效果。
元杂剧剧本已包含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三、元杂剧的繁荣
主要原因:
一、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性)和商业 化
二、众多的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 三、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
色对话,还有的是台上脚色和后台人员对话。 如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佛印和尚要行
者置备酒肉款待苏东坡,行者向着后台说: “山下俗道人家,有一百八十多斤的猪,宰一 口儿”,于是出现“内云”:“忒大没有”, 后又有“内云”:“忒小没有”。这“内云” 代表不出场的“俗道人家”说话。
科(介)
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 蹈、坐跪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 说:“以科字作介字,非科介有异也”。
一日承宣入上阳,十年未得见君王。 良宵寂寂谁来伴,唯有琵琶引兴长。 第四折汉元帝下场诗: 叶落深宫雁叫时,梦回孤枕夜相思。 虽然青塚人何在,还为蛾眉斩画师。
散白:
带云:是脚色在歌唱时插入说白,起串联解释
唱词的作用。
背云:即现代戏剧中的“旁白”,又叫“内心
白”,把“暗想”交代给观众。
内云:是脚色在未上场之前在后台和台上的脚
四、元杂剧的内容
知识拓展: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
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
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
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形成与兴起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
众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
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仍保存着发科打诨的特色。
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艺。
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
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作了有力的证明。
元杂剧是汲取了众多的伎艺,包括杂技、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
表演与演员唱、云、科三者构成了元杂剧表演艺术核心。
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
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
云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
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
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指的是中国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的一种戏剧形式。
它是杂剧的一种,又称为元曲戏剧。
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对元杂剧的详细解释。
元杂剧是一种在元代出现并发展兴盛的杂剧形式。
元杂剧借鉴了唐代的乐府诗、宋代的宋词、南宋的傩神仪式等多种文艺形式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元代的政治、宗教、社会等背景,创造出一种深受当时人民喜爱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以其宏大的舞台场面、丰富的戏曲音乐、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内容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元曲,即以曲调为特色的元杂剧。
元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散曲为基础的散曲剧,如《西华山》、《长恨歌》等;另一类是以律诗为基础的律诗剧,如《太真外传》、《马丹阳娇妻》等。
元曲结合了音乐、舞蹈、演唱、对白等元素,舞台上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
元杂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宫廷政治、爱情悲剧、民间故事、历史传奇等各个领域。
它的故事性、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都相当突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冲击力。
另外,元杂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它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寓意丰富的象征意义,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正场的宫廷戏,也有市井小戏。
元代演员技艺精湛,身穿华丽的戏服,运用多种表演技巧,如武打、舞蹈和说白等,在舞台上展现了精彩的演出。
许多元代著名的演员,如杨洪基、姜昆、方亚芬等,都在元杂剧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戏剧形式。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
元曲基础知识之七:元杂剧一、元杂剧简介元杂剧又叫北曲,与此相对的还有南曲,也就是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南方剧种。
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
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
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二、元杂剧题材内容的范围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
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
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腐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压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2.表现英雄主义,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有的正面歌颂人民起义英雄,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
有的赞颂历史豪杰,如《单刀会》等。
有的表现各种弱小人物的反抗斗争,如《窦娥冤》写寡妇窦娥大骂官府,诅咒天地;《陈州粜米》写农民张撇古对权豪的谴责与反抗;《救风尘》写妓女赵盼儿智斗花花太岁等。
3.描写爱情婚姻,反映妇女问题。
元杂剧历史人物形象
奸臣形象
严嵩
在《鸣凤记》中被刻画成一个善于钻营、贪恋权位的奸臣形象。
魏忠贤
在《玉镜台记》中被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残暴无情的奸臣形象。
侠客形象
关汉卿
在《单刀会》中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义薄云天的侠客形象。
李逵
在《水浒传》中展现了一位勇猛粗豪、忠心耿耿的侠客形象。
才子佳人形象
张生
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位文思敏捷、风 流倜傥的才子形象。
元杂剧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文献整理
从古代文献中搜集、整理有关元杂剧的资料,了解其起源 、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口传心授
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元杂剧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 格,这种方式在民班是传承和发展元杂剧的重要机构,戏班内部有 严格的师承关系和技艺传承机制。
艺术交流
传播途径
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如影视、网络等手段推广元杂剧,扩大其受众 群体和影响力。
元杂剧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
元杂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 历史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 念和审美追求。
艺术审美价值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其人物形象生 动鲜明,语言优美精炼,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教育启示价值
通过欣赏和学习元杂剧,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对现代社会具有很好的教育启 示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元杂剧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戏曲的影响
传承与发展
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史上 的重要剧种,为后世戏曲 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经验。
地方戏繁荣
元杂剧的出现促进了地方 戏的繁荣,为各地戏曲艺 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 示。
元代杂剧
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 笋条笋条年幼,(戋 刂)的便巧 画蛾眉成配偶。想当初你夫主遗
留,替你图谋,置下田畴,早晚
羹粥, 寒暑衣裘,满望你鳏寡孤
独,无捱无靠,母子每到白头。
公公也,则落得干生受。 [正旦
云]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
然不要女婿。”
正是由于窦娥 笃信人生的正义必 然压倒邪恶,也对 这个社会的官僚体 制抱有幻想,所以 在张驴儿药死自己 的父亲,诬陷窦娥 的时候,窦娥认为 自己没有犯事,就 没有什么可怕的, 所以愿意去和他见 官。
这一剧本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但又并 不是对《长恨歌》的直接改编,在材料处理上有许 多不同。《梧桐雨》没有把杨、李的爱情写得那么 “纯洁”、“真挚”。它不仅不回避唐明皇父纳子 妇的历史事实,还依据野史传闻点明了杨贵妃与安 禄山的“私情”,可见它并不是以单纯的爱情为主 题的。另外,《梧桐雨》虽然比《长恨歌》更多地 涉及唐明皇专任恩倖、耽于享乐而招致战乱的问题, 但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展开,所以它也不是一部以总 结政治教训为目的的历史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 白 朴
元剧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 《梧桐雨》
元杂剧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一本四折加楔子,一折一调押一韵,一人主 唱用北曲,题目正名是标题。
作家作品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 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 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张驴儿云]窦娥,你药杀了 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 [正旦云]怎生是官休?怎生 是私休? [张驴儿云]你要 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 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 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 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 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 倒也 便宜了你。 [正旦云]我又 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 官去来。
元杂剧
6. 何谓宫调?
古代分声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七声,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声为 主的调式称为调。以七声配合十二律,共得八 十四宫调。
7. 何谓教坊?
教坊是古代掌管女乐的官 署名。
8. 杂剧中的副末、贴旦、搽旦、净、孤、 卜儿、孛老、徕儿各是什么角色?
副末是戏曲中次要的男角色。 贴旦:通称“贴”,即副旦,次要的女角色。 搽旦:即花旦。 净:戏曲角色,俗称花脸。 孤:杂剧中扮演官员的角色。 卜儿:杂剧中扮演老妇人的角色。 孛老:杂剧中扮演老年男子的角色。 徕儿:杂剧中扮演儿童的角色。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杂剧知识问答
1. 何谓曲牌? 所谓曲牌即曲调之名,如《点绛唇》、
《山坡羊》、《油葫芦》等。每个曲牌都有一 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可以据以填词。
4. 何谓花部?
花部又称为“乱弹”,是与“雅部”相对称的。清朝 乾隆年间,剧坛上明显分出“花部”、“雅部”之别, 而且花部的势头已经压倒了雅部。所谓“雅部”即昆 曲,而“花部”则包括弋阳腔、京腔、梆子腔、秦腔、 罗罗腔、二黄调等地方剧种在内。其中的弋阳腔早在 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江西弋阳地区兴起,是一种 风格粗犷富有民间气息的声腔。在昆腔独占剧坛之后, 一度成为绝响。清朝初年复兴,又称为高腔。京腔是 弋阳腔流行于京都,经过润色变化之后形成的一种新 腔。梆子腔是乾隆年间最为流行的花部声腔,可能是 当时各种地方戏剧的泛称。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乾隆 后期曾经风行京师,但后来遭到官方禁止。二黄即后 来皮黄戏的源起,乾隆后期传入京师。
元杂剧(概况)
虞集《中原音韵· 序》:“我朝混一以来”,‘‘自是 北乐府出”。 周德清《中原音韵》,把杂剧中的唱词和散曲合称为 ‘‘北乐府”,《自序》中说“北乐府”的完备始自关 汉卿、白朴等作家。 杨维祯《沈氏今乐府序》中则说关汉卿、庾天锡(一作 天福)是首先创作杂剧之人:“其于声文,缀于君臣、 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 美恶成败之观惩,则出于关、庾氏传奇之变”。 。
科 (介 )
“科”,通常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南词叙录》:“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 之类,身之所行,皆谓之科”,又说:“以科字作介 字,非科介有异也”。 实际上,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 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 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被封为明妃后, “做谢恩科”。这里当有跪拜动作。 二是表示人物表情,《汉宫秋》第一折写毛延寿 定计,注明“做忖科”;第三折写汉元帝送别王嫱时, “与旦打悲科”,表示两人都作出悲伤的表情动作。
6
三、元杂剧的繁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 曾说元代以词曲取士是杂剧发达之因。此说虽有影 响,但于史无征,渐被学者扬弃。 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序》:“中州人每沈抑下僚, 志不获展。宜其歌曲多不平之鸣。元词(指曲)所由 盛,元治所由衰也。” 王国维则认为元初废科举是杂剧发达之因。
“小曲”或“曲尾”:作为对一个脚色主唱的
补充,也是为了丰富剧情,有些剧本中也安排 正末、正旦以外的脚色的唱词,或是净,或是 搽旦,或是小末,这类唱词通常放在一折中的 套曲之前或后,一般和套曲不同韵,甚至不同 宫调。 如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南吕套曲前, 试官(净扮)唱一支[醉太平]曲,方唱之际,说道: “我有一个小曲儿,唤做[醉太平],我唱来与你 送行者”。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关于元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1、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一级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末、旦、净、丑等角色的命名受蒙元时期欧洲文化的影响。
例如男扮女装的旦就和印欧语系中的“Dame”读音近似,dame在法语中的意思即是女士、夫人,由于唐宋以降,女性被禁止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所以在杂剧中便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男扮女装的“旦”这一重要角色。
而元杂剧中使用的道具如“机关”与希腊古典戏剧中的机关异曲同工。
4、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元杂剧
精彩片段:(第三折) 第一层: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 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 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 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
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
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Page 16
三桩宏愿
一、血溅白练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
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 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 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 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 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 碧,望帝啼鹃。
艺术形式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 合为一本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 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 六本二十四折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 别称“北杂剧”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 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 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 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 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 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 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 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 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杂剧,简称元剧,是中国古代元代(1279年-1368年)的一种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母体”。
它以曲(也称剧本)为基础,结合音乐、唱腔、舞蹈、杂技等艺术形式,继承了唐代和宋代的戏曲艺术传统,并融合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达到了高度的技艺和艺术水平。
元杂剧发展于元朝时期的华北地区,以首都大都(今北京)为中心。
它的早期形式被称为“唱本戏”,以其富于表演技巧、武术舞蹈和声腔的特点而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后来,元杂剧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和艺术化的形式,称为“曲本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是《汉宫秋》。
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和表演风格。
其剧本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传奇为题材,通过情节、对白和音乐展示故事的发展。
元杂剧的音乐采用了一套完整、复杂而精确的音阶体系,以及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与演员的唱腔相结合,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情感和氛围的变化。
元杂剧还强调角色的扮演和表演技巧。
演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舞蹈、武术和音乐,并精通各种表演形式。
他们需要通过面具、服装和化妆来完美地诠释角色,显示出角色的特征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元杂剧也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
在演出中,演员们密切合作,配合舞台设备和道具的使用,使剧情更加生动和令人动容。
此外,元杂剧也常常融入杂技、马术等表演形式,以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效果。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戏曲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来的明、清两代戏曲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戏曲得以继续发展和繁荣。
元杂剧的创新和艺术形式不仅影响了华北地区的戏曲演出,也对中南地区的戏曲传播和演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元朝的衰亡和明朝的兴起,元杂剧渐渐式微。
明朝时期,元杂剧逐渐被京剧所取代,而后者成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尽管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已过去,但它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在当代存在,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钟嗣成《录鬼簿》是最早对元杂剧进行了时间分期的著作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
《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
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元杂剧的分类 -回复
元杂剧的分类-回复元杂剧的分类,指的是中国戏曲中元曲的各种类型。
元曲是元杂剧的代表,它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元杂剧包含了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接下来,将一步一步回答元杂剧的分类,并对每一种分类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四大元杂剧分类四大元杂剧分类是元杂剧的一种基础分类方法,它将元杂剧分为四个大的类别,分别是“传奇杂剧”、“志怪杂剧”、“宾白杂剧”和“散曲杂剧”。
1. 传奇杂剧传奇杂剧是元杂剧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这类杂剧主要描写了离奇的故事情节和超自然的神话题材,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传奇杂剧包括了诸多传世经典剧目,如《长生殿》、《西华山》、《牡丹亭》等。
这些剧目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被誉为元杂剧中的瑰宝。
2. 志怪杂剧志怪杂剧是元杂剧中另一种重要的分类。
这类杂剧主要描绘与超自然现象相关的故事情节,如妖魔鬼怪、变形异世界等等。
志怪杂剧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享受。
代表作品有《夜行船》、《狮吼记》等。
3. 宾白杂剧宾白杂剧是元杂剧中的另一种重要分类。
它采用了白话对白的方式,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宾白杂剧多以话剧形式呈现,讲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官场、商场、家庭纠纷等等。
代表作品有《西华山》、《山桃红》等。
4. 散曲杂剧散曲杂剧是元杂剧中的另一种重要分类。
它以散曲(即杂曲)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歌唱、对白、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
散曲杂剧以其优美的曲调和动人的歌词,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代表作品有《马丹阳》、《汉宫秋》等。
二、其他元杂剧分类除了四大元杂剧分类,还有一些其他分类方法。
例如,可以根据剧目的风格分类,如红色、白色、青色等;也可以根据剧目的历史时期分类,如明末清初剧目、盛明剧目等。
这些分类方法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元杂剧的特点和特色。
总结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名词解释 元杂剧
名词解释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宝库” 。
它最早起源于元朝,后发展至明清。
元杂剧以简便而丰富多彩的方式表现文学思想,是传统戏曲技艺的一个坚实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杂剧分两大类:绍兴杂剧和田汉杂剧。
绍兴杂剧着重唱腔的设置和演绎,以及古旧的唱腔和伴奏技巧,根据技巧的不同,将唱腔分为五类:口令、讴歌、调韵、宣腔和妒恨腔。
另外,通过统一的器乐、表演、脚调和唱腔,杂剧构成了绝佳的艺术环境。
田汉杂剧是元杂剧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具有古老的艺术表演和音乐风格,由歌曲、韵文、情歌和舞蹈组成,题材以贫富差异、婚变、私情和社会问题为主,给观众以启发。
元杂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技艺和文学内容,让人们难忘。
有谚语:“吕洞宾七仙女,杨戬白马啸西风”,是对古代杂剧熔炉中最精彩的演出的赞美,说明元杂剧的地位已跃居传统戏曲的首位。
因此,元杂剧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民间话剧的瑰宝。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简述元杂剧的发展历程摘要: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正文:在我国戏剧史上,元杂剧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它起源于金朝末年,繁荣于元代,对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背景元杂剧起源于金朝末年,那时的戏曲表演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多种地方戏曲相互交融,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蒙古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元杂剧得以迅速发展。
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
二、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元杂剧的黄金时期为元朝中期,那时的杂剧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瑰宝。
三、元杂剧的流派与艺术特点元杂剧主要有两大流派,一是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流派,二是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流派。
北方流派以豪放、雄浑著称,南方流派则以婉约、细腻见长。
元杂剧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剧本结构严谨,情节紧凑,一气呵成。
2.角色分工明确,行当齐全,表演技艺高超。
3.唱腔丰富多样,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
4.剧本语言生动,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元杂剧的衰落与传承元末明初,随着政治稳定和文化复苏,南戏逐渐崛起,元杂剧逐渐衰落。
然而,元杂剧的艺术成就并未消失,许多后世戏剧作品仍受到元杂剧的熏陶。
如明代的昆曲、京剧等,都继承了元杂剧的表演技艺和艺术风格。
总之,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璀璨的时代,它为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元杂剧
八、《西厢记》的影响: •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 荀慧生改编的《红娘》 • 张君秋改编《西厢记》 • S•朱利安(儒莲)译为法文。 九、《长亭送别》赏析: • 第一项直接描写事物,诸如形象、性格等。 • 第二项则是通过第一项所暗示的一种更为深远
荆》。 • 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 • 善于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 曲词豪放,曲白生动。 • "曲语句工当行,手笔绝高绝者"。
第一章 元杂剧
2、高文秀《双献功》: • “小汉卿”。“黑旋风”戏有8种。 • 《黑旋风双献功》。 2、石君宝《秋胡戏妻》: • 写家庭、爱情剧见长。 • 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 • 《鲁大夫秋胡戏妻》 • 京剧《桑园会》。
父、窦天章。
第一章 元杂剧
4、悲剧式的人物结构关系。
①窦娥、窦天章、蔡婆婆 家庭血缘关系。
②窦娥、桃杌、窦天章官 与民、官与官关系。
③窦娥、张驴儿、桃杌的 阶级对抗关系。
④窦娥、张驴儿之父与赛 卢医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 元杂剧Biblioteka 5、窦娥冤的悲剧性。 (1)“惊心动魄”、 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 (2)一个“不应该遭受 厄运而惨遭厄运”的人, 使观众产生“怜悯之情”。 (3)表现了“伦理的力量,即道德的力量”。 •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元
明
清
之 元
戏
杂 剧
曲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一、基本概念。
1、杂剧: 指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1234年),以
宋杂剧、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 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戏曲 艺术,始于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说唱。所以亦 称北杂剧、北曲。元灭南宋,杂剧扩展至全中 国。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 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
下一章
娘》(《兰陵王入阵曲》;“踏摇和来,踏摇 娘苦,和来。” )→参军戏(参军、苍鹘;加 官戏、跳加官) →宋杂剧和金院本。 2、封建士子加入,形成了演员与作家创作密切 配合的局面。
第一章 元杂剧
3、元代都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各民族的 文化融合,元代社会中外交通的方便等客观条 件。
4、元蒙贵族对戏剧舞乐的偏好。 三、元杂剧体例: 1、元杂剧的剧本结构: • 一本四折(楔子);结尾题目正名:“秉鉴持
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双莺燕暗争 春,诈妮子调风月。” • 楔子:过场戏。
第一章 元杂剧
2、术语笺释 • 科范:又称科泛。(做不理科)(内作风科,
刽子作惊科) • 宾白:剧中人物说白的部分。 • 古门:舞台上上下场的左右门,又称古门道,
鬼门道。 • 冲场:冲末出场称为“冲场”。 • 上场诗和下场诗: • 断词:断出或断了。
第一章 元杂剧
3、纪君祥《赵氏孤儿》: • 《冤报冤赵氏孤儿》或《赵氏孤儿大报仇》。 • 有仇必报的封建复杂心理。 • 悲剧的壮烈美。 • 伏尔泰《中国孤儿》。 • 歌德、梅塔斯塔齐奥(Pietro Metastasio) • 《八义图》、《搜孤救孤》(马派(马连良)
名剧)。
第一章 元杂剧
4、李潜夫(行道)《灰阑记》
缘》、秦简夫《东堂老》,宫天挺《范张鸡黍》 等。
第一章 元杂剧
2、剧本流传 • 200余位杂剧作家,作品可考者600余种。 • 流存160余种。《元刊杂剧三十种》、臧
懋循(晋叙) 《元曲选》、随树森《元 曲选外编》。 3、元曲四大家: • 关白马郑: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何 良俊《四友斋丛说》,《宋元戏曲考》。
第一章 元杂剧
二、关汉卿的创作: • 67种,存18种。 1、现实故事剧: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2、妇女故事剧: 《望江亭》、《调风月》、《救风尘》 3、历史故事剧: 《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第一章 元杂剧
三、《窦姚冤》 1、现实基础 • “肃政廉访使” 、“提刑按察司”。 2、历史故事的启发 • 邹衍下狱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3、悲剧式的人物性格系统。 • 扁平人物: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杌。 • 圆形人物:窦娥、蔡婆婆、赛卢医、张驴儿之
第一章 元杂剧
三、郑光祖: 1、其人其作: • 字德辉,创剧18种,今存8种, • 代表作《倩女离魂》、《王粲登楼》。 2、《倩女离魂》 《迷青琐倩女离魂》 (1)倩女的悲惨命运。 (2)离魂关目形式荒诞奇特。 (3)文辞华美。 “他调少有俪其美者”。
第一章 元杂剧
四、其它元杂剧作品: 1、康进之《李逵负荆》: • 《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负
第一章 元杂剧
四、关剧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尤
其是普通妇女形象。 2、剧本结构完整,故事情节发展层次分明,
重大关目的处理颇见机杼。 3、关剧的语言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 4、关剧的基本创作倾向是现实主义。 五、关的影响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三节 王实甫和《西厢记》
一、王实甫其人其作 • [集贤宾]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志
杂:角色不明的杂角。孤、祗从、卒子、细酸、 孛老、卜儿、俫儿、邦老、曳剌、杂当。
第一章 元杂剧
四、作家作品: 1、作家创作活动: • 元贞、大德年间(1294—1307)分前后两期。 • 前期为丰盛期: • 大都。纪君祥(《赵氏孤儿》)以及康进之
《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等。 • 后期是衰微期: • 临安。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
第一章 元杂剧
3、音乐特点:五宫四调: • 正宫:惆怅雄壮,D调。 • 中吕宫:高下闪赚,C调。 • 南吕宫:感叹悲伤,bE调。 • 仙吕宫:清新绵邈,G调。 • 黄钟宫:富贵缠绵,F调。 • 大石调:风流蕴藉,D调。 • 双调:健捷激袅,A调。 • 商调:凄怆怨哀,bB调。 • 越调:陶写冷笑,F调。杂剧曲谱:
第一章 元杂剧
•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 清李玉《北词广正谱》 • 明沈璟《南九宫谱》 • 吴梅《南北词简谱》
第一章 元杂剧
4、元杂剧的角色 末:男角。正末、副未、冲末、大末、二末、三
末、小末、外末等。 旦:女角。正旦、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
旦、小旦、花旦、色旦、搽旦等。旦本和末本。 净:刚强狞猛的角色。净、副净、二净、丑等。
第一章 元杂剧
第二节 关汉卿
一、关汉卿生平
• 太医院尹 、玉京书会 、“金之遗民”,有气节、 “不屑仕进”、“面傅粉墨”,
•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 “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
冠”。
• 《南吕•一枝花》:“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 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 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 走。”
幻》《幻住》 三、《西厢记》版本: • 弘治本、圣叹评点本、王季思校注本。 四、《西厢记》主题: • 反封建。
第一章 元杂剧
五、《西厢记》的人物形象: • 张生 • 莺莺:《惊艳》《听琴》《闹简》《报
简》《酬简》 • 老夫人 • 红娘
第一章 元杂剧
六、《西厢记》艺术成就: 1、剧本规模宏大,突破元杂剧创作通例:一本四
的事物,主要是指主要唤起的感情,体验,思 想等被表现的东西。
第一章 元杂剧
第四节 白马郑及其他元杂剧
一、白朴 1、其人其作 • 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山西河曲人,创
杂剧十六种。《梧桐雨》、《墙头马上》、 《东墙记》等。 • 《裴少俊墙头马上》:李千金与裴少俊。 2、《梧桐雨》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文辞华美,重在刻划人物内心世界。
第一章 元杂剧
二、马致远 1、其人其作 •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战文场取状元”。 • 创剧十五种,今存七种。 • “神仙道化剧”。 “万花丛中马神仙”。 2、《汉宫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第一章 元杂剧
(1)马致远对王昭君故事的改动: • 匈奴强盛,汉室颓弱。 • 被迫出塞。 • 投水自尽。 (2)剧本在艺术上的特点: • 利用历史题材曲折表现了自己生活的时代。 • 逻辑高潮和感情高潮交叉出现并不重复。 • 文辞优美 。
•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 “与《旧约圣经》(即《旧约全书》中所罗门 王判断二妇争孩的故事十分相类。也许此剧题
材原是受有外来故事的影响。”
• S•朱利安(儒莲Stanislas Julien)
• 布莱希特小说《奥格斯堡灰阑记》、剧本《高 加索灰阑记》。
5、尚仲贤《柳毅传书》和李好古《张生煮海》。
神话戏中的“双璧”。
第一章 元杂剧
2、散曲 散曲是亦称乐府、词余。指无宾白无科介
不具备表演内容的歌曲,包括散套和小 令两种。散套通常以同一宫调的若干曲 的组成,长短不一,一韵到底。小令一 般只有一支曲子。 3、元曲: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总称。
第一章 元杂剧
二、兴盛原因: • 初兴于金末元初,元世祖至元、成宗大德年间
(1265—1307)日渐繁荣。 1、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巫、觋→优孟衣冠→汉魏百戏→代面、《踏摇
难酬。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百 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干支周遍,又重头。笑频 因酒醉,烛换为诗留。” • [梧叶儿]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怕虎狼 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 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 《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
第一章 元杂剧
二、西厢故事的流变: 1、故事流变。 2、六幻西厢。 《 幻 因 》《 搊 幻 》《 剧 幻 》《 赓 幻 》《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