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一、曲之兴起

曲者,古韵文之一。概言之,凡可入乐者,皆可谓之曲也。其名历来驳杂,若唐人之谓曲,乃今之所谓词;元之所谓词,方为今之所谓曲也。简言之,即起于唐宋,继诗词后,大备于元明之南北曲。寻常所言元曲者,即北曲,而南曲大备于明。

曲子自地域而言分“北曲”“南曲”,自形式而言分“散曲”“剧曲”今分而言之,首言南北散曲.

【北曲】

北曲之源,元人言之甚少,明人方多有论及。王世贞《曲藻》云:“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意为词→北曲→南曲,曲自词来。此说为后世所宗,几成定论,然却非如此者。任半塘云“其所用曲调,则有越过宋词,直祧盛唐乐曲者。”此言乃曲之真源也。唐之《敦煌杂曲子》中,笔法多有颇类元曲者。若止于文辞观,其《醉公子》等几与元曲无异。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元曲所兴乃大势所趋,必然也,究其因概有三:

一乃深得词力。曲虽非源于词,而无“雅词”则曲难兴起。词于隋唐自西域流入中原,初本言辞自然俚俗,流于民间。后为文士取之,经温韦、李冯、欧晏等雅化,至清真而大成。南渡后,“雅风”欲烈,以至有若梦窗等个别词章令人至今费解者。词本燕乐,流于闾巷宴前,而歌者却非雅士,多为伶人艺妓,如此雅词若歌于宴前,恐令人茫然欲睡矣。其欲雅欲长,则欲难歌咏,故词之亡,非歌法亡,实歌者亡也,是以雅词亡而俗曲兴。王世贞所云“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即此也。然其所谓新声者,实为民间之旧声。此自乐而言之。

其二乃藉科举力。自胡元入主中原,不设科举者数十年,文人进身之阶为之塞,故以其才而制曲,嘲风弄月,遂北曲得白、马、关、郑等人力推,遂为一朝之盛。

其三藉朝代力。胡元入主中原,其朴直粗豪之风大盛,加之北地自古性情豪爽,故北曲“本色”之风遂为流传。藉此三者,北曲大兴于世,遂成我中华之一代文化。

======================================== ================

【南曲】

北曲之体,散曲早过剧曲,而南曲之体,则剧曲早于散曲,先有“南戏”,而后方有制散曲者。故欲言南曲,须首言南戏。南曲前身为南戏,南戏者,永嘉戏之谓,其源不可考。明·祝允明《猥言》谓“南戏出宣和(徽宗年号)之后”,徐渭《南词叙录》云“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始首之”。今可见之南戏《张协状元》一剧,据钱南杨考证,为南宋早期之作,而北曲之剧曲“杂剧”乃成型于散套后为金元之际,故南戏远早过元杂剧。是以王静安先生《宋元戏曲考》曾云“其渊源所自,或反古于元杂剧”。静安先生此言若自剧曲论之,当为是。然若自“散曲”“剧曲”整体观之,则未必恰当,概北曲源流可追溯至唐曲,非晚南曲。此于上之北曲已言明,不赘言。

南曲之名,始见元·钟嗣承《录鬼簿》之萧德祥条,内有“(萧德祥)凡古文俱隐括为南曲”之谓,又沈和甫条“以南北合腔,自和甫始”。南戏虽起源颇早,然大兴甚晚,其因概如徐渭所云:“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由此可知,南戏初起,词语鄙下,且不叶宫商,任意歌之,是以为士人所鄙,不得张扬,久滞于民间。而北曲由白、马、关、郑等

力推北曲,遂天下传唱。

南曲为文人所重,今可知最早为胡元中期之钱塘人沈和。其散套《潇湘八景》乃为南北合腔,即南北曲混用,一南一北相间,此乃早期之文人南曲。后有萧德祥之南戏《小孙屠》,然亦未能掀起波澜,依旧为北曲独擅曲坛。至元末高则成作《琵琶记》,则南戏方渐登大雅。此亦文艺之规律,民间乃文艺之源头,然无文人介入,只可暗流于巷闾,难为精进。一旦得文士介入参与,则方可复鲜矣。

自《琵琶记》后,有《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拜月亭》四剧,后人谓上四剧为元南戏四大家。而据王静安先生考之,其可知撰人与年代者,唯“南戏之祖”之琵琶一记而已,余者或为明人所作,或据文风推断为元末之作。自诸文人介入后,南戏遂渐博传于世,至明中叶后,由唐宋大曲、宋词、唱赚、诸宫调、南地俗乐组合而成之南地“俗曲”——南曲,遂一统曲坛。

======================================== =============

二:北曲与南曲、词之别

【南北曲之别】

北南二曲,似同而迥然。此概源地域、语言、性

情、时代各异所至。《诗经》诸国风声情有异,南、北朝乐府各别,当世之燕齐陇越诸戏不同,皆此故也。北南二曲异同甚多,概言之,文风、格律、宫商耳。

北曲秉北地之风,尚豪放,故辞多沉雄,工篇章,以气骨胜出。其为句,多天然妙趣,劲切雄丽。南曲承江南之气,尚细丽,故辞多柔婉,工字句,以色泽胜出。其为句,清峭柔远。

二曲之别非止地域习俗故,与时代亦相关。北曲初,多豪放,直率朴实,以口语、时语入句,文辞浅显平俗,故世称本色派。至胡元中叶,张可久、乔吉等笔走绮丽,轻俊典雅,风流华美,文采斐然,故世称文采派。此概文人习曲既久,难免日渐骚雅。南曲初流于里巷,词语鄙下。后,北曲南下,南风本柔婉,故明之南曲多取北曲文采之风,此亦俗久则雅之规律也。

上文风之论,本概言也。若北曲之文采一派,自元初王实甫等已见弥端,非自张可久始。而南曲亦非尽为柔婉,明时,撰散曲者分南北两派,北派多直朴,纵书南曲亦难免其风。而南派多纤婉,撰北曲亦带妩媚,故目上言为概而论之可也。

格律者,诗文对仗、平仄、叶韵之谓也。此节曲家颇重之,更有严过诗词者,然此间仅言北南二曲格

律之别。二曲格之别最显者,韵部、曲牌、衬字。北曲初无韵书,所叶者乃时韵,即自然之韵耳。元·泰定甲子秋,周德清撰《中原音韵》一书,后遂沿为北曲之韵。其书分19部,无入声,平分阴阳,为北曲之韵。《中原音韵》之入声派入法规律明显,止派三声,其入声未有派入阴平者。而今韵(即普通话)亦派入阴平,故曰“入派四声”。是以北曲平仄、韵部,皆无入声说。

南曲久无韵书,以江浙之音为是。明·洪武八年,乐韶凤等奉旨编成《洪武正韵》一书。其分为阴声韵、阳声韵22部,入声十部,共32部,保留全浊声母,能代表南方时音,故凡作南曲者,几皆宗之。其间或有南曲从《中原音韵》者,然终为少数。是以南曲平仄、韵部,皆保留入声法。缘其板式不同,故南北二曲之衬字亦有别。北曲衬字颇多,杂剧尤甚,多过正文者亦非寡数。南曲则少衬字,所谓“衬不过三”,此亦可目之一别也。

北南曲牌各异,《康熙曲谱》载北曲谱凡四卷,南曲谱凡八卷,各不相杂。然北南曲亦有同名曲牌如《耍孩儿》者,北曲九句,套曲。南曲七句,过曲。故惯

例,凡南曲应标“南”字如“南中吕”,以区别北曲,北曲勿用标注,直书“中吕”“正宫”可也。另,元未又有套数兼用北南曲牌成“南北合套”者,此套数须逐一标明南北。而除却“南北合套”,通常南北曲做套数时,不能混用。

宫商律吕之别乃歌法,北曲宫调者十二,南曲为九宫十三调。明·魏良辅《曲律》云:“北曲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故词情多而声情少;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故词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索,宜和歌,故气易粗;南力在磨调,宜独奏,故气易弱”。北曲用七音阶,声遒劲朴实,以弦乐伴奏;南曲用五音阶,声柔缓婉转,以箫笛伴奏。另有北曲之戏曲称“杂剧”,南曲之戏曲名“传戏”等。

诗词格律与欣赏 课程 答案

1.1唐诗与科举(一)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知人论世”的观点是(C )所提出的。 A 、孔子B 、庄子C 、孟子D 、墨子 2【单选题】格律诗的三个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点?(B ) A 、用韵B 、意境C 、平仄D 、对仗 3【判断题】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一首闺情诗。(×) 1.2唐诗与科举(二)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陈子昂在他(D )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 A 、21B 、22C 、23D 、24 2【单选题】李白认为的“有唐第一人”指的是(C )。 A 、杜甫B 、孟浩然C 、陈子昂D 、白居易 3【判断题】进士考试在审阅程序上采取的是糊名制。(×) 4【判断题】考明经的难度比考进士的难度高。(×) 1.3唐诗与科举(三)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C )认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A 、白居易B 、李白C 、苏东坡D 、陆游 2【单选题】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指的是(A )。 A 、孟浩然B 、白居易C 、杜甫D 、汪伦 3【判断题】王维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开山鼻祖。(×) 1.4唐诗与科举(四)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中的“谢”指的是(D )。 A 、谢道韫B 、谢枋得C 、谢朓D 、谢灵运 2【单选题】孟浩然与其他文人一起联句作诗,他的(A )诗句一出,则无人敢接下句。 A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B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D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3【判断题】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是写于自己求仕失败以后。(×) 1.5唐诗与科举(五)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柳永因为他的哪首诗而被皇帝批“且去填词,何要浮名”?(A ) A 、《鹤冲天·黄金榜上》B 、《双声子·晚天萧索》 C 、《征部乐·雅欢幽会》D 、《如鱼水·帝里疏散》 2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C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D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3“终南捷径”是指文人借隐居得到名声,从而达到做官的目的。(√) 1.6诗词格律之押韵(上)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格律诗产生于(B )。 A 、秦朝B 、南北朝C 、唐朝D 、宋朝 2【单选题】在现代音里面,(A )不同的字是不同韵的。 A 、韵头B 、韵腹C 、韵尾D 、声调 3【判断题】古代的诗并不一定需要押韵。(×) 1.7诗词格律之押韵(下)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唐诗宋词的语音属于我国语音发展的哪个阶段?(B ) A 、上古音B 、中古音C 、近代音D 、汉语音 2【单选题】诗词格律的重点和难点是(d )。 A 、认识生僻词 B 、记住用韵规律 C 、分辨近音词 D 、区别平仄音 3古今的音是不同的,但古今的韵是相同的。(×) 1.8诗词格律之四声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阴平大致上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哪个声调?(A ) A 、一声B 、二声C 、三声D 、四声 2【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仄声的是(A )。 A 、平声B 、上声C 、去声D 、入声 3【判断题】浊音就是发音时声带不产生震动的音。(×) 1.9入声的发音特点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在诗句中安排平仄的规则正式定型于(C )。 A 、隋朝B 、初唐C 、盛唐D 、晚唐 2【单选题】区分平仄的难点在于区分出第一声和第二声中的(D )。 A 、平声字B 、上声字C 、去声字D 、入声字 3中国文人是在什么时候发现中国字可分为平声字和仄声字的?(C ) A 、秦朝B 、汉朝C 、南北朝D 、隋朝 1.10格律诗的三大要素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格律诗的三大要素不包括(C )。 A 、用韵B 、平仄C 、节奏D 、对仗 2【单选】在格律诗的每一种诗体里,只有(D )种平仄格式是固定的。 A 、1.0B 、2.0C 、3.0D 、4.0 3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中,没有入声字。(×) 1.11格律诗之对仗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笠翁对韵》的作者是(D )。 A 、朱熹B 、沈复C 、王力D 、李渔 2【单选题】在对仗中,通常把前面的一句叫做出句,后面的叫做(B )。 A 、回句B 、对句C 、应句D 、仿句 3【单选题】“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C )之口。 A 、沈括B 、韩愈C 、苏轼D 、陆游 2.1格律诗的用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主持科举考试的古代官署是(D )。 A 、工部B 、吏部C 、户部D 、礼部 2【单选题】以下韵书中,出现时间最早的是(C )。 A 、陈彭年《广韵》B 、孙愐《唐韵》 C 、陆法言《切韵》D 、丁度《集韵》 3【判断题】诗韵的106个韵中,平声有30个韵。(√) 4【判断题】唐人作诗的用韵,主要依据平水韵。(√) 2.2一东韵已完成成绩:100分 1【单选题】“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指的是(D )。 A 、作者自指B 、山琮C 、山简D 、襄阳太守 2【单选题】开元28年,王维在(C )主持科举考试。 A 、四川成都B 、湖南长沙C 、湖北襄阳D 、云南昆明 3【判断题】王维在开元年间所担任的“知南选”,其职责是主持朝廷在南方开展的科举考试。(√) 2.3二冬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单选题】以下不属于二冬韵的是(C )。 A 、重B 、钟C 、翁D 、容 2【单选题】“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中的“十年离乱”指的是(B )。 A 、泾原兵变B 、安史之乱C 、三镇复叛D 、黄巢起义 3【判断题】一首诗可以押两个韵。(×)

词牌格律大全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3.千秋岁 ⊙○⊙▲,⊙●○○▲。⊙●●,○○▲。⊙○○●●,⊙●○○▲。○⊙●,⊙○⊙●○○▲。 ⊙●○○▲,⊙●○○▲。⊙●●,○○▲。⊙○○●●,⊙●○○▲。○⊙●,⊙○⊙●○○▲。 4.沁园春 ⊙●○○,●●○○,⊙●⊙△。●⊙○⊙●,⊙○⊙●,⊙○⊙●,⊙●○△。⊙●○○,⊙○⊙●,⊙●○○⊙●△。○○●,⊙○○●●,●●○△。 ○○●●○△,●⊙●○○⊙●△。●⊙○⊙●,⊙○⊙●,⊙○⊙●,⊙●○△。⊙●○○,⊙○⊙●,⊙●○○⊙●△。○○●,●○○●●,⊙●○△。 5.清平乐 ○○⊙▲,⊙●○○▲。⊙●⊙○○⊙▲,⊙●⊙○⊙▲。 ⊙○⊙●○△,⊙○⊙●○△。⊙●⊙○⊙●,⊙○⊙●○△。 6.清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 8.鹊桥仙 ⊙○⊙●,⊙○⊙●,⊙●⊙○⊙▲。○⊙●●○○,●⊙●、○○⊙▲。 ⊙○⊙●,⊙○⊙●。⊙●⊙○⊙▲。⊙○⊙●●○○,●⊙●、○○⊙▲。 9.人月圆 ⊙○⊙●○○●,⊙●●○△。⊙○⊙●,○○●●,⊙●○△。 ⊙○⊙●,○○⊙●,⊙●○△。⊙○⊙●,○○●●,⊙●○△。 10.如梦令 ⊙●⊙○⊙▲,⊙●⊙○⊙▲。⊙●●○○,⊙●⊙○⊙▲。 ○▲,○▲(叠),⊙●⊙○⊙▲。 11.阮郎归 ⊙○⊙●●○△,⊙○○●△。⊙○⊙●●○△,●○○●△。 ○●●,●○○,⊙○○●△。⊙○⊙●●○△,●○○●△。 12.瑞鹤仙(格二) ⊙○○●▲。●⊙●○○,⊙○○▲。○○●○▲。●○○○●,⊙○○▲。○○●▲,●⊙●、○○●▲。●○○、⊙●○○,⊙●●○○▲。 ○▲。⊙○○●,●●○○,●○○▲。⊙○⊙▲,○○●●○▲。●●○○●●,○●○○●▲。●○○、●●○○,●○●▲。 13.生查子 ⊙○○●○,⊙●○○▲。⊙●●○○,⊙●○○▲。 ⊙○○●○,⊙●○○▲。⊙●●○○,⊙●○○▲。 14.声声慢 ○○●●,●●○○,○○●●○▲。⊙●⊙○⊙●,⊙○○▲。○○●○⊙●,●●○、●○○▲。●●●,●○○,⊙●⊙○⊙▲。 ⊙●⊙○⊙▲,○●●,⊙⊙●○⊙▲。●●○○,⊙●⊙○⊙▲。○○●○⊙●,●○○、●○○▲。●●●,●●●○●●▲。 15.十六字令 △。●○○●●△。○○●,⊙●●○△。 16.疏影 ○○●▲,●○○●●,⊙●○▲。⊙●○○,⊙●○○,⊙⊙●⊙○▲。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下)

(四)诗韵 (01)关于押韵 作诗要押韵。绝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叫韵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此诗中,“闲”和“山”两个字押韵,也就是韵脚。 首句入韵者,则是一、二、四句的最后一字押韵。七律、五律类推。 正例是用平声字押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通常讲的押韵,人们比较熟悉。新诗、戏曲、快板、顺口溜,都讲押韵。在这几种文体中,按照汉语拼音,韵母相同的字就可以押韵,而且用不着分辨平仄。 然而,格律诗的用韵,与此不同。格律诗必须按照诗韵来写,就是要按照韵书中分列的韵目,来辨别平仄和选择押韵的字。一首诗的所有韵脚,必须从同一个韵目中选字来押韵。如上面例举的李白的《敬亭山》,用的“闲”和“山”这两个韵脚,就同属于“删”这个韵目。一首诗中,如果有一个韵脚用了别的韵目的字,就叫做“出韵”。在科举中,出韵的诗算不合格。比如按照现代普通话,“闲”和‘先”当然是可以押韵的,但按照诗韵则不可以,因为这两个字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韵目。(首句入韵的诗,其首句的韵脚例外。详情后面讲。)(02)诗韵和新韵 现代人写诗,仍按古人定的韵书来用韵,确实令人感到别扭。古人对声母、韵母之类的音韵规律的分析、认识,不像现代人这么准确和科学,所以当时对韵的分类就有一些不太科学之处。古韵书对韵的分类,与现代人的语言实际相距就更远一些了。因此不少人主张重新制定韵书,建立新的音韵规则。这项工作还没有完成。 不论新的音韵规则何时建立起来,原有的诗韵都不可能简单地加以废除。因为海内外诗词读者和作者中,坚持诗韵的人仍然很多,他们认为只有用诗韵写的诗才是真正的格律诗。此外,我们学习、研究前人的作品,也必须懂得诗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诗韵由何而来?简言之,是历史形成、古人规定、历代延续下来的。 大家知道,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读音有很大差别。反言之,尽管各地语言差别很大,文字却是一样的。这种特点,对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发挥了历史性的积极作用。但对于作诗,却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诗是韵文,各地对文字读法不同,就无法统一对押韵和平仄的认识,好在我们的先人有足够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制定了统一的韵书。哪些字属于平声,哪些字属于仄声,每个字在音韵上具体归属哪个部类,都在韵书里列出来,作出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但有个统一的规定,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总比没有统一规定好。最初,这些规定是基本符合当时口语的。 早在隋以前的六朝时代,就有李登、吕静、夏侯该等人写韵书,但个人著作没有权威性,不被公认。后来隋朝的陆法言著《切韵》,被唐朝的科举所采用,用作判卷的准绳,经稍修改后称《唐韵》,成了皇家认可的音韵规范。从此,一致公认的权威性的规则被确立起来。宋朝在《唐韵》基础上又颁诏修韵,主要是增字加注,改称《广韵》。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后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今山西临汾市)这个地方,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也就是明清以后一般所说的“诗韵”,一直延续下来。 《平水韵》并没有对《唐韵》《广韵》作根本性的修改。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按照当时的口语来彻底修改,只是对原有韵书的韵目进行了一些归并、调整,并特别注意使唐宋时代按《唐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基础知识大全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座艺术丰碑。小编整理了元曲基础知识大全,欢迎欣赏与借鉴。 〔般涉调〕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般涉拾掇坑堑。” 〔哨遍〕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剧套嵌入套中,亦入〔中吕〕,与宋词、诸宫调略同。有〔么篇〕换头,散套用否均可,剧套不用。首末句与始调不同,余同诗调。此曲诗调定格14句,定格字句:六、七、六、七、六、三、五、五、五、七、七、六、六、七、(/五、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四、四、四)计81字,〔么篇〕换头,定格13句,定格字句:四、七、七、七、七、四、五、六、四、四、七、七、七,计69字,全曲共150字。 {:请大家注意核查此曲牌真正的格式!} 〔耍孩儿〕曲牌名,散套可作首牌。剧套嵌入套中,又名〔魔合罗〕。南北曲中都有。北曲多用在〔正宫〕、〔中吕〕、〔双调〕大套曲后。也有开首即用此曲,后面加煞曲七八支,作为一套的,即〔耍孩儿〕—〔煞〕(数量不定)—〔尾声〕。没有单独作小令用的。诸宫调同,〔南曲〕不同。 〔幺篇〕同始调,用否均可。定格9句,定格字句:七、

七、七、四、七、七、五、四、四,共52字。 〔黄钟〕 元曲宫调之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六宫十一调”“黄钟宫富贵缠绵。” 〔醉花阴〕曲牌名,套数首牌。古近二体。古体5句,宋词牌小异。近体七句,前五句同古体,北曲多用之,定格7句。定格字句:七、六、五、四、五、五、七,共39字。 〔人月圆〕曲牌名,属北曲,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全同宋词。北宋人王诜(shēn)词中有“人月圆时”,故名。又叫〔青衫湿〕。金元时北人喜欢唱它,随入散曲。定格11句。定格字句:七、五、四、四、四;〔幺篇换头〕四、四、四、四、四、四、,共48字。 〔正宫〕 元曲宫调之一,又作“正黄钟宫”。周德清《中原音韵》:“正宫惆怅雄壮。” 〔端正好〕曲牌名,属北曲。套数首牌。与《仙吕》同,与宋词略异,定格工5句,定格字句:三、三、七、七、五,公25字。 〔叨叨令〕曲牌名,小令兼用。前四句多作对句,五、六两句叠,“也么哥”是定格。通体都是去声叶韵。有叠字体,叠字须有平声。定格共7句,定格字句:七、七、七、七、七、五、五、七,共45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附带讲一下: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在一定位置句子的韵脚都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如东(d ōng)、公(gōng)、龙(lōng)红(hōng)电灯字的韵母都是ong,又都是平声,所以这些字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元曲格律一

元曲格律(一).txt机会就像秃子头上一根毛,你抓住就抓住了,抓不住就没了。我和你说了10分钟的话,但却没有和你产生任何争论。那么,我们之间一定有个人变得虚伪无比!过错是短暂的遗憾,错过是永远的遗憾。相遇是缘,相知是份,相爱是约定,相守才是真爱。元曲格律(一) 元曲格律(一) 钓叟编写 曲源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于元朝产生大变化,把诗词之美融入乐声中 而风行之,据考证,论曲起源可上溯至远古生民之始〔钧天九奏 〕〔葛天八阕〕,孔子亦诗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则以〔楚 辞九歌〕为祀歌,降至汉乐府〔延年协律〕、唐诗〔旗亭画壁〕 、宋词酒宴歌席,均以谱入管弦而歌之。曲为何能独得乐曲之名 ?也因其与音乐关系比乐府、诗词更加的密切。是韵文学发展极 致,故能占魁。就中国的韵文文学,与音乐关系密不可分。以词 来说,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则出于隋唐燕乐,宋词是倚声而作 ,就是先有调,再按其所奏乐曲配词吟唱。又〔宋元戏曲考〕载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调其渊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词七十 五、诸宫调二十八。当时,文人便作另一种文学发展而拟之。宋

末,民间出现更多新乐曲;如元人杨朝英编集之〔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数民族乐曲。宋词渐无法满足当时需要,以致〔词〕在声乐上的地位就逐渐被〔曲〕取代之。散曲之文学形式,约产生于宋金。在元明时期发展,乃是集少数民族之乐曲,南北各地小调。〔南词叙录〕载: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与入乐律宋词之大成如〔秦月楼〕〔点绛唇〕〔太常引〕〔念奴娇〕又如曲调之〔柳外楼〕即词调之〔忆王孙〕,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词〕〔传踏 〕〔诸宫调〕〔赚词〕等见于〔乐府诗集〕,北宋宣和年间,汴 京风行〔蕃曲〕即是少数民族之音乐,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国朝〕〔四国朝〕〔六国朝 〕〔蛮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乐曲亦传入,如北曲〔双调〕中〔风流体〕等,〔太和正音谱曲论〕,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音声歌之,虽字有差误,不伤于音律者,不为害也,在<<中原音韵>>北曲黄钟宫之〔者刺古〕双调之〔阿纳忽〕〔古都白〕〔唐兀歹〕〔阿忽令〕,越调之〔拙鲁速〕,商调之〔浪来里〕 皆非北方汉族的曲调,应属于女真或蒙古乐曲。在明人王世贞<< 曲藻序>>: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曲律

诗词格律与欣赏习题库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引用了以下哪首诗中的句子?() ? A、李白《赠汪伦》 ? B、孟浩然《过故人庄》 ? C、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 D、鲍照《白头吟》我的答案: D 2 在唐宋人的记载里,借东风烧曹操战船的人是()。 ? 诸葛亮 A、 ? B、刘备 ? 周瑜 C、 ? 黄盖 D、我的答案:C 3 杜甫《春望》的“国破山河在”中,()是入声字。 ? 国 A、 ? 破 B、 ? 河 C、 ? 在 D、我的答案:A 4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齐名,时称“温李”。 ? 李白 A、 ? 李贺 B、 ? 李商隐 C、 ? 李煜 D、我的答案:C 5 借音的对仗通常出现在以下哪种词类里?() ? 颜色词 A、 ? 动词 B、 ? 介词 C、 ? 拟声词 D、我的答案:A 6 若律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则第二句的平仄为()。 ? A、平平仄仄平平仄 ? B、平仄仄平仄仄平 ? C、仄仄平平仄仄平 ? D、仄平仄平平平仄我的答案:C 7 刘禹锡的《石头城》所描写的城市是()。 ? 长安城 A、 ? 北京城 B、 ? 杭州城 C、 ? 南京城 D、我的答案:D 8 古风式律诗是指()。 ? A、包含了许多古代典故的律诗 ? B、关于古代人物事迹的律诗 ? C、律诗尚未定型化时,没有依照严格的平仄格式,对仗也不工整的律诗 ? D、完全依照严格的平仄格式,对仗工整的律诗我的答案:C 9 最早提到“萼绿华”的人是()。 ? 陶弘景 A、 ? 葛洪 B、 ? 孙思邈 C、 ? 李商隐 D、我的答案:A 10 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中“扇裁月魄羞难掩”一句中“月魄”指的是()。 ? A、女子的眼睛 ? B、女子的嘴唇 ? C、女子的肌肤 ? D、女子的脸我的答案:C 11 王维和()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 ? 李白 A、 ? 孟郊 B、 ? 白居易 C、 ? 孟浩然 D、我的答案:D 12 在《枫桥夜泊》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中,以下哪个字的格律不是严格按照平仄要求写的?() ? 落 A、 ? 啼 B、 ? 霜 C、 ? 天 D、我的答案:C 13 以下哪首诗是属于半首对仗?() ? A、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C、杜甫《绝句四首之三》? D、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我的答案:A 14 以下哪首诗与《生查子.元夕》后半阙的意境最相似?() ? A、白居易《琵琶行》 ? B、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C、崔护《题都城南庄》 ? D、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的答案:C 15 七律有()种平仄格式。 ? 1.0 A、 ? 2.0 B、 ? 3.0 C、 ? 4.0 D、我的答案:D 16 以下最能表达李白获得官位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D、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我的答案:C 17 王之涣和其他诗人一起旗亭赌唱时,最美的歌女唱的是王之涣的哪首诗?() ? A、《送别》 ? B、《宴词》 ? C、《登鹳雀楼》 ? D、《凉州词》我的答案:D 18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有()个入声字? ? 1.0 A、 ? 2.0 B、 ? 3.0 C、 ? 4.0 D、我的答案:B 19 柳宗元在公元 805 年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集团,受到迫害后,被贬到以下哪个地方?() ? 青海 A、 ? B、广西 ? 新疆 C、 ? 四川 D、我的答案:B 20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包含了()个典故。 ? 1.0 A、 ? 2.0 B、 ?

诗词格律大全

诗词格律大全 目录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元曲格律入门浅述一(上) 一、曲之兴起 曲者,古韵文之一。概言之,凡可入乐者,皆可谓之曲也。其名历来驳杂,若唐人之谓曲,乃今之所谓词;元之所谓词,方为今之所谓曲也。简言之,即起于唐宋,继诗词后,大备于元明之南北曲。寻常所言元曲者,即北曲,而南曲大备于明。 曲子自地域而言分“北曲”“南曲”,自形式而言分“散曲”“剧曲”今分而言之,首言南北散曲. 【北曲】 北曲之源,元人言之甚少,明人方多有论及。王世贞《曲藻》云:“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意为词→北曲→南曲,曲自词来。此说为后世所宗,几成定论,然却非如此者。任半塘云“其所用曲调,则有越过宋词,直祧盛唐乐曲者。”此言乃曲之真源也。唐之《敦煌杂曲子》中,笔法多有颇类元曲者。若止于文辞观,其《醉公子》等几与元曲无异。据今人李昌集考证,今存元曲曲牌来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词、诸宫调。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词者有32,而此类多为唐之教坊曲,后沿为唐宋词牌;源于宋词者25,其中格律与词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为宋词孤调,或与词之格律大异,由此亦可见曲子非源于词;源于诸宫调者26;与上诸文体皆渊源者25。 2、源于宋杂剧(此杂剧非元杂剧,乃杂技、相扑、小歌舞等杂艺之总谓。而元“杂剧”乃是对元朝兴起之戏剧专指。)教坊舞曲、宋杂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此类曲牌约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纳忽》《六国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穷河西》等。另有源自军乐、酒曲、佛曲等。 自此观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词,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杂剧、诸宫诸、金院本,一入民间若《敦煌词》等文风者,暗流于闾巷,绵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种杂唐宋大曲、宋词、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北胡俚曲、北民俗曲为一体之“俗乐”——元曲,横空出世。 元曲所兴乃大势所趋,必然也,究其因概有三: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

七天学格律和古体诗词写作入门浅说与诗词琐议 第一天明“诗体” 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古体诗按其每句的字数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有些书籍把杂言诗并不单列,而是划归到七言古诗中。所谓杂言诗就是每句的字数不定,可以任意自由发挥。杂言诗多以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偶然也用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所谓四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诗,五言诗就是每句都是由五个字构成的诗,七言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其它类推。四言诗在唐以后就比较少见了,唐以后的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六言诗、杂言诗也有一些,但不是很多。五言古体诗又简称为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为七古。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体诗人们一般习惯称它们为绝句(古绝)。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语文知识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诗词基础知识讲座 第一章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词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拼成gō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南歌子 [宋]张泌 柳色遮楼暗,桐花落砌香(xiāng)。画堂开处晚风凉(liáng),高卷水晶帘额衬斜阳(yáng)。 这里“香”、“凉”、“阳”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ng。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什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和谐,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化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里的“斜“字在唐代读作sia(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词。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较为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倚声填词作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词时,却还是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第二节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么形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他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元曲常识

元曲常识 一、曲及元曲 曲,比之诗词,更为灵活,也更接近民间。曲,兴之于元代,所以后人为了同唐诗宋词相区别,就冠名以“元曲”。元曲即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及带、过、兼曲、组曲,套曲等。唐诗是豪情,宋词是柔肠,而元曲就是嬉笑怒骂的童真率性,是艺术性的俚语(既民间俗语或地方方言)表现。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可以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组成 元曲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三、元曲的体制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_c5e1

《古典诗词格律入门》 博文收藏 2009-12-04 1302 第三编近体诗的格律 第一节什么叫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是唐代产生、定型的一种新诗体,它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句式、韵脚,而且按照“对”、“粘”的规则安排平仄,力求对仗工整、和谐,这些都有许多的讲究,因为格律很严,故名律诗。 唐代以前的诗,只讲究押韵,没有其它方面的要求,人们把这种形式自由没有格律约束的诗,叫做“古体诗”,或者“古风”,而把唐代产生、发展、定型并有严整格律的新诗体,叫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包括排律)和绝句。二者又都有五言、七言的分别(唐诗中也有少数六言诗)。律诗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 (一)每首限定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全诗共四十个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全诗共五十六个字(诗,一个字为一言)。 (二)押平声韵。 (三)每句诗的平仄句式都有严格规定。 (四)每首都要用对仗,而且对仗的位置也都有规定(固定的位置)。 律诗中有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也叫长律。排律也有五言的,叫五言排律(五排);七言的叫七言排律(七排)。格律和律诗相同,除了尾联(或者首联和尾联)之外,其它各联,均要用对仗,它是律诗的延长。 律诗也有少于八句,只有四句的,叫做绝句,它是律诗的一半。也有五言、七言的分别,五言绝句每首只有二十个字,简称五绝;七言绝句每首只有二十八个字,简称七绝。绝句实际是半首律诗,格律要求完全和律诗相同。 绝句还有古绝、律绝之别,古绝可以押仄声韵,就是押平声韵的,其它方面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限制,所以古绝应算作古体诗。 第二节律诗的用韵

律诗(包括律绝)的用韵有几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弄清楚。 (一)关于韵脚的位置和安排 律诗、律绝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凡律诗偶数句末的一个字必须押韵(韵脚的位置),全诗至少有四个韵脚。奇数句收仄声,不押韵;偶数句收平声,押韵。如果首句收平声的话要押韵,那就叫首句入韵,全诗就有五个韵脚。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押韵最为常见(谓之常格),那么全诗就有四个韵脚。如 李益(唐)《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全诗用了“逢”、“容”、“钟”、“重”四个韵脚,属于《诗韵》上平声中“二冬”的韵部(字下的单横线表示平声韵脚,下同)。 五律首句入韵的。如 杜甫(唐)《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全诗用了“行”、“声”、“明”、“生”、“兵”五个韵脚,属于《诗韵》下平声“八庚”的韵部。 五律首句入韵,被视为別格。 七律则与五律相反,首句多数押韵(谓之常格)。如 李商隐(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越齐 (一)概述 (二)平仄 (01)关于近体诗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03)“对”和“粘”的规则 (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 (05)五言律诗 (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07)格式以外的规则 第一、“一三五不论” 第二、“孤平拗救” 第三、“三四字互救” 第四、“对句相救” (08)简便的公式 (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 (10)小律和排律 (三)对仗 (01)律诗的结构 (02)对仗的基本含义 (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04)工对的追求 (05)宽对的必要 (06)“合掌”之忌 (四)诗韵 (01)关于押韵 (02)诗韵和新韵 (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 (04)关于平水韵 (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06)关于邻韵 (07)关于诗韵改革 (五)关于词 (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 (02)词的平仄 (03)词的句子长短 (04)词的对仗 (05)词的押韵 (06)词韵 (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

词牌 阕和叠 小令、中调、长调 令、近、引、慢、序、犯、摊破、减字、偷声、促拍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世世代代的人们热 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这 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 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正如复杂的 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 遵守它的规则为乐。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 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本文试图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记忆的表达方式,来讲清诗词格律的全部主要内容 。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 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 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 格的要求。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 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学习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